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1 18: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记者赵雯从7月15日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召开的“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2005年项目启动会”上获悉,今年,科技部在973计划中设立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该专项设立3个项目,即“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和“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分别由河北以岭研究院吴以岭研究员、天津中医学院张伯礼教授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国家将投入5200万元用于该专项研究,这是历史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所得到的国家资助中数额最大的一次。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等领导出席了项目启动会并讲话,项目首席科学家、专项专家组成员、各课题负责人以及相关单位科研管理人员80余人参加会议。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由科技部组织实施,旨在加强原始性创新,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该计划自1997年实施以来,由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按照973计划项目评审立项的一般程序,在评审竞争中,中医理论研究项目往往较难获得立项的机会。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十多亿人民的健康医疗保障,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因此,国家科技部在973计划中设立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并于今年正式启动。
  根据专项项目指南的要求,今年共受理48份申请书。科技部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了项目的初评和复评答辩工作。这也是973计划首次委托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评审,体现了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对中医特色的认可和重视,对中医自身规律的理解和尊重。
  在评审过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按照科技部973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坚持“择优、择需、择重”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了评审。在充分尊重专家意见,体现学术民主的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科技部本着“保证重点,培养扶持,保护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精神,提出了专项立项的意见。
  程津培在项目启动会上讲话,进一步阐述了科技部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的战略考虑,认为中医药对我国人民的健康,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973计划中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是科技部在重大科技计划中支持中医药研究方面先走一步,虽然经费力度有限,但却表达出国家对中医药研究的重视和支持,预示着中医药发展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他建议,该专项应进一步加强中医理论精髓的挖掘、整理和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以及中医独特诊疗思维及评价方法研究。
  专项启动会上,程津培和于文明分别宣布成立了中医理论研究专项专家组和三个项目的专家组。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马燕合就专项的管理实施提出了相关要求。(中)




2
发表于 2005-8-1 20:36: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能说明甚麽问题:能改变中医的前途吗???????????????????????????
3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20:41: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战略上已有误,其战术作为也就可想而知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20:52: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中医络病理论发展的创新之作——评介《络病学》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李恩

--------------------------------------------------------------------------------
     中医学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对前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后者的回答,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首要问题在于,如何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用什么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使其与当代科学同步发展。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明确提出:“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因此,在我国出现了“三个医学”,即中医学(传统医学)、西医学(现代医学)和二者的结合产物中西医结合医学(整体医学)。中医和西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体两翼”。当今西医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主流医学。中医学如何发展?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发扬,扩大内涵,并促进当代医学的发展。才能使中医、西医真正成为我国卫生工作中的“一体两翼”,中医学才能与西医学“比翼双飞”。中医学任重而道远。
     近日喜读吴以岭教授主编、王永炎院士主审的中医络病理论专著——《络病学》,深受启发。该书于2004年10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出版,是一部发展中医理论创新之作。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而根基在中医理论。《络病学》对中医络病学说研究的完善和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一部有关络病学说的全书。
     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49章,180余万字。其上篇为络病学总论,简明地介绍了络病学的内涵、性质、研究范围和学术地位;络病学的形成和发展;络病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络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等。
     其中篇为络病理论临床应用,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在中西医的比较中,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对临床常见病特别是疑难病症,包括心脑血管病、神经肌肉疾病,以及消化、内分泌、泌尿等系统34种病症,从病因、病机、诊治和预防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论述。
     其下篇为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防治血管病变的研究,是本书的研究篇,为络病理论实验研究的基础。
     我粗略浏览了全书,并重点研读了某些章节,认为该书具有以下4个特点:
     1. 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络病学说的三个里程碑。络脉和络病理论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建立而提出来的;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经络学说应用于外感热性病,建立了六经辨证,并创立了络病治疗方药(如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等名方),已初见络病证治端倪;清代叶天士的瘟病学,将络病理论应用于外感温热病,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发展了络病治法,并把通络药物广泛应用于卒中、痹证、疼痛等内伤杂病,从而形成了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为什么络病理论后来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回顾中医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以经赅络”、“重经轻络”的结果。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络病学说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从络脉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脏腑、气血、经络等核心理论中有关络病理论。它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络是维持脏腑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定的最基本结构;研究络病理论和方法学的创新,对于阐释生命现象、研究疑难杂病的治法等提供了新思路,对研究中医理论、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以络病学理论为指导为中医学整体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中医学的优势和特点在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观。该书提出了络病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将宏观整体与微观分子生物学紧密结合,为深入中医学研究拓宽了思路。《络病学》将络病辨证“八要”融入八纲辨证和病因辨证,探讨了证候学特点,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纵坐标和产生络病的横坐标的结合点上,阐述疾病在络病状态下治疗的特殊性,并归纳总结出络病治疗的普遍性,为探索络病“异病同治”的规律性,提供了治疗经验。
     3. 突出了“三个结合”——理论与临床结合、医与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络病并非一个独立的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亦有阴阳表里之分,寒热虚实之别。致病因素及侵袭部位不同,决定了络病发病特点及病理变化的差异。其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
     《络病学》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展示了运用络病理论对34种病证,特别是疑难病症的治疗取得了疗效,显示了络病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临床治疗中,较全面地介绍了常用治疗络病方药和研制的新药,开发了如“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肌萎灵注射液”以及“莲花清瘟胶囊”等;并在疑难病诊治过程中,贯穿着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发挥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
     4. 科研成果与专家经验结合。该书也可以说是吴以岭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结题成果的总结。正如在课题验收评价意见中所说:“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属于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参加《络病学》编著者近80人之多,其中不少是某一种疾病方面研究的专家,也是他们的经验总结之作,难能可贵。该书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值得一读,故乐于推荐。
     络病学作为中医学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愿该书作为《络病学》专著能成为络病学发展新的启动机制。根据学科要素和本质,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不断对其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深入总结,再版时使其日臻完善,成为丰富和发展络病学的第四个里程碑,为发展中医学伟大宝库做出新贡献,再现一次历史辉煌。
     李恩 195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顾问、编委,编撰《生理生化学》等20余部著作。



5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20:56: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5/08/01 08:52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络病理论发展的创新之作——评介《络病学》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李恩
  
3. 突出了“三个结合”——理论与临床结合、医与药结合、中西医结合。
--------------------------------------------------------------------------------
...
画龙点睛:中西医结合。
6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21:02: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国家将投入5200万元用于该专项研究,这是历史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所得到的国家资助中数额最大的一次。
国家将投入5200万元用于该专项研究,这是历史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所得到的国家资助中数额最大的一次。
国家将投入5200万元用于该专项研究,这是历史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所得到的国家资助中数额最大的一次。
7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21:16: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中医学络病理论专著《络病学》:已经于近日出版
2005-03-12 08:24:02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由吴以岭教授主编、王永炎院士主审、国内著名中西医学专家参与编写的180余万字的《络病学》一书已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捧读之余,感慨系之,应该说,这是一部有关中医络病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创新的中医络病理论之作,它是按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的全面系统研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初步形成“络病证治”体系,为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治肌无力肌肉萎缩!
  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  
谈甲亢病的防与治  治疗皮炎、湿疹、荨麻疹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其诊断治疗的应用理论,对指导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治疗具有独特价值。络病理论起源于《内经》,临床证治奠基于《伤寒杂病论》,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始形成重要的病机理论,但叶天士也批评当时“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惜叶氏陈说之象至今未引起重视,通络治疗虽屡有验察,不乏善陈,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体系。
  吴以岭教授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二十余年,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该课题已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该书全面论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络病理论实践的“三个里程碑”,较为准确地把握了络病理论发展的沿革和学术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与功能的统一性对络脉结构特点、血气运行状况、生理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指出络脉和十二经脉空间结构和运行时差的差异性,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他们系统研究了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概括发病特征,提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阐述络病8个基本病机变化,指出络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创立络病辨证八要,提出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总结了古人通络用药特点,按功能规范通络药物,同时提出络病证候及五脏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系统,首次形成了系统的络病理论。
  在络病理论指导下,他们大胆探索现代难治性疾病治疗研究,依据“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结合西医学关于血管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对于应用中医络病理论防治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并研制出络理病理论指导下的创新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等,这些药物通过现代医学实验手段检验所表现出的突出抗病作用,也充分说明了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尤其值得欣然的是,一部有关中医理论的研究专著,由众多西医专家参与编写,并且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临床、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可靠性,这对于络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轨意义重大。
  《络病学》全书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构建络病理论,探讨络病理论在临床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深刻揭示其临床价值,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与临床研究,佐证其科学价值。该书作为系统论述络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专著,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也必将会大力推动络病学临床学科建立。

  

8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21:22:0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5/08/01 09:1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络病理论专著《络病学》:已经于近日出版
2005-03-12 0802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尤其值得欣然的是,一部有关中医理论的研究专著,由众多西医专家参与编写,
...
这正是中医学界的悲哀!这也是当代中医学术的悲哀!
9
发表于 2005-8-2 00:42: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1000万元,我给经络学说与针灸理论基础的现实科学理论解释.
10
发表于 2005-8-2 10:13:0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支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年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1000万元,我给经络学说与针灸理论基础的现实科学理论解释.
1000万应该说不多,欲染指分羹,应自扬其善,怀玉掩辉,只好做隐士,其乐田园,自得颐养,虽为一趣。然身怀绝学,本当有益于一方,光烁人生,方不辜多年苦学冥思之闷,当今虽是,铜臭熏得人欲醉,但又,何妨裘马换酒钱。本人非敢游说,只是心慕先生字里行间之术,若有可能,在不妨碍阁下各种权益之下,能否略点一二,也好使在下有幸领略领略,阁下宝贝之余辉秀韵。或可因此合璧现世,卞召天下,也未可知。亦或能多识几个千杯少,也当是一开怀之事。
                                        不揣冒昧聊博 zajian  先生一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58 , Processed in 0.1427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