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对辨证论治的再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7 20:0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武松在 2009/05/17 08:07pm 第 5 次编辑]

[转帖]对辨证论治的再讨论

金谷子按:本文转贴自明月清风的日志。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现实的情况对中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论不无道理。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二: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上世纪50年代末,通过批判一些人的错误思想之后,确立了保护中医药的政策。自上而下,号召并组织西医学中医,中西医之间开始全面交流。交流的主要热点,就是“辨证论治”。很快就出现了“辨证论治”中医特色说。
现代中医理论家们最初说不清什么是辨证论治。最早撰文介绍的秦伯未说:“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的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任应秋则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注意于生体病变的全身证,务使生体的生活机能恢复其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要把病体整个病理机转一变而为生理机转。”秦伯未当时还有一句话很重要,即“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其实辨证论治不但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也不是一般的理论,它不是理论,故不是规律。直至现在,现代中医还无知的胡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华”,这是错误理解。辨证论治本身不是理论,它只是对理论的运用。旧时要求中医病案包括理法方药四部分,故辨证论治需要运用全部中医理论。
[]西学中学者中,最先提出特色(特点)说的是孙士荃。他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的基本原则。以证为对象进行治疗,反映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上的特点;现代医学则是以病(病源)为对象进行治疗的,也可以说是‘辨病论治’。中西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体系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随着中西医结合思路轰轰烈烈地实施,“辨证论治”特色论很快普及并得到确认。可见辨证论治特色论是西学中先提出来的。辨证论治是一个中医方法,但是特色不等于理论内涵。西医也有 “辨证(因)论治”的概念,如休克、心衰、败血症、炎症及各种综合征等等,意指它们可因多种病因引起,西医诊断证的同时,还要弄清病因,如感染中毒性休克、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等。然后根据辩识的证据有目的的进行治疗。
其实中医更重要的是“辨病论治”,《伤寒论》中条条原文论述某某病如何如何,为什么就有人熟视无睹呢?是弱智,还是别有用心?中医最重要的是“辩机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里的“病机十九条”就是中医“辩机论治”的纲目,可惜无人能懂!《内经》大论特论的神机气立,又几人能懂!
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基本是以药对病的治疗,没有任何辨证。《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到的最完整的大方剂,方由白蔹、黄芪、芍药、桂枝、干姜、蜀椒、吴茱萸7种药组成,用治疽病。立法处方严谨,但同样没有提及任何“证”的内容。此外如1997年安徽阜阳汉简《万物》所载“鱼与黄土之已痔也”,“姜叶使人忍寒也”等,反映更早的春秋时代的对病用药(食)情况。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更无“证”之概念,但已有“疒首”等病名记载。医药产生之初,是并不讲“辨证”的,但是讲“辨病”。其他如针灸、按摩导引,其起源殆亦与中药之起源类似。就其产生之初来说,莫不是“对病”而非“对证”。
《黄帝内经》里也是讲辩病论治,同时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五运六气的升降失调,胜复郁发,亢害承制所致。《内经》记载:“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按《内经》的表述,奇病是一类非季节性疾病。它易发生于“尊荣人”中。奇邪不同于六淫、七情,有“厥逆”的属性,它是以引起脏腑中血络病损为特征,最终形成脏器严重病变,预后不良的一种致病因素。一般疾病,多有季节性、阶段性、自限性等特点。而奇病则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一些持续进展的器质性病变,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肝硬化、肿瘤等病种。奇病主要有以下一些病种:脾瘅,消渴(糖尿病),肾风(肾病),鼓胀(肝硬化),肺厥(肺心病),厥逆,脑逆(脑瘤),促心痛(心绞痛)、息积(肺癌),伏梁(肝癌),偏枯(脑血管病),胆瘅(胆道感染),肠澼(结肠炎),尸厥(晕厥),瘕(肿瘤),巅(癫痫),痫厥(癫痫大发作),胃痈(化脓性胃炎),狂(精神病),喑俳(失语),真脏脉、脉代而钩(心律不齐),传五脏病(多脏器衰竭)。其主要病种都是现代多发的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病种及一些难治性疾病。这些病中,虚证发展为五劳(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即脏器劳损;实证发展为五积(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肫),即脏器肿瘤,最终均造成“ 五络俱竭”,脏器衰竭的严重后果。
即使仲景以其以降,仍是讲“辨病施治”的。《伤寒论》重在六经运气辨病,《金匮要略》重在脏腑辨病,流传千年,竟然讹传成辨证,医者多成心障。张仲景杂病专书《金匮要略》是以“病”作为全书的总纲,每篇均冠名曰“论某某病脉证并治”,是以病统脉证的。那种只见其证,不识其病的施治是决计不可靠的。书中虽讲辨证,但专病专方之处不少,如疟母用鳖甲煎丸、历节用乌头汤、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奔豚气病用奔豚汤、宿食用瓜蒂散、趺蹶用针“刺踹入二寸”等。此外,仲景全书“同证异治”、“异证同治”之处亦不在少数。如同为湿热证,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湿热下痢则用葛根芩连汤。又如小青龙汤,既适于外寒内饮证又适于水饮内停证。这说明虽然辨证重要,但证绝不是唯一的。反推,如果“辨证施治”可以包容一切,则以八纲辨证所得之证亦不过寥寥数种,针对湿热、风寒等证各创一方,不就赅尽中医治疗了吗?事实上临床用方却是千变万化的。
唐代“药王”孙思邈施治更讲辨病。如“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治关格,大便不通方”,“治齿痛”之含漱汤方,“治鼻中息肉方”等,均无辨证可言。他如外妇儿各科,莫不如是。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熊脂膏:治数十年鹅掌风。”不知有何证可辨?现代,更加重视针对某病的某种药物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研究,于是才有“青蒿素”、“亚砷酸制剂”等重大的发明出现。青蒿素是世界上唯一公认的由中国人发现其化学结构的药物,而其来源则是《肘后方》,看不出丝毫辨证的痕迹在内。
由于“辨证施治”被提到过高的地位,所有的教科书中,首先就要提到中医的这一大特色,以至于初学中医者过于迷信辨证施治,认为一辨证,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一叶障目”竟连病也不辨。在理论上,学术界将之作为诊治疾病的唯一法则,将中医灵活多变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全塞进其理论框架之中,导致中医辨证施治泛化、僵化和庸俗化。临床施治,绝没有无辨病的辨证,但可有无辨证的辨病。辨病与辨证不但不矛盾,而且相互补充,一细一粗,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认识。而辩病辨证的核心就是辩机论治,病机是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的发生、发展、综合时间与空间的基本原理,一个病机过程中可以包括几个证候型,而证仅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空间概括而已。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杂种,是个畸胎,是个变态的东西,如今的现代中医却当他是祖宗供着,每言必说,上方宝剑,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是现代中医最大的悲哀!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医真的就再也没有未来了!
2
发表于 2009-5-17 20:23: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对辨证论治的再讨论

    只知皮毛,未得精要。
3
发表于 2009-5-18 07:46:4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对辨证论治的再讨论

中医西化论,西化中医。崇洋媚外,意在排斥几千来中医治病理论的精华部分,使中医变得不中不西,依附于洋医缪论,失去真正的本义。

只有大力发展纯中医!才能振兴中医事业,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疗效差的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医学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祖国中医药学是经过五千年历史实践证明了的真正能治病救人的最伟大医学体系.
自西风洋医谬论盛行以来,多少小疾误治变大疾,变慢疾,甚则不治.
西风谬论的产物连最普通的感冒都治不了,让多少无辜受开膛破肚之苦,多少无辜破财又性命难保?西风谬论不是糟粕是什么?
唯有将中华中医药发扬光大,才能普济众生!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5月18日 02:08pm 时添加 -=-=-=-=-
现代科技与中医结合和中西结合是完全不等同的事情。
中西医理论是二种不同的理论,是不可能相结合的,正确的西医理论必然符合中医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有些人总以为西医设备很先进,中医很落后。其实这种观点是很错误的。我们谈中医或西医理论都是指: 中医或西医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的不同,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的认识的不同,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的不同。与医学检查设备无关。医学检查设备(B超,CT,X光,磁共振等)不是根据西医理论发明的,是科技工作者根据物理学,声波学,电磁学等的原理而创造发明的,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西医得话照样要发明出来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因此,现代科技设备既不归属于西医也不归属于中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平等使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和来验证治疗效果。
4
发表于 2009-5-18 09:19:4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对辨证论治的再讨论

武二爷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杂种”。
好汉,先别急着“骂街”,既是中医,您老要是抛弃了“整体观念”,那中医岂不被您的“独出心裁”给废了?!
还是跟师学学吧,码着传统的轨迹,当你见到那“整体观”的源头时,也就知道自己的无知是多么多么的可笑又是可可怜怜的……
在“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治”之间,这一字之差,于“论”与“施”即昭白了中医百年里的沉寃之结。我毫不遮掩的说“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它不是“杂种”而是“纯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12 , Processed in 0.0624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