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养生与食疗(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8 07:3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三)寤寐有时  睡眠养生
王惟恒/文
{睡眠障碍损害健康}
人的一生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们劳作之后的主要休息方式。近年,国内外许多医学心理学专家们提醒大家,临床上很多病症都与睡眠质量差有关,应把睡眠好坏纳入衡量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标准。有关临床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至少有35%的人失眠,17%的人失眠症状相当严重,而睡眠局限在“浅睡眠”的人的比例则高达77.3%。有媒体报道,上海市约有40%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妇女的人数是男性的1.5倍。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占到四分之三。连儿童也没有逃脱睡眠障碍的黑手,有高达46.7%的儿童有梦呓、磨牙、鼾症、梦魇、夜惊、遗尿、梦游等症状。
现代科学提示,睡眠是大脑皮层发生广泛抑制的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睡眠时伴有呼吸、心跳、血压、肌张力、基础代谢率、内分泌激素和多种神经肽与介质的改变,使身体各组织、器官处于休息恢复状态,以消除疲劳。若夜寐不宁、梦魂萦绕、整夜难能合眼,常“夜半三更盼天明”,天长日久,则有损健康,导致病魔缠身、寿命减短。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推出的《睡出健康来》一书介绍:不良睡眠除了诱发精神错乱之外,还与感冒、抑郁症、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有关。因此,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强调:“夜卧早起,以合养生之道。”
最新研究发现,人体长期睡眠不足或处于紧张状态,会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激调控系统被激活并逐渐衰竭而发生调节紊乱。病理解剖发现,长期睡眠不良者的血管硬化明显,口径变窄,严重影响供血而使一些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的各类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白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对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还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连续两个晚上不睡觉,他的血压会升高;如果每晚只睡4小时,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减少;连续如此一周就足以使健康人出现糖尿病前驱症状。睡眠时间不足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造成肥胖。英国科学家发现,彻夜不眠会大大增加发生胃肠道溃疡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某种具有帮助调节胃肠道功能的蛋白质最为活跃。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证实,有过一次心脏病发作的人和没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相比,有更高比例的人长时间工作,每晚睡眠时间也少于5小时。其结论是: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机会比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下的人要高出2倍,一周内就算只有2夜平均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比正常人高2~3倍。
因此,要提倡健康睡眠。中国睡眠研究会指出,提倡健康睡眠必须注意睡眠卫生,包括不在床上消磨时间,不强迫自己睡觉,避免睡前进行体育活动、喝咖啡或浓茶,在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睡前不吃太多食物,不长时间午睡等。
{睡眠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睡眠在养生中的作用在于“调神”。为什么睡眠能调神益寿呢?古人是这样解释的:“神有事,亦则有休”;人能安寐,“静则神藏”,则可致寿,反之,失之安寐,“躁则消亡”,就有损年命。据有关文献报道,人可以在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不吃饭而不死,但10~14天不睡眠就要死亡,可见睡眠在生命活动中是何等重要。无怪乎我国古代养生家曾将睡眠养生法喻之为益寿延年之“仙方”——“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正道出了此间真谛。
那么,怎样才能睡出健康长寿,什么样的睡眠才合乎于养生之道呢?
[入寐之法 首在清心]
《老老恒言》说:若求安寐之法,“大抵以清心为要。”宋•邵康节《能寐吟》指出:“行于无事则能寐”;姚止庵在《内经》注释中谓:“盖心无所慕,则情无所钟,坦然而卧,帖然而安矣。”故古人一贯强调睡眠应“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何以清心?大要有以下二点:
(1)清心之法,可“操”可“纵”  《老老恒言》解释说:“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除此法外,对因虚而失眠者,睡前于榻上配合“卧式内养功,”以清心、澄神,更为合宜。
(2)以动求静,亦可清心  《紫岩隐书》云:“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盖行则身劳,劳则思息,动极而返于静,亦有其理。”并进一步指出:“行千步是以动求静。”中医认为,睡前散步,或练太极养、形意拳、行步功等皆能祛实邪,对实证失眠者有良益。
[睡不厌踡  觉不厌舒]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是前人对人们在立、坐、卧时形体姿式的科学要求。而古人对睡卧的姿式则尤有考究。
《千金要方》记载,孔子非常注重睡眠养生,说“孔子不尸卧(睡眠时不象僵尸那样挺得笔直)……睡不厌踡,觉不厌舒。”《寿世仙丹》则更一步地说明:“踡者,曲膝踡腹,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眠是也。”并强调要“睡则必侧。”
宋•陈希夷《安睡诀》还介绍了一则“五龙盘珠法”的科学睡眠姿式。要求是: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腹脐(或伸入两股间),上面腿伸,下面腿缩(一般屈至120度)。这种睡眠姿势的要领在于踡曲、放松、侧身而卧。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舒展脾胃,开润心肺,使形体安泰,心安气和,气息调匀,呼吸归根,从而达到迅速入眠之目的。现代医学认为,符合生理要求的睡眠姿式是以右侧卧为佳。因为心脏位于左侧,右侧卧可避免压迫心脏,又利于胃肠蠕动排空,有助消化,因而能睡得安稳、舒适、自然。而仰卧、伏卧、左侧卧,皆不足取。
[睡眠养生 务在调神]
中医心理摄生的理论认为,神以形为物质基础;神形统一,形与神俱,而同臻寿分;神形之中,神为主导。故睡眠养生应以调神、养神、御神为要务。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五点:
(1)四时起居有序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十分重视睡眠在调神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人们起居有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此为蕃莠……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定;冬三月,此为封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这是四时起卧的一般规律与要求。在《太上老君养生诀》中对人的起居要求是“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还应提及的是,老年人每天最好有1~2小时的午睡。古代养生家有“睡好子午觉”之说,即时辰中夜半子时和白天的午时要保证优质睡眠。特别是老年人具有“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的情况者,可用适当午睡的办法帮助解决。不少老人习惯于起早活动,上午学习闲谈或做些家务,到了午间,常会感到精力、体力不支。所以,老年人在活动了一上午之后,美美地睡个午觉,自然会有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不仅如此,午睡还可减少高血压脑液血发病的机会。按时就寝和起床,是起居有常的要求之一。故《寿世保元》说:“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
(2)掌握时间规律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每日以多长为宜,中医籍尚未见定论。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减少,新陈代谢降低,以及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进行性变性,对睡眠的生理需要也相应减少。据国外研究资料,老年人每日总睡眠时间一般只要5~6小时就已足够,大多数健康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也可达7小时以上,而主要是睡眠质量的改变。即其眼快动相睡眠(REM)缩短或减少,REM占睡眠总时间的百分比,由壮年期的18.9%~22%下降至13.5%~15%;非眼快动相睡眠(NREM)中的思睡、浅睡、中睡和深睡四期随着增龄而变浅,即思睡期延长而深睡期往往缺乏。再因老年人常存在某些影响睡眠的躯体因素,例如前列腺肥大所致排尿困难或脑动脉硬化所致脑供血不足等,更可加重入睡困难,睡中多次醒转以及早醒等睡眠障碍。人类在睡眠中身体的一切生命机能减慢,有利于机体进入休息、恢复和重新积累能量的状态。若长期睡眠不足,必然导致身体的衰竭。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主张老年人睡眠时间一般随年龄增长应该延长:60~70岁平均每天睡8小时左右,70~90岁平均每天睡9小时左右为宜。一般地说,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应因人而宜,要积极排除影响睡眠的一切不良因素,不必拘泥于多少时间,睡意朦胧就衾枕,觉醒即起莫恋床。也不可一味贪睡,“多睡则自体软弱,老气昏惰,”伤气损神,亦当戒之。
(3)卧室环境适宜  唐代著名养生家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养生书》中对居室环境的要求是:“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在乎……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勿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勿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他还说:“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也就是说,卧室光线要暗一点,空气要流通而暖和,最好开窗睡觉,保持“空气通窗牖” 的良好居室环境,以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既有利于怡神安处,又是重要的养生长寿法之一。同时,睡眠还应顺应季节、外环境来自我调整睡卧方向,孙思邈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尚须注意的是:睡卧勿近炉火、灯光,故《千金要方》云:“卧讫勿留灯烛,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并告诫人们:“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以保养精、气、神,有益于养生延年。
(4)防止依赖药物  许多老年人,为了保证睡眠时间,往往求助于医师或自购安眠药长期服用。由于长期服用安眠药或安定剂而形成药物的依赖性,有的人还会因药物成瘾而损害健康。因此,药物治疗时宜作耐心的心理治疗并交替应用小剂量抗焦虑剂为合适。镇静催眠药有很多种,而下列2种非处方药配合使用则能消除焦虑、紧张、慢性疲劳或某些疾病所引起的烦躁、神经衰弱、思虑过度、失眠等。(1)氯美扎酮:又名芬那露。适用于治疗焦虑和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以及烦躁失眠等。催眠:0.4克,睡前半小时服。(2)谷维素:适用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等。用法:每次10~20毫克,每天3次,可连续服用3个月。此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西药由于其习惯依赖性和诸多副作用,因而,采取中医药治疗就显得尤有价值。应用中药的效果,在于正确地把握辨证施治。故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养血安神片、枣仁安神颗粒、脑乐静、柏子养心丸等等),切忌懵无所择地自行用药。
睡眠养生要重视睡眠的心理因素,滥用药物无益于健康,故东坡诗曰:“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寿亲养老新书》亦有四句“神授”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这些都是说:只要清心调神,自然睡得安宁。
(5)注意睡眠卫生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节养。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千金要方》云:“……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则令人神惊,夜梦飞物;”又说:“……夜勿过醉饱,食物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也就是说,要把“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当作睡眠养生的座右铭。睡前勿饮浓茶,“不可频尝无别意,只愁睡少梦君稀;”睡时“勿歌詠、”“勿大语,”消除忧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卧具、被褥宜柔软、舒适;如果睡前喝杯牛奶,再用温水泡泡脚,您将会感受到“睡前洗脚真一快,倒床不复闻钟鼓”的惬意,这样会更有助于入眠。
总之,养静为摄生首务,安寐为调神要道,得谨养将息之法,殊可以延年。
(四)生活和谐  房室养生
{从医家与帝王的寿命对比说起}
我国古代医家在养生学上非常注重节欲保精,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能享遐龄之寿。《中国医学名人志》记载有年龄的148人,80~90岁者60人,90~100岁者34人,100岁以上者达12人,103岁1人,平均年龄八十有余。仅如唐代,大医学孙思邈、甄权和王冰,也都活到百岁开外。然而,我国历代帝王却很少有人寿终天年,他们平均寿命的统计数字是:秦朝31.5,汉朝37.1,晋朝、南朝(宋、齐、梁、陈)是37岁,隋唐五代为47.7岁,宋、元朝为46岁,明朝46.5岁,清朝51.4岁。在被统计的152个皇帝中,30岁以下的就有36人。仅以明朝为例,剔除因变故而亡的建文、崇祯不计,其他14个皇帝的平均寿命仅仅略过40。其中穆宗、世宗36岁夭折,英宗、宣宗38岁归天。面对详实的史料,鲜明的对照,人只不禁要问——
杏林诸贤多高寿,帝王何由中路夭?
计多史料都表明,历代帝王中的短命者,大都与他们不能节制性欲,保精固元有着密切关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王候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待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于房室输其血气。”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沉溺于美女酒色,荒淫无度,以致肾精匮乏,形体衰惫。故而虽为“真龙天子”,却难逃早夭之厄。如《后汉书》所载:东汉时期13个皇帝中,除质帝,少帝被权臣所弑外,寿命10~20岁有2人,20~30有6人,寿命40岁以上者仅光武帝、明帝、献帝。究其原因,乃汉代后室“垂范”,实行早婚,以致许多人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精血未充,就过早地接触性生活。正如汉宣帝时宰相王吉上书所云:“女俗婚取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再如:明朝的光宗皇帝朱常洛,郑贵妃为讨他喜欢,送给他美女数名,他整天贪美色纵欲无度,在位仅一个月就病死,年仅37岁。《左氏春秋》亦记述:晋平公患病,派人请医和诊治,医和诊视后说,此病非神鬼作祟,亦非饮食不调,乃迷惑女色丧失心志所致,无药可救,晋平公问医和:“难道女色不能亲近吗?”医和当即回答:“对女色要有节制,就像听音乐要有节律一样。”这个事例说明了性欲无度可致病,反映了我国古代非常强调节欲以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中精气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和寿夭康泰。凡能节欲固元,多能享以高寿;凡违此常理者,就会导致肾亏,使人过早地衰老。故《黄帝内经》主张“不妄作劳”,以“集精全神”;春秋《左传》倡导“爱欲静之”,明代的《图书编》强调 “欲固寿命之源,莫先于色欲之戒”。        
唐代的孙思邈93岁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在养生学研究中尤为重视节欲,摄精、养神。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曾指出:“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主,不拘禁忌,其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体。”现代医学也证明,过度的性生活能导致垂体前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睾丸及卵巢等腺体明显地萎缩衰退,导致全身的前列腺素水平降低,各种疾病由此接踵而至,有损人的寿命。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艾特蒙教授从那些短寿者中寻找例证,也证明纵欲过度是导致早衰早夭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是否应该提倡禁欲呢?正确的回答是——
{“节欲”≠“绝欲”  贵在得“节宣之和”}
人类需要正常的性生活,强调“节欲”不是说要“绝欲”,关键是“得节宣之和”。故《抱朴子》云:“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故幽病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节宣之和,可以不损”。《素女经》谓:“阴阳不交,则生痈瘀(外科疮疡等感染性疾病)之害。”
《千金方》认为,“男不可以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强抑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百当也”。这一观点也被现代医学所证实,美国医学家发现,40%的鳏夫比有妻室的男人死得早些。德国对圣职人员寿命作过统计,福音教会的圣职人员通常都结婚,并过正常的性生活,他们比立誓独身的天主教的同行平均多活5年。                                    
同样,女不可以无男,女子无男亦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异。宋•齐仲甫《女科百问》云:“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亦谓:“羸女则养血,宜及时而嫁;……独阴无阳,欲心炽而不遂,则阴阳交争,乍寒乍热,久则成劳。”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健康的女子,如果每周与丈夫有2次性生活,可以防止月经不调、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病的发生,延缓女性生殖器的萎缩过程,延缓身体衰老。同时,美满的性生活对防治乳腺疾病也极为有益。
怎样正确对待性生活?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故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者有害”。这是说,既要强调性欲有度,又不能忽视正常的性生活。如对性生活采取强行克制,或因丧偶而不能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输出其性感,都会影响身心健康。孤寂的独身生活往往不能使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达到完满状态。苏联著名医生B•弗拉季斯拉夫斯基在《延年益寿的学问》一书中指出:没有性生活的孤寂生活,“不仅破坏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损害整个机体”。故而提倡:“如果性生活的失谐(如女方性冷淡或男方阳萎)还没有扑灭爱情的火焰”,应及早求医,“给他们的帮助越快,效果也越好”。由此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不是纵欲无度,正常的和谐的性生活有助于颐养天年。
{中医谈性生活中“节”与“宣”的度}
在夫妻生活中怎样做到性欲有度呢?关键是正确把握自己,处理好“节”(性欲的适当节制)和“宣”(精液的宣泄有度)的关系。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掌握性生活的节律性  孙思邈对性交时数的看法是:“人年二十,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经忽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有绝盛过人者,亦不可抑忍”。这是孙氏根据当时人的体质提出的要求。现代由于人们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体质的增强,则不必限于这一节律。实际上,人到中年时(30~40岁之间)性欲要求有一个高峰期,一般每周3次并不为多。有报道74名平均年龄为71岁的男性,约90%者性生活满意,射精次数有的竟达一周3次。另据分析,若以男20岁,女18岁左右时为性行为频率的基础水平,则60岁者是原有水平的1/2~1/3。故现代多数性医学专家认为,健康夫妇的性生活以每周2次左右为宜。一般以夫妻双方性生活的第二天不感到疲劳为合适。
(2)注意性生活卫生  避免在不良的气候、环境、情绪及醉后、饱后、病后、病时实施性行为。金元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了“四虚”之戒;每年的四、五、六、十、十一月为“一年之虚”;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霓飞电,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饮劳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病后,病时亦为一虚。丹溪翁在阐明了性生活与环境气候,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后,谆谆告诫人们,善摄生者,不能犯“四虚”之戒,应有所节制,“暂远帷幄,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古人认为:“男子热病未瘥(患感染性疾病未痊愈者),女子月血新产(经期及产后不久)”,都应禁止房事,这些观点是值得借鉴的。
(3)客观估价和适当调整个体性功能  人到中老年,性机能不同程度地逐渐衰退是必然趋势,不要强颜欢悦地进行房事,要在“一乐于兴,一乐于取”(《格致余论》)的情况下进行性生活。只有媾合适宜,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中老年人要注意性机能的自我调节,并可适当进补一些补肾益精方药,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对延缓性机能衰退和衰老过程有一定作用。还有一些补肾药亦可选用,如:鹿茸精具有性激素作用;仙灵脾能使精液分泌亢进;海狗肾含有雄激素;紫河车含有生殖腺激素、动情素、助孕素等。若能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选用,不仅能增强性功能,而且能补肾壮骨,强身益寿。
(4)不节欲不纵欲  在性生活中欢快地度过晚年,不必节欲,也不可放纵。老年人不比青壮年,性生活还得有所节制,一般1个月左右性交1次为宜。有人建议老年人应改变入睡前性交的传统习惯,在晨间起床前性交,因为经过了一夜的休息,具体的疲劳已经消除。性交时间不可过长,每次一般以10分钟为限,不可超过半小时,主要还是放在性交前的爱抚活动上。女性因卵巢和其他器官分泌功能下降,阴道的湿润性较差,可配合一些药物,如外用避孕膏、滑润用石蜡油、凡士林之类的油膏涂于男方龟头、阴茎上及女性阴道内,增加润滑度,以免发生性交困难或擦破阴道黏膜,引起出血、细菌感染及阴道炎。老年人不必担心性生活过度,因为人类的身体在无法负荷的时候,自然就无法做了。而在能做的范围,就可不断地做。对于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者,需要互相谅解,因为少者性欲充沛,老者体力衰弱,性欲减退,应千方百计一方满足另一方的需求。
【专家提醒】 身患疾病的人要加强性保健措施.
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视性生活如折寿的“魔鬼”一般。其实不然,老年患者适当而满意的性生活,可使身心舒畅,情绪稳定,增强自信感,促进健康的恢复。当然,老年患者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加强保健措施,以一些老年常见的慢性病为例:
①心肌梗死:发病后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应通过适当的康复锻炼,来逐步恢复正常的性生活。如果患者能上二层楼,那么患者就完全能承受性交所需要的活动量。尽管“性高潮猝死”的说法不胫而走,但据美国医学界的统计,仅仅不到1%冠心病的病例是发生于性交过程中,倒是高达70%的病例发生在婚外性交时。因此,有慢性心脏病的老人,只要选择便于放松的体位,身边备好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常用药,无碍性交。患者如出现气憋、心前不适或胸闷、胸痛,应停止性交。
②心绞痛:患者性交姿势宜采取坐位、半坐位或立位,性交时宜用长效硝酸甘油酯或麝香保心丸来预防。
③高血压:应控制性生活频度和持续时间,血压很高的患者,要禁忌性交,以免发生意外,性交时若发生头痛、头昏、眼花等不适,应停止性交。
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若在中度用力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则性交时就常常会因缺氧而感到困难。经过康复治疗后,性功能可能会有些改善,但严重患者,只能改变性生活的方式,以爱抚、亲昵为主。
⑤糖尿病:男性患糖尿病患者约一半有勃起功能障碍,60~65岁的患者,发生率甚至高达75%,有的老年人还可有逆向射精。一方面要控制糖尿病病情,另一方面针对性功能障碍要进行心理治疗。
[/watermar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5 13:48 , Processed in 0.0543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