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医楼梦 第七回 先圣伤寒 辨治准绳 后贤温热 创新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3 10:5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南京陈斌|张鸣钟教授|威望由 1 增加至 2|原创,佳作。|1226552039][watermark]  

第七回  先圣伤寒   辨治准绳
        后贤温热   创新理论
随感诗:
仲景伤寒古传今,  文简义奥难求真,
历代多少注释者,  各有发挥见解新。
1962年春,楚老师在新学期的班会上说:“由于经济困难,省教育厅削减了学校的教育经费,学校已无法承担同学们的生活费了。”老师的话还没说完,班上就像炸了锅一样,议论声响成一片。楚老师同情的看着大家,摆摆手说:“请安静一下,听我说。”待大家逐渐静下来,他说:“为使同学们能继续完成学业,校领导经研究决定,给生活困难的同学以适当补助。补助金额分别为9元、6元和3元;补助方法是:个人自报,同学评议,领导审批。”楚老师刚说完,同学们又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钟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了一份申请补助报告,申请补助6元。他知道,有的同学经济情况比他好,但有的同学比他更困难,特别是农村来的同学。同学评议时,采取背靠背的方法,评着谁,谁就回避。评议钟正时,多数同学没有异议。只有毕小奇说:“钟正的姐夫是军官,待遇高,不能补助。”杨简立即反驳说:“钟正的姐夫虽是军官,工资比地方高,但他的姐姐是中学教师,工资很低,家里孩子多。还要负担母亲和弟弟,生活并不富裕,应该补助。”了解钟正情况的生活委员朱年丰、杨福春、沈经纶和王玉瑞等同学,都纷纷表态,支持杨简的意见。
评议结束后,很快补助名单就张榜公布了。钟正宿舍里,朱年丰、沈经纶、王玉瑞补助9元;杨简、杨福春、钟正补助6元;毕小奇补助3元。看榜时,毕小奇一脸不高兴,转身走了。杨简对钟正说:“毕小奇真是个小人!”钟正不解,看榜后,杨简向他简单述说了评议时的情况,感叹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这学期又开了三门中医课《伤寒论》、《温病学》和《中医诊断学》。同学们对《伤寒论》已经不陌生,鲁老师在讲《医古文·伤寒论原序》时,曾简单介绍过。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时,熟背的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理中汤等名方,都出自《伤寒论》。
教《伤寒论》的乔景方老师,是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他对《伤寒论》有精深的研究,在临床上善用经方。用药味少量重,屡起大病,人称“乔经方”,故就诊者络绎不绝。在教学上,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方法。他很重视背诵《伤寒论》原文,每堂课提问,必让同学们背诵讲过的条文。至于背哪条已讲过的条文,则是虽机抽取的。但在背条文时,必定是第一个同学若不会,第二个同学接着背,直到会背为止,再换条文。不会背的记零分,会背的记满分。同学们知道这个规律后,都害怕第一个被提问。平时提问的成绩,乔老师都有记录。他说:“《伤寒》成绩的计算,是平时成绩占三十,考试成绩占七十。这样可以避免平时不重视,期末搞突击。”在期末考试前,他出六十多道题,供大家复习时参考。待考试前夕,又减为十多道题。他说:“这样基本上可以使同学们达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的效果。”
他在讲课时说:“《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他总结了汉代以前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的问世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它有严谨的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医疗规程。在临证应用时,相同的疾病,出现不同的证候,就‘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表现相同的证候,就‘异病同治’。一病可用多方,一方可治多病。《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不仅能治伤寒证,还可以广泛治疗各种疾病。”
乔老师讲课,基本上不按照课本上的解析,而是把自己教案上的内容全部写在黑板上,所以板书比较多。以至个别同学,私下抱怨说乔老师是“乔黑板”。后来,大家才知道,乔老师讲的内容和写的板书,是他多年研究《伤寒论》的心得体会,是尚未出版的书稿。个个后悔不已,有的笔记记的不全,有的保管不善,遗失了。那些谬说“乔黑板”的同学,更是惭愧万分,自责道:“有眼不识泰山。”
乔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体会和临证经验,他说:“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方为‘经方’。历代研究,注释《伤寒论》的名著有千余家,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仲景之说进行了阐释和发挥。你们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多阅读一些他们的著述。先选介几本,供大家参考。
第一本是宋金时期成无己撰著的《注解伤寒论》,此书是全面注释《伤寒论》的第一家。它的最大特点是,在阐述仲景之论时,皆引据内难之理,并旁涉众家之说,以阐发仲景原文之微言大意。从而使两者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的结合起来。
第二本是明代方有执著的《伤寒论条辨》,方氏根据晋代王叔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和唐代孙思邈‘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之论,以三纲归类,重新编次。虽不尽合理,但加强了原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突出了重点,颇利于初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三本是清代柯韵伯编著的《伤寒来苏集》,本书从《伤寒论》的编次方法,到证、治、方、药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采取‘以方名证,证从经分’的新编次方法,注重理法,结合临证,提出独特见解。
第四本是清代张志聪撰著的《伤寒论集注》,采取‘汇节分章,节解句释’的方法,进行编次和阐释。全书纲目清楚,旨趣明畅,有利于学者理解和掌握仲景条文的精神。
第五本是清代沈金鳌编著的《伤寒论纲目》,此书以仲景原文为纲,选录各家精论为目编辑而成。书中不仅理论阐发精当,而且所引诸论,皆明出处。对於学者分析、对比、研究《伤寒论》帮助很大。
第六本是清代尤在泾撰著的《伤寒贯珠集》,本书主要着眼於辨证论治,按六经分篇,以治法类分诸证。在注释中,辨证抓主证,鉴别抓要点,主次分明,对临证辨治甚有指导意义。
第七本是清代陈修园撰著的《伤寒论浅注》,本书采取‘衬注’的方法,将仲景的条文连成散文。注释通俗易懂,明晰浅显,使《伤寒》古奥之言,幽深之理,清楚地表达出来。初学者,可以无师自通,由浅入深。”
乔老师如数家珍,介绍了这么多的古典名著,使大家感到非常振奋,大大增强了学习《伤寒论》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成氏之书,历时四十年始著成。古人云‘十年磨一剑’,那需要多么大的耐性和毅力啊!
乔老师来自习课上辅导,钟正问他:“您读那么多的书,您认为最喜欢的是哪一本?”老师笑着说:“俗话说‘书到用时方狠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当然是读的越多越好,不能只喜欢一本。从读书到运用,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对我影响必较大的,也就是你所说的‘最喜欢的’,是《沈氏尊生五书》。这是清代医家沈金鳌撰著的五本书之总称,即:《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要药分剂》、《妇科玉尺》和《幼科释谜》。我珍藏的这一套书,都是线装本,不仅有阅读价值,还有收藏价值。读书可以长知识,增智慧,亦是一种乐趣啊!”钟正说:“《伤寒论纲目》您在课堂上介绍过,《要药分剂》楚老师在讲中药时,亦推荐过。请您谈谈另外三本吧!”
乔老师一说起他喜欢的书,就兴致勃勃。他说:“沈氏认为‘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菅人命。’故以‘尊生’为其总书名。《杂病源流犀烛》是一本详论外感内伤诸病之书,全书博采内难、历代诸家名论精华,分证以探其由来,审其变迁,从源朔流,而后明其治法。他认为读此书,犹如燃犀烛照,能洞彻诸病幽微。其理论精到,且多启发,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医专著。《妇科玉尺》是以论述经、带、胎、产为主的妇科专著。沈氏说的很清楚:‘摘录前人之所语及方,悉皆至精至粹,百用百效者,以是而当;尺之分寸,庶几如玉所画,坚久不磨。取以量妇女病,应无不得其准之准者欤。’《幼科释谜》是专论小儿病证的儿科专著。他博采诸说,论理有据,施治有本,师古不泥,阐发己见,实事求是。诚能为儿科辨治指点迷津。”钟正听后,大开眼界。把老师说的书名和要点,都记在了课堂笔记中。这些书,以后或借、或买,都要一一读之。
随感诗:
  温热诸说理法新,   羽翼伤寒不可分,
  经方时方皆良方,   寒温一统效如神。
教《温病学》的曹世方老师,为人清高孤傲,很有才学,写得一笔好字,经常在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临证擅用时方,味多量重,治疗急症,立竿见影,人称‘曹时方’。有个胆道蛔虫急性发作的患者,痛的要死。手术前,抱着侥幸心理,慕名请他先治,竟药到病除。患者万分感激,将‘鸣谢良医’的土广告,贴在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一时满城皆知,前往求诊者骤增。
曹老师说:“《温病学》是研究多种热性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和治疗方法等问题的一门学问,是临证很实用的学科之一。它包括很多热病,如春温、风温、暑温、伏暑、温疫、温毒、温疟等。概括起来,主要有温热、湿热和温疫三大类。这些热病,除了在发病证候上有其特殊性外,它们之间还有共同性。温病学说,起源于《内经》和《难经》。其后,历代诸家都有阐发。从源流上看,它是伤寒六经辨治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是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治形成的新体系。教材的内容很丰富,很系统。上篇总论,简介了温病的成因、辨证纲领、诊断特点和治疗法则;下篇各论,分述了春温、风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及冬温等温病的具体辨证施治。”
曹老师对历代的温热名著很熟悉,他说:“教材学好了,对常见的温热病辨治熟悉了,这只是初步打了点基础。要想丰富和提高辨治能力,还必须多读些古今温病学名著。”他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写作经验,不容置疑地说:“无论喜欢与否,有些名著是一定要读的。例如:明代医家吴又可撰著的《温疫论》,是祖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详细地论述了温疫的病因、途径、部位、传变、治则、方药、调理及与伤寒的鉴别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了清代,戴天章有感于很多医生对吴氏的创见,‘见其书而不能信’,或‘知而不用’。究其因,实由未掌握其辨证要领之故。於是在吴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进行删改、增补和发挥。撰著《广瘟疫论》,亦名《瘟疫明辨》,以广论、推广吴氏之说。余师愚撰著《疫疹一得》,对疫疹的病源、诊治要点、证状辨析、瘥后调理,详加阐发。他诊治疫疹的各种方法,验之临证,甚切实用。所创制的‘清瘟败毒饮’,更是起沉救厄的奇效良方。”
曹老师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高兴地说:“清代中叶,是温病学说发展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叶天士对温热病的辨治,独有心得,自成体系。其著《温热论》,论述温病的感受途径、传变规律和治疗大法;创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的诊治纲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瘖,丰富温热病的诊断方法。从而补充了前人对外感性疾病认识的不足,发展了祖国医学。与叶氏同时的薛生白,撰著《湿热条辨》。详论湿热的性质、发病特点、感受途径、主证、变证、治则、方药等。立论严谨,论理详明,述证确凿,方药精当,条分缕析。是辨治湿热病的专著,弥补了叶氏之不足。
其后,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借鉴《伤寒论》及叶氏等临证治疗的方药,灵活变通,发挥创新,使温病学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提高了中医临证诊治温热疾病的水平;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使中医对时病的辨治内容大致完备;汇八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经络辨证于一书,为融通中医辨证理论提供了门径。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论为纬。详析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种类、诊断及治疗等,实为汇辑温热诸说之大成。
曹老师介绍了必读的温热名著后,说:“中医有句术语,‘伤寒重脉,温病重苔’。可见察舌辨苔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其内容非常丰富,但很难掌握。要熟记之,只有靠背歌诀。”大家对每门中医课,都要背歌诀,已经闻之不惊,处之坦然了。他说:“清代吴坤安撰著的《伤寒指掌》,虽以‘伤寒’为书名,书中都以区别伤寒温热之论治为重点。他取伤寒、温热诸名家之论,从四时外感之发病、证候分析、察舌诊目,到六经辨证、三焦论治、卫气营血论说,直至辛温、辛凉诸药之不同施治,囊括无遗,诚可谓是集古今外感病论治之大成。全书理论清晰,条比类分,文简义畅,附以评论,提纲挈领。在学了伤寒、温病之后,能熟读此书,可心明眼亮,临证不惑。其中的‘察舌辨症歌’,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熟背之,则察舌辨症,不难矣!”
教《中医诊断学》课的,是同学们很熟悉的文心和老师。文老师说:“同学们经过近二年的学习,对中医基础理论和常见的术语名词已经不陌生了。这样,学习‘中诊’就容易多了。‘中诊’的主要内容是四诊、八纲和证候分类。它是从整体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以识别病症、推断病情,给防治疾病提供根据,这门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程。
四诊,就是‘望、闻、问、切’。这是中医诊病最基本的方法,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体外部的变异和体内的病变情况;闻诊可以了解内在的病情;问诊可以知道疾病的经过和病人自觉症状;切诊从按病人的脉搏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以诊察体内外情况。四诊合参,就可以明白病人整体的变化。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表里是分别疾病的病位与病势的浅深;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阴阳是八纲中的纲领,它从总的方面,也就是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的属性类别,为治疗指出大的方向。证候分类则分述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经络辨证。辨证,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病人一系列的证候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四诊、八纲和证候分类,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诊断方法。”
文老师在讲脉诊时,感叹地说:“脉诊,是祖国医学独特地诊断方法之一,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古今医家在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以常衡变’,‘以变识病’,使它在中诊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脉诊不仅为历代医家所广泛重视和运用,亦使病人对脉诊产生一种依赖感和神秘感。在就诊时,往往以脉诊衡量医生技术的高低。而有些医家亦以‘病家不用开口’,仅凭‘切而知之’自炫。对这种现象,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早就有清醒的认识。他在《苏沈良方。求医诊脉说》中云:‘士大夫多秘所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於疑似之间。医者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言遂非,以全其名’。苏氏此话,可谓摸透了医者、患者脉诊时的心理。’故其‘平时求医,盖於平日默念其工拙。至於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后求之诊,虚实冷热,先定於中,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他正确指出‘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这些肺腑之言,对患者和医者都是当头棒喝.”
文老师在讲到如何才能学好中诊时,深有体会地说:“中诊的内容很丰富,涉及的面亦很广。教材只是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入门之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多读些古代名著。例如:清代医家汪宏辑著的《望诊遵经》,是中医望诊的专著。全书论理井然有据,纲目分明.从望诊的重要性,人体气色的生理变化,到气色异常的病理反应;从面部到周身,从汗血痰溺到身形、行止、动静、坐卧等,凡属望诊内容,莫不精辟论述,诚乃望诊之大成。清代林之翰撰著的《四诊抉微》,是一本论述中医四诊的专书。书中之论,四诊并重。并能结合病理说明原理,结合诊断介绍治疗。熟读此书,可以‘一举四得’。清代李延昰辑著的《脉诀汇辨》,是专论脉诊之书。全书汇之以全,辨之有据,论理有源。读此书,对脉诊之法,可一览无余。明代李时珍撰著的《濒湖脉学》,流传广,影响大。熟背其歌诀,则常见的二十七种脉象可了然于心。”
在学习伤寒和温病时,钟正觉得乔老师和曹老师好像有点“面和心不和”,就问文老师是啥原因。文老师笑着说:“这事说来话长。中医由于师承授受不同,学术见解各异,故历来就存在着门户之见和学派之争。特别是伤寒与温病,经时对峙,寒温论争,一直很激烈。乔老师满腹经纶、德高望重,是经方派;曹老师理验俱丰、恃才傲物,是时方派。俩人私下虽相互钦佩,但面上‘话不投机’,自然‘半句多’喽!将来你们这一代,这种情况就会淡化或消失,说不定寒温还会统一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学术争鸣是促使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何时,争鸣都将持续不已。”钟正听了,若有所悟道:“噢!原来是这样。”
2007.01.04——8     初稿
2008.10.06——10    修定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8-11-14 14:4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医楼梦 第七回 先圣伤寒 辨治准绳 后贤温热 创新理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胡不群在 2008/11/14 03:06pm 第 2 次编辑]

全文一气成功,流畅优美,其学养之深厚,足为中医师,足为后世范!
3
发表于 2008-11-14 15:53: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医楼梦 第七回 先圣伤寒 辨治准绳 后贤温热 创新理论

此文作者学养深厚,文言文基础扎实,乃杏林高手。佩服!佩服!
中医药大学的老师都应该向乔景方先生,曹世方先生,文心和先生学习!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中医人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3:44 , Processed in 0.1456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