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论振新中医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8 15: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知识经验的积累与延续,她没有停留在古老的认知之中,她也不应该再以传统医学来定位,她应该全称谓:“中国医药学”或者是“中华民族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产生,以中原文化体系为理论基础,汲取多民族、多国家的医药学知识成果,也包括当今的医药学知识成果,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她以治病救人养生为主要任务,涉及人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上古即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之说。
中医药学自产生之日起,即以海纳百川之势蓬勃发展,不断汲取着各国民族的优秀医药成果。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生生不息。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西洋参引种我国等都与中医药相伴而行,以及当今的中医药现代化工程,中医药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也正是由于中医药学的开明,血竭、乳香、没药、丁香、西红花、西洋等得以传入中国,为我国人民所用,并且赋予了她们中医药的特色,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即便是在西洋学说大举进入中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国内百业凋零,皆以洋为用,中医药学领域也产生了《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专著。
中医药学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精诚的医术,护卫者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在瘟疫横行的古代,在欧洲,有死亡过半的大瘟疫,历时百年;在中国,则有睿智的良医,将瘟神送走。涌现了如张仲景、孙思邈、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之名医。即便是在近代,在缺医少药的五六十年代,中医药在护卫人民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就是中最近发生的非典疫情,中医药治疗方案以其明确的疗效,较低的治疗费用,赢得国人好评。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西医药在很多情况是束手无策,即便是有,也只是对症处理,而且在患者的心留下思想包缚;在很多免疫系统疾病中,患者还未出现多脏腑功能病变时,还有一定疗效,之后,疾病未愈,由药物已引起胃、肝、肾等器官损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继发性疾病;抗生素、激素的应用,虽然给患者带来一线生机,从发现到使用才100多年,但是,它已严重的破坏了人体的内部平衡,剂量越来越大,副作用越来越多,人们的身体状况则是每况愈下,耐受力、抵抗力、适应能力下降,药物过敏现象频繁发生,为此,负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在我国就有几百万的因药致残的患者。然而,中医药以其独有的安全性、有效性,2000千多年前的处方至今仍然有疗效,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很少有因为在常规剂量中应用中药,而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在很多慢性疾病中,到了后期,患者已无生活质量可言,中药的应用使他们能安然的渡过人生的最后一段光阴,即便是在西方,也有如此认为的。中药针剂在临床应用,作为新剂型,新医疗方法,曾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广泛认同,随之而来,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过敏反应,但是这不能全部归罪于中草药,针剂本身的特点是其主要原因。人体是一个复合体,有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和选择性。针剂是强加于人体的外来杂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与适应能力不同,当输入人体的针剂与人本身不相适应时,也就出现了免疫排拆反应,出现过敏现象。正确的认识中医药,认识运用中医药中出现的问题,择其善者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权衡利弊,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其我更新的过程。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医药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汲取各民族医药学与民间医药学的精华,自我创新,不断完善,让中医药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发挥其救死扶伤的功能,涓涓不息。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学也正在与时俱进。中医药学在2000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医疗实践中,学习、研究、创新、再实践,已经多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新理论、新技术、新思维方式的出现,并为后世医家所完善。然而,与时俱进,实现中医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西方人的思维观点来验证中医,也不是用现今人们的世界观来诠释中医,凌驾于中医药学之上,这是不科学的,是霸道的。而是用现今人们所掌握的新知识来充实中医药学,并且在临床中验证,因此得出一个崭新的中医药辨证理论体系,来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一个人学习了洋文,并不意味着他就成了洋人,洋为中用才是本质。中医药学用整体观念,辩证法来认识事物,这一点与相对论没有本质区别;西医药学从切割的线性观念来解释医学现象,把事物绝对化,没有完整性可言。也只有整体中才能包含元素,整体与元素相对存在。把现有科技成果运用到中医药中,使中医药学得到新知。蛋白质、微量元素理解为精微物质为人体所必需;青霉素定位为苦寒清热解毒类药物,适用于火毒症,长期使用可致患者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这绝不是牵强之举,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外科手术也并非西医之专利,2000年前已有中医所为;现代制药技术在中药制药中同样适用,即便是在古代也有类似之法;现有的诊疗设备只能说是一项新式诊疗技术,并不为西医所独崇。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医所用,这才是中医药现代化之路。
中医药学融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集天象、物候、地域、兵法、治国齐天下等领域的成果而大成,具有完整性与独立性。振兴中医药,即是中医药学在成长中完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份,也就是振兴中华。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保持民族气节,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必将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
2
发表于 2007-7-8 19:22:38 | 只看该作者

重论振新中医药

振兴中医药主要体现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3:10 , Processed in 0.0552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