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中医学的性质与特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连达 靖雨珍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医学的性质与特点,以及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认为中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属应用科学范畴,是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特点的自然科学。
古代中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当代则向现代化中医学发展。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大量实践,从实践经验的积累、综合到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广泛借鉴古代哲学、人文科学的思想、方法、世界观,逐渐形成以整体观为特点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医理论。文中强调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关键是不断发展创新,内容包括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特别对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内容、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现代化、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太极八卦
李连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
靖雨珍: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医院(100091) zrl@mail.tsinghua.edu.cn
The discussion of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s of the TCM,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and devopment of the TCM theory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and devopment of the TCM theory.TCM as a science which is aim to cure the sickness to save the patien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application science. It is a natural science with the characters of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zation science. The experience medicine was the dominating content of the ancient TCM, while it progresses to the modernization TCM in the modern times. TCM theory rootes in a great deal of practice which was a long time fight with the disease. From the accumu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to the apperceiving cognition and then sublimated to rational cognition, TCM theory wildly adopted the ideology and method as well as the weltanschauung of the ancient philosophy and humanization science,and then gradually developed to the systemic TCM theory.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e aim of the TCM modernization is entirely improving its ability of preventing and curing disease. The key of the TCM modernization is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t is made up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erb and medicine 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the TCM. This article will especially discuss the content and emphas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CM theory and some thing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t are also inclouded.
Key words: TCM,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CM, Yinyangwuxing, Tianrenheyi, Taijibagua
Li Lianda: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Member of the Specialists Committee of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an of Institute of Pharmac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Jing Yuzhen: Director Physician of the 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sponding address: Xiyuan Hospital, Beijing China. 100091
Fax: 8610-62874069
E-mail: zrl@mail.tsinghua.edu.cn
试论中医学的性质与特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连达 靖雨珍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0091)
近年有关中医学的性质与特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颇多争议。笔者49年来献身于中医事业,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略有体会,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诸参考。
一、中医学的性质与特点:
中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属应用科学范畴,是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特点的自然科学。古代的中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当代则向现代化中医药学发展。
二、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理论的主体是医学理论:包括脏腑、经络、四诊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以及治则治法、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能主治等等,用以指导临床实践、防病治病。
2.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是哲学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太极八卦、五运六气等哲学、佛学、道家、儒家思想等,不同时代的人文科学。从宏观、整体、综合角度认识人体的奥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推进中医理论的发展,是哲学理论、思想、方法在中医领域的运用,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但哲学本身不是中医理论,它们不仅用于中医领域,更广泛地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3.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中医理论起源与《内经》或《易经》或其他古代经典著作。笔者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医理论也是古人与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验证、综合提高逐渐形成以整体观为特点的概念化、抽象化、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医理论,包括脏腑、经略、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等。
在古代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当时各方面的哲学思想、佛学、道家、儒家以及人文科学的影响,借鉴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朴的世界观、辨证唯物观等思想、观点、方法,用以认识人体的的奥秘、生老病死的规律,以及防病治病、选方用药的原则。对中医学(特别是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提高,起到重要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古代各种哲学、佛学、道家、儒家等思想的介入,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例如医巫不分,巫医的出现以及卜卦算命、祝由(祷告)等不科学的东西。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古代哲学思想和人文科学对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应认识到中医理论的主体是医学理论,不能用哲学或其他理论取代医学理论,不能喧宾夺主,取而代之。
三.对阴阳五行等学说的粗浅认识:
1.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太极八卦、五运六气等学说,并非中医学特有的医学理论,而是古人认识万物,认识社会与自然现象,认识天文地理、生物等各个学科、各行各业,带有普遍性的世界观、朴素的辩证唯物观。当这些理论、观点、思想、方法介入中医领域,便成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再加一些神秘色彩、迷信传说,使之变成了神乎其神、鬼神莫测的玄学。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研究“阴阳学说”,就会发现古代的阴阳学说与当代的矛盾论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认为“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原始的“矛盾论”;而当代的“矛盾论”是古代“阴阳学说”的发展与现代化。
“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而“矛盾论”讲的是一分为二、“对立的统一”、“矛盾的斗争”、“矛盾的转化”等等。用“阴阳学说”来认识人体奥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指导防病治病,与用“矛盾论”来认识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当我们剥去神秘色彩和迷信外衣后,就会看到古人的“阴阳学说”与当代的“矛盾论”,何其相似?
3.五行学说:
古人用“金水木火土”五类物质的属性与特点来认识世界万物,(1)它强调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原始唯物观的特点。(2)它认为各类物质可以相互影响,“相生”、“相克”、“相乘”、“相侮”。(3)认为自然界各类物质各具特性,又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带有原始“辩证法”的特点。(4)五行学说介入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各种组织、脏腑器官的特性与相互影响;说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内部各内脏与病变部位的相互影响及协调统一的重要性,用以说明各种中药方剂的组成特性与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介入中医学,有它积极的意义,但以五类物质概括世界万物及人体奥秘也有一定局限性,不够准确。
4.天人合一学说:
古代“天人合一”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天人相应”:认为人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应该和谐统一,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而人类又可主动适应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只有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统一,才能保证健康长寿。(2)“天人合一”:借鉴自然界的现象与变化规律,用以认识人体的奥秘,认识人体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用类推、比拟的方法来解释人体现象,这种原始的认识论,对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使中医理论具有宏观、整体、综合、抽象、概念化等特点,而在具体、准确、精细等方面较差。
5.太极八卦及五运六气学说:
“太极八卦”很少用于中医学,本文不予讨论。五运六气学说(俗称运气)是古人利用时间、空间、外界环境、自然条件以及人体状态,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特别是预测带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的事件,例如流行性感冒2年一次小流行,3~4年一次大流行的预测,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测等。“运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用于中医学的例子如“子午流注”在针灸上的应用,具有“时辰生理学”、“时辰病理学”及“时辰治理学”的特点,选定合适的时机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但应说明的是:(1)运气学说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预测欠准,不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中医界并未广泛应用。(2)运气学说在其他领域乃至社会的推广应用,被加上神秘色彩,夸大宣传,便成了骗人的工具,成为相面、算命、批八字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运气学说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给予评价。
四.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理论现代化
1.对“现代化”的认识:
很多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领域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建国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近年又提出“中药产业现代化”及“中医现代化”、“中医理论现代化”。何谓“现代化”?笔者认为某一领域的“现代化”就是该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有起点无终点。
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跟上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跟上国家的要求与人民的要求。因此中医药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要求不同,例如《伤寒论》是秦汉时期中医现代化的标志,《本草纲目》是明代中药现代化的标志,瘟病学派的创新发展则是清代中医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典范。近年提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则是当代中医药现代化的特点。
2.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关键与内容:
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中医药治病救人的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创新,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药现代化。由于三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现代化的进展情况也不同,自1989年提出“中药产业现代化”后,全面推进了中药学及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已取得重大进展,而中医现代化问题复杂、难度较大,进展较慢,至于中医理论现代化则难度更大,问题更复杂,加之争论不休,至今尚未正式启动。
3.关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1)中医理论包括两大部分,即医学理论及哲学思想两部分。当前中医药工作者应以前者(即中医理论的医学部分)为重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而中医理论的哲学思想部分,可由社会科学界的哲学家们进行研究,或以哲学家为主与中医药学者合作进行研究。
(2)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因此,中医理论现代化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实际,为实际服务,切忌坐而论道,空谈阔论,脱离实际,脱离治病救人的目的,也要防止将医学理论研究变成哲学理论之争,各种学派之争,应该强调,中医理论的主体是医学理论,是治病救人的理论,应以医学理论的研究为主,不能用其他理论喧宾夺主,甚或取而代之。
(3)认真贯彻执行“双百方针”:
中医理论内容复杂,历代学者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有不同看法,甚至激烈争论,致使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成为十分敏感的“雷区”,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成为众矢之的,群起而攻之,甚至出现“口诛笔伐”大批判的局面。因此必须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有争论,是正常现象,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与人为善,树立良好学风,进行学术讨论,要避免感情用事,在学术讨论中夹杂人身攻击;要避免一花独放、一派独鸣、一言堂等现象的发生。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有些学术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停留在“空战”、“笔战”、“持久战”阶段,坐而论道,引经据典,从概念到概念,从古人到古人,缺乏科学有力、令人信服的根据,很难取得学术界的公认。因此,我们应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通过大量实践,收集大量可靠的证据,集思广益、去伪存真,既要充分肯定其“精华”也要大胆“弃其糟粕”,才能推进中医理论现代化及中医药现代化,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有些学术问题,一时不能统一认识,也不要急于求成,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应该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认识,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为推进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医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