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1 18:22: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严氏祛风除痒止咳方治疗咽源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再发一篇【福建中医学院2001级研究生毕业论文】以作进一步的了解,现在的中医硕士与1978-1980年就读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全国第一届中医硕士(详见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第一版的《中医硕士研究生论文集》第一辑,中国中医研究院教育处编)是无法相提并论滴!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of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type by Jian xin granule
Major: Clinic of integrated TCM and WM
Postgraduate: Chen feng
Tutor: Prof. Chen mei-hu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icacy and adverse effects of Jianxin granule in treating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of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type on clinical symptoms , sign, TCM syndrom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volume(LVEF, LVESV, LVEDV), the changes of plasma levels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BNP), and changes of NYHA class and taking chemical medicines (ACEI, Hydroflumethiazid and /or Digoxin) as the control,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Jianxin granule in treating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of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type entered the study and were randomiz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30 case in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Jianxin granule, six-gram one time and three times each day. The control was given captopril 12.5mg-25mg bid-tid, Hydroflumethiazid 12.5-25mg bid, and/or Digoxin 0.125mg qd; the treatment duration was four weeks. Th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LVEF, LVESV, LVEDV) , the conditions of blood, urine, excrement, liver, renal function, electrolyte and plasma levels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were determined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trail respectively. We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symptoms, sign, TCM syndrome and NYHA class, the adverse effects were illustrated in words.
Results: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efficacy 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in treating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of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type (p<0.05). They were equivalent efficacy an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wo groups had obvious effect on TCM syndrome, sign, clinical symptoms, NYHA clas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LVEF, LVESV, LVEDV), and plasma levels of BNP. The NYHA clas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and TCM syndrome too. The plasma levels of BNP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wo group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f 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electrolyte, blood, urine, excrement routine test were found in both groups. The side effect of cough was relatively more often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Jianxin granule had significant treating effects in CHF of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type. Jianxin granule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drug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CHF.
Key Words:
Heart failure, congestive;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natriuretic peptide, brain;
echocardiography
jianxin granule
健心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专 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研究生:陈 锋
导 师:陈美华 主任医师
摘 要
目的:观察健心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心脏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LVEF、LVESV、LVEDV)及其对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影响、不良反应等;并以西药为对照组(ACEI、氢氯噻嗪或呋噻米、和/或地高辛),客观评价健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资料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气虚血瘀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服用健心颗粒,6g,Tid;对照组服用开搏通12.5mg-25mg,Tid;氢氯噻嗪12.5mg-25mg,Bid- Tid或呋噻米20 mg,qd- Bid ;和/或地高辛0.125mg,qd;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V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浆BNP等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症状、体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其不良反应,从而评判其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均有效;两组疗效接近,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对中医症候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各种症状、体征治疗后均较治前改善显著(p<0.01),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NYHA)、LVEF、LVESV、LVEDV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别不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心衰越严重,血浆BNP水平越高;两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服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对照组有3例服用开搏通后因干咳不止而换用代文。
结论:健心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在改善症状、体征及左室收缩功能(LVEF、LVESV、LVEDV)的同时,血浆BNP水平亦有明显下降;是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有效中药制剂,提示其可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具有拮抗作用。
主题词:
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药疗法;
气虚血瘀/中医药疗法;
利钠肽,脑/药物作用;
超声心动描记术;
@健心颗粒
健心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研究生:陈 锋
导 师:陈美华 主任医师
前 言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以心室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外周血流分布异常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1]。其发病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据国外统计,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约为1.5%-2%,而65岁以上人群可达6%-10%。在过去40年中,由于心衰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心衰是主要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显著增加的唯一疾病[2-4],心衰正在成为21世纪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根据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心衰的患病率虽然低于西方,但按估算,我国35-74岁成年人中仍约有400万心衰患者。因此,心衰也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5]。在美国心脏病学院(America Cardiology College)2003年年会开幕式的SIMON DACK讲座上,Braunwald教授将心衰称为心脏病最后的大战场。因此,心衰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6]。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发展机制的研究和认识正在深化。因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在过去10年中已有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转变,即从短期血液动力学措施/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7]。以往“强心、扩血管、利尿”一直被认为心衰的经典治疗,现今已被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所取代,即以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三大类或四大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亦就是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必要时再加上地高辛。虽然新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高发率和高死亡率。因此,探索研究安全有效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既往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衰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观察指标多局限于心功能指标和症状的改善,而对其是否具有拮抗神经内分泌作用研究甚少。而是否具有拮抗神经内分泌激活和改善心肌重塑,已成为衡量心衰治疗药物是否真正有效的重要标准。本课题所采用的健心颗粒系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林求诚研究员和导师陈美华主任医师的经验方,长期应用于院内临床,具有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功,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证实其对心衰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心衰病人心功能和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本课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健心颗粒治疗心衰的临床疗效,在心功能指标和症状改善的基础上,观察其对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影响;并以西药(ACEI、利尿剂和/或地高辛)为对照组,客观评价健心颗粒治疗心衰的疗效和安全性。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1) 心衰的定性诊标准为Framingham 标准(1971),见表1。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表1 Framingham 的心衰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次要标准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颈静脉怒张
肺部罗音
心脏扩大
急性肺水肿
第三心音奔马律
循环时间>25秒
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踝部水肿
夜间咳嗽
活动后呼吸困难
肝肿大
胸腔积液
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
心动过速(≥120次/分)
主要或次要标准
治疗5天内体重减轻>4.5kg
(2)心功能分级标准:按NYHA分级法(1994年标准)
1.1.2 心衰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
气虚血瘀证:主症: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浮肿。
次症: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
1.2 纳入标准
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属Ⅱ-Ⅲ级(NYHA)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者,超声心动图示LVEF≤40%,可纳入试验病例。
1.3 排出标准
(1)由于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力衰竭者;
(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3)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者不宜纳入;
(4)合并有肝、肾及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5)有精神异常及不能合作者;
(6)凡能增加死亡率的因素,如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梗阻型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未修补的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有明显感染者、以及没有控制的高血压等,均不宜入选。
2 研究对象来源
2.1病例来源
按上述诊断标准,选择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02年12月至2004年2月住院和门诊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共60例。依就诊顺序,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2.2健康对照组
同期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至65 岁,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及肝肾疾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未服用任何药物者。
3.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3.1 观察指标
3.1.1 安全性指标
(1)一般体格检查项及症状询问;
(2)以美国库尔特公司生产的COULTER血细胞计数仪,贝雅公司生产的COUITEK尿夜分析仪,国产显微镜等分别作血尿粪便常规化验;
(3)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BE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ALT、AST、总胆红素)、肾功能(BUN、Cr)、电解质(血清钾、钠、氯、钙)等。
3.1.2 疗效性指标
(1)一般情况: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等;
(2)临床症状、体征:记录症状、体征的增减情况;
(3)治疗后证候疗效,以疗效指数表示。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症候积分方法见气虚血瘀证单项评分标准;
(4)彩色超声诊断仪治疗前后各测1次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
以PHLIPS—4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采用心尖四腔心单平面改良Simpson法电脑自动测量LVEDV、LVESV,并计算LVEF。窦性心律时,每个参数均取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如为房颤,则取连续5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均由专人负责操作。
(5)采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
BNP检测方法:所有受试者(包括所有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均于卧位休息20分钟后经肘静脉抽血3ml,注入含有EDTA-Na2 30ul和抑肽酶40ul的试管中摇匀,3000rpm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放入-70℃ 冰箱保存,分批检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BNP含量,BNP试剂盒由深圳达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用仪器为美国BIO-RAD公司生产的Cada Automated ECA Analyzer。所有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所述步骤执行,由专人操作。
(6)心功能分级(NYHA)治疗前后的变化。
3.2 治疗方法
3.2.1 试验组:予自制健心颗粒(由黄芪、红参、桂枝、茯苓、炙甘草等组成,由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制剂室提供)6g,3次/日,冲服,4周为一疗程。
3.2.2 对照组:卡托普利(开搏通)6.25mg-12.5mg,3次/日, 氢氯噻嗪12.5mg-25mg,2-3次/日或呋噻米20 mg,1- 2次/日 ;和/或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4周为一疗程。
上述2组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控制原发病及诱因,限制水钠摄入及减少体力活动,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吸氧等。
3.3临床资料
3.3.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1±7.0a;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31±6.8a。原发病分布情况见表2。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组均具有可比性。
表2 两组原发病情况比较.
组别n冠心病高心病扩张型心肌病
试验组
对照组30
3017
166
67
8
3.3.2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等级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体征治疗前等级比较
症状 组别 n 治 疗 前 等 级 t p
0 1 2 3
心悸 试验组 30 4 16 10 0 0.0751 >0.05
对照组 30 5 14 9 1
气短 试验组 30 5 14 11 0 0.1493 >0.05
对照组 30 6 17 7 0
胸闷 试验组 30 1 16 13 0 0.0000 >0.05
对照组 30 1 16 13 0
疲倦乏力 试验组 30 6 21 3 0 0.1566 >0.05
对照组 30 5 24 1 0
面浮肢肿 试验组 30 4 15 9 2 0.4621 >0.05
对照组 30 6 14 8 2
尿少 试验组 30 4 12 14 0 0.5066 >0.05
对照组 30 5 13 12 0
肺部罗音 试验组 30 1 12 16 1 0.3421 >0.05
对照组 30 1 11 16 2
两组症状、体征治疗前相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3.3. 3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情况,见表4
表4 治疗前2组心功能分级
组别nⅡ级Ⅲ级X2
试验组3018120.0000
对照组301812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比较,P>0.1,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3. 4 观察方法
服药前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EV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V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作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血浆BNP、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尿粪常规;记录心率、血压、症状及体征变化,并询问患者的反应;疗程结束后复查上述各项检查。
3. 5 心衰气虚血瘀证单项评分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心悸: 0分:无
2分:正常活动时稍感心悸,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4分:正常活动时明显心悸,休息后可缓解,可勉强坚持日常活动。
6分:休息时无症状,稍微活动时会引起心悸,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2、气短: 0分:无
2分:一般活动后气短。
4分:稍活动后气短。
6分:平素不活动亦感气短、喘促。
3、胸闷: 0分:无
2分:胸胁隐隐闷痛。
4分:胸胁闷痛时作时止。
6分:胸胁闷痛明显。
4、疲倦乏力:0分:无
2分:精神不振,气力较差,仍可坚持日常工作及活动。
4分:精神疲乏,全身无力,勉强坚持日常活动。
6分:精神、气力严重疲乏,难以坚持日常活动。
5、面浮肢肿:0分:无
2分:晨起及晚间轻微浮肿。
4分:指陷性浮肿+~++。
6分:指陷性浮肿++以上。
6、尿少: 0分:无
2分:尿量稍减少,24小时尿量在1000ml以上。
4分: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在400ml以内。
6分: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在100ml以下。
3. 6 疗效判定标准
1. NYHA心功能分级疗效标准
(1)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
(2)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者;
(3)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
(4)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1)显效: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积分减少≥70%;
(2)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
(3)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4)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3. 7 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治疗期间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若出现不良反应详细纪录于观察表备注栏,并分析原因,无不良反应应注明“无”。
3. 8 资料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治疗前后采用成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Radit检验(除Radit检验外,其他数据统计分析均在SPSS10. 0软件包中进行)。
结 果
1.健康对照组与心衰患者治疗前血浆BNP水平比较,见表5
表5 健康对照组与心衰患者治疗前血浆BNP水平比较
组别 n BNP ( P g/ml)
健康对照组 20 10.5493±3.89
CHF组 60 393.59±180.45▲
心功能Ⅱ级 36 266.24±45.41▲
心功能Ⅲ级 24 585.61±129.00★▲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与心功能Ⅱ级 比较,P<0.01;
由表5可见,CHF组血浆BNP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随着心功能不全程度的加剧,血浆BNP含量也明显增高,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Ⅲ级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
2. 中医证候疗效,见表6
表6中医症候疗效
组别 n显效(%)有效(%)无效(%)加重(%)有效率
试验组3013(43.3)13(43.3)4(13.4)086.6%
对照组3015(50.0)12(40)3(10)090%
经Radit检验,t=0.08202,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3. 心功能分级疗效,见表7
表7 心功能分级疗效
组别 n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试验组
对照组30
3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0
13
0
1518
13
18
1212
4
12
30
0
0
0
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均P<0.01,说明两者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无显著性差异。
4. 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见表8
表8 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
症状 组别 n 治疗前等级 治疗后等级 组内比较 组间比较
0 1 2 3 0 1 2 3 t p t p
心悸 试验组 30 4 6 10 0 19 7 4 0 3.2600 <0.01 0.4399 >0.05
对照组 30 5 16 9 1 20 9 1 0 4.1029 <0.01
气短 试验组 30 5 14 11 0 19 7 4 0 3.3912 <0.01 0.4546 >0.05
对照组 30 6 17 7 0 18 9 3 0 2.7129 <0.01
胸闷 试验组 30 1 16 13 0 16 13 1 0 4.6282 <0.01 0.2154 >0.05
对照组 30 1 16 13 0 15 14 1 0 4.3675 <0.01
乏力 试验组 30 6 21 3 0 22 8 0 0 3.7563 <0.01 0.6260 >0.05
对照组 30 5 24 1 0 20 7 3 0 2.8689 <0.01
肢肿 试验组 30 4 15 9 2 18 10 2 0 3.7564 <0.01 0.3317 >0.05
对照组 30 6 14 8 2 20 9 1 0 3.6749 <0.01
尿少 试验组 30 4 12 14 0 21 9 0 0 4.7405 <0.01 0.4472 >0.05
对照组 30 5 13 12 0 23 7 0 0 4.6507 <0.01
肺部 试验组 30 1 12 16 1 20 8 2 0 5.0644 <0.01 0.4919 >0.05
罗音 对照组 30 1 11 16 2 22 7 1 0 5.9034 <0.01
以上各项症状、体征, 治疗后两组组內比较, 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 p>0.05,说明治疗后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
5. 对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影响,见表9
表9 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 ±s)
组别nLVEF(%)LVEDV(ml)LVESV(ml)
试验组30治疗前37.95±1.49203.14±20.44125.86±15.98
治疗后43.48±2.37175.14±21.2999.24±15.77
对照组30治疗前38.00±1.60202.07±19.59125.83±15.19
治疗后43.38±2.19175.97±18.48100.08±14.14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左室功能明显改善;但经组间t检验,P均>0.05,说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6. 血浆BNP水平的变化,见表10
表10 血浆BNP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单位P g/ml)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试验组30390.21±181.54244.24±144.98△▲
对照组30396.96±182.86240.64±143.81△
△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治疗前两组血浆BNP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血浆BNP水平有显著性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但经组间t检验,两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健心颗粒治疗后BNP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当,可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具有有利影响。
7. 安全性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未见异常,但对照组有3例患者因口服开搏通后出现干咳,予改用代文(缬沙坦80mg qd)后咳嗽消失,而试验组无任何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提示服用健心颗粒安全可靠,依从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一、中医学对心衰的认识
大多认为中医古代文献虽无心力衰竭病名,但类似心力衰竭的一些证候、治疗早已有记载和论述,属于中医“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之心水证:“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与心力衰竭相似。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组将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命名为胸痹心水[9]。但杨培君[10]认为“心衰”病名首见于《圣济总录》,并且现在多主张不囿于古名,中医也应命为心衰,如李南夷[11]就主张中医也以“心衰”命之为妥。王永炎[12]主张中西医病名对照,也提出“心衰”对应现代医学“心力衰竭”之诊断。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论述颇多。有关本病的病因,多认为外因为风、寒、湿、热等;饮食失宜、七情内伤为内因。病性多属本虚标实,病位主在于心,涉及肾、脾、肺诸脏,气血水相互为病。邓铁涛[13]认为心衰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阴虚)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杨培君[10]也认为心衰的病机时可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饮停聚为标,以本虚为急,应治本为先。周仲英[14]等认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且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因虚致瘀是本病的病理特点,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霍根红[15]认为心衰的病机特点为气虚阳虚,而心之气阳亏虚则是最基本的病理实质。气(阳)、血、水病变构成了心衰病理实质的内涵,气(阳)虚—血瘀—水停的演变则是病变规律。曹雪滨[16]等认为,心衰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兼有标实,气虚血瘀为最常见的证候,其他证候可由此演变而成。气虚血瘀进一步发展可致气阴两虚、阳气虚脱、水湿内停等一系列虚实夹杂的证候群。总之,现代多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为气(阳)虚血瘀、水饮内停,治疗多据此而立法遣方用药。经临床研究,益气活血利水药物治疗心衰具有较好的效果,部分研究甚至提示其可能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17-20]。
二、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基本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而付有代价的过程,心力衰竭的治疗长期停滞不前。20世纪50年代时侧重于心衰的循环生理,当时认为心衰的机制是超负荷心脏的“耗竭”,被认为是一种水肿性疾患,认为其基本问题是水钠潴留。治疗无非是卧床休息和限钠饮食,应用洋地黄与利尿剂,目的在于减少水钠潴留,地高辛主张负荷量后用维持量。60代的研究观察到心衰状态下循环中去甲肾上腺素(NE)增高,而心脏组织中NE减少,认为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ANS)激活是心脏对血液动力学超负荷的一种代偿性反应,给予β受体激动剂有助于减轻心衰的症状。70年代中期,心衰伴发的一系列神经体液因子激活开始受到重视,其中最受关注的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和内皮素。急性心力衰竭时,这些系统的激活维持了动脉平均血压和冠脉、大脑血流灌注压,扩张血容量,使心室按照Frank-starling定律加强收缩,增加心室射血分数和心排量,这些变化在短期内是代偿性的。当时认为心衰的基本问题,是血液动力学紊乱,根据这一基本认识,广泛应用血管扩张剂及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中在1968—1978年期间,主要措施是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各种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管扩张剂在产生有益的血液动力学效应的同时,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也有许多不利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神经内分泌激活,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而致心肌做功增加,显著地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有的还使患者死亡率增加。在1978—1988年期间,主要是cAMP依赖性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的发展并应用于临床。其正性肌力作用明显强于洋地黄类强心剂,且许多药物还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及正性松弛作用,曾一度引起临床医师的极大期望,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短期内迅速改善。但有关氨利酮、咪利酮等cAMP依赖性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的长期临床试验结果却无一例外的表明,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并不能持久地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运动耐量,并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增加。因此,许多学这认为,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的长期使用,犹如给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敲响了死亡的警钟,只能作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及移植心脏手术前的短期支持治疗[2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认识到持久的神经体液激活对慢性心衰来说并不具有代偿意义,因为它们增加心室后负荷,使心室血液动力学负荷进一步加重,同时增加心率和心脏能量消耗。相继进行的动物实验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发现,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能有效抑制神经体液系统激活,保护心脏功能,减缓甚至逆转心衰进程,奠定了其在心力衰竭治疗中一线药物的地位[22-25],由此提出了充血性心衰的神经体液模式。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现代认为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多个系统参与,心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当今认为心衰发病机制的关键是心肌重塑(心室重塑),心室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学基础。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在心衰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对心力衰竭机制的认识由血液动力学模式向神经体液细胞因子模式的转换,导致了心衰治疗概念的根本性改变,即从短期血液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因此,当代治疗心衰的关键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肌重塑。由于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均证实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确能有效地降低心衰患者的总死亡率和住院率,长期应用更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运动耐量。因此,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被ACC/AHA、欧洲心脏病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列为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线药物,建议除非存在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否则均应及早应用。因此,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心衰竭治疗的核心和标准用药,其在心衰治疗中取的良好治疗效果,现在认为主要获益于抑制神经体液细胞因子和心室重构。RASS和ANS作为心衰时神经体液系统激活最重要的两个系统,其作用及治疗措施对其影响不容忽视。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分别抑RAS和ANS系统,从而使心衰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AS和ANS系统被激活,BNP与RAS系统一起构成心血管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网,被认为是对抗RAS系统的主要因子[26]。血浆BNP是一种心脏分泌的32肽物质,主要来源于心室,心室容量扩张、室壁张力增加均可刺激BNP的合成和释放,一些神经体液因子如AgⅡ、ET-1、NE也可增加BNP合成。BNP通过NPR-A(利钠素受体A)与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内cGMP升高,发挥利钠、利尿、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肾素释放,减弱RAS和ANS系统活性的作用,能有效对抗RAS系统激活引起的缩血管、升压及促醛固酮释放的作用,减轻心脏负荷。因而从功能意义上说,可以将BNP看作RAS系统天然的对抗系统。已有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gⅡ明显高于正常值,且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RASS活性越高,RAS系统激活在心衰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同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也远远高于正常值,且与血浆AgⅡ显著正相关,提示心力衰竭加重,AgⅡ增加可引起BNP升高,BNP的升高可以对抗RAS系统激活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认为BNP水平的升高是对心衰患者神经体液细胞因子激活的一种反应,尤其是对RAS系统激活的反应。多项研究显示心衰程度越严重,BNP水平越高,RAS系统活性越高[27]。且随着治疗后心衰的好转,BNP水平亦下降,因此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可以间接反映RAS系统的激活。在本研究中也发现,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与健康对照组,且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Ⅲ级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心衰程度越严重,血浆BNP水平越高。
近年来,随着对利钠肽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对BNP的认识尤为深刻,已认识到BNP在心衰的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一项由1586例患者参与,在美国、法国和挪威7家医院进行的多中心、前瞻性BNP研究中[28],医师无需依赖超声心动图和胸片检查,仅根据BNP检测法结果(>100pg/ml)就可以确诊断83.4%的心衰患者。同时BNP检查也具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在该项研究中,仅根据验血结果(BNP<50pg/ml),医师能够正确排除96%的非心衰患者。同时,BNP还有助于判断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29]。因此,在欧洲BNP已成为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一种重要的诊断标准。此后的一项研究显示[30],BNP水平在严重心衰患者(NYHAⅢ-Ⅳ级,22例)明显高于轻度心衰患者(NYHAⅡ-Ⅲ级,43例)。有多项研究评价了BNP在诊断中的价值,也凸显出优势,发现血浆BNP水平比其他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NYHA的变化[31]。
BNP已被证明是判断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Koglin追踪了78例心衰患者共396天,发现BNP是心功能恶化的预测因子,且与HFSS(心衰生存得分)有很好的相关性[32]。有研究提示,即使在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BNP仍可能是预测心衰预后的有价值指标之一[33]。BNP能客观反映心衰的治疗,因此可以用来指导目前心力衰竭的经验性治疗。根据BNP来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能达到最佳疗效。一个小型临床试验[34],对患者使用ACEI治疗,分为根据BNP和临床经验调整用药两组。结果BNP组较经验治疗组更有效地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更明显减低心率,显然这对心衰的治疗是有意义的。在本研究中也发现,治疗后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然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和正常值,提示心衰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症状改善但仍需长期坚持治疗。
三、健心颗粒的组方原则及其方解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林求诚研究员和导师陈美华主任医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他们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水肿”、“喘证”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脾、肾脏之阳气亏虚,而尤以心之阳气不足或亏虚为主;标实多为血瘀、湿阻水停,而以血瘀为先。其发多因心气不足或虚弱,无以行血,进而气虚及阳,阳气亏虚渐致瘀血内阻,水湿内停而发病。气虚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且尤以心之阳气亏虚,失于温煦、气化、行血之功为发病的关键。气虚血瘀为本病最常见的证候,其它证候皆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抓住气虚血瘀这一基本病机和发病机转,可以高屋建瓴,方可使病有向愈之机,正所谓“阳气当空,阴霭自散”。正是基于气(阳)虚血瘀、水湿内停是心衰的基本病机,导师认为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从而拟定了经验方—健心颗粒,先后经过汤剂、合剂和颗粒剂的剂型改革,目前工艺稳定,应用于临床而疗效显著。本方由黄芪、红参、生蒲黄、丹参、桂枝、茯苓、葶苈子、炙甘草等组成。方以黄芪、红参为君,益气温阳以治其本;臣以生蒲黄、丹参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桂枝、茯苓温阳化饮利水;葶苈子宣肺利水,且为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调畅则水道自利;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功。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黄芪、人参等益气药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之功, 且已有研究证明益气药具有逆转心衰大鼠心室重构的作用。丹参、蒲黄等活血药具有改善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动力学症状的作用,且活血药和益气药同样具有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而心室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活血药治疗心衰的机制之一是改善衰竭心脏组织结构的物质基础,从而获得了改善功能的条件,这也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说明活血药在心衰治疗中不仅只是改善体循环瘀血的治标作用,在心衰治疗中有更积极的意义。
四、本研究疗效评述
1.健心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Ⅲ级)患者的中医证候显效率为60.0%,总有效率为86.7%,与对照组相当,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有改善中医证候的作用。
2.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心悸、气短、胸闷、疲倦乏力、面浮肢肿、肺部罗音等症状和体征,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健心颗粒和对照组药物在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方面疗效相近。
3.对心功能分级(NYHA)的影响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心功能分级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健心颗粒在改善心功能方面与试验组相近。
4.对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功能指标的影响
两组治疗后LVEF、LVESV、LVEDV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健心颗粒在改善左室功能方面与对照组相当。
5.对血浆BNP的影响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均显著性下降(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健心颗粒对血浆BNP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相当,提示其可能具有拮抗神经内分泌激活的作用。
6.本研究证实血浆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明显升高,心衰越严重,BNP水平越高。
五、本试验安全性的述评
本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中,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有3例患者服用开搏通出现干咳,换用代文后消失。试验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健心颗粒对血液、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毒副作用,无消化道等不良反应,说明健心颗粒在治疗剂量下是安全无毒,无不良反应的中药。
六、展望
近年来,随着步入老龄化社会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治疗措施和方法的改进,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现代医学对心衰的治疗措施已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中医药治疗本病就存在巨大的潜力。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这一医学室库时,应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快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运用先进的制药工艺,改革剂型,筛选有效的、副作用小的中药,研制疗效确切、重复性好的治疗心衰的中成药。在临床试验中必须遵循循证学模式,进行规范设计的研究,来评价中药新药。在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应从单纯注重血液动力学改善,转移到对抗心肌重塑和拮抗神经内分泌激活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逆转或阻止心衰进程,促进祖国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小 结
1、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且贯穿于病情发展过程之始终。
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心功能越差,BNP水平越高。
3、健心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在改善症状、体征和左心室功能(LVEF、LVESV、LVEDV)方面有效,与西药对照组相当。
4、健心颗粒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当,提示其可能对神经内分泌激活具有拮抗作用。
5、健心颗粒无明显毒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值得进一步开发。
参 考 文 献
[1]. 沈冰, 宋建平, 程绪杰,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3, 22(4):215-219.
[2]. Massle BM, Shah NB. Evoling trends in the epidemiologic factors of heart failure: rational for preventive strategies and comprehensive disease management. Am Heart J, 1997, 133: 703-712.
[3]. Hokkl, Pinsky JL , Kannol WB.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the Framingham study . J Am Coll cardiol, 1993, 22(SupplA): 6A-13A.
[4]. Adams KF, New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s concerning mild-to-moderate heart failure, Am J med, 2001, 110: 6s-13s.
[5]. 顾京风, 黄广勇, 何江, 等.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1)3-6.
[6]. 戴闺柱.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9):641-645.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1)7-23.
[8]. 郑筱萸, 主编.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78-80.
[9]. 胸痹协作组. 胸痹心水(冠心病心衰)急诊诊疗规范[J]. 中国中医急症, 1995, 4(4):179.
[10]10. 杨培君.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概要[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25(1):2-3.
[11]. 李南夷.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命名小议[J]. 新中医, 1994, 5(4):7-9.
[12]. 王永炎. 主编 中医病案规范书写规范.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118.
[13]. 尹光春,吴焕林.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力衰竭经验[J]. 新中医,2002,34(5):11-12.
[14]. 周仲英, 金妙文, 吴勉华, 等. 益阴助阳, 活血通脉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6(1): 13-16.
[15]. 霍根红. 试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 河南中医, 1996, 20(5): 8.
[16]. 曹雪滨, 浦斌红, 胡元会.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6(3):13-16.
[17]. 林惠娟, 王军萍, 郭伟星, 等. 强心灵流浸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8(8): 468-471.
[18]. 李立志, 张京春, 徐凤芹, 等. 利心丸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5): 341-343.
[19]. 安海英, 黄丽娟, 金敬善, 等. 益气温阳和活血利水法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5): 349-351.
[20]. 王振涛, 王硕仁, 赵明镜, 等. 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左心衰大鼠左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5):376-378.
[21]. 唐其柱, 主编. 心力衰竭的临床防治[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522.
[22]. Effect of enalupril on mort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The SOLVD Investigators. N Eng J Med , 1992, 327: 685-691.
[23]. Packer. M., Bristow MR., Cohn JN. Et al. for the U.S. carvedilol heart failure study group The effect of Carvedilol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N Eng1 J Med 1996, 334: 1349-1355.
[24]. The Cardiac Insufficiency Bisoprolol Study Ⅱ(CIBIS-Ⅱ): a randomized trail. Lancet 1999,353: 9-13.
[25]. Effect of Metoprolol CR/X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oprolol CR/XL.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Trail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RIT-HF) lancet 1999, 353: 2001-2007.
[26]. Boomsma F, Anton H. Plasma A an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physiology, methodology and clinical use. Cardivasc Res, 2001, 51: 442-449.
[27]. Wei Cm, Heublein DM, Peralla MA, et al. Natriuretic Peptide System in human heart failure, Circulation, 1993,88:1004-1009.
[28]. Maisel AS, Krishnaswamy P, Nowak RM, et al. Rapid measurement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 N Eng1 J Med, 2002, 347:161-167.
[29]. Mc Donogh TA, Robb SD, Murdoch DR, et al. Biochemical detection of left-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Lancet, 1998, 351: 9-13.
[30].Ry,SD,ClericoA,GiannessiD,etal Measurement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lasma samples and cardiac tissue extracts by means of an immunoradiometric assay method.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2000, 60: 81-90
[31].Lee SC, Stevence TL, Sandberg SM., etal. The potential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 biomarker for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during the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J Card Fail, 2002, 8:149-152
[32]. Koglin J, Pehlivanli S, Sohwaiblmair M, et al. Rol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risk stra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J Am Coll Cardiol 2001, 38: 1934-1941.
[33]3. Stanek B, Frey B, Hulsmana M, et al.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neurohumoral plasma levels before and during beta-blocker therapy in advance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J Am Cardiol, 2001, 38: 436-442.
[34]. Murdoch DR, Mcdonagh TA, Byrne, et al. Titration of vasodilater therap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according to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concentration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he hemodynamic and neuroendocrine effects of tailored versus empirical therapy. Am Heart J, 1999,138(6pt): 1126-1132.
致 谢
本课题是在导师陈美华主任医师悉心指导和林求诚研究员耐心指导下完成的,三年学习期间得到恩师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令我深深感动和终生难忘,老师的为人、为医之道令我深为敬仰。
林求诚研究员在本课题的选题、设计、实施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均给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林老的高尚的品格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使我钦佩和鼓舞,并将终身受益。
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实习期间,得到心内科吴耀中主任、叶盈主任、严萍主任、黄飞翔博士、神经内科吴成翰主任、吴松鹰主任等的认真指导和帮助。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彩超室赵红佳主治医师和林青萍主管技师、检验科郑登滋主管技师给予许多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福建省省立医院心研所内科实习期间,得到许春萱主任、陈诗泉主任、关瑞锦主任、张祖杰主治医师等认真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衷心地感谢福建中医学院研究生部的杨敏主任、朱丽义、林涛、翁峰等老师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科教科郑友生科长在学习中给予了许多帮助和关心,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
在学习期间,李维维、翟芳同等同学给予许多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过去3年中,我的妻子和岳父母承担了全部家庭重担,让我安心地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值此毕业之际,向他们表示最真挚地谢意。
谨向在本文中被引用过资料的国内外专家致谢!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陈 锋 指导:陈美华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CHF)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它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a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1],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对心衰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化,对心衰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病情发展与演变,如何防治心力衰竭已成为中西医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近年来中医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多数学者认为外因多为风、寒、湿、热等;内因多为饮食失宜、七情内伤、脏腑内伤。病性多属本虚标实,病位在于心,涉及肾、脾、肺诸脏,气、血、水相互为病。邓铁涛[2]认为心衰病机可以概括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阴虚)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杨培君[3]认为心衰的病机可概括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饮停聚为标,以本虚为急,应治本为先。周仲英[4]等认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且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特点,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霍根红[5]认为心衰的病机特点为气虚阳虚,而心之气阳亏虚则是最基本的病理实质。气(阳)、血、水病变构成了心衰病理实质的内涵,气(阳)虚—血瘀—水停的演变则是病变规律。曹雪滨[6]等认为心衰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兼有标实,气虚血瘀为最常见的证候,其它证候可由此演变而成。气虚血瘀进一步发展可致气阳两虚、阳气虚脱、水湿内停、痰浊内蕴等一系列虚实夹杂的证候群。杜惠芳[7]强调痰邪内伏是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心气虚和血瘀内停都是生痰的根源,也是慢性心衰病理演变的必然结果。熊曼琪[8]认为少阴病与充血性心衰具有相关性。
2 临床研究
2.1 辨证分型治疗:目前心衰尚无统一分型辨证标准,故各家分型不同。邓铁涛[2]认为心衰与五脏相关,以心为主,虽有气血阴阳不同,但气属阳,血属阴,治疗心衰的重点在于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因此,将心衰分2种类型,即心阳虚与心阴虚,并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基本治则。代表方为暖心方和养心方。杨培君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心为本,兼顾它脏,本虚标实,重在补虚,勿忘泻实,故将心衰分为5型论治。心气阴虚证,治以益心气养心阴,化瘀肃肺,方用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化瘀,养心定悸,方用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心肾阳虚证,治以温补心肾阳气,佐以化瘀利水,方用附子汤加丹参、桃仁、葶苈子、车前子;阳虚水泛证,治以温阳化饮,泻肺化瘀,方用真武汤合参附汤、葶苈大枣汤加减;心阳虚脱证,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用四逆汤加人参汤加味。焦增绵[9]认为心衰水湿为病,强调利水渗湿是主要环节,提出温阳化气,调畅气血,调畅三焦,宣气利水等清利水湿4法,分别治疗肾虚不主气化,水液不行,阳虚水泛,水气凌心;肝瘀气滞,水瘀交浊;湿浊弥漫三焦;湿邪阻遏气机,表里皆有湿停或内有水湿,兼有表气不通之证。
2.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近几年来,随着对心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病证结合,专方专药治疗取得一定的进展。周仲英等针对心衰“阴阳两虚,心脉瘀滞”的这一基本病机病理,采用益阴助阳,活血通脉法,研制了养心通脉合剂(附子、人参、玉竹、泽兰等组成),分别用养心通脉合剂及西药治疗心衰,进行临床对照观察2组患者心脏功能、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安全性等指标,结果发现养心通脉组临床近期治愈率为13.11%,显效率为36.07%,总有效率为93.44%;对照组分别为5.0%、 22.5%、72.5%。2组相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邓德明[10]等将心衰病人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给予同样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心宁煎剂(附子、红参、桂枝、泽泻、丹参等),对照组用地高辛、硝普钠、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治疗4周。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2例;治疗前后比较,2组心功能均显著改善(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0.05)。蔡辉[11]等根据中医学“水火既济,心肾相关”的理论,提出补肾法治疗CHF的观点,制定调补阴阳、温肾强心的鹿角方,并与地高辛治疗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果显示鹿角方能显著改善CHF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lee心衰评分,显效率为47.5%,总有效率与地高辛基本一致,且本方明显改善CHF患者肾虚症状和积分,而地高辛组未见显著改善;同时观察到鹿角方既能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又能逆转左室肥厚;且鹿角方的不良反应少。林慧娟[12]等应用自拟强心灵流浸膏(人参、黄芪、附子、丹参等组成)与西药地高辛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发现强心灵流浸膏可改善心功能、临床症状和神经内分泌指标,并可降低洋地黄的副作用。李立志[13]等将90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予利心丸(中药制剂)、利心丸加小剂量地高辛(0.125mg/d)、常规量地高辛(0.25mg/d),疗程均为1个月,全部患者均常规服用利尿剂、硝酸酯类及ACEI作为基础治疗,结果发现A、B、C 3组患者心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和90.0%,B组与A、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3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提高,以B组为优(P<0.05);舒张晚期/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A/E)比值A、B均显著改善(P<0.05、<0.01);A、B 2组患者并发室上性早搏及室性早搏总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P<0.05)。作者认为利心丸与小剂量地高辛合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提高疗效。王保和[14]等以自制强心冲剂治疗134例心衰患者,对治疗前后的舌象资料进行分析,认为强心冲剂是治疗CHF行之有效的方剂。
2.3 中医药治疗心衰的现代机理研究: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心衰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性改变,从短期的血液动力学或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已取代了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常规治疗,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已成为心衰治疗的核心[15]。因此,近年许多学者对中医药治疗心衰现代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蔡辉[16]等在鹿角方治疗心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发现鹿角方具有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血浆ANF、AgⅡ水平,改善循环内分泌(AgⅡ、ANF)紊乱作用,从而说明本方治疗CHF的长期有益作用,而非单纯改善临床症状。林慧娟等用强心灵流浸膏治疗心衰后,发现经强心灵(A组)和强心灵加小剂量地高辛(0.125mg/d)(B组)治疗后,A、B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gⅡ)、心纳素(ANF)含量与C组单服地高辛(0.25mg/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说明强心灵有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并可降低洋地黄的副作用。吴红全[17]等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心衰中证实参麦注射液不仅能改善心衰患者心脏功能,同时可以影响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活性,使其血浆NPY、ET和ANP水平降低,预期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心衰患者寿命。杨雪英[18]发现冠心病合并CHF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显著低于正常人,ET显著高于正常人,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CGRP和ET均明显改善(P<0.05),提示可显著改善CAD含并CHF时的CGRP和ET代谢平衡。龙新生[19]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加味真武汤注射液可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与用药前及模型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作用与西药对照组相当。提示加味真武汤对心衰的治疗,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是其作用机制之一。安海英[20]等研究发现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心衰患者神经内分泌具有调节作用(降低AgⅡ、ANF水平,调节ET、NO的动态失衡)与ACEI部分相似,有可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室重构;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可能对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心衰的进程有利。王振涛[21]等研究发现,无正性肌力作用的活血注射液(丹参、川芎、红花)和益气注射液(黄芪、党参)对改善心梗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均有一定的作用。活血注射液治疗心衰机制之一是改善了衰竭心脏组织结构的物质基础,从而获得了改善功能的条件。这也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说明活血药在心衰的治疗中,不仅只是改善体循环瘀血的治标作用,在心衰治疗上有更积极的意义。
3 结 语
目前中医治疗心衰的报道甚多,对改善心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药针剂的应用,极大丰富了心衰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但大多数是经验报道,可重复性差,缺乏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许多经验难以推广,且大量报道的中医药治疗CHF多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多是简单的叠加,缺乏规律性。同时对中药治疗心衰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研究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同时有必要组织长期随机、大规模双盲的临床试验,取得中医药治疗心衰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从而真正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1): 17-19.
[2] 尹光春, 吴焕林.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力衰竭经验[J]. 新中医, 2002, 34(5): 11-12.
[3] 杨培君,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概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5(1):2.
[4] 周仲瑛, 金妙文, 吴勉华, 等. 益阴助阳, 活血通脉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6(1): 13—16.
[5] 霍根红. 试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 河南中医, 1996, 20(5): 8.
[6] 曹雪滨, 浦斌红, 胡元会.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6(3): 13-16.
[7] 杜惠芳. 慢性心力衰竭与痰之关系初探[J],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8, 12(3); 34—36.
[8] 熊曼琪. 少阴病与充血性心衰相关性探讨[J]. 新中医, 1997, 29(4): 2—4.
[9] 焦增绵. 从水湿论治心力衰竭[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 4(2): 53.
[10] 邓德明, 顾光. 心煎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 2002, 43(8): 593.
[11] 蔡辉, 胡婉英, 王艳君, 等. 鹿角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l(8): 14.
[12] 林慧娟, 王翠萍, 郭伟星, 等. 强心灵流浸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18(8): 468—471.
[13] 李立志, 张京春, 徐风芹, 等. 利心丸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5): 34-343,
[14] 王保和, 孙兰军, 于志强. 滋阴温阳, 活血利水治疗充血性充血心力衰竭的舌象资料分析[J]. 天津中医, 1998, 5(1): 16.
[15] 戴闺柱. 走出对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认识的误区[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1): 1.
[16] 蔡辉, 胡婉英. 鹿角方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纳素的影响[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8(2): 49.
[17] 吴红全, 鲁燕鸣, 张琦等. 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神经肽内皮素和心纳素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19(1): 653—655.
[18] 杨雪英.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充血性心衰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2): 137.
[19] 龙新生, 熊曼琪, 朱喜志, 等. 加昧真武汤注射液对充血性心衰少阴病阳虚水停证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8, 5(3): 136-138.
[20] 安海英, 黄丽娟, 金敬善, 等. 益气温阳和活血利水法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5): 349-351
[21] 王振涛, 王硕仁, 赵明镜, 等. 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左心衰大鼠左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5): 376—3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