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结合临床探求五苓散的病机及作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4-11-20 09:12:15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一书,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在伤寒论原文71、72、73、74、141、156、244、386条提到其脉证及应用。历代伤寒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对其病机及作用进行了不同阐述。这些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促进了对五苓散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使五苓散的病机变得隐晦复杂,“仲景之旨晦而不彰者久矣。”(钱潢语),直接影响着临床应用。下面将结合前贤的论述与自己的临床实践,探求一下五苓散的病机实质及作用。
    首先五苓散可用于治疗水饮停积膀胱经络引起的病证。这一点成无己在其《注解伤寒论》中解释水逆条病机时有如下阐述:“里热少,则不能消水,停积不散,饮而吐逆。” 水饮停积何处,成氏没有指明。隐而不发,这恰是成氏高明之处,令人深思。笔者曾治一40岁男性患者,头痛六年,迭经中西药治疗罔效,前来就诊,自述平时感觉后脑部不舒,双目流泪,头痛发作时尤甚,小便解而不畅,小腹无胀满感,余无明显不适。观其人面色白皙,身体清瘦,舌体胖大苔薄白,按脉微弦,据脉证考虑病属水饮留滞太阳经脉,试投五苓散(汤剂)加羌活独活三剂,头痛症状若失,后脑部不舒和双目流泪症状也消失,多年疾苦豁然而解。
    其次五苓散可助脾气以转输。此种观点张令韶在其《伤寒论直解》中有如下阐述:“以脉浮在表,故微热;以脾不转输,故小便不利而消渴;宜五苓布散其水气。散者,取四散之意也。”我个人认为原文386条就是仲景运用这一观点的临床范例。笔者曾治一孙姓2岁女孩,感冒基本痊愈后患腹泻日十余次,饮食入口即吐,但仍口渴思饮,经西医输液、中药汤剂治疗乏效,据脉证及原文386条试投五苓散原方(汤剂)一剂,说来效果令人惊奇,据患儿父母讲,刚开始喂的几口药患儿仍吐药,几分钟后再喂就不吐了,一剂汤药未服尽,患儿已一切恢复正常,只是由于连日来的吐泻,略显疲惫。
    其三可助膀胱之气化。这也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编者们继承和主张的观点。《伤寒论讲义》编者们把五苓散证的71——74条原文置于太阳“蓄水证”标题之下,把五苓散证的主要病机描述为“表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导致蓄水。”临床中确实有这种病证存在。笔者曾治一55岁男性患者,西医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伴轻度增生,尿等待症状非常明显,常感小腹胀满,除项背部经常有发凉感外,无其它明显不适。观其舌胖大苔薄白,切其脉沉弦涩,投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汤剂)5剂,项背部发凉感消失,尿等待症状及小腹胀满感明显减轻,后服桂枝茯苓丸、金匮肾气丸以善后。
    此外,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对五苓散的病机及作用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在解释第71条原文时柯氏说:“若发汗后,脉仍浮,而热犹在表,表未尽除也。虽不烦而渴特甚,饮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气未散也……小便由于气化,肺金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输膀胱;心气不化,离中水虚,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四苓色白归辛,丙辛合为水运,用之为散,散于胸中。必使上焦如雾,然后下焦如渎,何有烦渴癃闭之患哉?”。在解释第74条原文时柯氏说:“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能外输于玄府,又不能上输于口舌,亦不能下输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五苓因水气不舒而设,是小发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气,不是利水道。”
    综上述,把五苓散的病机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李克绍教授语),把五苓散的作用归纳为“内通三焦,外达皮腠,通阳化气,行水散湿。”(李克绍教授语),应较为全面,证之于临床,信而有征。

     附:值此聆听伤寒大家胡老讲座之际,鄙人抛砖引玉,望大家对经方的学习和运用心得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再次深深感谢论坛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学习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8:19 , Processed in 0.0551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