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与疏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31 08:5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起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1.否认和怀疑。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不接受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应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2.愤怒和失望。患者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胰腺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
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焦虑恐惧。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和一生,惧怕死亡等。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心理医生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4.自责心理。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厌世和自杀心理。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对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应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4:00 , Processed in 0.0475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