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医道见闻录(三):冉二陈(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6 23:3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的几年,经常能听到一些老师对学校一位已故老前辈交口称赞,这位老前辈就是冉品珍先生。冉品珍先生1913年,逝世于1987年,曾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因临床擅用二陈汤,故人称“冉二陈”。早在解放前,冉老便曾在四川一所地方中医学校任中医教师,解放后,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工作。
    现在,成都一些教授级的老师,往往谈起已故的冉老,便钦佩不已,都说冉老临床真是了不得。冉老生前虽然没有留下多少著作,仅《内科临证辨治录》、《内科55讲》,但其在临床方面的显赫声名,在其逝世后二十余年依然在学校流传,甚至成了一段又一段神话似的传说。
    我第一次得闻冉老威名是1998年上贾波教授方剂课的时候。贾波老师在讲授五苓散的时候,谈及一则冉老的医案,贾波老师讲课言语生动精彩,将冉老这则医案描述得绘声绘色,以至于我至今难忘。医案发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贾波老师在成都中医附院实习,得以亲见此案。
    时,附院收治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患者是一个大胖子,病情危笃,滴尿全无,处于昏迷状态,主管医生及科室主任使尽浑身解数,中药、西药,患者病情亦毫无缓解。八十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医疗条件有限,附院还不能做透析。科室医生为此一筹莫展,遂决定请中医临床高手冉品珍老师会诊。
    说起来,冉老的出场是颇为有趣的。冉老来到科室以后,学生搬来一把太师椅,七十多岁的冉老危坐其上,并不说话,只是闭着眼“啪嗒”“啪嗒”地抽着烟杆,半天一言不发。主管医生急了,说冉老您倒是看看病人啊,我们这里都快急死了。冉老这才放下烟杆说,要我看病也行,先把病人身上所有的“管子”拔了再说。原来病人病情危笃,陷入昏迷,身上自然插满输液管、氧管、导尿管等等。主管医生这下子犯了难,要是拔管吧,怕这病人在这期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要是不拔管吧,冉老这古怪脾气在学校可是出了名的,可能也就犟上了。主管医生做不了主,赶快请示科室主任,主任思索片刻说,你先把这些管道拔除,等冉老会诊开完方离开后,咱们马上给病人安上,大家看紧一些,要是有什么事,我担着。
    于是乎,一群医生七手八脚把病人身上的各种“管子”拔掉,紧张等不得了,紧巴巴地守着病人。这下,冉老才从太师椅上下来,给病人诊完脉,留方一首,然后离开。这冉老前脚一走,一群医生马上七手八脚又把病人浑身的“管子”给插上。主管医生这才拿起冉老留方一看,不过仅仅为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红参等六味药,五苓散加红参,红参用到30克,而其他五味皆不过几克而已。
    主管医生忙找到主任,说了,主任啊,冉老这不就开了一个五苓散吗?咱们早就用过五苓散没效,还有那么大剂量的西药速尿利尿都利不出来,冉老这几样药就管用?主任说,这不五苓散还加了一味红参吗,冉老的方要重视,要试试看。于是急煎汤药,从鼻饲管给病人灌服。熟料,灌下中药一两个小时候,病人尿管中便滴滴尿出,五六个小时,渐成涓涓细流,一两天后,危症遂解。
    后来,科室医生向冉老请教了,冉老,为何我们用了大剂量的五苓散、速尿利尿都没有效果,您老怎么就一付小剂量的五苓散加红参,就起效了呢?冉老回答说,病人此时已经是元气大亏,病情危笃,你们光是给他利,咋个利得出来嘛?我用红参扶助他的正气,帮他推一把,尿也就出来了。冉老言语朴素,但却言简意赅,实质是抓住了病本。后来,我读到《医方集解》,才知道冉老的五苓散加红参其实就是春泽汤。
    冉老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四川地方上的老医生中也有一些是他的学生弟子,感念其恩德,流传其逸事。2000年,我在西昌实习时,又再次听四川省名中医刘兰华主任医师谈到冉老威名,具体故事,且待下篇。[/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12-31 14:13: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医道见闻录(三):冉二陈(上)

神医
3
发表于 2009-12-31 16:2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医道见闻录(三):冉二陈(上)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mengying在 2009/12/31 04:2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龙树后学2009/12/16 11:32pm 发表的内容:
(水印部分不能引用)
龙先生好久不见,到哪儿修行去了?
冉品珍老中医确实临床胆识过人,可惜没有更多著作传世!
李克光个人专著也无,仅有其父《李斯炽医案》一、二册两书问世;不知为何不出个人医案?
----------------------------------------------------------------------
http://tieba.baidu.com/f?kz=253008772
冉品珍——知名中医内科专家
冉品珍(1913~1987),男,四川省遂宁市人。少时就学于私塾,后弃儒习医。师从遂宁名医徐立三先生,八年学成,即怀着“仁术救世”之心,悬壶遂州。曾担任遂宁平民优待征属送征所所长、遂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56年,调到成都中医学院任教,1982年晋升为教授。
任教期间,先后主讲《内经》《伤寒》《金匮》《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参加编写了《中医内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负责编写的还有《内科临床实习参考方药资料》《内科讲稿》《脾胃病讲稿》等教学参考资料和讲稿。他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常将前人的理论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推崇《医宗金鉴》,认为该书不仅涉及内容广泛,且理法方药均有歌括,便于学者记忆和运用,是一部难得的教学参考书。在研习古籍方面,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历代医籍,汗牛充栋,但皆以五大经典为圭臬;人虽有过智本领,目能知双,视后能诵,但未必能据之己用。故习医之人,须探本求源,熟读经典,于茫茫沧海中寻其序端。阅读经典,应细嚼慢咽,随手所录,遇难之处,应反复体会,旁参博览,深思是辨,切忌墨守旧说,囿于一见。”  
临床上推古而不拘于古,善于将《内经》《伤寒》《金匮》及温病学的理论与证治溶为一体。常将古训与实践相结合,晚年潜心钻研脾胃疾病,造诣颇深。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重视舌象,主张先治舌苔后治病,如对舌苔厚腻者,先去其苔。实践证明,苔退则脾胃气机自然恢复,病易向愈。若苔不退,不仅饮食难入,药物亦难运化而取效。若舌上无苔者,属脾胃阴伤,又当益胃生苔。主张辨饥食以确定治胃治脾,凡知饥而不食者,病在于胃,治当健胃为主。能食而脾满,则病在脾,治当运脾。重视脾胃升降,常说:脾不升运,则化源无权,胃不顺降,则受纳障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即使虚证亦不宜呆补,以避免妨碍脾胃之升降,治当以运健为首。善用古方,如脾胃阴虚者,易致滞脾碍胃,选人参乌梅汤加减,以酸甘代阴。寒热错杂者,以椒梅汤寒温并投。脾虚及肾者,用双补汤以两脏兼顾。虽用古方但不拘于古方。如用一加正气散治疗便秘,麻附细辛场治疗慢性咽痛等,均扩大了古方应用范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主要从事脾胃疾病证治的研究,著有《内科临证辨治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内科55讲》(成都中医学院)及《中医内科手册》等专著。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2月31日 04:30pm 时添加 -=-=-=-=-
冉老中医与“川耗子”是同乡,可是“川耗子”从来就不提冉品珍老中医,可见“川耗子”乃叶公好龙之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4:48 , Processed in 0.1241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