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病案(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8 18:5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病案:张某,男,64岁,2000年11月门诊。
    患者因患黄疸、腹胀入院治疗156天,既往有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发性结石,2型糖尿病病史,长期服药。由于病情不断恶化,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谷丙转氨酶253.8U/L),黄疸逐渐加深。入院后检查B超发现脾静脉增宽。
    结合既往病史诊断为:1、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发性结石,3、2型糖尿病。
    诊见患者整个面色黧黑,黑色甚暗其状如煤烟所染。并见目黄、身黄、小便黄,兼见齿衄、鼻衄,伴心烦、善饥,两胁及少腹胀痛,大便溏泻,足胫微肿,精神十分疲乏,口苦,舌苔黄滑腻,舌质紫暗,脉细数。
    结合《内经》、《伤寒》《金匮》等原文讨论分析其中医辨证治法、方药、及其依据。
2
发表于 2008-4-9 08:46:1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病案(一)

阴黄证,可以考虑应用五苓散合附子理中汤。
3
发表于 2008-4-10 14:11:0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病案(一)

《金匮》有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枯烦,脾色必黄,瘀热必行。”
又有“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玄者,血丑;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此二条乃黄疸、血证之理。
方剂当举黄土汤为是,但不可用原方,当遵从医理、脉证加减用之!
此病例不为阴黄,不可以“面色如烟熏”为据,当根据舌脉,如不理解,乃可掺看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阴黄的舌脉即可知晓!
中医后生如不理解,再问。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4月10日 02:14pm 时添加 -=-=-=-=-
小便黄疸之病尤为重要,病例中独无小便长短之论述,乃大错也。记住!
4
发表于 2008-4-20 01:10:2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病案(一)

个人认为当清中焦补下焦
5
发表于 2008-8-14 14:01:5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病案(一)

你好,此病应该配合民间中草药,才能会有更理想疗效!切记!真才实学中医在民间!
不妨登陆了解!也许有帮助!
http://pp.sohu.com/user/17522972/setlist
QQ号,563247256-446326500
应该异病同治,及时对诊下药
6
发表于 2008-8-14 14:33:1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病案(一)

若以阴黄治,其人必速死!   迅速口鼻出血、胃大出血。立见危象。
面色黧黑,是因为肝肾阴虚、湿浊弥漫,不可以认为是阴证。
患者应该讲明蛋白倒置与否?这是治疗的分水岭,如已经倒置,治疗难矣。
病机属于:阴虚热盛血瘀,湿浊不化。
舌苔黄滑,说明阴液尚未大伤,有治疗的时间和余地,但是,用药要格外的谨慎。
治则: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利湿降浊。
注:1,清热药量不可过大,免伤病人的正气,适当补益正气。
   2,滋阴药妨碍胃气,病人本来饮食已受影响,所以用滋阴药时,佐以养胃药。
  3,滋阴时注意健脾,茯苓白术类。不然必加重泄泻。
  4,利湿退黄药不可太过,太过则必伤阴液。(肝病阴液为本)
5,活血药不可用猛药,极容易引起出血,选择丹参、郁金、赤芍、茜草、蒲黄之类。
7
发表于 2008-8-14 15:12:3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病案(一)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8/14 03:14pm 第 1 次编辑]

病在血分,有瘀有热。虚实兼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7:34 , Processed in 0.0570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