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与哲学复诸网友(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4 12:2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中医,最能牵动国人的心弦。它关系到国人的求医问药、生命健康,关系到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关系到现代科学、思想,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诸自然学科中,似中医这般拥有广泛、持久、热烈的关注力,未之有也。临床家多重于术而疏于道,思想家多重于道而疏于术,故终不能尽言其奥。

一、

回复@腹针薄智云:

医学和哲学有天然的相关联的关系。哲学是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思维的生理学解剖学基础离不开医学的解读;哲学是研究宇宙间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关系,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人体亦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小宇宙,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系统动态的联系关系,同样可以体现在人体这一系统中。

回复@医生哥波子:许多时候,人们在讨论中医,其实不是在讨论中医,而是在讨论中国哲学;有些人们爱好中医,其实爱的不是中医,是中国哲学;有些人们学习中医,其实学的不是中医,而是中国哲学。

回复@中国商军:哲学的归哲学,科学的归科学。科学可以接受哲学在认识方法论上的指导,但不能用抽象的认识方法论来替代具体的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西医与哲学的关系是这样,中医与哲学的关系也是这样。

回复@仙人指路010:

中医理论的特征,多用哲学性的语言替代描述机体与病具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或状态,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医理论科学化,就必须将这种哲学性的描述,还原成具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或状态。

回复@仙人指路010:

中医的发展前途在于去哲学化。

回复@蓟门决策:

中医是辨证论治,不是辩证论治。一个是哲学术语,一个是中医专业术语。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单位。另,名称不是实质,相同的名称,可能意指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或有不同的名称。应当重点探讨概念的内涵,而不是在名称上做过多的文章,搞文字游戏。

二、

回复@科学网:

(吴云鹏)中医的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哲学辩证,没有现代科学基础——中医是哲学?吴先生其实对中医本质的认识十分肤浅。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视作为中医理论本身。

回复@新浪视频: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强调的是对立统一,五行的思想包含着系统论基本要义,子系统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体现了事物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系统论基本特征与属性。这种哲学可以说是不成熟,但不是玄虚,不是伪。中医哲学基础是正确可靠的,从而保证了中医延续至今的生命力。

中医是治病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病”。哲学不是中医的属性,中医的属性是自然科学。中医作为自然科学,其可以也应当接受某种哲学的认识方法论上的指导,但不能因此将中医归结为哲学。阴阳五行是哲学,哲学的特征是思辨性,难以实证;而中医本身是可以实证,反复验证的。

回复@新华欧洲:

有许多人士,包括文化界甚则科学界人士,把中医视作为一种文化,或者是一门哲学,这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传统中医中有文化的属性,有哲学的属性,但中医理论的核心,却是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生理的)和病,其诊疗手段是方药和针灸。

回复@赵昊鲁:中医无疑是有着哲学的成份存在的。但因此将中医归结为哲学,则是错误的。从本质上讲,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生物学属性)和病,具体言,是如何用中草药与针灸等治疗方法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纠正调节改善的一门学科。

就我个人的认识,阐述中医,需要中医理论,需要西医医学理论,也需要哲学的帮助。至于数学需要否,则是见仁见智了。关于中医理论的本质与治病机理,赵先生可以参阅《我对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一帖,供参考商榷

回复@张树剑: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特点。这是中医的长处,也是中医的短处。在古人尚不能用准确精确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诸知识来理解阐述处理病症时,中医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将认识处理临床病症的经验知识得以理论化、系统化,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医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相当程度上掌握应用准确精确的的医学知识与医理,就没有必要再过多的应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医。任何一门具体的自然学科,都可以也应当在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发展,但不能用哲学的研究来替代取代具体学科的研究发展。

回复@傅延龄:中医“气”的概念比较复杂,有广义的,有狭义的;有哲学层面的,有生理病理层面的。在中医领域里,我们应当重点讨论生理病理层面的“气”。

三、

回复 @艾香悠宁:

从根本上讲,中医是医学,其所研究的人,主要是人的生物属性。至于人的社会属性,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更多的应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研究的对象。医生就应当做医生的事,医生的主要工作就是防治疾病。学习些人文知识这是可以的必要的,却不必以哲学家思想家来看待要求中医这一职业。

中医是“辨证”,不是“辩证”。中医的证,是中医认识诊断疾病的基本单位。学习中医,个人是赞成要学习哲学的,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西医或其它具体科学,都有必要学习哲学,学习唯物辩证法。但唯物辩证法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须注意哲学可以指导具体学科但不能替代具体学科。

回复@许俊堂:

所谓阴阳失调,是中医用哲学化语言对机体生理功能失调所作的高度概括。同时,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阴阳失调,视机体病理状态为疾病的本质;西医则认为,疾病发生发展是病因作用下的结果,病因是疾病的本质。这两种疾病本质观各自强调侧重了一方,在不同的疾病领域(外感与内伤)各有其正确性。

回复@甘肃刘维忠:

从纯中医的角度来看,中医是以易经为根本吗?中医实践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易经是中医理论吗?充其量是哲学范畴。掌握中医理论而不知易经者,照样可以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医生;掌握易经而不掌握中医理论者,充其量是一个哲学家,耍嘴皮功夫。

废医存药是错误的。中医应当去哲学化,不是去理论化。传统中医有两个层面的东西可供现代医学吸收借鉴,一个是具体的诊治手段与方法,如针灸、方药,这是技术层面的;一个是医学思想、理念层面的,中医的病症诊治思维模式,中医的疾病本质观,这个是中医理论最核心部分,必须继承吸收发扬,而不是废除。

临床医学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临床诊治手段,也包括临床医学思维方式。临床医学思维方式属于医学,而不属于哲学,其具有医学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正确的医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医生深刻理解疾病本质,洞察病人病理状态及病因,把握病情转归预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与方法。

回复@我是大将军2:

中医理论的特征,多用哲学性的语言替代描述机体与病具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或状态,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医理论科学化,就必须将这种哲学性的描述,还原成具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或状态。另外,概念随着理论的发展,而出现内涵的改变,这在科学发展史上也是正常的现象。

回复@wolfccb:

其实,应当是中医去哲学化,而不是中医去理论化。中医理论中有科学合理的成分,脏象、气血津液、经络、辨证论治等学说里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有着巨大的临床实用及理论探讨价值,对现代医学发展也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继承并发扬之,不是简单的批判否定之。

回复@史氏医案:

中药用性味归经来描述药物性质与作用部位,这是用哲学化的语言来替代描述药物具体的性质与药理作用,在古时,这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医学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可以舍弃性味归经,而用现代药理学来研究解释及指导应用于临床。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2:23:39 | 只看该作者
四、

回复@曾凡顺:

所谓阴阳失调,是中医用哲学化语言对机体生理功能失调所作的高度概括。同时,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阴阳失调,这和西医的疾病观有着根本区别。后者认为,疾病发生发展是病因作用下的结果,病因是疾病的本质。这两种疾病本质观各自强调侧重了一方,在不同的疾病领域(外感与内伤)各有其正确性。

回复@霖风扑面:

关于阴阳,有哲学层面的,有医学层面的,如肾阴虚肾阳虚,可参阅《气血阴阳虚证之我见》http://t.cn/ap6PZw。应当强调,中医理论经常用哲学化的语言来替代描述机体具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或状态。反过来,理解阐述具体的阴阳(医学层面)时,应当将生理病理过程或状态具体化。

回复@刘力红:

人生有涯,而学无涯。人的生命、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中医学生必须集中时间与精力去关注钻研医学领域,而后可能有所成。若是全面撒网,甚侧颠倒主次,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过多用于哲学、用于中国文化、国学上,这是错误的。中医学院本质上是中医医学院,不是中医哲学院、中医文化院,这应当是一种常识。

回复@刘赓的微博:

生病了,终归还是要请医生或医学家来看病的,而不是请哲学家或文化大师来解决疾病的问题。

回复@可爱老太太1010:

事实上这也正是传统中医理论需要发展的地方——满足于用哲学化的语言去替代描述人与病的具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与机制。

从医学与哲学的角度,正确的看待生命与疾病。关于生死,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整个医学都是有局限性的,人类所能做的,只是尽人事候天命罢。做好主观人事上能做到的,余下的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关于疾病,须明白许多的疾病,在现阶段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那么,就把控制的事情做好罢。

五、

回复@后现代:

中医的这种验证还是得取决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理论——哲学可以指导具体学科的研究,但不能替代具体学科的研究。中医的验证,主要是临床病症诊治实践,也可以通过循证医学来验证。循证医学本身也是医学实践的产物。既往循证的失败,是循证的设计思路有问题,不是中医药有问题。

对中医,有人提出废医存药的观点。其实,应当是中医理论去哲学化,而不是去中医理论化;所谓去医存药,保留植物药,废除中医理论,这是不可取的。中医理论中有科学合理的元素,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批判中继承发扬中医理论,而不是否定取消之。参阅《我对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回复@启豆儿:

谈及中医或治病,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具体的诊治手段或方法,一个是临症思维,这两个都是医学的内容,不是哲学。关于药物的副作用,中西药都有副作用,以此来否定中药或西药,中医或西医,都是难以成立,不能服人的。

回复@许俊堂:

将中医学与哲学、伦理学等联系捆在一起,初衷是想表扬它博大精深,实际的效果是捧杀它。中医现在应当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将不归其本质所有的属性剥离出去。中医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人”和“病”,而不是其它。

纠正一下,中医是辨证论治,辨是辨别,是判断,是诊断,证是证候,是中医的诊断单位。与辩证法无关。或者二者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回复@张广天:

许多学中医的,不知道中医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病”和“人”,最后不自觉的向中医哲学家的方向发展,视阴阳五行与宇宙万物为关注研究的重心,尊崇追求“上医治国”之境界,这就不是在从医了,这是要做哲学家甚至是政治家了。

回复@娃0522:

中医的哲学基础,谈谈阴阳五行就可以了,不必拉上易经。阴阳五行,简单谈谈就可以了,阴阳观念强调的是对立统一,五行的思想包含着系统论基本要义,子系统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体现了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等系统论基本特征与属性。阴阳五行是哲学,是中医的哲学基础。

六、

回复@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医不是哲学,不是文化,作为一门治病救人的学科,自然科学才是其本质属性,“病”和“人”才是它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回复@稷下饭牛_张树剑:

中医有医学的属性,有哲学的属性,有文化的属性。作为通识,多讲讲其哲学与文化的属性,自然是可以的。作为自然科学,治病救人的角度出发,则应当将其医学的属性与哲学、文化的属性剥离出来。

从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出发,要用现代的、科学的语言与严密的逻辑来阐述诠释中医理论的本质及治病机理。不要搞成文字学(训诂)、考古学、或形而上的哲学。  

回复@医学质疑:

刘先生的中医学问,与其说是中医家,不如说是学问家。或者说是一个中医哲学家。一旦到了具体认识处理疾病时,他的学问就派不上用场了。

笑看云宵廖阔时: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的生理生化学。血是血液。津液类似于体液。气的概念比较复杂,有广义的,有狭义的;有哲学层面的,有生理病理层面的。在中医领域里,我们只讨论生理病理层面的“气”。

笑看云宵廖阔时: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与系统论观念。阴阳五行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内容,不是中医的研究内容与对象。


3
发表于 2013-11-16 09:05:02 | 只看该作者
       陈斌先生以上所论,在把握哲学、自然科学和中医学的关系上,总体上是正确的。与本人多年提倡的观点和发表的文章观点也是很一致的。做为一个基层医务人员,能认识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赞!

      但我也有不同意见。就是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与系统论观念。”  这基本正确,但不准确。
      这是因为,用于中医理论的哲学学说还有精气学说,不只有阴阳五行。况且,阴阳和五行二者相比,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阴阳学说做为古代哲学学说当之无愧,五行学说纯属牵强附会,不能自圆其说,用于中医理论也是千疮百孔,不攻自破。唯一的价值是在脏腑学说中还能不完整地用一用,但其本质不是五行关系,而是阴阳关系。此外,精气学说才是真正的朴素的古代哲学学说。
4
发表于 2013-11-16 10:29:3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陈斌先生关于中医是自然科学的正确定位。
中医学是回答人体现实问题的学问。是具体现实。
在中医学发生与形成时期的那个年代,为了认识人体的现实问题,在迫不得与的引入了于其它方面的认识成果、认识方法论等以认识人体的现实。所以中医学理论的产生与形成的进程不可避勉的伴随了认识方法论的认识工具的关联与存在。
关键的是要分清主体与次具。不能见木不见林,把认识方法论工具当成中医学的主体。
5
发表于 2013-11-16 11:09:3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中医经典理论既有医学成分,还有哲学成分和科学成分,现代人分不清哪是医学成分、哪是哲学成分、哪是科学成分,纠缠不清甚至张冠李戴,所以有必要把中医经典理论中的医学成分、哲学成分、科学成分分开来。

中医理论是在阳阳五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体系的,阳阳五行本身在中医理论中就既有医学成分,还有哲学成分和科学成分,因此要把中医经典理论中的医学成分、哲学成分、科学成分分开来就必须要从阳阳五行开始。

中医现代化只有这样一条路,除此没有别的路可走。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06 , Processed in 0.0755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