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答问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9 08:4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原创】 渔翁答问录
渔翁答问录  记  者:石老师,您能谈谈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以及这些对我们学好中医的作用吗?
  石老师:提到中医与国学的关系,汤一介在《国学举要》中把国学分为“儒”、“道”、“佛”、“武”、“医”等八类,中医不仅仅是国学,而且是国学中的瑰宝。当然中医也是一门科学技术。论史料、文学价值,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不亚于四书五经等经部著作。
  针对中医比较难学,有人提出:大道至简。他提出要搞中医简单化,并且引用白居易的诗来说明,这有点迎合当下我们有些学子的浮躁情绪。但是,他为什么不引用李商隐的诗风呢?因为前者的诗通俗易懂,而后者的诗用典较多。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不是分高下的标准。我们中医学子必须追求高雅的目标,所谓“志当存高远”,当然其前提是要脚踏实地,大道有“至简”的一面,也须知有“至深”的一面,过分强调一面容易滑于俗陋,医道悬命,不可不为慎重。中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中医的博大精深不是一般人能掌握得了的。目前很多人提倡的中医简单化,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东西,需要把中医大而化简,而更多人仅仅窥见了中医的一点皮毛,再化简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中医不能简单化,中医不沉重不行,不深重不行。
  我本人是视中医为生命的。至今为止,中医给我带来的磨难艰辛远多于利益方面的东西。但是,我并没有抱怨,反而很享受这个过程,中医是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东西。
  我有个网友著作了《经络学说真面目》,邀请我为此书写序。说实话,网友的这种研究精神颇为动人,但是认知方法不敢完全苟同。我觉得,凡是想用现代手段证明经络存在的人都是受还原论思想较深的人。中医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一词不是我提出的,是黑格尔提出的。中医的认知方法有明显的东方文化色彩。我把它用一个新词概括就是“浑态”,经络、气等都是属于“浑态”的范畴。中国古代很多概念都处于“浑态”,“浑态”可以保留很多东西。我一直思考一个观点:我把西医和中医分为“打开”和“不打开”医学,中医为“不打开”医学,西医为“打开”医学,网上有位有见地的朋友把中医称为“状态应对”医学,值得称道。中医理论在最后的形成时期都是闭合的。同样一种病,中医用“不打开”的方法去认识,并且治愈,而西医必须用“打开”的方式才能认识。
  现在国家倡导的“和谐”在古代就有,“和谐”是贯穿于整个《黄帝内经》的思想。古人道法自然,而今人却欲图改造、征服自然,和谐思想何以体现?早些年南游回来,有感觉:长江成了“黄河”,黄河成了干河,这也算是人与自然抗争所得到的惩罚。学中医不一定要把国学搞清,但必须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中医学子应学习经典著作,但白话文解释绝对不是第一手资料。本来很简明的句子,白话文解释得却很啰嗦。中医学子必须在“经典”的环境中理解中医。兴趣很重要!医学,首先要懂得医人、爱人、仁爱。医学讲“仁”,为仁爱之学,注重给病人温暖,要懂得体谅人关心人,爱人才能搞好医学,你不要认为医生就是看病的,给了钱看了病就完了,这是市侩哲学,所以古人称医为仁术。这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医学可能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我在网上查到甲流是从墨西哥传过来的,天上的地下的,什么东西都敢吃。非典是从广州传来的,而现今甲流又是从墨西哥传来的。人类欲图征服自然,这不就是受到惩罚了吗?所以说人类要不是那么纵欲,狂妄,这些病(SARS、甲流)根本不会来。不给这些病邪生存的空间。现在弄乱了,公鸡也不准时打鸣了,白猫黑猫都不会抓老鼠了,只会偷吃。小时候对狼特别恐惧,而现在特别怀念狼。狼少了,又造成野猪多了,把青山都变成荒山了。生物链被破坏了,这都是人跟人的问题,最近这几年的流行病都是由于人类造成的。这就违背了《黄帝内经》的十六个字:“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就是人要安静,减少欲望,减少杂念,多点宽容。而现代人却处在一个“纵欲”的时代,作秀的时代,欲望的时代,有多大欲望耗费多大能量,谁都想发财。古人写下一本书不写自己的名字而写其他人的名字,而现在人是不是他写的书也要写自己的名字——争版权。大学教授也抄袭别人的论文,这在网上已经曝光了很多了。这些人太名利欲熏心了,“恬淡虚无”和“利益熏心”正好是相反的。“恬淡虚无”是道家的观点,当然这并不是提倡所有的人都出家,这是提倡大家精神上安静点,少点欲望,少点私欲,少点杂念,多点安静,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诱惑。这四句话就是预防疾病的最好办法。但是人们做不到,尤其在这个时代。这是个“人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认为有钱了什么也能做到,而健康恰恰是有钱人做不到的。钱买不到健康,有钱人没有做到这四个字迟早会出问题,而没钱人做到这四个字照样活得很痛快。这个道理我也是经历了很多才悟出来的。我给很多人都讲过我家的故事。我有个弟弟跟我脾性是相反的。因为我是学中医的,有点道家思想,对于很多社会上的东西都不去追求,容易满足,喜欢消遣,有点散人的味道。而我弟弟与我皆相反,他是干实业的,不知道消遣玩乐为何物,只知道一个劲的赚钱,而且很有热情,什么人都结交什么人都帮助。95年他得了一场大病(肠癌),96年,做了手术,最后还是去世了。享年39岁,很可惜。临去世时,他告诉我说:“哥啊,这回如果我能好了,回去我就玩!”听了这句话后我流泪了,因为我知道他回不去了。第一次做完手术时,打开腹部进行治疗,将癌变的肠子都去除掉,据说手术成功了。回去我就告诉他,这次好了以后不要有那些欲望了,要知道“恬淡虚无”等这十六个字。可是他没听,回去后还是返回到厂子里干活赚钱,盖房子,我到秋天也不回村子里去。在深秋的一天,他突然来找我,我就知道他病复发了。我就怕这一天的到来,而它也终究到来了。“哥,这两天我又不对了”,我说“这回我们不到太原了,去北京,今天就走”。我们连夜去了北京301医院。B超、CT、X线等科学仪器都用了,什么病也没查出来。现代化仪器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一天晚上有一个实习博士生找我说“先生,你弟有问题”。原来他做了肛门指诊,这是物理诊断。癌症转移了,肠癌转移成肝癌,所以导致B超也查不出来。这个例子告诫我们“恬淡虚无”非常重要。十几年前我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中医养生,很重要。作为一个医生,自己不知道也不行。有时候人也需要有点阿Q精神。告诉自己:我胜利啦!遇到什么事,不要愁,头发白了也没有用。我们县街上有一个痴呆的人,每天就知道吃和玩,什么也不管,很“虚无”,其实他不是虚无,他是本身什么也没放心上。他是本身什么也没有,“没有东西”也是一种长寿之法。这是另一种境界,不太好的境界。当然古人所说的“精神内守”中的“精神”不同于现代人所说的精神。“精”与“神”得分开来说,耗神是脑力劳动,耗精的是其他的。
  《黄帝内经》多处讲到四时御神养精,不仅要懂养生,而且要懂按季节养生。我经常跟人们讲,怎么认识中医,第一要从古代那种环境中理解中医,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概念,之前我提到的“浑态”,这是认识中医的一种方法。中医是一个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就是一种“四季内科学”就是四季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的关系,古人讲究季节养生,要根据每天的气候变化来给人看病,如果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变化研究出来,中医的研究就“事过半矣”。中医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四季痕迹,就是因为它产生的时代是农耕文明时代,为什么要仰观,就是因为农耕文明时代没有先进的仪器进行探测。
  个人认为,在学习中医方面,破知障是中医学子的首务,不能全盘肯定西医、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医。古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顾炎武《日知录》所谓“三岁以上便知天文”,因为古时没有钟表,必须看天像才能知道时间、历法、天气。但是他们看见的东西也不是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而是古天文知识,比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所以那时候的天文和现在的天文不是一个道理,如果不知道古天文那就不是个中医。王力是古代汉语讲的最好的一位教授,只有他写的古代汉语讲古天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好像在他的四本古代汉语的第三册里,还附了一个古天文图。你在没事的时候出去看看外面的天空,既是一种眼保健,也是一种仰观,回到古代时候的那种仰视,温总理近年也有一篇“仰望星空”的文章。我在网上有篇文章,题目叫“望——我们望丢了什么”,我们现在讲的望诊,就是盯住病人看吗?其实望诊还应该包括仰观俯察。这个仰观俯察不是天天去看天象物候。人们说“五运六气”是虚的,其实一点都不虚,它就是四个季节的气候变化,你要根据这个给人看病,这样就事半功倍了。我举个例子,非典那年,医生必须在医院里面,不让出门,在无形中就给了我一个学习的环境,没事的时候就看书,当时我是院长,我把书放在桌子上撂满,看累了就出去走走,看看院里的东西。以前也不注意,那次我就发现,我们中医院院子的水泥地返潮,我和他们说这是“湿气”,明天要下雨,因为地气已经出现了问题,这是预兆。非典那年我和我们院里人说,今年是癸未年,这牵扯到运气,戊癸属火,而癸属阴,是火运不及,就是阳气不足,那么免疫系统也就不足,未主湿土。而且那年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水星凌日,这是天文台报道的,那是火不足了,太阳活动减弱,这些东西都对照火运不足,听天文台报道也是仰观,所以那年前半年天都是灰蒙蒙的,阳气就不足,展不开,这种情况能不生病吗?那时候每次都是我拟预防处方,我加了苍术。在我们院同样是中医学院毕业的一个大夫,她说“石院长,为什么你要加苍术?”我说苍术燥湿,那时候她将信将疑。过了不久,国家的处方出来了,里面也有苍术,说是要根据地方气候,那时候也没说五运六气,他们都理解加银花、连翘,就是不理解我为什么加苍术,她最后转了西医。这是我讲的仰观。再说俯察,我院种的月季花,一般到每年四、五月份就很好的开花了,那年迟开了半个月,为什么呢?火运不足生长力就不行,这都是我们应该望的东西,病人应该望,这也应该望,我们要知道外面大的气候,有人问这个到底准不准,我每次有意观察的时候都准,平时是不注意,咱们一般是马后炮,出了问题才关心,预测了不敢说。有一年冬天,我下乡发现河水还没有结冰,我就回去翻书,说临冬不冰,就是这个现象,那年是个火运年,所以河就没有结冰。我们将来有机会再学这个东西,但是今天要当作一个常识来了解。
  记  者:石老师,您能说说,从医以来对您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吗?
  石老师:我讲一个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这个病例让我非常相信中医,其实这个病例网上有,是关于脊髓血管瘤的。我刚毕业在一个职工医院,那个医疗所没有中医,我一到就担起开中药的任务了,那时候还没有改制,人们到职工医疗所也不少,这就给了我一个施展的机会。
  这个病人是铁厂办事处的一个装卸工,我和他也比较熟,他知道我是中医,有一次他突然就来了,他是拄着拐杖被搀扶着来的。他说:“我有一次下雨装车,一下子把腿冻得不能动了,还麻木。到山大医院检查,医生说我脊髓里长了瘤子,叫脊髓血管瘤。”张海迪就是这个病,多次做手术都没有成功,最后是高位截瘫。这个病人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用,最后他说有个亲戚给了他一本书,叫《寿世保元》,其中有一段话讲:麻为气虚,木为血虚,麻木为湿痰死血,这几句话根据症状辩证的。病人只知道症状,就是麻木,他就按症索剂,看麻木这一篇,基本处方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有活血化瘀和祛痰的作用。病人根据这个辩证抓药,吃完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总有点感觉,我按照原方进行加减,病人照方吃了二十几付,就不麻木了。又进行了一次加减,吃了半年,病人认为好了,又开始他的装卸工作了,但我认为尚未完全好。
  事隔二年我上了中医大学班,这个病人又跑到医学院找我,还是原来的症状。原先他曾在上海、北京找资料,那时候手术成功率才30%,两年以后再查资料,手术成功率提高到了70%,因此我推荐他去北京做手术,很成功,两个月后他就回来了。我的这个病人很幸运,不是说遇上了我,是因为遇上了医学比较发达的时代。这个病例给我的启示就是中医确实有效,得脊髓血管瘤站不起来的病人,中医能缓解两年,争取了手术治疗机会。
  中药是一个“浑态”。一种处方药就是一种“浑态”,每一味中药对于西医药理学来说都是一种“浑态”,不能拆开,那是大自然创造的,拆开就是另回事了。有些“不打开”的东西就有这个作用,西医必须“打开”,搞清楚才能治病,一种病必须研究出一种或几种药来才能治疗。现在的抗生素都是层出不穷,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为什么?因为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了,而我们中医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几千年一直在沿用“第一代”不用更新,这“造物主”创造的“第一代”颇厉害。现在据说有六千多种中药,伤寒派常用药只有六七十种。效果就是最好的辩证。
  记  者:您能谈谈对中医初学者、中医学子的寄语吗?
  石老师:你们这一代人在学中医的路上遇到了春天,这是你们比我们优越的地方。你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春天,充分利用这个春天,为中医事来的发展贡献你们的力量,为中医注入青春活力。要学好中医,首先要有兴趣、要热爱。没有兴趣爱好,这门科学对你来说是受罪。首先问问自己我爱不爱中医?有没有兴趣?维持生计的手段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中医?我不是危言耸听,中医的道路很漫长,中医在某种意义上,跟俄罗斯(过去的苏联)小说家阿·托尔斯泰的一本书差不多,这本书叫《苦难的历程》,开始有一段话说“在盐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中医也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医道难,中医之道更难,我们的担子重,你们要有红军二万里长征的那种精神,所以推荐你们看一本书叫《长征》,或是我在网上那篇帖子,“铁杆中医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走中医之路是长征,中医发展是个持久战,中医人的路可能是个苦难的历程,这对你们学子们可能是泼了盆冷水,但是对我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的,但更多的是心底的欢悦,因为我喜欢中医。中医目前来说没给我太大的好处,大部分是艰难的,为了在县里面成立个中医院,我还挨打、挨骂,但是成功了就很是高兴。
  中医生存很难,但你们很幸运,也许到你们毕业的时候,我也是花甲之年了,中医的春天就真正的来临了,中医发展有了曙光。从新文化运动100年来,中医一直在苦难中挣扎,到目前来说中医发展是最好的,尽管还有很多争议,很多不理解,但你们只要好好学,就大有希望。
  
  我特别喜欢和青年人交谈,和青年人交流时,觉得自己也年经了。正如毛主席所说“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你们是中医领域里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中医的前途要靠你们![/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12-9 11:1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答问录

絮絮叨叨,如论家常;明明白白,确是良言。
3
发表于 2009-12-9 11:19: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答问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caoxibai在 2009/12/09 11:21am 第 1 次编辑]

《国学举要》与传统文化普及


汤一介

  《国学举要》是由八卷本组成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丛书。这部丛书分为“儒”、“道”、“佛”、“文”、“史”、“艺”、“医”、“技”八卷,每篇又分概要、精要、辑要等三篇。我们希望用较准确,但又通俗的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奉献给读者。在我们设计这部丛书时就想到,希望它能体现“举要”的特点。所谓“举要”,大体上说,应能把某一主题的基本内容的要点介绍给读者,并且方便读者了解其内容,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

  我国有很长的文化发展历史,其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各种文化传统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非常珍惜。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繁荣、富强的国家,是不能离开对其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很需要大家能了解它和爱护它。但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仅仅去了解和爱护是不够的,还必须去发展它,使之适应今天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要求,这样就要对传统文化给以新的诠释。这就是说,今天我们肩负着文化上的“继往开来”的伟大使命。“继往开来”的文化使命,当然不是我们这一部丛书可以完全担当的,它是我们全民族和整个国家的任务,但我们这部丛书多少体现着这一“继往开来”的精神,我们希望这部丛书能在这一伟大事业中起点添砖加瓦的作用,希望读者能通过它大体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而且能从这出发来考虑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一千至五百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财富,而且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时,我们也许可以说,人类文化又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验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会加强文化多元的格局。从今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看,将会出现一个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局面。21世纪的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文化区:欧美文化区(西方文化)、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以及以色列(包括散在各地的犹太人)希伯来文化等等。这几种大的文化潮流将成为主要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力量。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如果要实现新的飞跃,使它得以复兴,就必须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这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由于回顾到希腊文化而重新燃起火焰。但是,这个新的“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与公元前一千年至五百年之间的那个“轴心时代”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新的“轴心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联成一片,因而世界文化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情况下形成多元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各种文化将由其吸收他种文化的某些因素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能力决定其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原先的“轴心时代”的几种文化在初创时虽无互相的影响,但在其后的二千多年中,却都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的。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说到西方文化的发展,他说: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欧洲到17、18世纪又曾吸收过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它能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而得到发展。同样,中国文化也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得到发展的。众所周知,在历史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的发展。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又在不断地吸收西方文化,更新自己的文化。因此,我们在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很需要了解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湖北教育出版社能组织力量接着出版《西学举要》、《印度学举要》等等,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国学举要》这套书的倡议者是原湖北教育出版社编辑胡伟同志,他要我做主编。我认为他的倡议很有意义,就答应了。于是我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的名义进行了组稿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就是五年,现在总算基本完成了。胡伟同志现在已调离湖北教育出版社,而由该社副总编陆才坚同志负责审定和出版工作。我想,如果没有胡伟和陆才坚两位同志的努力,大概这套书很难完成。在此,我作为主编对他们两位同志以及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http://www.gmw.cn/01ds/2002-11/13/24-2B9714E0C68971AC48256C70000328A3.htm
   
4
发表于 2009-12-9 12:06: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答问录

“针对中医比较难学,有人提出:大道至简。他提出要搞中医简单化,并且引用白居易的诗来说明,这有点迎合当下我们有些学子的浮躁情绪。但是,他为什么不引用李商隐的诗风呢?因为前者的诗通俗易懂,而后者的诗用典较多。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不是分高下的标准。我们中医学子必须追求高雅的目标,所谓“志当存高远”,当然其前提是要脚踏实地,大道有“至简”的一面,也须知有“至深”的一面,过分强调一面容易滑于俗陋,医道悬命,不可不为慎重。中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中医的博大精深不是一般人能掌握得了的。目前很多人提倡的中医简单化,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东西,需要把中医大而化简,而更多人仅仅窥见了中医的一点皮毛,再化简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中医不能简单化,中医不沉重不行,不深重不行。”
写得很好!赞!
5
发表于 2009-12-9 12:12: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答问录

“中医不仅仅是国学,而且是国学中的瑰宝。当然中医也是一门科学技术。论史料、文学价值,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不亚于四书五经等经部著作。”
非常赞同渔翁的看法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2:2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答问录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9/12/09 11:11am 发表的内容:
絮絮叨叨,如论家常;明明白白,确是良言。
呵呵,其实是一“急就章”,在山西中医学院参加一半月时间的培训班,与“中华中医药论坛”的大学生“记者”巧遇,我逃课出来受审一下午,没准备、没提纲。拉杂了!曹老见笑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2:31: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答问录

下面引用由唐太宗2009/12/09 00:12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不仅仅是国学,而且是国学中的瑰宝。当然中医也是一门科学技术。论史料、文学价值,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不亚于四书五经等经部著作。”
非常赞同渔翁的看法
谢谢认同,欢迎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0:58 , Processed in 0.0535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