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读何裕民教授的“体质学说──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9 17:4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惠生     
     我拜读了何裕民教授的文章后,对其倡导的“体质学说”产生了不少困惑。现谈一下自己对该文的感想。
    一、松软基础上的高楼
    该文作者对体质学说是这样说的:“体质简而言之,指的是个体生理特性。这种生理性其实是个体脏腑气血等内在结构和功能综合作用后的整体性显现。”“正是脏象、气血津液等构成了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体质学说是建立在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学说了。可是,我们都知道,中医的“藏象、气血津液”学说,基本上结构与功能是分离的,“象”不是“脏”的真实对应的外在表现,而“脏”也不是“象的真正的功能结构基础。何裕民教授在其编著的《差异·困惑与选择》一书中曾说:”人们早就注意到‘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也就是说,对于类同的现象,中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解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这就说明,何裕民教授对中医的藏象学说有着明确的观点。即中西医学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因此,也就不可能成为“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体质学说是建立在“藏象、气血津液”学说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体质学说是建立在一个结构与功能不统一的学说基础之上的,它的意义也不会比中医的藏象学说优越多少。如果不将体质学说建立在现代医学知识基础之上,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学的发展,将被迫使之重新进行抉择。必须重新回到结构与功能统一论的基本法则中去。否则,这一学说是建立在松软基础上的高楼,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个体生理特性”的局限性
    体质“指的是个体生理特性”,那么,体质学说是研究“个体生理特性”的学说了。我们都知道“个体生理特性”是无穷尽的,研究“个体生理特性”,实际上也不能表述每个“个体生理特性”,无论任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的结果都是将这种“个体生理特性”进行分类,找出不同类别“个体生理特性”的共性,为人们认识这种特性提供分类标准。该文作者在后文中对“个体化医学”很感兴趣,也可能是在这一思想支配下的表现吧?按其观点,我国有12亿人,先要在中国完成成12亿“个体生理特性”的研究。不要说进行12亿人“个体生理特性”研究,就是研究一万人“个体生理特性”也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某人能天才地完成,这种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的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生、老、病是人的基本规律,个体在不同生存时间里,其体质是不同的。少年时期的体质与中年时期的体质不同,更与老年时间的体质不相同。按此观点,必须对每个个体进行终生的跟踪研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可以终生跟随踪研究,那么,这些被研究的“个体生理特性”的资料又有什么样指导意义呢?在人类社会中,每门学科的研究都是从具体事物入手,将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类别,找出其中的共性。即发现被研究对象的规律,才能为人们提供借鉴成应用的东西。否则,这种研究不会为人类带来什么益处。实际上,该文作者在后文中谈到其应用的方法是“先选出每一类别的典型对象,设置互可参照比较的不同组别”,已经不是在研究“个体生理特性”了,而成为研究“每一类别的典型对象”了。另外,是否作者想模拟一下关幼波肝病专家系统的作法?“著名中医关幼波的肝病专家系统,模拟关幼波的思维方法,……,让计算机机从19亿多个处方中选出针对病情的处方,……。”这里可以肯定两点,一是关幼波不可能有“19亿多个”病人的临床经验,二是关幼波不可能把世界的肝病规律与经验总结为“19亿多个处方”。关幼波的肝病专家系统是一种输入信息的计算机上的数学组合游戏,或曰推理,不是或不全是关幼波临床经验的总结,其有效性与可重复性是值得怀疑的,其意义也是非常局限的。如果何裕民教授也搞一个上亿个“个体生理特性”的体质学说,很可能成为“收获时的遗憾”。
    三、体质学说中的迷茫
    该文作者讲体质是“个体生理特性”,而气质是“个体心理特性”,体质与气质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作者还指出:“体质是个体生理特性的整体性反映,……;在临床诊治中,人们也可通过辨析体质,来贯彻整体性观念。”从这里可以看出,体质学说中的“个体生理特性的整体性反映”中不包括“气质是个体心理特性”的了。这种抛开“心理特性”是否能全面地反映某一“个体生理特性整体性”呢?心理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基础,心理特性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如果研究人的体质离开了“个体的心理特性”,那与研究动物的体质方法有何区别呢?实际上研究人的体质时,不同“个体心理特性”的人,其体质是不同的。“个体心理特性”不可能不成为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把“个体心理特性”抛开平研究体质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是片面的。 再者,该文作者将“临床诊治中,人们也可通过辨析体质,来具体地贯彻整体观念。”也列入到体质学说的内容。这里的“辨析体质”是用于“临床诊治中”的,这与某些人倡导的“辨体论治”是否是同一概念?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就存在一个混淆概念的问题。体质学说研究的是“生理”特性,“生理”特性是不存在辨体论治的。“辨体论治”应是针对“病理”特性的。前者是健康态,后者是疾病态,两者着根本的区别。诚然,在同一致病因子作用下,不同体质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如:一次流感到来,不同的人可表现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等,但这种表现形式已被人们归纳为“病”或“证”成为论治的依据。但这时,体质的“个体生理特性”已不是论治的依据了,所以,真正的“辨体论治”是不存在于“临床诊治中”的。只有“辨证论治”才是“临床诊治中”的普遍法则。只有人体出现可供“辨证论治“的症状、体征和某些理化指标时,才能为”临床诊治中“提供可靠的依据。这种”辨析体质“,区分”个体生理特性“的思想方法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的诊治思路的,还可能带来的将是更多的烦恼和迷茫。
    四、医学术语与哲学术语的混淆
    中医脏腑辩证中的“肾阴虚、肝阴虚、脾气虚”等证的名称,是中医的医学术语,不是该文作者所指的那样:“因涉及到阴、阳、气这类哲学术语”而成为哲学术语。更不会成为作者描绘的那样:“如同天安门广场上让人任选一起跑线,随意定个起跑方向而进行接力赛跑,只能是无序的‘乱跑’,整个场面一团糟,比赛的结果谁都难以认同。”我不知道作者是出于何种心态说这段话的?如果觉得中医现代化的步子太慢了,那还有情可原。如果是出于对脏腑辨证的厌恶而说这段话就太不应该了。我们都知道,正是中医的这些“肾阴虚、肝阴虚、脾气虚”等,才构成了中医的脏腑辨证。这种归类法,曾为中医创造了光辉的历史,直至今天,还为不少中医所应用,是他们临床诊治中的依据。如果真象作者说的那样,是“天安门广场上无序的乱跑”和“整体场面一团糟”,那这种理论早就不存在了。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中存在着“本身又是一个难以清晰界定其内涵外延”等问题。但是,在没有一个新的脏腑辨证标准确立之前,传统的中医脏腑辨证中的“肾阴虚、肝阴虚、脾气虚”等证的名词术语和辨证标准还得应用。如果今天离开了这些标准,那就会真正成为作者描述的那样,成为天安门广场上“无序的乱跑”和“整体场面一团糟”。下边再引一段文章:“如表现‘肾阳虚’症状有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妊娠毒血症等,它们虽各有特点,但在中医辨证中有雷同之处,化验中有尿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量低下等相似之处,故这类病人人用‘温补肾阴’的办法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这段文字描述看,“肾阳虚”等中医证名也不是哲学术语。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是临床上中医对疾病认识的规律性总结,绝不是什么“任选一起跑线,随意定个跑步方向而进行接力赛跑,只能是种‘无序’的乱跑,整个场面一团糟”。
    另外,作者因中医的医学术语中含有“阴、阳、气”等而说成是哲学术语,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理解。如果把一个人的名字叫做“李二狗、王三虎”等时,是否这些人就会成为动物名字呢?再者,如物理学中的“阳极”、“阴极”和化学中的“阴离子”、“阳离子”等,是否也因含有“阴、阳”而成为哲学术语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在该文中对中医的辨证论治大加赞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医学有可能对世界医学作出贡献的一大方面。”而对具体脏腑辩证是如此厌恶,真使我难以理解。中医的辩证论治体系与具体的辩证论治方法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辩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抽掉了这些具体的辩证论治标准,在临术中将按什么标准支进行“辩证”与“论治”呢?当然,我不是说中医的具体的证的分类方法和命名没有问题存在。我是说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这一理论的体系的功过是非。我赞同对一切不合理东西的分析、批判,甚至舍弃。但这种行动必须建立在新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用新的、正确的标准去评价历史和现状。否则,是行不通的。绝不是几篇文章就可以使之飘然而去的,我们不仅要对医学术语和哲学术语区分清楚,而且要对其存在的价值和舍弃的利弊作一权衡,要为中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选择标准。
    五、最后迎来的困惑
    该文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这样写道:“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体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的切实可行性及中西医学双方的可认同性。中医有可能融入未来世界医学体系的合理内容不少,但许多在现时暂时还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程序和方法,有的必须经过‘解构’才能实施现代研究。在我们看来,体质学说也存在着类似情况,但要好得多。它更容易升华为现代科学理论。”“总之,我们认为体质是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之一。”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过对体质的研究,使中西医学达到交融。“体质研究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可能为预防医学增添一些新的东西。但是,中西医学的最大差别是临床部分。如果中西医学不从临床上做到:“辨病、辨证标准化、治疗原则统一化、疗效观察客观化、资料分析科学化”。那么,中西医学是很难交融的,体质学说的研究是不会使中西医学走出目前的困境的。其研究的结局可能正象作者所说的“其间征途漫漫,荆棘遍野、沟壑纵横”,迎来的将是又一种困惑。
2
匿名  发表于 2005-3-21 08:02:21

[转帖]——读何裕民教授的“体质学说──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

老何的体质学说,早已经“堕落”成为西医的人类学体质调查去了,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通病,一切都是泊来的好嘛!呵呵。不管怎么样,反正教授混到手还是好!
3
发表于 2005-7-5 10:27: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读何裕民教授的“体质学说──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

这才是中西医结合之正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09:49 , Processed in 0.0526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