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1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对现在中医科研的一点看法![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7 07:3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对现在中医科研的一点看法! [转帖]     
我们知道,对于医学的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被证明是合理的,然后通过动物及临床实验,被证明有效,最终用于临床;一种是在临床中已经被证明有着良好的效果,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机理不太明确,或者说我们以目前的水平,还难以认识其机理,所以进行机理方面的研究,以便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恰恰中医就是这样。
    反观我们的研究,现在走的是南辕北辙的路。中医已经被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流传下来的经典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可是一些在科研人员的眼里,却成为了没有理论依据,需要理论来支持的东西!所以大部分论文千篇一律,“用理论来支持中医”,事实上是非常可笑的。中医没有你的支持,已经在临床中存在了几千年,他被群众所接受,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像沙子一样被掏掉,那是历史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那些说中医不科学的人是对历史的无知、现实的漠视,对人民群众的侮辱,是对真理检验标准的否定,用理论解释理论,用理论来评判真理,是披着科学外衣的最大的伪科学!
我在此要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你不能认识中医的科学!
2
 楼主| 发表于 2007-5-27 07:42:4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对现在中医科研的一点看法![转帖]

[转帖] 回复科学的评判标准,还中医的清白面目! 现在大家都在搞科技创新,也都知道科研的生命在于真实,为何这么些年了,我们的科研进步却很小,许多显赫一时的科研成果最终却躺在柜子里睡大觉呢?这要从我们的科研标准的选择来说。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我注意到,在科研的过程中,每当碰到关于如何评价的时候,我们许多的科研人员,惟洋人的马首是瞻,只要老外说的,就是金科玉律;只要洋人说的,我们就承认;不管处理何处,不管来自何方!
在中医的科研中尤其如此。事实上,对中医的评价,中医人士最有发言权,可是现实情况确实,中医被处于一种审判的地位,根本没有发言权。想评价一下?对不起,老鼠不点头就不行,洋人不点头就不行!
这种不顾临床实践,用理论评判理论的思路,导致了现在的中医是否科学的大辩论,各种脏水纷至沓来!

3
发表于 2007-6-11 10:48: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对现在中医科研的一点看法![转帖]

中医理论联系实践是目前科研主导方向。如对应关系与临床应用、以肝为例:肝为木为阴中少阳、药物酸皆归于金是药性对应关系。五藏而言例即肝与肺为对应关系。脾为中央至阴与肝联带关系、与心为相生关系、与肾为同源相生关系。其余可类推。应用于临床极为方便。择药时运用其原理提高临床效果非常有利。科研时应用其原理深入研究难治病致病机理极具重大意义。
4
发表于 2007-6-13 15:19: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对现在中医科研的一点看法![转帖]

从现在中医科研的相关课题设计来看,有许多计数资料涉及的样本数量还是明显偏少,不能证明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即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在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时。可用干支历作为理论模型来验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的可重复性、可检验性,要树立大样本(上万人次)、长时间(上百年)进行研究的指导思想,对此人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希望一蹴而就。!
5
发表于 2007-6-14 12:29:0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对现在中医科研的一点看法![转帖]

科学还很肤浅。
6
发表于 2007-6-14 14:05:5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对现在中医科研的一点看法![转帖]

读书与临床、神即核酸。经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即魂魄脱痒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神之变也:病毒性核糖核酸与脱痒核糖核酸干忧而致变化。四气调神:肝魂少阳腺嘌呤与肺魄少阴胞嘧啶、心神太阳鸟嘌呤与肾精太阴尿嘧淀四气为对应关系。每以志意顺四时为急务:志装配机作用、意运输作用、四时即春夏秋冬。若有感疾、亦察精神志意存亡得失。以为治法。盖渭生之本、营卫气血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元气之气化升降舒结。又因乎喜怒悲忧恐之变:即兴奋性刺激。病有关于持久不泽、精气驰坏。荣泣卫除者、岂特外邪之伤。神不自许也。
7
发表于 2007-6-14 15:19: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对现在中医科研的一点看法![转帖]

现在中医的科研有些太过超前。许多中医源头的东西尚末吃透,比如说为何是五藏主病,不是其它内脏,经络的研究没有一点突破,营卫之气的研究还只是综述阶段,五味又是什么,五味对各藏的生理调节怎样,四季对五味的影响又怎样,。。。老祖宗以超人的想象和哲学思辨,创造了这庞大无比的中医理论体系,无论从哪一方面入手,都可以成为绝世之作。需要成千上万中医志士,甚至许多代人的努力,目前需要的是有一种大的环境。但这种环境,又需要有中医能证明中医本身的不可代替性与优越性。否则中医的研究很难说。
中文将许多老外排在了外面,古文又将许多现代中国人排在外面,再加上庞大的知识体系,真正能掌握这种理论,然后加以发扬光大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其实只读金匮伤寒,背得滚瓜烂熟,融会贯通,也会不错的。中医的64路板斧,学会3路也可以成大将军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0 02:46 , Processed in 0.0596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