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278|回复: 8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新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1 19:3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极新解
很多中医专家及学者,常用太极之理阐述中医理论。但是,古太极图是一张废图!恐怕大多数人就不知道了。为此笔者对太极之理作了些新的解释。对太极图重新更正。如果同人们发现我的观点有不足之处,请斧正!
一、对太极图的一般看法
不少易学家把"太极图"称为是宇宙的模型,科学的灯塔,只因为万物皆没出乎"太极"阴阳动静之理。
从文字来解释“太极”:太者,无限大或无限小。极,极端,物极必反(阳极转化为阴)。有了转化就有循环不止之意。
古人对"太极"的一些说法: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以上说明了阴阳动静的重要性。
庄子说:“有生于无,无生于无有……”
庄子之说给后人留下了两个派枝,一派是庄子的"有生于无",是说万物皆是从无到有的。另一派是朱熹、张载对"有生于无"极力反对,并提出"太极乃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谓无"。
对以上这两种说法我认为:万物从无到有已经成为人们的一句讽刺话,如两个人争吵时排斥对方说,你"无中生有"等。
难道物质真是从无到有吗?不!太极是指物质而言的,对此我们不应有半点怀疑。如果没有物质,太极也就无从说起。
两仪,起码说有阴阳二气。当然,庄子的"有生于无"和古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是否有关还不十分清楚,很可能是误解。因"无极而太极"的"无极"是指无限大,或无限小,并非"无中生有"的意思,如果"无极而太极"是无的话,那么,就不该在"无极而太极"之后有"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了。
以上表明,用"有生于无"来解释"无极而太极"是说不通的。因为“无极”无限的虚空是自然的。虚空中的各星球即使是小微粒构成的,至少小微粒也是先天就有的,因为小颗粒不可能从太虚之外而来。这就难怪朱熹的另一派对"有生于无"极立反对了。
总之,古太极说"太极生两仪;阳动阴静,静极复动",对宇宙的自然规律基本概括的很清楚了。但需要解释的是:“太极动而生阳”并非动而生阳,而是阳自然而升(动)。
二、对古太极图的质疑
1、对太极理与象的质疑
若了解古太极图与理到底象不象,首先要弄清"象"的含义,什么是象呢?
朱熹曰"理为变化之原因,气则事物之现象"。
朱氏这句话说明了"象"是在自然规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因为有其物,必有其理。当然,若没有物质,"象"也就无法表达了。说明了"理"与"象"二者是相互并存的,即有理则有现象。如日东升西落,日为阳则明,夜为阴则暗,日东升西落是自然规律(理),日明夜暗是现象(象)。我们弄清了"理"与"象",再回到古太极图到底象不象呢?
古太极图是中间一个小白圈,一小白圈为中心点,再用螺旋型黑白各占一半,部分易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中间的小白圈表示太极的本体,或太极的动。然后,阴阳相互交感,环流不止即太极也。
我发现古太极图,不论怎么改变方式,太极图与太极之理都不相吻合(阴阳不能交感)。我又对另几种太极图做过验证,结果阴阳还是不能相交。因此,我对古太极图提出质疑:
既然中间小白圈表示阳(太极本体、阳之动),那么,又何必还要有一个阴阳各半呢?难道另一半的阳不是宇宙中的阳,不会动吗?如果另一半的阳能动,再加上中间小白圈也动,那么,古太极图就不是一动一静,而是两动一静了。
我们知道,太极图主要是模拟自然规律,即阳动阴静,阴阳环流不止的。所谓阳动,主要表现是阳升散(扩张),这就给太极图规定了一个尺码。也就是说,这张图让人们一看就明白阳升阴降的过程,即看图则明理。
然而,古人的几种太极图无一个能符合自然规律。几种太极图哪个也没法阴阳相交(阴阳不能升降)。
从目前对古太极图的认识,还没有一人能说出古太极图阳可以升,阴能降的方式及过程!这不是我们对古太极图认识的不够,而是古太极图确实不能使用!
2、什么是太极(元气)
《正蒙*太和》篇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对太虚混沌之元气,“太虚曰太极者,是指太虚太极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气而言”。以上表明:太极之元气是阴阳之始。按古人之说即“气生阴阳”。
“元气”是指大气吗?
确切一点说,不是大气!“太虚”宇宙空间没有大气(具目前对天体认识,只有地球才有大气)。我们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蒸汽等)。天然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氧可以溶解于水,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又可产生氧。氮,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氮。在地球释放能量的同时,把一些元素随之升空在大气中。以上足能证实:“气”就是地球的产物,即先有地,后有大气。所以,“太虚”“元气”不是大气。
3、太极之本体
整个大宇宙包括日月五星是否为一个太极之体,这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来知德把古太极图中间一小白圈为太极之本体。对此,我是高度赞同的!只有它才是太极(元气),才有阴阳二气。那么,这个太极本体是什么?
是地球!地阳之本体产生了蒸汽,蒸汽升到高空寒处则凝(转化为云雨)阴,阴雨再下降,乃太极阳动(升),阴静(降),阴阳环流不止。说的确切一点,地即太极之本体,蒸汽阳,降雨阴就是地太极之阴阳二气。
地为太极之本体,但绘制太极图时不能象古太极图那样,把中间小白圈为太极之本体,然后用螺旋型阴阳各半。对此在后新太极图有说明。
总之,不论是天之太极、地之太极、物之太极,只能是一个太极体。如果分为两体就等于脱离了阴阳的相互关系。
请大家继续关注第三节、太极图与自然的规律
2
发表于 2004-7-1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我们知道,太极图主要是模拟自然规律,即阳动阴静,阴阳环流不止的。所谓阳动,主要表现是阳升散(扩张),这就给太极图规定了一个尺码。也就是说,这张图让人们一看就明白阳升阴降的过程,即看图则明理。
然而,古人的几种太极图无一个能符合自然规律。几种太极图哪个也没法阴阳相交(阴阳不能升降)。
从目前对古太极图的认识,还没有一人能说出古太极图阳可以升,阴能降的方式及过程!这不是我们对古太极图认识的不够,而是古太极图确实不能使用!
楼主解释,可能有误!
太极图主要是解释物质运动规律,即动、静、阴、阳,对立统一!
请楼主把太极图当成是“动态”来看,即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06:42:28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谢谢newcoperny 直言自己的见解!    
  楼主解释,可能有误!
太极图主要是解释物质运动规律,即动、静、阴、阳,对立统一!
请楼主把太极图当成是“动态”来看,即知。
关于太极运动规律的动静问题,兄的看法与我的看法没有什么两样。
我质疑的是,古太极图中的阴阳没法运动!如果兄能说出古太极图中的阴阳能运动的道理,愿听您的高见。谢谢!
4
发表于 2004-7-3 08:16:20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如果想对太极理论有点了解的话,应该先明白太极的来历。
否则就是凭想当然的猜测了。
给楼主提供一点思路,
-------太极,是由太虚、太素、无极等等,经过九转还原演化而来的。
5
发表于 2004-7-3 19:02:04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翟兄太客气了!关于太极图的动、静、阴、阳问题,可能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1,太极图所揭示的是宇宙物质运动规律,因此这本身就告诉我们,由于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处于运动之中,所以,太极图的物质运动图象,也只能说是处于或局限于动态,而非静态。
2,太极图的两个中心两个极端,一动一静,一阴一阳,而无论是动静两极,或是阴阳两极,都是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状态中。
例如:阴成了阳的对立面,静成了动的对立面,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对照,相互确认。所以,没有矛盾没有对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无论是动,是静,是阴,是阳,那一方都是绝对不可欠缺的,若失去了动,那么静就不能存在了,同样,若是失去阴,那么阳也就不存在了。
3,太极,太极,有太也有极。无论任何宇宙万物的物质运动规律,一般都是可以用太极图所揭示的原理来解释,例如,黑洞与银核心,太阳与地球,或者生命生物质运动等。
因此,宇宙既有万物既有运动,那么太极图所要揭示的就不大可能是空的。但若要详细解释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翟兄可否指出一个点,让n某献丑献丑?
6
 楼主| 发表于 2004-7-4 05:15:35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谢谢星河 兄提供的  太极的来历!
但在星河网我没有找到这份资料……  
  newcoperny  兄:您说的好!!!   
  1,太极图所揭示的是宇宙物质运动规律,因此这本身就告诉我们,由于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处于运动之中,所以,太极图的物质运动图象,也只能说是处于或局限于动态,而非静态。
2,太极图的两个中心两个极端,一动一静,一阴一阳,而无论是动静两极,或是阴阳两极,都是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状态中。
例如:阴成了阳的对立面,静成了动的对立面,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对照,相互确认。所以,没有矛盾没有对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无论是动,是静,是阴,是阳,那一方都是绝对不可欠缺的,若失去了动,那么静就不能存在了,同样,若是失去阴,那么阳也就不存在了。
回答:看的出仁兄对太极之说了解的很宽广。对这两点高度支持!!!
3,太极,太极,有太也有极。无论任何宇宙万物的物质运动规律,一般都是可以用太极图所揭示的原理来解释,例如,黑洞与银核心,太阳与地球,或者生命生物质运动等。
回答:愚下认为,太阳与地球是不存在太极关系的。因为太阳与地球没有阴阳关系!
关于仁兄所说的:
因此,宇宙既有万物既有运动,那么太极图所要揭示的就不大可能是空的。但若要详细解释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翟兄可否指出一个点,让n某献丑献丑?
回答:请仁兄帮我解释一下古太极图“阳动阴静”的道理(阳动的过程)。谢谢!
7
发表于 2004-7-6 06:33:56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3,太极,太极,有太也有极。无论任何宇宙万物的物质运动规律,一般都是可以用太极图所揭示的原理来解释,例如,黑洞与银核心,太阳与地球,或者生命生物质运动等。
回答:愚下认为,太阳与地球是不存在太极关系的。因为太阳与地球没有阴阳关系!
关于仁兄所说的:
因此,宇宙既有万物既有运动,那么太极图所要揭示的就不大可能是空的。但若要详细解释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翟兄可否指出一个点,让n某献丑献丑?
回答:请仁兄帮我解释一下古太极图“阳动阴静”的道理(阳动的过程)。谢谢!
谢谢翟兄!
但太阳与地球的物质运动过程,的的确确是属于动、静、阴、阳规律的。例如:太阳是光明炽热的,地球是黑暗寒冷的,如果能够在假设中,把太阳与地球隔绝起来,那么,代表阳的[天体物质运动]与代表阴的[地体物质运动],立刻就能把阳宇宙与阴宇宙的属性,分别开来。当然,人类能够在宇宙物质运动规律中顶天立地,这也是因为地球地体是属于“静”的, 若不信,只要看看太阳天体的氢、氦质子聚变运动转化过程,就可以明白。本人坚信,如果整个地球象太阳一样都“发生了永无休止的火山爆发”,那么,就完全绝对可以肯定,无论有什么人与物,就绝对都不可能在地球的大地上“静”下来,即使是稳如泰山的“泰山”,也不例外!
解释一下古太极图“阳动阴静”的道理(阳动的过程)。
这也许并不困难,随便指定一物即可,或岩石,或生物,或月球等,但本人近日有事,请等多几天可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04-7-7 16:37:41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5jw兄说:
但太阳与地球的物质运动过程,的的确确是属于动、静、阴、阳规律的。例如:太阳是光明炽热的,地球是黑暗寒冷的,如果能够在假设中,把太阳与地球隔绝起来,那么,代表阳的[天体物质运动]与代表阴的[地体物质运动],立刻就能把阳宇宙与阴宇宙的属性,分别开来。当然,人类能够在宇宙物质运动规律中顶天立地,这也是因为地球地体是属于“静”的, 若不信,只要看看太阳天体的氢、氦质子聚变运动转化过程,就可以明白。本人坚信,如果整个地球象太阳一样都“发生了永无休止的火山爆发”,那么,就完全绝对可以肯定,无论有什么人与物,就绝对都不可能在地球的大地上“静”下来,即使是稳如泰山的“泰山”,也不例外!
回答:看的出仁兄是位知识渊博的人!但兄犯了阴阳认识上的错误!如太极之阴阳是指一个物体含有阴阳二气。而兄把太阳(一个物体)为阳,地(一个物体)为阴,把两个物体为太极,与阴阳学说是相违背的!
阴阳之“象”,与阴阳的相互关系是两回事。请兄看我的另一个帖子《阴阳学说争论的几个热点》。
兄说:
解释一下古太极图“阳动阴静”的道理(阳动的过程)。
这也许并不困难,随便指定一物即可,或岩石,或生物,或月球等,但本人近日有事,请等多几天可好?
回答:只要您能帮我解释古太极图中的动静,时间长短没关系!
9
发表于 2004-7-8 17:34:04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翟兄:您好!请问古人对阴阳的认识概念,来自何方?难道说是来自对人体自身的认识?
请翟兄看一看:
千金方
太阳、月亮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天体运行规律,都需要探讨。如果能够全面学习这些知识,那么对于医学就不会有受到阻碍不通的地方,就会尽善尽美了。[1]
注1:《千金方》序列。卷一    第2页   [白话精译]唐。孙思邈  著
倪泰一王春涛等译
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重庆科情印务有限公司
2002年月11月第一版
从这里或许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祖先,可能都是通过对天地宇宙的观测,而把天地运动的动、静、阴、阳规律反应到人体身上。
没错,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确是属于人体医学的范畴内,但中医究竟是如何认识到人体生命的阴与阳呢?
若论天地,有白天有黑夜,一白一黑,对立统一。
若论人,若没有通过对天地阴阳的认识,何谓阴阳?
所以,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或生命科学或医学,则都必须通过对宇宙物质运动规律进行观测考证,那么然后才能通过物理辩证,进行借助使用,翟兄意下如何?
回答:看的出仁兄是位知识渊博的人!但兄犯了阴阳认识上的错误!如太极之阴阳是指一个物体含有阴阳二气。而兄把太阳(一个物体)为阳,地(一个物体)为阴,把两个物体为太极,与阴阳学说是相违背的!
阴阳之“象”,与阴阳的相互关系是两回事。请兄看我的另一个帖子《阴阳学说争论的几个热点》。
10
发表于 2004-7-9 19:15:22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新解

李之才曾授邵雍1234四个数字,让其由之入易之门,余思多年,略有所得,希同好共研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2 23:49 , Processed in 0.0617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