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官争功闹红了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14 15:2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官争功闹红了脸
《走近中医》-----第五章第六节-----五官争功闹红了脸

第五章 解读生命之谜


把你的手指仔细端详它八天八夜吧,宇宙把最深层的秘密都一股脑地平摊在你的手掌上,只哀叹人类有眼不识五指,不问一下为什么上帝给你长了五个指头而不是其它!
――作者
宇宙选择人类做生命的代表,因为优美的人体最大限度地承载了宇宙的喜怒哀乐,忠诚地收藏着宇宙演化的陈年老账。 ――作者

第六节 感官争功闹红了脸

只要我们承认人类是由单细胞的原始动物,经过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进化成今天地球上最杰出的生命――人类,那么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类的五官是个进化的结果。它们个个本领不俗,谁的功劳也不小。
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绿眼虫,不可能长着一个嗅觉灵敏的大鼻子,而变形虫也不可能长着会偷听声音的大耳朵。地下工作者――蚯蚓,它实在无必要长着一双含情默默的大眼睛。这样一想来,我们人类自豪的五官:眼、耳、鼻、舌、身,除了经过漫长的演化,恐怕不会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突然有一天齐刷刷来到人体身上来报到。一句话,五官是通过进化,一个个演化而来的。
五官是演化的结果,是随着生命过程的继续,生命层次的加深,按步就班地在动物身上演化出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生命的进化,非要在人体的最外层进化出五官,外在的刺激为什么单单激发了生命产生出五大类感官来相适应?
1. 皮肤感觉(身)
皮肤感觉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最早演化出的一类最简单的神经感觉。
想想原始动物生活在汪洋大海里,是最外层的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无论化学物质的刺激,或是泠热的刺激,亦或是声音产生的机械波、光产生的光波,反正,所有刺激都是最先通过原始动物的表层或表皮而作用于动物体内的。皮肤感觉也正是由于这些刺激而优先应运而生。各种刺激促使了感觉神经最早形成。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和位置觉,都依次做为最表浅的感觉在皮肤上产生出来。
触觉和压觉,是外界与皮肤接触,或触及毛发,达到一定的刺激阈值,引起的一类感觉。现在研究已知,人类有几种感觉神经未梢与触觉的形成有关。如毛囊感受器被肯定为某些皮肤感受器的感觉未梢。手指皮肤丰富的一类梅氏小体,也是一种触觉感受器。
温度觉,即外界高于或低于人体皮肤的所谓热或冷的刺激,作用于表皮而产生的一类感觉。它是原始动物在海洋生活过程中,适应寒暑的变化,而在体表形成的一种感觉装置。研究发现,冷热感受器和痛觉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当温度降低到零度时,一切感受器都已开始罢工,停止释放冲动。从零度开始,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痛觉未梢放电频率逐渐增加,5℃时达到最高峰,然后又逐渐减少,到15℃时停止。所以在0℃到15℃这个温度范围内,只有痛觉。从大约12℃时,冷觉感受器开始放电,并随皮肤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频率,到25℃时达到高峰,然后再漫漫下降,到35℃时停止放电,因此在12――30℃的温度范围之内皮肤只有冷觉。大约从25℃开始,热觉神经未梢开始放电,到35℃时达最高频率,然后又下降,到47℃时放电停止,所以在30――47℃范围内,皮肤只产生温热感觉。[19]
痛觉产生的机理比较复杂。一般而言,痛觉感受器是一种裸露的自由神经未梢,遍布于皮肤、粘膜、及许多内脏器官中,当组织损伤或有炎症时,组织细胞或血细胞中都可渗出一些致痛的化学物质,如缓激肽、钾离子、组织胺、5-羟色胺以及许多肽类和正电蛋白质等,都可以产生痛感。尤其以缓激肽致痛最明显。
皮肤广泛分布在人体表层,是人体第一道防护线,也分布着最多的感觉器官。它是人类承袭了生命在漫长岁月演化而形成的最早最简单的一类感觉器官。
皮肤感觉,首先产生的是触觉,然后在触觉的基础上,再产生出压觉、温度觉、肌动觉(感受震动,或叫位置觉)、痛觉、麻木五种基本的皮肤感觉。
之所以认为触觉是第一个产生出来的感觉,是因为,没有和外界的接触,就不可能获得外界的刺激,没有外在的刺激,就不可能促使普通的体细胞特化成感觉细胞。有了感觉细胞的产生,才能产生出触觉。有了触觉,感觉细胞再经过特化,逐渐又演化出触知温度、压迫、疼痛、震动、麻木的特殊细胞,产生出相应类型的触觉。这样就很容易总结出,温度觉、压觉、肌动觉、痛觉、麻木觉,这五类的皮肤感觉,都是触觉派生的副产品,是触觉的子代产物,以触觉为母本,向五个方向演化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宇宙五程演化律在皮肤感觉的演化中显示的作用。
2. 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黑夜给了人类一双眼睛,人类会用这双眼睛洞悉宇宙演化最根本的奥秘。
从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绿眼虫,生命就进化出可以感觉光存在的细胞――感光细胞。绿眼虫有一个红色能感光的眼点,有感光作用。借眼点的指导作用,使它向光源方向运动。昆虫是动物界中最鼎盛的一类,如桩稼最大害虫――蝗虫,不但很夸张地长了一对大复眼,而且在头部又另加单眼三只。有些昆虫复眼中可找到几个(某些 蚂蚁)或28,000个(蜻蜓)小眼。不知它们迫不及待地长出这么多的眼睛干什么。
人类的眼是一台精湛的摄像机,是适应生命的进化而逐渐演化来的。光线从瞳孔进入眼球,照到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使光能变成电能,并将电能做为一种冲动传到大脑中枢,引起视觉。
五光十色的世界真精彩,人类是怎样看到这千百万种颜色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不但是精湛的照相机,而且还是奇妙无穷的调色板,它能调配出17000种不同的颜色让我们一饱眼福。研究认为,人类的每只眼睛足有几百万个名字叫“视锥细胞”的小宝贝,就在这些小宝贝的帮助下,使人类看清了光线照亮下的物体,并逐渐演化出分辩不同颜色的能力。之所以认为分辩出颜色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因为,有些哺育动物,例如猫头鹰、蝙蝠,就没有人类那样幸运地长了一双明察秋毫的的大眼睛。它们一点颜色也看不出来,看到的只是光和黑色的形体,是一类十足的全色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我们的老祖宗在世界上就最早提出了五色说,认为红、青、黄、白、黑是宇宙的五大原色。这显然受中国哲学思想“五行”理论的深刻影响。
其实对颜色的认识,倾注了人类大量的精力和时间[20]。
光是大自然让我们认识它的一种方式。宇宙的一切物体,只要它能发射、反射、透过或吸收380nm(毫微米)到780nm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它就会具有某种颜色。
所谓颜色,其实有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彩色,是黑白颜色以外的各种颜色。一种是非彩色,是指白色、黑色和各种深浅不一的灰色。对于自然光,我们看到的黑白变化,相当于白光的亮度变化。对于任何颜色,当用白光照射时,如果白光亮度足够高,人眼就会把任何有色的颜色看成是白光。相反,当白光亮度足够低,就会看到任何颜色都发暗或变灰,甚至变黑。所谓纯白的理想光,是一些完全反射的物体,能把光百分之百的反射,光的反射率等于1,所以我们看到了白光。相反,所谓纯黑,也是理想的无反射物体,其光百分之百的无反射,全部被物体吸收,光的反射率等于0,因此被看到的是黑色。
眼睛是生命在漫长的演化年代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逐渐进化出的一种高级的视觉器官。太阳光的物理特性,促进了动物视器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并使视器渐渐有了分辩颜色的能力。
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整个细胞都具有感光功能,是个十足的感光全能细胞。在较高级的多细胞动物体内,只有少数细胞具有感光性,如原生动物绿眼虫,只有能感光的特殊细胞器官――眼点,主管感光功能。而原索动物文昌鱼,在脊髓的中央管壁上,已进化出许多感光细胞。脊椎动物的鱼类,已有包括角膜、和能前后移动的晶状体,及视网膜、视神经等完善的视觉器官。到了哺育类动物,视器就更精密更专职化了。由此可见,视觉器官是个进化的过程,从普通细胞到特殊细胞,从低级到高级,有一个明显的进化路径。原始单细胞动物――虫类动物――鱼类动物――四肢爬行动物――羊膜卵哺育动物,随着动物层次的五大步演化,视器演化出的生物学品质越来越高。
1802年,英国学者杨格和赫姆霍尔兹提出了著名的三色学说。他们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可以产生出各种颜色,假设在视网膜上可能有三种不同的神经纤维,每种原色都能引起一种神经纤维的兴奋。无独有偶,1878年,赫林提出了对立颜色学说,又叫四色说。他发现,颜色总是有规律地以红――绿――黄――蓝――黑――白成对的关系而存在,因此他作出了另一种大胆假设,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正是这种视素的作用下,刺激了视网膜上相应的锥体细胞,引起了不同视神经纤维兴奋,产生了视觉。
一个世纪以来,三色说和四色说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谁也降服不了谁。直到日本学者通过色觉研究,证明了视锥细胞确实有三种,它们对红、绿、蓝三色光最敏感,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证明了杨――赫姆霍尔兹的三色说是较有说服力的。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又发现,在视网膜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感觉器,它们分别是三种感觉锥细胞,每种锥细胞具有不同的光敏特性。
沃尔德、布朗以及麦克尼科尔等人,用显微镜光度计测量人眼的单一锥细胞的相对光谱的吸收特性,发现有的锥细胞对黄色光(波长570nm)有最大感受性;有的对绿色光(535nm)有最大感受性;有的对蓝色光(445nm)有最大感受性。据此,可以得出结论,颜色视觉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上的三种独立的锥体感光物质对红、黄、蓝最敏感,它们有选择地吸收光谱的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每一种物质又可单独产生白或黑的反应。在强光作用下,产生白的反应,在无光刺激下产生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神经兴奋由锥体感受器向视觉中枢的传导途径中,这三种反应又重新组合,最后形成三对对立的神经反应,即红或绿、黄或蓝、白或黑的神经反应。
也许正象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自然界模棱两可的现象是很不少的。颜色视觉的机制很有可能也有这种情况:即在视网膜感受器的水平上是三色的,符合杨――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而在视网膜感受器上的视觉传导路水平上却是四色的,又符合赫林的四色学说。
不管眼睛的视觉是如何产生的,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即视觉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大自然的进化,给了人类一双明亮又美丽的大眼睛,
3. 耳
最不关心世界大事的蚯蚓,窝在地下逍遥自在,它无需要进化出视觉,也同样省去了好多麻烦,无必要长一个听事的大耳朵。
耳是脊椎动物的听觉平衡器官,也是一个随着进化而渐趋复杂的感觉器官。最初只有感觉平衡的作用,后来演化出听声音的作用。
人耳有内耳、中耳和外耳三部分。原索动物还没进化出耳。圆口类和鱼类只进化出内耳。其中圆口类动物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刚刚分化。而鱼类要进化得多,它已经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已截然分开,并由球囊突出的一部分进化成听壶。在两栖类较低等的动物中,耳的构造和鱼类差不许多,但到了高级种类,已有了很象样的中耳。中耳的鼓室是由第一腮裂(喷水孔)变化而来的结构,仍以咽鼓管和咽相通。其中有一块听小骨(耳柱骨),是由舌颌软骨变化而来,其外端紧接鼓膜,内端则与内耳相连。
在爬行类动物中,除少数种类外,均有外耳道,有的还具有雏形的耳廓,中耳和内耳除听壶较为发达并开始弯曲外,其它的都与高级的两栖类动物很相似。由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鸟类,它的耳与爬行类动物最相似,只是听壶更为弯曲。到了哺育动物,听壶弯曲成蜗壳状,称为耳蜗。鼓室中除了耳柱骨变成镫骨外,还增加了砧骨和锤骨,前者是由方骨,后者是由关节骨进化而来的听小骨。外耳除外耳道外并有耳廓。[21]
可见,耳的演化有一个鲜明的过程。外界的声音作为一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刺激动物的外在皮肤,这种不断的刺激,最终引起了动物体细胞的特化,产生出传导振动的听神经。刚开始只产生出内耳,后来随着动物层次的提高,产生出中耳及外耳。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听觉系统。
4. 鼻
反特影片上,国际刑警破案的得力助手――警犬,具有其它动物望尘莫及的天才嗅觉。
人体鼻的嗅囊的嗅觉上皮是感受各种气味的器官。嗅觉上皮有许多嗅神经细胞,其轴突合成嗅神经,通入嗅球。在哺育类动物的鼻道内,嗅粘膜上皮较厚。人类的嗅粘膜在1岁以前,分化不完全。在10――30岁的年龄段,可见到清晰的组织学结构,嗅腺发达。但30岁以后,特别在50――60岁时,嗅粘膜细胞出现进行性萎缩,嗅细胞数量锐减。嗅粘膜由嗅上皮和固有膜两部分组成。嗅上皮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的。
生命进化出人类的大鼻子,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可见人类的鼻子是多么的宝贵。
在圆口类动物中,只有一个简单的嗅囊,而在脊椎动物中有一对嗅囊。鱼类的嗅囊仍然只是个盲囊,只能经过鼻孔和外界相通。到了以肺为呼吸器官的动物,才以内鼻孔和口腔相通。而内鼻孔在内鼻亚纲和两栖纲均开口于口腔前部。从爬行动物开始,因为有硬鄂的形成,开口后移到咽部。具有内鼻孔的动物,鼻腔不仅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嗅觉感受器。嗅觉感受的效率大致和嗅觉上皮的面积和湿润度成正比。鱼类囊内的叶状皱褶和羊膜类的鼻甲骨,即是增加嗅觉上皮面积的构造,而鼻腔内的粘液腺则是分泌粘液,湿润鼻腔的结构。爬行类动物的鼻甲骨只有一块,鸟类有三块,但只有最后一块有嗅觉上皮,因此鸟类的嗅觉机能是较差的。到了哺育类动物,不但三块甲骨都被复有嗅觉上皮,且种类繁多,而且和鼻腔相通的骨窦也有嗅觉上皮覆盖。这正是哺育类具有高度灵敏的嗅觉的主要原因。
5. 舌
俗话说,馋咬舌头饿咬腮。一个功能灵敏的舌头,对你一饱口福,是只有好处的。
上帝真想得周到,他给人类该装配的零件是一个都不少。有谁能回想一下,从单细胞动物,到发达的人类,愣造化出一个让你吃饭喷香的大舌头。只要不用来搬弄是非,说三道四,临时看来,长个舌头还恐怕找不出有什么明显的缺点。
舌上的味觉感受器是在动物种系发生时,和动物的口孔同时存在。在脊椎动物的硬骨鱼类的味器,不仅在口腔中有,而且在头和躯干的表面上都布满了味器。在两栖类动物和其它陆生脊椎动物,味器只在口里有,特别在舌和腭上。进化到哺育类,由口、咽上皮分化来的能感受味觉的神经丘细胞,集成小的卵圆形细胞团,在细胞团周围和团内的细胞之间,都有支持细胞分布,这样的细胞团就是味蕾。
味蕾是上皮细胞分化形成的特殊结构,主要分布于舌的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上,在咽、软腭、会厌及菌状乳头上分布较少。头索类动物的围口触须上有类似的味蕾构造,但功能不明。圆口类动物已初步有了味蕾。到了脊椎动物的鱼类,除鲨鱼类外,味蕾分布是很广泛的,整个头部的外表甚至全身,都布满着味蕾。鲨鱼类和四肢动物,味蕾的分布只限于口腔和咽部。鸟类的味蕾很少,所以味觉极差。到了哺育类动物,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面上,有时也见于腭、咽和会厌上。可见,味蕾也是一个进化的结果。

本节总结:皮肤是人类感觉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产生触觉的载体。人体的一切外在感觉,都经过皮肤而进入体内的。它也是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眼睛是外界光对人体长期刺激而形成的一类视觉器官,也是感觉的一种特例。耳是宇宙以振动的波作用于生命形成的一类听觉。鼻是进化出嗅细胞后自然形成的另类感官。舌又是一类对化学刺激较敏锐的化学感觉器。五官:眼、耳、鼻、舌、身,它们是人体的最外围,是原始生命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的五大类感觉器官。开始这五种感觉并没有分化,原始地球的环境,各种化学或物理刺激,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原始单细胞动物身上,在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进化过程中,在动物的层次依次提高的过程中,体细胞向着不同的目标特化,形成了具有感受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五大类特殊细胞群落,生命体内也与外界的相适应,产生出相一致的五大类神经:未梢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嗅神经、味觉神经。而未梢神经又在感觉细胞的触觉基础上,演化出五大类感觉:压觉、温度觉、痛觉、麻木觉、肌动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生命体外在的条件,长期刺激漫漫进化的生物个体,促使了生命体五大类感受器官的形成。这五大类感官的形成,又极大促进了生命体内的神经的五过程演化,从最简单的神经细胞,到复杂的中枢神经。
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刺激与反应借原生质来传递。腔肠动物有分散的神经细胞和突起,全身有网状神经系。扁形动物有神经开始集中,形成梯形神经系。线形动物与扁形动物很相似,除在身体前端形成脑神经节外,自前到后也是形成梯形神经系。环节动物神经系更进一步集中,脑神经节和腹神经节更加发达,神经纵干也向腹部中央合并,构成链状神经系。节肢动物的神经系在链状系的基础上更明显地向前端集中和合并。
神经系发生的第一步,是出现了网状神经系为代表的水螅,它有分散在身体各处的感觉细胞。神经系发生的第二阶段,是链状神经系的出现,以蚯蚓为代表。神经系发生的第三阶段,是管状神经系的形成,以文昌鱼为代表。脊椎动物是以神经管的前端膨大为脑,尤其大脑皮层的分化和发展,是神经进化的最高阶段。因此,神经演化的五大过程完全可表述如下:
神经细胞――网状神经――链状神经――管状神经――大脑。
从普通的体细胞,到依次演化出五个层次的神经结构,反应了在由原始体细胞向有反射功能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演化方向上,具有很明显的五过程演化现象,表达了很完全的宇宙五程演化律。
外在五官的演化形成,和内在神经的五个层次的跃进,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反应了生命体作为一个整体,在进化中都亨有共同的利益,互为因果地向前进行五过程演化。外在的刺激,在促进了外在五官的形成时,同样促进了内在神经系统的五步演化;而内在神经系统的五步逐渐完善和特化,同样又修正和加强了外在五官的结构和功能。反应了高度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
人类五官的产生,理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构成生命体的物质,按照宇宙五程演化律的节奏,依次演化出五大类具有不同功能的感官,产生出五大类特化的感觉细胞。并促使生命体的内部,同样进化出五个神经结构的层次与之对应。好好爱惜你的五官吧,它可是生命在几十亿年的岁月里含辛茹苦进化的宝贵财富。也许,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是它们最可能的演化顺序。


  
   
  
2
发表于 2004-4-14 16:28:19 | 只看该作者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04-4-15 06:56:48 | 只看该作者

感官争功闹红了脸

为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1 20:43 , Processed in 0.0539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