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彤云老师谈黄褐斑的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4-10-16 22:37:56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褐斑,中医称之为“黧黑斑”,是皮科的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好发于面,大多为对称性的色素沉着,呈蝴蝶状,往往又叫蝴蝶斑。本病多发于中年妇女,男性少见。青年女性也少见。陈彤云老师临床治疗黄褐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1)肝气郁结型:面部斑色呈黄褐色,常主诉为胸、胁胀痛、腹胀;烦燥、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食欲不振;月经前后不定期或有行经腹痛,伴有经前双乳胀痛。舌质暗红,脉弦或弦细。
本证型为肝郁。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肝气条达,疏泄正常,血海按时满溢;如疏泄过度则月经先期,疏泄不及则后期而来,情志不遂、气机不畅、气机紊乱、气血运行不畅而生斑。
治疗:舒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煨姜。
方解:柴湖舒肝解郁,薄荷助柴胡疏达之力,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白术、茯苓、甘草和中健脾,煨姜温胃行气。本方重在疏肝、解郁、理脾,使肝气得舒,脾气得旺。月经不调,可加川芎、坤草、丹参;痛经者可加乌药、元胡或者蒲黄;如果月经量多,可加丹皮、桅子;腹胀脘闷可加厚朴、木香、陈皮。
(2)肝肾虚型:斑色偏深,舌淡,脉细弱,月经也可表现为先后不定期。肝为肾之子,肝气郁滞,肝气郁结,疏泄失调,子病及母,使肾气闭藏、失司,故可发展为肝肾同病。
以上证候见肝肾同病,应肝肾同治。
方药:柴胡、白术、当归、白芍、熟地、山药、茯苓、菟丝子、山萸肉。
方解:柴胡舒肝解郁;当归、白芍柔肝养血调经;山药、茯苓健脾和中,菟丝子、山萸肉、熟地补肾益精血;全方舒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血,使经水如期而至。如有痛经也可加元胡、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3)肾阴虚:斑色深暗,月经量少、先期,手足心热,失眠,便干。舌质红、脉细数
本证型为肾阴虚型,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颜面不荣。外科正宗“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
治疗:补肾养血
方药:归肾丸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萸肉、当归、川芎、熟地、山药、茯苓
方解:菟丝子、杜仲补益肾气;熟地、山萸肉、枸杞滋肾养肝;山药、茯苓健脾和中;当归、川芎养血调经,治肾而兼顾肝脾,使冲任得养、经水自调
(4)肾阳虚:斑色黑褐,经血暗黑,小腹冷痛,腰脊酸痛,畏寒、肢冷,夜尿频,带下清稀。舌质淡暗而嫩,脉沉迟。
本证型由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运行无力,出现淤滞。
治疗:温肾助阳
方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重用仙灵脾、仙茅、巴朝天、补骨脂、益智仁、海螵峭。火盛者应慎用菟丝子和杜仲。
(5)脾失统摄型:斑呈浅褐色,面色苍白,头晕、倦怠,少气、懒言。月经先期、量多,白带多,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滑缓细弱。
脾为后无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中气而统血。脾气健运,则血循常道;脾气虚弱、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不循常道而下溢。
治疗: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黄芪、当归、炙甘草、升麻、陈皮、柴胡、茯苓以益气健脾,补中摄血归经,如月经量不多,可去升麻、陈皮加菟丝子和杜仲、鹿角胶。
(6)脾失健运型:斑呈黄褐色,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神疲肢倦,纳谷不香,失眠多梦。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点滴即停,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
此证由于劳倦过度,思虑伤脾,饮食失节,致使营血衰少,血海满溢不足,血量少,血虚不能上荣于面,血不养心。
治疗:养血调经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人参、茯苓、白术、当归、桂元肉、山药、远志、甘草、大枣、木香、生谷稻芽、陈皮。以益气补血、健脾调经。
陈老认为:治疗黄褐斑,不外乎肝脾肾的虚实,加以辩证。但在治疗本病时还要注意“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的原则,注意舌质的检查,大多有瘀斑或舌质紫暗。治疗用药时注重活血化瘀以消斑。
2
发表于 2004-10-17 07:34:26 | 只看该作者

陈彤云老师谈黄褐斑的辨证论治

文帖已移去<医堂名镜>版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6:49 , Processed in 0.0539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