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7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21 21:3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中药的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在多年来的《中药学》教材及《中华本草》等重要工具书里,关于中药功效的陈述“约定俗成”了一个基本的模式: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如对麻黄功能与主治的表述,基本上都只是强调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三大功能,主治“风寒表实证”、“风寒咳喘”及“风邪水肿”、“风湿痹痛”、“风疹痰痒”等病证。而对其为何具有这些作用,却没有从中医药理论自身作出回答。
这种现象,不唯今天如此,古代亦然。“《本经》为‘三坟’之书,后增入《名医别录》,有朱字墨字之分,总言药之主治,从未有发其所以然者。”(《神农本草经疏•凡例》)“后人纂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药用也,非药性也。”(《本草崇原•序》)“本草第言治某病某病,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医方第云用某药某药,而不明所以当用之理。千书一律,开卷茫如,即间有辨析病源,训解药性者,率说焉而不详,语焉而不畅,医理虽云深造,文字多欠通明,难以豁观者之心目。”(《本草备要•原序》)“《本草》一书,读之率欲睡欲卧,以每药之下,所注者不过脏腑、经络、甘酸苦涩、寒热温平、升降浮沉、病候、主治而已。未尝阐发其理,使读之者有义昧可咀嚼也。即如《证类》诸本,采集岐黄,又以众说繁芜,观者罔所折衷也。”(本草备要•凡例》)“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徒将治效彰著,浅学医士,其奚辩焉。”(《本草求真•》)
其原因并不象缪希雍所云:“‘三坟’之书,言大道也。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神农本草经疏•自序》)实际上却是因为在历史上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医药卜筮同属九流,甚至被斥为“奇技淫巧”、“屠龙之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宋代以后,大批儒士加入医生行列,医学才逐渐成为被儒家认同的学问体系——“格物穷理之一端”。自此以后,才出现了一大批被谢观先生称为“新派”的探讨中药作用原理的著作,如《神农本草经疏》、《本草乘雅半偈》、《本经逢原》、《本草崇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草经疏证》、《本草求真》、《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对中药功效的由来,有一段精辟的原则性说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并在开篇所解的几味药中,用心良苦地作了应用和示范。如在“丹砂”下云:“此因其色与质以知其效者。丹砂正赤,为纯阳之色。心属火,色赤,故能入心,而统治心经之证。其质重,故又有镇坠气血之能也。”在“石钟乳”下曰:“此以形为治。石为土中之金,钟乳石液所凝,乃金之液也,故其功专于补肺。以其下垂,故能下气。以其中空,故能通窍。又肺朝百脉,肺气利则无所不利矣。自唐以前,多以钟乳为服食之药,以其能直达肾经,骤长阳气,合诸补肾之品,用以房中之术最效。”在“矾石”下言:“此以味为治。矾石之味最烈,而独成一味,故其功皆在于味。”在“滑石”下说:“此以质为治。凡石性多燥,而滑石体最滑润,得石中阴和之性以成,故通利肠胃,去积除水,解热降气。”在“紫石英”下云:“此以色为治。色紫则入心,心主血,故能补血。其降气而能入下焦,则质重之效也。”
运用这种“格物求理”的方法,以探讨中药功效者,不止大椿一人而已。黄宫绣“论症论治论效,总以药之气味形质四字推勘而出。”清•王琦在付梓《本草崇原》时所作的“跋”中说道:“学者体认先圣格物致知之学,则自《别录》以下,及唐宋元明增补药性,品类虽繁,莫不各有当然之理,即以参解《本经》之义,触类引申,总归五运六气以诠解,得其纲领,无不贯通,若舍此而从事于诸家之治验,则散漫多歧,益难启悟,是为逐末忘本。”唐容川也云:“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是诚药理之大端矣。”(《本草问答》)
虽然灵胎先生反复强调“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但是,利用药物的气、味、色、形、质、性情、时地等“表象”,要想推知全部中物的各种作用,也是不可能的。对此,先生也早有觉悟。“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如菟丝之去面黑干,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泽耶,则滑泽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独菟丝能之?盖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气,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但显于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其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故古人有单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种药治一病而得奇中。及视其方,皆不若经方之必有经络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药之专能也。药中如此者极多,可以类推。”
今天,由于原始文献的记述极为简单,加之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习惯于沿着“科学”的轨迹去思考问题,不可能全然深入到古人的思维境地之中,因此,要逐一推敲每种药物功效建立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与原理,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现存本草书籍中所遗留的众多蛛丝马迹之类的线索出发,抛开“唯科学至上”的有色眼镜,深入探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建立和重构中药的作用原理,也是不无可能的。正如徐大春所言:“药之受气于天地,各有专能,故所治各不同。于形质气味细察而详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吴瑭也云:“得此知察理之精,求五色五味之外,凡辨药须就物理体会,方有妙语”。
在当今时代,探讨并还原中药的传统作用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正是由于我们几十年来,从中医药理论自身出发对中药传统作用原理阐发研究工作的阙如,才导致了“以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验证和解释中药作用原理”这一战略性失误思路的长期盛行;也难怪从小接受的完全是西方式思维教育的新一代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西医化”。因为他们如不引用所谓中药现代研究的结论来论证中药的治病原理,别无选择啊!
综上所述,中药传统作用原理这块“处女地”,正等待着有识有志之士,来开发和耕耘,并将之提升到关乎中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要实现这一任务,既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的现代科学素养并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有志于中医药研究,淡于功名,孜孜以求的中医队伍阶层,更需仰赖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以及观念上的变革。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6-3-22 07:04: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 2006/03/21 09:39pm 发表的内容:
在多年来的《中药学》教材及《中华本草》等重要工具书里,关于中药功效的陈述“约定俗成”了一个基本的模式: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如对麻黄功能与主治的表述,基本上都只是强调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三大功能,主治“风寒表实证”、“风寒咳喘”及“风邪水肿”、“风湿痹痛”、“风疹痰痒”等病证。而对其为何具有这些作用,却没有从中医药理论自身作出回答。
这种现象,不唯今天如此,古代亦然。

今人不懂药理,这是事实。但古人却不但懂得药理,而且还运用药理发明了一系列的千古名方。

所以怪罪古人‘古代亦然’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
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不是“处女地”。准确的说,是被遗忘了的宝藏。
3
发表于 2006-3-22 07:1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3/22 07:04am 发表的内容:


今人不懂药理,这是事实。但古人却不但懂得药理,而且还运用药理发明了一系列的千古名方。

所以怪罪古人‘古代亦然’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
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不是“处女地”。准确的说,是被遗 ...
挖掘整理
4
发表于 2006-3-22 07:2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挖掘整理,需要使用脑子。芝麻欠缺这个。

芝麻你不承认的话,就说说怎样‘挖掘’,如何‘整理’?指望嘴皮子能挖个嘛。
5
发表于 2006-3-22 07:4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3/22 07:29am 发表的内容:
挖掘整理,需要使用脑子。芝麻欠缺这个。
芝麻你不承认的话,就说说怎样‘挖掘’,如何‘整理’?指望嘴皮子能挖个嘛。
希望星河版主不要干扰正常讨论,挑起事端!
6
发表于 2006-3-22 07:49: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POSTISDELETE= ]
芝麻如果有讨论问题的能力的话,就正经讨论,别胡搅蛮缠。

[专门转贴],一个版主的小马甲,别以为躲藏的挺隐蔽。
7
发表于 2006-3-22 08:2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3/22 07:49am 发表的内容:
芝麻如果有讨论问题的能力的话,就正经讨论,别胡搅蛮缠。
,一个版主的小马甲,别以为躲藏的挺隐蔽。
果如此,倒也是。即便皈依佛门,也难割舍世间烦杂。还是面对现实,发我雄风为盼。
8
发表于 2006-3-22 08:53: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中藥的藥理
要依今日西方科學去研究的話
我認為今日的科學能力尚不足
去重拾古人的"本意"是該做的
9
发表于 2006-3-22 12:46: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6/03/22 08:53am 发表的内容:
中藥的藥理
要依今日西方科學去研究的話
我認為今日的科學能力尚不足
去重拾古人的"本意"是該做的
呵呵,如果不依西方科学去研究,就是不科学的......
哈哈,现状就是如此.
10
发表于 2006-3-23 07:54: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传统作用原理亟待挖掘整理

下面引用由 张仲景  2006/03/21 09:39pm 发表的内容:
如对麻黄功能与主治的表述,……却没有从中医药理论自身作出回答。
这种现象,不唯今天如此,古代亦然。

雷公曰: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升上?
《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2 06:30 , Processed in 0.0550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