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记邹德琛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31 09:3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求真论坛 → 学者访谈 → 学者访谈 → 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记邹德琛教授(赵宏利)[原创]
                                   
  邹德琛教授简介:
    黑龙江青冈县人,193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弱冠即悬壶北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建院之初奉调来校任教,曾任校伤寒教研室主任,第八、九届省人大常委,中华中医学会理事,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从1979年起指导了多名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邹老理论深厚,疗效卓著,德高望重,澹泊名利,惜现因病休养,谨献此文,祝先生早日康复。
                             --侍诊邹德琛教授感略
    我虽不敏,但有幸先后侍诊于省内多位名老中医,深慕他们的医术医德,其中从邹老尤长,收获最大,感触最多。现观我院中医学子多只仰识祖研之张老张琪教授,方剂之段老段富津教授,而渐淡忘伤寒元老邹德琛教授,故不揣浅陋勉为此文,以略抒心意。
              邹师寡于言利  唯有仁义而已
    古人云:“穷不学医,富不参道”越是师承有名望的医生,则学费愈高,如李东垣捐千金从张元素学,昔之学医多如此。而从学邹老的人数虽众,但多为囊中羞涩的莘莘学子。诊室内常学生多于患者,众人将邹老层层围住,空气也时常混浊,然先生从未埋怨。同许多老中医一样,邹老对现今中医教学科研思路有很多质疑,对中医内部信仰中医者日少十分痛心,故先生对求学者来者不拒,对于热爱中医,学有体会者,更是喜爱有加。许多医生是密数方而不传,遮遮掩掩,生怕被别人看到学去;邹老却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唯恐中医后继乏人。先生常谓:“都是古人的东西,没有什么好保密的。”古人之论浩如烟海,邹老能将一生研究所得、经验体会和盘托出却如此谦虚,此种胸襟怎不让人钦佩!
    我国现行医疗体制、医疗观念落后,医生的诊费过低,技术价值体现不出,医院和医生的生存只能靠药物收入等来弥补,而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刺激医生开大方、用贵药。一些医生甚至不管病情是否相符,每方必书西洋参、甲珠、虫草、龟板、鳖甲等药。在门诊的工作人员都知道邹老处方药廉味寡,其患者量虽然最多,但是药物收入却排名靠后。先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能用少量者则不用大量,能用廉价药则不用高价药 ,尽量为患者减轻药费负担,为后人节省药源。比如,邹老用药注重脾胃,素喜用砂仁,然因其价格上扬而改用药性相似,但相对便宜的白蔻。近来白蔻价格亦上涨,没有恰当的药可替换,先生时常念及。又如,龙骨龙齿乃古代大型哺乳动物骨骼之化石,药源有限,虽现今仍价格低廉,但决不多用。受先生影响,我也习用经方,每每用及龙骨,然从不超过20克,身体力行之是尊敬邹老先生的最好方式。对于外地患者,邹老每虑其旅途不便,常另抄方,嘱于当地购药。对于本院学生和家属,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得知,则坚决让其退掉诊费。对于官员的宴请则力辞之······以上事例偶尔为之尚易,而象邹老这样淡泊名利、持之一生者,岂是敬佩二字所能表达的呢?
              效佳不可尽言  可堪最上等医
    岳美中曾将中医分为五等【1】,依次为:开方医生、用药医生、辨证医生、入细医生和最上等医生。相类似的,干祖望把中医分为六个水平【2】,即懂、通、熟、精、化、神。以他们的标准来审视的话,多数中医碌碌一生也就为辨证较熟的医生,下过一番苦功者,方可达出精入细之水准,可称名医。当然我们也不鲜见某些“知名中医”临证用药编方只依据《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之类书籍来按图索骥,文革时期的赤脚医生在看病时也是按照《常用中草药》之类的图书来依样画葫芦,他们属于初通中医的用药医生,我个人认为不可效法。
    邹老学验俱丰,辨证准确,临证分析,丝丝入扣,取方用药,左右逢源。不论病情多么繁杂,都能抽丝剥茧,理清头绪,屡起大证。邹老不仅为患者所信赖,为学生所膺服,也为同行专家所推崇,一些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时常把疑难病患推荐给邹老诊治。如我院一老师病肺炎,X片示:肺野有大片阴影,有湿罗音,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前医虑其炎症较重,多用苦寒清热解毒之属,而服之未效。转荐邹老,辨其为寒饮停胸之小青龙汤证,复问病史,知其因乘坐空调火车车厢过冷,且饮凉啤酒而致,遂书原方,一剂而热退咳止、啰音消失。此正和《内经》“形寒饮冷伤肺”之说。又如强右,2000年8月4日因唇肿时时溃疡20年,久治不愈而求诊,患者纳可,食凉则腹胀,腹部有一鸡卵大小包块,推之可移,月经提前4~5天,舌淡苔白。先生书川朴1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山栀、炮姜、草蔻各10克,胡连、黄连、肉桂各5克,麦芽、山药、炙草各10克,五剂唇肿溃疡痊愈,腹部包块消失。此乃厚朴温中汤去耗气之木香,并易走而不守之干姜为能温能守之炮姜,以免加重溃疡,合山栀、胡连以清上炎之阴火,复合交泰丸以引火归源,药证相合故能捷效。凡此种种,不能尽举。
              善用仲景方药  学术推崇东垣
    仲景不尚空论,方药质朴,法度严谨,历来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成无几谓:“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主”,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经方如方证药证相合则效如桴鼓,此以为千百年人体试验所验证。邹老十分重视后天脾胃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重视培补后天,善于调理脾胃。邹老虽不斥时方,但尤喜用仲景东垣方药。
    例如“见汗不治汗”一例:裴英子,女,53岁,99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感冒1周,现不发热,盗汗,咳嗽有痰,纳呆食少,眠差少寐,舌淡苔白,脉弦缓。邹老书白参、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白蔻各10克,冬花20克,紫苑、杷叶各15克, 栆仁、交藤各15克,白芍10克,三付。2000年1月4日复诊,自诉上方三剂盗汗大减,咳嗽亦减,尚有痰,遂书桂枝、白芍各15克,杏仁、川朴各10克,白参10克,桔梗、甘草各10克,冬花20克,紫苑、平贝、陈皮各15克,茯苓20克,五剂而愈。
    邹老谓:“内伤盗汗属阴虚,外感盗汗属少阳证。”我细查《伤寒论》未见少阳病有盗汗之论。复遍查柴胡诸条,仅见《金匮要略》有“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小柴胡汤主之”之述,《伤寒论》大柴胡汤有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呕而不渴,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两处可见汗证,心中甚为不解。一日翻阅《王旭高医学遗书六种》见其云:【3】“下后盗汗者,表有微邪也… …如其三五日不止,小柴胡去半参投”又云:“疫邪不论自汗、盗汗,有热为实,无热为虚,此为要诀。”心中豁然开朗,佩服先生读书之广,且活学活用。
             术业精于儿内  余科亦可逢源
    邹老为我院建院之初,从各地抽调的中医骨干,家学深厚,师承渊源,尤精于儿科、内科,对妇科、外科亦每旁及,多有验案。儿科古称哑科,最为难治,盖因小儿不能言语且形质柔弱,易虚易实,毫厘之失可致千里之谬,正如《医宗金鉴》所谓:“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失千里愆,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能深谙儿科,很能反映先生深厚之中医功底。邹老效案无数,现略举两种疾病以管窥邹老的辨证思路。
  1·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证之一,非但未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减少,反有渐多之势,最为年轻父母所头痛。该病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厌食纳呆,择食偏嗜,大便不调,脘腹时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体弱易感,舌淡脉缓。邹老认为此多因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于受伤,如乳食失节或寒温失调,皆可致脾胃受损、饮食停滞,传化失司而发病。针对这种常见病机,邹老立小儿健胃消食汤以治之:白参10克  焦术15克  茯苓15克  焦山楂15克  槟榔15克  胡黄连5-15克  炮姜5-10克  砂仁10克  炙草10克。方中参苓术草四君相协以健脾益气;砂仁(或以白蔻易之)芳香醒脾;焦楂、榔片以消食导滞,快气悦脾,此二药尤以槟榔消导力大,许多医家虑其力猛,对成人尚不敢多用,而邹老虽两三岁小儿亦常用此量,取效甚速且从未见到毒副作用,我想这可能与其处于大队补气药中共用有关,真是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再加炮姜、胡连一寒一热,一升一降,炮姜味辛、能温脾阳、散寒邪、助脾升清,胡连味苦、能坚肠胃、清疳热、助胃通泄。全方补泄兼施、寒热并用、能升能降,共奏健脾开胃之效。
  方随法定、药随证出,临证本方尚须加减,以获足效。禀赋不足,气虚明显者宜加黄芪、山药补其元气;便溏腹泻者,可仿参苓白术散之意加扁豆、蓮肉、桔梗之属,亦可加葛根以升阳止泻;便秘者,加增液汤,并改焦术为生白术,量20克以上;腹痛俯卧者加元胡以止痛;腹胀不舒者加川朴、枳壳以调气;外感寒邪者加紫苏、荆芥以散寒解表;暑令感湿或饮食不洁者,可合不换金正气散以除湿正气。如小儿两岁以内或不愿服用汤药者,可以给服我院生产的消乳散或保和散,亦可达开胃增食之效。
  注意因本病偏于虚寒,患儿多喜食寒凉,故临证时一定要嘱其父母,少给病儿食用寒凉饮食,并尽量限制无用辅食,如小食品,未病儿童也应注意,此实属经验之谈,信之勿疑。
  现举一例:刘朴轩,女,3岁,99年4月6日初诊,该患厌食时作,每厌食则颜面手臂起红疹而痒,时便干腹痛,皮肤干,面少泽,口角溃疡,舌淡苔白,脉缓。处以健胃消食汤,白术生用20克,加白蒺藜、荆芥各10克,5剂而纳增便调,惟身痒未止,后以藓皮、全蜕、薏米等味加减出入而愈 。
    2·外感咳嗽
    咳嗽病因复杂,内伤外感均可诱发,五脏六腑均可涉及,《内经》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临床以外感咳嗽为多,外邪不去,咳嗽日久,则耗伤肺气;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则更易感邪伤肺,两者互为因果,故本病多见于体虚之人,且缠绵难愈,尤以小儿发病为多。
  邹老针对本病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相应处置。对于体弱易感之人在未病之前常用玉屏风散和四君子汤加减,以培土生金、益气固卫,五六剂后常可保其两三个月免受流感之扰,可达上工之意。
  本病初起,外邪正盛之时,先生每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冬花、紫苑、桑皮、贝母四药下气止咳,作为对病(症)药以提高疗效,无论何证均可施用。属营卫不合者,恒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气虚外感者,多投参苏饮加减以治之;正气不虚,感寒较轻者,常以紫苏、荆芥、杏仁、桔梗加上前述对病四药;如上方未效及感寒较重者,则去紫苏易麻黄,即三拗汤,或直投麻黄汤以宣肃肺气;挾饮者,常施小青龙汤以散风寒、蠲里饮;挾热者,时以大青龙汤以散风寒、清里热;入里化热明显者,则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之;入冬应寒反温或春季病温者,酌加双花、菊花等味;长夏伤暑者,喜用半夏、霍香、白蔻之属;秋感燥热,及素体阴虚易化热者,常用清肺汤加减治之。
  案一:李松博,男,3岁,99年4月27日因咳嗽发热两天而求诊,患儿咳嗽有痰,咳甚则呕,身热无汗,纳呆,舌边尖红,苔白,脉略数。处以蜜麻黄5克,杏仁、桔梗各10克,生石膏15克,川贝、甘草、薄荷、双花各10克,菊花15克,三付而愈。一月后又感冒咳嗽,有痰流涕,无汗,身不热惟手足心热,与上方去麻黄、石膏,加紫苏、桑皮、荆芥各10克,三剂又愈。
  案二:耿悦,女,5岁,99年8月6日初诊,西医诊断为“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发热咳嗽一月,西药未效,现发热隔日一作,体温38C,咳嗽有痰,恶心,前额痛,腹时痛,喜凉食,形瘦,脉略数。邹老书霍香15克,白蔻10克,桂枝、白芍各15克,杏仁、桔梗各10克,冬花20克,紫苑、桑皮各15克,贝母、甘草各10克,黄芪20克,五剂热止咳愈,后调理脾胃而善后。
  外感咳嗽后期,虽外邪渐清,但多正气亦伤,痰邪阻肺,邹老每以橘半六君汤加减以益气化痰,善后复旧;如属热病后期,壮火气衰者,可用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加减治之。邹老治疗外感咳嗽用方甚广,遣药颇活,我虽勉强整理,将其条理化,但总有挂一漏万之感。中医高校教育日益规范化、科学化,而培养出的中医却疗效日衰,亦有相似原因,值得深思。
    邹老验案无数、经验良多,在学术上有很多独到见解,尤其是对《伤寒论》研究颇深,但先生很少发表论述。很多人请求邹老出经验集,先生总是以“全是古人的东西”而婉拒。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现今许多人涉学未深便著作等身、科研硕果累累,其质量可知,在整体浮躁的学术气氛中,邹老始终慎言笃行,甚为可贵,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也曾说:“轻易发表文章,易有谬误,殃及后人,罪莫大矣”,孰正孰误,后人可断,其间得失,心中自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8 22:40:46编辑过]
^^^^^^^^^^^^^^^^^^^^^^^^^^^^^^^^^^^^^^^^^^^^^^^^^^^^^^^^^^^^^^^^^^^^^^^^^^^^^^^
庸三                                                           第3楼
邹老用药平淡,但临床多有捷效,望读过诸君勿以来淡而忽视之。
小儿厌食之证现极多见,遵邹老法多能在3-5剂内病儿自欲索食,饭量增加。但切记是遵法,不是套用方。常用方药楼主所言已较为详尽,关键是在辨证。
补充一点:治小儿厌食,如有病久、寒盛,下元不足者(如下眼睑青、尿床、腹泻或便溏结不调而绕脐痛等),邹老常用益智、巴戟温肾,谓之“补火暖土”。盖补肾阳以助脾阳之意也。
邹老用寒凉药极慎,楼主所列的  胡连5-15克,用5克时极多,用15克时极少,此是需注意者。
邹老常强调:见厌食者,慎用消导。但每用时量亦不少,此中原因,一是如楼主所言——与大队的补气药同用;再则因厌食小孩反多喜凉食,邹老认为,大多厌食者本是由过食寒凉,脾胃阳气受损所致,然小儿易寒易热,生机旺盛,其脾胃失健,积滞内生,故不欲食。积而生热,故仍欲食凉。此时不可大举清热,但以助运导滞,积滞得化,郁热自消。
      故总的用药情况是:补气大于消导,消导大于清热。多数情况下清热药仅用5克胡连而已,且往往与炮姜并用。如患儿毫无热象,有时消导药也不用,仅用少量砂仁或白蔻即可。
                                                            2003-12-31 9:13:07
2
发表于 2007-12-24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记邹德琛教授

好文章,就是太短了,还有吗?
3
发表于 2007-12-24 17:49: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记邹德琛教授

好!用药平淡,但临床多有捷效。
4
发表于 2007-12-24 21:48: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记邹德琛教授

  《伤寒杂病论》是有“合目则汗,小柴胡汤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41 , Processed in 0.0797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