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4、5、6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0 09:0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30 01:19 编辑

第4、5、6条
【原文】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四)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五)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六)
【词解】
  靖言了了:指神情安静,语言不乱。
【释义】
  酒疸的形成,由于湿热内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所致。湿热中阻而上蒸,则心中烦热;湿热下阻,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足下热。“小便不利”当是形成酒疸的主要关键。因人体气化正常,则小便自利,湿热自有出路,不致发生黄疸,所以《伤寒论》说:“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酒疸虽由于湿热内蕴所致,但其病机趋势,却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如湿热偏于上部,则欲吐、鼻燥;偏于下部,则腹部胀满,湿热不甚,邪在于中,故心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从治疗上来说,当因势利导,如鼻燥脉浮而欲吐者,是病势趋向于上,当用吐法;如腹满脉沉弦者,是病势趋向于下,当用下法。所谓先吐、先下,说明吐、下均属治标之法,邪衰大半,当祛湿清热,调治其本。
  酒疸是湿热内蕴于胃所致,欲呕是病势趋向于上。欲呕者吐之,是顺应病势的一种疗法,即所谓“因势利导”。通过呕吐,使病邪从上排出,故曰“吐之愈”。
【中心思想】
  此三条进一步论述酒疸的证治。
【参考】
  [按语] 酒疸吐法现已少用,而下法相对用之较多。酒疸无论湿从热化,胃肠燥结,或酒食内积,腑气壅滞,均可用下法治疗。但不可过剂,以免损伤正气,引邪深入,第七条“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便是下不得法所致。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热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足下热也”。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09:11:15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4、5、6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30 01:20 编辑

酒疸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09:13:55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4、5、6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30 01:22 编辑

酒疸
  病名。因饮酒过度,湿热郁蒸,胆热液泄所致的黄疸。五疸之一。亦称酒黄疸。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寓意草·论钱小鲁嗜酒积热之证》谓饮酒过度,热淫内炽,“故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证见身目俱黄,面发赤斑,心中懊憹热痛,鼻燥,腹满不欲食,时时欲吐等。治宜清利湿热,解酒毒。方用栀子大黄汤、葛花解酲汤、旺胆消酒汤等。若脉浮滑,欲吐甚者,当先探吐。脉沉滑而腹满大便秘者,当先下之。本病见于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胆汁郁积性肝炎等。参见黄疸、五疸条。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09:17:35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4、5、6条

酒疸这一病名及其辨证论治,最早见于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仲景以前有关酒及黄疸的论述,是仲景酒疸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的基础.仲景在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根据病因将酒疸从黄疸病中提出,并对其辨证论治进行了概括性论述.通过论述表明,酒疸除了见有黄疸病的共同表现身黄、目黄、小便黄以外,还以心中懊憹或热痛、欲吐、小便不利为其主症;治疗以清解湿热为原则,可运用因势利导的吐法、下法,或运用上下分消湿热的方法,如栀子大黄汤;其预后不仅有自愈的情况,还有因日久或误用下法而致预后不良的黑疸发生的可能.仲景所论酒疸内容为后世的酒疸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后,自魏晋隋唐五代到清末这段时期里,在充分继承仲景思想的基础上,酒疸的辨证论治内容大为充实与发展.至清末为止,酒疸的辨证论治体系己较为完善、系统,包括脉证、病因病机、治法、预后等各个方面.酒疸的脉证,以身目发黄、小便黄赤不利以及心中、脾胃症状为主症,还常见下焦的腹部和足胫部症状.为酒疸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作 者:  欧阳绘天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09:27:55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4、5、6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30 01:26 编辑

    酒精性脂肪肝一般饮酒10~20年以上,患者肝脏明显增大,表面光滑,质地中等如鼻尖,大多数有触痛;少数有黄疸、腹水、双下肢浮肿以及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如口腔炎、周围神经炎等。实验室检查可有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球蛋白增多且絮状反应阳性,酚四溴呋钠试验阳性,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但上述症状、体征和化验结果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所特有,故应根据长期饮酒史,并排除其它肝脏疾病而确诊。大多数患者戒酒10天后症状体征可有好转;如不见好转,则为酒精性脂肪肝,且3~5年内约有70%~90%的患者出现肝硬化。应彻底戒酒,改善营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瘦肉类、蛋类、奶类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1、b2、b6、b12c和e等)和微量元素(锌、硒和钙等)等。
  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者,可因酒精长期作用于肝细胞,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并逐渐出现肝细胞无菌性炎症、溶解和坏死。患者肝脏明显增大,有触压痛、发热、黄疸、贫血以及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反酸、嗳气等)。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0:44:19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4、5、6条

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与酒疸是一个证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0 09:40:2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续》185页。酒疸-酒精中毒性肝病证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0 09:40:42 | 只看该作者

(3)酒疸-酒精中毒性肝病证态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7条: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解读:心中如噉蒜虀状:“噉”是吃的意思。“虀”,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此言胃中有灼热不舒感。爪之不仁:谓肌肤麻痹,搔之无痛痒感。

酒疸本来就有可下的证候,但由于下之不当,导致湿热内陷,邪入血分,久久薰蒸,血为瘀滞,就可以变为黑疸。其症目青面黑,皮肤搔之不仁,则为血瘀于内,不荣于外所致。“大便正黑”则为瘀热内积,流滞于肠腑。“心中如噉蒜虀状”,是瘀热内蕴,上蒸于心的现象。“其脉浮弱”,说明湿热有上攻之势,但血分已经受伤,故脉又见“弱”。面目虽黑而犹带黄色,可知是由酒疸误下转变而来。但是黑疸的发生,不仅酒疸误治如此,凡黄疸经久,皆有转变为黑疸的可能。

西医:酒精性肝病(ALD),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嗜酒者中,约2/3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病。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肝乙醇脱氢酶、过氧化氢物分解酶和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氧化,形成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使其代谢发生阻碍,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酒精性肝病的三种类型:①酒精性脂肪肝:一般没有症状,有人可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还会有肥胖、肝脏肿大等体征。②酒精性肝炎:患者发病前往往短期内曾大量饮酒,临床表现除了有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外,还有发热、腹痛、腹泻等,且有明显的体重减轻。患者可出现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增高等表现。③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早期无症状,中后期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痛、乏力、发热、尿色深、齿龈出血等症状。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出现黄疸、腹水、浮肿、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表现。

本病以黄疸、肝脏肿大和压痛为其特点。80%~100%的患者有肝肿大(癥瘕)。10%~70%表现为腹水、发热、脾脏肿大、蜘蛛痣和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双侧腮腺呈中等度肿大。

因为具有长期大量饮酒这个共同参照物,酒疸与酒精中毒性肝病是一个证态,中西医没有悬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4:12 , Processed in 0.0716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