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药现代化不是西药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8 20: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满鹏   
   
  在中药现代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药有向
西药化发展的苗头,西药质量标准与规范正在成为衡量中药优劣的尺
度。因此,笔者呼吁,中药现代化绝不是中药西药化。
                   标准不可西药化
  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西医学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药讲求各
种药物之间的“君臣佐使”,不管是单方还是复方,其化学成分大都
非常复杂,是多系统、多靶点、多层次地作用于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
这些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模型和指标所能反映的。另外,中医也绝对
不能像西医那样,针对病症开对应的固定处方。中医药学讲究因人而
异,“千人一方”则严重违背了中医药学的根本理论。因此,西药学
的标准并不一定适合于中药。虽然我们也开发出了像复方丹参滴丸、
板蓝根冲剂这样大众化的中药制剂,但这绝不是中药的全部。
  为使中药走向国际,在中药质量标准与规范上,我们必须借鉴国
际天然药物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制定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
普遍认可,能够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目标的中药质量标
准和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固定的单方或复方制剂,采用指纹图谱法已经可以充
分满足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不一定非要知道起作用的
化合物到底是什么。只要有了稳定和明确的疗效、可靠的质量标准、
安全无毒,就为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疗效才是硬道理
  中药的活性成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些中药制剂在
临床上的确有效,但用相应的药理模型去评价则无效。相反,有的用
药理模型证明有效,但在临床上却无效。虽然国际上一直以中药的活
性成分不明确为由,为中药出口设置屏障,但即使是无法理解中医药
学理论的美国人,在了解到中药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后,也没有将中
药拒之国门之外。我认为,在用现代药理筛选中药时,有没有找到相
应的活性成分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味药或这个复方制剂在临床上是
否确确实实有疗效。
  另外,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取活性成分时,应该尽可能多地提取有
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应该坚持“疗效第一”的原则。中药的剂型改革
也不能忽视传统剂型之功效。如将传统糊丸改为浓缩丸、片剂或口服
液时,不可忽视添加成分的作用:糊丸用梗面为糊,有和中作用;姜
汁为糊,有止呕散寒之功效;枣泥为糊,有健脾作用;胆汁为糊,有
清热解毒之功效等。总而言之,中药现代化既要继承中医药学理论的
精华,又要不断创新,借鉴现代医药学、生物学、信息科学和国内外
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
                     生产检验有区别
  从生产看,西药严格要求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等,其原因主要是因
为药品的纯度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副作用大小等。而中药
恰恰相反,仅仅提取某一个或几类主要化合物可能会使原方剂失效,
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含有其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即使在药理上无用的
成分,如色素、树脂、蛋白质、多糖等,有些时候也是中药的有效成
分之一。
  从检验看,西药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和规范,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
体系。而中药制剂很难准确标定产品质量,且可能含有西药学认为的
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含量问题,含有重金属的中成药制剂一般确有
其独特疗效。朱砂含汞而有剧毒,但经过炮制水飞、去掉毒性,就成
为安神镇惊之佳药。由于重金属超标,否定一切含重金属的中药是不
够科学的。  
2
发表于 2003-12-8 20:32: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现代化不是西药化

好1
3
发表于 2003-12-18 20:14: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现代化不是西药化

同意!!中西医的指导思想不同,质量标准也应不同,疗效才是硬道理。
但是我们想进入别国的市场,在中医药得到全人类的认同前还是只有将就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5 04:22 , Processed in 0.0543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