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家心性理论的嬗变
儒家心性学说从先秦开始就存在两个不同侧重。一个侧重是“忠恕之道” ,代表作是《孟子》;另一个侧重是“太极之道”, 代表作是《易传》。这两个不同侧重,最后形成了儒家两个最具影响的学派——理学和心学。南宋以来,理学与心学长期并存,对平衡心身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过程,不仅对考察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传统有益,更有其现实意义:创造当代中国人心理生活的和谐;解决当代中国人心理环境的适应问题;帮助解除当代中国人的心身疾病;为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提供资源。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不能正确理解阴阳学说,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人的儒家学说。不能正确理解儒家学说,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不懂得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就难以真正解析中国人的心身疾病。
一、阴阳学说及其地位
阴阳哲学的内容丰富,在古今中外一直存在很多角度的理解。比如海外就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物理”和“心理”共同说明问题,是阴阳哲学对物与心的共鸣(resonance) ,还有把物候变化和“心理”共同类比来说明阴阳哲学的情况理解成节奏(rhythm) 。如果剔除一些假借阴阳哲学之名,实为迷信糟粕以及对阴阳哲学的机械理解,则可以显示出这一哲学的历史作用。下面要阐述的是阴阳哲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由此产生的心性观点及其带来的心身问题。
(一)阴阳哲学的地位
阴阳哲学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具有了崇高地位。其重要的标志就是作为群经之首的《易》,所有的卦都是由阴阳爻组成。而《易》以及《易传》的相关内容,一直成为后世哲学的依据。阴阳哲学实际上一直在总领儒、道、医。阴阳哲学在儒家的这种地位,可以从正统儒学把《易传》看成是孔子之作这一点上得到证明;阴阳哲学在道家的这种地位,可以在道家对宇宙解说运用的正是阴阳哲学这一点上得到证明 ;阴阳哲学在医学上的这种地位,可以从《黄帝内经》全文以阴阳解说和直接引用《易传》中阴阳论述的情况得到证明。阴阳哲学的这种地
-=-=-=-=- 以下内容由 聂文涛 在 2007年09月04日 11:57am 时添加 -=-=-=-=-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iversity Press,1954,308.
Graham,A.C,Yin-Yang and the Nature of Correlative Thinking,Singapore: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1986, 63-64.
《列子 天瑞》:“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太平经合校》卷一O二至一三六:“天,太阳也;地,太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