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7 11:1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0讲 焦树德经验方



我行医50多年来,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医疗与反复地再学习、再实践,并结合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心得体会,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方。今把反复应用于临床,传授给学生、研究生、徒弟等,均证实确有良好效果者,加以整理,介绍如下,谨供同道们参考选用。每张处方中,均有「组方医理」和「加减运用」两项,这是我对该方经验体会的重点部分,希望对这两项要深玩。所附验案,也均有实践意义,都应注意推敲,领悟其精神,才能灵活运用,提高疗效。由于时间的关系,仅整理出经验方10余首,今后再版时还会陆续介绍更多的经验方,和大家共切磋。
挹神汤
生石决明20~45克(先煎)、生龙牡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炒黄芩10克、茯神(苓)15克、香附10克、远志9~12克、炒枣仁12~20克、白蒺藜9~12克、合欢花6克、夜交藤15克,水煎服。
(附注:本方于1964年曾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谈到过,今又进行了一些修改。)
功能:养阴柔肝,潜阳安神。
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亢旺所致的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阵阵轰热,心烦汗出,情绪不稳,精神不振,悒悒不乐,遗精滑精,腰酸腿软,不耐作劳,舌苔薄白,脉象细弦等症。包括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忧郁症等出现上述证候者。组方医理:本方以生石决明、生牡蛎咸凉清热,益肝阴,潜肝阳,收浮越之正气,为主药;生地、白芍补益真阴,滋水涵木,凉血生血,柔肝安脾,为辅药;首乌藤滋益肝肾,交合阴阳,合欢花解郁安神,酸枣仁养肝助阴,宁心敛汗而安神,远志肉交通心肾,白蒺藜散肝郁,祛肝风,共为佐药;香附为阴中快气药,引血药至气分,增强诸药活力,兼能理气解郁,黄芩泻肝胆火,益阴退阳,共为使药。诸药合和,共达养阴柔肝、潜阳安神、交通心肾之功。
加减运用:肝血虚者可加当归6~9克、阿胶6~9克(烊化)。急躁易怒者可加生赭石20~30克(先煎)、灵磁石20~30克(先煎)、白蒺藜10克。头晕明显者可加泽泻30克、钩藤20~30克。悒悒不乐、精神不振者,可加厚朴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欢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红,目赤,多怒,大便干结者,可加龙胆草6克、芦荟l~2克,青黛6克(布包),木通5克,并加重生地、黄芩的用量。肝肾阴虚,梦遗失精者,可加山萸肉6~9克、天门冬10克、玄参15克、泽泻12克、金樱子10克。
心火旺而失眠多梦者,可加川连6克、竹叶3克、莲心3克、小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宁者,可加麦冬10克,丹参12~15克,柏子仁10克。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软者,可加炒白朮10克,芡实米12克,龙眼肉10克,茯苓改为30克。大便溏泄者,去生地,加肉豆蔻1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心肾不交者,可加灵磁石20~30克(先煎)、磁朱丸(布包煎)6克,交泰丸(川黄连、肉桂)6克同煎。心肝血虚,神魂不宁而失眠严重者,可加生赭石15~25克(先煎),改炒枣仁30克(先煎)、白芍为15克,加重生牡蛎量。等等。
我在1960~1962年用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了神经衰弱属于阴虚阳旺证者48例,收到了显著效果。并经过随访观察,治愈者8例,基本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3例。
我在临床上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具有肝肾阴虚、肝阳旺证者,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每收到极其满意的效果。
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凡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狂躁症、忧郁症等,具有肝肾阴虚、肝阳亢旺证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验案举隅:吴某某,女,28岁,平素多思,精神易激动,近1年多来喜忧易怒,有时自己独在室中哭笑,有时悲观不乐,精神忧郁,失眠健忘,性情似变孤僻,食纳尚可,二便正常,月经略错后,脉象沉弦细数。曾在西医院诊断为严重的神经衰弱,也曾去精神病院就诊一次,可疑为精神分裂证,建议连续治疗,但因无效而求治于中医。我据此脉症,诊断为肝阴虚肝阳旺之证。治以养阴柔肝,潜阳安神。用挹神汤随证加减。处方如下: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龙牡各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生地15克,生白芍12克,制香附10克,合欢花6克,合欢皮10克,远志12克,生赭石25克(先煎),炒枣仁30克(先煎),水煎服,另投礞石滚痰丸每次6克,一日2次,随汤药服。如大便溏稀时,可改为每日1次,临卧前随汤药服。药后诸症减轻,共进34剂而愈。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0:35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正颜汤


荆芥9克、防风9克、全蝎6~9克、白殭蚕10克、白附子6克、蜈蚣2~3条、白芷10克、钩藤20~30克、葛根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炙山甲6克。
功能:散风活络,化痰解痉。
主治:中风病中络证。风邪中于面部络脉,颜面不正,皮肌麻痹,口眼歪斜,漱水外漏,唇不能撮,眼闭不合等。适用于西医学的颜面神经麻痹病。在服药的同时,还可将药渣用毛巾包裹,热敷患部。
组方医理:本方以荆芥祛散皮里膜外之风,且兼入血分,防风宣表祛风,兼散头目滞气,供为主药。全蝎入肝祛风,善治口眼歪斜,白殭蚕祛风化痰,其气轻浮,善治面齿咽喉等上部之风痰结滞,白附子祛风燥痰,引药力上行,善治面部百病,合全蝎、殭蚕为治口眼歪斜名方牵正散,再配白芷芳香上达,入阳明经(其经络走头面部)散风除热,钩藤祛风舒筋,清心凉肝,蜈蚣祛风止痉(中医认为健侧痉急、患侧缓软,故口眼歪斜),以加强药力共为辅药。葛根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解肌开腠,以利风邪外达;红花、桃仁活血散结,以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共为佐药。炙山甲通行经络,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相合,共成散风活络,化痰解痉,善治颜面不正,口眼歪斜之有效方剂。
加减运用:兼偏头痛者可加生石决明20~30克(先煎)、蔓荆子10克、川芎6~9克。舌苔黄,口鼻发干,咽部微痛,口渴者,可加生地15克、玄参15克。急躁易怒,胸胁闷痛,脉象弦数者,可加炒黄芩10克、香附10克、生白芍12克。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者,可加全瓜蒌30克、酒军3~6克、枳实10克。
「此方主用于中风病中络证,与西医诊断的颜面神经麻痹相符合。如属脑血管病造成的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之症,即中医学所说的中风病之中经、中腑、中脏诸证中所出现的口眼歪斜,则非单用本方所能治疗,须根据证候需要在辨证论治的方药中适当结合本方一部分药物进行全面治疗,不能单用本方治疗。
验案举隅:孙某某,女,50岁,1981年5月初诊。主诉近来工作忙,家务又累,心中有急火,有时贪凉而受风,突于3天前早晨出现漱口时在口角漏水,经照镜一看,发现右口角下垂,右眼不能完全闭合,口眼向左侧歪斜,右侧面部略感皮肤发厚(不仁),较前不灵敏,即速去某大医院诊治,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嘱做电疗。次日又去针灸治疗,已扎针2天,口眼歪斜不见好转,特来诊治。询其大便较干,二三日一行。小便尚调,口略渴,不引饮,月经已停。舌苔薄微黄,脉象弦细滑略数。四诊合参知为操劳过度,性急而肝热,贪凉爽而受风,致发中风病,幸风邪未深入,仅中于络脉,发为中络证。治拟散风活络,清热熄风。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殭蚕10克,白芷10克,白附子10克,全蝎9克,蜈蚣2条,红花10克,炙山甲6克,钩藤30克,炒黄芩10克,全瓜蒌30克,菊花10克,水煎服,7剂。另嘱用浓茶水调白芥子粉为稀糊状,摊纱布上(薄薄一层),贴敷患侧(瘫软的一侧),夜晚敷上,早晨去掉。隔一两天用1次。二诊时,面歪明显好转,大便通畅,上方改蜈蚣为3条,加皂刺6克,又进7剂,外用药同前。三诊时,面部已基本看不出歪斜,只在大笑时口略向左偏。舌苔已不黄,脉已不数,上方去菊花、瓜蒌,加丹参15克,又服12剂,完全治愈。
三化复遂汤
生大黄3~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全瓜蒌30克、半夏10克、防风10克、桃仁泥10克、钩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冲)。
功能: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或1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见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腻而黄,脉象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组方医理:仲圣有「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指肢体沉重不能自由活动)」之说,后世医家又有邪中于经,必归于腑之论。证之临床,中风病,邪中于经者,除半身肢体不遂,不能自己活动外,又多出现大便秘结,阳明经痰热结滞,腑气不通之证。常须同时通其阳明腑气,使大便通畅。半身不遂之情也常随大便的通利而随之明显好转,活动度一日比一日增强,而渐恢复正常。如大便不通,腑气闭阻,全身气血运行也因之不畅,故半身不遂之症也多不见好转,所以前人制订了三化汤(大黄、枳实、厚朴、羌活)
以专主此证。然而本证不仅腑气不通,而且还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血脉不通之证,故此我又在三化汤中加入化痰降浊,活瘀通络之品,而成三化复遂汤。方中以大黄荡涤肠胃,下燥结除瘀热推陈致新,枳实行气降痰,除痞消积,二药一走血一走气,共为主药。以厚朴行气除满,消痰化食,半夏除湿化痰,下逆止呕,羌活搜肝风,理游风,共为辅药。以全瓜蒌降气化痰,润肺滑肠,桃仁泥活血润燥,通大肠血秘,防风搜肝散风行滞气,钩藤舒筋活络,平肝熄风,共为佐药。元明粉咸能软坚,通腑泻热,为使药。
加减运用:上肢不遂者,可加桑枝30克、片姜黄10克、红花10克。下肢不遂者,可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12~15克、川断15克。大便通畅后,可减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后大便仍一日二三次者,可减少大黄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后,大便虽能一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畅,腹部略感胀满者,可另加焦槟
榔10~12克消滞行痰,通降腑气。时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显者,可加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胀痛者,可加红花10克、地龙9克、地鳖虫6克、络石藤20~30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厚腻、食纳不香者,可加苍朮9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陈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语不利者,可加全蝎6~9克(或蝎尾10~20条)、菖蒲10克、远志10克。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者(神识有些恍惚),可加菖蒲12克、远志12克、天竺黄10克,或再加服牛黄清心丸。
验案举例:李某,男,65岁,农民,河北省遵化县某某医院住院病人。会诊日期:1978年5月10日。
4天前感到右上下肢麻木,活动不利,但尚能活动,言语声音有些改变,说话较笨。次日诸症越来越加重,即送来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脑动脉血栓形成而收住院。经输液等治疗后,未见好转,半身不遂日渐加重,即邀请中医会诊。
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意识尚清,能回答问题,但朦胧嗜睡,言语謇涩,勉强能听清楚,自诉头晕。右上肢完全瘫痪,右下肢能勉强抬离床面,不能屈伸活动。右侧面部下半部瘫软,口向左歪,右侧口角下垂流涎。大便秘结,已数日不行。舌苔白厚略黄,脉象弦滑有力,腹部切诊未见异常。四诊合参诊为中风病中经证(已向中腑证转化)。治法:祛风化痰,通腑活络。以三化复遂汤随证加减。处方:防风6克,胆南星9克,半夏9克,化橘红12克,茯苓9克,炒枳实9克,生大黄3克,羌活6克,全瓜蒌30克,红花9克,片姜黄9克,桑枝30克,2剂。
上药进2剂后,大便已通畅,右上肢屈伸、抬起比上次又有明显恢复,右下肢屈、伸、抬、蹬等各种活动已近于正常。但大便又干结未行,头晕已除。舌上有瘀斑,舌苔化为薄白。脉象右手弦滑,左手略弦,右手脉大于左手脉。上方去白殭蚕,加元明粉15克(分2次冲服,嘱如服第一煎后大便通了,第二煎可不再冲服元明粉),大黄改为9克,1剂。服此药后,大便通畅,诸症均有好转,又去元明粉、桃仁,进5剂,患者口面歪斜已完全恢复,言语清楚,下地可以自由行走,右半身不遂已基本恢复正常。舌苔正常,脉象略弦,病已基本治愈,又投以收功方如下:胆南星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生大黄6克,羌活6克,红花9克,桃仁9克,赤芍12克,白蒺藜9克,桑枝30克,3剂。患者于5月24日,自己走着高兴地出院,回家休养。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1:16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镇肝复遂汤



生石决明25~35克(先煎)、生牡蛎20~30克(先煎)、生代赭石20~30克(先煎)、胆南星10克、制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钩藤30克(血压高者后下)、全蝎6~9克、桑枝3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炙山甲6~9克、竹沥汁50~60毫升(临服前滴入生姜汁二三滴),分2次随汤药同服。羚羊角粉l~1.5克(分冲)。
功能:镇肝熄风,化痰活络。
主治:卒然中风,神情烦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语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患肢抽动拘挛,属肝阳旺、肝风盛之证。适用于西医学脑血栓形成刚发病后,或突患脑溢血轻症(出血量少,未出现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组方医理:本方以安魂汤和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生代赭石镇肝降逆,生石决、生牡蛎养肝阴,潜肝阳,为主药;以南星、半夏、钩藤、全蝎、羚羊角化痰熄风,牛膝(配代赭石)引风阳下行,以交于阴中,共为辅药;用白芍养血柔肝,郁金舒郁化风,橘红、茯苓,健脾化湿,菖蒲开窍涤痰,红花、桃仁、赤芍活血行瘀,以应血行风自灭之理,桑枝祛风活络,通达四肢,竹沥善祛经络之痰(滴入生姜汁既助辛通之力,又防寒滑伤胃),共为佐药;以炙山甲通经活络直达病所为使药。
加减运用: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可减郁金、赤芍(以免药味太多),加片姜黄9~12克、葛根10克、羌活6克。半身不遂主在下肢者,减药同上,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15克、川断15克、地龙9克。言语不利明显者,可加羌活6克,改全蝎为9~12克。口眼歪斜较重者,减药同上,加白殭蚕9~12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大便不畅通者,加川军3~6克、全瓜蒌30克,把桃仁改为桃仁泥。患肢有时出现拘挛者,可加伸筋草30克、生薏米30克、鸡血藤15克。
验案举隅:冯某某,男,59岁,1986年4月24目初诊。
患者前天下午突然发现面部向右歪斜,流涎,很快又感到左上下肢活动不灵活,随即卧床休息。次晨左上下肢不会自己活动,口面仍歪斜,并且有时抽动,左下肢也有时抽动,并略有拘挛之象,面部略红,神情烦躁,即送往附近医院,经CT检查,右侧脑部有梗塞灶,临床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经输液、降血压等治疗,两天后病情未见好转,经家属坚决要求,同意请我会诊。我观其病人面部发红,神志尚清楚,但夜间有时朦胧嗜睡。左下肢和面部有时感到有抽动。血压170/100毫米汞柱,左侧半身不遂,肌力0度
,左面及口角下垂,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有力,左手脉象大于右手。四诊合参,诊为中风病中经证,并有向中腑证转化之势。须急治以镇肝熄风,化痰活络。以镇肝复遂汤加减治之。处方:生石决30克(先煎),生赭石30克(先煎),胆南星10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化橘红12克,钩藤30克(后下),红花10克,桃仁10克,全蝎9克,蜈蚣3条,郁金10克,炒白芥子6克,桑枝30克,桑寄生30克,怀牛膝15克,羚羊角粉2克(分2次冲服),3剂。药后口面歪斜好转,左下肢能抬离床面,用手屈腿后,能自己伸直,面红已退,神志清爽,血压150/95毫米汞柱,又投上方7剂。药后口面已恢复正常,下肢已能自主屈伸,肌力Ⅳ度,上肢亦能活动,肌力Ⅲ~Ⅳ度间,手能握,但握不紧。大便3日未行,舌苔仍白厚,脉象弦滑,重按有力。上方去郁金、白芥子、羚羊角粉,加全瓜蒌30克、枳实12克、酒军3克(各包,大便泻下后可去掉或减半)。又投7剂,大便通畅后,肢体活动恢复加快。7剂服完后,左上下肢基本恢复正常
,血压148/88毫米汞柱,舌苔化薄,脉象沉滑。上方去酒军,加地龙9克、炙山甲6克,又进5剂而痊愈出院。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2:03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活瘀复遂汤


桑枝30克、地鳖虫6~9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6~9克、川断15~18克、怀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功能: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的恢复期。证以半身不遂为主,其它症状不明显,中风后已数月(或更长时间),半身不遂之症迟迟不见恢复者。
组方医理:本方以桑枝通利四肢关节,祛风活络,地鳖虫破血通瘀,搜剔血积,通经活络,共为主药。
红花、桃仁破瘀通经,行血润燥,皂刺搜风通络,溃散壅结,赤芍散瘀,行血中之滞,蜈蚣入肝祛风,并善走散,钩藤除风舒筋,共为辅药。半夏、化橘红、茯苓化痰祛湿,和胃健脾,地龙性寒,祛湿清热,以防瘀血久郁化热,并善通下肢经络,川断补肾肝,壮筋骨,怀牛膝益肝肾,强筋骨,起足痿,共为佐药。炙山甲活血通络,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中医学有久病入血分之说,故本方组用多种破瘀、行血、活络、祛风之品作为主要成分,又配以化痰祛湿、健脾胃、补肝肾之品,使之祛风不燥血,破瘀不伤
正,标本同治,提高疗效。
加减运用:大便经常干燥者,加全瓜蒌30克、酒军5克,或加当归9克、生军3~5克(体胖痰盛者,用前者,体瘦、血虚者,用后者)。上肢不遂明显者,去地龙,加片姜黄9~12克、桂枝6~12克。首语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蝎6~9克。兼有头晕者,去地龙,加天麻9~12克、泽泻25~30克。症情深痼者,可加水蛭3~5克。下肢不遂明显者,可加重川断、牛膝的用量,另加杜仲15克、补骨脂(或巴戟天)9~12克。足部浮肿者,加重地龙、茯苓的用量。患侧的脉象明显小于健侧脉象者,可加黄芪15~30克、当归9克。见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龙,加天竺黄9克、合欢花6克、节菖蒲9克、远志9克。吞咽时容易发呛咳者,可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一25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羌活9克、全蝎9克。健忘者,去地龙、赤芍、蜈蚣,加菖蒲9~12克、远志肉9~12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炙鳖甲15克(先煎)、水蛭3克。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痰浊壅盛者,可加竹沥汁60毫升(兑入生姜汁二三滴)分冲。
验案举隅:曾某某,男,59岁,某医院神经科会诊病人。中风半身不遂已半年多。初发病时曾出现朦胧急躁,右手足不会活动,经医院抢救治疗后,症情已经稳定,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目前患者神志清楚,右侧半身不遂,不会翻身,不能坐起,不会说话,喝水急时或喝大口水时,则发呛。食纳一般,二便尚可、舌苔白厚,脉象滑略弦,右手脉大于左手脉。四诊合参,诊为中风病中经证恢复期。乃痰浊壅盛,痰阻舌本,气血瘀结,阻滞经络,血脉不通而致半身不遂之证。治宜活瘀通络,化痰开窍。以活瘀复遂汤加减,处方:桑枝3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地鳖虫9克,皂刺6克,全蝎9克,羌活6克,钩藤30克(后下),半夏1O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地龙9克,川断18克,炙山甲9克,杯牛膝12克,竹沥汁60毫升(兑入生姜汁二三滴)分冲,7剂。另用十香返生丹14丸,每日2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二诊时,诸症减轻,已能在床上自已翻身。舌苔同前,再投上方加水蛭3克,7剂。
三诊时,家人说:现在有人稍加扶助,即可坐起,吃饭时(用左手)也可以坐在床上吃,病情大有好转,喝水已不呛。舌苔较前化薄,脉象沉滑有力。再投上方,桑枝改为40克,羌活改为9克,去皂刺,加片姜黄12克,另加七厘散1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剂,丸药同前。四诊时,患者已能由人扶到沙发上坐,精神较前活泼,并且能说「我」、「好」等单字,全家高兴,管此床的西医住院医师也感到惊奇,向我询问了中医学关于此病的治疗原理……,观其舌苔已化为薄白,脉象沉滑,略见缓和之象,但右手脉仍大于左手脉。再投上方,去竹沥汁,加天竺黄10克,川断改为20克,七厘散同前,停丸药,7剂。五诊时,患者已能由人扶着在室内行走,并能说「你好」、「吃饭」等简单语言。根据中医「效不更方」的原则,再投上方7剂。六诊时已能由人稍加扶助,送我到电梯口,说话也较前又有好转,舌苔正常,脉象滑,两手脉象大小差不多。上方去钩藤,加鸡血藤18克、伸筋草30克,7剂。七诊时,患者每天到楼道行走锻炼,说话也能说简单的句子,并且能跟人学唱「东方红」歌第一句。仍守上方7剂。八诊时,已出院回家休息,并且能不用人扶自己拄手杖行走,又投上方14剂,停七厘散,改用血竭粉1克、三七粉2克,分2次随汤药冲服。此后停服汤药,改服散风活络丸,到疗养院休息疗养,不用家人陪住,生活能自理。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2:32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补肾祛寒治尪汤



「尪痹」这一新的病名,是我在1981年提出的,主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痹病)而言。以补充行痹、痛痹、着痹分类的不足。以下这3张处方都是我治疗尪痹的经验方。
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克(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防风10克、麻黄3~6克、苍朮6~1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松节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兑入)。因虎骨已经禁用,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以代虎骨。
功能: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出现肾虚寒盛证者。
组方医理: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壮骨,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太阳经及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朮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运用: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l~2个。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朮、防风、松节,加生薏米3O~44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蚕9~12克。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朮、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蚕12克,羌活改为12克。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再加草乌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
注意事项:(1)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2)达到显效后,可将此方研细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长期服用。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3:28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验案举隅:任某某,男,48岁,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不能自己活动已1年有余。
病史:1970年9月间,因挖地道在地下休息和交接班时,即睡觉,一日,突然高烧40℃以上,继而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虽经治约半年,但病情日渐加重。两手腕、食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变形、僵化,活动严重受限,晨起伸不开。两膝关节肿大、变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较重。两踝关节肿大如脱。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血沉55毫米/小时),即转该院中医科诊治。眼中药80剂,症状未见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时),遂来我院就医。
现症:除上述两膝、两踝及两手腕、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动外,两髋关节亦强直僵化,固定成一种位置(大腿与躯干呈120度,不能屈伸),两肩肘关节亦僵化不能活动,故来诊时需人背抬。有间断发烧,身体畏冷,心中烦热,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大便一日l~2次,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数,经我院放射科X线拍片,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地下环境寒湿,久处其地而受风寒湿三邪侵袭致痹。寒湿最易伤肾,肾虚不能御邪,寒湿乘虚深侵,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形,节挛筋缩,肢体不能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尪羸之状。脉证合参,诊为尪痹。目前虽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寒。
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
处方: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制附片10克,骨碎补12克,桂枝10克,炙虎骨6.25克(另煎兑入),赤白芍各10克,麻黄6克,知母10克,防风12克,威灵仙12克,白朮10克,炙山甲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6剂。
药后诸症均减轻,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虎骨改为12克,嘱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来诊时,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两手腕及指关节虽仍有变形,但可用力活动,手扶之亦无疼痛,膝关节尚有肿胀,予上方加黄芪30克。3月17日已能骑自行车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来诊时,食欲很好,仅腕、背、踝部有时发胀,偶有轻度疼痛,腕、指、膝、踝关节虽外观尚变形,但均不影响活动。先后共诊22次,服药110多剂,病情已稳定,改用粉剂常服,处方如下:制附片45克,骨碎补54克,川断60克,桂枝36克,炙虎骨60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风45克,苍白朮各30克,威灵仙120克,麻黄36克,细辛12克,松节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龙45克,皂刺21克,泽泻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来诊,膝肿消退,关节明显变小,仍守上方,加归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姜黄30克、红花36克,改川断为90克,为细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显好转,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时多也不觉疲累,能骑自行车上街跑十几公里,脉亦较前和缓有力,舌苔正常,惟左腕及踝关节尚有轻痛。仍予原方以资巩固。
1975年夏天追访:已上全天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关节外形虽未恢复正常,但能活动,能工作,无痛苦。
1979年夏季又约他来复查血沉13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仍为阳性。但一直上全天班,并能胜任比较繁重的工作。
补肾清热治尪汤
生地15~25克、桑寄生20~30克、桑枝30克、地骨皮10~15克、酒浸黄柏12克、知母12克、川断15~18克、骨碎补15~18克、白芍15克、威灵仙12~15克、羌独活各9克、忍冬藤30克、络石藤20~30克、桂枝6~9克、红花9克、制乳没各6克、炙山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兑入)。
功能: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络散瘀,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标热重证。尪痹病程较长,再兼体质、年龄、地域等不同,有的则可寒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而出现热证。但这是其标,其本仍是肾虚受寒所致,故称肾虚标热证。热家轻者为轻证,热象重者为重证。本汤所治证为: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患肢放到被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痛,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脉小等。
组方医理:本方取丹溪先生潜行散合自拟的清热散痹汤加补肾强骨之品组合而成。方中以生地补肾壮水,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祛骨风,共为主药。以桑寄生补肾强筋,除风通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湿、除痹痛,羌独活搜肾、膀胱二经之风湿,虎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共为辅药。以白芍养血以缓急,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消烦,忍冬藤、络石藤通经络、祛风热,红花活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经活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阳宣痹,配羌独活之辛温,可以免除方中大队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佐药。以桑枝通达四肢,祛风湿利关节,共为使药。
加减运用:有低热或下午体温升高,五心烦热者,加秦艽20~30克。关节、筋肉痛重者,加蚕砂10~15克、海桐皮15克。晨僵明显或关节僵直、挛缩严重者,可加白殭蚕10~12克、木瓜10克、生薏米30克、地鳖虫9克。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黄9~12克。尚兼有受凉痛增症状者,可加草乌3~6克、地鳖虫6~9克。肿痛关节略现轻度发红,用手扪之局部略热者,可加皂刺6~9克、连翘10~15克、白芷6~9克。瘀血证明显者,可减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克、桃仁10克、活血止痛散1克,一日2次,装胶囊,随汤药吞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10~15克、泽兰10~15克、大便干结者,可加桃仁泥10克、酒大黄3~6克。口渴思冷饮者,可加生石膏30克。
注意事项:(1)肾虚标热重证因为是标热,所以多数病人服补肾清热治尪汤一段时间后,热证消除而又出现肾虚寒盛证,这时仍需投以补肾祛寒治尪汤而渐收全功。此时仍须参考补肾祛寒治尪汤的注意事项。(2)本方中的黄柏须用黄酒浸泡3小时以上,捞出入煎药中同煎(此法是仿丹溪先生潜行散的精神)。
验案举隅:李某某,女,52岁,病案号为593365,病房会诊病人,1993年9月7日。
患类风湿关节炎已七八年,手指变形,两膝、踝关节肿痛,左肘关节肿痛,左臂不能伸直,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快(87毫米汞柱/小时),每天下午定时发热,体温37.8C,疼痛的关节夜间喜放在被窝外,但时间长时,则又因冷而疼痛加重,赶紧放回被内。手腕部肿痛发僵,不能自由转动,用手扪之其肿痛处皮肤略发热,皮肤不红。舌苔薄白微黄,脉象沉滑略数,尺脉沉细。四诊合参,诊为尪痹肾虚标热重证。治拟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瘀通络,强壮筋骨。方取补肾清热治尪汤加减。处方:生地18克,骨碎补18克,川断15克,桑枝30克,知母15克,秦艽15克,银柴胡12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赤白芍各12克,络石藤30克,桂枝6克,威灵仙15克,酒浸黄柏12克,羌独活各10克,红花10克,炙山甲9克,伸筋草30克,片姜黄10克,7剂。二诊时,体温降到 37.2℃,关节疼痛减轻,舌脉同前,上方减银柴胡、威灵仙,加忍冬藤30克、白殭蚕12克,14剂。三诊时,体温正常,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处已现皱纹,下地活动增多,夜间不再把患处放到被外,舌苔薄白,脉象沉滑略细。上方去柴胡、黄芩,改桂枝为9克、桑枝为40克、加川断为18克、骨碎补为20克,加制乳没各5克、生薏米30克,14剂。药后诸症均减,可自由下地行走,手腕可以稍事活动,手指能自由屈伸,吃饭可用筷子(过去用匙),原方加地鳖虫6克,又进14剂。药后膝踝关节已不肿,疼痛基本消失,在肘关节亦不肿痛,左臂已可伸直。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血沉已恢复正常,关节略怕冷,食纳,二便均正常。舌苔薄白,脉沉滑略细。病已近愈,投以善后方,带走出院回家服用。处方:骨碎补20克、生熟地各15克,川断18克,怀牛膝15克,桑枝25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5克,炒黄柏10克,防风10克,羌独活各10克,络石藤30克,白殭蚕12克,炙山甲9克,制附片9克,秦艽10克,伸筋草30克,生薏米30克,地鳖虫6克,15剂。患者于11月上旬高兴地出院休养。像补肾强督治尪汤熟地15~20克、淫羊藿9~12克、金狗脊30~45克、制附片9~12克、鹿角胶9克(烊化)、川断12~20克、骨碎补15~20克、羌活12克、独活10克、桂枝12~20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2~15克、地鳖虫6~9克、防风12克、麻黄3~9克、干姜6~9克、怀牛膝12~18克、炙山甲6~9克、草乌5~9克。水煎服。
功能:补肾祛寒,强督助阳,活瘀通络,壮骨舒筋。
主治:尪痹肾督虚寒证(强直性脊柱炎)。症见腰背疼痛,遇寒加重,脊柱僵曲,弯腰、直腿受限,甚或两髋关节疼痛,骶髋关节骨质受损,致两腿活动受限而腰腿疼痛,全身倦怠,气力不足,舌苔略白,脉象沉滑或沉弦,尺脉多见沉细或弱。
组方医理: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也属于中医学尪痹之病,但其证候特点又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不同之处。强直性脊柱炎之病机也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而致,其特点是不仅肾虚,而且督脉也虚,肾与督脉均「贯脊」而相联,督脉「督一身之阳」、「贯脊属肾」,肾督阳虚,寒湿深侵肾督,督脉伤而气血痹阻,筋骨失养,脊膂乏荣,故脊柱僵曲;督脉还「合少阴上股内后廉」,故病情重则可致骶髂关节受损而腰、骶、大腿皆痛,甚至僵化,使大腿不能自由活动。因而本方的组织除补肾祛寒外,还要突出强督助阳之特点,以治病之本。方中以熟地味甘性温,质重而沉,能补肾肝二经,生血填精,长骨中、脑中之髓,金狗脊补肾健骨,坚脊利俯仰,益血滋督脉,强脚壮腰,淫羊藿补肾阳,坚筋骨,除风冷,益气力,共为主药。鹿角胶能通督脉,补肾生精血,强骨壮腰膝,骨碎补补肾行血,壮骨接骨,善祛肾风,附片大补肾命真火,祛在里之寒湿,善医「拘挛风痹,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羌活辛温散风,入太阳、督脉二经,主治脊强而厥,刚痉柔痉,脊项强痛,独活善搜少阴肾经伏风而治脊痉湿痹,川续断补肝肾,壮腰膝,强筋骨,共为辅药。以桂枝温太阳经而通血脉,赤芍行血散血滞,白芍养肝缓筋急,知母润肾滋阴,能防辛燥之药化热,地鳖虫搜剔血积,接骨疗伤,防风祛风胜湿,善治背项强痛,麻黄散寒祛风,干姜逐寒温经,草乌逐寒搜风,善除腰脚冷痛,共为佐药。怀牛膝引药入肾,治腰膝骨痛,炙山甲散瘀通络,引药力直达病所,合为使药。本方以仲师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补肾强督之品化载而成。
加减运用:腰痛重者,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15克、胡桃肉1~2牧嚼服,一日2次,加重川断、狗脊的用量,去赤芍、白芍。项背僵痛者,制附片改为12克,草乌改为9克,必要时干姜也改为9克。腿拘挛,脊柱僵直(或僵曲)者,加白殭蚕12克、生薏米30克、苍耳子(或白芥子)6~9克,地鳖虫改9克。腰部僵硬如石者,加急性子3~5克。髋关节僵化,两腿开阖、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30克、泽兰15克、生薏米30克、皂刺6~9克、白殭蚕6~9克。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者,去鹿角胶,加鹿角霜6~9克、砂仁3~5克、苍朮6~9克。脾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去熟地、鹿角胶,加陈皮9~12克、焦麦芽10克、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枳实10克。脊柱僵挛,髋关节僵化,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者,加自然铜9克(先煎)、寻骨风15~22克、透骨草15~20充、白殭蚕12克,地鳖虫改为9克,另加七厘散1克,汤药冲服,一日2次。
下午低热,或药后出现咽干痛、口渴、大便秘者,去干姜,减少桂枝、制附片、草乌的用量,加生地15~20克、秦艽12~18克、酒浸黄柏12克、地骨皮12~15克。痰湿偏重,缠绵难愈者,加白芥子6~9克、苍耳子6~9克。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4:10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验案举隅:范某某,男,35岁。



20年来,开始时腰痛僵直感,弯腰受限,渐渐颈部疼痛而抬头困难,现左髋关节疼痛,牵及左腿疼痛,外展受限,走路困难需人搀扶拄拐勉强能走200~300米。畏寒喜暖,经几家医院诊治均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常服「炎痛喜康」以止痛,于1986年5月20日来北京请余诊治。观其身体尪羸,腰脊僵直,弯腰受限,两手尖仅能与膝平,生活不能自理,舌苔白厚微黄,舌质略暗,脉象沉滑,尺沉略细。四诊合参诊为尪痹肾督虚寒证。
治法:补肾祛寒,强督助阳,散风除湿,活瘀通络。
处方:补肾强督治尪汤加减。桑寄生30克,川断15克,羌独活各10克,补骨脂12克,制附片10克,骨碎补15克,淫羊藿10克,鹿角霜10克,金狗脊30克,牛膝12克,威灵仙15克,海桐皮15克,伸筋草30克,地龙10克、桂枝、赤白芍、知母各12克。水煎服。
回原籍服本方约150多剂,于1987年6月来复诊,腰痛、腿痛均明显减轻,左腿外展较前灵活,走路不需人扶,自己拄手杖可走1公里,不用手杖也能走200多米。弯腰时双手尖可达三阴交穴处水平,抬头、低头均可。自服中药后即完全停服「炎痛喜康」,现尚感脊背、腰、颈发僵,腰腿尚痛,舌苔白,脉象右手沉滑缓,左手沉滑略细,尺脉略小。
仍守上方改骨碎补为20克、淫羊藿12克、川断18克、加片姜黄10克、葛根30克、白殭蚕10克。
又服上方50多剂,髋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腰腿痛和脊柱僵感均显著减轻,可以自由抬头、低头、转项,走路已扔掉手杖。并能手持一定重物行走几公里,无明显不适,已能下地干农活儿,生活完全自理,弯腰时两手可以触地。于1992年6月特来感谢,进门来三次跪地致谢。吾见其病已基本近愈,又给予一处方,劝其再服,以冀痊愈。处方如下:骨碎补20克,补骨脂12克,淫羊藿12克,巴戟天12克,川断20克,羌活12克,葛根30克,知母15克,鹿角胶10克(烊化),片姜黄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2克,麻黄5克,独活10克,泽兰18克,制附片6克,防风10克,生地25克,地鳖虫10克,伸筋草30克,牛膝18克,秦艽18克。
并嘱服本方20剂左右,即可停汤药,继用本方3剂,共为细末,每服3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以收全功。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4:47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燮枢汤



北柴胡9~15克、炒黄芩9~12克、炒川楝子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0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6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9~10克(或茜草15~25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白天与睡前各1次)。
功能:调肝和中,燮理枢机,活瘀散结。
主治:凡较长期间具有右胁隐痛或两胁均痛,脘闷迟消,腹部胀满,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或脾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象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的肝胃失和,肝郁克脾,肝肺气郁,中焦湿阻,肝病累肾,肝热扰心,久病气血郁滞诸证者,均可使用。这些证候包括西医诊断的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和证候者。对临床症状不太明显,肝或稍大或不大而肝功能化验较长期不正常,或有时腹胀或消化稍慢,脉带弦意(尤其是左手)或右脉滑中寓弦,舌质或正常或略红,舌苔或薄白,或微黄者,亦可使用。具有前述症状和证候,而西医诊断不是肝胆病者,亦可使用。主要按中医辨证论治加减变化。
组方医理:肝藏血,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表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清?沈金鳌说:「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其性条过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易怒,其病多为气都而逆,气逆则三焦受病,又必侵乎及脾,然虽郁但不可用攻伐,应遵《内经》以辛散之、以辛补之之旨。肝经郁热之实,又常因肝血之虚,亦须遵《内经》酸收、甘缓之旨。综起来看,前人治疗肝胆病,常以条达疏解、散清养潜为其主要治则。本方结合前人经验,参以已见,以柴胡苦平入肝胆、条调疏发,畅郁阳而化滞阴,解心腹肠胃间结气,推陈致新;黄芩苦寒入肝胆,降泄清热,治自里达外之热,尤其是协柴胡更可以清气分郁结之热,二药相配,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阴,能调转、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而用为主药。以半夏辛温散降中焦逆气而和胃健脾,白蒺藜苦辛而温,宣肺之滞,疏肝之郁,下气行血,二药辛温入肝,又寓有《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川楝子苦寒入肝,炒则寒性减,能清肝热行肝气而治胁痛、脘痛、腹痛;红花辛温,活血通经,并能和血调血,主气血不和,四药合而为辅药。以片姜黄辛苦性温,行血中气滞,治心腹结积、痞满胀痛;皂刺辛温,开结行滞,化痰消瘀,破坚除积;刘寄奴苦温兼辛,破瘀消积,行血散肿,治心腹痛,消散肥气、息贲、痞块;炒莱菔子辛甘性平,理气消胀,配焦四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共助消化而除胀满
迟消,运中焦而健脾胃,共为佐药。以泽泻入肝肾,能行在下之水使之随泽气而上升,复使在上之水随气通调而下泻,能降泄肝肾二经水湿火热之邪而助阴阳升降之机,用为使药。本方中又涵有几个药组,一是柴、芩合用,有调肝转枢之效;一是白蒺藜、红花、皂刺三药相配,则有宣畅肺气、疏达肝气、通行胸胁胠肋之间行瘀散结之能,尤其是对久病者,三药合用能深达病所,斡旋枢机;一是川楝子、片姜黄、刘寄奴(或茜草)三药同用,既苦泄肝气之郁,又理血中气滞,而治心腹胁痛,结合皂刺、红花、白蒺藜三药,又对消散痞块有帮助。一是半夏、焦四仙(或三仙)合用,和中运脾以健中焦,寓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方中入血分的药物比重较大,是针对「病久入血』而设,以求推陈致新,新血生则气化旺,气化旺盛则康复之力增强。多年来,我在治疗西医诊断的慢性肝胆病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中医治疗肝胆病,不是专从肝胆治,而是从整体观出发,根据五脏六腑相关等理论去进行辨证论治。总之,此方既着重于调转枢机,升降化育,又照顾到肝主藏血和病久入血等特点,故命名为「燮枢汤」。
加减运用:中湿不化,脘闷少食,舌苔白厚(或腻)者,加苍朮6~9克、草豆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元胡9克、枳壳10克、制乳没各5克等。如果血瘀明显,胁痛处固定,或兼月经量少有块者,可改加茜草12~20克、乌贼骨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食欲不振,饮食少进者,加生谷芽10~12克、陈皮10~12克。肝热扰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远志、天竺黄各9~10克、栀子仁3克(热象轻者可改夜交藤15~20克)。血络瘀郁,面或胸颈等处有血丝缕(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克、乌贼骨6~9克、丝瓜络10克。下午低热者,加生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肝胆热盛,口苦、尿黄、目红者,加栀子6~10克、胆草3克。胁下痞块,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炙鳖甲15~30克(先煎),生牡蛎20~30克(先煎),射干10克,莪术、三棱各3~6克,玄参12~20克等。肝病累肾,脾湿不化而腹部
坠胀,小便短少,有轻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猪苓20克、泽兰15克可代用),车前子12~20克(布包),泽泻可改为30克。每遇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肝胆郁滞,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呕逆便秘,上腹及胁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生大黄3~5克、生甘草3克、炒五灵脂9克。兼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克,郁金、炒鸡内金各10克。肝功能化验较长时间不正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高者),可同时加服五芦散(五味子95克、芦荟1.5~2.5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大便经常干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涩,或月经闭止者,可酌加芦荟末0.3克左右,装胶囊,随汤药服,此药可引药力入肝。腰部喜暖,见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克,去川楝子。饮食正常者,可去莱菔子、焦四仙,只用焦神曲。口渴明显者去半夏。女子月经不潮或经水量少者,可去刘寄奴,改加茜草15~30克。药后胁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刺,减少片姜黄用量,以后再渐渐加入。
验案举隅:黄某某,男,41岁,干部,1972年7月14日初诊。
病史及现症:1962年患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经北京某医院中西医治疗2年多,肝功能正常而上班。
1969年突发上消化道出血,经输血等治愈。1970年又出现肝炎症状,经北京某医院化验肝功能不正常,诊断为迁延性肝炎,经用中西药治疗1年多,症状不减,肝功能化验越来越不好,面部及手背出现蜘蛛痣,肝脏未触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经治无效而转来我院诊治。现症右胁疼痛,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形体瘦弱,面色晦暗,面部鼻头有血丝缕(蜘蛛痣),手掌发红,严重失眠,腹胀迟消,大便溏软,肝功能化验:麝絮(4),麝浊>20单位,转氨酶600单位。澳抗弱阳性。舌质略红,舌苔厚实微黄,中有剥脱,脉象滑数,左手略有弦象。
辨证:肝郁犯胃,中湿不化,心神不宁。
治法:调肝和胃,佐以安神。
处方:用燮枢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炒川楝子9克,皂刺6克,白蒺藜12克,茜草12克,草决明9克,焦四仙各9克,香谷芽9克,青陈皮各9克,草豆蔻9克,珍珠母30克(先煎)。6剂。
二诊,三诊时,诸症略有减轻,均以上方加减。
8月11日四诊:右胸胁痛已有间断,食纳渐增,大便仍软,有头重腿沉之感。舌苔已化薄尚略黄,剥脱处已见新生之薄苔,脉同前。再守上方出入:柴胡12克,黄芩9克,白蒺藜12克,红花9克,刘寄奴9克,桃仁9克,当归6克,赤白芍各15克,川断15克,茜草9克,栀子6克,焦神曲12克,草豆蔻9克,芦荟末0.3克(装胶囊)分2次随汤药服,6剂。
此后均以此方随证加减。1973年还加服「五芦散」2料(每料服约半月)。口腔有溃疡时,曾加生石膏、连翘、玄参等。腰腿痛时,曾加独活、威灵仙、附片等。以燮枢汤加减,服至1973年5月下旬,不但诸症消退,人亦渐壮实,肝功能化验亦完全恢复正常。1974年1月试作半日工作。以后到几个医院多次检查肝功能均正常,于12月上班正常工作。
1975年秋、1976年夏两次追访,身体很好,正常工作,与病时判若两人。
1981年6月造访:七八年来,一直上正常班,并且常到基层指导工作,均能胜任。自从服药以后,多年的关节炎也未发作,面色红润,身体健壮。
1983年3月造访:一直正常工作,未发作过肝胆病。
1988年2月追访:身体健壮,全日正常工作,已提升为司长,能以身作则,领导大家工作。
三合汤
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功能:温中和胃,散郁化滞,调气养血。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它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可包括西医学各种慢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组方医理: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寒祛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说它「治一切气」
,「消食下气」。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膹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本草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吴普本草》说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日华子本草》说它「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以上这3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则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全面。
加减运用:胃脘痛以寒凝为主,遇寒痛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舌苔白腻,便汤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锻瓦楞10克。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川连6克,炒黄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30克、茜草炭12克,减良姜为5克。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饮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5:57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验案举隅:赵某某,女,55岁,家庭妇女。                                                                                                                                                1983年12月初诊。胃脘痛已经15年,时常隐痛,曾在几家医院诊治,去年经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诊断为:(1)胃溃疡病;(2)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经服中西药治疗均只能取效于一时,并且停药即胃痛隐隐,常年不断,时轻时重。近半个多月来胃痛又加剧,喜暖怕凉,喜热饮食,不吐酸,偶有嗳气,胃部喜按,喜热熨,痛重时波及两胁下痛,食纳不甘,大便略干,小便正常,睡眠欠佳。舌苔白,脉象右手弦略滑,左手沉滑略细。综观脉症,知为久病不愈,气血乖乱,中焦虚寒,右脉见弦,痛及两胁,又知肝来乘之。四诊合参诊为久治难愈的胃脘痛,中焦虚寒证。治宜温中和胃,化滞散郁,抑木扶土,调气养血,以三合汤加味治之。处方:高良姜10克,吴茱萸5克,干姜6克,制香附10克,百合30克,乌药12克,丹参30克,檀香9克(后下),砂仁6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白蒺藜10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9克,7剂。药后,胃痛已止,食纳渐增,舌苔化薄,惟睡眠尚不好,一夜睡不到4小时,右手弦象略缓。上方去干姜、白蒺藜、川楝子,加半夏10克、北秫米12克、茯苓18克、远志12克,7剂。三诊时,胃痛完全消除,食纳佳,精神好转,睡眠已正常,胃部已不怕凉,舌苔薄白,两手脉沉略滑。上方去焦三仙、吴茱萸,加厚朴10克、焦白朮6克
、广木香5克,14剂。药后胃痛一直未再发作,面色光润,精神焕发,食睡正常,感到气力亦有增加,舌脉均正常。处方:百合30克,乌药12克,良姜9克,香附10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5克,炒鸡内金9克,炒枳实9克,焦白朮6克,10剂。5个月后追访,胃病未作,钡餐透视胃溃疡愈合,萎缩性胃炎减轻。
四合汤
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布包)。
功能:温中和胃,活瘀散滞,理气养血。
主治:同三合汤证,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象沉而带弦,证属中焦寒凝气滞兼有瘀血者。 组方医理:本方是在三合汤的基础上加失笑散。其中蒲黄活血散瘀,《本草纲目》中说:蒲黄「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加五灵脂行血止痛,《本草纲目》中说它「治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二药合用,再配合丹参,活瘀止痛的功效增强,对中焦有瘀血阻络而发生的心腹疼痛有良好疗效。三合汤加失笑散4方合用,既有气药,又有血药,既能祛邪,又兼益人,所以对久治不愈的胃脘痛能发挥特有的效果。
加减运用:兼有呕血、便血者,须改用蒲黄炭、五灵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节20克,或藕节炭30克、三七粉2克(分冲)、伏龙肝60~100克(煎汤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无呕血、便血,但大便黑色,潜血阳性者,也可用蒲黄炭,灵脂炭,或再加白芨、乌贼骨等。其余加减同三合汤。
验案举隅:张某某,女,49岁,歌舞团演员。1985年10月18日初诊。
胃痛已五六年,近半年来病情加重,渐渐消瘦,面包萎暗,舌苔根部较白,胃部疼痛喜按,得热减轻,脘部发堵,腹部发胀,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二便尚调。右手脉象细弦,左手脉沉细。于10月4日在某某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多发性溃疡,欲收住院治疗,但因目前无空床,在等空床的时间内,来找我诊治。根据其疼痛已久,久病入血,并见痛处固定,腹胀脘堵,右脉细弦,诊为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再据其喜按喜暖,知兼有虚寒。治法采用温胃调肝,行气活瘀之法,以四合汤加味,处方如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5克,吴萸6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茯苓15克,木香6克,水煎服,7~14剂。
二诊(11月5日):进上药后,胃已不痛,精神好转,右手之脉已不细,弦意亦退。仍感胃部发堵,但已不发胀,再守上方,稍事变动。上方乌药改为12克,檀香改为8克,砂仁改为6克,五灵脂改为10克,加桂枝9克、苏梗10克,7~14剂,效可继服。
三诊(11月20日):近日因生气,又有胃痛,但教以前轻。改檀香为9克、桂枝为6克,加白芍12克,7剂。
11月28日住入某医院,自觉症状已消失,停中药,等待胃镜复查。 12月5日,胃镜检查报告10月4日所见之溃疡已经愈合,不必再治疗。于12月7日出院。
按: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失笑散,均为治疗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长,把这3个或4个药方合为一方,共治其所长为一炉,并互纠其短,发挥它们治疗胃脘痛的共济作用,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奇效。今把近采用三合汤及四合汤治疗的胃脘痛病例有复诊结果的15例,进行初步小结:其中肝郁乘胃证10例,气滞血瘀证3例,胃虚肝乘证1例,中焦虚寒证1例。15例中包括溃疡病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例,急性胃炎l例。病程最短的4天,最长的50年,以1年以上至15年者最多,共占11例。经用三合汤(l2例)和四合汤(3例)治疗,其治疗结果是:显效(2~4诊疼痛消失者)7例;有效(2~3诊后疼痛减轻,5诊时,疼痛尚未完全消失者)8例,没有1例无效。由此临床疗效小计中,也可以看出三合汤、四合汤,确是治疗胃脘痛非常有效的经验方,我应用几十年,愈人无算,谨供同道们参考选用。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1:26:52 | 只看该作者

方剂心得十讲(十)-焦树德经验方

足胻消肿汤



「胻」字读「衡」音,「足胻」指小腿及足踝部位。
焦槟榔12~18克、茯苓20~30克、木瓜10克、苍朮6克、紫苏硬、叶各9克、生薏米30克、防已10克、桔梗4.5克、吴茱萸6克、黄柏10克、牛膝12~15克。
功能:降气行水,祛湿消肿,散寒温经,舒筋活络。
主治:风寒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两足及胻踝浮肿胀痛、沉重、麻木,筋脉挛急,行走障碍等。包括西医诊断的下肢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肿胀疼痛。
组方医理:本方据《证治准绳》鸡鸣散加减而成。方中以槟榔辛温降气,质事达下,破滞行水为主药;辅以茯苓、紫苏散寒行气,辟秽祛湿;佐以生薏米、木瓜理脾行湿,舒筋活络,苍朮、黄柏、防已益肾祛水,吴茱萸温肝肾,燥湿浊,桔梗宣肺气而利水;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为使药。全方共奏降气行水、祛湿消肿、舒筋活络,散寒温经之功效。
加减运用:(1)湿郁化热,症见足胻肿胀灼热,口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可去吴茱萸、苍朮,加重黄柏为12克,另加木通、泽泻、连翘、滑石等。(2)兼有肾虚而腰酸腿软,足跟疼痛,尺脉弱者,可去桔梗、黄柏,加桑寄生、川断、杜仲等,或兼服济生肾气丸。(3)若足胻浮肿,并见青筋怒张或皮下青色脉络缕缕,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瞿麦、白茅根等。
验案举隅:党某某,男,55岁,工人,1980年5月23日初诊。
病史及现症:1966年始,左下肢浮肿10余年,以后渐至双足及下肢均浮肿胀痛,麻木筋挛,步履艰难,双足浮肿而至夏天不能穿单鞋而穿棉鞋。近4年来加重,每到夏季即复发,逢雨天更加重。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均不效,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今又发作如上述,且有头晕。观其舌苔薄白,切其六脉皆弦。约其每年夏季来治,连治3年。
辨证:湿邪下注,络脉郁阻,气机不畅而致足胻肿痛。属中医脚气病范畴。
治法:降浊利湿行气,佐以益肾。
方药:焦槟榔12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吴茱萸6克,苍朮6克,炒黄柏10克,桑寄生20克。
1980年6月3日二诊:足胻浮肿沉重感均减轻,舌苔薄白,脉沉细弦。上方茯苓改为30克,苍朮改为9克,继服6付。
1980年6月17日三诊:头晕及下肢浮肿均明显减轻,足胻仍感发胀。上方改焦槟榔15克,加红花6克,服12付。
1980年夏共服上述中药68剂,症状消失,1981年、1982年夏天均服上述中药预防。追访3年,未见复发。
1984年5月8日,患者来信说:「我因每年夏天左脚浮肿,达10多年(后来右脚也肿),后经五六家医院一直没有治好。1980~1982年这3年连续经您治疗,一年比一年好。1983年夏天我试者停服药,也没有肿
。自1966年以来,苦恼17年的病根,在您的诊治下,终于解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8 04:23 , Processed in 0.0637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