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470|回复: 1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阳学说大辩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1 07:4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阴阳学说大辩论
人类的经验是:昨天的发现,被今天所证实;今天的证实也可能被明天所淘汰。我们祖先的付出,为今天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但必定那是昨天。按今天科学的视野对待昨天的观点,可能我们会对昨天有新的认识,这也是最起码的常识。
为了避免对传统阴阳学说认识上的偏差,我从阴阳最朴素的日光的向与背,到阴阳两种属性,又不得不追溯到“河图”“太极说”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中天八卦),最终弄清了“河图”及“先天八卦”都属于古天文盖天派的思想。经过反复论证、审核,这几张图无一与自然及实际相符合。所以,我绘制了新“河图”“八卦图”“太极图”。
我阴阳学说的新观点,拿出了强有利的证据与传统的诸多保守派来辩驳!所以,争论性极强。欢迎广大有才之士来参加讨论。
第一节   拨乱反正
1、阴阳属性的基本概念
阳的属性是:温热的、升散的、分解的、等等。
阴的属性是:寒凉的、降(聚)的、凝固的、等等。
古人把日为阳,月为阴,故阳则热,阴则寒等。也就是说,用寒热、升降等来说明阴阳的两种属性,对此古今的看法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属性(征象)可以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万物统归两类。但是,有两种属性不等于有阴阳关系,如蛇的体温低于人的体温(蛇寒、人热),我们毫不忧郁就把蛇归属于阴的一类,人归属于阳的一类。
2、旧阴阳学说概念的总括
《内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夫五运阴阳者,即《太极图说》的“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阴阳五行)。天地之道也,“道”的含义极广,但这里所指的天地之道,不外两种意思,一是以“元气之上无物”(无极、太极)。二是以“形而上者谓之道”(事物的属性或事物之理)。万物之纲纪,《中国医易学》认为:“纲纪”就是鱼网,鱼网的收网的大绳名纲,结网的小绳名目。程士德老师认为:“纲纪,可作为大纲,要领解”。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万物之父母,也可以说天地阴阳交感能生万物。生杀之本始,即阳生(始),阴成(终、死)。神明之府也,《中国医易学》认为是:“神指北斗;明,指日月;这就是说,要观察日月斗的运动规律,就要看‘府’。人物聚会之处曰府,即言要观察日月斗的聚会,才能定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节气变化”。可不通乎?是问以上之说可有不通之处?
从以上《内经》之说及对《内经》之说的解释,是无可挑剔的,因为说的与解释的无不在理。但是,有一点是致命的,那就是:旧的阴阳学说不敢指代事物,因为只要落实到具体的事物,就与事实相反,如表为阳,而表比里寒;里为阴,而里比表热。最后使旧的阴阳学说不敢面对其事,最终成了一个空洞的阴阳学说。
3、阴阳是形而上及形而下之辨
(1)阴阳乃物质中的物质,其理由如下:万物各自有自己的主体,经过反复的论证得出,不论两个个体的关系多么密切,但没有阴阳关系。两个物体之间存在阴阳属性的差别,对此无可质疑。如果只因为有阴阳的属性差别,就把一个物体为阴另一个物体为阳,这就等于把阴阳割裂开,所以,强烈反对把两个物体拼凑在一起来勉强阴阳。
为什么阴阳乃物质中的物质?一个生命体(整体)内的阴阳相互发挥自己的特性来维持生命,阴阳缺一不可,这就是阴阳关系。如地球是一个个体物质,蒸汽和雨属于地球包含的物质,蒸汽(阳)升,雨(阴)降,形成了无休止的循环。这个生命体的整体,即不是阴,也不是阳,只是一个物质整体。而整体包含的两种属性不同的物质才有阴阳相互关系。所以,阴阳是物质中的物质。
(2)反对派认为,阴阳是物质中的属性,而属性不等于物质,其证据是:辣椒是物质的,而辣椒中所含的辣素是属性,即“辣”不等于物质。
(3)对阴阳是物质的辩护: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一元论”的单一的物质概念之中。“一元”(元气、无形的)指太极、无极而言。以老子的道德观而言,“一元”则是宇宙之本,这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在这个“道”的概念是指“有”,因为元气则是“有”。一分为二,或“一生二”,“二”指阴阳、指有形之气而言。所以,阴阳是物质的。有前哲认为:“太极理也,阴阳气也”,这里所说的“理”与“气”是指“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言,“道”包括道理,“气”包括物器。类似“阴阳气也”之说的前哲认为:“由‘太极’到‘阴阳’是由‘道’到‘器’;由‘阴阳’到‘太极’是由‘器’到‘道’”。表明“阴阳气也”是指物器(物质)而言。例如,日是形而下的东西,指物质而言,而日自身的“热”是形而上的东西,表明有其物则有其理。“道”“器”合而言之,阴阳器也(物质),而物质中的属性“道”也,和古人所说的“道在器中”(理在物质中)相吻合。“道”“器”分而言之,器是实有的,道是空无的(物质是实有的,而属性是空无的,也可以说物质是有形的,而属性是无形的)。
把阴阳看成是物质中的属性,而属性不等于物质。这样阴阳就成了无形的形而上(空无)的东西了。这不只在“形而上”与“形而下”出现了混乱,而且在举例时也出现了事物的混乱。如辣椒中所含的辣素是属性;辣椒的色红是属性;苹果的红是属性等等。对此我问:辣椒的红等是代表阴还是代表阳,这与阴阳有关系吗?对我问,他们没有回答上来(争论的详情在后)。
今天我把阴阳看成是物质的,而物质包含属性,即阴阳是“有”,而“有”属于形而下的范畴。我强调阴阳既有实体的特性而又属性。实体是有形的,而属性是无形。所谓阴阳升降的运动,实际是物质实体的运动(蒸汽‘阳’升,雨‘阴’降)。也就是说,阴阳的运动是物质“自身”的运动,而不是物质的“属性”在运动。以“道”“器”观论阴阳,阴阳是形而下的东西,而其中的属性是形而上的东西。以当今哲学的视野论阴阳,实在的、物质的为阴阳,思维的、精神的为阴阳之魂或表示阴阳的属性。以上乃阴阳是物质的辩护理由。
4、难以置信的阴阳定义
《易经》曰:“天尊地卑;以天地论,天动地静”。
“天尊地卑”,古天文盖天派以“仰观俯察”法,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其结论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到了汉代,出现了浑天派,并提出了“天包地外”之说,说明了人类在进步。浑天派的出现,使盖天派“天尊地卑”的错误说法失去了立足之地。
“天动地静(天为阳地为阴)”,对此古人有其说,而无其据。
因为古人天地的概念是笼统的,在概念笼统的基础上,给天地定义阴阳,就难免有张冠李戴之嫌。
研究理论的人如果弄不清某种学说的概念,必然导致各自认识上的混乱,最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古至今对天地阴阳的概念并没有人做过详细的规范,这是导致对阴阳学说认识上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澄清天地阴阳的概念,实属必要。
本想用古人天地概念上的一段完整的原文,但是,搜集了大量的传统资料,并没有发现关于天地阴阳概念的详细论述。所以,我们只能从古人某个片段中找些与天地阴阳概念相关的内容作参考了。《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古人把空间为天,地球为地,因为雨是从空间而降的。在根据些相关的资料: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脏等,也能证明天是指空间而言。如果对此大家没有异议,那么,以下的问题可能就难以自圆其说了,如空间为天,天为阳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以上表明,天地阴阳的概念不清,导致了天为阳,地为阴无据可依,这是保守派在辩论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5、天的概念
从天文学的角度而言,有“天”与“天体”(空间的物质)之分。空间即无限天,而宇宙中的天体是指每一个星球而言。也就是说“天”是日月星辰活动的一个大场所。古天文观天象就是观察“天体”的运动规律。表明天就是天空。天体就是日月星辰。这样天的概念就清晰了。
5.1、天地的概念
关于天地的概念,对定义天地阴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概念不清,则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天的概念已经弄清了(天即天空),地在空中,表明天与地的概念不过是地自己在空中盘旋而已。如果我们的目光只把地看成在空间盘旋,那么,天地的阴阳定义就无从说起。只有找到阴阳两者的属性后,定义阴阳才会有据可依。那么,两者的属性到底体现在哪?
我们还得借古人的一句话“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所谓地气,实乃地之蒸汽。所谓天之雨,实际是地之蒸汽转变而来。也就是说,地之蒸汽和天之降雨,都属于地自己代谢过程中的产物,或自己的输出和输入。所谓天地阴阳对待,实际是地自己的阴阳对待。表明天地概念的范围只能从地球到臭氧层以内。
有位同仁问我,天地的范围局限在地与臭氧层之间,是否太狭小?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就不是天地的概念了,因为我们在这里只是谈天地的概念,地之蒸汽升不出臭氧层以外,所以天地的概念范围只能是由地到臭氧层以内。只有这样,才是系统而又完整的阴阳学说(阴阳属性的升降、变化之父母包括周而复始的循环)。
6、阴阳的对待关系
阴阳有两种对待关系,得出的不同结论是“广义阴阳”和“狭义阴阳”。对此,我们先弄清两个概念:
(1)个体中包含的两种阴阳属性,其两种属性的相互作用(气终而象变),自然周而复始的循环,即“太极”阴阳(狭义阴阳)。也就是说,在一个整体中的两种阴阳属性的对待,应属于狭义阴阳的对待关系,而狭义阴阳才是系统而又完整的阴阳学说。所谓系统的,是指一个整体中的阴阳自然而有规律的运动,以维持整体的生命。在这里所谓完整的(完善的)可以指纵观(纵向性)而言,指两仪阴阳属性(寒热、升降等)可以包括宇宙万物的两种属性(万物皆脱离不开阴阳)。
(2)任意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相对待,再根据两者性质的差异来定义阴阳。如日热,月寒等,古人利用了两个个体的阴阳属性差别,定义了日为阳,月为阴(广义阴阳)。一旦我们误入其途,必然导致不能自圆其说,或与理不通的结论。因为阴与阳只有在一个完整的事物中才能表达它们的属性或现象,如阳的属性热,热则升,升到极点就变阴(地之蒸汽阳到高空转变为云雨‘阴’等)。如果把阴与阳割裂开,必然不能自圆其说,如日为阳,月为阴,两者勉强有阳升(日光照射到月),但没有阴降,因为月没有什么物质降到日。所以,把两个个体一个为阴,另一个为阳,已经把阴与阳割裂开了,使阴阳毫无意义。
有专家认为:“阴阳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我认为,阴阳可以指代万物,但不是指代万物中的个体(宇宙的万物),而是指代个体中的万物(人是一个个体,气阳、血阴;肾阳、心阴;里阳、表阴包括动脉阳、静脉阴等)。
广义阴阳的举例如下:
日是一个天体,月也是一个天体,以阳热阴寒的属性对比,应该是日为阳,月为阴。反过来说,再以阴阳动静的角度日与月对比,就应该是月为阳,日为阴,“月行倍离”,即日行180度,月行360度;瘦女人为阳,胖男人为阴等等。关于传统的男为阳,女为阴在《太极新解》另有解释。
以上表明,广义阴阳只是反映出两个物体阴阳不同的属性,并没有阴阳的关系。广义阴阳虽然有个体与个体的属性差别,但与系统的阴阳学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因为受广义阴阳的影响,很多人总是把太阳和地球搅和在一起,用太阳光和热来证明地为阴,天为阳。对此我质问:是天地对待还是日与地对待;太阳是天吗?但没见一人能够回答得来。他们回答不了是必然的,因为广义阴阳只能反映两个个体的阴阳属性的差异,而没有阴阳关系。把两个相关的个体,拼凑在一起胡乱阴阳。起码还不了解主体与客体是什么关系,因此,阐述一下个体与外环境因素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宇宙中没有一个生命体能孤立存在的,因为主体没有客体的作用,这个主体就不能维持下去。
举例如下:
人是一个个体,维持个体生命的内因是自身的阴阳相交,一旦阴阳不交了,生命将结束。我们再看看生命的外因素,没有食物,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续下去。表明个体是离不开外环境因素的。虽然外环境因素对个体如此重要,但与个体并不是阴阳关系。因为不可能把人和食物联系起来定义阴阳(人为阳,食物为阴,或食物为阳,人为阴)。
我们再回到太阳与地的关系上来,地球释放的蒸汽和转变的云雨,是在地球主体与外环境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产生的。蒸汽与雨是地球主体以内的,而太阳系(金木水火土的五星、日月、北极星等),皆是地球主体以外的客体。主体以内的阴阳是相互的作用(蒸汽转变为云,雨归还地球又变为蒸汽)。而地球主体以外的,如太阳等客体不是相互作用,太阳可以把光和热奉献给地球,而地球却没有奉献给太阳的东西,“有来无往非理也”。太阳之热对地球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毕竟是地球主体阴阳之外的客体。所以,我把太阳定义为“相火”(五行以外之火或主体以外之阳),即缺它不可,但它又不是主体之内的阴阳。如果把太阳热为阳,就把太阳与地球拼凑为阴阳关系,起码这种认识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最终必然导致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7、对天地阴阳动静的质疑
古人把地如平盘不动(静止的)故地静。那么,天动是什么在动?
古人以天圆地方“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
对“天圆地方”古人犯了两种认识上的错误:
(1)地实际不是方的而是圆的,这一点已被科学所证实。
(2)“天如覆斧”即天象一个盖在地上的圆盖。既然天是一个圆盖,那么,“天动”从何说起呢?
有人认为,“天动地静”是古人以静测动的一种认识方法,即“日周运动”,日出到日没为一日(一天)。这种说法忽略了一点,到底是日动还是天动?
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近代人把动静分别为“绝对”的动静和“相对”的动静,这样一来,使天地阴阳之动静乱上加乱了。古人所说的“地如平盘”之地静是绝对的。现在已经证实了地球也是运动的,如果按日的运动和地球的运动相对而言,必然有速度的快与慢,即快者为动,慢者为静。但是,两个物体相对的动静,是没有阴阳关系的。然而,人们正是被这种动静所蒙骗了!
“太极”阴阳之动静是指一个个体所含的两种属性的动静,和两个物体相对的动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但是,“太极”阴阳之动静,自己也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要谈阴阳之动静,首先要拿出阴阳所指代的、具体的两种物质是什么。今天我把蒸汽定义为阳,把雨定义为阴。蒸汽(阳)上升之“动”,比阴降雨之静要慢的多;阴降雨之“静”要比蒸汽阳升之动快的多。为什么把蒸汽与雨比喻“太极”之动静?因为太极及天地阴阳就是蒸汽与雨,否则,天地阴阳就没有着落。太极之说就成为空谈妄论。
再如心的舒张属阳,收缩属阴,每一个心动周期平均为0.8秒,两心房收缩约占0.1秒,而心房舒张占0.7秒,心室收缩占0.3秒,心室舒张占0.5秒,也反应了阴之“静”的系列状态要比阳的“动”快得多(心的舒张属阳,收缩属阴其证据在《心脏的病理与用药的浅析》)。表明“太极”阳动阴静之说难以服众。
以上表明,古人的“天动地静”之说是没有着落的。是经不起科学验证的。
8、古人上为阳下为阴错误定义的搪塞
因为传统的天地阴阳概念的混乱,得出的结论是,上为阳,下为阴。这样一来和自然规律(阳升阴降)就背道而驰了,因为阳已经在上,没有阳再向上升的空间了。阴在下也如此。因此,不少智者费尽了心思,用“天在上为阳,而阳中之阴下降为雨;地在下为阴,而阴中之阳上升为云”,即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这样一来众人被这种迷惑折服了,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在人们心目中也就成了一条不可否认的公理。
8.1、什么是阳中之阴,什么是阴中之阳
一种说法是:《类经*阴阳类*五》以昼为阳,夜为阴;午前为阳中之阳,午后为阳中之阴。子前为阴中之阴,子后为阴中之阳。
二种说法是:程士德老师著的《内经》解释“心为阳中之太阳”中说:“前‘阳’字指位置,后‘阳’字指功能”。
三种说法是:太极图半面阳中的黑点及半面阴中的白点(阳中有阴使阳不亢,阴中有阳使水不寒)。这三种大致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几个说法。
其中,后两种说法最容易给人们造成错觉和混乱。
第二种位置阴阳的混乱是:古天文盖天派以“仰观俯察”法,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其结论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盖天派站在地平观测天象,把有太阳的白天为一昼,为地平上方;把没有太阳的夜间为一夜,为地平下方,故上南(阳)下北(阴)。伏羲的先天八卦、河图都属于盖天派的思想方法。如乾(阳)在上(南),坤(阴)在下(北);河图二七为火在上(南),一六水在下(北)等。
众所周知,寒属于阴,热属于阳,是无可质疑的。事实表明,不论有太阳的白天还是无太阳的夜间,上寒下热是不会改变的。既然事实是上寒下热,那么,古人上为阳,下为阴从何说起呢?难道传统的阴阳学说是阴热阳寒?到此已经很清楚了,传统的上(外)为阳实际是上(外)为阴;传统的下(内)为阴实际是下(内)为阳。
按新的定义,上(外)为阴,下(内)为阳,我们不妨再核实一下:蒸汽升到上(高空),靠上空的寒冷才凝成云。这个事实证实了高空是寒冷的。也只有高空的寒冷,蒸汽才能凝固成云(雨)。表明“上”是阴的位置,“云雨”是阴的实质。实际云雨是在阴中(云雨在阴的本位置)。这个事实使传统的“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不攻而自破!同时又彻底否认了“上为阳,下为阴”的错误定义。
另外,古天文盖天派对位置的定义自相矛盾:如面南昼参日影,故上南下北。而面北夜考极星也是仰观的(仰面观星),故上北下南。也就是说,盖天派的面南昼参日影,和面北夜考极星对位置的定义是两种结果,即面南昼参日影,是左东右西;面北夜考极星,是左西右东。这种上下左右定义的方法怎能服众?
8.2、笔者对阳中之阴的认识
阳(蒸汽),蒸汽中含的湿气即阳中之阴(太极图阳中的小黑点)。在阳升(蒸汽上升)的过程中,阳中之阴(湿气)随之上升。
阴(雨)中之阳,即雨水的养分或阴的前身就是阳(阴是阳转化的,水的成分氢气、氧气,太极图阴中的小白点)。在阴降时,阴中之阳随降雨而下降。
我们再看看人体的阴中之阳:如心为水,功能主血,属阴,心为水脏的证据在《对传统理论“心肾相交”的质疑》。而阴中之阳是血中的养分。养分(阴中之阳)是随着血(阴)并行的,不可能脱离开阴血而妄行。阳中之阴:肾为火,14肽的肾素中的天冬氨基酸残基即阳中之阴。在肾素阳升时天冬氨酸照样随之上升。这就表明,不论是天地还是人体,绝没有阳中之阴降,阴中之阳升的道理!
古人用阴中之阳升和阳中之阴降来搪塞的用意是:只因为古人错把阳定义在上,阴在下,而自然中又没有阴升阳降之理,所以,不得不胡乱的搪塞一下而已。
总之,传统阴阳的错误定义已经真相大白了。用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来搪塞阴阳的错误定义也彻底被揭穿了。到此,旧的阴阳学说已经成了残花败柳,彻底覆灭了!
9、旧阴阳学说死而不僵
一个与理不通的学说为什么能流传数千年?为什么残花不枯,败柳不竭?其原因有两点:
(1)部分人认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否认了阴阳学说就等于中医理论全部坍塌。既然阴阳学说能流传数千年,就必然是正确的。请大家看红莎草的一段原话:
大家都知道,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你把阴阳学说否定了,阴阳错了,也就是方向错了,中医理论也就错了,按你的逻辑,中医治病也就应该治反了,五千年来中医就是靠这种理论治病,应该是治一个死一个,中国人早就死绝了,但现在人却越来越多,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你怎么解释错误的理论却出现了正确的结果?
————————————————————————————
宇宙中有物就有理,而且,即物见理是无可质疑的。阴阳学说是用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方法。如人的生理是:内在的热不断向外扩散,外在的凉向内降聚。而旧阴阳的说法是:内在的凉向外扩散,外在的热向内降聚,这个说法虽然与事实不符,但并不影响半点人体的内热向外扩散。也就是说,我们评论阴阳学说,评论的是它阐述的事理与实际是否得当。而这个学说错了不等于事理也错了。
我也向红莎草提出了质问:以传统理论上为阳,下为阴,而阴阳相交是生命必然的条件,在下之阴必须向上升,在上之阳向下降才能阴阳相交。只要你能拿出一味阴升阳降的药物,我反驳传统的观点全部作废!但是,红莎草仍然没有拿出这个证据。表明自然没有阴升阳降之理;中药也没有一味使阴升和阳降的药。那么,旧的阴阳学说阐述事理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阴阳学说是一种阐述事理的方法,而人体是被阐述的对象。这些人错把阐述的方法当被阐述的对象了。甚至他们认为如果是方法有错误,对象就不能存活。
(2)有很多不明是非的愚昧者,他们对理论没有经过核实,就盲目崇拜,而随波逐流了。
以上这两点是旧阴阳学说死而不僵的主要原因。
10、新阴阳学说的崛起
旧的学说在不能自圆其说之时,新的学说必然奋起!激烈的争论也就拉开了序幕。所谓争论,就是用一个证据推翻另一个证据。
10.1、上为阴下为阳的证据
在举证之前,先把上与下的概念澄清一下:
天与地不是上下关系,而是里与外的关系。因为地球的周围皆是天“天包地外”,也就是说,上下都是外。为了方便起见,也可以把“上”作外,把“下”作内(中间)。
阴阳升降的条件是:
大地靠阴阳相交而生万物,谈到阴阳相交,就必然涉及到阴阳自然升降的问题。所谓升降,第一要具备阴寒、阳热的性能。第二阴阳的位置要合适,比如,自然规律是阳升阴降,那么,阳的位置就必须是在下(内),阴的位置必须是在上(外)。否则,阴阳的升降则是一纸空文。
我们先把古人的说法做一个反面教材:天在上(外)为阳,地在下(内)为阴。那么,阴已经在下了,还怎么向下降?为什么理论与自然相反?在下(内)者为阴,为什么实际人体内的温度比外表热?天在上(高处)为阳,为什么实际是高寒下热?难道古人所说的下(内)为阴则热、上为阳则寒?为什么理论与实际相反?一个基础理论与自然相违背,又与实际不相符,理从何来?无据之理,岂不谬论?
以下是新阴阳学说的根据:地在下(内)为阳,天在上(外)为阴,其证据是:地之蒸汽与天之降雨对待而言,应该理直气壮的说,蒸汽为阳,降雨为阴。自然之阳升(蒸汽上升),符合自然的阳升;蒸汽升到高空,因为高空寒冷,因此,蒸汽到此凝固成云,符合自然的寒则凝固。所以是天为阴,地为阳。
以上用阳升阴降的自然现象,和上寒下热的实际情况作为我上为阴,下为阳的证据。如果对此有异议请提出,我愿为所有人解答。
还有另一种阴升阳降的说法:阴(凉)也可升散,阳(热)也可下降,这也是自然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
举例如下:
把冰放到容器里,一段时间后,冰就融化了,原因很简单,外边的高温侵入到容器内,和冰的寒气散出容器外。这说明了只要有温度差别,阴在内,阳在外,阴照样可以阴升(散);阳降(聚),但并无实质意义。上述虽然有寒热属性的差别,但不能为“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所谓阴阳的“变化”是没有休止的循环。如果阴在内,阳在外,内在冰的冷气散出后,外在的“热”进入内不能转化为冰,在内有限的冷气散出后,内外的温度就持平了,也就没有阴阳之间的属性差别了。
我们再看看阳升阴降:地为阳,蒸汽阳升,到高空自然转化为云(后天之阴);阴雨再下降补充地(先天)。再加太阳(相火)的作用,使地之阳升永远不减弱,这种阳升阴降成为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就是一个完整系统的阴阳学说。
10.2、对阳升阴降的核实
为了更有说服力,以客观实在的自然规律为基础,我们做个模拟式:
为了容易观察,用一根很高的玻璃管模拟物体的模型。把火焰放在玻璃管的下端,火焰就会自然顺玻璃管向上升;向玻璃管的上端灌水,水就会自然向下流。反过来说,把火焰放在玻璃管的上端,火焰不但不会顺玻璃管下降反而脱离开玻璃管向上升;把水放玻璃管的下端,水不但不会顺玻璃管向上流反而会脱离开玻璃管向下流。这就表明,自然的阳升阴降是不可质疑的,也和蒸汽(阳)升,雨(阴)降,理同一辙。
10.3、人的生理证实阳在下(内)阴在上(外)
以上以自然规律为基础证实了阳在下,阴在上。人体是否也如此?是的。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以人体呼吸为证:体内之热气呼出(在内之阳向外输出),体外之凉气吸入(在外之阴向内输入);再以人体的体温为证:体内温度高(内为阳),体表温度低(外为阴)。这不只表明人体阳在下(内),阴在上(外),而且,与“人是宇宙小天地”相吻合。
10.4 、现代微观证实阳在内阴在外
人是宇宙小天地。细胞照样是宇宙小天地,它的运动及代谢也在遵循自然的规律而行事。自然是阳在内(下)而升散,阴在外(上)而降聚。细胞按两大类分之,一类是固定细胞:如每个部位的肌肉细胞,或脏腑的细胞。另一类是运动细胞:如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我们演示一下固定细胞的供养途径:如红细胞是氧(养)的载体,红细胞的载养实质是红细胞从内向外释放能量的一个过程。它的途径和血中的养一样,主要是从动脉而来。动脉的血液因含有大量的养分(热能),属于中医理论阳的范畴。到微动脉时,血流减慢,这是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的大好时机和场所。
我们知道,红细胞是不能进入细胞(固定细胞)的,因红细胞一般直径是6~9um,而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5~6um。但是,红细胞释放出的氧(养)可顺毛细血管进入细胞。然而,凡是细胞所用的一切养分(氧等)的途径皆是从动脉而来。这里所说的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是自然的,因自然中热则向外散。红细胞释放热量是边走边释放,把热量散出的也差不多了,也就到了微静脉。
红细胞的这一作用和肺的呼吸很相似,如肺内的气压比外界高2~3毫米汞柱,当把肺内之气呼出时,肺内的气压又比外界低2~3毫米汞柱,外界之气又毫不费力的被肺吸入了。而红细胞到微静脉时,赤红的动脉血因养分(热能量)在途中已经散出或消耗了,所以,到静脉的血液是紫黑的。静脉血基本不含或少含养分(热能量),属于中医理论阴的范畴。最近已经证实:“动脉血比静脉血热”。阴则凉,阴则向内聚,此时,一些水(二氧化碳)就自然的进入了红细胞。红细胞代谢的全过程是:从动脉端而来装满养分,到组织间后又装满了废物(水、二氧化碳等)通过静脉运走了。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在自然的阳向外散、阴向内聚的过程中完成的。这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证实阳在内向外散,阴在外向内聚的有力证据。
总之,不论是自然规律、物证及现代科学都能支持阳在下,阴在上的观点。我们再从空间、时间及阴阳属性的运动规律核实一下:
所谓空间,是物质生存的场所,没有空间,就没有一切。阴阳的功能就是在这个空间里自然的运动着。阴阳自然的运动,首先两者的位置要得当,如阳在下才有升的过程;阴在上才有降的过程。反过来说,如果阳在上,就没有它上升的空间了,阴也如此。表明阳在下,阴在上,才是在空间自然运动的唯一条件。
所谓时间,有时间就有物质转运动及变的过程,就有先后之分。如蒸汽(阳)先上升,升到高空,然后就转变为云雨(阴),即阳先阴后。和古人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之始”相吻合。
总之,新观点不论是时间、空间、物证及阴阳的运动规律等,是经地起任何科学验证,这就表明新的阴阳学说不仅是自然科学,而且能与现代科学接轨。哲学有句话说的好“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推翻了旧的阴阳学说,那么,古人的乾阳为天,坤阴为地,也必须纠正!即乾为地,坤为天。对此的细节请关注《八卦新解》。如果同人们能帮古人找到天为阳的证据,请您在此发表高论。如果对我的观点有质疑,请您提出,我愿意回答所有人提出的问题。
11、不必要的恐慌
新的阴阳学说能与现代科学接轨了,这是医学界的一个飞跃!然而,有些人为大骂新的学说甚至已经失去理智。其原因何在?
把一个刚生下来的健全婴儿,从刚开始学走路就让他拄拐杖,等熟练后,习惯如常了,再让他把拐杖扔掉,可能就真象拐子一样真的不会走路了。人在黑暗中习惯如常了,所以,他们的眼眼睛怕见光,更不敢拨云见日。这就是旧的阴阳学说很多人不愿意舍弃的主要原因。也说明旧的阴阳学说的错误理论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但必然的常规是,后浪推前浪!歪理必然被真理所征服!
健全人扔掉拐杖后会使您跑的更快。白日的阳光会使您的眼睛看的更清、更远。
2
发表于 2006-1-21 10:16:13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终于再见到您了,翟鉴朋友。
这里会是科学、理智大讨论的好地方。
3
发表于 2006-1-21 17:31:49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你是对的
我也始终认为阳在内,阴在外。
阳是在内,不是象三七生之流所理解的那样,在解答人体生理时说什么阴出阳入。这不符合阳的本性,阳必然要用以散发来理解。人的体阳也必然是外散的。人体的生理应该理解为阳出阴入。阴阳的确被人们理解反了。
我本来也想写一个阳内阴外的帖子,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我也不能象先生说的这么地道,这么深入。
4
发表于 2006-1-21 18:08:43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大鱼头说[[ 你是对的,我也始终认为阳在内,阴在外。]],看样先生还是没有弄清阴阳关系,不确定事物,不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无法定阴阳的,阳在内,阴在外或阳在外,阴在内,都是机械和错误的运用着阴阳理论.
5
发表于 2006-1-22 10:18:21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你的理论大厦看似气势雄伟,实则是建立在一片浮冰之上。
       你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极为不易觉察的误区:阴阳是指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相对属性,而不是指事物在“所有方面”的绝对属性。对于事物的阴阳属性,你始终在跨越式“错位”比较。
       事物的同一属性之间才有可比性,事物的不同属性之间没有可比性!
       比如说:人分男女。男女之间又有好坏,美丑,高矮,胖瘦,老幼,强弱之别,
       我们不能将男女的概念与好坏,美丑,高矮,胖瘦,老幼,强弱等对等挂钩。
       我们不能说男人好,男人美,男人高,男人胖,男人老,男人强等等。
       男女是性别概念,老幼是年龄概念,美丑是审美概念,好坏是道德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们定要将之联系起来,结论必定荒廖!
       阴阳亦然。阴阳原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时,在“某一方面”的相对属性。万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皆有阴阳属性,但“阴阳本身的属性”却不是无穷无尽的。
       阴阳者:清浊、晦明,寒热、动静、升降、出入(即表里)也,与软硬、大小、轻重等概念无关。
               清浊相对而言,清为阳,浊为阴。
               晦明相对而言,晦为阴,明为阳。
               寒热相对而言,寒为阴,热为阳
               动静相对而言,动为阳,静为阴。
               升降相对而言,升为阳,降为阴。
               出入相对而言,出为阳,入为阴。
    动为阳,静为阴;升为阳,降为阴。但动与升,静与降之间却不一定必然联系。物体从高空落下,是动,但是“升”么?
    在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去比较,在同一种属性之间去比较,阴阳才能成为阴阳!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7:34:33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千里菊 兄说:
终于再见到您了,翟鉴朋友。这里会是科学、理智大讨论的好地方。
回复:千里菊 兄:谢谢您!

大鱼头兄说:  
你是对的,我也始终认为阳在内,阴在外。
阳是在内,不是象三七生之流所理解的那样,在解答人体生理时说什么阴出阳入。这不符合阳的本性,阳必然要用以散发来理解。人的体阳也必然是外散的。人体的生理应该理解为阳出阴入。阴阳的确被人们理解反了。
我本来也想写一个阳内阴外的帖子,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我也不能象先生说的这么地道,这么深入。
回复:大鱼头兄:谢谢您!
  
  FSJF 兄说:
大鱼头说[[ 你是对的,我也始终认为阳在内,阴在外。]],看样先生还是没有弄清阴阳关系,不确定事物,不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无法定阴阳的,阳在内,阴在外或阳在外,阴在内,都是机械和错误的运用着阴阳理论.
答:阴阳是以个体 定义的,但是,不论哪个个体的定义,内为阳,外为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请问FSJF 兄,阴阳的定义在什么时候才不是机械错误的运用?谢谢!
7
发表于 2006-1-23 12:47:0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翟兄,很高兴有看见你了!希望你这次不要再颠倒阴阳了!
8
发表于 2006-1-23 13:22:54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岿然不动,稳如泰山!
9
发表于 2006-1-23 13:32:32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不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所以要考察阴阳必须从中国古代哲学入手。
阴阳它代表事物的属性。严格的讲,它是类比性概念,即中医所讲的取象比类。西方则多是具体性概念,它讲的是实在之物。
如果一开始就将把阴阳看作具体性概念去讨论,很可能越走越远。
10
发表于 2006-1-23 13:59:0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下面引用由杏林箫客2006/01/22 10:18am 发表的内容:
你的理论大厦看似气势雄伟,实则是建立在一片浮冰之上。
       你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极为不易觉察的误区:阴阳是指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相对属性,而不是指事物在“所有方面”的绝对属性。对于事物的阴阳属性 ...
一箭中的,入木三分。[color=#FFE4C4]文字一箭中的,入木三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4:34 , Processed in 0.0605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