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5 16:2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瘀痰饮与凝血炎症漏出液概念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
)郝守玉
    中医理论关于以肺为中心的上焦胸腔部位水液(阴液)流通循环的认识,是通过对人体整体,从宏观上仔细观察,经过思考,对其内部的流通情况,进行推断的结论(从表及里)。因为早在中医理论关于上焦肺部阴液流通概念形成的时候,哈威的血液循环理论还没有被发现,更没有传到我国。所以中医理论的肺为水之上源的概念,不可能与血液在胸中心脏内的大小循环等西医理论有联系。然而中医的古代学者,却在整体方面对上焦肺部气道的,水液循环变化的观察中,悟出了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反映水液(阴液)周边末梢流通的情况。而不是反映血液在心脏中大小循环的知识(在这方面与西医理论相反)。
    从上焦肺部末梢循环方面中医学者观察到“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唐容川语)。灵枢早已认识到“上焦如雾”。意思是说上焦的肺能使气道的水汽像雾一样蒸发出来。经过联想认为这与皮肤汗液能蒸发水汽类似,故有“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之说(素问)。又联想到人体内部其他部位的,末梢水液循环的流通,也和肺及皮肤表面观察到的相似的认识:“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圣济经中说“肺为华盖,而主荣卫,故脏真高于肺,荣卫之气行矣”。叶天士也说“肺主气属卫”。在客观上,肺与皮肤的水液循环也确有其共性特点,它们在其水液循环过程中,都能变为水汽而散热。特别是在发热性疾病中,由于散热的需要,其局部的水液循环都要受到影响而变化。肺与皮肤是人体与外环境时刻开放的门户,肩负着与外环境的干扰,时刻做斗争的准备。二者日夜巡行的水液流动以及肺卫气的驱使,有监护防范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调节控制这些水液(阴液)流动的是肺卫之气(阳气)。阳气与阴液共同构成了肺卫子系统。
    呼吸道对其表面水液循环稳态的变化十分敏感,如气道少许粘液的聚集,即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鼻有粘液即诱发打喷嚏,小支气管间质、肺泡间质、以及肺泡的水肿都能形成严重的哮喘,过敏性哮喘也是由于炎症渗出之故。
    胸腔与心包腔的液体渗出与漏出,也会引起胸满、胸憋、胸胁痛、气紧等情况。这些体液循环稳态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到体液动态平衡的主干——心血管循环的稳态,而导致周围末梢循环的变化,出现脉象的改变、舌象的改变、颜面外观的改变等。
    西医理论对上述这些体液稳态子系统变化了的状态,虽然也分析其调控机理,但不少是从微观上寻找其系统输入的变化(如细菌感染等)。如果我们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从宏观上整体的层面上,去认识问题。这样中西医学理论就都应依据,体液稳态的输出状态变化(如呼吸道痰饮、胸腔积液等),来推导系统中的信息调控机制。中医理论则统统归结为肺卫阳气及其他阳气的制约(这是简化了的认识,实际问题要复杂的多)。这样就与系统论的观点相一致,系统稳态的运动偏移,是由于系统内部信息控制反馈环路(阳气气机),有了变化的原故。而西医理论则归结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负反馈环的调节问题。如此,肺卫阳气气机调控,就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环路调节统一起来,与陈雨思先生、周东浩先生的探索思路相吻合了。
    中医理论对于上述阴液稳态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根据黑箱法推导是肺卫阳气宣降功能发生了变化。即肺的宣发与肃降,而布散水谷精微达全身,并由肺的宣降,而促进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的调控功能发生了变化,不能使上焦肺部的水液流动循环被宣降达全身,而积滞与局部的结果。表现为咳嗽、喘促、咳吐痰饮、胸痛、喉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等症状。故有“气升痰亦升,气降痰亦降,气行痰亦行也”(医林绳墨)之说。
             未完待续
2
发表于 2010-1-15 20:58:59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先生的敬业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西医的庙堂是在他国这也是不容质疑的,且在西医方面能真正引领别人的我们有多少呢?从尖端器材到药物我们无不是被别人牵子逼走,难道非得再搭上老祖宗留下的这点东西吗!人家把我们这十来亿人都看做市场了,我们却还想着法的给人家找销路!哪些仙逝的老中医他们不单爱中医更爱国啊!
3
发表于 2010-1-16 06:20:43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下面引用由始点2010/01/15 08:58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的敬业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西医的庙堂是在他国这也是不容质疑的,且在西医方面能真正引领别人的我们有多少呢?从尖端器材到药物我们无不是被别人牵子逼走,难道非得再搭上老祖宗留下的这点东西吗!人家把我 ...
     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在对不起了。
4
发表于 2010-1-16 10:03:12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呵呵,谢了!我们许多行业和国际接轨,结果游戏规则由人家制定使得我们很被动!在西医方面我们和人家比绝对不是强手,如果中西融合,几十万的中医人融到几百万人的西医群体里就会被瓦解了,到时人家在捏着我们西医的鼻子不放,这十几亿人就由人家摆布了,那时中医真的要消失!所以目前宁可相互独立的发展都比融合强!国家的有些领导人都意识到了,发展中医已经被提到战略的高度了!
5
发表于 2010-1-17 09:53:15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中西医融合要保留中医理论的基本形态,外感染热病证态学保留了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框架,中医的灵魂没有消灭,同时也对西医重新解构与重组。我们并没有把中医融合到西医中去,而是中西医融合形成新的证态概念体系。证态不是西医也不是纯中医。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52:32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回复2楼为了与你的看法交换意见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下一个帖子内,请先生发表高见。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57:57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不是一回事,两种方法根本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中西医结合是以西医疾病概念体系为主,结合中医病态分型,采用中医方药治疗。而不采用中医的理论体系,这样时间久了,中医理论就有可能自然消退。而中西医融合是围绕中医理论的“证”概念为中心,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医理论概念体系为主体,以系统论为导向(因为中医概念体系,实质就是系统论理论体系,从整体论认识的方法是一致的);甚至可超越系统论(因为中医理论在两千年以前,就开始整体系统思维,现代系统论兴起也不过几十年);然后再解构与融合西医的理论知识,实现证态全方位的中西医理论融合体系。
    我们不能再走那种一个秘方传男不传女,总怕别人超过自己全封闭式的、已被淘汰的老路。任何理论只有走对外开放、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道路,才能发展自己。现代交叉理论、横断理论、渗透理论在近几十年来的蓬勃兴起,产生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仿生学等新兴科学,甚至创造了电脑风靡全球,难道不是充分说明了这个方向的正确性吗?如果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中西医融合的创举,中西医学在概念上、语言上能够相互交流,就能使中医理论充分开放,走向世界。目前因为概念上、语言上的限制,中西医学理论在国内的中西医生之间,尚且难以交流,若与国外的医学工作者交流,就更困难了。中西医概念体系融合后,中医理论概念体系的系统整体性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在中医理论概念体系的框架结构下(因为这个体系的系统整体特性是先进的),结合西医对病理状态的现有知识(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融合为现代医学的中西医证态概念。这样就会使更多国内与国外的医学工作者进一步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使中医理论发出它应有的光芒。所以说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没有必要担心中西医融合后,被西医所融化。应该是中西医融合后,中医这颗宝贵的金珠,其绚丽夺目的光彩,被焕发了出来,更不会被遗忘了。
               
8
发表于 2010-1-22 20:55:20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能如老先生这样自信的谈中医的人是值得崇敬的,而能够立足于中医洞事博取为我所用,自由驾驭中医的也是自信而自主的!目前中医处在一个很卡脖子的境地,以前学医是先药后技再理得方式,也就是说你要学医先去摸几年药再教你技法,而后是告诉你理论,用理论驾驭前面的知识,再用理论观察自然的规律以明事物通天下事成大医,即便是不能成大医起码也学会正确医体之疾的方法。而我们目前教学生,一上来就是理论,一下就给架到半空,上下不能!医院要你,你就要立马出效益,理论都没有理顺哪有信心!自然愿意玩较实惠的临床医学了。没岗位的,你叫他去抓药按摩能甘心吗?二十年寒窗啊!但事实是中医治病连世界卫生组织也不否认,我就习惯于谈医时不提西字,因为在我看来西医根本就没有走出中医的范畴,不存在对等关系谈不上结合,没有脱离传统文化也就没有融合。引用目前中医教材:中基,里的话:“通天下一气而”。临床医学怎么可能成为独立的学问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9:27 , Processed in 0.1149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