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是什么?
二)臨床研究与應用
1.常見疑難重症從痰論治報道
(1)腦血管意外 腦血管意外,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梗塞、腦出血等不同疾病,但均屬中醫學“中風”的范 疇。 中風病危險因素及預防的醫籍整理与研究 楊寶琴氏等[6]的報告提示,肥胖、飲食不節、情志、勞逸失常是中風病主要危險因素,此外也与自然條件、宿疾有關。人體肥胖易患中風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气虛痰濕,气虛影響血液運行,同時體內有痰濕也能造成气血運行不暢,從而使气血功能失調而導致中風病。飲 食不節也是引發中風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過量飲酒影響最大。肥者令人內熱;甘 者令人中滿,過食膏粱厚味,釀痰蘊熱,熱甚生風,故而引起中風,正所謂“仆擊、偏枯,”少”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明‧張三錫《醫學准繩六要》,則明确提出有中風先兆的人,應“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鵝、肉、面、酒,肥甘生痰動人之物”。平素過食肥甘厚味,過量飲酒,不僅可”以損傷脾胃,聚濕生痰,內生痰熱而導致人體陰陽气血失調,且飽食酗酒,又能生熱化火,助陽動風,是引發中鳳病最常見的誘因。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療中風先兆症61例 須進氏報道{7}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療中風先兆症,方藥組成:生黃 30克、党參15克、白 術10克、丹參3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當歸10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制南星10克。結果:61例中,緩解11例;顯效32例;好轉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1%。本組患者共61例,其中男40例,女21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74歲,平均58歲。有高血壓史者37例,就診時發現有高血壓者11例。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者28例,頭痛、口干口苦18例,言語謇澀、口角流涎者6例,心煩、夜眠多夢者21例,手指發麻、行走不穩者8例。舌、苔、脈象:舌質暗紅襯紫、苔白膩或黃膩者21例,舌質淡紅、苔白膩者13例;舌邊尖紅赤、苔中部黃膩者27例;脈象弦滑22例,細弦34例,細弱5例,電腦中風預報提示:急需防治者12例,需要防治者49例。血液流變學檢測: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檢驗均异常者12例,部分异常者49例。治療15天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結果:61例中,緩解11例(臨床症狀消失,3個月內無發作;電腦中風預報進人安全期,血液流變學多項指標中异常指標全部恢复正常),顯效32例(臨床症狀基本消失,電腦中風預報有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檢測异常指標明顯改善,接進正常范圍)。好轉15例(臨床症狀及電腦中風預報均有好轉,血液流變學檢測异常指標部分改善)。無效3例(臨床症狀元改善或繼續加重,血液流變學檢查异常指標元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為95.1%。無效的3例均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中風。 作者認為中風先兆症的發病原因,有“風、火、痰、气、瘀、虛”之說,而以痰、瘀為主。痰瘀交結,阻于腦絡,复因陰虛陽亢,肝陽化風,乃發中風,而痰瘀的形成与正气虧虛密切相關。元气虧虛,不能推動血液、津液的運行是產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風先兆症發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臨床症狀存在。本文立法組方之義,在常法法瘀化痰基礎上配伍黃 、党參、白術等甘溫益气之品,令气旺血行,津液歸于正化而不致于變生痰濁、瘀血。益气活血化痰方即充分體現了這一用經配伍特點。對于中風先兆症治療效果顯著,從而降低了中風的發病率。
痰瘀互結与中風 王占華氏[8]指出 (除的病机關鍵,是兩,“痰瘀互結”即所謂“痰夾瘀血”從理論上講,是痰濕与瘀血的交織互結,是以痰濕瘀血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發生發展中病机傳變的一個階段,是中風等疾病關鍵是兩种病理產物、兩种致病因素相互結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危害机體,變生百病。中風病,以年邁者多見,又以夜間發病居多。其原因,年 邁者脾虛易生痰濕,气虛血運不暢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可以互相導致,同屬于陰,均以停滯 為患,夜亦月陰主靜,夜間陰盛之時,痰濕瘀血交織互結,阻滯經脈,蒙閉清竅,使气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風。臨床表現多見半身不遂,舌強言謇或失語,遍身麻木,頭暈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膩或厚,脈弦或滑,均為痰瘀互結之象。其治療大法,應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貫徹始終,治療中,又當謹守病机,詳辨瘀血痰濕之孰重,或祛瘀為主,輔以化痰,或化痰為主,輔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气、調气、清熱、熄風等)以斷痰瘀之生路。
滌痰活血腸治療腦梗塞42例 黃文柱[9]報道,選擇确診為中風者62例,其中治療組42例,采用滌痰活血湯口服或鼻飼,其方藥組成:制膽南6克、制半夏10克,橘紅6克、茯苓15克、枳實6克、全橋萎30克、生大黃3克、紅花10克、丹參15克、雞血藤10克。加減:若肝陽上亢,血壓偏高者,加天麻、決明子、? 草;腑實便秘者,大黃用量可增至6─10克,不效加芒硝(后下)6克;肝腎陰虛者,加桑寄生,茺蔚子、女貞子;兼气虛者加黃 、党參等。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配合脈絡宁注射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靜滴,每日1次。對照組21例,采用复方丹參注射液2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靜滴,每日1次。上述2組均為20天為一療程,一般用1─2個療程。2組均輔以常規使用20%甘露醇靜滴以降低顱內壓,并對高血壓、合并感染等給予西藥相應處理。療效標准: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中風病診斷療效標准擬定。治療結果:治療組臨床治愈率57.1%,總有效率95.2%,明顯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處理有顯著性差异(兩組治愈率P<0.05,總有效率P<0;01)。
化瘀法痰通絡法治療中風61例 劉殿祥氏[10]報道,中風的病机是痰濁內蘊,瘀血阻絡,它貫穿在中風病的先兆期、發作期、恢复期。他以痰瘀交阻理論作指導,運用化瘀祛痰通絡治法,對中風病61例進行了臨床治療,效果滿意。61例中風病中,男40例,女21例。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2歲。61例中先兆期4例,發作期13例,恢复期44例。治療方法: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南星12克、葛根30克、天麻12克、姜黃10克、天竺黃15克、礞石20克、白附子10克、紅花12克、丹參3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牛膝10克。上方适用于中風病各期。辨証加減:若為虛寒証可加黃 ;若為實熱証,南星易膽星,可加大黃;若為腦出血去三棱、莪術,可加三七粉;若為腦缺血去牛膝,可加川芎。諸藥合用,共奏化瘀祛痰通絡功,對痰瘀交阻之中風有很好的臨床效果。据藥理研究,上方諸藥能抗動脈硬化,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療效標准及治療結果:思維正常,語言清楚,肢體功能基本恢复為治愈。先兆期4例,發作期4例,恢复期14例,治愈率為36%。思維、語言恢复近于正常,上下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生活基本能自理為好轉。發作期6例,恢复期30例。好轉率為59%。治療前后症狀無改善或死亡為無效。發作期3例,無效率為5%。筆者以痰瘀交阻理論作指導,運用化瘀通絡祛痰法則治療中風病,尤其是缺血性腦中風,效果肯定。對中風先兆期和恢复期療效更為滿意。即使是出血性腦中風,适當用一些活血藥并不加重出血症狀的發展,反而能改善循環,有利于症狀的改善、恢复。
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病158例療效觀察 王永炎氏[11]等報道,治療中風患者158例中,男性92例,女性66例。平均年齡為61.48歲。觀察對象:均系中風急性期病例,均在發病10天以內入院。開始服中藥治療時間平均為4.5天。本組病例按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准》的分証標准划分証型。159例中,屬中經者120例,占75.9%;中腑者32例,占20.3%;中臟者6例,占3.8%。西醫診斷均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本組病例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者146例,占92.4%。本組有合并症者共98例,其中糖尿病20例,占20.4%;冠心病28例,占28.6%;,心律失常者12例,占12.2%;肺部感染者20例,占20.4%;有其它合并症者30例。治療方法:自訂化痰通腑飲是由《傷寒論》大承气湯化裁而來,其方劑組成是:全瓜萎30~40克、膽星6~10克、生大黃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沖)。硝黃劑量一般掌握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宜過量,待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熱活絡之劑,如:瓜萎、膽星、丹參、赤芍、雞血藤、威靈仙等。針對中臟腑而見痰熱腑實証的重証病人,還可加用竹瀝、清開靈等。竹瀝苦微寒,具清熱化痰之功,可單用或兌人湯藥中服,每服30ml~60m1,日服2~3次。清開靈針劑40ml加A 250ml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療效標准:半身不遂基本恢复,遍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語蹇澀等症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或參加部分工作,屬基本痊愈一1級;半身不遂明顯恢复,能扶杖步行,遍身麻木、言語奢澀等明顯好轉,屬顯效一2級;半身不遂有改善,但仍不能步行,偏身麻木、言語霆澀有好轉,屬有效一3級;半身不遂等症元變化,屬無效一4級;病情加重或死亡屬惡化一5級。158例中,治療半月以內基本痊愈者39例,占24.7%;顯效者42例,占26.6%;有效者49例,占31%;無效者20例,占12.7%;惡化者8例,占5%。總有效率為82.3%。顯效率為51.3%。
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中風后遺症 靳照禮氏[12]報道,對308例中風后遺症患者,運用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結果總有效率 96.75%,對照組運用補陽還五湯治療,總有效率為86.27%,經統計學處理,差异有顯著性(P<0.01)。治法方藥:治療組采用補腎法瘀化痰法,自擬方:天冬、龜版、枸杞子各15克,蘄蛇、益智仁各6克,水蛙、石富蒲、黃精、首烏、鱉甲、黃連各10克、人參3克、蘇木、海藻、天竺黃各9克,水煎服,日二劑,6周為1療程。對照組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日1劑,連服6周后兩組進行比較。兩組病人均配合針灸、按摩、理療等輔助治療。原有心臟病、糖尿病等原發病均以西藥以對症治療。療效評定標准:按全國中風病統一評定標准,滿分為28分,起點分最高不超過18分。無效:積分增加不足4分者;有效:積分增加超過4分以上者;顯效:積分增加超過10分者;基本治愈,積分達24分以上者。治療組顯效以上243例,占78.89%,對照組顯效以上58例,占56.86%。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异(P<0.01)。本文采取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中風后遺症,意在補腎以治虛,固本可培元,化痰法瘀以通絡,祛邪可扶正。
急性中風從痰論治八法 徐德潤氏[13]報道治療中風八法,即:1)清熱滌痰法。痰熱上蒙清竅而神志恍榴,頭腦不清、痰熱阻絡而肢體沉重,麻木廢用,症見喉中痰鳴,舌苔黃厚而膩者,治以清熱滌痰通絡,方用滌痰湯加木瓜、連翹、忍冬藤;神志症狀較明顯者,或用星萎二陳湯送服万氏牛黃清心丸。必要時,可用白芥子、地龍、赤芍以通絡。2)息風滌痰法。中風神昏重証,証見面赤唇紅,牙關緊閉、上視強直、發熱、痰聲淮旋、雙手握固,屬于痰熱上蒙清竅,治以清熱熄風,滌痰開竅。常用鮮竹瀝50m1送服安宮牛黃九(或鼻飼),繼以滌痰湯送服牛黃清心丸。此外牛黃醒腦注射液液閱有效驗。3)逐寒法痰法。中風神昏實証而見面色青白,痰喘昏亂,眩冒多汗、甚至手足厥冷、開關緊閉、兩手握固者,當屬寒痰實証,治以逐寒法痰開竅(溫開)。習用姜7X(生姜30克搗爛加開水适量)送服蘇合香丸、冠心蘇合香丸。傳統驗方三生飲(生南星30克、生附子15克、生川烏15克、木香7克)煎湯灌下或可試用。4)涌痰醒腦法。中風實証,神昏痰盛,古有涌痰醒腦法(适用于痰窒神昏、脈實滑者)。常用的,。救急稀涎散(皂角:5克,消去黑皮,白礬30克,研极細為散,每次服2~3克,溫開水調灌下或少許吹鼻)。此方一般不引起嘔吐,只是微泛冷涎出;醒后繼續調治。5)通腑滌痰法。本法适用于肝郁化火,痰食互結,陽明腑實,內熱陽圖團,神志不清者,方如覆石滾痰丸、星簍承气湯等。治當中病即止,不可過用。6)理气化痰法。上述諸法應用后,熱勢漸輕,而痰一時難以全消叱或初起:勵气逆痰遏,上扰清竅,諸竅失靈的痰濕証。當以理气化痰為主,方如順气導痰湯、星气二陳湯(天南星、木香、陳皮、半夏、茯苓、甘草)。7)補腎法痰法。痰的生成關于肺、脾、腎三臟。而老年人尤以腎虛生痰為主,腎陰虧耗、相火的液成痰;腎陽虛衰、火不生土或水反侮上、上泛為痰。痰濁皆能隨肝气所升而上蒙清陽,留滯舌本。症見神志病變,偏癱、失語等。舌質縫苔厚者,當用滋陰滌痰法,方,口地黃飲子去桂枝、金水六君煎、加味溫膽湯。腎气(陽)不足者,當補火生上,溫腎以助膀胱气化,以杜生痰之本,金匾腎气丸合二陳湯、地黃飲子、資壽解語湯。8)益气法痰法。中風偏癱表現為气虛痰濕內盛者,証見偏癱肢重,困乏不用、手足脹或浮腫、納谷食少、气短懶言、舌苔白膩、脈儒緩。治當益气化痰,方選六君子湯力,石富蒲、白芥子,或十味溫膽湯。
(2)冠心病 冠心病屬中醫學的“胸痹”、“真心痛”范疇。臨床表現以本虛標實為特征。標實責之于痰濕、瘀血和气滯;本虛則從心、肝、脾、腎論治,其說不一,主要是因為臨床上患者的體質和兼夾病証的不同。從總體上看,從心脾治本者居多,以往從活血化瘀治標者多,近年來痰瘀同治,或用利濕化痰散結之法,活血化瘀的同時,兼用行气之品。
肥胖人痰濕體質与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 王奇氏[14]等人,從體質的角度研究冠心病的發生,采用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探討肥胖人痰濕體質与冠心病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在調查的265例病人中,痰濕體質發生率為58.5%,兼夾瘀血表現者76.2%,兼夾气虛表現者占85.3%,兼夾腎虛表現者占90‧6%,且痰濕體質兼夾上述表現者明顯高于非痰濕體質兼夾上述表現者(P(0‧01)。冠心病的發病年齡以50~65歲者居多,還調查了性別、體重、發胖年齡、體型改變因素、飲食習慣、抽煙史、遺傳史、個性傾向与神經質水平,初步揭示了肥胖人痰濕體質与冠心病的相關因素。肥胖人痰濕體質之所以容易發生冠心病是有其內在病理基礎的,通過采用血液流變學、甲皺微循環檢測手段觀察肥胖痰濕體質人的生理特點。結果發現:痰濕體質組与正常對照組比較,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電泳、血小板聚集率中的Agg(5)及纖維蛋白原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二者問有統計學差异(P(0.O:~0.01)。反映痰濕體質者的血液處于濃、粘、聚、凝的高粘狀態,其中全血粘度中的低切率值与血沉,痰濕體質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二者比較有非常顯著的差异(P(0.01)。痰是由津液流動失去常道,凝聚而成的。其性重濁粘滯,易于奎滯脈道;血漿是組成血液的液體成分,為脈中之津液,血漿粘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粘滯性增力”,使血液流動緩慢,血管內壓力增,,。這一血液流變性的异常改變,与中醫對痰的理化認識是一致的。痰濕體質之人,其血液處于濃粘聚凝的高凝、高粘狀態,這是痰濕體質者內在的生理特征和物質基礎的反應。這种內在特征決定了痰濕體質之人的發病特點和病變轉歸。所以不論從中醫體質學的角度,還是從現代研究的角度來看,都提示痰濕體質之人易發冠心病,冠心病的臨床表現多見于痰濕內盛或兼夾痰濕之証。提示我們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應注意患者的體質分析,通過把握體質進而了解病變的發展規律,注意化痰法濕法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通過改善患者的痰濕體質或痰濕兼夾體質,是冠心病治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冠心病痰瘀証与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關系 黑衛可氏[15]報道,冠心病痰瘀証型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顯著高于非痰瘀証型,而高密度脂蛋白等顯著低于非痰瘀証型者,提示痰瘀証是以血漿成分增多、血細胞成分增加、高脂蛋白血症為主要特點、此与非痰瘀証型冠心病和正常對照組相比 有相似之處,但程度較為嚴重。此外,痰瘀証型的紅細胞壓積較健康人明顯升高,而与非痰瘀証型相比卻元顯著差异,提示痰瘀証型的血粘度升高,主要是由于紅細胞壓積升高所致。上述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粘度增加,使血液在流動過程中不能按原來的路線、方式、速度運行,迫使津液离開常道;同時,由于血液粘度的增加,微循環也發生障礙,這應歸屬于痰瘀的范疇。另外,高脂血症一則可直接增加血漿粘度,使血脂沉于血管壁上而形成痰濁;二則可直接作 用于軸流成分(血細胞、血小板等),尤其是膽固醇能使紅細胞硬度增加,變形能力低下,而不能順利通過微循環,直接形成微小血栓,導致血瘀証,但從津液未能循常道而被釋出而言,這也是痰濁的結果。這樣痰濁与瘀血互結,互為因果,形成了痰瘀之証。本項研究不但表明血 粘度增高,高脂血症在冠心病痰瘀証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驗証了中醫學“痰瘀相關”的理論。
益气除痰方治療冠心病52例療效觀察 方顯明氏[16]報道,益气除痰方是根据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用藥經驗而擬定,該方以《千盎》溫膽湯加減為基礎,主用于冠心病气虛痰濁証之治療。方藥:党參18克,五爪龍n克、法夏10克、橘紅6克、竹茹10克、枳實6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山碴15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取200m1,分2次溫服。治療期間,心絞痛不易控制者,可臨時給服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片,其它治療冠心病的藥物一律停用。臨床觀察結果,應用益气除痰方加減治療冠心病,其心絞痛症狀与心電圖有效率分別為79%和44‧1%。一般用藥后1至2周,心絞涌症狀即可緩解,4周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病人心肌缺血心電圖可恢复正常。胸悶气短等症狀均有明顯改善,其有效率為86‧5%,表明本方加減有緩解心絞痛,改善臨床症狀和心電圖的作用。從証型与療效的關系看,痰濁型、痰瘀型与非痰濁型三型病人的症狀和心電圖的有效率差別無顯著性,表明本方對各型病人均有一定的療效。冠心病是 以正气內虛、心陽不足為內在因素,痰濁和瘀血則是導致冠心病發展的兩個重要病理基礎,本組病例虛証45例,占86‧5%,標實証38例,占73‧1%,且以痰濁和瘀血居多,与冠心病 的病机特點相符,故治療上,本虛當重用以補气,標實則當化痰通瘀。鄧老認為,遁陽必用益 气陽气不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補气即所以通陽。而治痰則必先理脾,即所謂“治痰不理脾,非 其治也”(《醫宗必讀》)。理脾之涵義有二:一即調脾气、健中州,以杜生痰之源;一即調脾气、運樞机,以通津液之路。所以,鄧老在治療上主張益气除痰,而在用方上常以溫朋湯加減化裁,這提示,補气除痰可以法瘀通脈,促進血液循環,使心肌缺血狀況改善,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的經驗 高容林氏{17}等報道,著名中醫專家路志正以健脾滌痰、醒脾化濕法治療冠心病,取得滿 意療效,健脾滌痰法用于痰濁窒塞所致的胸痹心痛,臨床主証為胸部窒悶而痛、或胸痛徹背,兼見胸滿咳嗽、心下痛悶、惡心欲嘔、肢體沉困酸楚、形體丰腴,舌淡紅略暗、苔厚膩,脈弦滑,或沉伏。治以健脾滌痰法,用黃連溫膽湯、小陷胸湯加減。藥用:半夏、陳皮、茯苓、菖蒲、郁金、栝萎、枳實、黃連、竹茹顏覆花、甘草沏証見口干苦,心煩,苔黃。痰熱較甚者,加黃苓、桅子;大便秘結:屬痰熱者,重用栝萎,加生大黃;屬痰濕者,力皂角子,重用菖蒲;面蒼肢涼,脈細數無力,或脈微而遲,見心陽虛衰者,去黃連、竹茹,加附片、仙靈脾。醒脾化濕法适用于濕濁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臨床主証為胸憋心窒、或悶痛、或不痛、陰雨天加重、兼見脘悶納呆、口粘不欲飲水、惡心欲吐、肢體沉重、頭昏如蒙、大便不爽、小便不爽、小便混濁、舌胖齒痕、苔厚膩,脈濡細。治以健脾化痰,方用三仁湯、蕾朴夏冬湯、獲菩杏仁甘草湯加減。藥用杏仁、苡仁、白寇仁、藿梗、荷梗、川厚朴、菖蒲、半夏、茯苓、枳殼、黃連、六一散。如証見口干粘苦,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明顯者,加茵陳、黃芩;寒濕顯,腹冷便搪,苔膩,脈濡緩者,去黃連、六一散,加干姜、蒼術、炒苡仁;兼有法瘀,刺痛時作,舌有瘀點者,加紅花、丹參、白檀香。路教授認為脾胃損傷是胸痹發病的關鍵因素,因脾胃損傷而致气虛、血少、濕蘊、痰阻、瘀血均可引發胸痹,故調理脾胃是胸痹治本之道。胸痹虛証辨其在气在血,脾胃調和則脾運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胸痹實証辨其屬濕屬痰,脾運一行則痰濁、濕濁自化,瘀血消,脈道暢,胸陽展則痹窒除,所謂“調中央以通達四旁”。
養陰化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運用 靳士華氏[18]報道,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冠心病心律失常多与素體陰虛、痰濁閉阻有關,運 用養陰化痰能糾正冠心病心律失常,可獲速效。 1)清潤肺气,養陰化痰法。症見胸悶气短惊 悸不安,咳嗽,咯痰不止,口干舌燥,舌紅少津,舌苔薄白,脈細弦結代。証屬心肺陰虛,痰阻心脈。擬養陰化痰以暢心脈,清潤肺气以宣肺机。處方:麥冬、沙參各12克、橘紅、竹茹各10克,遠志12克,葛根30克,瓜萎15克,地龍、白芥子各12克,2)養血柔肝,養陰化痰法。主証胸悶气短,惊悸不已,脈細弦滑、結代。舌質紅,苔薄白。証屬肝郁心虛,痰阻心脈。擬柔肝解郁,養陰化痰。方藥:柴胡9克、當歸、首烏各12克、麥冬18克、膽星6克、半夏、茯苓、橘紅各6克、地龍、遠志各12克。3)補气填精,養陰化痰法。症見胸悶气短,善嘆息,煩燥不安,夜臥不寐,惊悸怔忡,時有歇止,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質略淡,脈細微,結代。証屬脾腎兩虛,心營不足,痰濁扰心。擬補气填精、養陰化痰法治之:黃蔑、麥冬各12克、當歸15克、女貞子30克、白芥子、橘紅、遠志各10克、桔簍、茯苓、地龍各12克。4)溫補脾腎,養陰化痰法。症見胸悶气短,惊悸不安,頭暈神疲,口干口渴,兩目干澀,舌質紫暗,兩側尤甚,苔黃,脈沉弱或細弦,辨証為心陰不足,痰濁扰心。擬養陰化痰、寬胸宣痹方:玉竹、麥冬各12克、葛根30克、當歸、茯苓、枯萎各15克、半夏、遠志、竹茹各10克、地龍12克、丹參30克、5)滋補胃陰,養陰化痰法。症見胸悶气短,惊悸怔忡,胃空易飢,口干欲飲。舌紅苔薄,脈虛大而滑、結代。証屬心胃陰虛,痰濁扰心。擬清補胃陰,養陰化痰方:麥冬、沙參各15克、葛根30克、栝萎、茯苓各15克、半夏、陳皮、遠志各10克、地龍12克。6)旁通膽气,養陰化痰法。症見胸痛,气短,大息,惊悸怔忡,尤以勞累和情志過极而加重,心煩嘔吐,頭目眩暈,夜夢頻作,醒后口苦咽干,后項背、腰膝酸痛,右半身麻木,舌微蹇,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沉細而弱、結代。証屬心膽陰虛,痰火乘之。擬調和膽气,養陰化痰法,小柴胡湯和溫膽湯化裁:柴胡10克、白芍、黃芩各12克、半夏10克、沙參、麥冬各12克、栝簍15克、地龍12克、陳皮、遠志各10克。
冠心病血瘀型從痰論治的體會 房棟氏[19]報道,單純依据現代醫學觀點而不加辨証的應用大量活血化瘀藥,并非治療 冠心病的全效之法,其原因在于放棄了中醫學辨証施治的原則,未能找出導致血瘀之本質。作者經過細致觀察發現痰濁与血瘀在冠心病中常互為因果,且臨床部分血瘀型患者為痰濁所致,究其由痰致瘀之因,有以下因素:1)痰為陰邪,傷陽致瘀。心痛之本,是由于痰濕之獨上犯清曠之區,損傷胸中陽气,導致气陽不足,而失司帥血之用,發生心血瘀阻所致,2)痰与气結,阻滯成瘀。心痛徹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之症,而心气塞而不和又多由痰飲所致,因痰濕之邪,重濁粘膩,具有易凝阻和沉積的特性;若痰濕積而停于胸中,便可塞遏陽位,阻滯气机致痰气郁結而發生血瘀。3)痰致气虛,失帥成瘀。痰(飲)与气虛之間是有關聯的,在生理精 況下,气應与血相合,而起著“气為血帥”、“气行血行”的推動作用;當机體產生痰濕之邪時,由于其具有重濁粘膩的特性,因而极易与气相“結”,使气失其帥血之用,不能發揮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能致血液運行不暢,久之便會發生血瘀。
益气健脾、滌痰散結法對冠心病心功能改善的臨床觀察 尼淑琴等[20]:總結心血管專家阮士恰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經驗。文中指出通過采用二維超聲心動圖對30例冠心病患者的治療前后觀察,証明益腎健脾、滌痰散結法确實具有明顯的 改善冠心病心功能狀態,改善和恢复主動脈和左心室心肌的順應性,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射血分數,增加心搏出量,心每分輸出量和心臟指數等治療效果。阮氏立足于中醫理論,認為 心主血脈運行且与脾腎的關系最為密切。脾主運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變赤為血,不斷補充血 液代謝的需要,腎主藏精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是机體陽气生發之源,對心陽推動血脈的運 行起著重要作用。當人體進入老年初期,臟腑的這种功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影響心臟主要 是血脈運行功能的降低,而生濕化痰的惰性作用則增強,痰濕隨律人血,元處不至而阻礙血 液的運行,同時,這一代謝產物沉積于血脈中,成為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基于這一 理論,阮氏提出了益腎健脾、滌痰散結防治冠心病的治療法則,以期改善和減慢或消退這一 生理退化現象,達到增強心主血脈運行和減輕以至消退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效果。
祛痰活血湯治療痰濁血瘀型冠心病49例臨床觀察 胡惠英氏等[21],參照全國冠心病辨証論治研究座談會制定的《中醫辨証試行標准》選擇 治療血瘀型冠心病49例,采用自擬法痰活血湯為基本方:膽星、半夏、竺黃、三七粉、丹參、赤芍、川穹、澤蘭、郁金等,根据痰濁与血瘀的偏重酌情加減,每日1劑,早晚服用。通過對;臨床症狀、心電圖、扇型日超、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的觀察,証明法痰活血湯确能改善痰濁血瘀型冠心病病人的血液粘度,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臨床療效:49例患者中,顯效11例,改善24例,無效14例;心電圖療效:49例患者中,缺血型ST一T改善37例,顯效5例,改善12例,無效18例。作者分析,冠心病血瘀痰濁型雖然以血瘀為主,但其疾病產生則由痰引起,原于l)痰与气結阻滯成瘀。心痛徹背是心气寒而不和之征,而心气寒不和則多由痰飲所致;2)痰致气虛,失帥成瘀。痰飲內停傷及陽气,气不帥血而成瘀。
寒痰瘀并治治療心絞痛26例 鄒新英氏[22]報道,根据心絞痛寒痰瘀相互為患的病机特點,運用寒痰瘀并治治療心絞 痛,用自擬溫陽法痰逐瘀湯為基礎方治療心絞痛26例,取得滿意療效,藥物組成:栝簍、薤 白、半夏、桂枝各12克、丹參30克、桃仁、川穹、炙甘草各15克、桔梗6克。加減:心气虛加黃連15克;心陰虛加生地20克;心血瘀阻痛甚加失笑散;心陽虛加川附子10克;脈結代加甘松25克、黃連10克。治療結果:痊愈(臨床症狀消失,心電圖恢复正常)16例,占61.65%;顯效(臨床症狀減輕,心電圖明顯好轉)8例,占30.77%;無效(臨床症狀元好轉,心電圖元改變2例。,占7.69%;總有效率為92.3%。
(3)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常由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腫等發展而成,屬中醫心悸、喘、咳嗽等病証范疇。此病也是老年期常見病。其病理机制与痰瘀關系密切。痰瘀互結致肺報導壅滯,心脈瘀阻是本病的病机關鍵。
痰濁阻肺型肺動脈順應性血液動力學的研究 劉青氏[23]報道,應用肺阻抗血流圖(IPR)、三尖瓣超聲心動圖右心時相(TV─echp RVT1)和右心導管術對比觀察25例痰濁阻肺型肺脹患者的肺動脈順應性(CPa)和血液動力學。結果肺動脈順應性下降,肺動脈平均壓升高,符合中醫肺脹“痰瘀互結”、“肺朝百脈不 利”,“助心行血功能”減退的病理机制,并為肺脹辨証提供了客觀指標。劉青氏等認為,早期以咳、痰、喘、胸部脹滿為主,晚期可出現水腫、昏迷等危重症候。臨床則以肺腎气虛、痰濁阻肺多見。本組資料是在肺腎气虛基礎上,病損及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濁蹇塞于肺,肺气脹滿,不能斂降而形成痰濁阻肺型肺脹。正如《丹溪心法》曰:“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气而病。”本組資料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唇甲青紫,舌暗或瘀點,舌腹靜脈曲張等。由此可見,痰濁阻肺型肺脹病机關鍵是以肺脾:腎气虛為本,痰濁血瘀互結為標。
肺心病痰瘀辨証与球結膜微循環變化的初步觀察 周小青氏等[24]指出從法邪角度考慮肺心病治療時,化痰和活血是基本治法,特別是痰瘀同病更應重視,肺心病痰飲証“血液瘀滯”尚未達到构成瘀血証的程度。肺心病的發展過程中,首先多為肺气壅塞,痰濁阻滯;痰濁逐漸阻礙气血運行,加之臟腑功能的下降,輸布津液气血的作用減退,因此,肺心病患者可在不表現出血瘀証時而有血液運行不暢的微循環改變(微血瘀),這种微血瘀并不是血瘀証的指標,而是痰飲証中血气運行不暢的表現;微血瘀為痰阻經絡本身的表現。血漿、血清和體液(除血液外)的病理變化,從其臨床表現來看,按中 醫理論來說,主要是變生痰水。紅細胞与血液的變化,即為瘀血。這种因血清、血漿等物質所 引起的微循環改變,是痰飲停聚本身的病理變化。
重症肺心病中藥法痰五法 李惠民氏[25]等報道治療重症肺心病法痰五法,即:1)宣肺法痰法、藥用麻黃、紫苑、款冬花、桔梗、前胡、白芥子、白果等;或用降肺法痰法,藥用蘇子、杏仁、享虜子、郁金、半夏、五味子、地龍、琥珀粉等。2)清熱法痰法,藥用括簍、前胡、桔梗、桑皮、地龍、皂英,并加花粉、麥冬、沙參、知母、川貝養陰增液而法痰。3)滋陰法痰法,藥用沙參、麥冬、花粉、川貝、桔梗、皂莢、太子參、五味于、烏梅,并酌加砂仁、白扁豆以醒脾化濁;或加海浮石、海蛤殼、浙貝母以軟堅破結而法老痰。4)益气法痰法,藥用黃蔑、人參、茯苓、白術、山藥、甘草、桔梗、遠志、萊菔子;或酌加丹皮、桑皮、沙參、五味子或少量主石膏,以維護肺臟清肅之性。5)法痰開竅法,藥用膽星、菖蒲、天竺黃、茯苓、桔梗、白芥子、羚羊角粉法痰開竅醒神,或服用安宮牛黃九。
哮喘從痰論 張慶榮氏[26]綜合中西醫學有關理論与實踐,對中醫學概念上的“哮喘”,進行了如下探討。
1)哮喘的“宿根”与痰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急性發作的特點。《証治要訣,哮喘》認為“宿有此根,”《臨証指南醫案‧哮》中則稱有“宿邪”。哮喘的宿根是什么呢?歸納起來有四:a.寒邪內伏;b.寒邪和痰濁內伏;(但對痰所伏部位尚有肺膜和胃絡之不同);c.气滯和痰濁內伏;d.痰飲留伏。對哮喘“宿根”的認識,古今雖未統一,然而多數趨向于“宿痰”內伏。“治之專以去痰為先。”本病雖以痰為宿根,然而由于宿痰量較少,并深伏結聚,未能影響較大的气道,故平時可不發哮喘。必因各种誘因,或六淫之外侵,或飲食之內傷,或七情之過激,或勞倦之太過等等,均可引發其痰。當是之時,則气因痰阻,痰隨气升,痰气相互搏擊,阻塞气道,方致哮喘發作。
2)哮喘的新概念与痰 近十年來,國外對哮喘的發病机理有了一個根本的觀念轉變。以往經典的病理學觀點 認為支气管平滑肌痙孿是引起哮喘的主要病理變化,支气管平滑肌痙攣致使气道阻塞,因此,治療上則以擴張支气管平滑肌為主。而現在認為气道變應性炎症(AAI)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因此,治療上也轉移到以抗AAI為主。 AAI的病理特點是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多种炎性細胞浸潤,粘膜水腫,微血管滲出增多,上皮細胞損傷或脫落,這些滲出物、分泌物与脫落的各种細胞就是產生“痰”的物質基礎。這些有形之痰增多必然會阻塞气道腔,從而產生呼吸困難、咳嗽、喘息、痰鳴,發為哮喘。 另外,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支气管高反應性(BHR)是哮喘的重要特征。參与這种反應的气道組織包括气道平滑肌(支气管痙孿)、上皮組織(如高分泌)和微血管床(充血和水腫)。AAI是引發和加重BHR的重要因素。所以,AAI對于哮喘發作是一种“沃上”,一旦受到适宜的刺激,包括有机過敏原或病毒感染等,就會引發或加重已有的BHR,從而出現急性哮喘發作。這正好相當于中醫的痰濁“宿根”(“沃上”),由于各种誘因(引發或加重BHR)而致哮喘發作。現代醫學對AAI為哮喘的主要病理變化的新概念与中醫學對痰為哮喘的宿根的認 識,二者十分相似。
3)引哮喘的臨床与痰 從臨床哮喘的發生、演變和轉歸過程來看,均与痰有關。哮喘發作的主要表現是咳、痰、喘、哮四大主症。哮喘之作乃內伏之痰為誘因所触發。若能將痰液暢利咳出,則胸悶漸減,呼 吸漸暢,咳嗽漸消,喘促痰鳴亦隨之逐漸消失,病情緩解。可見痰是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應 當指出,臨床上尤其是病史暫短的患者,哮喘初發時多元痰咳,亦元痰鳴,唯以喘促气急為甚,此非真正內無伏痰,乃膠固之痰蘊結,閉塞不通所致。另外,從哮喘發作的時間來看,多見于夜間,即所謂夜間性發作哮喘。從中醫角度來認識,痰乃哮喘的“宿根”,為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此痰為有形之陰邪。晝則陽旺而气浮,痰濁難以肆瘧;夜則陽伏而气沉,痰濁陰邪乘虛泠起作崇。故本病常于子夜前后發作或加重。 從古今臨床治療哮喘來看,中醫多离不開治痰之法,如法痰、逐痰、豁痰、滌痰、涌痰、化痰等等;所用方藥也多离不開治痰之方藥,如治哮喘祖方射于麻黃湯及定喘湯等等,均有半 复、紫苑、款冬花等治痰之品,在這方面。范欣主做了細致有益的工作。他從歷代著名方書30本,古近代著名醫案30家,以及現代臨床報道的321篇文章中,選主治哮喘的方劑714首,研究哮喘方的組方規律。結果發現,化痰中藥占藥物构成比最高,其中古方及醫案中所選化痰藥构成比占37.3%,現代報道所選化痰藥构成比占35.7%,均達三層以上;從藥物出現頻率來看,平均每方中至少有三味化痰藥物。這兩個特點与其它解表、清熱、理气、溫里等藥物比較均顯示明顯差异,所以,從化痰藥為古今治療哮喘方的主要构成這一事實來看,也反証 痰為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這一認識。
4)哮喘痰之源 痰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是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所致。哮喘之痰,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肺脾腎肝等臟腑的功能,致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津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此即因病致痰。痰既已生,阻于肺系,則可因痰致病,發為哮喘。痰為哮喘的主 要病理基礎,又是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
(4)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一种或多种指質成分异常增高的病症。根据其臨床症狀,當屬中醫 “痰証”,“腋暈”,“斗痛等范疇。從古今臨床看,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是痰濁塞盛或痰瘀互結,治療當調理相關臟腑,結合化痰利濕,或痰瘀同治之法。它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臨床發病率高,西醫目前無理想藥物。近年來從痰瘀同治或化痰法為主進行治療的報道 很多,療效滿意。
中老年高脂血症標實病机初探 徐放氏[27]對70例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狀、體征及血脂、血液流變進行了分析,從現代醫 學角度試圖為高脂血病的標實提供較客觀的依据。觀察對象与方法:凡年齡在45歲以上,血 清總膽固醇、甘油三脂超正常范圍的10%以上,并爿:除各种繼發高脂血症者。其中男35例,平均年齡為53.43歲,其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者2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齡55.8歲,其膽固醇、甘油三脂均為高者14例。受試者要求:驗血前三天禁食油膩飲食及停服一切藥物;驗血前24小時禁酒、煙;驗血當天早八時半禁食、水。觀察指標:根据中醫診斷學并結合多年臨床實踐,列76項症狀、體征(包括舌象、脈象等)作為觀察指標,按統一科研病歷由專人負責填寫;血液流變學檢測指標有血球壓積、血漿粘度、全血粘度、全血還原粘度、纖維蛋白原、血沉、血沉K方值、血小板聚集率(腎腺素0.5nm聚集率、ADP0.5nm聚集率)。別外測定了空腹血糖,β一脂蛋白、甘油三脂:血清總膽固醇。結果:1)統計結果表明頭暈、頭昏、頭痛、心煩易怒、乏力等十二項症狀均超過發病者的50%發上。如有頭暈者57例,占總觀察數的67.12%。2)栓測(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經統計學處理,只有血球壓積、全血粘度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結果表明,高脂血症的發生与飲食、情志關系密切。從症狀看,多為全身性症狀,但以頭暈、周身乏力、腿沉等症為多,且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病程進展緩慢。病机分析:患者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加起居失宜,精神創傷,又兼年老等原因,或可傷及脾胃,影響肝膽疏泄功能,導致脾之運化失調,津血不能四布,淤滯不通,進而影響全身。因此,推測中老年高脂血症的標實本質為痰濕瘀滯,血瘀不暢。從檢測結果看,血脂屬中醫學痰濕、瘀血范疇,是血液的一部分,且是多余之物,為水谷精微所化。對高脂血症來說,似乎痰濕這一病理產物是增高的血脂。目前已公認為血脂增高是導致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之一。血脂高勢必導致血粘增高,即血瘀,然而血瘀不一定引起血脂高,這就從狽(面反映出中醫“痰瘀同病”的病理机制。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