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东垣制方用药的平衡法则林竹三 林绿冬
【摘要】:正 历代医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哲学的平衡观引入到医学领域,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李东垣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李东垣认为“壮火与元气不两立”,脾胃中的元气不足,即阴火上冲,阴火越升,即元气越陷。从生理角度来说,元气是升发的,阴火是降藏的。元气升发则上煦心肺,下济肝肾;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学院浙江省丽水地区卫生学校 南京中医学院浙江省丽水地区卫生学校
【关键词】: 李东垣 平衡法则 阴火 元气 平衡观 补中益气汤 历代医家 临床实践 医学领域 脾胃
历代医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哲学的平衡观引入到医学领域,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李东垣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
李东垣认为,“壮火与元气不两立”。脾胃中的元气不足,即阴火上冲,阴火越升,即元气越陷。从生理角度来说,元气是升发的,阴火是降藏的。元气升发则上煦心肺,下济肝肾;阴气降藏则下温肝肾,上滋心肺。假如这种平衡关系失调,就会出现病理状态。脾胃的元气不足,清阳下陷,谷气不升,不能上煦心肺,迫使肝肾的阴火上升至阳位。这种离位的阴火不再是生气的“少火”,而成为食气的“壮血”。这种元气的不足与阴火上冲的病理状态,就是平衡被破坏的结果。
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劳倦内伤、阴火内热之证,就是基于对内在气与阴的平衡失调的深刻认识而设的。他认为内伤不足,应用补益法,即《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指导思想。他认为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使之不再自汗而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故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中元气;如果脾气下流,则湿热自生,用人参补气升阳,用白术、当归补气和阴;胃中游气在下,用升麻、柴胡以升清之气,并引黄芪、甘草等甘温之气上升、以补胃气而固肌表。此方意在补气升阳,使阳气升发,阴火下潜,以甘温益气治热,则热自退。补益元气,元气充足,则肌表固密而邪自难入。此方为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用在气虚火升之平衡失调的发热,在于纠正正气虚这个十主要矛盾方面,寓降阴火于补气之中。其与朱丹溪之滋阴降火法的大补阴丸的机理不同,但在掌握运用平衡论这方面却有殊途同归之妙。
如果说在补中益气汤中李东垣的泻阴火措施体现得不够明显,那么在清暑益气汤中则非常明确。在清暑益气汤中用黄芪、人参、炙草以补脾肺之气;用葛根、柴胡、升麻以生发清阳之气;同时用当归以养血和血;加麦冬、五味子以补肺阴而养肺气;用苍术、白术、泽泻、六曲以健脾化湿;并用黄连、黄柏二味苦寒之品以清泻阴火。黄柏重在泻肾火,黄连重在泻心火。阴火之邪主犯心肾二经,二经之火熄,则阴火平,元气旺。阴火平,暑热伤气所致之气虚发热的不平衡现象便自然得到恢复。
李东垣在补脾胃泻阴火的升阳汤中,仍然用平衡法则作为指导,只是用药有所不同。在升阳气汤中,除升麻、柴胡之外,加了一味羌活,加大了升、柴的挺升阳气之力,另加用了大寒之石膏以助黄芩、黄连的泻火之势。今天我们在继承李东垣的“甘温除热”的同时,不能只取其温补的一面,而忽视了除热的一面。要深刻掌握李东垣平衡观的全部精神,掌握其合理的内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