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音乐“听”出好味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3 18:5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音乐“听”出好味道
王惟恒
  人们在工作中多处于高度紧张甚至是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所以,在一日三餐或在工作之余,就应有一个轻松愉快的良好环境,以消除疲劳。在音乐声中进餐,就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增强身心健康的手段。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音乐具有治疗的功效”。意思是说节奏鲜明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旋律优美的乐曲能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雄壮的进行曲会使人热血沸腾。
  当您在悠扬的旋律中用餐,您一定吃得津津有味,食欲倍增,这是因为音乐能刺激人的“味觉”,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音乐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脾在声为歌”的记载;《周礼》亦谓:“乐以佾食,盖脾好间声丝竹尔。”明代宁献王也认为:“脾好音乐,……才闻脾即磨矣。”中医理论把食物的消化吸收归结为脾胃的运化功能,音乐既然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自然对消化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代医学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提示了音乐与消化系统的关系。早年的巴甫洛夫认为,来自中耳的一些主要神经既终止于舌的中枢,也同大脑相联。因此,它参与“味觉”和“听觉”两种反应。巴甫洛夫因而明确指出:唤起人类愉快情绪的音乐有助于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流动。人们还发现,音乐的节奏还能改善胃的蠕动收缩功能,从而能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近年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神经高位中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对人体内脏的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而音乐对这些神经机构都能产生直接影响。音乐对心血管系统、腺体的分泌功能、消化功能、肌肉的紧张程度和劳动能力等都有良好的作用。优美健康的音乐还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能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音乐能促进唾液分泌,并让胃的蠕动变得有规律。可见在餐厅里适度播放轻柔愉快的乐曲能为多愁善感的人或整天伏案工作的人,以及对思虑过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起到调节食欲的作用。
  诚然,进餐音乐不是毫无选择的。一般认为,适宜的音乐应是弦乐器合奏、钢琴或竖琴演奏出来的;应该是谦逊而不粗犷、柔和而缓慢的;音乐强度应以不干扰人们的谈话为宜。如果音响太大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提高嗓门的话,那就会破坏人们求得松弛的目的和意图。
  让美妙的音乐伴着您细嚼慢咽,“听觉”的良好感受带来“味觉”的良好感应,于饮食之间去“品味”人生的美好,何乐而不为呢?
附:《画说中医》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7月03日 07:05pm 时添加 -=-=-=-=-
    关于《画说中医》
    21世纪,我国已步入小康社会,富起来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普遍改善的基础上,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科技的发展虽然大大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但现代医学的许多先进的医疗手段却无法满足人们自我保健的需求。因此,人们更迫切地希望运用中医药知识和传统的自然疗法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从中寻求更实用、更有效的养生保健和医疗康复知识。
中医与西医有很大差异,著名中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中医药的理论来源于‘宏观’的研究,西方医学的根本在于‘微观’的研究。科学发展到21世纪,将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世纪。”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宏观”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传统医学特色,这个理论是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中医不仅能从宏观上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丰富的养生思想。2000多年前的《内经》就提倡“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其中,被认为是中医至高境界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在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方面效果更为突出。《画说中医》的作者正是试图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期望将中医的特色精华部分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是浓缩中医精华的入门之作,是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和有志于中医之道者开启中医之门的金钥匙。书中运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图解方式,画里话中医,直观明晰;画外说中医,通俗易懂。
本书分别介绍了中医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方面的优势、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和独特的诊治方法,同时还穿插介绍了脏腑调理的养生保健知识;介绍了传统的中药、按摩、点穴、艾灸、拔罐、捏脊、食疗与四季食养等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本书第6章介绍了多种常见病,以及妇科、男科和儿科较为常见的病证的中医诊疗和康复养生知识,其中的处方选择、食疗、外治、按摩等方法非常实用,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相信它能为增进您的健康带来裨益。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今世界,随着“回归自然”的观念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以及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自然疗法所显示的优势,中医药疗法将会与千家万户永结良缘,中医药知识也将会越来越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再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盼健康、求长寿已成为亿万人民共同的美好心愿,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则可教会您怎样才能健康长寿。我们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您轻松快乐学中医的良师益友,成为您走进中医殿堂的入门向导,成为您防病治病、康复养生的贴身保健医生。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7月03日 07:25pm 时添加 -=-=-=-=-
《画说中医》目录
第1章 帮你认识中医 /1
中医重视养生与“治未病” /2
“治未病”蕴涵着养生、预防与治疗 /3
中医讲究用整体观念指导康复养生 /4
中医调理身体的多种自然疗法 /5
中医是适合群防群治的实用医学 /6
第2章 中医为你揭示人体奥秘 /7
一、人体是个小宇宙 /8
阴阳与我们的身体 /9
Q&A 关于阴阳 /10
五行与我们的身体 /11
Q&A 关于五行 /12
二、五脏六腑都是“官” /13
心为“君主之官” /13
Q&A 护心——延长人体“发动机”的寿命 /14
肺为“相傅之官” /15
Q&A 养肺——清润防燥安度秋 /16
肝为“将军之官” /17
Q&A 保肝——岁安体健在于春 /18
肾为“作强之官” /19
Q&A 益肾——保护我们的“命根子” /20
脾胃为“仓廪之官” /21
Q&A 健脾——顾护“胃气”人安康 /22
胆为“中正之官” /23
小肠为“受盛之官” /24
大肠为“传导之官” /25
膀胱为“州都之官” /26
三焦为“决渎之官” /27
奇恒之腑为何“奇” /28
三、“官官相护”的脏腑关系 /29
五脏之间的功能联系 /29
六腑之间的功能联系 /30
脏与腑之间的联系 /31
四、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 /32
“神奇莫测”的气 /32
Q&A 气的功能失调与调养 /33
营养身体的血 /36
Q&A 血的失调与调养 /37
濡养人体的津液 /39
Q&A 津液失调与调理 /40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 /42
Q&A 补肾益精利生育,益寿延年 /43
气血精津液互生互用 /44
第3章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45
使人生病的内外因素 /46
“六淫”——致病的六种邪气 /47
防“疫疠之气”侵袭,抵御传染病的发生 /50
七情——心理因素与疾病 /51
解说痰饮与瘀血 /53
正邪相争与疾病 /55
阴阳失调与疾病 /56
第4章 中医如何看病 /57
一、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58
望而知之——用肉眼观察疾病 /59
察颜观色断疾病 /59
望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60
舌头——人体的镜子 /61
诊小儿病与望食指络脉 /62
闻而知之——用耳朵和鼻子辨病 /63
听声音辨疾病 /63
嗅气味辨疾病 /64
Q&A 消除口臭的烦恼 /65
问而知之——用问答的形式了解病情 /66
切而知之——用三个指头摸脉与触按肌肤 /67
用手触摸察病法——按诊 /68
二、中医最常用辨证方法——八纲辨证 /69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69
表里辨证反映病位深浅 /70
寒热辨证明确病证的性质 /71
虚实辨证可辨别正邪的盛衰 /72
第5章 中医养生与治法 /73
一、中医的治病方法 /74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75
治病必求于本 /76
扶正气与祛邪气 /77
“三因制宜”与治法 /78
二、学好中医适养生 /79
(一)做自己的“中药师” /79
中药疗法——安全有效是中药的最大优势 /79
用中药要掌握药物性能 /80
中药配方与君臣佐使 /81
话说“药引” /82
要想治好病,必须煎好药 /83
某些中药须掌握特殊煎药法 /84
服中药的方法很有考究 /85
用中药莫犯禁忌 /86
服中药讲究“忌口” /87
(二)做按摩点穴“高手” /88
疏通经络防治百病 /88
养生保健的实用疗法——按摩 /89
教你如何点穴 /92
点穴手法及其要领 /93
Q&A 推荐“312”经络健身法 /97
(三)拔罐、艾灸、捏脊与养生保健 /99
拔火罐是最简便的保健疗法 /99
艾灸——医圣的“香火” /100
人人都能学会的艾灸保健法 /101
捏脊疗法最宜于儿童保健 /102
(四)做自己的“食疗专家” /103
认识食物的性味与功能 /103
食养要顺应时令季节 /105
食疗最讲宜忌 /107
第6章 小病自疗与康复养生 /109
一、几种常见病证的自疗与康复 /110
流行性感冒 /110
慢性支气管炎 /114
偏头痛 /119
心悸 /121
失眠 /125
出汗异常 /130
眩晕 /133
胃痛 /138
呕吐 /143
腹泻 /147
便秘 /152
小便异常 /157
腰痛 /162
二、为女性朋友消除烦恼 /164
痛经 /164
月经不调 /168
带下病 /173
胎位不正 /177
妊娠呕吐 /1713
产后缺乳 /180
三、为男人的“男”言之隐支招 /182
阳痿 /182
早泄 /185
遗精 /188
四、为您的宝宝除疾消忧 /193
鹅口疮 /193
婴幼儿腹泻 /194
小儿夜啼 /195
小儿厌食 /197
小儿夏季热 /198
小儿遗尿 /199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19:06: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音乐“听”出好味道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7月03日 07:10pm 时添加 -=-=-=-=-
阴阳学说是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代医学家借用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所以,阴阳学说决非封建迷信。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先民们遇到种种两极现象,于是不断地引申其义,将天地、上下、日月、昼夜、水火、升降、动静、内外、雌雄等相反的事物和现象,都以阴阳来加以概括,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阴阳本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故《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具有朴素的唯物观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独特的方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5 13:26 , Processed in 0.1064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