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利用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5 09: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8/16 06:44am 第 4 次编辑]


探索新路径
——利用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

  人类基因组学及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
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介绍了一些学者在基因水平上对证的实质研究进行的有益
探索,同时提出,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在基
因多态性与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证型的基因差异表达谱,
并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对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探讨证候
的实质。
                              ——编者按

  证候研究一直是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几十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把中医证
候现代化的研究作为中医研究的重要方向,力图通过该项研究揭示中医学的奥秘,
使中医证候和辨证施治更加科学化、客观化。他们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和方法,分
别从生化、生理、超微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近年来,更有人从神经-内分泌-免
疫网络方面来探讨证的实质,对中医证候进行了各种客观指标的研究,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些研究只反映了部分已知基因表达产物(受体、酶、
细胞因子以及肽类等)的改变,远未揭示证的实质。人类基因组学及后基因组时
代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很多相似之处,为全面认识证
候实质提供了可能的突破口。
  ■现状——从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基因水平上对证的实质研究作了有益探索,其中从基因
多态性角度探讨不同基因型在证候易感性方面的差异,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热
点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科研人员分析了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
并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型。研究发现,肾虚患者ACEDD型
的频率和D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增高,而ACEⅡ型基因的频率和Ⅰ等位基因的携
带率显著降低(P<0.01,P<0.05);且肾阳虚证DD型频率与D等位基因携带率明显
高于肾阳虚证(P<0.05),认为ACE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糖尿病肾虚关系密切,ACE基
因之D等位基因及DD型可能是糖尿病肾虚的基因基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人员分别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方法
及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序列特异性引物的技术方法(PCR-SSP),将实验组40例慢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个证型,结合人
类白细胞抗原(HLA)多态性分型特点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探讨CAA中医辨证与基因
多态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HLA-C1基因可能与肾阴虚CAA的易感基因呈现连
锁不平衡,故其可能为肾阴虚CAA易感基因的标志基因。但肾阴虚CAA未见与HLA-
DQB1基因相关联。HLA-A30基因可能与肾阳虚CAA的易感基因呈现连锁不平衡,故
其可能为肾阳虚CAA易感基因的标志基因;而且还发现HLA-DQBl0201基因可能是
肾阳虚CAA的易感基因。OHLA-C1基因和HLA-A30基因也可能是CAA易感基因本身或
其一部分。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人员检测广州市城镇学龄儿童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IA
多态性的结果,发现该基因与“肾虚肝亢”证候关系尤为密切。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科研人员采用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对203例
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气虚证、肝阳上亢证患者及90例健康人对照进行情
绪测量,运用PCR检测5-羟色胺T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在4种中医证型中
的分布频率,并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4种中医肝证患者Beck焦虑量
表、Beck抑郁量表测值积分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Beck焦虑量表测
值肝火上炎证显著高于肝气郁结证和肝气虚证(P<0.01);Beck抑郁量表测值肝气
郁结证和肝气虚证显著高于肝阳上亢证组(P<0.01,P<0.05);肝火上炎证、肝阳
上亢证患者5HTTLPR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均P<0.05);肝火上炎证
患者S等位基因频率亦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可见5HTTLPR多态性SS型
个体可能是肝火上炎证和肝阳上亢证的易感人群,且该人群具有明显的焦虑情绪
特征。
  安徽省省立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科研人员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90例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30名健康人ATP7B基因的第8外显子,其PCR产物行限制
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分析。结果发现90例Wilson病患者有34例Arg778Leu/Gln点突
变,Wilson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风内动者Arg778Leu/Gln点突变占20例,认
为Arg778Leu/Gln点突变可能与中医肝风内动证型相关。
  未来——深入研究基因与证候的内在关系
  由以上研究也可以看出,由于目前的多态性研究多集中于与证候易感性的相
关性观察上,未触及临床问题的实质,因此削弱了其临床应用价值。笔者认为,
而只有深入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其表达后产生的功能差异及与不同个体临床疗效不
同的关系,才能真正用于指导临床,实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的优势。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许多疾病的产生是由多
基因决定的(相关易感基因的多基因调控紊乱),这种多基因论点体现着中医学的
整体观念,也体现着中药复方的多靶点(包括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调节的优势。要
想把握证候的实质,单凭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个或几个基因的多态性是远远不够
的,不足以从全局分析和解释它的实质。而且基因的功能并不孤立,一个基因的
上调或下调往往会影响上下游几个基因的表达状态,从而进一步引起更多相关基
因的表达模式的改变,基因之间的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组成了一张交错复杂的立
体关系网。因此,这要求一方面针对所研究的证型构建它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
深入研究所筛选出的基因,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对其调控网络进行分析;另一
方面从同一疾病不同证候和同一证候不同疾病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比较中,寻找证
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揭示证候的科学内涵,并为其客观化诊断提供依据和
方法。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中医证候是一个巨大的复
杂系统,基因芯片的多靶点机制的研究,瞬时、快速、同位置的靶点分析,为中
医药研究的大量信息分析提供理想的技术手段,是基因组学与证候研究的一个桥
梁。而建立证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深入验证所筛选出的基因,将使中医证候的实
质研究更客观、科学。
□薛梅 殷惠军 陈可冀
2
发表于 2006-8-16 06:34: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利用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

将证候与基因联系起来研究,是一条歧途。
若谈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
证候是机体在系统或脏腑层面的功能失调状态,而如今却要在细胞、分子、甚至是基因层面去寻找其本质,正所谓南辕北辙,所去远矣;又好比看一副油画,一条河流或一棵大树,只有在远观、宏观的视野中,才能看得清楚,看得分明,一旦用放大镜细看的话,只会看到一块块色彩的斑块,而看不见河流与大树了……
3
发表于 2006-8-16 06:50:1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利用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

在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寻找证的本质,所找到的只会是证候的部分特征与本质,甚至是部分的部分……,最终将也必需回到系统、脏腑层面来理解阐述证候的整体特征与本质。
4
发表于 2006-8-16 06:53:3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利用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8/16 02:36pm 第 1 次编辑]

若将在细胞、分子、基因层面寻找到的证候的部分特征与本质,理解等同于证候的整体特征与本质,这个错误,就好比盲人摸象……
5
发表于 2006-8-16 14:27: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利用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

认识解决“证”的整体本质与特征,应当:
一、对内分析解决“证”与病因、病位、病性、病理、病势之关系;
二、对外分析解决“证”与症、病(包括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之关系。
只有宏观的问题搞清了,才可以进一步深入到微观世界作研究。否则如“盲人骑瞎马,黑夜临深池”,有迷失自我之危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1:56 , Processed in 0.0643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