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一种注定要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8 19:4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种注定要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观念
  在他的学术生涯即将完结之时,他蓦然回想起新婚燕尔时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玛丽亚,我应当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呢?还是应当做一位哲学家呢?”她回答:“我认为你最好以生物学作为职业,因为生物学家更被人们所需要。而且一个生物学家能够利用他所知晓的知识再去成为一位哲学家。”
  科学的前沿要么在深井里,要么在10的最大指数的电子显微镜或射电束流望远镜的视野里。而贝塔朗菲却趴在“井”沿上用哲人的睿智仰望星空,尽管他也熟知还原论的价值旨向,并且在细胞学层面曾做出过卓越的成绩。
  除了与传统科学范式与价值的固有冲突之外,贝塔朗菲的治学禀性与表达风格也显得与众不同,他强烈的沟通激情与演讲天才曾经令许多听众倾倒,被人誉为一道划破技术时代天空的思想灵光,但是演讲词汇集的专著却常常受到崇尚严谨与实证的学者们怀疑和挑剔。
  他的学生、读者不曾真正或完整地理解他的学说与思想,那些号称理解了他的人事实上误解或曲解了他,那些卖力在为他的理论作阐释的人实际上歪曲了他的本义。
  记得另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科学家卢里亚曾断言“科学家的传记要比国王的传记乏味多了”,因为在国王的传记里充满了权力的角逐与宫帏艳情,这些都是平头百姓所乐于窥视的,而科学家的传记只能拘于职业生活,说不定还会冷不防冒出一串专业术语和公式,让圈外人发呆。但卢里亚同时又指出:“任何一本值得一读的传记,其最让人激动的内容是人格特质的描述与阐释,无论传主是一位诗人、画家,或是一位科学家。”而“人格特质的阐述应该是一幅有着许多街景的风景画”。说到“街景”的丰富,以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为传主的这本《隐匿中的奇才》最值得一读,尽管其内容侧重于思想与学术的流淌,其人生的“街景”却可以赛过半打国王。说来这只能怪国王的宫殿太瑰丽,御座太尊贵,一朝爬上去就不想再活动了,除非被人撵跑。相形之下,贝塔朗菲这帮科学家为了内心的精神冲动,也为了生计必须浪迹四方。搬家史便成为他人生一条挣不断的红线,映出他的人生的色彩,也牵出他的学术扩张史与治学禀性。这本传记即充分展示了贝塔朗菲的学术迁徙地图与精神半径,就让我们一同去追溯吧。
  1924年,23岁的贝塔朗菲由维也纳大学毕业,先在阿尔卑斯山位于库夫斯坦的一个滑雪胜地邂逅一位“爱上他的大脑”的玛丽亚小姐,不久她成了贝塔朗菲夫人,并终生欣赏他的才智。在母校,他虽以才华换来了荣誉和教职,却未能摆脱囊中羞涩的窘况。新富的“山姆大叔”便趁机许之以利,猎来他的人头,于是,他们夫妇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人员的身份来到芝加哥大学。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他首次公开宣讲了一门学科,即他终身为之建构与阐释的一般系统论。也许是“山姆大叔”给的钱太多,贝塔朗菲夫妇潇洒地作了一次横跨全美的学术旅行。此时,“二战"爆发,许多科学精英别欧赴美,他们却返回了维也纳,做了第三帝国的顺民,成为人们从道德上指责他的唯一理由。二战期间尽管在学术上未受到纳粹政权的干扰,但他们却饱尝了饥谨与短缺的生活。为了挣稿酬改善生计,他于贫寒之中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潮评述》。
战后,他怀揣10个瑞士法朗和厚厚的书稿去了瑞士,随后又迁至英国、加拿大。在渥太华大学,他发明了可用于癌症早期筛查的细胞学方法,后来被命名为贝氏方法。这是他在还原论研究方式与轨道上所取的最显赫的成果。名声鹊起后乐颠颠地东奔西跑,曾到美国18所大学作巡回学术演讲。
2
发表于 2005-12-11 06:11:4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一种注定要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观念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3>医学哲学</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4:27 , Processed in 0.0806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