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勿患“西医恐惧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8 13:1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勿患“西医恐惧症”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在中医的历史发展中,确实发生过用西医“框”中医的事情,但是,“框”一下又有何妨呢?中医并没有因此损失什么,相反,由于西医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术被我们中医合理地接受和广泛地应用,中医临床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中医的“证”与西医“病”的科学结合,使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把握上更加深刻和准确。我们应当欢迎这种西医与中医的碰撞,也许就是在这种不断的碰撞中,通过中西医的比较才会发现各自的长处与不足,进而达到优势互补。然而,在我们中医界却有另一种现象在渐渐暴露出来,可能是对“西化”的过于防范带来的心理紧张,惟恐中医会被西医“化掉”,视西医如洪水猛兽,其严重程度到了对“西医”二字既不能视也不能闻的地步,似乎染上了“西医恐惧症”。实在是大可不必,这未免太脆弱了。
  笔者近日曾发表《中西医“结合点”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见《中国中医药报》5月25日第5版),基本观点是:虽然中西医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关注的层面不同,遵循的路径不同,但对人的生理病理本质的认识应当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中西医在对人的生理病理认识上可能存在某些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不仅为中医充分利用西医理论与技术提供基础,也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和证明中医的科学内涵提供可能。并提出三点依据:①“结合点”往往是中医与西医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可能蕴含着重大的研究价值;②中西医的“结合点”,首先表现了两种理论在这一点上的重合,是理论上的部分“通约”,可以看作是理论全面通约的突破口;③中西医“结合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初步认为是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点,可以看作是现代科学技术介入的入口。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的初衷无非是为中医研究提供一种参考,本不必大惊小怪,但还是触及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凭空抛来了一顶帽子:“归根到底还是要用作者认为的代表现代科学的西医来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是要用西医的理论来框中医,能和西医有相通之处、能被西医证明的中医理论就是科学,其余就是不科学。”这是哪儿跟哪儿,真是一头雾水,令人啼笑皆非。
  经过敏是“恐惧症”的典型表现,往往是无端猜测,妄下结论,是非不辨,草木皆兵。如果患上“西医恐惧症”,对中医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研究是一种科学选择,原因很简单:中医和西医同属于医学的两个流派,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一致,与其他学科相比,二者的关系更加密切,研究的内容更加贴近,更易于交流和借鉴。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相近学科的相互借鉴和交流是极其自然的事情,由于相近学科的深度融合产生出新的学科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是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不是人的意志所左右的。同属于医学学科两个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更是极其自然的,我们没有理由去阻止它,其实这也是我们阻止不了的。君不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研究的中医基础与临床课题中,借鉴和应用西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情况还少吗?在中医临床“衷中参西”的现象还不够普遍吗?你能说这是在用“西医框中医”吗?恐怕不能这么说吧。
  中医要现代化是国家基于“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一严峻挑战提出的,是从保护和发展中医的角度提出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升中医的现代科学水平,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而西医学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与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已经在西医学中得到充分应用,所以,中医学合理地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一些新东西为我所用,不仅是在充实和完善自己,而且也是在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连接和介入进行的条件准备。
  中西医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是有重大区别的,但这不能成为中西医结合乃至于融合的永久的障碍。可以预见,随着中医现代研究的推进和中医现代科学水平的提高,随着西医由还原研究向整体研究的转移,中西医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上将逐渐拉近,中西医走向融合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我们不能静止地去看中医,不能仅从文化背景和现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上去推断中西医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在中西医之间已经筑起的围墙上添砖加瓦,而是要为中西医未来的融合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对西医的恐惧,不仅仅源于思想保守,也表现出对中医发展的自信心不足。二千多年中医发展铁的事实无需再说,国家最近由16部门联合制定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其对中医发展的重视程度,足以表达出国家对中医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国家给予如此强大的支持,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让我们信心百倍吗?我们要相信中医,相信科学,只要是科学的东西,就一定会经得起风浪的吹打和时间的考验,真理的光芒是遮挡不住的。不要担心中医在与西医的交流和碰撞中会失去什么,中医要发展就难免要经历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经历一个旧事物代替新事物的过程,因为真理都不是绝对的、终极的,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要发展就一定要推陈出新。中医的发展是这样,西医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中医“西化”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西医思维的影响,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如果把“西化”的原因只归结为西医思维的影响一端,就会把我们的认识引入一个狭隘的境地。“西化”,与中医因为“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纲要》语)有直接关系。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西化”问题,不从中医自身寻找原因,不从提高中医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是难以奏效的。西医为什么没有出现“中化”现象?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多学科结合研究,是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包括西医在内的更多的学科介入,中医应该有一个更科学和更积极的心理准备。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医许多优秀的品质,中医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过去需求,现在更需要。我们不要轻易拿什么“科学”或“不科学”的标准去看待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要欢迎和善待不同学科对中医研究发展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研究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不要轻易地去加以否定。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尚处在一个“初期阶段”,要允许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让我们以更加开拓的精神和更加宽阔的胸怀参与到中医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2:27 , Processed in 0.0511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