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5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25 20:2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心无所住  
   江满月圆:拙见以为,肖红先生医案堪称中西医结合医案的典范。从这些意蕴绵长的医案中,我们也许可以隐约领悟到中西医结合的真谛。可惜的是,这些医案散见于论坛的各个板块,想要系统研阅,颇为不易。我想把这些医案集结在一起已经很长时间了,由于一些原因,搁置了下来。值得庆幸的是,当我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桂枝汤总版主马上表示支持,使我有了足够的动力。秦越人总版主也在百忙之中帮我收集医案,并转来本栏。在两位先生工作的基础上,我得以完成这一心愿,在此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肖先生几篇医案的题目似乎颇为离奇,初涉论坛的同道也许不能明白,其实这里颇有些掌故,然而却也不必深究,读医案就是了。另外,对于肖红先生医案的评价,只代表中西互动栏目的观点,许多特别高明的会员可能对中西医结合颇不以为然,那么,不读也罢。
  此次集结的方式以肖红先生发帖时间先后作为顺序,并无改动之处。

1、抢救针刺导致气胸案
按:本贴是经过多处修改的一篇旧帖,而且换了题目。这样做不是我有意与同道抢地盘,而是感到很多同道不知道:什么叫气胸?针刺为什么会导致气胸?为什么扁鹊说针刺不能起死人,王焘又说针刺可以杀生人?还有人,言外之意说我的病案是编造的。
我们的总版主黄齐建中汤先生是呼吸内科专家。气胸虽然一般归胸外科治疗,黄先生对它还是应该熟悉的。可以请他讲讲有关气胸的基本知识:针刺为什么会导致气胸?可以导致何种气胸?怎样治疗?可否在病家炕头上治好气胸?

我多次抢救过针刺导致的气胸。下面讲一例我二十多岁时抢救的一个比较生动的病例。
大约1972年7月一天上午,我正在病房值班,很忙。忽然有远亲多人慌慌张张来请,说病人(约60岁)危重,请过几位大夫,均告束手。来请前,气尚未断。我略问几句,来人说曾作过针刺,立即想到可能是气胸。于是立即请人代替值班,带着氧气,骑车前往(那时没有120)。
未至病家,胡同里已有很多人。病家院内更多,显然是在准备丧事。
略作检查,就诊断为气胸。于是一边给氧,一边抽气。病人很快清醒,严重的呼吸困难也缓解。大约两小时后,情况平稳。于是嘱咐注意事项,返回医院。此人又活了五六年。
后来才知道,病人早已上灵床并烧纸举哀。待我进胡同,才脱下寿衣。一时间远近传为新闻。此前我虽然不是毫无医名,此后则倍受乡人错爱。
(针刺就会气胸吗?如果病人针的不是肩井而是足三里会不会气胸,作胸穿会不会入肺,每一次都会气胸吗?从解剖角度解释针灸禁忌,就是经穴解剖学应是针推系功课之一。不过最近知道一个老专家是西医学中,肩井用针一寸半,我也这样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还是讲解剖。)
在此顺便说一下我早年学习中医的想法,并介绍一篇容易中西医结合理解的经文。
古人说针灸药三者俱备方为良医。
我不是中医世家也不是西医世家出身。18岁考上的大学是西医院校,但是,我入学时就带了几本中医书供自学。那时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只是认为既然都是医学――研究治病的,多学点总比少学好。二年级就开始自学针灸,怎么实践呢?只好在自己身上练习。凡是自己的手能够够到的穴位,都多次自己扎过――至今也有时自己扎。我没有专门作过针灸大夫――不是专家,但从来没有完全扔下针灸――也在针麻下作过大手术。所以,我很早就能中西结合地理解以下经文。
这里向大家介绍的经文是《素问。刺禁论篇》。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以上几乎是全文抄下。少数没有抄的,也大都可解。
我敢断言,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但是,只有中医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它。
比如,“入脑户立死”就需要结合西医,原来这是因为生命中枢在延髓。古人只知道这个事实,不可能有满意的理论解释。
再如,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也),其中两处是股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故文中还有。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有西医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常用放血疗法,常常要刺中脉,再开其孔。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再如,鼠鼷这个西医接收过来的解剖名词(文中还有几个当年把西医书翻译为中文时直接使用的解剖名词),就是来源于古人的针灸知识。
出血立马看得见,非出血的针灸失误就需要较多的解剖生理知识。文中三处提到针刺导致气胸。之所以分三处,是因为古人对胸部解剖了解不够。我们说要“腹肢深如井,胸背薄如饼”,就是基于胸腔解剖的知识提出的。
  治病治不好不要紧,治死或出现危急情况就是重大事故。故吴瑭说:“不知死,焉能知生!”业医者岂可不小心!
2、甘温法治愈膈下脓肿案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病案,先后治了大约两个月。最后才是用甘温法治膈下脓肿,所以有必要从头说起,因而难免长一些。
1975年春一天,中午下班要出医院门口时,碰见内科同事请会诊。
患者王某某,男,9岁,是凌晨入院的,同时有高热昏迷,门诊印象脑膜炎、休克等。询问家属病史,说已经发烧20多天,入院前,突然腹痛,发热加重,不久昏迷。体检发现腹部膨胀,肠鸣消失,又有腹膜炎征象,血压也不好,于是问题严重了。因为这种情况外科医生首先会想到伤寒肠穿孔,而我还没有见过伤寒肠穿孔治好的病例。病情紧急,又不能等待确诊。要治,只有先剖腹探查——西医的急则治标。经病家同意,下午一上班就手术了。主刀就是本人——不敢称华佗再世,却曾经象华佗那样专业操刀割肉数年,没有过严重失手。
因为高度怀疑肠伤寒穿孔,按说手术切口要大一些,以便暴露回盲部大段肠管。我犹豫再三,还是只做了小切口——只容我的两个手指,希望万一不是肠伤寒穿孔。果然,刚进入腹腔,就见到蛔虫——原来是蛔虫性肠穿孔,真是大幸。切口没有再扩大,供取出蛔虫七条,都是从一个小肠憩室钻出来的。因而手术顺利,也不必再但心切口不愈合或穿孔处再瘘。
次日,情况很好。患者清醒,发热很轻,血压正常。
再次日,我该轮换到门诊。因为比较放心,虽然主持外科工作,有两天没有去病房。没想到后来却出了问题。
拆线的前一天,患者又有高烧。切口虽然一期愈合,高烧却不退。患者已正常进食,高热仍然每天出现。检查病历并询问接手的医生,才知道术后第4天开始中度发烧,因而使用抗菌素的同时用了两天激素。问题就从此难办了。我是很反对轻易使用激素的,却不便严厉申斥,因为接手的大夫比我年资还高。又不便完全自己管病人。好在虽然发烧,其他情况还好。这样拖了大约一周,出现明显的膈下脓肿(这个病人在脾周围)体征。这个手术出现膈下脓肿,也不算很意外,更不算事故。但我相信不用激素很可能不会出现脓肿。
出现脓肿,可以再引流的。但患者其他情况都好,所以我和病家都犹豫。
最后是家属征得我的同意,先出院在家继续由我治疗。不做手术引流,西医治疗仍然是抗菌素为主。因为路远,不便每天看病人。这样又拖了大约十天,最后发现脓肿增大。于是决定让患者再次住院。
这时,有两种办法可选择。若只懂西医,只有手术引流。手术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危险。因为我还略通中医,就还有另一种选择——用中医药治疗。
决定中医治则是基于:1患者面色苍白;2 舌苔虽然白而稍厚,但舌质淡;3 穿刺抽出的脓液很稀薄,和体表的疮疡一样,这是正气不足的典型表现。于是,停止一切西医疗法,立即用中药。
中药用的就是扶正祛邪、甘温补气法,方中没有一味清热药。疗效良好,次日体温就接近正常,第三日体温正常。又观察两天出院。当然,脓肿完全吸收需要20天左右。大约三个月之后,患者复查时,已无任何自觉症状,仍可模到脓肿处有硬结。前两年,患者陪同他人来看病,检查已无任何异常,而且不仔细看不会发现曾经作过开腹手术。
(这个案例好,好就好在手术选择作的好。术后第四天用激素且只用了两天,未必能出什么大事,反到是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大有可疑。“穿刺抽出的脓液很稀薄,和体表的疮疡一样”说明还是用了西医手段,中医充其量是个一助角色。)
抢救肾衰消渴成功案
1994年7月一天,我从省城回家,晚上约12点,正准备上床休息,突然有人敲门甚急。开门见一伙人抬着一个病人就诊。略检查发现,患者已经接近恶病质临危状态。较高的壮年汉子,体重大概已经不足80斤。患者尚未深昏迷,但完全不能说话,虽然躺在床上,却仍要四个人扶持手足。六脉沉细而迟,似有似无。不能合作张口以观察舌象,但也不能闭口,故可看到舌干瘦而嫩、苔白稍厚。
问病家为什么拖到如此严重而不去住院治疗。答曰:曾住县、地两级医院,都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前天刚从地区医院回来。已经多次血液透析和结肠透析。一个多月花了约2万元,院方认为无望,病家也无财力力再治,回家待死而已。近几天每天派人来看我是否回家,下午打听我刚到家,故赶来就诊,希冀万一。来时,患者之父嘱咐带上寿衣,家属已经做好最坏准备,希望我一定不要怕失手而犹豫。但求我一治,死即无憾。
这这真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尽管我经常处理危重病人,这个病人却不是我一个人能照顾过来的。然而又无法拒绝病家的要求,经再三筹思,只好让病人住到离我较近的医院去,我每天去查房下医嘱,护理和具体治疗由医院负责。
据家属说,患者36岁,一向体健,病初若感冒发烧,经农村医生治疗3、4日愈重,即住县医院治疗。在县医院治疗观察大约一周,即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转入地区医院治疗。刚入地区医院时,患者还可以自由行走,唯呕恶很少进食水,尿很少。三日后即卧床不起,几乎无尿。此后作血液透析约九次,结肠透析多次。有时稍缓解,终于无大起色。患者久已不能撮口,双眼也不能自由启闭。近一个月进食水很少。近一周完全未进食水。大约一周前,曾经尿量增多。近2日因为几乎停止治疗,尿量又很少。患者已无举手之力。一般情况如上述,其余西医检查从略。
简单治疗经过:凌晨即去医院,因院方比较尊重我,同意按我的意见治疗。立即做试验性治疗,看输液后是否尿量增多,如果增多,就有希望。这种情况如何恰当输液,不是几句话说清的。从略。但该院条件不好,几乎不能做任何与尿毒症有关的血液生化检验,如何输液只能靠我的经验判断。当天在观察中输液至4000ML——因为尿量明显增多。患者情况改善较快,当天神志清醒,可以少量饮水。于是立即同时开始中医药治疗。先不说中药治疗。
该患者最多一天输液曾经达到12,000ML,一般也都超过6,000ML。输这么多液体,是因为尿量很多,常常超过6,000ML——即便输液不足此数。此时患者严重口渴,但又不能大量进食水。大约20天之后,尿量逐渐减少,因而输液量也逐渐减少。一直到进食水量超过尿量,才停止输液。
中医治法的原则是:阴阳两补、气血双补,脾肾同补,重在补气温阳。而且都用大剂,常常每天两剂。具体处方遣药,老于临证的同道,见上述原则即可自己疏方。使用中药后,患者病情改善加快。精神、体力、进食逐渐正常。尿量迅速减少。但最后出院时,仍遗留不能撮口,双眼启闭困难,额部皱纹舒展。这些都是因为面部肌肉过渡失养,因而萎缩所致。
在家调理半年之后,患者即可作轻劳动。一年之后劳动如常人。但至今撮口困难,不能像正常人饮水或进流食。虽然如此,患者称此后很少患感冒,旧病没有反复。
讨论:
1 关于西医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是成立的。病因大约是流行性出血热所致。又,读者大概知道,出血热的典型表现之一是“酒醉样面容”,这就是仲景所说的“戴阳证”——全面部潮红或紫红。可见出血热在汉代已有。
2 关于消渴:读者切莫见消渴只想到糖尿病。肾衰多尿期的消渴往往比糖尿病更严重。我读仲景书数十年,长期不能理解为什么厥阴病纲领首列消渴。经过此病才真正理解了。不过,在此提醒读者,引起肾衰消渴的热病,不是只有出血热,只是以出血热为多。又,今《金匱》把厥阴病纲领全文照用,是错误的。因为即使伤寒消渴也和心中痛热、气上撞心等症,互不相关。糖尿病消渴就更与其他厥阴证无关。
3 关于此病的中医辨证:这是一个阳极阴竭证,按传统理论是不治的。我能侥幸治好,主要是输液手段能首先部分纠正阴竭,此时阳极也可能略有好转。但总地来说,西医的补阳疗效不如中医,补气手段也需要借重中医。
最后,治愈此病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院方合作不用说。若患者在少尿期死亡,就不会轮到我治了。
又,看一个西医外科、特别是泌尿内外科医生的水平,抢救肾功能衰竭是块试金石。
(这应是一例典型的出血热。出血热的肾炎病变分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在此病案中对患者的发病部分语焉不详,只介绍感冒诱发急性肾衰,其实急性肾小球肾炎致急性肾衰并不难治,激素—利尿—透析,就怕它转为慢性。随着肾功能的渐进性损害,最后出现肾功能衰竭,这才是真正的难治之病。确切的说,这一病案一开始我也是莫明其妙,直到看到‘在观察中输液至4000M——最多一天输液曾经达到12,000ML,’才认识到我被涮了。向回推就可知道这个病案的情况是这样的:患者首先出现的是发热恶寒—未提到酒醉样面容—,在当地用抗菌素也许加了激素(因用过激素所以症状不典型)治疗无效。转地区医院后在未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出现少尿,所以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作常规如透析等处理。症状仍呈持续性加重。这里边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透析时透出体内代谢产物的同时也会脱出一部分水分。另一个是因患者少尿所以院方不敢充分补液(其实在有透析条件时完全可以正常补液),导致患者严重脱水(近一个月进食水很少。近一周完全未进食水)。经过近一月的救治,患者病情已经稳定并进入多尿期,此时补液是关键,可惜(大约一周前,曾经尿量增多。近2日因为几乎停止治疗,尿量又很少。)作者本是老医,临床经验丰富,在问诊时已经想到可能是肾病毒性出血热,所以最后提到酒醉样面容。并判断患者很可能已经进入多尿期,(立即做试验性治疗,看输液后是否尿量增多,如果增多,就有希望)还有一点作者意识到患者当时严重脱水,当天输液就达4000ML。如果淮体补齐后,尿量仍未增加怎么办?这有两个可能一是病情仍处少尿期,一是肾脏因持续处于低灌注状态而出现实质性损害,显然这两者都是作者所无能为力的。从整个病程看是一个典型的误诊救治成功病例,关键在于疾病的诊断。
关于讨论1。诊断无疑是正确的,但关于戴阳症一段简是无聊。戴阳症是阴极迫阳已是定论,不知这个阳极上脸,还有紫红是从哪家翻出。2。这一段西医不是西医,(肾衰多尿期?)。中医不是中医(《金匱》把厥阴病纲领全文照用,是错误的)。中西医结合而非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消渴就更与其他厥阴证无关)。3说得很明确传统中医不能治。其实我也相信,如果未能在前几个环节有效介入,等病到这份上,中医是不能治。此时的主要手段就是补液。中医不过是作样子,顶多是锦上添花,与作者的中医水平又有何关。须知中医的增液与西医的补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我们也许能从手段上借用,但决不能在概念上含糊。最后作者能治好本病实际上是三方面的合力,一患者已经进入多尿期,这是前提。二是作者经验老到,辨病准确,这是关键。三输液,这是手段。这是一个很好的医案但不知于中医何补?

连用八剂大承气治愈肠结案
  
吴某某,男,28岁,农民,因急性阵发性腹内绞痛伴呕吐与1975年12月(具体日期记不准了)住院。门诊已经通过腹部透视诊为肠梗阻。
  病史要点:患者瘦弱,于隆冬时节,人拉板车外出运煤约1000斤,往返约300里。中间要露宿公路边,食物只有所带干粮。劳累和受寒之重可想而知。未及到家即发作腹痛并呕吐。坚持到家,经一夜休息和村医治疗腹痛呕吐不减,更不能进食水,只好到医院就诊。
中医检查:患者呻吟不止,辗转反侧,其余望闻问所得如上述。脉象沉弱,舌苔白而厚腻。(四六句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辩证讨论似乎不用说了)
诊断和讨论:
1此例已有西医诊断。单就西医而言,急腹症也主要不靠精密仪器检查,而主要靠病史、体检和医生的经验。各种化验都没有用。透视只能作出有梗阻的诊断,却不能告诉你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能告诉你治疗原则。没有透视手段时,西医怎样诊断肠梗阻,这里不想说了。单有中医知识,是否能迅速作出诊断呢?一般说来是相当困难的。张锡纯先生,有几例肠结治愈案,读者可参看。网上中医同道,曾治愈急性肠梗阻的恐怕很少。
  2 肠梗阻或肠结这个病,倒是中西医认识基本相同的。不但如此,农村兽医(传统的)也知道这个病,而且往往能作出诊断。兽医如何治疗就不说了。目前的中医同道,单靠中医知识亲自诊断过此病的大概不多。
  3 简单说肠梗阻的病理,就是肠子不通了。肠结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此病的中医诊断倒是辨病的。治疗上也是辨病论治的——自然也有辩证论治的因素。
4 西医治疗此病,辩证论治的内容倒是更多一些。西医说肠梗阻有好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机械性与动力性;小肠与大肠;小肠上段与下段;血运性与非血运性等。不同类型的治疗原则是不同的,即不是只有手术一种办法。这里不便全说,只说要害。
肠梗阻中,以小肠大部扭转最危险,可以在24小时内死人。其次是其他血运性的比较危险,一般非手术不可。再其次是小肠上段完全梗阻危险,一般也要及时手术。此外都不是非手术不可。其中道理,请愿意读书的人去读书。
本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与我有点亲戚关系,所以,在主管医生提出要手术时,病家找我哀告是否可以不做手术。于是我才去看病人。具体过程不说了。诊断是:小部分小肠扭转,不全性肠梗阻。
按说,有肠扭转,外科医生一般是积极主张手术的。但鉴于病家的要求,而且梗阻不全,我就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了。西医方面主要是输液支持和胃肠减压,中医方面就是用大承气汤加味——原方加活血药。
第一天服用(通过胃管灌服),两大剂。不应。因为情况仍无明显恶化—
第二天再用两大剂。仍不应。
第三天再用,有少量虚恭和稀便。
第四天再用,终于见大量多次稀便和虚恭。宣告治愈,停胃肠减压,让患者进流食。又观察两天,腹痛未再发作,进食后无不适,出院。
关于治疗的讨论:
1 承气汤就是顺气或通气的方子,方名的含义如此。肠梗阻或肠结就是肠子不通气了。要通气,自然要用承气汤。梗阻是严重的不通气,自然要用大承气。凡是治疗急腹症,用大承气汤时,我大多要加上活血药,因为气滞还容易伴有血瘀,何况气不通。此说看来太通俗,不在意任何人的嘲笑。
2 连用八剂大承气,就没有顾虑吗?当然要考虑周到些。古人用大承气是有不少禁忌的。为什么你敢如此大胆。主要是有输液支持作后盾,不怕过下会出现严重后果。
3 不积极手术而大用峻攻法,不怕死人要负责吗?不怕。因为我知道什么时候就非手术不可了,而且我可以亲自手术。
(本案的关键,一是时间,1975年这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二当时中医治疗急腹症正搞的轰轰烈烈,当然这也是政治运动的特点。这种治疗是在手术作为后盾下的中医内科保守治疗,所以作出用中医的决定,并不象字面上的那么夸张和艰难。如果是现在,一个年轻的中医师敢于作出这种决定另当别论。三本病的病因受累受寒。四病位小肠。五诊断不全性肠梗阻。六治疗西医方面主要是输液支持和胃肠减压,中医方面就是用大承气汤加味——原方加活血药。问题,1即使对西医来说不全性肠梗阻也是以保守治疗为主。2为何敢用八剂?无非是等屁而矣。3治疗急腹症最常用的方是复方大承气汤,也就是(大承气汤时,我大多要加上活血药,)。这不是“通俗”而是常规。4第三从辨病辨证两个方面讲大承气都是用错了,应用小承气,其中区别自去看《伤寒论》。5(网上中医同道,曾治愈急性肠梗阻的恐怕很少。)只要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对此都不陌 生。6( 西医治疗此病,辩证论治的内容倒是更多一些)何谓辨病?何谓辨证?须知辨病也有病名,病因,病位,病理等。象这么说话,我想西医也不会答应。
心力衰竭治验案
——治病当中的人情
这不是一例用中药治疗的病案,自己也记不清曾经有多少这样的验案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不是疗效好病家就一定能坚持你的方法的。这里说的心力衰竭应该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没有大致相通的病名,可以属于喘证、水肿、蛊胀等。按西医诊断,最常见的是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尤以风心病最多。
慢性心衰是否可以使用中药纠正呢,可以的。批评“断死证案”者,且举出远远优于西医的方法。只是那个重证心肌梗死患者伴有的不是心衰,而是心原性休克。所有休克中以心原性最难处理。暂不论。先说治病当中的人情。
我年轻时,国人还很穷,农民更穷。劳动一天有时只挣几分钱,能挣3、4毛钱就很好了。我的月薪长期不超过四十元。
本村的一位心衰患者,病了大概数月之后才找我治。她是一位农村主妇,有几个孩子,只有男人能劳动,困难可想而知。那时我已经知道人参、附子等有效,让她常服煎剂也许很好,但是,以她的财力,是不可能的。那样无异于不治,因为此病需要坚持服药多年——直到无效而死。
怎样治呢?我选择了虽然属于西医常规,但是最经济的办法。那时一片洋地黄叶片6厘钱,一片克尿塞4厘钱,前三日每天各用两三片,此后,每天各一片就行。这样即使全年坚持服药,费用也不超过五块钱。这个病人就这样坚持用了大约十年,病轻时可以作轻体力劳动,稍重时也可以做家务。自然最后还是死于此病。
现在,国人比起那时来是很富了。农民患重病也可以花费上万元,所以医院的经营情况都很好,医生的收入更是可观。但我还是认为,最好能简便、少花钱,不必有门户之见。
我读古书,没有发现比西药更好的纠正慢性心力衰竭的验案,经验中也没有见过其它同道的此类案例,且不论经济与否。但是,若同时使用中药,疗效会更好,所以我在单用西药疗效不满意时会加上中药。现在又看到那个重用附子的办法,今后倒要试一试。如果对老心衰缓解后,可以维持数月、一年不犯,就不仅可以全国推广,而且应该向世界推广。
顺便提及,现代中药研究证实几味中药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据我所知,最好的是夹竹桃叶,单纯的叶片就行,曾经有过制剂上市。据说毒副作用比洋地黄大一些,我没有用过。当然,有的同道会说,这是中医西化了,尽管夹竹桃大概是清代才传入中国的。
总之,我说的人情不是关系网、走后门儿,而是体谅病家的经济能力。
(这个病在这个世风日下的时代的确很有价值。但似不应发在中医网上。而从西医的角度说,风心病已经很少了,这是由于大量的抗菌素的使用,慢性心衰主要是高心病,冠心病及肥厚性心肌病。教科书的中医诊断统一属胸痹。因淤血位置不同可表现为喘症,水肿,蛊胀。从治疗角度来说中医未必就是以上所说。我现在就在治一例,半年了。虽然慢,但一直是一点点在好转,而不是维持。西医的治疗也不仅是洋地黄与速尿了。实际上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洋地黄在慢性心衰治疗中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延长生命。)

大气下陷治验案
一日至某村出诊,病家邻居一中年妇女就便求治。其证为喘而断非气管炎或心力衰竭之喘,因呼吸虽快而无哮鸣,且无咳嗽吐痰,又无下肢水肿。西医检查心肺无异常。问其病史,云此证已经数年,每因劳累或气恼恐惧而发作。发作时,自觉吸气困难,至喉咙之下即返。并感乏力、心悸。虽休息半日,不能缓解。往往迁延十数日或一两月。久治无效。此次发作于三日前,似较以往为重。其人体略胖,面白而口唇发暗。舌质暗而苔无异常。脉滑不任重按。即断为大气下陷证,书升陷汤原方,嘱立即取药煎服。当时又有多人求治,故耽误约半晌方能离开。
出门上车(自行车也)欲快回医院接班,忽听后面高喊留步。下车回视,见该中年妇女之夫,气喘吁吁追至面前,甚焦急。一时颇感惊异,问何故如此追赶。曰:先生之药服下即病若失,但药方被乡医院留下,恳请再书一方珍藏,以备不时之需。
疗效颇好而受惊,此非仅有的一次,明天见另案。

升陷汤为先贤张锡纯所创,曾多次使用,无不效若桴鼓。先生为近代汇通医家代表人物之一,余有幸为先生作年谱——见《中华医史杂志》(1993?年)。年谱资料十之九出自先生大作,盖愚自入医门即读《衷中参西录》,先后自购不下十套,以赠门人或朋友。或问学中医当读何家书?即首先推荐张氏书。但不知其衷中参西治学思想能否为网上某些批评拙见者所容。
(此是一例佳案,而治疗思路最有价值。有斯证用斯药又有何疑。)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下也得力不少。只是张师的法眼"衷中"二字,作者又能得几许。
中西医结合治胆道病三案(一)

首先说明,治愈胆道病,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因为这是30年前中西医结合的普及成果。当时的过来人,多数都知道怎么治,拙案也远远不是只有三个,介绍这三个病案,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些联系。
  患者某、女、35岁,无生育史,是住院病人。纯西医治疗(就是禁食、输液和抗菌素)三天后,病不减,请我会诊。看过病历并询问病史,简单如下。
此前曾有类似发作,此次较重。以突然右上腹绞痛阵发加重伴呕吐起病,而且很快出现冷热发烧。入院时已有黄疸,门诊和病房已经诊断为胆道感染。患者较胖,腹部稍膨隆,右上饱满且腹压痛明显。体温38.5度左右。血象检验支持感染。肝功正常,黄疸指数30。总之,是比较典型的胆道感染。
脉无虚象,舌暗苔黄厚腻。
于是大柴胡、茵陈蒿、小承气三方合为一方施治。制方的依据为:
有寒热往来、胁肋疼痛且较重,故用大柴胡。
有黄疸且属阳黄,故用茵陈蒿。
有腹部满痛,故用小承气。
当时已是下午快下班,嘱立即抓药尽快服用。
次日我还没起床——天还没亮,忽听有人叫门,听声音是患者家属。迅速起床请进,问有何急事。家属说:昨晚服药一剂之后,患者大便三次,自觉病好大半。已经少量进食,无不适。恳请上班后,再为诊治。家属还带了点现在看来很微薄的礼物。这大约是他为什么那么早求见,却让我有些吃惊,以为患者出现了什么意外。
病人很快就出院了。后来还曾经因为不育求治,只用药数剂,不知结果如何。
  或问:此患者只用中药能否治好,我想问题不大。但不是所有胆道感染患者单用中药就可以治好。见续案。

中西医结合治胆道病三案(二)
昨天介绍的胆道病案,算是近期治愈了。是否根治了呢?一般是不大会永不再犯的。
下面介绍一个相隔28年又复发的病例。
患者70岁,男,农民。28年前患典型的胆道感染经本人治愈。当时病情和昨天介绍的那个病例几乎相同。急性期曾经同时输液并用抗菌素数日,后来又服中药90剂(我已经记不清了,患者还记得)。为什么他能够坚持服这么长时间的煎剂呢?一是病很痛苦,他还比较年轻,家庭负担又重(结婚很晚,孩子小,有在襁褓中者)愿意治彻底一些,以便继续做重体力劳动。二是,我给他开的方子很便宜,后期的方子每贴只需1毛六分钱(茵陈、栀子、川朴、枳实)。但他说当时经济上还是支持不下去了,于是停药去奔走谋生。须知,那时不少农民吃饭还是问题。
此次发作于今年春天,起病仍然是突然上腹严重绞痛呕吐,寒热往来不重,但夜间发病,次日即见黄疸,小便如浓茶。更为严重的有三点:一是疼痛之重,使患者有濒危之感。二是呕吐严重,完全不能进食水,服药自然困难。三是右肋下不用触诊即可看见肿大的胆囊,而且触痛严重,不仅限于胆囊区。这是胆囊即将或已经发生坏疽(及部分胆囊壁坏死了)的证象。一旦坏死处穿孔,就是胆汁性腹膜炎,是很难处理的。那样非手术不可,而且我见到的成功病例很少。
现在患者的经济情况比那时好多了,花几千元不很作难。所以,虽然比较信任我,但由于病重,有意去住院。而且真的去了,只是由于一检查就花费了200来元,加之那里的医生说得更危险,又回家了。毕竟在本村找我很方便,而且肯定不会花那么多钱。
怎么处理呢?当务之急有两点。
第一是患者不能进食水,很快就虚弱,加之年高,继续虚弱就没有其他治疗的本钱。这一点容易解决,即恰当输液支持。
第二是如何尽快解决胆囊坏疽。按西医常规,这是手术指征。但一个人在家里,显然不可能做胆囊切除术。于是我只好采取变通办法——穿刺抽出脓液——最简便易行的手术。第一次抽出大约200ML,脓液有明显的粪臭味,这是腹内感染常见的。共抽过七八次,直到抽不出。
抽出脓液之后,患者立即好转,不但疼痛几乎完全消失,体温接近正常,而且可以少量进食水,所以可以服中药。不过,这次的脉证却不能一直照用茵陈蒿、大柴胡、小承气汤合剂了。患者脉象不实,舌象开始有热,很快即变淡,腹部不再膨隆。故后来反而要用温里调气之剂。这连患者也不理解,因为他上次服药时,几乎从没有离开过茵陈、栀子。关于这一点,介绍下一个病例时还会提出——不是见阳黄都可以照用茵陈蒿汤。
这里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抽出脓液后患者立即好转。
按中医理论,六腑以通为用。患者的胆囊那么大,显然是完全不通了。不但如此,凡六腑有一腑完全不通。其余五腑之用(即功能),都会严重受损。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阑尾那么一个很小的退变器官发炎不通时,会有严重的呕吐不能进食。抽出脓液,不是胆囊立即就通了,但人体会“认为”基本上通了。解除胆囊的张力,为胆管肿胀消散创造了条件。抽不出化脓的胆汁时,胆就通了。患者基本上告愈。剩下的就是调理恢复了。
最后,说一下胆道病和少阳病。
胆道病,特别是胆道感染,确实常见少阳病——既常常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而且一般比较严重。所以,拙作曾说少阳部位为膈之外下。不过,胆道或胰腺病,也可以出现心中疼热,气上冲心等症状,一般同时伴有手足发凉,这就是厥阴病。自然,不是胆道感染都应该表现为少阳病,上文已经提及。
又,市场上曾经有过而且现在还有消炎利胆片等成药,主要是治疗胆石症的。这些药品存在这么长的时间,说明有一定疗效,因而销路不错。但是,对病情严重的,还是要辩证论治。我就见过用消炎利胆片过久,出现寒象的。拙见不是说应该完全取缔这些非处方药,但作为专业人员,对有关宣传应该冷静。
比如,最近常见这样的广告:清热解毒治感冒,快用??双黄连。显然即便是温病型感冒,也不是初起就应该使用清解法。现在是清解法(包括西药抗菌素)用得太滥了。我几乎每天要处理过用清解导致的热病迁延不愈。
(此案论病、讨论俱佳,尤其是六腑以通为用一段最佳。其实,六腑中之四腑只是一个胃家,离了三焦也不过五肠。就是仍离不了侵入性治疗手段。)

  一例可能不死的死症
这是一例子宫外孕案。不用说,古人是不大可能诊断此病的。但是,20多年前,有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此病的研究,效果较好。只是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可以保守治疗。下面这个病例,连保守治疗也没有做就死了,而我认为她是很可能不死的。
患者,赵某某,女,23岁,新婚不到一年。娘家在我住的村子。大约1988年秋末冬初,一天大清早,她的父亲请我去看。还是略作检查,就作出诊断。
虽然应该像大气下陷证那样,考大三的学生就人人能答对,我还是要说一下诊断要点。
生育期妇女,停经50天左右,又见少量阴道出血伴下腹痛、面苍白、心慌。就要高度怀疑此病。如果再有少腹满,触诊有柔韧感并有压痛,诊断就基本上成立。按西医妇产科诊断标准,要再加上子宫举痛,后穹窿饱满,穿刺有血,才能基本上确诊。但是,对危重病人——已有休克征象者,不宜过多检查,因为可以加重出血,又耽误了抢救时间。
子宫外孕,就怕年轻,特别是20岁左右的人。其中道理很多,也不都是纯医理,从略。得此经验,是一位老大夫告诉我,一个19岁的患者临上手术台时,要再看一眼儿子,并告诉丈夫自己很可能不行了。果然,刚打开腹腔,病人就死了。他认为是术前做了过多的检查,包括检查子宫举痛。这个他人的经验,使我印象深刻。
上面这位23岁的妇女,有典型的病史,脉象无根。我立即判断不妙。病家的邻居恰好与县医院很熟,正在门口拾掇。于是立即让他去通知医院做好手术准备(那时没有120),如果医院人手不足,就立即回话并带手术器械来,在家里做手术。并让家属立即准备住院事项。
当时我的诊务很忙,安排好就去应付等待的病人了,几乎没有吃早、午饭的时间。见没有回音,以为病人早就去医院了。没有想到病家拖了半晌(与婆家商量等)。到医院后,因为经济问题双方都不痛快等,又有耽搁。结果,天黑前病家告诉我,病人刚上手术台,就死了。
后来,派去通知医院的人告诉我,他一去就找到了外科和妇产科负责人。谈话间对我的安排略有微词。说:一个医院莫非不如他一个人!因为我与他们也很熟,此话有玩笑的一面。但后来见面时,我虽然不提此事,他们也不好意思。
这个在我看来很可能不死的悲剧结果,家属拖延的责任为主,也有医院医生经验不足的原因。
说以上这么多,总用意是希望重视子宫外孕,特别是青年妇女。不很危重时,可以考虑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像上述病人,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紧急抢救。不很必要的检查要尽量少做。比如反复按压腹部,子宫举痛检查都会加重出血。
病人已经死了(包括前两天那个“断死证案”),没有必要就此争高下。有的同道能从我的痛苦经验中有点收获,就很好了。
或问:此案几乎完全没有中医诊治内容,在这里讲有什么用呢?是的,我确实没有讲多少中医内容。不过,一个医生不能预先选择病人——即便您是专科,如果真的有子宫外孕病人找到您,您即便能够转给他科,也需要知道这个病人是应该转给某科的。假如您在基层工作,什么样的病人都会找您。亲属中有病,自然多数会咨询一下您这个内行人,且不说更希望您就能治。
(初入行的纯中医,好好看看此案。特别是在现在婚前性行为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至于说“不用说,古人是不大可能诊断此病的”只是作者无识。)
大三考题案
——桂枝汤加味验案
此案取这样的题目,是因为它又极可能是如今大三学生就能人人能答对的。然而,20多年前靠研究生时就曾死考桂枝汤加减,居然有不少人不能得满分。可见如今学生水平之高。可是,最近一批名老——自然包括D教授,把近二十年的中医教育全盘否定了。说中医院校没有培养出中医(网上正式报道的)。不知道到底如今中医大学生水平如何,只是我的那两篇“桂枝汤新解”是肯定不对的。按拙解回答,必然给零分。
且说正题。
患者赵某氏,女,73岁,有多年不很重的老慢支(痰喘也),于隆冬时节流感小流行时受染。主诉为恶风寒而全身小汗。细察其面部,果有小汗,胸腹亦略潮湿。体温38度,脉浮弱,舌暗润苔白不厚,于是断为桂枝汤证。按仲景法,“喘家做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所以,尽管患者喘不重,原方加了上两味。又,虽然不是大汗不止,还是加了附子。结果,一即知,两剂已。后来,患者再感冒时,大体照用上方即效。
所以,我对近两年几乎天天见广告说:感冒发烧双黄连,很不愿意听。
(有是证用是药)
按说,上述病案交代完了。不过,我想顺便把这位去年已经年近90的老太太的骨折说一下。
去年春一天夜里,我正在老太太的邻家聊天,她的儿子忽然来说老太太轻轻摔了一下,腿不能动了,要我去看看。我说,不用看了,应该是股骨颈骨折,治不好了。当然,还是要去看,正是股骨颈骨折。于是告诉家属,即便患者小二十岁,骨折也不可能再愈合,但是可以考虑股骨头置换术。如此高年,不可能再做手术。要我治,只能减轻痛苦,改善全身情况,否则另请高明。病家还是又去医院,又找民间接骨,终于没有好,至今还卧病在床。
说这些话,是为了介绍一点治病中的人情。我治不好,是实话,要实话实说。病家可能也相信治不好,还是要治一阵——不治之症往往还要治。
不怕见笑案
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病人的案例,很可能贻笑大方,但还是想介绍一下。
网上求助,一般是见不到病人的。这个病人离我只有几里地,然而我不好见到她。
情况是这样的。
邻村的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他的儿子看面瘫,已经在别处看了两三个月,不好。我看了大约两个月,基本上好了。
这时,她说起母亲的病,问我能否不看病人就给些药。我说:按规矩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你娘家离这儿不远,为什么不能来呢?她说:我愿意让母亲来,但做不了主。因为两个哥哥和嫂子不同意,勉强他们,会更不好。
这样的人情,我也不是第一次见了,表示理解。于是问病情到底怎样。
她说:母亲病气短和水肿已经半年了。一个月前还可以勉强起床,近来起不来了。但是也躺不下(不能平卧之意)。下半身水肿很重,开始时双脚和小腿,现在肿到了肚子,快过腰了。吃饭很少。
我知道她娘家哪个村的村医,水平不错。问她请村医看过没有——为了多了解点准确的病情,她不知道,看来即便请村医看过,也很少。
再问她能否把母亲接到她家来,我可以去看。
她说:病这么重了,如果死在闺女家,更无法交代。
于是没有办法,只能靠她说的简单情况给药。
但诊断应该大体无误——这位不幸的老太太得的应该是心力衰竭,而且很可能是风心病心衰,因为冠心病或高心病心衰一般是不大可能拖这么久的。
给她的还是很便宜的强心和利尿西药,但加上了桂附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因为显然不能让他服煎剂。
数日后,病人的姑娘来取药,说效果相当好,病人已经可以自理生活了。水肿也退到小腿以下。
就这样,病家一直来取药,病人也从未见过。病人一般不是严格按照嘱咐吃药,给十天的药,往往吃二十天或更久,也有较长时间间断。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至今断续用药两年了,最近有大约两个月没来取药。不知道是否还会再来。
这位老妇,先天跛一足,废一手(时间长了病家才告诉的),却亲自抚养四个子女成人,此中困苦,可想而知。晚景如此,不是医家能解决的。
(不要说“不怕见笑”的话,可见您对自已也不是很有信心)
这样的病案,不知道有多少了。近15年来,只要一日应诊,几乎每天碰到。为此我曾经大声疾呼,文章和专著都发表过,而且见同道就说。不怕人们嫌弃我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咄咄逼人、大言不惭甚至说我吹大话,吓唬人。
中医史上(起自金元,盛于明清),有过温补派与反温补派(即后来的温病派开山)似乎不共载天的争论。我提出注意过用清解,却不是出于门户之见为温补派辩护。
无论温补法还是清解法,该用时都是对的。
现在的问题是,清解法用得太多了。
更为复杂的是,西医也掺和进来了。
连很多科班出身的中医,见热病初起也照用抗菌素加清开灵、双黄连,治不好就加大量。再不好,就什么氨苄、先锋、菌必治、头孢、阿莫西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还有些连我也不熟悉的新抗菌素等等,就排队冲锋。总之,似乎用量越大越好,种类越多越好,越是新药越好,越是贵重药越好,病人花钱越多越好。似乎发热就只是细菌一方面的责任,用大剂量就一定能杀灭细菌而对人体无害。似乎清开灵、双黄连就是中医的抗菌素,放胆用就是了。西医也基本上是这一套。真是中西医不分家了。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风气传染了病人。不给他们用上述药物或虽然用却不是输液给大剂量,病家就认为不重视。
所以,我不得不用古人批评医界时弊时说的话:如此势必杀人不止,贻害无穷。
我是很少用抗菌素的,常常一年也用不了一百支,而且也很少用清解法甚至辛凉解表法——很多病人来找我时已经用得太过了。
注意!按西医理论,也不是应该按上述用法这样用。按中医理论,也不是见发热就该用清解法,而且剂量越大,时间越久越好。
问题在哪里呢?
既有学术方面的问题,更有社会环境,即大气候的影响。
二十年前,国人还很穷,抗菌素没有这么多种类,供应没有这么充足,医界也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清开灵、双黄连等中医制剂更没有这么充足。所以,那时不可能这样大用特用。多数医生不想这样用,想用也没有这末充足的供应,病家也担负不起。现在不同了,自从把经济效益和竞争机制引进卫生界,上述做法几乎不可控制。
注意!上述做法不仅限于清解法或抗菌素这一问题。
(同意)
无论中西医,越是大医院大名医,越喜欢开贵重药。护理和检验方面也是如此,不管病情需要不需要,尽量多做贵重检查,尽量多用贵重的护理手段。我就见过不少名人,龟板、鳖甲、人参、鹿茸几乎见人就用。蜈蚣可以一方用几十条,上百条。一个病人,一次就诊竟然花了18,000元。一百多元一支的抗菌素,每天用十支。数百元一只的蛋白等,连续用几十支。手术后几天的护理可以花费数千元。
都说美国人治病的花费,到了天文数字。我看,中国人快赶上美国了,而且肯定会后来居上。而比起来中国还是很穷,不应该花这么多冤枉钱的。
此种弊病,我一时真不知道如何纠正。作为医生只能从学术方面尽点微薄之力。
然而,学术方面又没有更多说的,按常规理论办事就行了。
下面这个病例比较典型,请读者自己理解吧!(太长了,待续)

过用清解热病迁延案(续完)

患者郭某某,女,56岁,农民,反复尿频尿急伴冷热发烧2年,约十数日一犯。曾经中西医多人治疗,发作越来越频繁。曾服中药百余裹,输液约20次,每次至少一周。又曾经吐泻秘方治疗导致卧床5个月,几乎不起。又好感冒,而且一旦感冒,旧病常犯。最近连续输液40天,同时服中药,仍不效,一周前登门求治。患者体虚胖,面苍白而暗,口唇眼周尤暗,食少、乏力、畏寒、心悸。脉短弱稍数,尺脉不可及,舌淡苔薄。
据上述病史,患病之初,显然不是什么危重复杂病症。单用中药或西药都不难治愈。却治了2年,花费近万元,越治越重。让我不解的是,她和我有些亲戚关系,而且知道多年前我曾经治愈了和她住在同村的至亲的疑难危重病症,中间曾经派人来咨询一次,却拖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来就诊。
患者带着数十张化验单、其它检查结果和部分中西医处方。(因日久,检查化验结果也不全)
做了这么多检查化验,据说白细胞曾经达到3万多,其余只有小便常见脓球或少量蛋白(二者是一回事)。
看了几张中医处方,大体以八正散为主,却大量用二花公英。
由于二花、公英用量大,患者家属多次到邻近县市的产地自购。先后各用10余公斤。
患者和家属也久病成医。不但自己会扎针输液,还会自治丸散膏丹,制药方面比我还高明。
再看输液处方,就如上文所说,无所不用。连每只百余元的抗菌素都用过。清开灵、双黄连更是常用。
这个患者如何辩证应该不难。目前就是因为过用清解导致的肾阳虚、中气虚、脾胃虚、气血俱虚。所以我用的方子就是桂附地黄、补中益气、四物、桂枝合剂。总之,一味寒凉清解药也没有,着重温阳补气。
今天二诊,主要症状已经缓解,食量略增,精神体力较前见好。虽然不敢说此方一治到底,就会100%地治愈而毫无反复,但病家比我的信心还充足。那怕治一年,也要坚持治彻底。自然,是不需要一年的。(辨病论治,须知病在何期)

过用清解终于致死案
患者张某,男,农民,有不很重的老慢支。第一次请我出诊时,大约是1997年,当时大约78岁。于隆冬时节因感冒致痰喘加重。初病时有发热(记不清多高了)。先是本村医生输液并用抗菌素、清开灵(还用了大剂量的地塞米松——关于此药另文讨论)等。治疗约一周,不但病情反复,而且精神食欲均差。因其女婿也是村医(外村),改请女婿治疗。路子与前医相同,大约又治了两周,病益重。虽然体温不再高,但患者全身水肿,吐大量稀白痰,时清醒,时昏迷,呕恶完全不能进食。家中已经预备后事。其子为免后悔,夜间请我出诊。查脉象稍弱,舌胖嫩,苔白黏厚而水滑。于是用四逆、二陈、桂枝合剂去芍药再加厚朴、五味子且生姜加量两付。返回时路过一个同行处,即嘱其立即取药回家煎服。
三日后无消息,很纳闷。
次年大约同时,病情及他医治疗经过又如上述。又来请时,方知前次服药一剂即大好,两剂即基本告愈,故没有消息。于是仍用前方,约三五剂痊愈。
此后又有两年隆冬发病和治疗经过大体如上。且从第一次起,即告知村医和他的女婿,不要那样治疗。但总是不接受教训。
2001年初冬,我即回省城集中时间修改“二十讲”。大约岁末几天,病家电话咨询。这时已经输液大约一个月,病情较前益重。近日曾请我的门人看过一次,效不佳。我电话告知门人施治要点,终于未能挽回。
(无可奈何)

过用地塞米松病危案
大约1985年仲冬,周末回乡探亲,因为还在职,须及时返回授课,只能住一夜。夜间约十时,有村民某请出诊,谓其兄病危。病情大约如下。
患者赵某,男,农民,约60岁。虽然不很壮实,但一向少病。此次感冒起病,经村医治疗约一周,不好。即请邻村医生治疗,大约已经治疗4天。每天输液,用药量很大,病愈重。患着曾经多次大汗。此时体温不高,脉不见危象,舌淡胖苔白厚水滑。全身弥漫肿胀,面部及全身皮肤苍白,腹胀满膨隆,进食水即吐。特别是患者痛苦莫名,极无力,自觉不支,频频交代后事。
我知道那位医生喜欢用大剂量抗菌素同时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问病家用了多少地塞米松,说:前几天每天一合,今天用了两合。
于是即开真武汤加干姜、桂枝,嘱从速取药煎后即服,半夜1点钟以前我等待回话。因为必须一大早赶车返回省会,若黎明前不好,即请去住院。结果,病家黎明时回话说,服药后不久病人即无濒死之感,且渐觉舒适,呕恶停止,尿多,已进稀粥一大碗,无不适。请放心回去吧。
上面这个方子,那时只值7毛钱。患者于我在英国时作古,但至今村民说七毛钱救了他一条命。
按: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今天同时上网的“麻黄汤新解”已经特别强调。这里再说几句。
目前最常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地塞米松。此药大面积滥用,是近二十年的事。1980年以前,它的产量还很小。那时,不但县医院以下没有此药,价钱也比较贵。最初,大约一元钱一只(2毫克的),80年代初,降至3、4毛。现在几分钱一支,供应十分充足。这是滥用此药的客观原因。下面再把“新解”中关于滥用此药的弊病附上。
5.如何用激素退热?
除解热镇痛药外,西医还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退热而且多同时见大汗。此类药中的地塞米松(氟美松)因价廉效强,供应充足,近年滥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故特别提出讨论。
按西医教科书明示,激素退热只适于高热久不退,发热本身已足以迅速危及生命者。此类药退热迅捷,曾颇有建树。如粟粒性结核,每有持续长期高热,抗结核药发明后,死亡率仍高。发明皮质激素后,死亡率明显降低。其它病种之高热亦偶可使用,以收退热之捷效。惜乎近年此药广泛滥用于基层,几乎凡感冒发热必用,甚或不发热之感冒亦用。医家为笼络病人,竞用、大用,因其有退热之捷效,可收立竿见影之功,而不顾发热之反复及众多副作用。幸而当代有各种抗菌素及输液疗法,滥用此药尚不致每用必死,而致死者已不可胜记。因其滥用,热病每反复不愈,病情复杂,随之(同时)便滥用抗菌素。大量抗菌素每与输液疗法并用,竟可使一感冒小病每天花费上百元,一病治愈上千元。原可不药而愈之病,消耗人力物力如此之多,加上其余副作用,如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水肿、溃疡病、癫痫、精神病、结核病扩散、畸胎、性功能障碍等,已成—大社会问题。故笔者在此大声疾呼。(上述副作用,我都见过,而且常常见。令人不安的是,滥用此药的现象逐渐向较大医院发展。省级医院滥用此药者也不罕见)
激素何以能退热?简言之,此药可使机体“忘记”热原及病原体(详细药理请自查药理书)。用此药退热,患者每有大汗,故退热机理虽不同于解热镇痛药,亦不同于中药之发汗,而出大汗之结果甚于二者。此药可致表虚、阳虚,已经实验证实,故自中医看尤不宜轻用于解热。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似酒,透热散热。故少量用短时用有温散之效。而大量长期使用则因耗阳而终归为寒,其中道理源于西药固有的问题而不可克服。上述解释虽不准确可也可一看。一般来说用激素4天即现脱症,在正规西医医院中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事,应该是因在农村吧。这些人基本是都是兽医,我也见识过。)

治癃闭经验谈
此证就是小便不通而且潴留,癃的意思就是可见膀胱在少腹隆起。假如尿闭而无癃,就更危险,因为大体可以肯定是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且说癃闭。
此证是非常痛苦的,由我们日常生活中小便急而找不到厕所便可体会。严重癃闭之痛苦更甚,常常比严重的疼痛还痛苦。下面是我的多次经验中的一例。
一天傍晚,有一个比较熟识的人来请,说其父小便不大好。因为已经答应另一家出诊,于是答应次日一大早去看。及至到病家,才后悔应该前一夜从速赶去。
患者,62岁,身体稍差,但无重病史。患小便几乎完全不通约30个小时。其间,2分钟左右即须小便一次,但又解不出或解出几滴。时值仲冬,寒冷且无论,因反复起卧竟致肩背表皮大面积脱落。患者自然痛苦烦躁异常。
此证的诊断大概不用说了。膀胱底部已经过脐,当务之急是赶快排出积尿。不知道网上同道有无更快捷简便的办法,这种情况我是要用导尿管导尿的,而且一般要保留几天。导尿之后,这个病人就迅速入睡了。往下怎样治,自然可以从容些。且不说。
癃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最常见的是西医所谓前列腺肥大——自然以老年男子为多。上述患者得的就是这个病。
西医诊断是否很对呢?
经验告诉我,把老年癃闭的病理完全归罪于前列腺肥大,也不全面。很多老年人——包括妇女——有尿频或不同程度的癃闭。家乡的老百姓说这是:老了,夹不住尿儿了。此话虽然不雅,却道出了老年癃闭的另一方面病理——肾气虚兼中气虚。
老年癃闭,固然有上述患者这样,以前列腺肥大为主要病因者。但也有另一个极端——肾气虚和中气虚为主者。为说明这一点,再举一个例子。
一位91岁的老者,患小便滴沥不尽,家属从一百多里之外请出诊。查体并无膀胱膨隆,即没有尿潴留。因为完全不能解大脬,患者自己一直拿着一个小瓶子接尿。时间长了,自然难免尿床。又正值隆冬,患者很痛苦,家属也很难护理。
怎么办呢?
这个患者不需要导尿,也不需要保留尿管。于是用避孕套接上一个输液管垂到床边,患者就不用接尿,家属也好护理了。这不是我的发明,但是没有上述这样简单的设备,这个老者的护理问题也很难办。
怎样治老年癃闭呢?
西医对上一个病例那样的情况,常规是保留尿管两周,同时使用较大剂量的雌激素,并且每天要用温盐水冲洗膀胱。一般还要同时使用抗菌素。疗效如何呢?大多有效。但是相当麻烦,治疗周期也太长。加之此病容易复发,反复这么治,就更麻烦了。
对后一个病例这样的情况,西医护理如上,治疗就没有很好的办法。
我怎么治呢?
先说后一例。
既然是严重肾气虚并中气虚,按说治则是很清楚的。鉴于有的同道嫌我不给具体处方,有保守之意。这里给出处方。但不是说每一味药的用量一定不能变,所以有个幅度。
熟附子10—20 桂枝15—30 干姜3—8生山药30—40 熟地黄15—20 党参10—20 黄芪15—30 茯苓10—20 当归5—10川芎5—10五味子15—30 山芋肉5—15 金樱子10—15 柴胡3—5 升麻3—5 陈皮10—15 川朴5—8。
两煎剩300ML左右,开始分多次温服。若无饱胀腹泻等反应(老年有时不受补),即可分2-3次服用。
处方是按治则来的,故不用说方意了。方中党参可以换用人参,当归、川芎不用也可以。柴胡、升麻只用一味也可以。自然可以用肉桂代替桂枝,但我喜欢用桂枝。此外,我只想再说一下五味子。此证用五味子,不是什么发明。但我喜欢用它,而且一般用量较大,因为它很便宜,不良反应也很少。
用上方后,这位老者很快就好了(又活了两年)。而且后来病家告诉我,还有几位类似患者抄去方子,也好了。
怎样治上一个病人呢?
中药处方与上方可以没有大区别,可以去掉干姜,再加两味活血化瘀药。
我同时还要用雌激素,但不用大量。
这样的病人,我往往让他们自备桂附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平时可以间断服,若有复发苗头儿,赶快坚持服,而且用量大一些。
经上述处理,近期效果不好者极少,但不能保证不犯。
癃闭是高等中医内科教材中专门列出的一证。我对癃的解释,与教材不同。虽然无关宏旨,也可能招致非议。由于老年男子癃闭是目前最常见、最难治的,其他从略。
最后说两句。有的患者,自己会导尿。常常自己反复下尿管,即导尿完毕就拔出。这样不好。尿潴留严重的,最好保留一周左右。
(同意)
劝癃闭患者做白内障手术案
这个患者首次找我看是3年前,那时已经80岁。除癃闭外,还因为白内障完全失明。但患者全身情况还不错。所以,当时即明确告诉家属争取做白内障手术,让患者基本上复明。这样不但有利于保持全身情况,减轻护理负担,也有利于癃闭治疗。
癃闭的治疗就如前所说,每治必效,但3年来反复5、6次。后来家属直接来取药,我又多次暗示应该争取做白内障手术。可能家属认为年纪太大了,一直没有作。3个月前,患者得了严重的带状疱疹,请我出诊两次,原意是家属和病人自己都认为不行了,让我断死期。我看患者身体虽不如三年前,还是不算很差,近期无性命之虞。于是当着全家和亲友,劝手术,术前先服中药纠正一下全身情况。家属再三犹豫,终于做了。前不久来说,患者已经能够自理。
我也曾经业余作过眼科,会做白内障手术。知道失明病人的痛苦,和复明后的欢悦。曾经亲自或介绍他医为90岁左右的白内障患者作手术。我的看法是,那怕术后只活一年,也有复明的必要。在黑暗中离开人世,临终前的心情可想而知。家属和社会积极为患者治疗本身就会使患者感到人生的温暖,即便效果不很好,他也是在温馨中离开人世的。这是现代社会应该努力做到的。医家有责任主动提出自己可能做不到的治疗建议,不但对白内障是这样。

  患癃闭终于自杀案

这种很不愉快的经历,本来不想说。为了让同行重视此证,说一下供大家参考。
不是每一个轻症癃闭患者都很积极地就医。这个病人就是因为就医太晚,而不得不取下策。
大约六年前,患者大约70岁。身体本来不错,唯常有小便不畅。这次不知道怎么搞得,发生了严重的包皮嵌顿。(可能是因为小便困难,用力揉搓阴茎所致)找我看时,包皮嵌顿已经导致包皮和部分龟头坏死。整个阴茎已经肿胀溃烂不象样子。更严重的是,因为小便完全不通,尿潴留时间太长、张力太大,发生尿外渗——即尿从膀胱憋出来——小腹和腹股沟部明显肿胀。尿外渗是也要导致坏死的。再拖就会要命。我已经无能为力了——且不说次日我要出远门赴约。
这时唯一的选择是赶快手术:一方面做耻骨上膀胱造瘘,放出小便,挽救生命并避免肿胀部严重坏死;一方面解除嵌顿,避免更大范围的阴茎坏死。于是,我只好催促他快去医院,而且给熟识的医生书面说明我的处理意见。
大约半年之后,患者再次就诊,我才知道住院2月余,花费很多。创面虽然已经愈合,但阴茎坏死了一半,剩下的也瘢痕累累,尿道不可能再通了。耻骨上造瘘就是永久性的了。此后再没有找我看过,找我也没有更好的好办法。大约两年前,听说患者自杀了。
我想,癃闭造成的严重后果,至少是自杀的原因之一。

肠廱肌肤甲错案
这个证是《金匱》中专门的一条。大概很多网上同道也知道这是西医所谓阑尾炎——失治所致。现代医生很不容易见到这样的病人了。我也只见到过2例。仲景书中有现成的治法,我倒不是完全那样治的。介绍一例供大家参考。因为时间太久了,记不很清楚了,请谅。
患者,女,大约40岁,1976年春因兰尾脓肿溃破、肌肤甲错住院。发病大约在50天以前,病后大约10天去地段医院就诊时,已经有兰尾脓肿。医生曾为抽取脓液,因为经济关系,此后在家多方治疗,但不很积极。每天有不同程度的发烧,最初不能进食,后来进食也很少。脓肿破溃大约在住院前10天。
住院时的一般情况是“肌肤甲错”——我想不少同道大概不知道这四个字代表的病情,所以下面用比较多的现代语言描述一下。
患者严重消瘦,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头发蓬乱(这一点不是必有的)。全身皮肤干燥,满布小片状欲脱落的干燥表皮。
为什么会这样,下面再说。先说脓肿破溃情况。
这位患者,脓肿从四处破溃。右下腹近腹股沟处有两个口儿,右臀上部有两个口儿——西医称为窦道(窦者,孔也,口儿也;道者,管道也)。就是说,脓肿从腹部前后四处破溃了。开始脓液流出很多,不久就比较少了,但一直不停。起初,脓液稍微稠厚,有浓重的粪臭味,后来一直很稀薄,仍略有粪臭味和醒气味。
患者每天仍然发烧37。5—38度C。进食水很少,因而大小便也很少。腹部凹陷,兰尾部稍微饱满,有轻压痛。用力挤压右下腹,仍可见窦道有较多脓液流出。肠鸣稍弱,心肺听诊大体正常。
那时候,医院里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级的仪器检查和化验手段。这个病人的诊断也明确,除了轻度贫血之外,其他化验结果就不必说了。
患者六脉细弱,舌瘦而干嫩,苔白稍厚。
西医怎样治疗呢?
患者在家已经输液并用抗菌素,住院之初还是照用,但不像现在这样用大剂量。
中医怎样治疗呢?
仲景有附子、薏苡、败酱散方。不知道照用原方能否迅速治好。我没有照用。因为我认为附子、薏苡虽然可用(败酱则不必用),但这个患者更需要大补气血。记得当时处方大体如下。
附子、薏苡、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红花、白术、茯苓、桂枝、陈皮、川朴、三仙、生姜、甘草。
结果是,患者于数日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迅速好转,精神日增,脓液逐渐变得稠厚而量少,全身营养情况也逐渐好转。一周后,停止西医治疗。20天后窦道基本收口。再10天后,不再见“肌肤甲错”,但还是比较消瘦。嘱出院后继续服药两周。
为什么会“肌肤甲错”呢?
道理应该很清楚。
每天发烧、进食很少、不断流脓,必然因为快速消耗导致严重营养不良,中医所谓肌肤失养也。当然不仅是肌肤失养。
所以,不是只有肠廱可以出现“肌肤甲错”。其他疾病所致者,也见过,不在此介绍了。
做秀医话
  ——代病人求助
如某些网友所说,拙案颇有做秀的嫌疑。然而又说拙案都是些大三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做秀,也未免太无水平了。所以,这次不做秀了。讲一个自己已经智穷力竭的病案,同时代病人求助。因为病家今天又找我求治,我却无回天之力了。相信一定有高人药到病除。
又因为有人说拙案改名为“医话”更有味道,本求助就叫做“做秀医话”了。
患者肖某,女,35岁。两年前食欲渐差,常常只能进少量流食,而且渐渐消瘦。经过我一段中药为主的治疗,不见起色,于是怀疑胃癌。其亲戚有在地区某医院作X线工作者。亲自做钡餐诊断为胃癌。我希望再作一次胃镜,可能是相信亲戚检查的结果,经济条件又不好,病家不愿意做。于是,大约一年半前,我亲自为她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因为肉眼已经可以肯定是癌瘤,我说不用作病理了,总之预后不好。然而病家还是做了,结果出乎意外,说不是癌瘤。显然是我已经错了,但我还是很怀疑那个病理报告。
胃癌术后一年多,一般患者情况都会比较好。这个患者自称体重增加30斤,进食大体正常。大约半年前,又感到食欲不好。恰好这时他的儿子被汽车撞死。于是,病情迅速恶化,不但食欲锐减,还经常呕吐、腹痛,又开始消瘦。我曾经以中药为主多方治疗。如键脾理气法、开胃消食法、活血化瘀法、温胃止呕法等,无不用过。或偶尔有暂效,终于不能挽回颓势。于是只好束手,让病家另请高明。病家找了不少中西医,还是不好。
目前病人的情况是:卧床不起,极度消瘦,几乎完全不能进食。血液生化检验报告是几乎血液内一切营养成分都不足,又出现了腹水。输液很困难,但是住在医院里,还勉强能输进去。输了许多白蛋白、脂肪乳,每天花费数百元,仍然无起色。病家进退维谷,我又智穷力竭,没有去医院看病人,所以不知脉证如何。
哪位高明的朋友,能让患者明显好转——且不说治愈,我就立即去诊视,补充脉证。如果肯亲自前来诊治,我可以代病家支付路费并且给以说得过去的报酬。
前些时候,网上有一个“病人”求助,只给了“硬皮病”病名。就有好几位同道,开出了方子。我提供的信息要详细多了,所以即便能在网上“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我也首先代替病家和病人表示感谢,并且尽量遵嘱用药。
三七生   
思前想后,胃气将败,舍附子理中别无妙法,但药量需大,手术后胃气大伤,不知能否起作用了。勉拟一方,能否采纳,非所计也:
    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炙甘草60克,白术60克,茯苓30克,川椒30克,党参60克,干姜120克,桂枝30克,白芍20克,黑附子60克
    十碗水泡一小时,煎剩四小碗,早七时,上午十一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次。连服五剂。忌食生冷油腻五荤乱气食品。


看了以上的病历感受良多,肖红先生也算是老者、长者。其实践经验也算是丰富了。只可惜受文革流毒太深。这一点也可从其人医案中看出。最终还是未能走出西医辨病的藩蓠,还有一点就是这位老人一直是一个人在苦苦追求,学术成长期始终未见过真正的中医之能者。现在思想见识已经定型也就无可再说了。如果他不讲理论只讲临床有多好。
从上边的这些医案可以看到,老人在治疗的总体思路上始终未离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思路,
另外他的态度总是有点故弄玄虚,让我有一种将苍蝇伴着奶油包子吃下肚的感受。尤其是他带病人求诊一案(作秀案)。准确讲就是胃癌术后一年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持续性消瘦。常规治疗不效,终致恶液质,腹水。我就不信以他的经验就想不到这很可能是一例“胃癌术后,肝转移癌,腹腔内转移癌?”(肉眼已经可以肯定是癌瘤,我说不用作病理了,总之预后不好。然而病家还是做了,结果出乎意外,说不是癌瘤。显然是我已经错了,但我还是很怀疑那个病理报告。)出一个生化常规显然不够,那么,腹部CT?立位平片?腹水病理?这些最常规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别忘了患者又经过多位中西医的诊治,这些医生都是怎么看病的。显然老先生故意隐藏病历资料,准备钓那个毛头小伙子上钩。给个癌症晚期你治治!谁知三七生真敢出方,而此方又确有见地。至于说治疗,也非三七温阳之一途。但如果病人已经有机械性肠梗阻,那中医也就真没办法(相当于胃气已绝),就只有等死的份了。至于补白蛋白及脂肪乳,若同时抽腹水则肯定是补不及的。而大量补充胶体液,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让病人早死,且不是肚子胀死,而是死于急性心衰。
最后补充一句:这些病案都是很好的医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作者理论上的局限性故讨论多有不伦不类之处。也因为作者立场的问题用词造句也有不阴不阳之处。忘有心学习者批判性的接受。而作为 病历本身,我都存下来了。
2
发表于 2004-3-25 21:25:24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心无所住先生能细心地将肖红先生的几个案例,进行评述.是一个认真做学问的人.
可有些会员,对于别人的文章,既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又拿不出自己的看法,一味地嘲笑,讽剌,谩骂.这种态度,并不是他所否定的那个发贴人的无知,而是自己的无知.
我们不管是同意某人的观点,还是反对人家的观点,必须象心无所住先生这样,认真地,有理性地去评判.才是真正地做学问,与己,与人,均有好处.
3
发表于 2004-3-25 23:57:56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满月圆在 2004/03/26 00:00am 第 1 次编辑]

江满月圆探讨   心无所住述评肖红先生医案                 

  
1、抢救针刺导致气胸案
按:本贴是经过多处修改的一篇旧帖,而且换了题目。这样做不是我有意与同道抢地盘,而是感到很多同道不知道:什么叫气胸?针刺为什么会导致气胸?为什么扁鹊说针刺不能起死人,王焘又说针刺可以杀生人?还有人,言外之意说我的病案是编造的。
我们的总版主黄齐建中汤先生是呼吸内科专家。气胸虽然一般归胸外科治疗,黄先生对它还是应该熟悉的。可以请他讲讲有关气胸的基本知识:针刺为什么会导致气胸?可以导致何种气胸?怎样治疗?可否在病家炕头上治好气胸?
我多次抢救过针刺导致的气胸。下面讲一例我二十多岁时抢救的一个比较生动的病例。
大约1972年7月一天上午,我正在病房值班,很忙。忽然有远亲多人慌慌张张来请,说病人(约60岁)危重,请过几位大夫,均告束手。来请前,气尚未断。我略问几句,来人说曾作过针刺,立即想到可能是气胸。于是立即请人代替值班,带着氧气,骑车前往(那时没有120)。
未至病家,胡同里已有很多人。病家院内更多,显然是在准备丧事。
略作检查,就诊断为气胸。于是一边给氧,一边抽气。病人很快清醒,严重的呼吸困难也缓解。大约两小时后,情况平稳。于是嘱咐注意事项,返回医院。此人又活了五六年。
后来才知道,病人早已上灵床并烧纸举哀。待我进胡同,才脱下寿衣。一时间远近传为新闻。此前我虽然不是毫无医名,此后则倍受乡人错爱。
在此顺便说一下我早年学习中医的想法,并介绍一篇容易中西医结合理解的经文。
古人说针灸药三者俱备方为良医。
我不是中医世家也不是西医世家出身。18岁考上的大学是西医院校,但是,我入学时就带了几本中医书供自学。那时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只是认为既然都是医学――研究治病的,多学点总比少学好。二年级就开始自学针灸,怎么实践呢?只好在自己身上练习。凡是自己的手能够够到的穴位,都多次自己扎过――至今也有时自己扎。我没有专门作过针灸大夫――不是专家,但从来没有完全扔下针灸――也在针麻下作过大手术。所以,我很早就能中西结合地理解以下经文。
这里向大家介绍的经文是《素问。刺禁论篇》。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以上几乎是全文抄下。少数没有抄的,也大都可解。
我敢断言,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但是,只有中医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它。
比如,“入脑户立死”就需要结合西医,原来这是因为生命中枢在延髓。古人只知道这个事实,不可能有满意的理论解释。
再如,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也),其中两处是股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故文中还有。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有西医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常用放血疗法,常常要刺中脉,再开其孔。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再如,鼠鼷这个西医接收过来的解剖名词(文中还有几个当年把西医书翻译为中文时直接使用的解剖名词),就是来源于古人的针灸知识。
出血立马看得见,非出血的针灸失误就需要较多的解剖生理知识。文中三处提到针刺导致气胸。之所以分三处,是因为古人对胸部解剖了解不够。我们说要“腹肢深如井,胸背薄如饼”,就是基于胸腔解剖的知识提出的。
治病治不好不要紧,治死或出现危急情况就是重大事故。故吴瑭说:“不知死,焉能知生!”业医者岂可不小心!
………………………………………………………………………………………………
  心无所在评:(针刺就会气胸吗?如果病人针的不是肩井而是足三里会不会气胸,作胸穿会不会入肺,每一次都会气胸吗?从解剖角度解释针灸禁忌,就是经穴解剖学应是针推系功课之一。不过最近知道一个老专家是西医学中,肩井用针一寸半,我也这样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还是讲解剖。)
  江满月圆答:1.针刺就会气胸吗?--肖先生并无此说,多此一问。
              2.作胸穿会不会入肺,每一次都会气胸吗?--如果没有胸腔积液存在,会造成人工气胸的。
              3.经穴解剖学应是针推系功课之一。不过最近知道一个老专家是西医学中,肩井用针一寸半,我也这样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还是讲解剖。--此说与肖先生之说并不相背。
-------------------------------------
2、甘温法治愈膈下脓肿案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病案,先后治了大约两个月。最后才是用甘温法治膈下脓肿,所以有必要从头说起,因而难免长一些。
1975年春一天,中午下班要出医院门口时,碰见内科同事请会诊。
患者王某某,男,9岁,是凌晨入院的,同时有高热昏迷,门诊印象脑膜炎、休克等。询问家属病史,说已经发烧20多天,入院前,突然腹痛,发热加重,不久昏迷。体检发现腹部膨胀,肠鸣消失,又有腹膜炎征象,血压也不好,于是问题严重了。因为这种情况外科医生首先会想到伤寒肠穿孔,而我还没有见过伤寒肠穿孔治好的病例。病情紧急,又不能等待确诊。要治,只有先剖腹探查——西医的急则治标。经病家同意,下午一上班就手术了。主刀就是本人——不敢称华佗再世,却曾经象华佗那样专业操刀割肉数年,没有过严重失手。
因为高度怀疑肠伤寒穿孔,按说手术切口要大一些,以便暴露回盲部大段肠管。我犹豫再三,还是只做了小切口——只容我的两个手指,希望万一不是肠伤寒穿孔。果然,刚进入腹腔,就见到蛔虫——原来是蛔虫性肠穿孔,真是大幸。切口没有再扩大,供取出蛔虫七条,都是从一个小肠憩室钻出来的。因而手术顺利,也不必再但心切口不愈合或穿孔处再瘘。
次日,情况很好。患者清醒,发热很轻,血压正常。
再次日,我该轮换到门诊。因为比较放心,虽然主持外科工作,有两天没有去病房。没想到后来却出了问题。
拆线的前一天,患者又有高烧。切口虽然一期愈合,高烧却不退。患者已正常进食,高热仍然每天出现。检查病历并询问接手的医生,才知道术后第4天开始中度发烧,因而使用抗菌素的同时用了两天激素。问题就从此难办了。我是很反对轻易使用激素的,却不便严厉申斥,因为接手的大夫比我年资还高。又不便完全自己管病人。好在虽然发烧,其他情况还好。这样拖了大约一周,出现明显的膈下脓肿(这个病人在脾周围)体征。这个手术出现膈下脓肿,也不算很意外,更不算事故。但我相信不用激素很可能不会出现脓肿。
出现脓肿,可以再引流的。但患者其他情况都好,所以我和病家都犹豫。
最后是家属征得我的同意,先出院在家继续由我治疗。不做手术引流,西医治疗仍然是抗菌素为主。因为路远,不便每天看病人。这样又拖了大约十天,最后发现脓肿增大。于是决定让患者再次住院。
这时,有两种办法可选择。若只懂西医,只有手术引流。手术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危险。因为我还略通中医,就还有另一种选择——用中医药治疗。
决定中医治则是基于:1患者面色苍白;2 舌苔虽然白而稍厚,但舌质淡;3 穿刺抽出的脓液很稀薄,和体表的疮疡一样,这是正气不足的典型表现。于是,停止一切西医疗法,立即用中药。
中药用的就是扶正祛邪、甘温补气法,方中没有一味清热药。疗效良好,次日体温就接近正常,第三日体温正常。又观察两天出院。当然,脓肿完全吸收需要20天左右。大约三个月之后,患者复查时,已无任何自觉症状,仍可模到脓肿处有硬结。前两年,患者陪同他人来看病,检查已无任何异常,而且不仔细看不会发现曾经作过开腹手术。
………………………………………………………………………………………………
  心无所在评:(这个案例好,好就好在手术选择作的好。术后第四天用激素且只用了两天,未必能出什么大事,反到是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大有可疑。“穿刺抽出的脓液很稀薄,和体表的疮疡一样”说明还是用了西医手段,中医充其量是个一助角色。)
  江满月圆答:1.术后第四天用激素且只用了两天,未必能出什么大事,反到是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大有可疑--蛔虫导致肠穿孔,出现继发性腹膜炎,抗生素不能不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免疫抑制,导致病原体(细菌)不能被机体清除。所以,在此情况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最易出乱子。
              2.“穿刺抽出的脓液很稀薄,和体表的疮疡一样”说明还是用了西医手段,中医充其量是个一助角色。--这是借用中医外科的经验。由此可知,中医外科的办法还可以治疗膈下脓肿。大概腹腔穿刺是西医手段,以至引起心无所住先生不快,我则以为大可不必。
-------------------------------------
抢救肾衰消渴成功案
1994年7月一天,我从省城回家,晚上约12点,正准备上床休息,突然有人敲门甚急。开门见一伙人抬着一个病人就诊。略检查发现,患者已经接近恶病质临危状态。较高的壮年汉子,体重大概已经不足80斤。患者尚未深昏迷,但完全不能说话,虽然躺在床上,却仍要四个人扶持手足。六脉沉细而迟,似有似无。不能合作张口以观察舌象,但也不能闭口,故可看到舌干瘦而嫩、苔白稍厚。
问病家为什么拖到如此严重而不去住院治疗。答曰:曾住县、地两级医院,都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前天刚从地区医院回来。已经多次血液透析和结肠透析。一个多月花了约2万元,院方认为无望,病家也无财力力再治,回家待死而已。近几天每天派人来看我是否回家,下午打听我刚到家,故赶来就诊,希冀万一。来时,患者之父嘱咐带上寿衣,家属已经做好最坏准备,希望我一定不要怕失手而犹豫。但求我一治,死即无憾。
这这真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尽管我经常处理危重病人,这个病人却不是我一个人能照顾过来的。然而又无法拒绝病家的要求,经再三筹思,只好让病人住到离我较近的医院去,我每天去查房下医嘱,护理和具体治疗由医院负责。
据家属说,患者36岁,一向体健,病初若感冒发烧,经农村医生治疗3、4日愈重,即住县医院治疗。在县医院治疗观察大约一周,即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转入地区医院治疗。刚入地区医院时,患者还可以自由行走,唯呕恶很少进食水,尿很少。三日后即卧床不起,几乎无尿。此后作血液透析约九次,结肠透析多次。有时稍缓解,终于无大起色。患者久已不能撮口,双眼也不能自由启闭。近一个月进食水很少。近一周完全未进食水。大约一周前,曾经尿量增多。近2日因为几乎停止治疗,尿量又很少。患者已无举手之力。一般情况如上述,其余西医检查从略。
简单治疗经过:凌晨即去医院,因院方比较尊重我,同意按我的意见治疗。立即做试验性治疗,看输液后是否尿量增多,如果增多,就有希望。这种情况如何恰当输液,不是几句话说清的。从略。但该院条件不好,几乎不能做任何与尿毒症有关的血液生化检验,如何输液只能靠我的经验判断。当天在观察中输液至4000ML——因为尿量明显增多。患者情况改善较快,当天神志清醒,可以少量饮水。于是立即同时开始中医药治疗。先不说中药治疗。
该患者最多一天输液曾经达到12,000ML,一般也都超过6,000ML。输这么多液体,是因为尿量很多,常常超过6,000ML——即便输液不足此数。此时患者严重口渴,但又不能大量进食水。大约20天之后,尿量逐渐减少,因而输液量也逐渐减少。一直到进食水量超过尿量,才停止输液。
中医治法的原则是:阴阳两补、气血双补,脾肾同补,重在补气温阳。而且都用大剂,常常每天两剂。具体处方遣药,老于临证的同道,见上述原则即可自己疏方。使用中药后,患者病情改善加快。精神、体力、进食逐渐正常。尿量迅速减少。但最后出院时,仍遗留不能撮口,双眼启闭困难,额部皱纹舒展。这些都是因为面部肌肉过渡失养,因而萎缩所致。
在家调理半年之后,患者即可作轻劳动。一年之后劳动如常人。但至今撮口困难,不能像正常人饮水或进流食。虽然如此,患者称此后很少患感冒,旧病没有反复。
讨论:
1 关于西医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是成立的。病因大约是流行性出血热所致。又,读者大概知道,出血热的典型表现之一是“酒醉样面容”,这就是仲景所说的“戴阳证”——全面部潮红或紫红。可见出血热在汉代已有。
2 关于消渴:读者切莫见消渴只想到糖尿病。肾衰多尿期的消渴往往比糖尿病更严重。我读仲景书数十年,长期不能理解为什么厥阴病纲领首列消渴。经过此病才真正理解了。不过,在此提醒读者,引起肾衰消渴的热病,不是只有出血热,只是以出血热为多。又,今《金匱》把厥阴病纲领全文照用,是错误的。因为即使伤寒消渴也和心中痛热、气上撞心等症,互不相关。糖尿病消渴就更与其他厥阴证无关。
3 关于此病的中医辨证:这是一个阳极阴竭证,按传统理论是不治的。我能侥幸治好,主要是输液手段能首先部分纠正阴竭,此时阳极也可能略有好转。但总地来说,西医的补阳疗效不如中医,补气手段也需要借重中医。
最后,治愈此病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院方合作不用说。若患者在少尿期死亡,就不会轮到我治了。
又,看一个西医外科、特别是泌尿内外科医生的水平,抢救肾功能衰竭是块试金石。
………………………………………………………………………………………………
  心无所住评:(这应是一例典型的出血热。出血热的肾炎病变分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在此病案中对患者的发病部分语焉不详,只介绍感冒诱发急性肾衰,其实急性肾小球肾炎致急性肾衰并不难治,激素—利尿—透析,就怕它转为慢性。随着肾功能的渐进性损害,最后出现肾功能衰竭,这才是真正的难治之病。确切的说,这一病案一开始我也是莫明其妙,直到看到‘在观察中输液至4000M——最多一天输液曾经达到12,000ML,’才认识到我被涮了。向回推就可知道这个病案的情况是这样的:患者首先出现的是发热恶寒—未提到酒醉样面容—,在当地用抗菌素也许加了激素(因用过激素所以症状不典型)治疗无效。转地区医院后在未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出现少尿,所以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作常规如透析等处理。症状仍呈持续性加重。这里边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透析时透出体内代谢产物的同时也会脱出一部分水分。另一个是因患者少尿所以院方不敢充分补液(其实在有透析条件时完全可以正常补液),导致患者严重脱水(近一个月进食水很少。近一周完全未进食水)。经过近一月的救治,患者病情已经稳定并进入多尿期,此时补液是关键,可惜(大约一周前,曾经尿量增多。近2日因为几乎停止治疗,尿量又很少。)作者本是老医,临床经验丰富,在问诊时已经想到可能是肾病毒性出血热,所以最后提到酒醉样面容。并判断患者很可能已经进入多尿期,(立即做试验性治疗,看输液后是否尿量增多,如果增多,就有希望)还有一点作者意识到患者当时严重脱水,当天输液就达4000ML。如果淮体补齐后,尿量仍未增加怎么办?这有两个可能一是病情仍处少尿期,一是肾脏因持续处于低灌注状态而出现实质性损害,显然这两者都是作者所无能为力的。从整个病程看是一个典型的误诊救治成功病例,关键在于疾病的诊断。
关于讨论1。诊断无疑是正确的,但关于戴阳症一段简是无聊。戴阳症是阴极迫阳已是定论,不知这个阳极上脸,还有紫红是从哪家翻出。2。这一段西医不是西医,(肾衰多尿期?)。中医不是中医(《金匱》把厥阴病纲领全文照用,是错误的)。中西医结合而非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消渴就更与其他厥阴证无关)。3说得很明确传统中医不能治。其实我也相信,如果未能在前几个环节有效介入,等病到这份上,中医是不能治。此时的主要手段就是补液。中医不过是作样子,顶多是锦上添花,与作者的中医水平又有何关。须知中医的增液与西医的补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我们也许能从手段上借用,但决不能在概念上含糊。最后作者能治好本病实际上是三方面的合力,一患者已经进入多尿期,这是前提。二是作者经验老到,辨病准确,这是关键。三输液,这是手段。这是一个很好的医案但不知于中医何补?
  江满月圆答:1。诊断无疑是正确的,但关于戴阳症一段简是无聊。戴阳症是阴极迫阳已是定论,不知这个阳极上脸,还有紫红是从哪家翻出。--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2。这一段西医不是西医,(肾衰多尿期?)。中医不是中医(《金匱》把厥阴病纲领全文照用,是错误的)。中西医结合而非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消渴就更与其他厥阴证无关)。--《伤寒论》 厥阴病篇是争议最大的一篇,此篇残缺不全,疑点最多。我支持肖红先生,目前《伤寒论》厥阴病纲领并非纲领。关于消渴也可以讨论数千字,不想详谈。不过,目前大多书本把消渴与糖尿病对应,肖红先生指出其非,并无可非议吧?
-------------------------------------
连用八剂大承气治愈肠结案

吴某某,男,28岁,农民,因急性阵发性腹内绞痛伴呕吐与1975年12月(具体日期记不准了)住院。门诊已经通过腹部透视诊为肠梗阻。
病史要点:患者瘦弱,于隆冬时节,人拉板车外出运煤约1000斤,往返约300里。中间要露宿公路边,食物只有所带干粮。劳累和受寒之重可想而知。未及到家即发作腹痛并呕吐。坚持到家,经一夜休息和村医治疗腹痛呕吐不减,更不能进食水,只好到医院就诊。
中医检查:患者呻吟不止,辗转反侧,其余望闻问所得如上述。脉象沉弱,舌苔白而厚腻。(四六句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辩证讨论似乎不用说了)
诊断和讨论:
1此例已有西医诊断。单就西医而言,急腹症也主要不靠精密仪器检查,而主要靠病史、体检和医生的经验。各种化验都没有用。透视只能作出有梗阻的诊断,却不能告诉你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能告诉你治疗原则。没有透视手段时,西医怎样诊断肠梗阻,这里不想说了。单有中医知识,是否能迅速作出诊断呢?一般说来是相当困难的。张锡纯先生,有几例肠结治愈案,读者可参看。网上中医同道,曾治愈急性肠梗阻的恐怕很少。
2 肠梗阻或肠结这个病,倒是中西医认识基本相同的。不但如此,农村兽医(传统的)也知道这个病,而且往往能作出诊断。兽医如何治疗就不说了。目前的中医同道,单靠中医知识亲自诊断过此病的大概不多。
3 简单说肠梗阻的病理,就是肠子不通了。肠结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此病的中医诊断倒是辨病的。治疗上也是辨病论治的——自然也有辩证论治的因素。
4 西医治疗此病,辩证论治的内容倒是更多一些。西医说肠梗阻有好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机械性与动力性;小肠与大肠;小肠上段与下段;血运性与非血运性等。不同类型的治疗原则是不同的,即不是只有手术一种办法。这里不便全说,只说要害。
肠梗阻中,以小肠大部扭转最危险,可以在24小时内死人。其次是其他血运性的比较危险,一般非手术不可。再其次是小肠上段完全梗阻危险,一般也要及时手术。此外都不是非手术不可。其中道理,请愿意读书的人去读书。
本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与我有点亲戚关系,所以,在主管医生提出要手术时,病家找我哀告是否可以不做手术。于是我才去看病人。具体过程不说了。诊断是:小部分小肠扭转,不全性肠梗阻。
按说,有肠扭转,外科医生一般是积极主张手术的。但鉴于病家的要求,而且梗阻不全,我就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了。西医方面主要是输液支持和胃肠减压,中医方面就是用大承气汤加味——原方加活血药。
第一天服用(通过胃管灌服),两大剂。不应。因为情况仍无明显恶化—
第二天再用两大剂。仍不应。
第三天再用,有少量虚恭和稀便。
第四天再用,终于见大量多次稀便和虚恭。宣告治愈,停胃肠减压,让患者进流食。又观察两天,腹痛未再发作,进食后无不适,出院。
关于治疗的讨论:
1 承气汤就是顺气或通气的方子,方名的含义如此。肠梗阻或肠结就是肠子不通气了。要通气,自然要用承气汤。梗阻是严重的不通气,自然要用大承气。凡是治疗急腹症,用大承气汤时,我大多要加上活血药,因为气滞还容易伴有血瘀,何况气不通。此说看来太通俗,不在意任何人的嘲笑。
2 连用八剂大承气,就没有顾虑吗?当然要考虑周到些。古人用大承气是有不少禁忌的。为什么你敢如此大胆。主要是有输液支持作后盾,不怕过下会出现严重后果。
3 不积极手术而大用峻攻法,不怕死人要负责吗?不怕。因为我知道什么时候就非手术不可了,而且我可以亲自手术。
………………………………………………………………………………………………
  心无所住评:(本案的关键,一是时间,1975年这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二当时中医治疗急腹症正搞的轰轰烈烈,当然这也是政治运动的特点。这种治疗是在手术作为后盾下的中医内科保守治疗,所以作出用中医的决定,并不象字面上的那么夸张和艰难。如果是现在,一个年轻的中医师敢于作出这种决定另当别论。三本病的病因受累受寒。四病位小肠。五诊断不全性肠梗阻。六治疗西医方面主要是输液支持和胃肠减压,中医方面就是用大承气汤加味——原方加活血药。问题,1即使对西医来说不全性肠梗阻也是以保守治疗为主。2为何敢用八剂?无非是等屁而矣。3治疗急腹症最常用的方是复方大承气汤,也就是(大承气汤时,我大多要加上活血药,)。这不是“通俗”而是常规。4第三从辨病辨证两个方面讲大承气都是用错了,应用小承气,其中区别自去看《伤寒论》。5(网上中医同道,曾治愈急性肠梗阻的恐怕很少。)只要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对此都不陌 生。6( 西医治疗此病,辩证论治的内容倒是更多一些)何谓辨病?何谓辨证?须知辨病也有病名,病因,病位,病理等。象这么说话,我想西医也不会答应。
  江满月圆答:1.即使对西医来说不全性肠梗阻也是以保守治疗为主。--诊断是:小部分小肠扭转,不全性肠梗阻。有肠扭转,外科医生一般是积极主张手术的。肖先生已经在文章中说得很清除,先生没细看。
              2为何敢用八剂?无非是等屁而矣。3治疗急腹症最常用的方是复方大承气汤,也就是(大承气汤时,我大多要加上活血药,)。这不是“通俗”而是常规。4第三从辨病辨证两个方面讲大承气都是用错了,应用小承气,其中区别自去看《伤寒论》。--本病是《伤寒论》少阴三急证下之一。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心力衰竭治验案
——治病当中的人情
这不是一例用中药治疗的病案,自己也记不清曾经有多少这样的验案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不是疗效好病家就一定能坚持你的方法的。这里说的心力衰竭应该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没有大致相通的病名,可以属于喘证、水肿、蛊胀等。按西医诊断,最常见的是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尤以风心病最多。
慢性心衰是否可以使用中药纠正呢,可以的。批评“断死证案”者,且举出远远优于西医的方法。只是那个重证心肌梗死患者伴有的不是心衰,而是心原性休克。所有休克中以心原性最难处理。暂不论。先说治病当中的人情。
我年轻时,国人还很穷,农民更穷。劳动一天有时只挣几分钱,能挣3、4毛钱就很好了。我的月薪长期不超过四十元。
本村的一位心衰患者,病了大概数月之后才找我治。她是一位农村主妇,有几个孩子,只有男人能劳动,困难可想而知。那时我已经知道人参、附子等有效,让她常服煎剂也许很好,但是,以她的财力,是不可能的。那样无异于不治,因为此病需要坚持服药多年——直到无效而死。
怎样治呢?我选择了虽然属于西医常规,但是最经济的办法。那时一片洋地黄叶片6厘钱,一片克尿塞4厘钱,前三日每天各用两三片,此后,每天各一片就行。这样即使全年坚持服药,费用也不超过五块钱。这个病人就这样坚持用了大约十年,病轻时可以作轻体力劳动,稍重时也可以做家务。自然最后还是死于此病。
现在,国人比起那时来是很富了。农民患重病也可以花费上万元,所以医院的经营情况都很好,医生的收入更是可观。但我还是认为,最好能简便、少花钱,不必有门户之见。
我读古书,没有发现比西药更好的纠正慢性心力衰竭的验案,经验中也没有见过其它同道的此类案例,且不论经济与否。但是,若同时使用中药,疗效会更好,所以我在单用西药疗效不满意时会加上中药。现在又看到那个重用附子的办法,今后倒要试一试。如果对老心衰缓解后,可以维持数月、一年不犯,就不仅可以全国推广,而且应该向世界推广。
顺便提及,现代中药研究证实几味中药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据我所知,最好的是夹竹桃叶,单纯的叶片就行,曾经有过制剂上市。据说毒副作用比洋地黄大一些,我没有用过。当然,有的同道会说,这是中医西化了,尽管夹竹桃大概是清代才传入中国的。
总之,我说的人情不是关系网、走后门儿,而是体谅病家的经济能力。
………………………………………………………………………………………………
  心无所住评:(这个病在这个世风日下的时代的确很有价值。但似不应发在中医网上。而从西医的角度说,风心病已经很少了,这是由于大量的抗菌素的使用,慢性心衰主要是高心病,冠心病及肥厚性心肌病。教科书的中医诊断统一属胸痹。因淤血位置不同可表现为喘症,水肿,蛊胀。从治疗角度来说中医未必就是以上所说。我现在就在治一例,半年了。虽然慢,但一直是一点点在好转,而不是维持。西医的治疗也不仅是洋地黄与速尿了。实际上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洋地黄在慢性心衰治疗中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延长生命。)
  江满月圆答:1.教科书的中医诊断统一属胸痹。因淤血位置不同可表现为喘症,水肿,蛊胀。--此说不确。
              2.我现在就在治一例,半年了。虽然慢,但一直是一点点在好转,而不是维持。西医的治疗也不仅是洋地黄与速尿了。--肖先生没有否定中医的办法。
              3.实际上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洋地黄在慢性心衰治疗中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延长生命。--肖先生合用了洋地黄和利尿剂,我想当时还没有ACE抑制剂(即使有,此患者也负担不起。肖先生的这篇医案,是活的《大医精诚》。
------------------------------------
大气下陷治验案
一日至某村出诊,病家邻居一中年妇女就便求治。其证为喘而断非气管炎或心力衰竭之喘,因呼吸虽快而无哮鸣,且无咳嗽吐痰,又无下肢水肿。西医检查心肺无异常。问其病史,云此证已经数年,每因劳累或气恼恐惧而发作。发作时,自觉吸气困难,至喉咙之下即返。并感乏力、心悸。虽休息半日,不能缓解。往往迁延十数日或一两月。久治无效。此次发作于三日前,似较以往为重。其人体略胖,面白而口唇发暗。舌质暗而苔无异常。脉滑不任重按。即断为大气下陷证,书升陷汤原方,嘱立即取药煎服。当时又有多人求治,故耽误约半晌方能离开。
出门上车(自行车也)欲快回医院接班,忽听后面高喊留步。下车回视,见该中年妇女之夫,气喘吁吁追至面前,甚焦急。一时颇感惊异,问何故如此追赶。曰:先生之药服下即病若失,但药方被乡医院留下,恳请再书一方珍藏,以备不时之需。
疗效颇好而受惊,此非仅有的一次,明天见另案。
升陷汤为先贤张锡纯所创,曾多次使用,无不效若桴鼓。先生为近代汇通医家代表人物之一,余有幸为先生作年谱——见《中华医史杂志》(1993?年)。年谱资料十之九出自先生大作,盖愚自入医门即读《衷中参西录》,先后自购不下十套,以赠门人或朋友。或问学中医当读何家书?即首先推荐张氏书。但不知其衷中参西治学思想能否为网上某些批评拙见者所容。
…………………………………………………………………………………………………
  心无所住评:(此是一例佳案,而治疗思路最有价值。有斯证用斯药又有何疑。)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下也得力不少。只是张师的法眼"衷中"二字,作者又能得几许。
  江满月圆答:只是张师的法眼"衷中"二字,作者又能得几许。--此评与此案无关。离题。
-------------------------------------
中西医结合治胆道病三案(一)
首先说明,治愈胆道病,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因为这是30年前中西医结合的普及成果。当时的过来人,多数都知道怎么治,拙案也远远不是只有三个,介绍这三个病案,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些联系。
患者某、女、35岁,无生育史,是住院病人。纯西医治疗(就是禁食、输液和抗菌素)三天后,病不减,请我会诊。看过病历并询问病史,简单如下。
此前曾有类似发作,此次较重。以突然右上腹绞痛阵发加重伴呕吐起病,而且很快出现冷热发烧。入院时已有黄疸,门诊和病房已经诊断为胆道感染。患者较胖,腹部稍膨隆,右上饱满且腹压痛明显。体温38.5度左右。血象检验支持感染。肝功正常,黄疸指数30。总之,是比较典型的胆道感染。
脉无虚象,舌暗苔黄厚腻。
于是大柴胡、茵陈蒿、小承气三方合为一方施治。制方的依据为:
有寒热往来、胁肋疼痛且较重,故用大柴胡。
有黄疸且属阳黄,故用茵陈蒿。
有腹部满痛,故用小承气。
当时已是下午快下班,嘱立即抓药尽快服用。
次日我还没起床——天还没亮,忽听有人叫门,听声音是患者家属。迅速起床请进,问有何急事。家属说:昨晚服药一剂之后,患者大便三次,自觉病好大半。已经少量进食,无不适。恳请上班后,再为诊治。家属还带了点现在看来很微薄的礼物。这大约是他为什么那么早求见,却让我有些吃惊,以为患者出现了什么意外。
病人很快就出院了。后来还曾经因为不育求治,只用药数剂,不知结果如何。
或问:此患者只用中药能否治好,我想问题不大。但不是所有胆道感染患者单用中药就可以治好。见续案。
中西医结合治胆道病三案(二)
昨天介绍的胆道病案,算是近期治愈了。是否根治了呢?一般是不大会永不再犯的。
下面介绍一个相隔28年又复发的病例。
患者70岁,男,农民。28年前患典型的胆道感染经本人治愈。当时病情和昨天介绍的那个病例几乎相同。急性期曾经同时输液并用抗菌素数日,后来又服中药90剂(我已经记不清了,患者还记得)。为什么他能够坚持服这么长时间的煎剂呢?一是病很痛苦,他还比较年轻,家庭负担又重(结婚很晚,孩子小,有在襁褓中者)愿意治彻底一些,以便继续做重体力劳动。二是,我给他开的方子很便宜,后期的方子每贴只需1毛六分钱(茵陈、栀子、川朴、枳实)。但他说当时经济上还是支持不下去了,于是停药去奔走谋生。须知,那时不少农民吃饭还是问题。
此次发作于今年春天,起病仍然是突然上腹严重绞痛呕吐,寒热往来不重,但夜间发病,次日即见黄疸,小便如浓茶。更为严重的有三点:一是疼痛之重,使患者有濒危之感。二是呕吐严重,完全不能进食水,服药自然困难。三是右肋下不用触诊即可看见肿大的胆囊,而且触痛严重,不仅限于胆囊区。这是胆囊即将或已经发生坏疽(及部分胆囊壁坏死了)的证象。一旦坏死处穿孔,就是胆汁性腹膜炎,是很难处理的。那样非手术不可,而且我见到的成功病例很少。
现在患者的经济情况比那时好多了,花几千元不很作难。所以,虽然比较信任我,但由于病重,有意去住院。而且真的去了,只是由于一检查就花费了200来元,加之那里的医生说得更危险,又回家了。毕竟在本村找我很方便,而且肯定不会花那么多钱。
怎么处理呢?当务之急有两点。
第一是患者不能进食水,很快就虚弱,加之年高,继续虚弱就没有其他治疗的本钱。这一点容易解决,即恰当输液支持。
第二是如何尽快解决胆囊坏疽。按西医常规,这是手术指征。但一个人在家里,显然不可能做胆囊切除术。于是我只好采取变通办法——穿刺抽出脓液——最简便易行的手术。第一次抽出大约200ML,脓液有明显的粪臭味,这是腹内感染常见的。共抽过七八次,直到抽不出。
抽出脓液之后,患者立即好转,不但疼痛几乎完全消失,体温接近正常,而且可以少量进食水,所以可以服中药。不过,这次的脉证却不能一直照用茵陈蒿、大柴胡、小承气汤合剂了。患者脉象不实,舌象开始有热,很快即变淡,腹部不再膨隆。故后来反而要用温里调气之剂。这连患者也不理解,因为他上次服药时,几乎从没有离开过茵陈、栀子。关于这一点,介绍下一个病例时还会提出——不是见阳黄都可以照用茵陈蒿汤。
这里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抽出脓液后患者立即好转。
按中医理论,六腑以通为用。患者的胆囊那么大,显然是完全不通了。不但如此,凡六腑有一腑完全不通。其余五腑之用(即功能),都会严重受损。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阑尾那么一个很小的退变器官发炎不通时,会有严重的呕吐不能进食。抽出脓液,不是胆囊立即就通了,但人体会“认为”基本上通了。解除胆囊的张力,为胆管肿胀消散创造了条件。抽不出化脓的胆汁时,胆就通了。患者基本上告愈。剩下的就是调理恢复了。
最后,说一下胆道病和少阳病。
胆道病,特别是胆道感染,确实常见少阳病——既常常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而且一般比较严重。所以,拙作曾说少阳部位为膈之外下。不过,胆道或胰腺病,也可以出现心中疼热,气上冲心等症状,一般同时伴有手足发凉,这就是厥阴病。自然,不是胆道感染都应该表现为少阳病,上文已经提及。
又,市场上曾经有过而且现在还有消炎利胆片等成药,主要是治疗胆石症的。这些药品存在这么长的时间,说明有一定疗效,因而销路不错。但是,对病情严重的,还是要辩证论治。我就见过用消炎利胆片过久,出现寒象的。拙见不是说应该完全取缔这些非处方药,但作为专业人员,对有关宣传应该冷静。
比如,最近常见这样的广告:清热解毒治感冒,快用??双黄连。显然即便是温病型感冒,也不是初起就应该使用清解法。现在是清解法(包括西药抗菌素)用得太滥了。我几乎每天要处理过用清解导致的热病迁延不愈。
………………………………………………………………………………………………
  心无所住评:(此案论病、讨论俱佳,尤其是六腑以通为用一段最佳。其实,六腑中之四腑只是一个胃家,离了三焦也不过五肠。就是仍离不了侵入性治疗手段。)
  江满月圆答:此案离不开侵入性治疗手段,先生不必汲汲于中药治疗,大道常形,请三思。
------------------------------------
一例可能不死的死症
这是一例子宫外孕案。不用说,古人是不大可能诊断此病的。但是,20多年前,有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此病的研究,效果较好。只是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可以保守治疗。下面这个病例,连保守治疗也没有做就死了,而我认为她是很可能不死的。
患者,赵某某,女,23岁,新婚不到一年。娘家在我住的村子。大约1988年秋末冬初,一天大清早,她的父亲请我去看。还是略作检查,就作出诊断。
虽然应该像大气下陷证那样,考大三的学生就人人能答对,我还是要说一下诊断要点。
生育期妇女,停经50天左右,又见少量阴道出血伴下腹痛、面苍白、心慌。就要高度怀疑此病。如果再有少腹满,触诊有柔韧感并有压痛,诊断就基本上成立。按西医妇产科诊断标准,要再加上子宫举痛,后穹窿饱满,穿刺有血,才能基本上确诊。但是,对危重病人——已有休克征象者,不宜过多检查,因为可以加重出血,又耽误了抢救时间。
子宫外孕,就怕年轻,特别是20岁左右的人。其中道理很多,也不都是纯医理,从略。得此经验,是一位老大夫告诉我,一个19岁的患者临上手术台时,要再看一眼儿子,并告诉丈夫自己很可能不行了。果然,刚打开腹腔,病人就死了。他认为是术前做了过多的检查,包括检查子宫举痛。这个他人的经验,使我印象深刻。
上面这位23岁的妇女,有典型的病史,脉象无根。我立即判断不妙。病家的邻居恰好与县医院很熟,正在门口拾掇。于是立即让他去通知医院做好手术准备(那时没有120),如果医院人手不足,就立即回话并带手术器械来,在家里做手术。并让家属立即准备住院事项。
当时我的诊务很忙,安排好就去应付等待的病人了,几乎没有吃早、午饭的时间。见没有回音,以为病人早就去医院了。没有想到病家拖了半晌(与婆家商量等)。到医院后,因为经济问题双方都不痛快等,又有耽搁。结果,天黑前病家告诉我,病人刚上手术台,就死了。
后来,派去通知医院的人告诉我,他一去就找到了外科和妇产科负责人。谈话间对我的安排略有微词。说:一个医院莫非不如他一个人!因为我与他们也很熟,此话有玩笑的一面。但后来见面时,我虽然不提此事,他们也不好意思。
这个在我看来很可能不死的悲剧结果,家属拖延的责任为主,也有医院医生经验不足的原因。
说以上这么多,总用意是希望重视子宫外孕,特别是青年妇女。不很危重时,可以考虑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像上述病人,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紧急抢救。不很必要的检查要尽量少做。比如反复按压腹部,子宫举痛检查都会加重出血。
病人已经死了(包括前两天那个“断死证案”),没有必要就此争高下。有的同道能从我的痛苦经验中有点收获,就很好了。
或问:此案几乎完全没有中医诊治内容,在这里讲有什么用呢?是的,我确实没有讲多少中医内容。不过,一个医生不能预先选择病人——即便您是专科,如果真的有子宫外孕病人找到您,您即便能够转给他科,也需要知道这个病人是应该转给某科的。假如您在基层工作,什么样的病人都会找您。亲属中有病,自然多数会咨询一下您这个内行人,且不说更希望您就能治。
………………………………………………………………………………………………
  心无所住评:(初入行的纯中医,好好看看此案。特别是在现在婚前性行为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至于说“不用说,古人是不大可能诊断此病的”只是作者无识。)
  江满月圆答:至于说“不用说,古人是不大可能诊断此病的”只是作者无识。--愿闻其详。
-------------------------------------
大三考题案
——桂枝汤加味验案
此案取这样的题目,是因为它又极可能是如今大三学生就能人人能答对的。然而,20多年前靠研究生时就曾死考桂枝汤加减,居然有不少人不能得满分。可见如今学生水平之高。可是,最近一批名老——自然包括D教授,把近二十年的中医教育全盘否定了。说中医院校没有培养出中医(网上正式报道的)。不知道到底如今中医大学生水平如何,只是我的那两篇“桂枝汤新解”是肯定不对的。按拙解回答,必然给零分。
且说正题。
患者赵某氏,女,73岁,有多年不很重的老慢支(痰喘也),于隆冬时节流感小流行时受染。主诉为恶风寒而全身小汗。细察其面部,果有小汗,胸腹亦略潮湿。体温38度,脉浮弱,舌暗润苔白不厚,于是断为桂枝汤证。按仲景法,“喘家做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所以,尽管患者喘不重,原方加了上两味。又,虽然不是大汗不止,还是加了附子。结果,一即知,两剂已。后来,患者再感冒时,大体照用上方即效。
所以,我对近两年几乎天天见广告说:感冒发烧双黄连,很不愿意听。
(有是证用是药)
按说,上述病案交代完了。不过,我想顺便把这位去年已经年近90的老太太的骨折说一下。
去年春一天夜里,我正在老太太的邻家聊天,她的儿子忽然来说老太太轻轻摔了一下,腿不能动了,要我去看看。我说,不用看了,应该是股骨颈骨折,治不好了。当然,还是要去看,正是股骨颈骨折。于是告诉家属,即便患者小二十岁,骨折也不可能再愈合,但是可以考虑股骨头置换术。如此高年,不可能再做手术。要我治,只能减轻痛苦,改善全身情况,否则另请高明。病家还是又去医院,又找民间接骨,终于没有好,至今还卧病在床。
说这些话,是为了介绍一点治病中的人情。我治不好,是实话,要实话实说。病家可能也相信治不好,还是要治一阵——不治之症往往还要治。
不怕见笑案
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病人的案例,很可能贻笑大方,但还是想介绍一下。
网上求助,一般是见不到病人的。这个病人离我只有几里地,然而我不好见到她。
情况是这样的。
邻村的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他的儿子看面瘫,已经在别处看了两三个月,不好。我看了大约两个月,基本上好了。
这时,她说起母亲的病,问我能否不看病人就给些药。我说:按规矩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你娘家离这儿不远,为什么不能来呢?她说:我愿意让母亲来,但做不了主。因为两个哥哥和嫂子不同意,勉强他们,会更不好。
这样的人情,我也不是第一次见了,表示理解。于是问病情到底怎样。
她说:母亲病气短和水肿已经半年了。一个月前还可以勉强起床,近来起不来了。但是也躺不下(不能平卧之意)。下半身水肿很重,开始时双脚和小腿,现在肿到了肚子,快过腰了。吃饭很少。
我知道她娘家哪个村的村医,水平不错。问她请村医看过没有——为了多了解点准确的病情,她不知道,看来即便请村医看过,也很少。
再问她能否把母亲接到她家来,我可以去看。
她说:病这么重了,如果死在闺女家,更无法交代。
于是没有办法,只能靠她说的简单情况给药。
但诊断应该大体无误——这位不幸的老太太得的应该是心力衰竭,而且很可能是风心病心衰,因为冠心病或高心病心衰一般是不大可能拖这么久的。
给她的还是很便宜的强心和利尿西药,但加上了桂附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因为显然不能让他服煎剂。
数日后,病人的姑娘来取药,说效果相当好,病人已经可以自理生活了。水肿也退到小腿以下。
就这样,病家一直来取药,病人也从未见过。病人一般不是严格按照嘱咐吃药,给十天的药,往往吃二十天或更久,也有较长时间间断。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至今断续用药两年了,最近有大约两个月没来取药。不知道是否还会再来。
这位老妇,先天跛一足,废一手(时间长了病家才告诉的),却亲自抚养四个子女成人,此中困苦,可想而知。晚景如此,不是医家能解决的。
………………………………………………………………………………………………
  心无所住评:(不要说“不怕见笑”的话,可见您对自已也不是很有信心)
  江满月圆答:不知此评所云。
-------------------------------------
这样的病案,不知道有多少了。近15年来,只要一日应诊,几乎每天碰到。为此我曾经大声疾呼,文章和专著都发表过,而且见同道就说。不怕人们嫌弃我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咄咄逼人、大言不惭甚至说我吹大话,吓唬人。
中医史上(起自金元,盛于明清),有过温补派与反温补派(即后来的温病派开山)似乎不共载天的争论。我提出注意过用清解,却不是出于门户之见为温补派辩护。
无论温补法还是清解法,该用时都是对的。
现在的问题是,清解法用得太多了。
更为复杂的是,西医也掺和进来了。
连很多科班出身的中医,见热病初起也照用抗菌素加清开灵、双黄连,治不好就加大量。再不好,就什么氨苄、先锋、菌必治、头孢、阿莫西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还有些连我也不熟悉的新抗菌素等等,就排队冲锋。总之,似乎用量越大越好,种类越多越好,越是新药越好,越是贵重药越好,病人花钱越多越好。似乎发热就只是细菌一方面的责任,用大剂量就一定能杀灭细菌而对人体无害。似乎清开灵、双黄连就是中医的抗菌素,放胆用就是了。西医也基本上是这一套。真是中西医不分家了。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风气传染了病人。不给他们用上述药物或虽然用却不是输液给大剂量,病家就认为不重视。
所以,我不得不用古人批评医界时弊时说的话:如此势必杀人不止,贻害无穷。
我是很少用抗菌素的,常常一年也用不了一百支,而且也很少用清解法甚至辛凉解表法——很多病人来找我时已经用得太过了。
注意!按西医理论,也不是应该按上述用法这样用。按中医理论,也不是见发热就该用清解法,而且剂量越大,时间越久越好。
问题在哪里呢?
既有学术方面的问题,更有社会环境,即大气候的影响。
二十年前,国人还很穷,抗菌素没有这么多种类,供应没有这么充足,医界也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清开灵、双黄连等中医制剂更没有这么充足。所以,那时不可能这样大用特用。多数医生不想这样用,想用也没有这末充足的供应,病家也担负不起。现在不同了,自从把经济效益和竞争机制引进卫生界,上述做法几乎不可控制。
注意!上述做法不仅限于清解法或抗菌素这一问题。
无论中西医,越是大医院大名医,越喜欢开贵重药。护理和检验方面也是如此,不管病情需要不需要,尽量多做贵重检查,尽量多用贵重的护理手段。我就见过不少名人,龟板、鳖甲、人参、鹿茸几乎见人就用。蜈蚣可以一方用几十条,上百条。一个病人,一次就诊竟然花了18,000元。一百多元一支的抗菌素,每天用十支。数百元一只的蛋白等,连续用几十支。手术后几天的护理可以花费数千元。
都说美国人治病的花费,到了天文数字。我看,中国人快赶上美国了,而且肯定会后来居上。而比起来中国还是很穷,不应该花这么多冤枉钱的。
此种弊病,我一时真不知道如何纠正。作为医生只能从学术方面尽点微薄之力。
然而,学术方面又没有更多说的,按常规理论办事就行了。
下面这个病例比较典型,请读者自己理解吧!(太长了,待续)
过用清解热病迁延案(续完)
患者郭某某,女,56岁,农民,反复尿频尿急伴冷热发烧2年,约十数日一犯。曾经中西医多人治疗,发作越来越频繁。曾服中药百余裹,输液约20次,每次至少一周。又曾经吐泻秘方治疗导致卧床5个月,几乎不起。又好感冒,而且一旦感冒,旧病常犯。最近连续输液40天,同时服中药,仍不效,一周前登门求治。患者体虚胖,面苍白而暗,口唇眼周尤暗,食少、乏力、畏寒、心悸。脉短弱稍数,尺脉不可及,舌淡苔薄。
据上述病史,患病之初,显然不是什么危重复杂病症。单用中药或西药都不难治愈。却治了2年,花费近万元,越治越重。让我不解的是,她和我有些亲戚关系,而且知道多年前我曾经治愈了和她住在同村的至亲的疑难危重病症,中间曾经派人来咨询一次,却拖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来就诊。
患者带着数十张化验单、其它检查结果和部分中西医处方。(因日久,检查化验结果也不全)
做了这么多检查化验,据说白细胞曾经达到3万多,其余只有小便常见脓球或少量蛋白(二者是一回事)。
看了几张中医处方,大体以八正散为主,却大量用二花公英。
由于二花、公英用量大,患者家属多次到邻近县市的产地自购。先后各用10余公斤。
患者和家属也久病成医。不但自己会扎针输液,还会自治丸散膏丹,制药方面比我还高明。
再看输液处方,就如上文所说,无所不用。连每只百余元的抗菌素都用过。清开灵、双黄连更是常用。
这个患者如何辩证应该不难。目前就是因为过用清解导致的肾阳虚、中气虚、脾胃虚、气血俱虚。所以我用的方子就是桂附地黄、补中益气、四物、桂枝合剂。总之,一味寒凉清解药也没有,着重温阳补气。
今天二诊,主要症状已经缓解,食量略增,精神体力较前见好。虽然不敢说此方一治到底,就会100%地治愈而毫无反复,但病家比我的信心还充足。那怕治一年,也要坚持治彻底。自然,是不需要一年的。(辨病论治,须知病在何期)
过用清解终于致死案
患者张某,男,农民,有不很重的老慢支。第一次请我出诊时,大约是1997年,当时大约78岁。于隆冬时节因感冒致痰喘加重。初病时有发热(记不清多高了)。先是本村医生输液并用抗菌素、清开灵(还用了大剂量的地塞米松——关于此药另文讨论)等。治疗约一周,不但病情反复,而且精神食欲均差。因其女婿也是村医(外村),改请女婿治疗。路子与前医相同,大约又治了两周,病益重。虽然体温不再高,但患者全身水肿,吐大量稀白痰,时清醒,时昏迷,呕恶完全不能进食。家中已经预备后事。其子为免后悔,夜间请我出诊。查脉象稍弱,舌胖嫩,苔白黏厚而水滑。于是用四逆、二陈、桂枝合剂去芍药再加厚朴、五味子且生姜加量两付。返回时路过一个同行处,即嘱其立即取药回家煎服。
三日后无消息,很纳闷。
次年大约同时,病情及他医治疗经过又如上述。又来请时,方知前次服药一剂即大好,两剂即基本告愈,故没有消息。于是仍用前方,约三五剂痊愈。
此后又有两年隆冬发病和治疗经过大体如上。且从第一次起,即告知村医和他的女婿,不要那样治疗。但总是不接受教训。
2001年初冬,我即回省城集中时间修改“二十讲”。大约岁末几天,病家电话咨询。这时已经输液大约一个月,病情较前益重。近日曾请我的门人看过一次,效不佳。我电话告知门人施治要点,终于未能挽回。
(无可奈何)
过用地塞米松病危案
大约1985年仲冬,周末回乡探亲,因为还在职,须及时返回授课,只能住一夜。夜间约十时,有村民某请出诊,谓其兄病危。病情大约如下。
患者赵某,男,农民,约60岁。虽然不很壮实,但一向少病。此次感冒起病,经村医治疗约一周,不好。即请邻村医生治疗,大约已经治疗4天。每天输液,用药量很大,病愈重。患着曾经多次大汗。此时体温不高,脉不见危象,舌淡胖苔白厚水滑。全身弥漫肿胀,面部及全身皮肤苍白,腹胀满膨隆,进食水即吐。特别是患者痛苦莫名,极无力,自觉不支,频频交代后事。
我知道那位医生喜欢用大剂量抗菌素同时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问病家用了多少地塞米松,说:前几天每天一合,今天用了两合。
于是即开真武汤加干姜、桂枝,嘱从速取药煎后即服,半夜1点钟以前我等待回话。因为必须一大早赶车返回省会,若黎明前不好,即请去住院。结果,病家黎明时回话说,服药后不久病人即无濒死之感,且渐觉舒适,呕恶停止,尿多,已进稀粥一大碗,无不适。请放心回去吧。
上面这个方子,那时只值7毛钱。患者于我在英国时作古,但至今村民说七毛钱救了他一条命。
按: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今天同时上网的“麻黄汤新解”已经特别强调。这里再说几句。
目前最常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地塞米松。此药大面积滥用,是近二十年的事。1980年以前,它的产量还很小。那时,不但县医院以下没有此药,价钱也比较贵。最初,大约一元钱一只(2毫克的),80年代初,降至3、4毛。现在几分钱一支,供应十分充足。这是滥用此药的客观原因。下面再把“新解”中关于滥用此药的弊病附上。
5.如何用激素退热?
除解热镇痛药外,西医还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退热而且多同时见大汗。此类药中的地塞米松(氟美松)因价廉效强,供应充足,近年滥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故特别提出讨论。
按西医教科书明示,激素退热只适于高热久不退,发热本身已足以迅速危及生命者。此类药退热迅捷,曾颇有建树。如粟粒性结核,每有持续长期高热,抗结核药发明后,死亡率仍高。发明皮质激素后,死亡率明显降低。其它病种之高热亦偶可使用,以收退热之捷效。惜乎近年此药广泛滥用于基层,几乎凡感冒发热必用,甚或不发热之感冒亦用。医家为笼络病人,竞用、大用,因其有退热之捷效,可收立竿见影之功,而不顾发热之反复及众多副作用。幸而当代有各种抗菌素及输液疗法,滥用此药尚不致每用必死,而致死者已不可胜记。因其滥用,热病每反复不愈,病情复杂,随之(同时)便滥用抗菌素。大量抗菌素每与输液疗法并用,竟可使一感冒小病每天花费上百元,一病治愈上千元。原可不药而愈之病,消耗人力物力如此之多,加上其余副作用,如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水肿、溃疡病、癫痫、精神病、结核病扩散、畸胎、性功能障碍等,已成—大社会问题。故笔者在此大声疾呼。(上述副作用,我都见过,而且常常见。令人不安的是,滥用此药的现象逐渐向较大医院发展。省级医院滥用此药者也不罕见)
激素何以能退热?简言之,此药可使机体“忘记”热原及病原体(详细药理请自查药理书)。用此药退热,患者每有大汗,故退热机理虽不同于解热镇痛药,亦不同于中药之发汗,而出大汗之结果甚于二者。此药可致表虚、阳虚,已经实验证实,故自中医看尤不宜轻用于解热。
………………………………………………………………………………………………
  心无所住评:(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似酒,透热散热。故少量用短时用有温散之效。而大量长期使用则因耗阳而终归为寒,其中道理源于西药固有的问题而不可克服。上述解释虽不准确可也可一看。一般来说用激素4天即现脱症,在正规西医医院中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事,应该是因在农村吧。这些人基本是都是兽医,我也见识过。)
  江满月圆答: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似酒,透热散热。故少量用短时用有温散之效。--温散是散寒,不是散热。矛盾。
-------------------------------------
治癃闭经验谈
此证就是小便不通而且潴留,癃的意思就是可见膀胱在少腹隆起。假如尿闭而无癃,就更危险,因为大体可以肯定是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且说癃闭。
此证是非常痛苦的,由我们日常生活中小便急而找不到厕所便可体会。严重癃闭之痛苦更甚,常常比严重的疼痛还痛苦。下面是我的多次经验中的一例。
一天傍晚,有一个比较熟识的人来请,说其父小便不大好。因为已经答应另一家出诊,于是答应次日一大早去看。及至到病家,才后悔应该前一夜从速赶去。
患者,62岁,身体稍差,但无重病史。患小便几乎完全不通约30个小时。其间,2分钟左右即须小便一次,但又解不出或解出几滴。时值仲冬,寒冷且无论,因反复起卧竟致肩背表皮大面积脱落。患者自然痛苦烦躁异常。
此证的诊断大概不用说了。膀胱底部已经过脐,当务之急是赶快排出积尿。不知道网上同道有无更快捷简便的办法,这种情况我是要用导尿管导尿的,而且一般要保留几天。导尿之后,这个病人就迅速入睡了。往下怎样治,自然可以从容些。且不说。
癃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最常见的是西医所谓前列腺肥大——自然以老年男子为多。上述患者得的就是这个病。
西医诊断是否很对呢?
经验告诉我,把老年癃闭的病理完全归罪于前列腺肥大,也不全面。很多老年人——包括妇女——有尿频或不同程度的癃闭。家乡的老百姓说这是:老了,夹不住尿儿了。此话虽然不雅,却道出了老年癃闭的另一方面病理——肾气虚兼中气虚。
老年癃闭,固然有上述患者这样,以前列腺肥大为主要病因者。但也有另一个极端——肾气虚和中气虚为主者。为说明这一点,再举一个例子。
一位91岁的老者,患小便滴沥不尽,家属从一百多里之外请出诊。查体并无膀胱膨隆,即没有尿潴留。因为完全不能解大脬,患者自己一直拿着一个小瓶子接尿。时间长了,自然难免尿床。又正值隆冬,患者很痛苦,家属也很难护理。
怎么办呢?
这个患者不需要导尿,也不需要保留尿管。于是用避孕套接上一个输液管垂到床边,患者就不用接尿,家属也好护理了。这不是我的发明,但是没有上述这样简单的设备,这个老者的护理问题也很难办。
怎样治老年癃闭呢?
西医对上一个病例那样的情况,常规是保留尿管两周,同时使用较大剂量的雌激素,并且每天要用温盐水冲洗膀胱。一般还要同时使用抗菌素。疗效如何呢?大多有效。但是相当麻烦,治疗周期也太长。加之此病容易复发,反复这么治,就更麻烦了。
对后一个病例这样的情况,西医护理如上,治疗就没有很好的办法。
我怎么治呢?
先说后一例。
既然是严重肾气虚并中气虚,按说治则是很清楚的。鉴于有的同道嫌我不给具体处方,有保守之意。这里给出处方。但不是说每一味药的用量一定不能变,所以有个幅度。
熟附子10—20 桂枝15—30 干姜3—8生山药30—40 熟地黄15—20 党参10—20 黄芪15—30 茯苓10—20 当归5—10川芎5—10五味子15—30 山芋肉5—15 金樱子10—15 柴胡3—5 升麻3—5 陈皮10—15 川朴5—8。
两煎剩300ML左右,开始分多次温服。若无饱胀腹泻等反应(老年有时不受补),即可分2-3次服用。
处方是按治则来的,故不用说方意了。方中党参可以换用人参,当归、川芎不用也可以。柴胡、升麻只用一味也可以。自然可以用肉桂代替桂枝,但我喜欢用桂枝。此外,我只想再说一下五味子。此证用五味子,不是什么发明。但我喜欢用它,而且一般用量较大,因为它很便宜,不良反应也很少。
用上方后,这位老者很快就好了(又活了两年)。而且后来病家告诉我,还有几位类似患者抄去方子,也好了。
怎样治上一个病人呢?
中药处方与上方可以没有大区别,可以去掉干姜,再加两味活血化瘀药。
我同时还要用雌激素,但不用大量。
这样的病人,我往往让他们自备桂附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平时可以间断服,若有复发苗头儿,赶快坚持服,而且用量大一些。
经上述处理,近期效果不好者极少,但不能保证不犯。
癃闭是高等中医内科教材中专门列出的一证。我对癃的解释,与教材不同。虽然无关宏旨,也可能招致非议。由于老年男子癃闭是目前最常见、最难治的,其他从略。
最后说两句。有的患者,自己会导尿。常常自己反复下尿管,即导尿完毕就拔出。这样不好。尿潴留严重的,最好保留一周左右。
劝癃闭患者做白内障手术案
这个患者首次找我看是3年前,那时已经80岁。除癃闭外,还因为白内障完全失明。但患者全身情况还不错。所以,当时即明确告诉家属争取做白内障手术,让患者基本上复明。这样不但有利于保持全身情况,减轻护理负担,也有利于癃闭治疗。
癃闭的治疗就如前所说,每治必效,但3年来反复5、6次。后来家属直接来取药,我又多次暗示应该争取做白内障手术。可能家属认为年纪太大了,一直没有作。3个月前,患者得了严重的带状疱疹,请我出诊两次,原意是家属和病人自己都认为不行了,让我断死期。我看患者身体虽不如三年前,还是不算很差,近期无性命之虞。于是当着全家和亲友,劝手术,术前先服中药纠正一下全身情况。家属再三犹豫,终于做了。前不久来说,患者已经能够自理。
我也曾经业余作过眼科,会做白内障手术。知道失明病人的痛苦,和复明后的欢悦。曾经亲自或介绍他医为90岁左右的白内障患者作手术。我的看法是,那怕术后只活一年,也有复明的必要。在黑暗中离开人世,临终前的心情可想而知。家属和社会积极为患者治疗本身就会使患者感到人生的温暖,即便效果不很好,他也是在温馨中离开人世的。这是现代社会应该努力做到的。医家有责任主动提出自己可能做不到的治疗建议,不但对白内障是这样。
患癃闭终于自杀案
这种很不愉快的经历,本来不想说。为了让同行重视此证,说一下供大家参考。
不是每一个轻症癃闭患者都很积极地就医。这个病人就是因为就医太晚,而不得不取下策。
大约六年前,患者大约70岁。身体本来不错,唯常有小便不畅。这次不知道怎么搞得,发生了严重的包皮嵌顿。(可能是因为小便困难,用力揉搓阴茎所致)找我看时,包皮嵌顿已经导致包皮和部分龟头坏死。整个阴茎已经肿胀溃烂不象样子。更严重的是,因为小便完全不通,尿潴留时间太长、张力太大,发生尿外渗——即尿从膀胱憋出来——小腹和腹股沟部明显肿胀。尿外渗是也要导致坏死的。再拖就会要命。我已经无能为力了——且不说次日我要出远门赴约。
这时唯一的选择是赶快手术:一方面做耻骨上膀胱造瘘,放出小便,挽救生命并避免肿胀部严重坏死;一方面解除嵌顿,避免更大范围的阴茎坏死。于是,我只好催促他快去医院,而且给熟识的医生书面说明我的处理意见。
大约半年之后,患者再次就诊,我才知道住院2月余,花费很多。创面虽然已经愈合,但阴茎坏死了一半,剩下的也瘢痕累累,尿道不可能再通了。耻骨上造瘘就是永久性的了。此后再没有找我看过,找我也没有更好的好办法。大约两年前,听说患者自杀了。
我想,癃闭造成的严重后果,至少是自杀的原因之一。
肠廱肌肤甲错案
这个证是《金匱》中专门的一条。大概很多网上同道也知道这是西医所谓阑尾炎——失治所致。现代医生很不容易见到这样的病人了。我也只见到过2例。仲景书中有现成的治法,我倒不是完全那样治的。介绍一例供大家参考。因为时间太久了,记不很清楚了,请谅。
患者,女,大约40岁,1976年春因兰尾脓肿溃破、肌肤甲错住院。发病大约在50天以前,病后大约10天去地段医院就诊时,已经有兰尾脓肿。医生曾为抽取脓液,因为经济关系,此后在家多方治疗,但不很积极。每天有不同程度的发烧,最初不能进食,后来进食也很少。脓肿破溃大约在住院前10天。
住院时的一般情况是“肌肤甲错”——我想不少同道大概不知道这四个字代表的病情,所以下面用比较多的现代语言描述一下。
患者严重消瘦,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头发蓬乱(这一点不是必有的)。全身皮肤干燥,满布小片状欲脱落的干燥表皮。
为什么会这样,下面再说。先说脓肿破溃情况。
这位患者,脓肿从四处破溃。右下腹近腹股沟处有两个口儿,右臀上部有两个口儿——西医称为窦道(窦者,孔也,口儿也;道者,管道也)。就是说,脓肿从腹部前后四处破溃了。开始脓液流出很多,不久就比较少了,但一直不停。起初,脓液稍微稠厚,有浓重的粪臭味,后来一直很稀薄,仍略有粪臭味和醒气味。
患者每天仍然发烧37。5—38度C。进食水很少,因而大小便也很少。腹部凹陷,兰尾部稍微饱满,有轻压痛。用力挤压右下腹,仍可见窦道有较多脓液流出。肠鸣稍弱,心肺听诊大体正常。
那时候,医院里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级的仪器检查和化验手段。这个病人的诊断也明确,除了轻度贫血之外,其他化验结果就不必说了。
患者六脉细弱,舌瘦而干嫩,苔白稍厚。
西医怎样治疗呢?
患者在家已经输液并用抗菌素,住院之初还是照用,但不像现在这样用大剂量。
中医怎样治疗呢?
仲景有附子、薏苡、败酱散方。不知道照用原方能否迅速治好。我没有照用。因为我认为附子、薏苡虽然可用(败酱则不必用),但这个患者更需要大补气血。记得当时处方大体如下。
附子、薏苡、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红花、白术、茯苓、桂枝、陈皮、川朴、三仙、生姜、甘草。
结果是,患者于数日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迅速好转,精神日增,脓液逐渐变得稠厚而量少,全身营养情况也逐渐好转。一周后,停止西医治疗。20天后窦道基本收口。再10天后,不再见“肌肤甲错”,但还是比较消瘦。嘱出院后继续服药两周。
为什么会“肌肤甲错”呢?
道理应该很清楚。
每天发烧、进食很少、不断流脓,必然因为快速消耗导致严重营养不良,中医所谓肌肤失养也。当然不仅是肌肤失养。
所以,不是只有肠廱可以出现“肌肤甲错”。其他疾病所致者,也见过,不在此介绍了。
做秀医话
——代病人求助
如某些网友所说,拙案颇有做秀的嫌疑。然而又说拙案都是些大三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做秀,也未免太无水平了。所以,这次不做秀了。讲一个自己已经智穷力竭的病案,同时代病人求助。因为病家今天又找我求治,我却无回天之力了。相信一定有高人药到病除。
又因为有人说拙案改名为“医话”更有味道,本求助就叫做“做秀医话”了。
患者肖某,女,35岁。两年前食欲渐差,常常只能进少量流食,而且渐渐消瘦。经过我一段中药为主的治疗,不见起色,于是怀疑胃癌。其亲戚有在地区某医院作X线工作者。亲自做钡餐诊断为胃癌。我希望再作一次胃镜,可能是相信亲戚检查的结果,经济条件又不好,病家不愿意做。于是,大约一年半前,我亲自为她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因为肉眼已经可以肯定是癌瘤,我说不用作病理了,总之预后不好。然而病家还是做了,结果出乎意外,说不是癌瘤。显然是我已经错了,但我还是很怀疑那个病理报告。
胃癌术后一年多,一般患者情况都会比较好。这个患者自称体重增加30斤,进食大体正常。大约半年前,又感到食欲不好。恰好这时他的儿子被汽车撞死。于是,病情迅速恶化,不但食欲锐减,还经常呕吐、腹痛,又开始消瘦。我曾经以中药为主多方治疗。如键脾理气法、开胃消食法、活血化瘀法、温胃止呕法等,无不用过。或偶尔有暂效,终于不能挽回颓势。于是只好束手,让病家另请高明。病家找了不少中西医,还是不好。
目前病人的情况是:卧床不起,极度消瘦,几乎完全不能进食。血液生化检验报告是几乎血液内一切营养成分都不足,又出现了腹水。输液很困难,但是住在医院里,还勉强能输进去。输了许多白蛋白、脂肪乳,每天花费数百元,仍然无起色。病家进退维谷,我又智穷力竭,没有去医院看病人,所以不知脉证如何。
哪位高明的朋友,能让患者明显好转——且不说治愈,我就立即去诊视,补充脉证。如果肯亲自前来诊治,我可以代病家支付路费并且给以说得过去的报酬。
前些时候,网上有一个“病人”求助,只给了“硬皮病”病名。就有好几位同道,开出了方子。我提供的信息要详细多了,所以即便能在网上“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我也首先代替病家和病人表示感谢,并且尽量遵嘱用药。
三七生   
思前想后,胃气将败,舍附子理中别无妙法,但药量需大,手术后胃气大伤,不知能否起作用了。勉拟一方,能否采纳,非所计也:
   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炙甘草60克,白术60克,茯苓30克,川椒30克,党参60克,干姜120克,桂枝30克,白芍20克,黑附子60克
   十碗水泡一小时,煎剩四小碗,早七时,上午十一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次。连服五剂。忌食生冷油腻五荤乱气食品。
………………………………………………………………………………………………
  心无所住评:看了以上的病历感受良多,肖红先生也算是老者、长者。其实践经验也算是丰富了。只可惜受文革流毒太深。这一点也可从其人医案中看出。最终还是未能走出西医辨病的藩蓠,还有一点就是这位老人一直是一个人在苦苦追求,学术成长期始终未见过真正的中医之能者。现在思想见识已经定型也就无可再说了。如果他不讲理论只讲临床有多好。
从上边的这些医案可以看到,老人在治疗的总体思路上始终未离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思路,
另外他的态度总是有点故弄玄虚,让我有一种将苍蝇伴着奶油包子吃下肚的感受。尤其是他带病人求诊一案(作秀案)。准确讲就是胃癌术后一年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持续性消瘦。常规治疗不效,终致恶液质,腹水。我就不信以他的经验就想不到这很可能是一例“胃癌术后,肝转移癌,腹腔内转移癌?”(肉眼已经可以肯定是癌瘤,我说不用作病理了,总之预后不好。然而病家还是做了,结果出乎意外,说不是癌瘤。显然是我已经错了,但我还是很怀疑那个病理报告。)出一个生化常规显然不够,那么,腹部CT?立位平片?腹水病理?这些最常规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别忘了患者又经过多位中西医的诊治,这些医生都是怎么看病的。显然老先生故意隐藏病历资料,准备钓那个毛头小伙子上钩。给个癌症晚期你治治!谁知三七生真敢出方,而此方又确有见地。至于说治疗,也非三七温阳之一途。但如果病人已经有机械性肠梗阻,那中医也就真没办法(相当于胃气已绝),就只有等死的份了。至于补白蛋白及脂肪乳,若同时抽腹水则肯定是补不及的。而大量补充胶体液,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让病人早死,且不是肚子胀死,而是死于急性心衰。
最后补充一句:这些病案都是很好的医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作者理论上的局限性故讨论多有不伦不类之处。也因为作者立场的问题用词造句也有不阴不阳之处。忘有心学习者批判性的接受。而作为 病历本身,我都存下来了。
  江满月圆答:1.看了以上的病历感受良多,肖红先生也算是老者、长者。其实践经验也算是丰富了。只可惜受文革流毒太深。这一点也可从其人医案中看出。最终还是未能走出西医辨病的藩蓠,--西医辨病岂是藩篱?
              2.还有一点就是这位老人一直是一个人在苦苦追求,学术成长期始终未见过真正的中医之能者。--阁下认识肖先生?我看不认识。
              3.另外他的态度总是有点故弄玄虚,让我有一种将苍蝇伴着奶油包子吃下肚的感受。--古今故弄玄虚的医案太多,肖先生的医案却一扫浮华。
              4.尤其是他带病人求诊一案(作秀案)。准确讲就是胃癌术后一年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持续性消瘦。常规治疗不效,终致恶液质,腹水。我就不信以他的经验就想不到这很可能是一例“胃癌术后,肝转移癌,腹腔内转移癌?”(肉眼已经可以肯定是癌瘤,我说不用作病理了,总之预后不好。然而病家还是做了,结果出乎意外,说不是癌瘤。显然是我已经错了,但我还是很怀疑那个病理报告。)出一个生化常规显然不够,那么,腹部CT?立位平片?腹水病理?这些最常规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别忘了患者又经过多位中西医的诊治,这些医生都是怎么看病的。--当时的打击者们认为此病例并非癌症,肖先遂抛出此文,先生即能看出是癌,确实高出当时的打击者不少。
4
发表于 2004-3-26 00:03:36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桂枝汤总版主既然把此帖固顶,一定是希望更多的人来讨论,我作为栏目版主,首先表示欢迎。
5
发表于 2004-3-26 20:27:23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把肖红请回来啊。
6
 楼主| 发表于 2004-3-27 18:59:26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o江海月圆:
看来我们都下了功夫这应是大好事,理不辨不明吗。
其实,对肖红病案我本质上并未采取全面否定的观点。肖红老于临床,几十年拿出这几个病案自不是三两句就能打发的,病案的真实有效我决不怀疑,有疑问的是处理这些病案的角度。之所以开中西互动这个栏目我以为主要是为有意搞中西医结合的人士而立。也为了使中医与西医这两种思想在这里碰撞出一点小小的火花。而中西医能否结合的问题也吵了很长时间,最后结果还是个乱。个人以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简化为两个相对的问题,立场一定其余的也就好谈了。这就是你是“衷中参西”,还是“衷西参中”?从肖老先生病案中可看出,他一直是有意无意的避开这个问题,这才是我对这些医案评述的原因,也是这些医案最会误导观者之处。本论坛的朋友都知本坛个别网友一见肖红的贴就直接炮轰,恐怕也就是肖红的这种行文风格让人一见就头大。
再看看这些病案
1:“感到很多同道不知道:什么叫气胸?针刺为什么会导致气胸?为什么扁鹊说针刺不能起死人,王焘又说针刺可以杀生人?”一开口,全是一副教训人的口气。其实对学过解剖学的人来说也就三两句就可说清,(肺位于胸腔内,为了保证肺的扩张,胸腔具有一定的负压,若针刺刺中肺,气体从肺中漏入胸腔形成气胸。细节可参阅解剖书)何必还拉黄岐建中凑数。“来人说曾作过针刺,立即想到可能是气胸。”曾做过针刺会不会是晕针,加上病人年老体衰恢复较慢?还有患者为什么作针灸,有没有可能是别的问题。“大概问了几句”这几句是什么问题?不问大至刺部位就知道是气胸真神人也。
2:“江满月圆答:1.术后第四天用激素且只用了两天,未必能出什么大事,反到是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大有可疑--蛔虫导致肠穿孔,出现继发性腹膜炎”。首先明了一点,“不是蛔虫导致肠穿孔,出现继发性腹膜炎”而是“手术后发热,继发腹膜炎”既明西医则应知道其中的区别。不是说激素用得对,抗生素不能用。而是术后四天,常规量用激素两天如果没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变是不会搞什么乱子的。抗生素在中医中属于苦寒重剂,临床上常见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寒湿困脾的病例。算一下,术后发热(发病的时间)到最后决定中医治疗的时间差,即可看到其中的关系。
3:肾衰消渴案。这个案例最有价值的是具体处理问题时的思路。可以说这整套过程都建立在经验之上。显示的是一个老医生的临床功底。而这一切实在是与中医无关。
中医的这一部分“阴阳两补、气血双补,脾肾同补,重在补气温阳。而且都用大剂,常常每天两剂。具体处方遣药,老于临证的同道,见上述原则即可自己疏方。”学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大部头的“中医诊治大全”中找到,那么它是对的吗?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讲,在肾衰病例中使用大剂补气温阳之品,主要是为了增加肾脏灌注量。而本例患者“最多一天输液曾经达到12,000ML,一般也都超过6,000ML。输这么多液体,是因为尿量很多,常常超过6,000ML——即便输液不足此数。”此时的肾脏灌注量还用再加大吗?何况,从中药西用的角度讲,大剂黄芪本身就有利尿作用,即言大剂补气温阳,且专攻《医学衷中参西录》我不信他不用大剂黄芪。此时再利尿的目的又为何?(他可能根本上就想不到这一层)。从纯中医的角度讲,此时患者严重口渴,但又不能大量进食水。就诊时六脉沉细而迟,似有似无。不能合作张口以观察舌象,但也不能闭口,故可看到舌干瘦而嫩、苔白稍厚,一副津枯液燥之。津液即无气之安附。须知“气即是水,水即是气”,此救治,一是大剂增液,一是化气固脱。当是增液汤合八味丸的的证。如用大剂补气温阳,借用肖红自已的话,若是是没有大量输液的话,病人也早就叫他自己治死了,也就无此误中之误了。观患者最后所留后遗症皆属宗筋有润即可知
案中提出“肾衰多尿期”不是老先生自己概念不清,就是故意欺骗中医同仁。吧糖尿病与消渴对应我怎么就没在书中看到。好象所有的书写的都是“糖尿病相当于,(或属于)中医的消渴概念”,没见过那本书写糖尿病等于消渴,或消渴就是糖尿病。你不知道的问题可以直接问肖红本人。
4:大承气案:说的很清楚本案的关键是时间是年代。小承气与大承气的区别是个常识问题,不需要掉书包。别说外科积极手术,就是他们不敢做手术的病例,从纯中医的角度还不是拿下来了?重要的是你对中医到底有没有信心。“( 西医治疗此病,辩证论治的内容倒是更多一些)何谓辨病?何谓辨证?须知辨病也有病名,病因,病位,病理等。象这么说话,我想西医也不会答应。”这句话为什么不评?
5:心衰案。看不惯此案主要是其中对中医的不屑,“因为此病需要坚持服药多年——直到无效而死。”而其话里话外无非是在找一种洋地黄的替代品,用这种思路来搞中医,真不知后来者的路在那里。按肖红的口气我也大声疾乎一下。我治这例风心病三、二尖瓣狭窄,慢性心衰用得是“养血安神糖浆”(组方)。
6:大气下陷案:“江满月圆答:只是张师的法眼"衷中"二字,作者又能得几许。--此评与此案无关。离题。”此评方是整个评述的法眼所在。
7:胆囊炎案:“侵入性手段”不是在下念念不忘,而是肖红念念不忘!!!这几个字也正是“手术”这几个字在这几个病案反复出现的原因。
另:在大搞中西医结合运动的年代,有几个重要的方剂值得后人记住:复方大承气汤,复方大柴胡汤,冠心二号,宫外孕的几个方子,这些方子都是拿命换来的。
8:不孕案:“江满月圆答:至于说“不用说,古人是不大可能诊断此病的”只是作者无识。--愿闻其详。”这句话实是先验论性的对中医诊断技术的否定。不用我多说,自去看看大医精诚中燕山隐士兄对脉学的阐述。
9大三考题案
10不怕见笑案,把这个病案发到西医论坛,就真的见笑了。
11过用清解案。这是两个病案的合集,观者注意,这两个案的共同特点。一是慢性泌尿系感染,二是慢支。都是慢性炎症。
12地塞米松案:“江满月圆答: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似酒,透热散热。故少量用短时用有温散之效。--温散是散寒,不是散热。矛盾。”望江版主自已喝上二斤二锅头,然后睡上一大觉,自然能明白是否有矛盾。须知将西医用中医理论来归纳也只能是相对来说。
因为西药与中药的入手目的一开始就不同。比如搞生素是寒性的。患者感染后先用一种药疗效不佳,患者出现食欲差,体力下降等虚寒之象。此时不用中药。换一种更寒的抗菌素病反到好了(比如说比青霉素换成先锋必)。这如何解释。其实西医西药与中医中药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对中医来说,正气是性命之本。对西药来说,人体不过是个战场罢了。
13癃闭案。
14 作秀案:看了江版主的补充我才知道“当时的打击者们认为此病例并非癌症,肖先遂抛出此文”。只是作者自称懂中医,为何不知望闻问切四字。在网络之上“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只是画饼,“切而知之谓之巧”难以言传。就剩一个“问”字还处处隐藏病情资源。让人想不误可能吗?谈何“正误”二字。幸亏本人还在临床混了两年,否则就算是西医也未必能诊断清楚。至于说我,并不比别人更高,看一看最后对本案的总结方式,就知本案并不难。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有效是其唯一原则。从实践结果上,看中医西医都有其存在价值,搞中西医结合,在大原则上也不为错。问题是中医与西医的出发点不同,一是强制,一是调控。在明白点说一是“王”道,一是“霸”道。从这个角度看手术也未尝就不能做,西药未必就不能用。而这些病案中处处透出一种强制,却又有意混淆调控与强制之间的界线。口口声声夸着中医,但带着一种强烈的西化中医的意图,这才是这些医案的真实意图之所在,这也是我作评述的根本原因。
7
发表于 2004-3-27 22:33:04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下面引用由心无所住2004/03/27 06:59pm 发表的内容:
1:“感到很多同道不知道:什么叫气胸?针刺为什么会导致气胸?为什么扁鹊说针刺不能起死人,王焘又说针刺可以杀生人?”一开口,全是一副教训人的口气。其实对学过解剖学的人来说也就三两句就可说清,(肺位于胸腔内,为了保证肺的扩张,胸腔具有一定的负压,若针刺刺中肺,气体从肺中漏入胸腔形成气胸。细节可参阅解剖书)何必还拉黄岐建中凑数。“来人说曾作过针刺,立即想到可能是气胸。”曾做过针刺会不会是晕针,加上病人年老体衰恢复较慢?还有患者为什么作针灸,有没有可能是别的问题。“大概问了几句”这几句是什么问题?不问大至刺部位就知道是气胸真神人也。
   1.一开口,全是一副教训人的口气。其实对学过解剖学的人来说也就三两句就可说清,(肺位于胸腔内,为了保证肺的扩张,胸腔具有一定的负压,若针刺刺中肺,气体从肺中漏入胸腔形成气胸。细节可参阅解剖书)----江满月圆答:先生是学过解剖的,所以并非对先生所说。我在学习医案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是在对我说。我以为肖先生是对网上的一些完全排斥西医的人说的。心无所住同道在解释气胸原理的时候用上了西医解剖学(其实还涉及物理学、生理学等),我想,若非你是在批驳肖先生医案,同样会有人不满意。
   2.“来人说曾作过针刺,立即想到可能是气胸。”曾做过针刺会不会是晕针,加上病人年老体衰恢复较慢?还有患者为什么作针灸,有没有可能是别的问题。“大概问了几句”这几句是什么问题?不问大至刺部位就知道是气胸真神人也。----江满月圆答:先生既然引用了原文,应知其中有 “可能” 两字。这是一个或然性的判断。先生可以查一下字典。至于“大概问了几句”这几句是什么问题?善于读医案的人都会知道。若是真想鸡蛋里面挑骨头,那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8
发表于 2004-3-27 22:42:42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另外,先生关于针刺导致气胸的原因,解释的并不准确--一般并非如阁下所说“若针刺刺中肺,气体从肺中漏入胸腔形成气胸”。而是刺破壁层胸膜导致外界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比如你说你善于针刺肩井穴,如果造成气胸,一般也不会是直接刺到肺尖。如果不信,你可以问黄岐版主。不过,你又要说我扯上虎皮作大旗了。
9
发表于 2004-3-27 22:54:22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下面引用由心无所住2004/03/27 06:59pm 发表的内容:
2:“江满月圆答:1.术后第四天用激素且只用了两天,未必能出什么大事,反到是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大有可疑--蛔虫导致肠穿孔,出现继发性腹膜炎”。首先明了一点,“不是蛔虫导致肠穿孔,出现继发性腹膜炎”而是“手术后发热,继发腹膜炎”既明西医则应知道其中的区别。不是说激素用得对,抗生素不能用。而是术后四天,常规量用激素两天如果没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变是不会搞什么乱子的。抗生素在中医中属于苦寒重剂,临床上常见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寒湿困脾的病例。算一下,术后发热(发病的时间)到最后决定中医治疗的时间差,即可看到其中的关系。
  首先明了一点,“不是蛔虫导致肠穿孔,出现继发性腹膜炎”而是“手术后发热,继发腹膜炎”既明西医则应知道其中的区别。不是说激素用得对,抗生素不能用。而是术后四天,常规量用激素两天如果没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变是不会搞什么乱子的。抗生素在中医中属于苦寒重剂,临床上常见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寒湿困脾的病例。算一下,术后发热(发病的时间)到最后决定中医治疗的时间差,即可看到其中的关系。----江满月圆答:先生似乎属于纯中医一脉(我不这样说,又会有人打击阁下),这里你讨论的都是西医问题(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副作用的问题),已经出了您的讨论范围。我说你说得不对。正好,网上的whitecoat先生是西医,你可以问一下。如果你说你比西医更深入了解西药,那我也无话可说。
10
发表于 2004-3-27 23:18:42 | 只看该作者

肖红先生医案(述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满月圆在 2004/03/27 11:2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心无所住2004/03/27 06:59pm 发表的内容:
肾衰消渴案。这个案例最有价值的是具体处理问题时的思路。可以说这整套过程都建立在经验之上。显示的是一个老医生的临床功底。而这一切实在是与中医无关。
中医的这一部分“阴阳两补、气血双补,脾肾同补,重在补气温阳。而且都用大剂,常常每天两剂。具体处方遣药,老于临证的同道,见上述原则即可自己疏方。”学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大部头的“中医诊治大全”中找到,那么它是对的吗?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讲,在肾衰病例中使用大剂补气温阳之品,主要是为了增加肾脏灌注量。而本例患者“最多一天输液曾经达到12,000ML,一般也都超过6,000ML。输这么多液体,是因为尿量很多,常常超过6,000ML——即便输液不足此数。”此时的肾脏灌注量还用再加大吗?何况,从中药西用的角度讲,大剂黄芪本身就有利尿作用,即言大剂补气温阳,且专攻《医学衷中参西录》我不信他不用大剂黄芪。此时再利尿的目的又为何?(他可能根本上就想不到这一层)。从纯中医的角度讲,此时患者严重口渴,但又不能大量进食水。就诊时六脉沉细而迟,似有似无。不能合作张口以观察舌象,但也不能闭口,故可看到舌干瘦而嫩、苔白稍厚,一副津枯液燥之。津液即无气之安附。须知“气即是水,水即是气”,此救治,一是大剂增液,一是化气固脱。当是增液汤合八味丸的的证。如用大剂补气温阳,借用肖红自已的话,若是是没有大量输液的话,病人也早就叫他自己治死了,也就无此误中之误了。观患者最后所留后遗症皆属宗筋有润即可知
案中提出“肾衰多尿期”不是老先生自己概念不清,就是故意欺骗中医同仁。吧糖尿病与消渴对应我怎么就没在书中看到。好象所有的书写的都是“糖尿病相当于,(或属于)中医的消渴概念”,没见过那本书写糖尿病等于消渴,或消渴就是糖尿病。你不知道的问题可以直接问肖红本人。
   1.何况,从中药西用的角度讲,大剂黄芪本身就有利尿作用,即言大剂补气温阳,且专攻《医学衷中参西录》我不信他不用大剂黄芪。此时再利尿的目的又为何?(他可能根本上就想不到这一层)。从纯中医的角度讲,此时患者严重口渴,但又不能大量进食水。就诊时六脉沉细而迟,似有似无。不能合作张口以观察舌象,但也不能闭口,故可看到舌干瘦而嫩、苔白稍厚,一副津枯液燥之。津液即无气之安附。须知“气即是水,水即是气”,此救治,一是大剂增液,一是化气固脱。当是增液汤合八味丸的的证。----江满月圆答:西医补液就是起到增液汤的效果,何况肖先生也没有排斥中药养阴(“阴阳两补、气血双补,脾肾同补,重在补气温阳”你引用的原话就如此),你说道中药西用,“黄芪有利尿作用”,又会有人打击你。至于肖先生当时用没用黄芪,我不知道,不过,我以为可以用。
   2.一是大剂增液,一是化气固脱。当是增液汤合八味丸的的证。----江满月圆问:什么叫化气固脱?
   3.糖尿病与消渴对应我怎么就没在书中看到。好象所有的书写的都是“糖尿病相当于,(或属于)中医的消渴概念”,没见过那本书写糖尿病等于消渴,或消渴就是糖尿病。----江满月圆答:对应与等于不是一回事。这回我给你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应: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根据此定义,我的意思就是说很多书本都说“糖尿病相当于,(或属于)中医的消渴概念”。如果你说词典的定义不通俗或者莫名其妙,那我也没办法。(下面引一篇关于词义的文章,作为题外话,换换思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6 23:48 , Processed in 0.0745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