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经方、时方、复合方临床举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8 20:5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方、时方、复合方临床举隅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经方药少而精,配伍严格,临床药证相合,疗效明显快捷,倍受历代医家推崇。时过境迁,病种变异,后世医家与时俱进,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时方。不少医家在医疗实践中融通古今还将经方与时方汇通复合用之临床,拓宽了治疗范围,正如名医龚去非指出“应用经方,贵在变通,通其理,变其法,活其用。审其脉症,随证加减”。又有因症情复杂,选用一成方往往难以合撤,常常数方合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情况下,一张药方中常常包含两张以上成方,医家称这种处方思想为复方图治。今举例如下:t6tK
经方加味治腰痛:;>v!o
李XX、女,32岁,冷冻厂工人。2008年3月20日诊。腰痛3年,加重1周,久治乏效。刻诊:面白形丰短胖,腰部冷痛,身重,白带多,舌苔白腻,脉沉迟。证属寒湿腰痛。治以祛寒化湿法。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味;炙甘草12g,干姜10g,茯苓20g,炒白术30g,肉桂5g(后下),炒杜仲15g。3剂痛减,嘱离潮湿冷浸之地工作,加强锻炼,效不更方,继服3剂,痛止。O4
时方化裁治疰夏/1
刘XX、女、34岁,2008年4月25日诊。每年春夏之交,气候寒热变化时易感冒,纳呆、乏力。2天前春游归来感冒,服中成药(重感灵等),汗出病未解。刻诊:头痛身重,咳嗽、四肢酸楚,倦怠乏力,胸闷纳呆,脘痞,口干苦不饮,尿短,便溏不爽,苔白略黄腻,脉弦细略滑。证属疰夏,治以化湿法:处方:三仁汤加减,杏仁10g,白豆蔻6g(后下)。薏苡仁10g,厚朴10g,半夏6g,通草6g,滑石6g,甘草5g,竹叶10g,苏梗6g,佩兰6g,焦山楂12g,葛根12g,2剂药后头痛、纳呆、胸闷、大小便诸症好转,近日天热,动则有汗,仍倦怠乏力,原方去半夏、通草、滑石、苏梗、葛根、加太子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3剂,今日随其母来诊病,述诸症失。3 Xc_@
3、复方大剂治危症D;Lu"~
涂XX,女,76岁,2008年4月30日诊。患者头晕、胸痹心痛、咳喘10余年,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病多次住院,经中西医治疗缓解。去冬年末,因劳累时休克入院,在心血管科治疗2月余。复因咳喘、胸水、腹水转转呼吸科治疗月余。因心肺功能衰弱全身水肿,病危。出院以备后事。病家邀余出诊,以理拒之,其夫说:“死马当活马医,肯请您大胆用药”。刻诊:面肿、四肢肿、腹水、卧床不起、昏睡,呼之尚能识人,随之又睡,痰多粘稠,须用卫生纸入口楷干,舌白如腐,口干饮少,腹胀便秘,尿少,呼吸困难,脉短促,尺无。证属心肺气阴两虚,脾肾阳微。真元衰惫,藏气乖违。肝气郁滞,痰湿瘀滞,阴阳不相接续之故。治宜:益气扶阳,活血化饮,枢转肝脾法,复方:太子参30g,熟附片10g,桂枝15g,白术15g,茯苓15g,姜半夏10g炙甘草5g,瓜蒌15g,丹参15g,当归12g,砂仁10g,陈皮5g,大腹皮30g,琥珀10g,生姜皮15g,柴胡10g,五味子10g,2剂。5月2日2诊,全身水肿渐消,第1天大便2次,色黑,尿3次,能食少量稀饭。白腐胎已无,舌红,呼吸仍吃力,痰多,原方加麦冬12g,大贝母12g,苏子10g,2剂,5月4日3诊,肿消大部份,能被人扶在沙发上坐片刻,胸闷不痛,纳食有增,舌无苔,脉小促不均,后方去瓜蒌、半夏、琥珀、苏子、桂枝、大腹皮、加生地15g ,肉桂6g,桑白皮10g,白芍10g,紫菀10g,2剂,以观元气来复变化。7?/LV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 在 2008年05月06日 00:03pm 时添加 -=-=-=-=-
5月5日下午6时20分出急诊,家属代诉,6时许室内后窗从巷道传来一阵浓烈的油烟味(烧腊肉),引起病人剧烈咳喘,呼吸困难,大汗、四肝厥冷(常人亦难忍咳憋闷)。刻诊:呼吸困难,身汗肢冷脉状,急令借来氧气袋改善呼吸,排风散换室内空气。熟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30g,红参15g,急煎少量频饮。1小时后询知汗止肢热渐复。5月6日晨询及晚上未见险象,下肢肿又渐消,患者喊身痛。11点嘱人参四逆汤加原方煎服。
《脉经》指出:“心衰则伏”。故重用人参四逆,益气、回阳为务。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 在 2008年05月07日 00:13pm 时添加 -=-=-=-=-
5月7日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身动有汗,四肢不温,头面及上肢肿消,腹及下肢仍肿,舌红无苔,脉沉小促,尺脉伏。处方:红参10g(另炖),黄芪60g,熟附片30g,山萸肉12g,北五味子10g,干姜30g,炙甘草10g,葶苈子(包)10g,茯苓30g,白术30g,砂仁10g,益母草15g,肉桂6g(后下),龙骨25g,牡蛎25g,防已 10g,枳壳10g,麦冬10g(三剂)。

2
发表于 2008-9-28 21:14: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经方、时方、复合方临床举隅

学习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7:51: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经方、时方、复合方临床举隅

头痛用药验案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头痛是出现于多种疾病的症状,究其病因,终不外内伤、外感两端。辨其证,有虚、实之别。外感为时短,多以风邪为主,或兼寒、热、湿;内伤为时长,虚实有兼夹,错杂。如肾虚和气血亏虚之头痛为虚证;痰浊和瘀血之头痛为实证;肝阳上亢之头痛多本虚标实。审其治,首当分清外感与内伤,辨其虚实兼夹,以掌握病理机转,随证选药施治。外感,宜祛邪而易治;内伤,治宜详分阴、阳、虚、实、脏腑,属湿、属痰、属火、属寒,还是有郁热、伤食、动怒、气弱、虚阳上越或伤于酒食。同时还应根据头痛部位之异,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物,以直达病所,增强疗效。总宜全面辨证,伏其的主非常重要。特别是急性暴痛(真头痛)还当接合临床现代医学诊断,如颅内压变化引起的头痛,徒以止痛,决非良策。
1、外感头痛
冯××,男,58岁,农民,2007年11月1日诊,2天前因劳作时全身淋雨,头痛身酸痛,伴恶寒、发热、微咳、服感冒冲剂未效,反见头身痛。诊见舌苔薄白,根部厚腻,脉浮紧。证属外感太阳表实证,与麻黄汤加味,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5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 10g,大枣4枚,生姜3片,一剂,煎后热服,盖被得汗出,热渐退,头身痛亦解。
体会:外感头痛,必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背脊酸痛,或颈强不能左右活动,皆寒邪在大阳经表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可止。本例外感寒湿故宜麻黄汤加味,羌活用于风寒夹湿之头痛,善治太阳经头痛,川芎可用于多种头痛,又能“上行头目”而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紧头痛皆可随证配用,故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然外邪头痛,总宜邪去正安,不宜久服伤正。
2、内伤挟饮头痛
张××,女,45岁,2005年12月20日诊,经常头痛眩晕伴呕吐3年,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多次发病需住院治疗缓解。3天前买菜回家,自觉头胀痛,眩晕甚,颇欲吐,前医小柴胡汤未效。出诊见:头痛剧烈伴呕恶,吐出大量清涎,头晕似天旋地转。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腹痛,恶寒、无汗。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饮停,治以吴茱萸汤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药散化裁:吴茱萸10g,党参15g,生姜30g,干姜6g,大枣15g,柴胡12g,黄芩12g,桂枝12g,天花粉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2g,泽泻18g,生龙骨15,生牡蛎15g,茯芩12g,炙甘草6g。三剂,服1剂症减,2剂诸症平,继服7剂痊愈。后偶有外感引发头痛,眩晕服上方3剂即止。
体会:久病血虚肝脾不和挟有水饮寒邪发病,正虚邪实,治以养血扶正,重以暖肝温胃,通阳降浊化饮。故用复方标本兼治而收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8:48 , Processed in 0.0490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