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89|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5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6/15 11:15a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XXX,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第二十六期专访对象——泰然居士
论坛相关链接:
泰然居士原创帖子集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842&show=0
2
发表于 2009-6-15 12:21: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欢迎泰然居士登台亮相,介绍经验。
3
发表于 2009-6-15 13:37: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蒙总版主错爱,给我做一期专访,内心实感惶恐。以年龄论,与论坛诸位师长相比,是小字辈,在学术上,亦无大的建树。不过虚任版主两年有余。既蒙不弃,亦当勉力为之。浅学无知之处,还望诸位海涵,并予以指正为盼!
下面是我的简历:
姓名:谭洪福,1980年4月出生。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西谭社区第二卫生室。曾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过几篇文章。因没有太多的经历,故略过。
4
发表于 2009-6-15 13:40: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9/06/15 01:45pm 第 1 次编辑]

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如前所述,我在学术上并无大的建树,只是在临证中偶有心得,如实写出,权当学术思想,以后还会继续补充,欢迎提出批评!
(我上网的时间有限,一般中午、晚上会上网与大家交流)

[watermark]感冒后鼻塞迁延不愈治疗一得
有的感冒患者,迁延日久,大部分症状基本消失,而仅留有鼻塞的症状,表现为鼻塞、涕黄稠难擤,可伴有头痛、耳堵闷感等症状。因病情不很严重,有的患者即不再治疗,但继续发展可转为慢性鼻炎,需注意。
本证的病机是外感余邪(风寒等)阻于鼻窍,日久化热,炼灼津液,故见黄稠涕。此余邪虽不甚盛,但患者素体肺气虚,宣发无力,不能驱邪外出,故致余邪羁留于鼻窍,迁延不愈。治宜清热散邪,益肺。处方:
麻黄10g,天花粉15g,黄芪20g,辛夷花(布包)15g,白芷15g,苍耳子10g,细辛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麻黄宣肺通窍,天花粉清热排脓,治疗余邪化热所致之黄稠涕。二药合用,麻黄宣肺同时且为天花粉之引经药,使天花粉直达鼻窍,发挥清热排脓之功,且天花粉尚能制约麻黄之温燥。患者服药后鼻涕由黄稠转清稀,能较易擤出,皆二药之功。黄芪补肺气,托里而排脓,肺气足则宣发有力,而不致犯“虚虚”之戒。因本病表证已除,故黄芪无闭门流寇之虞。以上三药合用,完全契合本病之病机。其他辛夷花、白芷、苍耳子、细辛为常用通窍之药,以增强通鼻窍之功。
加减应用:
伴头痛者,加川芎15g,蔓荆子10g;
伴耳堵闷感者,加远志10g,石菖蒲10g。
验案:
纪×,男,31岁。
感冒一个多月,仍鼻塞迁延难愈,涕黄稠难以擤出,伴耳堵闷感。脉软,舌淡红苔薄黄。诊为:余邪阻窍,肺气不足。治疗:宣散余邪,补肺气。处方:麻黄10g,天花粉15g,黄芪20g,辛夷花(布包)15g,白芷15g,苍耳子10g,细辛6g,远志10g,石菖蒲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服三剂,鼻塞减轻,涕转清稀,较易擤出,又服三剂诸症基本消失,继予三剂,痊愈。[/watermark]

5
发表于 2009-6-15 13:41: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watermark]论“紧脉”兼“数脉”
李时珍《濒湖脉学》紧脉、 数脉诗文中有这么几句话:
“(紧脉)数如切绳”(紧脉描述)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紧脉自注)
“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脉相类诗)
“数而弦急为紧”(数脉自注)
从这些资料来看,紧脉当为“脉状(弹人手、如转索、如切绳、如纫箄线)加至数(数)”,但现在的教材一般只说其脉状,而不言其至数。如《中医诊断学》上说紧脉“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或按之左右弹指。紧脉指感比弦脉更加绷紧有力。”这些都只是从脉状方面来描述,没有谈到紧脉的至数。
在临证中发现,风寒病人的脉象大多浮而数,而浮数一般为风热的脉象,风寒的脉象从理论上讲应为浮迟,我们的教材大部分描述为“浮紧”。这个说法容易让人误解为:“迟而有力”从而使临床诊断出现误区,即当出现数象的时候就无法判断寒热了。去年我曾写过一篇《风寒证与麻黄汤小议》(见《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7月11日,总第2761期),其中谈到现代中医畏用麻黄汤的原因之一就是:“分不清寒热,虽然表现症状为一派热象,如发热,脉浮数等,但其病因仍为风寒,这时仍需用麻黄汤。”在原投稿文章中在“脉浮数”一句后括号中说明:“《中医内科学》教材对风寒的脉象描述为‘浮紧’,而非浮迟或浮数——怎一个‘紧’字了得?”那时还只是从教材认定只言脉状,未言至数,如紧包括脉状和至数,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watermark]
6
发表于 2009-6-15 13:42: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watermark]风寒束表,日久不解

其人感冒半月甚或一月,经注射各类消炎药欠佳。主要见症为:全身酸楚,倦怠懒言,口干乏味,心烦,胃胀等,而呼吸系统症状(鼻塞、咽痛、咳嗽等)不显。皆因表证久而未解,或入于半表半里之间,有化热之象。治当疏散表邪,徒用消炎无益也(其炎症本不甚剧)。
施方: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15g,黄芩10~20g,葛根15g,半夏10g,陈皮15g,党参15g,苏梗10g,羌、独活各10g,栀子15g,淡豆豉15g,大青叶10g,薄荷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
方中小柴胡汤解表清里,加入葛根、淡豆豉、苏梗、二活增强其和中透表之功。
加减:伴咳嗽者加桑白皮15g;兼气滞者加木香10g。
方歌:小柴葛苏栀豉活(小孩歌颂支持话)。[/watermark]
7
发表于 2009-6-15 13:47: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用药衷中参西,疗效好,后生可畏。
8
发表于 2009-6-15 13:48: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推荐书目及医家(古今)
孙思邈《千金方》
世人皆尊其为“药王”,我认为当尊其为“医仙”,其医术及崇高医德足以为万世楷模!
9
发表于 2009-6-15 14:19: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5 01:48pm 发表的内容:
推荐书目及医家(古今)
孙思邈《千金方》
世人皆尊其为“药王”,我认为当尊其为“医仙”,其医术及崇高医德足以为万世楷模!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一书的大方,很难理解与运用,不知谭先生对此有何独到之见解,笔者很想知道!
10
发表于 2009-6-15 14:37: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久违泰然,恭听高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5:18 , Processed in 3.1810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