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药处方集锦(txt文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7 18: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18:13: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药处方集锦(txt文本)

看不到隐藏的回复试试?
3
发表于 2008-9-7 20:15:0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药处方集锦(txt文本)

  一上散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雄黄(通明,手呵破者) 黑狗肾 蛇床子(炒
) 熟硫黄各15克 寒
  水石18克 斑蝥13个(去翅、足、毛,研碎)
  【 主 治 】疥癣
  
  一丸春
  【 来 源 】丹台玉案 , 孙文胤, 1636
  【 处 方 】天麻 僵蚕 天花粉各10克 全蝎 甘草各6
克 象皮 光乌各9克
  礞石 朱砂 狗宝各3克 牛黄1.5克 麝香1克
  【 用 法 】上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
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
  【 主 治 】痘疹顶陷不贯者。
  
  一甲煎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生牡蛎60克(研细)
  【 用 法 】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 主 治 】温病下后伤阴,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
者。
  一甲煎
  【 方 论 】
  温病用下法后,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甚,是下之不得其道,
有亡阴之虑
  。方中牡蛎,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
有三用,对
  本证极为适宜。

  一扫光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细茶9克(口嚼烂) 水银(入茶内研)3克
牙皂 花椒各6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香油调搽。
  【 主 治 】小儿头上肥疮。
  
  一字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乳香(别研) 延胡索 盆消(别研)各3克
川芎6克 雄黄9克(别
  研)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用少许,左侧头痛搐左鼻,右侧头
痛搐右鼻。
  【 主 治 】偏头风,疼不可忍者。
  
  一字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雄黄0.3克(别研) 蝎梢7枚 猪牙皂角7
锭 白矾(生研)3克
  芦荟3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用0.3 ̄0.6克,吹入鼻中
,即时吐出顽涎,立愈。
  【 主 治 】喉痹气塞不通。
  
  一阴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生地黄 芍药 麦门冬 丹参各6克 熟地9克
牛膝5克 甘草3克
  【 用 法 】水煎,空腹时服。
  【 功 用 】养阴清热。
  【 主 治 】阴虚发热,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
,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
  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 加 减 】火盛躁烦者,加龟版胶9克;烦躁多汗不寐者,
加酸枣仁、五味子;吐血
  衄血者,加茜草炭、山萸肉。
  
  一志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人参6克 茯神6克 白术4.5克 甘草1.
5克 黄耆6克 益智仁
  4.5克 远志1.5克 柏子仁6克 广皮3克 木香1.
5克 大枣
  2枚 姜3片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思虑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
  
  一奇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穷汤【 书 名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
  
  一抹金
  【 来 源 】活幼心书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藜芦(净洗,焙) 蛇床子(去土) 红丹(火
飞)各15克 硫黄 赤
  石脂 明矾(火飞) 五倍子(去内虫屑) 黄柏(去粗皮)
各6克 轻
  粉少许
  【 用 法 】上药将前八味为末,同轻粉研匀,用生猪油和药
末捣烂涂;或清油调搽。
  【 主 治 】小儿遍身生疮、溃烂如糜梨,脓汁不干。
  
  一?丹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人参 制附子各等分
  【 用 法 】炼白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 ̄3克,白开水送
下。
  【 功 用 】益气温阳。
  【 主 治 】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怯寒神疲。
  
  一服饮
  【 来 源 】医说 , 张杲, 1224
  引: 类编 , 无考
  【 处 方 】高良姜 香附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陈米饮下。
  【 主 治 】心脾疼痛,数年不能得愈。
  
  一服散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阿胶2片 生姜10片 大乌梅2个 甘草3克
紫苏10叶 杏仁7个
  (去皮、尖) 大半夏3个(泡) 罂粟壳3个(炙)
  【 用 法 】上药用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临卧时
去滓服。
  【 主 治 】暴嗽。
  
  一贯煎
  【 来 源 】柳州医话 , 魏之, 1851
  【 处 方 】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生地
黄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 用 法 】水煎,去滓温服。
  【 功 用 】滋养养肾,疏肝理气。
  【 主 治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
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
  弱。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
神经官能症等
  属肝肾阴虚者。
  【 禁 忌 】有停痰积饮的患者忌服。
  【 加 减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一贯煎
  【 方 论 】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
杞子配合君
  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楝了疏泄肝气为佐、
使。共奏滋
  阴疏肝之功。

  一厘金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琥珀 人参 黄连 天竺黄各15克 大黄 炒
白牵牛子各60克 金箔
  10张
  【 用 法 】共研细末,过罗,每包重0.18克,每服1包
,温开水冲服,周岁以下减
  【 功 用 】清热化痰,镇惊导滞。
  【 主 治 】小儿内热,痰壅气促,咳嗽喘急,停食停水,胸
满腹张,不思饮食。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一笑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槟榔 硫黄 藁本 蛇床子 枯矾 五倍子 白
胶香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细末。湿者干掺,干者香油调敷。
  【 主 治 】周身疥癞,瘙痒生疮。
  
  一捻金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大黄 槟榔 黑丑 白丑 人参各等分
  【 用 法 】上五味,研为细末。每服0.3 ̄0.6克,蜜
水调下。
  【 主 治 】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

  
  一清饮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柴胡90克 赤茯苓60克 桑白皮(制) 川
芎各30克 甘草(炙)
  15克
  【 用 法 】上锉。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主 治 】疸证发热。
  
  一粒珠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穿山甲720克(分作四份,一份以清水洗净生
用;一份用香油炙酥;一
  份打碎,用醋30克浸拌微炒;一份打碎,用绿茶30克熬透
去滓,取汁
  浸拌微炒) 制乳香 制没药各60克(共为细粉) 牛黄
珍珠各10
  .5克 麝香 冰片 朱砂面 雄黄面各15克 制蟾酥面1
.5克
  【 用 法 】以上研细和匀,用江米面360克蒸糊,加苏合
油30克炖化为丸,每丸干
  【 主 治 】痈疽疮疖,乳痈乳癌,红肿疼痛。
  【 禁 忌 】孕妇忌服。
  
  一绿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芙蓉叶 生地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捣烂,敷眼胞上;或研末,以鸡蛋清调敷。
  【 主 治 】眼胞打伤,赤肿疼痛。
  
  一擦光
  【 来 源 】串雅内编 , 赵学敏, 1759
  【 处 方 】蛇床子 苦参 芜荑各30克 雄黄15克 枯
矾45克 硫黄 轻粉
  樟脑各6克 川椒 大枫子肉各15克
  【 用 法 】为末。生猪油调敷。
  【 主 治 】疥疮,妇女阴蚀疮,漆疮。
  
  一柴胡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柴胡6克 黄芩5克 芍药6克 生地5克 陈
皮5克 甘草2克
  【 用 法 】水煎,分二次温服。
  【 主 治 】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发热,或寒热,或妇人热
入血室,或产后冒风,以致
  寒热如疟,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 加 减 】内热甚,加连翘6克;外邪甚,加防风3克;邪
结在胸痞满者,去生地,
  加枳实6克;热结阳明而渴者,轻加花粉或葛根6克,重加知
母、石膏。
  
  一捻金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半夏 天南星(锉) 巴豆各60克 皂角子1
80克 阿胶60克(锉
  ) 黄明胶90克(锉) 杏仁180克 白矾45克
  【 用 法 】上药,都放入瓶内,外留一眼子出烟,盐泥固济
,候干。用炭煅令烟尽为度
  【 主 治 】虚损劳嗽,咯血吐血,心胸不利,上气喘急,寒
热往来,盗汗羸瘦,肢体酸
  痛,肌肉枯槁,咳嗽不已,痰涎壅盛,夜卧不安;痫病倒卧,
不省人事,口
  吐涎沫。
  
  一捻金散
  【 来 源 】传信适用方 , 吴彦, 1180
  【 处 方 】全蝎(微炒) 郁金 白僵蚕(去丝、头,炒)
炙甘草各15克 地龙
  24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少许,干掺舌根。
  【 主 治 】喉闭,咽喉痛。
  
  一捻金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蝎梢6克 川芎30克 华阴细辛 香白芷各1
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以指蘸药少许擦牙痛处,吐津。误
咽无妨,不计时候。
  【 主 治 】牙齿疼痛。
  
  一粒金丹
  【 来 源 】宣明论方 , 刘完素, 1172
  【 处 方 】草乌头 五灵脂各500克 木鳖子120克
白胶香250克 地龙1
  20克(去土,炒) 细墨30克 乳香30克 当归60克
(焙) 没
  药60克 麝香3克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糯米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1 ̄2丸,温酒下。吃药
  【 主 治 】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啮。
  
  一粒金丹
  【 来 源 】幼科类萃 , 王銮, 1534前
  【 处 方 】人参 犀角 玳瑁 琥珀 防风各3克 茯苓
寒水石(煅) 甘草各6
  克 龙脑 朱砂(水飞)各3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入麝香1.5克,用粘米糊丸,如芡
实大,金箔25片为衣。每
  【 主 治 】小儿五脏蕴热,胸膈烦闷,五心烦热。
  
  一六甘露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玉泉散【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一甲复脉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牡蛎30克(碾细)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
8克 生白芍18克 麦
  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
  【 用 法 】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
服。
  【 功 用 】护阴存津。
  【 主 治 】温病下后,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者。
  
  一字轻金散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藿香叶 荆芥穗 旋复花 香白芷 石膏末(细
研) 防风各15克 川
  乌(两头尖者,去皮、尖,生用)7.5克 天南星7.5克
川芎15
  克 草乌头4.5克
  【 用 法 】上十味,晒干,同捣为细末。每服0.3 ̄0.
6克,食后用淡茶调下。
  【 主 治 】偏正头风,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抽掣疼痛,或生
翳膜,视物不明。
  
  一字救苦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香白芷30克 草乌头15克(去皮、脐,心白
者用,心黑不用) 雄黄
  4.5克(另研)
  【 用 法 】上药为极细末,与雄黄拌匀。每服用药末少许擦
牙疼处,待少时以温水漱之
  【 主 治 】牙痛。
  
  一加减正气散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藿香根6克 厚朴6克 杏仁6克 茯苓皮6克
广陈皮3克 神曲5克
  【 用 法 】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 功 用 】芳香化湿,理气和中。
  【 主 治 】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垢不爽

  
  二丁散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苦丁香 丁香 粟米 赤小豆各7粒 石膏少许
  【 用 法 】上为细末。吹鼻中。
  【 主 治 】鼻不闻香臭,或鼻中生息肉;偏头风。
  
  二子散
  【 来 源 】疡科选粹 , 陈文治, 1618
  【 处 方 】木鳖子 五倍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调敷。
  【 主 治 】痔疮肛门热肿。
  
  二气丹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硫黄(细研) 肉桂(去皮,为末)各0.3克
干姜(炮,为末) 朱
  砂(研,为衣)各6克 附子(炮,去皮、脐,为末)15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用细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0丸,空腹时用煎艾盐汤放
  【 功 用 】助阳消阴,正气温中。
  【 主 治 】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胀满刺痛,泄利
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
  ,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
下冷痢,少气
  羸困,一切虚寒痼冷。
  
  二气丹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消石 硫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以文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
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 主 治 】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

  
  二仁丸
  【 来 源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校
  【 处 方 】杏仁(去皮、尖,面炒黄) 麻仁(别研) 枳
壳(去瓤,面炒为末)
  诃子(炒,去核,为末)
  【 用 法 】上药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30
丸,温水下。未利,增加用
  【 主 治 】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燥,致成风秘,大
便燥结者。
  
  二丹丸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丹参45克 丹砂6克(为衣) 远志(去心)
15克 茯神30克 人
  参15克 菖蒲15克 熟地黄45克 天门冬45克(去心
) 麦门冬
  30克(去心) 甘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100丸,空腹时服。
  【 功 用 】安神定志。
  【 主 治 】健忘。
  
  二术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蝉蜕 白术 黄连 枸杞子 苍术(米泔浸炒)
龙胆草 地骨皮 牡丹
  皮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食后用荆芥汤送下。
  【 主 治 】睑硬睛疼,目生翳障。
  
  二术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白术(炒)6 ̄9克 苍术(米泔浸,炒)3 ̄
6克 芍药(炒黄)6克
  克 木香1.8 ̄2.1克 干姜(炒黄)3 ̄6克 泽泻(
炒)4.5
  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煎210毫升,空腹时服

  【 主 治 】肝强脾弱,气泄,湿泄。
  
  二甘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乌梅各等分
  【 用 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主 治 】胃中有热,食后复助其火,汗出如雨。
  
  二石散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凝水石散【 书 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
  
  二龙丹
  【 来 源 】疡科纲要 , 张寿顺, 1917
  【 处 方 】龙衣2条(大者,烧灰) 龙骨15克 鹅管石
海螵蛸(煅) 炉甘石
  (制飞)各12克 乌芋粉30克 冰片9克
  【 用 法 】上药各为极细末,和匀。用鸡子黄熬油调涂。
  【 功 用 】消毒退肿,长肉生肌。
  【 主 治 】下疳。
  
  二生汤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附子(生,去皮、脐) 半夏(生用)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
加生姜10片,煎至210
  【 主 治 】寒痰咳嗽。
  
  二生散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生明矾 生雄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吹喉中吐出毒水,每日三次。治
疮毒,用醋调或凉水调敷。
  【 主 治 】喉闭,吹乳,痈肿,恶疮。
  
  二生膏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生地黄(鲜者)500克 生姜120克
  【 用 法 】上药捣烂,入酒糟500克,同炒匀,乘热以布
裹敷伤处,冷即易之。
  【 功 用 】止痛,整骨。
  【 主 治 】手足跌伤。
  
  二仙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侧柏叶240克(焙干) 当归(全身)120

  【 用 法 】上药忌铁器,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50 ̄70丸,早、晚各
  【 主 治 】头发脱落。
  
  二仙丹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金脚砒6克 白矾30克
  【 用 法 】上二味,为末,倾银罐内,煅烟尽为度。加瓦焙
蝎尾7个,生草乌3克,共
  【 主 治 】外痔。
  
  二仙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穿山甲7片 牛皮胶120克
  【 用 法 】上药同放新瓦上烧存性,研细。好酒调下。任量
饮醉,出汗为度。
  【 主 治 】发背初起。
  
  二仙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枳壳500克(每个切二开,去瓤,入斑蝥去翅
、足七个,仍将二片合住
  ,以线十字扎紧,用上好醋浸七天,再以醋煮三小时,必要时
多加好醋,
  煮透冷定,解去线,拣去斑蝥,只将枳壳切片阴干) 紫背天
葵500克
  (如无,以九头狮子草代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将煎煮枳壳多余醋,打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
  【 主 治 】瘰疬。
  
  二仙汤
  【 来 源 】妇产科学 , 上海, 1973
  【 处 方 】仙茅9克 仙灵脾9克 当归9克 巴戟天9克
黄柏4.5克 知母4
  .5克
  【 用 法 】日服一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 功 用 】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
  【 主 治 】妇女月经将绝未绝,周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
少,头眩耳鸣,腰酸乏力,
  两足欠温,时或怕冷,时或轰热,舌质淡,脉沉细者。现用于
妇女更年期综
  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见有肾阴、肾阳不足
而虚火上炎者
  。
  【 加 减 】可随症加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杜仲9克以
补肾调经;或加枸杞子9
  克,白菊花6克以平虚阳。
  二仙汤
  【 方 论 】
  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
火、滋肾阴
  ;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全方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泻
火药同用,
  以适应阴阳俱虚于下,而又有虚火上炎的复杂证候。由于方用
仙茅、仙灵
  脾二药为主,故名“二仙汤”。

  二仙胶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龟鹿二仙胶【 书 名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
  
  二仙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神散【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二白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铅粉30克(水调摊碗内,艾熏五至七次,以粉
黄色为度) 轻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麻油炸槐枝稍枯,去滓取油,调敷
患处。
  【 主 治 】黄水、头炼、眉炼、耳蚀、羊胡子、燕窠、脓窠
等疮。
  
  二白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南星 贝母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鸡子清和米醋调敷。
  【 功 用 】散结消肿。
  【 主 治 】痰核。
  
  二冬汤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天冬(去心)6克 麦冬(去心)9克 花粉3
克 黄芩3克 知母3克
  【 用 法 】加荷叶3克,水煎服。
  【 功 用 】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 主 治 】上消,口渴多饮。
  
  二冬膏
  【 来 源 】摄生秘剖 , 洪基, 1638
  【 处 方 】天门冬(去心)500克 麦门冬(去心)50
0克
  【 用 法 】上药入砂锅内,水煎取汁,再将滓水煎,以无珠
为度,入蜜熬稠成膏。每次
  【 功 用 】清心润肺,降火消痰。
  【 主 治 】虚劳阴虚火旺,咳嗽有痰,心烦口渴。
  
  二汁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甘蔗汁500毫升 姜汁250毫升
  【 用 法 】二味和匀。每次温服250毫升,一日三次。
  【 主 治 】反胃。
  
  二圣丸
  【 来 源 】小儿药证直诀 , 钱乙, 1119
  【 处 方 】川黄连(去须) 黄柏(去粗皮)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将药末入猪胆内,汤煮熟,丸如绿
豆大。每服20 ̄30丸,
  【 主 治 】小儿脏腑不调,时或泄泻,日久不愈,羸瘦成疳

  
  二圣散
  【 来 源 】眼科阐微 , 马云从, 1701前
  【 处 方 】白圣(即白矾,飞过用)1.5克 绿圣(即生
绿胆矾)1.8克
  【 用 法 】先将二味研极细末,复用12圆黑面将军(原注
:将军,即黑圆铃枣),将
  【 主 治 】烂弦风眼,一切眼症。
  
  二母丸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知母(去皮、毛)60克 贝母(去心)60克
百药煎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将乌梅肉蒸熟捣烂与药末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临
  【 主 治 】哮喘。
  
  二母汤
  【 来 源 】万氏女科 , 万全, 1549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母散【 书 名 】万氏女科 , 万全, 1549
  【 处 方 】
  
  二母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知母 贝母 白茯苓 人参各15克 桃仁 杏
仁(并生用,去皮、尖)
  各7.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煎
至180毫升,不拘时温服
  【 主 治 】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咳嗽痰喘,或觉腹痛
者。
  
  二母散
  【 来 源 】急救仙方 , 阙名, 1368前
  【 处 方 】知母 贝母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临睡时用温开水调服。
  【 主 治 】喘急咳嗽,痰涎壅盛。
  【 加 减 】如喘急甚,加苦葶苈末;久嗽不止,加马兜苓末
,如无,以粟壳(去筋膜
  ,不制)代之。
  
  二母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贝母(去心,童便洗) 知母等分 干生姜1片
  【 用 法 】上药水煎服;或为末,每服1.5 ̄3克,沸汤
送下。
  【 主 治 】肺热咳嗽,及疹后嗽甚者。
  
  二至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鹿角(镑)60克 麋角(镑)60克 附子(
炮,去皮)30克 桂心
  (不见火)30克 补骨脂(炒)30克 杜仲(去皮,锉,
炒断丝)3
  0克 鹿茸(酒蒸,焙)30克 青盐(别研)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丸,空腹用胡桃肉细嚼
  【 功 用 】补肾强腰。
  【 主 治 】老人或虚弱人,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伸,及肾
阳亏虚诸证。
  【 加 减 】若恶热药,去附子,加肉苁蓉30克。
  
  二至丸
  【 来 源 】医便 , 王三才, 1569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女真丹【 书 名 】医便 , 王三才, 1569
  【 处 方 】
  
  二至丸
  【 来 源 】摄生众妙方 , 张时彻, 1550
  【 处 方 】熟地黄90克(肥大沉水者佳。酒和九蒸九暴,
竹刀切碎) 生地黄60
  克(肥大者,酒浸,洗过、晒干,竹刀切碎) 菟丝子30克
(酒浸一宿
  ,煮熟,捣碎作饼,晒干,为末) 山茱萸(鲜红者)180
克(水泡,
  去核,取净肉60克) 肉苁蓉30克(刷去浮甲,割去中心
白膜,无灰
  酒浸一日,酥炙,竹刀切碎) 败龟版90克(酒浸一夜,酥
炙黄,石器
  捣碎) 人参30克(苍黑瘦健人用15克) 黄耆30克(
去皮,微黄
  色,肉中白绵柔者最佳) 黄柏90克(坚厚鲜黄者。酒浸,
春、秋一日
  半,夏一日,冬三日,用时炒至褐色) 牛膝30克(长大柔
润者,酒浸
  一宿,洗用) 枸杞子30克(甘州者佳) 破故纸30克(
炒黄) 五
  味子30克(肥大者佳) 白术90克(无油者,麦麸炒)
白芍药30
  克(酒浸一时,去皮,炒) 当归60克(大者有力。酒洗)
虎胫骨3
  0克(酥炒黄色) 杜仲30克(酒浸,炒去丝) 山药30
克(白而无
  皮,手可粉者) 知母60克(肥者。酒浸一宿,炒) 陈皮
30克(薄
  薄而陈者。水泡,去白) 白茯苓30克(去皮、赤筋)
  【 用 法 】上药二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 ̄100丸,无灰
  【 功 用 】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
  【 主 治 】气血虚损。
  
  二阴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生地6 ̄9克 麦冬6 ̄9克 枣仁6克 生甘
草3克 玄参4.5克
  黄连3 ̄6克 茯苓4.5克 木通4.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灯草20根,或竹叶亦
可,煎至280毫升,空腹
  【 功 用 】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 主 治 】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多言多笑,喜
怒无常;或疮疡疹毒,烦热
  失血。
  
  二豆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赤小豆(不去皮) 豆豉 天南星(去皮、脐)
白蔹各3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芭蕉汁1.5毫升,调敷肚脐
四旁,每日2次。
  【 主 治 】婴儿脐突,脐忽肿赤者。
  
  二利丸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范汪方, 365年前
  【 处 方 】
  
  二辛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北细辛9克 生石膏30克
  【 用 法 】上二味,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乘
热频漱。
  【 主 治 】阳明胃火上炎,牙根、口、舌肿痛,不可忍。
  
  二灵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儿茶3克 冰片0.9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将疮先用冷茶或甘草汤洗净挹干,以
鸡翎将药扫上。
  【 主 治 】下疳初起流脓。
  
  二陈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150克 白茯苓9
0克 甘草(炙)45克
  【 用 法 】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
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
  【 功 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 治 】痰湿内阴,脾胃不和,胸脘痞闷,呕吐恶心,或
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二陈汤
  【 方 论 】
  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
,运化失健
  ,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
痰,使气顺
  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
中益脾。煎
  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
用乌梅,味
  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
,均可用本
  方增损治之。

  二陈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
去芦) 苍术(米泔制)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
团,水煎,温服。
  【 主 治 】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 加 减 】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二陈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 枳壳(麸炒)
牛膝(去芦) 猪苓 木
  通 山栀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用灯心1团,水煎,空腹时服。
  【 主 治 】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二陈汤
  【 来 源 】诚书 , 谈金章, 1661
  【 处 方 】半夏(炮,去脐) 枳实(炒) 酸枣仁(炒)
陈皮各6克 茯苓15
  克 甘草(炙)3克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 主 治 】顽痰所致的惊悸。
  
  二妙丸
  【 来 源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 处 方 】潜行散末(即黄柏末) 苍术末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6克,
温开水送下。
  【 主 治 】下焦湿疮。
  
  二妙散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味研为细末。每服3 ̄9克,日服二次,用
沸汤加姜汁送服。表实体壮
  【 功 用 】清热燥湿。
  【 主 治 】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痛
;或下部湿疮;以及湿热带
  下、淋浊等症。
  【 加 减 】若气虚者加补气药,血虚者加补血药,痛甚者加
生姜汁,热服。
  
  二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青黛 白及 白蔹 白薇 白芷 白鲜皮 朴消
水龙骨 黄柏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醋蜜调敷。如已成者则敷四周,留
顶,贴替麻针膏。
  【 主 治 】一切 热红肿,热痛阳毒,脓未成者。
  
  二矾汤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白矾 皂矾各120克 孩儿茶15克 柏叶2
50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2.5升,煎数滚候用。先以桐油搽抹
患处,再用浸透桐油的纸捻
  【 主 治 】鹅掌风,皮肤枯厚,破裂作痛,症情较重者。
  【 禁 忌 】鹅掌风轻症不宜;熏洗后,七日内不可下水。
  
  二矾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矾汤【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奇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穷汤【 书 名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
  
  二贤汤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橘红120克 炙甘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白汤调服。
  【 功 用 】化痰理气,健脾消滞。
  【 主 治 】痰阻气滞,食后胸满。
  
  二贤散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橘红500克 甘草 盐各120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25升,慢火煮烂,晒干,为末。
温开水调服。
  【 主 治 】痰饮
  
  二金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鸡内金15克 海金沙15克 厚朴9克 大腹
皮9克 猪苓9克 白通
  草6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
服。
  【 主 治 】湿热黄疸,失治而为肿胀者。
  
  二金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鸡内金(焙) 郁金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味,捣罗为散。先用盐浆水漱口,掺患处。
  【 主 治 】金腮疮,初生如米豆,蚀透腮颊。
  【 禁 忌 】忌米食。
  
  二金散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 处 方 】黄连 黄柏各3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奶汁浸一宿,焙干,再用绵布包
裹,入荆芥汤浸,乘热洗眼
  【 主 治 】眼睑赤烂。
  
  二宝丹
  【 来 源 】药奁启秘 , 许半龙, 1928
  【 处 方 】升药 熟石膏各等分
  【 用 法 】研极细末。用纸捻蘸药,插入疮口。
  【 功 用 】提脓生肌。
  【 主 治 】疮痈溃后,脓水未净。
  
  二宜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当归身 生地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酒蒸七次,和炼蜜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 功 用 】滋阴补血。
  【 主 治 】虚损属于阴亏血虚者。
  
  二宜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桂心2.2千克 干姜(砂炒)2千克 甘草(
砂炒)1.5千克 杏仁
  (去皮、尖,砂炒)2.2千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开水调服。如伤暑烦渴,
新水调下,不拘时候。
  【 主 治 】冒暑饮凉,冷热不调,泄泻口渴,心腹烦闷,及
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二参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人参15克 桂(去粗皮) 牡蛎(煅,研成粉
) 山芋 黄柏(去粗皮
  ,蜜炙,锉) 细辛(去苗叶) 附子(炮裂,去皮、脐)
苦参各22
  .5克 麦门冬(去心,焙) 泽泻各30克 干姜(炮)
生干地黄(
  焙)各7.5克 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15克
  【 用 法 】上药十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
  【 主 治 】虚劳,小便余沥及失精。
  【 加 减 】如顽痹,加附子(炮裂,去皮、脐)7.5克;
妇人血虚,加干地黄(焙
  )15克、黄柏(去粗皮,蜜炙)7.5克。
  
  二参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柴胡 麦门冬 人参 玄参 甘草各等分 草龙
胆用量减半
  【 用 法 】水煎服。热退即止。
  【 主 治 】痘疮壮热,经日不除。
  
  二参汤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人参 玄参各6克或15 ̄21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牙龈或齿缝出血,属虚火者。
  
  二草丹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金陵草(即旱莲草) 车前草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药捣汁。每空腹时服200毫升。病愈乃止

  【 主 治 】小便尿血。
  
  二香散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紫苏 陈皮 苍术各30克 香薷(去根)60
克 香附子75克(炒去
  毛)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 甘草 扁豆各30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3片,木瓜2片,葱白2
  【 主 治 】感冒风寒暑湿,呕恶泻利,腹痛;瘴气,及饮冷
当风,头疼身热,伤食不化
  。
  
  二香散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砂仁 木香 黑姜 陈皮 炙甘草各30克 香
附90克(姜汁炒)
  【 用 法 】共为末。每服6克,生姜汤调下。
  【 功 用 】散寒消食。
  【 主 治 】产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心腹疼痛,口鼻气冷
,吞酸满闷者。
  
  二神丸
  【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 处 方 】破故纸120克(炒香) 肉豆蔻60克(生)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另用大肥枣49个,生姜120
克,切片同煮,枣烂去姜,
  【 主 治 】脾肾虚弱,全不进食。
  
  二神散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黄色海金沙22.5克 滑石15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7.5克,用灯心草、木通、
麦门冬煎汤去滓,入蜜调下
  【 主 治 】诸淋急痛。
  
  二神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丁香9粒 姜3克(煨)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1.5克,温开水送下。服后盖
被片时,令脾胃温暖,阴返
  【 主 治 】痘疮初起,脾胃伤冷,体寒不温,甚或肢冷,腹
痛吐泻,口气亦冷,痘疮难
  发难壮者。
  
  二神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大黄 朴消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津调涂鼻上。
  【 主 治 】赤鼻日久不愈。
  
  二海丸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海藻 昆布(各酒洗晒干)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杏仁大。稍稍咽汁。另
用海藻洗净切碎,油醋煮熟
  【 主 治 】气瘿。
  
  二粉散
  【 来 源 】原机启微 , 倪维德, 1370
  引: 全婴集
  【 处 方 】轻粉1.5克 粉霜3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用绵包裹。如患左眼,塞左耳内;患
右眼,塞右耳内。患眼便开
  【 主 治 】小儿斑疮入眼。
  
  二粉散
  【 来 源 】外科启玄 , 申斗垣, 1604
  【 处 方 】定粉15克 烃粉1.5克 枯矾0.9克
  【 用 法 】上三药为末,用菜子油调溶于大瓷碗底内匀开,
次用蕲艾30克,于炭火上
  【 主 治 】妇女面生粉花疮。
  
  二黄丸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人参固本丸【 书 名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
  
  二黄汤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黄芩(洒制炒) 黄连(酒制炒) 生甘草各等

  【 用 法 】上药细切。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
05毫升,温服,徐徐呷之
  【 功 用 】泻实火,解热毒。
  【 主 治 】上焦火盛,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烦热,咽
喉、口舌火盛及生疮毒等证
  。
  【 加 减 】阳明口渴,加石膏、干葛;少阳口渴,加瓜蒌根
;阳明引经,加升麻、芍
  药、葛根、甘草;太阳引经,加甘草、荆芥、防风;头痛,加
酒芩;身痛
  ,加羌活、桂枝、防风、芍药。
  
  二黄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牛黄2.1克 胡黄连 山茨菇各6克 甘草4
.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0.6 ̄0.9克,蜜汤调
服。
  【 主 治 】小儿遗毒,初生如点,次成烂斑。甚则口角、眼
眶、面鼻及谷道等处均可出
  现。
  
  二黄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颠倒散【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黄散
  【 来 源 】绛囊撮要 , 云川道人, 1744
  【 处 方 】大黄 黄柏
  【 用 法 】上药为末。入猪油共捣匀,搽患处。
  【 主 治 】坐板疮。
  
  二蛟散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芒消90克(锅内溶化,炒干为末) 陈米(炒
焦黄色,为末)
  【 用 法 】上药和匀,再碾极细。大人壮实者,每服9克;
小儿十岁上下者3.6克,
  【 主 治 】生冷恼怒伤脾,致胸膈不宽,小便不利,面目四
肢浮肿。
  
  二鲜饮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鲜茅根120克(切碎) 鲜藕120克(切片

  【 用 法 】二药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若大便滑者
,茅根宜减半,再用生山药
  【 主 治 】虚劳证,痰中带血。
  
  二鲜饮
  【 来 源 】蒲辅周医疗经验 , 中医研究院, 1976.10
  【 处 方 】鲜芦根90克 鲜竹叶30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 主 治 】外感热病,肺胃津伤,身热不退,心烦口渴。
  【 加 减 】若热及血分,见鼻衄者,加鲜茅根60克,酌加
童便为引。
  二鲜饮
  【 方 论 】
  本方鲜芦根甘寒质轻,上可清肺透热,中能养胃生津;鲜竹叶
既能清心除
  烦,又可利尿导热外出。合用具有轻宣透热、生津止渴之功。
对暑热伤及
  肺胃的轻证,本方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

  二子消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皂角子 肥皂子 僵蚕 蝉蜕 杏仁(去皮、尖
)各7个 猪牙皂1条
  金银花9克 防风 荆芥 牛膝各3克 猪板油60克 土茯
苓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6升,煎至600毫升,分三次服

  【 主 治 】玉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及杨梅疳等。
  
  二气双调饮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人参6克 茯苓6克 山药9克 归身6克 枸
杞子9克 干苁蓉9克
  牛膝6克 广皮3克 半夏4.5克 砂仁3克 青皮4.5
克(蜜水炒
  ) 沉香1.5克(人乳磨冲)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关格。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而食入呕吐
,或食少吐多,日渐便溺艰
  难者。
  
  二术二陈汤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 处 方 】苍术(土炒) 白术(土炒) 半夏(滚水泡七
次,姜制) 陈皮(去白
  ) 茯苓3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
煎取150毫升,温服。
  【 主 治 】呕吐清水如注。
  【 加 减 】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
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
  
  二甲复脉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 麻仁9克 生牡蛎15克 生鳖甲24克
  【 功 用 】育阴潜阳。
  【 主 治 】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象沉数,舌干齿黑,手指
微微蠕动,有发痉厥之势,
  或痉厥已作者。
  二甲复脉汤
  【 方 论 】
  方中炙甘草资助胃气;地黄、白芍、麦冬、阿胶滋养阴液;生
牡蛎、生鳖
  甲介类潜阳。诸药合用,有育阴潜阳之功。对于热伤阴液,阴
虚不能潜阳
  ,肝风内动者,用之可以防止痉厥的发生,即使痉厥已作者,
亦可应用。
  二仙四物汤
  【 来 源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 冷方南, 1983
  【 处 方 】仙茅9克 仙灵脾9克 巴戟天6克 鹿角霜1
2克 当归9克 白芍9
  克 川芎6克 熟地9克 甘草4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壮阳补血,调理冲任。
  【 主 治 】妇女冲任不调,月经超前或错后,量少色淡,或
色暗兼有瘀块,每于经前身
  发疹块,经期瘙痒,经后不治自消,下次经前又发,舌淡或紫
暗,脉沉细或
  二仙四物汤
  【 方 论 】
  本方仿二仙汤意,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壮阳,鹿角霜
温补督脉,
  调理冲任;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补血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合用而有
  壮阳补血,调理冲任之功。适用于经期疹块,属冲任不调、阳
气偏虚者。
  二冬二母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麦冬 天门冬 知母 川贝母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 主 治 】内伤燥痰,咳嗽喘逆,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
嗽不已,脉两尺沉数;或肺
  热身肿,燥咳烦满,脉右寸洪数者。
  【 加 减 】肾阴亏损,加生地、熟地;元气虚弱,加人参。
  
  二加龙牡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小品方 , 陈延之, 473前
  【 处 方 】龙骨15克 甘草(炙)6克 牡蛎(熬)15
克 芍药12克 大枣4
  枚(擘) 生姜9克 白薇10克 附子6克(炮)
  【 用 法 】上药八味,切。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
升。分二次服。
  【 主 治 】虚劳病,阳虚外越,多梦失精,心悸气短,潮热
汗出,或阴部畏寒,目眶疼
  痛,头发脱落,及精神不安等。
  【 禁 忌 】忌食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二圣救苦丸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 牙皂6
0克(猪牙者)
  【 用 法 】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
50 ̄70丸,冷绿豆汤送
  【 主 治 】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二圣救苦丹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圣救苦丸【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母二陈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知母 贝母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润燥化痰止咳。
  【 主 治 】外感燥痰,喘咳短气,时作时止,咯痰难出。
  
  二母石膏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知母 川贝母 石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润燥化痰。
  【 主 治 】外感燥痰,身热烦渴,咳喘痰少,吐咯难出,脉
洪数。
  
  二母宁嗽汤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知母(去毛)1.5克 贝母(去心)4.5克
黄芩3.6克 山栀仁
  3.6克 石膏6克 桑白皮3克 茯苓3克 瓜蒌仁3克
陈皮3克
  枳实2.1克 五味子10粒 生甘草0.9克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临卧时,缓
缓口服。
  【 主 治 】因伤酒食,胃火上炎冲肺,咳嗽吐痰,经旬不愈
者。
  
  二豆回生丹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神仙夺命丹【 书 名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
  
  二连四物汤
  【 来 源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四物二连汤【 书 名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 处 方 】
  
  二陈平胃散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熟苍术 厚朴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消积宽中,化痰止咳。
  【 主 治 】食积咳嗽,五更为甚,胸脘满闷,脉沉滑者。
  
  二陈四七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茯苓 陈皮 甘草 苏梗 厚朴 制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理气化痰。
  【 主 治 】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
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
  
  二妙苍柏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苍术散【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二妙香良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一服饮【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二苓清利饮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生地 麦冬 茯苓 牡蛎 泽泻 甘草 猪苓
黄芩 黄柏 车前子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白浊。茎中大痛,小便黄赤,口渴,脉象滑数者

  
  二齿安神汤
  【 来 源 】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 裘笑梅, 1982.8
  【 处 方 】紫贝齿 青龙齿 灵磁石 辰砂 琥珀末 紫丹
参 九节菖蒲 仙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平肝,镇惊安神。
  【 主 治 】妇女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经前情绪不宁,坐卧
不安,烦躁易怒,甚则怒而
  发狂,月经量多,口苦唇干,舌质红,脉弦数。
  二齿安神汤
  【 方 论 】
  方中贝齿、龙齿镇惊安神,磁石潜阳纳气,平冲降火,辰砂、
琥珀清热安
  神,丹参活血调经,菖蒲开窍,半夏祛痰。诸药合用,共奏清
肝镇惊安神
  之功。

  二味拔毒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味消毒散【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味枳术丸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枳术丸【 书 名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 1960
  【 处 方 】
  
  二味消风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苏州薄荷叶 蝉蜕(去头、足、土)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空腹时用温酒调下6克。
  【 主 治 】皮肤瘙痒,不能忍者。
  
  二味消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白矾30克 明雄黄6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茶清调化,用鹅翎蘸扫患处。
  【 功 用 】消疹止痒。
  【 主 治 】热疖、 、痤、疥、疹,风湿痒疮。
  
  二味黑锡丹
  【 来 源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黑锡丹【 书 名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 处 方 】
  
  二姓不传散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普救散【 书 名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
  
  二神交济丹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茯神 薏苡仁各90克 酸枣仁 枸杞 白术
神曲各60克 柏子仁
  芡实 生地 麦门冬 当归 人参 陈皮 白芍 白茯苓 砂
仁各30克
  【 用 法 】上药十六味,为末,用熟水1升,调炼蜜120
毫升,煮山药120克,为
  【 主 治 】心脾肾三经虚者。
  【 加 减 】血虚甚,去白芍,加鹿茸;脾亏甚,去地黄,加
五味子。
  
  二黄枯痔钉
  【 来 源 】中医外科学 , 顾伯康, 1983
  【 处 方 】黄柏30克 大黄30克 白及9克
  【 用 法 】上三药,磨成极细粉末。加入适量开水搅匀,在
玻璃板上,用手工搓成头尖
  【 功 用 】清热解毒,脱落痔核。
  【 主 治 】各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
  【 禁 忌 】各种急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肛门直肠肿痛
,腹泻,恶性肿瘤,素有出
  
  二紫蒲公汤
  【 来 源 】洞天奥旨 , 陈士铎, 1694
  【 处 方 】茯苓9克 薏仁30克 紫花地丁15克 牛膝
9克 蒲公英15克 贝
  母6克 紫背天葵9克 当归15克 生甘草6克
  【 用 法 】水煎服。初起者三剂即愈。
  【 主 治 】筋疽(生两足后跟昆仑穴)、痨疽(生足小指京
骨、金门穴)、足疽(生昆
  仑穴后)属阳症者。
  
  二加减正气散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藿香梗9克 广皮6克 厚朴6克 茯苓皮9克
木防己9克 大豆黄卷
  6克 川通草4.5克 薏苡仁9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
服。
  【 功 用 】芳香化湿,宣通经络。
  【 主 治 】湿郁三焦,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身体疼痛,舌
苔白,脉象模糊者。
  二加减正气散
  【 方 论 】
  方中藿香梗、厚朴、陈皮化中焦之湿;防己、薏苡仁宣通经络
之湿;豆卷
  、通草利湿淡渗,使邪从小便而去。且利小便又有实大便之效
。 
  十水丸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远志(去心) 菖蒲(3.3厘米九节者) 椒
目(炒) 肉豆蔻(面裹
  煨香 羌活(去芦) 大戟各30克 猪苓(去皮) 甜葶苈
(炒) 白
  牵牛(炒) 泽泻各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0丸,空腥时用米汤送下。
  【 主 治 】十种水气,四肢肿满,面目虚浮,以手按之,少
时方起,喘急不得安卧,小
  便赤涩者。
  
  十水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浚川丸【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十生丹
  【 来 源 】医宗必读 , 李中梓, 1637
  【 处 方 】天麻 防风(去芦) 羌活(去芦) 独活(去
芦) 川乌 草乌(去芦
  ) 何首乌 当归(去芦) 海桐皮 川芎各等分(俱生用)
  【 用 法 】上药研末,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服1丸,茶
汤磨服。
  【 主 治 】风痹,游走不定,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聚于
关节,患部或赤或肿,筋脉
  弛纵。
  
  十灰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锦灰 黄绢灰 马尾灰 艾叶灰 藕节灰 莲蓬
灰 油发灰 赤松皮灰
  棕榈灰 蒲黄灰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醋煮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加至100
  【 主 治 】崩中下血不止。
  
  十灰散
  【 来 源 】十药神书 , 葛可久, 1348
  引: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 处 方 】大蓟 小蓟 柏叶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山栀 牡丹皮 棕榈皮各
  等分
  【 用 法 】上药烧灰存性,研极细,用纸包之,以碗盖地上
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
  【 功 用 】凉血止血。
  【 主 治 】劳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
  十灰散
  【 方 论 】
  方中大蓟、小蓟、荷叶、茜草、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棕榈皮
、侧柏叶性
  兼收涩,长于止血;由于治证属肝胃火盛,血热妄行,故于凉
血止血药中
  ,又配用栀子清泻肝胆之火;大黄导热下行,折其上逆之势;
丹皮与大黄
  同用,降火之中含散瘀之品,可使血止而不留瘀;且本方烧炭
存性使用,
  则止血作用更著;以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亦旨在增强凉
血功。 
  十灰散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大蓟 小蓟 茅根 茜根 老丝瓜 山栀 蒲黄
荷叶 大黄 乱发
  【 用 法 】上药烧灰存性。每服6 ̄9克,藕汤调下。
  【 功 用 】祛瘀生新,止血。
  【 主 治 】暴吐血、或血而兼有瘀血者。
  
  十全饮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十全大补汤【 书 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
78-1085
  【 处 方 】
  
  十补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附子(炮,去皮、脐) 肉桂(去粗皮) 巴戟
(去心) 破故纸(炒)
  赤石脂(煅)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30克 川椒(去
目及闭口者
  ,炒出汗)6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0 ̄50丸,温酒或盐汤送
  【 功 用 】温阳补肾,益精髓,进饮食。
  【 主 治 】肾阳亏损,下焦虚寒,脐腹强急,腰脚疼痛,遗
泄白浊,大便滑泻,小便频
  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
  
  十补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附子(炮,去皮、脐) 五味子各60克 山茱
萸(取肉) 山药(锉,
  炒) 牡丹皮(去木) 鹿茸(去毛,酒蒸) 熟地黄(洗,
酒蒸) 肉
  桂(去皮,不见火) 白茯苓(去皮) 泽泻各3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
,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送下
  【 主 治 】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
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
  利,腰脊疼痛。
  
  十补丸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大熟地120克 当归60克 白芍60克 黄
耆120克 人参60克
  山萸肉90克 杜仲90克 续断60克 北五味30克 龙
骨30克
  牡蛎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石斛20克熬膏,再加炼蜜与
药末共和为丸。每早服12
  【 功 用 】补肾固精,益气养血。
  【 主 治 】肾虚遗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疲倦乏力。
  
  十补汤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十全大补汤【 书 名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
  
  十枣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30丸,清晨热汤送下。以
  【 主 治 】水气病,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
  【 禁 忌 】体虚者不可多服。
  
  十枣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各别捣为散。强人每服1克,羸人0.5克
。用水300毫升,先煮肥
  【 功 用 】攻逐水饮。
  【 主 治 】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
鞭,干呕短气,头痛目眩,
  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
于肝硬化腹水
  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 禁 忌 】体虚及孕妇忌用。
  十枣汤
  【 方 论 】
  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
饮,三药合
  用,逐水之力甚强。然三药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枣益气护胃,
缓和诸药之
  毒,减少药后反应。

  十奇散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苦桔梗(去芦)30克 川当归(去芦,酒浸)
60克 肉桂(去粗皮,
  不见火)30克 厚朴(去皮,姜汁制)30克 人参60克
防风(去
  芦)30克 芎ㄇ30克 白芷(不见火)30克 甘草(生
用)30克
  【 用 法 】上药十味,各精选晒干。除桂别研罗外,余药共
为细末,再与桂末和匀。每
  【 功 用 】补气养血,消肿溃脓。
  【 主 治 】痈疽气血两虚,尚未成脓,或已成脓者,均可用
之。
  
  十宝丹
  【 来 源 】种福堂公选良方 , 叶桂原著, 1752
  【 处 方 】龙骨2.4克 象皮2.1克 琥珀1.8克
血竭1.5克 黄丹1.
  5克 冰片1.2克 珍珠0.7克(腐煮) 牛黄0.6克
乳香 没
  药各4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瓷瓶收贮。用时掺患处。
  【 功 用 】生肌 疮。
  【 主 治 】痔漏、溃疡,脓腐已去,疮口不使用者。
  
  十宝丹
  【 来 源 】疫痧草 , 陈耕道, 1801
  【 处 方 】西牛黄0.9克 大贝母(去心)0.9克 煅
人中白1.5克 大珍珠
  (入豆腐内煮去油,另研)1.8克 马勃0.9克 大梅片
0.15克
  (溃烂者不宜多用) 血琥珀1.5克(另研) 硼砂1.2
克 人指甲
  1.2克(阴阳瓦上炙焦,如一时难觅,即用煅龙骨1.2克
亦可) 青
  鱼胆1.5克(大者佳,阴干收用,如无青鱼胆,即用于青果
核3枚煅炭
  代用)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每用少许吹喉。
  【 功 用 】消肿止痛,化毒生肌。
  【 主 治 】一切已溃肿痛色艳之烂喉痧症;或痘毒攻喉,疹
痘后牙疳后毒结咽喉。
  
  十宝散
  【 来 源 】种福堂公选良方 , 叶桂原著, 1752
  【 处 方 】冰片0.36克 麝香0.36克 辰砂3.6
克 乳香(去油)3.6
  克 子红花12克 血竭4.8克 雄黄12克 儿茶0.7
2 归尾3
  0克 没药4.2克
  【 用 法 】以上十味,共为细末,瓷瓶收贮,黄腊封口,勿
令走气。治跌打瘀肿,骨折
  【 主 治 】跌打损伤,皮肉青肿,或骨折骨碎,或昏迷不醒
,以及金刃他物所伤,皮破
  出血者。
  
  十香丸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木香 沉香 泽泻 乌药 陈皮 丁香 小茴香
香附(酒炒) 荔核(
  煨焦)各等分 皂角(微火烧烟尽)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酒糊为丸。如弹子大者磨化服;丸
梧桐子大者,汤引下;用于
  【 功 用 】行气,散寒,止痛。
  【 主 治 】气滞寒凝所致的胃痛、腹痛、疝痛等。
  
  十将丹
  【 来 源 】药奁启秘 , 许半龙, 1928
  【 处 方 】腰黄(飞)12克 蝎尾(炙)10支 蜈蚣(
炙)10条 蝉衣6克(
  去翅、足) 冰片1.2克 麝香0.9克 五倍子(瓦上炙
)24克
  炙甲片9克 半夏 南星各12克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掺膏药内贴之。
  【 主 治 】一切痈疽大毒,尚未成脓者。
  
  十神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川芎 甘草(炙) 麻黄(去根、节) 升麻各
120克 干葛420克
  12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
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
  【 主 治 】时气瘟疫,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声
重及风寒湿痹等。
  【 加 减 】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中满气实,加枳
壳数片。
  
  十膈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十膈气散【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十四友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熟地黄 白茯苓 白茯神(去木) 人参 酸枣
仁(炒) 柏子仁(别研
  ) 紫石英(别研) 肉桂 阿胶(蛤粉炒) 当归 黄耆
远志(汤浸
  ,去心,酒蒸)各30克 辰砂(别研)7.5克 龙齿(别
研)60克
  【 用 法 】上药除别研者为末,再同别研四味和匀,炼蜜为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
  【 功 用 】养心补肾,安神定志。
  【 主 治 】心肾亏虚,气血不足,心悸怔忡,神志不宁,夜
卧不安。
  
  十将军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附余 , 方广, 1536
  【 处 方 】三棱30克(去毛、土,炮) 莪术(生) 青
皮(去白) 陈皮(去白
  )各30克 草果(去壳)60克 川常山60克 砂仁 槟
榔 乌梅
  半夏(汤泡七次)各30克
  【 用 法 】上药先将常山、草果二味锉碎,用酒、醋各25
0毫升浸一夜,后入余药同
  【 主 治 】疟疾日久不愈,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疟母。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鱼腥、咸、酸、油腻及诸
死毒物。
  
  十膈气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人参(去芦头) 白茯苓(去粗皮) 官桂(去
粗皮) 枳壳(麸炒,去
  瓤) 甘草(锉,炙) 神曲(炒黄) 麦芽(炒黄) 诃黎
勒皮(煨,
  去核) 吴白术 陈橘皮(去白) 干生姜(炮) 京三棱(
煨,锉)
  蓬莪术(煨,锉)各30克 厚朴(去粗皮,且生姜汁涂,炙
) 槟榔(
  煨,锉) 木香各15克
  【 用 法 】上药十六味,研为细末。每服3克,入盐少许,
白汤调服。如脾胃不和,腹
  【 主 治 】冷膈、风膈、气膈、痰膈、热膈、忧膈、悲膈、
水膈、食膈、喜膈等十种膈
  气。
  
  十三太保丸
  【 来 源 】青囊秘传 , 马培之, 1892前
  【 处 方 】川乌 草乌(各制) 麻黄 细辛 马前子(麻
油烘枯) 羌活 独活
  山甲 天麻 防风 白芷各30克 雄黄15克 朱砂9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饭为丸,如弹子大,每30克作8丸
。每服1丸,陈酒送下,取
  【 主 治 】筋骨疼痛。
  
  十全大补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人参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川芎 地黄(
洗,酒蒸,焙) 茯苓(
  焙) 白术(焙) 甘草(炙) 黄耆(去芦) 川当归(洗
,去芦)
  白芍药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十味,锉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
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
  【 功 用 】温补气血。
  【 主 治 】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
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
  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肢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
愁思虑伤动血
  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使用,妇女
崩漏等。
  十全大补汤
  【 方 论 】
  本方是由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再加黄耆、肉桂所组成。方中四君
补气,四物
  补血,更与补气之黄耆和少佐温煦之肉桂组合,则补益气血之
功更著。惟
  药性偏温,以气血两亏而偏于虚寒者为宜。

  十全育真汤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野台参12克 生黄耆12克 生山药12克
知母12克 玄参12克
  5克 莪术4.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
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
  ,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 加 减 】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9克;
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
  9克;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耆,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
白芍各18
  克。若其汗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只用龙骨、牡蛎、萸肉各
30克煎服
  。不过二剂,其汗即止,汗出止后,再服原方。
  
  十全济阴丸
  【 来 源 】济阴纲目 , 武之望, 1620
  【 处 方 】当归身(酒洗) 熟地黄 香附子(童便煮)各
120克 干山药 白术
  各75克 枸杞子 人参各60克 蕲艾叶60克(去梗、筋
,同香附用
  陈醋、老酒煮一时,捣烂焙干) 川芎 白芍药 牡丹皮 紫
石英(火煅
  淬)各45克 泽兰30克 紫河车1具(在净水内洗去秽血
,用银针挑
  去紫筋)
  【 用 法 】上药咀片,同河车入砂锅内,用陈老酒750毫
升、陈米醋250毫升、清
  。每服50丸,渐加至9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
  【 功 用 】养血,益气,调经。
  【 主 治 】气血两虚,月经不调,久不怀孕。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萝卜。
  【 加 减 】月经过期而行,或少或不行,属血寒血少者,加
桂心15克(夏月9克)
  、炙黄耆30克;先期而来属血热者,加炒黄芩60克,酒制
生地黄45
  克;腹痛者,加白芍药30克;经将行而腹先痛者,加酒炒延
胡索30克
  ,陈皮24克,广木香、柴胡各15克;经水行后作痛者,加
炒干姜9克
  ,白茯苓30克,桂心夏月6克,余月15克;经行三五日后
,腹中绵绵
  作痛,或淋漓不止者,加广木香15克,柴胡18克;经水紫
色及黑色者
  ,加黄芩30克,炒黄柏30克,酒浸生地黄45克;过期行
经而色淡者
  ,肥人则有湿痰,加白茯苓、陈皮、苍术(米泔浸一宿,盐水
炒)各30
  克,白术15克,减熟地黄30克;瘦人则血虚少,加桂心1
5克。
  
  十全流气饮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陈皮 赤茯苓 乌药 川芎 当归 白芍各3克
香附2.4克 青皮1
  .8克 甘草1.5克 木香0.9克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用水40毫升,煎
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 主 治 】忧思抑郁,致生气瘿、肉瘤,皮色不变,日久渐
大者。
  
  十味芎苏散
  【 来 源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 刘浴德, 1599
  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苏散【 书 名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 刘浴德, 1599
  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
  
  十味导赤汤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生地 山栀子 木通 瞿麦 滑石 淡竹叶 茵
陈蒿 黄芩 甘草(生)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热淋。膀胱蓄热,小便不通,淋漓涩痛。
  
  十味导痰汤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半夏(姜制)7.5克 茯苓4.5克 陈皮(
略去白)3克 甘草(炙
  )3克 生姜3片 乌梅肉半个 南星 枳实 羌活 天麻
蝎尾
  【 用 法 】水煎去滓,临服入雄黄末少许冲服。
  【 主 治 】痰湿上盛,头目不清。
  
  十味苍柏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苍术 黄柏 香附(为君) 青皮 延胡索 益
智仁 桃仁(为臣) 茴
  香 附子 甘草(为佐)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疝气作痛。
  
  十味没药丸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没药丸【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十味参苏散
  【 来 源 】保婴金镜 , 薛已注, 155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参苏饮【 书 名 】保婴金镜 , 薛已注, 1550
  【 处 方 】
  
  十味香薷饮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香薷叶30克 人参(去芦) 白术 陈皮(温
汤浸少时,去白) 白茯
  苓 黄耆(去芦) 厚朴(去粗皮,锉碎,生姜汁拌炒至黑色
) 干木瓜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
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
  【 功 用 】消暑和中,益气健脾。
  【 主 治 】脾胃不和,乘凉受暑,心腹胀闷,饮食无味,呕
哕恶心,五心潮热,体倦乏
  力。
  
  十味保和汤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制) 陈皮各3克
藿香 香附 砂仁各1.
  8克 炙甘草 木香各9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
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温
  【 功 用 】补气健脾,和胃降逆。
  【 主 治 】脾胃虚弱,气滞不降,时作嗳气。
  
  十味淡斋方
  【 来 源 】疡科心得集 , 高秉钧, 1805
  【 处 方 】川贝母(去心,生研)30克 白芷(焙)30
克 防风(焙)30克
  海螵蛸(浸淡,漂净,去甲)30克 当归(炒)30克 川
芎(炒)3
  0克 金银花(晒)30克 花粉(晒)30克 半夏(姜汁
制炒)30
  克 南星(姜汁制炒)45克
  【 用 法 】各药要囫囵,放瓦盆内炒,用木槌于石臼内打成
末,筛净,分作21服,每
  【 主 治 】下疳广疮,误服轻粉升药,致烂喉塌鼻,遍体骨
节酸楚,或腐烂不堪。
  【 禁 忌 】煎药时忌一切金、银、铜、铁、锡器;服药期间
,须忌一切盐味。
  
  十味温胆汤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去瓤,切,麸炒)
陈皮(去白)各90克
  白茯苓(去皮)45克 酸枣仁(微炒) 大远志(去心,甘
草水煮,姜
  汁炒) 北五味子 熟地黄(切,酒炒) 条参各30克 粉
草15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 主 治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
慑,气郁生涎,变生诸证,
  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
卧不安。
  
  十香止痛丸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香附(醋制)240克 延胡(醋制) 五灵脂
醋炒) 乌药 香橼 厚
  朴(姜制)各120克 生蒲黄 制乳香 檀香 降香 广木
香各60克
  9克
  【 用 法 】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6克,蜡皮或蜡纸筒
封固。每次服1丸,白开水
  【 功 用 】舒气解郁,散寒止痛。
  【 主 治 】气滞胃寒,两胁胀满,胸胃刺痛,肚腹隐痛。
  【 禁 忌 】孕妇忌服。
  
  十香返生丹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十香返魂丹【 书 名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
生局, 1960
  【 处 方 】
  
  十香返魂丹
  【 来 源 】春脚集 , 孟文瑞, 1846
  【 处 方 】公丁香60克 木香60克 乳香60克 藿香
60克 苏合香60克
  降香60克 海沉香760克 安息香30克 麝香30克
香附60克
  礞石60克 甘草120克 建莲心60克 檀香60克 朱
砂60克
  琥珀60克 京牛黄30克 冰片15克 大赤金箔300张
  【 用 法 】共为细末,甘草膏兑白蜜为丸,金箔为衣,每丸
重3克。每服1丸,日服二
  月,忽然晕厥,此为胎晕,人参煎汤冲朱砂送下;孕妇胎动,
莲子心煎汤送
  下;小儿急慢惊风,天吊仰视,口吐痰沫,手足抽搐,薄荷、
灯心煎汤送
  下;男女交合,脱阳脱阴欲死者,升麻煎汤送下。
  【 功 用 】芳香开窍,化痰安神。
  【 主 治 】痰厥中风,口眼 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
诸风狂乱。
  
  十将平亥汤
  【 来 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 俞根初, 1701
  【 处 方 】酒炒常山4.5克 槟榔9克 草果仁 春砂仁
各2.4克 醋炒三棱
  莪术 青皮 姜半夏 炒广皮各3克 乌梅肉0.9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阂疟,胁下有块者。
  
  十神解毒汤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当归尾 生地黄 红花 牡丹皮 赤芍药 桔梗
木通 大腹皮 连翘
  川芎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小儿总政治部疹,身发壮热,腮红脸赤,毛焦色
枯,及不论已出未出,燥渴
  欲饮,睡卧不宁,小便赤涩。
  
  十三味羌活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羌活 独活 防风 桔梗 荆芥 柴胡 前胡
地骨皮 炙甘草 蝉退
  川芎 天花粉 天麻等分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6 ̄9克,用水150毫升,入
薄荷叶3片,煎至60毫升
  【 功 用 】解热散毒。
  【 主 治 】风邪壅滞肌肤,欲发痘疹者。
  
  十四味建中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当归(去芦,酒浸,焙干) 白芍药(锉) 白
术(锉,洗) 甘草(炙
  )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川芎(洗净) 肉桂(
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脐) 肉苁蓉(酒浸一宿) 半夏(汤洗七
次) 黄耆
  (炙) 茯苓(去皮) 熟地黄(洗去土,酒蒸一宿,焙干)
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с咀为粗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
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
  【 主 治 】脾肾久虚,荣卫不足,形体羸瘠,短气嗜卧,寒
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
  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
梦寐惊悸,大
  便滑利,小便频数,失血虚极,心忪面黑者。
  
  十全苦寒救补汤
  【 来 源 】重订广温热论 , 戴天章, 1916
  【 处 方 】生石膏24克 青子芩18克 生绵纹9克 川
连9克 白犀角6克 真
  朴3克 小枳实4.5克 芒消9克 生川柏12克 白知母
18克
  【 用 法 】上药水煎频服,不拘时刻。
  【 主 治 】瘟病,热盛体臭,不省人事,舌见黑苔者。
  
  丁沉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甘草(炙) 青皮(去瓤,锉,炒) 丁香 白
豆蔻仁 沉香 木香 槟
  榔 肉豆蔻仁各150克 白术(锉,微炒)1.2千克 人
参(去芦)
  姜(炮裂)各75克 麝香(别研)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入麝香令匀,炼蜜和丸,如酸枣大
。每服1丸,细嚼,炒生姜
  【 主 治 】脾胃寒气上逆心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噎塞,
痰逆恶心,噫气吞酸,不思
  饮食,呕吐不止,及翻胃膈气,宿食留饮,心痛霍乱;妇人血
气心腹疼痛。
  
  丁附汤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 处 方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 青皮 陈皮
丁香 附子
  【 用 法 】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
升,空腹时稍热服。
  【 主 治 】中脘停寒,食物入口即吐,饮食喜热者。
  
  丁香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猪牙皂角(去皮,炙焦黑,为细末) 好墨(烧
、醋淬) 肉桂(去粗皮
  ) 干姜(炮) 丁香 木香各30克 干漆(碎,炒令烟尽
,为细末)
  京三棱(炮,捣碎) 硇砂(别研) 附子(炮,去皮、脐)
各60克
  青皮(去白)90克 巴豆霜4.5克(先用醋煎硇砂令热。
下巴豆霜,
  煎三两沸,下大黄末,熬膏)
  【 用 法 】上以大黄、硇砂、巴豆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
1 ̄2丸,茶、酒任下。如
  【 功 用 】消食行滞。
  【 主 治 】积滞不消,心腹坚胀,痰逆呕哕,噫醋吞酸,胁
肋刺痛,胸膈痞闷;或反胃
  恶心,食饮不下,气上冲胸,痞噎不通;及食 酒癖,血瘕气
块,时发刺痛
  ,全不思食。
  
  丁香散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 良姜各1.5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热汤调下,乘热服
,不拘时。
  【 主 治 】胃寒哕逆。
  
  丁桂散
  【 来 源 】外科传薪集 , 马培之, 1892
  【 处 方 】丁香9克 肉桂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入伤膏内贴之。
  【 主 治 】头痛。
  
  丁夏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丁香 半夏各9克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同煎,温服。
  【 主 治 】脾胃虚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
  
  丁蔻散
  【 来 源 】仙拈集 , 李文炳, 1754
  【 处 方 】丁香3克 豆蔻9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每服1.5克,用酒送下
  【 主 治 】胃冷恶心。
  
  丁香饼子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半夏(汤泡)60克 白茯苓(去皮)30克
丁香15克(不见火)
  白术30克(炒) 川白姜30克(泡) 甘草30克(炙)
白扁豆(
  用姜汁浸,蒸熟,焙)30克 橘红60克(去白膜,姜汁浸
一宿,焙)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姜汁煮薄面糊为饼,如大棋
子大。每服一饼,细嚼,生
  【 功 用 】温胃去痰,解酒进食,宽中和气。
  【 主 治 】积滞不消,心腹坚胀,痰逆呕哕,噫酢吞酸,胁
肋刺痛,胸膈痞闷,反胃恶
  心。
  
  丁香煮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丁香(不见火) 红豆(去皮) 青皮(去白)
甘草(炙) 川乌(炮
  ,去皮、脐) 陈皮(去白) 干姜(炮) 良姜(炮、去芦
头)各12
  0克 益智(去皮)165克 胡椒60克
  【 用 法 】上药锉为粗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
生姜3片,盐1捻,煎至1
  【 主 治 】脾脏伏冷,胃脘受寒,胸膈痞闷,心腹刺痛,痰
逆恶心,咳嗽中满,脏腑虚
  滑,饮食减少,翻胃吐逆,四肢逆冷。
  
  丁香煮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丁香15克 赤茯苓(去黑皮) 桔梗 白术
白芷 桂(去粗皮) 半
  夏(汤洗七遍,生姜作曲,焙) 甘草(炙,锉) 人参各3
0克 干姜
  (炮裂)15克 槟榔(锉) 高良姜 肉豆蔻(去壳)各7
.5克
  【 用 法 】上药13味,捣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150
毫升,入生姜3片,大枣2
  【 主 治 】噫醋吞酸,不欲饮食。
  
  丁沉透膈汤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丁香15克 沉香15克 木香15克(并不见
火) 人参(去芦)15
  克 青皮(去白) 神曲各30克 茯苓(去皮) 甘草(炙
) 陈皮(
  去白) 厚朴(姜汁制) 草果仁 藿香叶(去土) 半夏(
泡七次)
  缩砂仁(去壳)各60克 白豆蔻(去壳) 白术(去芦,炒
) 麦蘖(
  炒) 香附子(炒去毛)各30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
3片,红枣1枚同煎,去滓
  【 主 治 】胸膈痞闷,或时膨胀,腹中刺痛,饮食不入。
  
  丁附理中汤
  【 来 源 】伤寒全生集 , 陶华, 1445
  【 处 方 】丁香 附子 干姜 人参 白术 甘草(加吴茱
萸 官桂 砂仁 陈皮)
  【 用 法 】水煎,磨木香、姜汁温服。
  【 主 治 】胃寒呕逆,及服寒凉药过多,伤胃呃忒者。
  【 加 减 】呃逆甚者,加良姜;冷气逆上者,加沉香。
  
  丁胡三建汤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丁香 良姜 官桂各4.5克
  【 用 法 】上药锉一剂。用水250毫升,煎至170毫升
,用胡椒50粒,炒黄色为
  【 主 治 】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
  
  丁香五套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
每日易水,次用白矾60
  克,研碎,调入水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 半夏(切破
)各60克
  皮 陈皮(去白)各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另用神曲30克,大麦蘖60克
,同研取末,打糊和药为丸
  【 功 用 】温中祛寒,消饮化食。
  【 主 治 】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聚于胸膈,头目昏眩,胸
膈胀满,咳嗽气急,呕吐腹
  疼;或伏于中脘,臂疼不举,腰腿沉重,脘腹虚满,不欲饮食

  
  丁香止痛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良姜150克 茴香(炒) 甘草(炙)各45
克 丁香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沸汤调服,不拘时。
  【 主 治 】胃寒疼痛,不可忍者。
  
  丁香半夏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肉豆蔻仁 木香 丁香 人参 陈皮(去白)各
7.5克 藿香(叶)1
  5克 半夏(汤浸七次,姜汁炒)9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以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
  【 主 治 】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酸噫醋,心
腹痞满,胁肋刺痛,不思饮
  食。
  
  丁香半夏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丁香(不见火)30克 干姜(炮) 半夏(汤
泡七次) 橘红各6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
  【 主 治 】胃有宿寒,呕吐吞酸。
  
  丁香安胃汤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丁香茱萸汤【 书 名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
  
  丁香阿魏丸
  【 来 源 】痧胀玉衡 , 郭志, 1675
  【 处 方 】卜子 五灵脂 楂肉 神曲 青皮 枳实各30
克 蓬术 厚朴各24克
  克 阿魏6克 丁香3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水泛火丸,如绿豆大。每服10
丸,紫荆皮汤送下。
  【 主 治 】食积成块,痛而不已,推上移下,病久不愈者。
  
  丁香和胃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丁香 木香 沉香各15克 藿香叶 白茯苓(
去皮) 白豆蔻仁 陈皮
  (去白) 白术 人参各30克 半夏(姜制)90克
  【 用 法 】上药同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为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30 ̄50丸,煎
  【 功 用 】温中和胃,止呕进食。
  【 主 治 】脾胃不和,中脘气痞,胸膈停痰,呕吐恶心,胁
肋刺痛,饮食无味,肢体倦
  怠。
  
  丁香疝气丸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延胡丁香丸【 书 名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
  
  丁香柿蒂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丁香 柿蒂 人参 生姜
  【 功 用 】温中降逆,益气和胃。
  【 主 治 】胃虚有寒,呃逆不止,或恶心呕吐,得热则减,
得寒则甚者。
  
  丁香柿蒂汤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丁香柿蒂散【 书 名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
  
  丁香柿蒂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
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 主 治 】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丁香柿蒂散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人参 茯苓 橘皮 半夏 良姜(炒) 丁香
柿蒂各30克 生姜45
  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乘热
顿服。或用此调苏合香丸亦
  【 主 治 】吐泻及病后胃中虚寒,呃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
不回者。
  
  丁香茱萸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黄柏0.9克 炙甘草 丁香 柴胡 橘皮各1
.5克 升麻2.1克
  吴茱萸 苍术 人参各3克 当归身4.5克 草豆蔻仁 黄
耆各6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
煎至300毫升。去滓,空
  【 主 治 】脾胃虚寒,呕吐哕者。
  
  丁香烂饭丸
  【 来 源 】内外伤辨 , 李杲, 1231
  【 处 方 】丁香 京三棱 广茂(炮) 木香各3克 甘草
(炙) 甘松(去土)
  缩砂仁 丁香皮 益智仁各9克 香附子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
30丸,白汤送下,或细嚼
  【 主 治 】饮食所伤,及卒心胃痛。
  
  丁香胶艾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熟地黄 白芍药各0.9克 川芎 丁香各1.
2克 阿胶1.8克 生
  艾叶3克 当归3.6克
  【 用 法 】上药(除阿胶)为末,用水1.5升,煎作20
0毫升,去滓,入阿胶,微
  【 主 治 】劳役饮食不节,以致心气不足,崩漏不止,自觉
脐下如冰,欲求厚衣被以御
  其寒,白带量多,时有鲜血,右尺脉时微洪者。
  
  丁香脾积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丁香 木香各15克 皂荚3大枚(烧存性)
青橘皮(洗)30克 莪
  术90克 三棱60克 高良姜60克(以上同用米醋650
毫升,于瓷
  瓶内煮干,莪术、三棱、良姜并乘热切碎,同焙干) 巴豆(
去壳)15
  克
  【 用 法 】上药入百草霜3匙,同碾为细末。面糊为丸,如
麻仁大。每服5 ̄20丸。
  【 主 治 】诸般食伤积聚,胸膈胀满,脘腹膨胀,噫气吞酸
,宿食不化,腹疼翻胃,及
  妇人血气刺痛。
  【 禁 忌 】孕妇忌服。
  
  丁香脾积丸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三棱(煨,去皮、毛) 莪术(去皮、炒) 神
曲(炒)各21克 青皮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醋调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
服5 ̄7丸,生姜汤送下。
  【 主 治 】脾积腹满,宿食不消。
  
  丁香楝实丸
  【 来 源 】医学发明 , 李杲, 1251
  【 处 方 】当归(去芦,锉碎) 附子(炮制,去皮、脐,
锉) 川楝子(锉碎)
  茴香(炒)各30克 上四味锉碎,以好酒2升同煮,酒尽为
度。焙干作
  细末,每称药末30克,再入下项药:丁香 木香各6克 全
蝎13个
  玄胡30克
  【 用 法 】上四味,同为细末,入在前项当归等药末内拌和
,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主 治 】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
  
  七三丹
  【 来 源 】外伤科学 , 广东, 1974
  【 处 方 】熟石膏21克 升丹9克
  【 用 法 】共研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疮中,外
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 功 用 】提脓去腐。
  【 主 治 】流痰、附骨疽、瘰疬、有头疽、骨髓炎等,溃后
腐肉难脱,脓水不净者。
  
  七子散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五味子 牡荆子 菟丝子 车前子 菥?子 石
斛 薯蓣 干地黄 杜仲
  2克 钟乳粉10克 (一方加覆盆子10克)
  【 用 法 】上二十四味,研为细末,每服9克,一日二次,
酒调下。不知,增至15克
  【 主 治 】男子虚羸,头昏目眩,精气衰少无子。
  
  七气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半夏15克 人参 生姜 桂心 甘草各3克
  【 用 法 】上五味,с咀。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
二次服,一日二次。
  【 主 治 】七情六气郁结,内生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
,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
  即欲死。
  
  七气汤
  【 来 源 】全生指迷方 , 王贶, 1119
  【 处 方 】京三棱 蓬莪术 青橘皮 香附子(去毛) 陈
橘皮(洗) 桔梗 藿香
  叶 桂心 益智各45克 甘草(炙)9克 (胡氏《经效方
》有沉香1
  5克,无陈橘皮)
  【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
姜2片,大枣2枚,煎至1
  【 主 治 】七情相干,气道壅滞,致成六聚,状如 瘕,随
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
  痛,攻刺腰胁,上气窒塞,喘咳满闷,小腹 胀,大小便不利
,或复泄泻,
  淋沥无度。
  
  七气汤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半夏(汤洗)150克 厚朴(姜制) 桂心各
90克 茯苓 白芍药各
  120克 紫苏叶 橘皮各60克 人参30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7片,大枣1个,煎至1
  【 主 治 】情志不遂,肠胃不和,吐利交作,恶寒发热,头
目眩晕,胸脘痞满,咽塞不
  利。
  
  七正散
  【 来 源 】医方考 , 吴琨, 1584
  【 处 方 】车前子 赤茯苓 山栀仁 生甘草梢 木通 ㄈ
蓄 龙胆草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小儿痘疮,小便秘涩者。
  
  七生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生地黄 生荷叶 生藕汁 生韭叶 生茅根各3
0克 生姜15克
  【 用 法 】上药俱捣自然汁250毫升,磨京墨与汁同服。
  【 主 治 】口鼻中出血如涌泉,诸药止之不效者。
  
  七仙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菟丝子(酒浸,另研为末)150克 苁蓉(酒
浸,去皮,炒,切,焙干
  )30克 巴戟(去心)30克 车前子 熟干地黄 枸杞子
各90克
  甘菊花(拣净)12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0 ̄50丸,空腹时用温酒
  【 功 用 】补肝肾,增目力。
  【 主 治 】肝肾俱虚,眼常昏暗,多见黑花,或生翳障,视
物不明,迎风流泪。
  
  七仙丹
  【 来 源 】丹溪心法附余 , 方广, 1536
  【 处 方 】何首乌(甜瓜瓣者,九蒸九晒)120克 人参
(去芦)60克 生地黄
  60克(酒洗) 熟地黄60克(酒洗) 麦门冬(去心)6
0克 天门
  冬(去皮、心)60克 小茴香60克(炒黄色,秋冬用)
白茯苓(去
  皮)60克(春、夏用)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嚼
烂,空腹时用好黄酒或盐汤
  【 功 用 】补心肾,驻容颜,黑髭发。
  【 主 治 】心肾阴亏血虚,心悸失眠,腰痛耳鸣,虚弱骨蒸
,口干咽燥,头发早白。
  【 禁 忌 】合药时,勿犯铁器。服药期间,忌食三白(即葱
、蒜、萝卜),戒房事。
  
  七汁饮
  【 来 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 俞根初, 1701
  【 处 方 】人乳 梨汁 竹沥 广郁金汁 甜酱油 茄楠香
汁 解瘟草根子(捣汁,
  其根下子形似麦冬,色白味甘,性凉质润,滋养肺胃,较麦冬
为优)
  【 用 法 】上药和匀,煮沸服。
  【 主 治 】阴虚气滞,脾湿肝火,酿痰上壅,嗽痰白粘,气
逆胸闷,口渴善呕,四肢倦
  倦懈,舌绛似干,上罩垢浊薄苔,脉左细数者。
  
  七圣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川芎 肉桂(去粗皮) 木香(生) 羌活(去
芦) 槟榔(生)各15
  克 郁李仁(去皮) 大黄(蒸,焙,一份生用)各3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 ̄
20丸,温开水送下,食后
  【 主 治 】风气壅盛,痰热搏结,头目昏重,涕唾稠粘,心
烦面赤,咽干口燥,精神不
  爽,夜卧不安,户背拘急,胸膈痞闷,腹胁胀满,腰满重疼,
大便秘结,小
  便赤涩。
  
  七圣汤
  【 来 源 】证治汇补 , 李用粹, 1687
  【 处 方 】半夏 黄连 白蔻 人参 茯苓 竹茹各等分
  【 用 法 】加生姜,水煎服。
  【 主 治 】噎膈。
  
  七圣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续断 独活 防风 杜仲 萆ㄉ 牛膝(酒浸一
宿) 甘草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
  【 主 治 】风湿流注经络之间,四肢关节缓纵不随;或脚膝
疼痛,不能步履。
  
  七圣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延胡索 没药 白矾(飞过) 白芷 姜黄(俱
焙) 当归 桂心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细末。临产阵痛时,烧铁犁头令红,淬酒,
用药9克调服。
  【 功 用 】催生止痛。
  【 主 治 】妇人临产,腹部阵痛,腰疼。
  
  七皮饮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大腹皮 陈皮 茯苓皮 生姜皮 青皮 地骨皮
甘草皮各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
至240毫升。不拘时候,
  水肿。
  
  七成汤
  【 来 源 】瘟疫论 , 吴有性, 1642
  【 处 方 】破故纸(炒,捶碎)9克 熟附子3克 辽五味
2.4克 白茯苓3克
  人参3克 甘草(炙)1.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温疫愈后,真阳不足,脉迟细而弱,每至黎明或
夜半,便作泄泻者。
  
  七伤散
  【 来 源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 处 方 】黄药子 白药子各45克 赤芍药22.5克
知母 延胡索各15克
  郁金7.5克 当归15克 山药 乳香 没药 血竭各6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茶汤送下。
  【 主 治 】虚劳咳嗽,痰中带血。
  
  七层丹
  【 来 源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中研院, 1978
  【 处 方 】银朱60克 章丹125克 铜绿30克 松香
250克
  【 用 法 】以上各药,依次入乳钵内,研极细和匀,用麻油
调,摊贴疮面,有新鲜肉芽
  【 功 用 】拔毒去腐。
  【 主 治 】小腿臁疮,疮面腐肉不清者。
  
  七枣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茴香(去土,炒) 川乌(炮,去皮、脐) 缩
砂(取仁)各240克
  厚朴(去粗皮,姜制)500克 益智(去皮)250克 干
姜(炮)1
  20克 甘草18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
大枣7个,擘破,同煎至1
  【 主 治 】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如注,水谷不分,腹
胁胀满,脐腹 痛,心下气
  逆,腹中虚鸣,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七枣汤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附子1枚(以盐水浸,再泡,如此凡七次,去皮
、脐)
  【 用 法 】上药锉散。用水25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
7个,煎至200毫升。当
  【 主 治 】五脏气虚,冷热失调,发为阂疟,寒多热少,或
但寒不热。
  
  七味散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黄连60克 龙骨 赤石脂 厚朴各15克 乌
梅肉15克 甘草7.5
  克 阿胶22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5克,小儿1克,日服二次,
浆水送下。
  【 主 治 】久痢不愈。
  
  七疝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元胡索 小茴香(酒炒) 川楝子 全蝎(炒)
人参 大附子 山栀子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9克,腹时温酒调服。
  【 主 治 】七疝,及奔豚小肠气,脐腹大痛。
  
  七宝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玳瑁丸【 书 名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
  
  七宝丹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附子(炮) 当归 陈橘皮 干姜各30克 吴
茱萸 厚朴(姜汁炙)
  南椒各15克 硫磺30克
  【 用 法 】上药七味,细锉,以慢火焙,捣罗为末,与硫磺
末拌匀,煎米醋和作两剂,
  【 主 治 】老人一切泻痢,经服诸药不效。以及宿食不消或
沉寒宿冷所致气滞腹痛。
  
  七宝汤
  【 来 源 】易简方 , 王硕, 1191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七宝饮【 书 名 】易简方 , 王硕, 1191
  【 处 方 】
  
  七宝饮
  【 来 源 】简易方 , 黎民寿, 1260
  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厚朴(姜汁制) 陈皮 甘草(炙) 草果仁
常山(鸡骨者) 槟榔
  青皮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酒7
0毫升,煎取160毫升,
  【 主 治 】一切疟疾,无问寒热多少先后,连日间日;及不
服水土,山岚瘴气,寒热如
  疟等。
  【 禁 忌 】服药后,忌饮热茶汤一日。身体虚怯及平素脾胃
虚寒者忌用。
  
  七宝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七宝饮【 书 名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
  
  七宝散
  【 来 源 】济阴纲目 , 武之望, 162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七圣散【 书 名 】济阴纲目 , 武之望, 1620
  【 处 方 】
  
  七宝散
  【 来 源 】银海精微 , 孙思逐, 1522-1566
  【 处 方 】琥珀 珍珠各9克 硼砂1.5克 珊瑚4.5
克 朱砂 硇砂各1.5
  克 玉屑3克 蕤仁30粒 片脑 麝香各0.3克
  【 用 法 】将上前七味俱研极细面,再入麝香、片脑、蕤仁
三味,共研,熟官绢筛过,
  【 主 治 】目生翳膜。
  
  七珍散
  【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 处 方 】人参(去芦) 白术 黄耆(蜜水涂炙) 山芋
白茯苓(去皮) 粟米
  (微炒) 甘草各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
生姜、大枣同煎至110毫
  【 功 用 】开胃,益气,进食。
  【 主 治 】脾虚胃弱,不思饮食。
  
  七厘散
  【 来 源 】伤科补要 , 钱秀昌, 1808
  【 处 方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3克 巴霜(去
油) 血竭 自然铜(煅
  ) 硼砂 半夏各3克 归尾6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末。每服0.21克,老酒送下。
  【 功 用 】散瘀定痛。
  【 主 治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七厘散
  【 来 源 】良方集腋 , 谢元庆, 1841
  【 处 方 】血竭30克 麝香 冰片各0.36克 乳香
没药 红花各4.5克
  朱砂3.6克 儿茶7.2克
  【 用 法 】上药八味,研极细末,瓷瓶收贮密封。每服0.
21克,日服一至二次。或
  【 功 用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
  【 主 治 】跌打损伤,瘀滞作痛,骨断筋折,创伤出血。外
敷一切无名肿毒。
  
  七星丸
  【 来 源 】中医外科学 , 顾伯康, 1983
  【 处 方 】水银10克(或红粉10克) 大风子仁20克
核桃仁20克
  【 用 法 】将三药放入小石臼内(不碰触铁器),捣烂如泥
,不见水银星为度。匀分搓
  【 功 用 】杀虫止痒。
  【 主 治 】疥疮。
  
  七星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提毒丹【 书 名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
  
  七星剑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野菊(嫩头) 苍耳头 ㄝ莶草 半枝莲 地丁
草各9克 麻黄3克 草
  河车6克
  【 用 法 】上药用好洒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
热服。盖被出汗为度。
  【 主 治 】疔疮初起,憎寒作热,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痒
痛非常,心烦作躁,甚或昏
  愦者。
  
  七香丸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甘草(锉碎,炒) 甘松(去土拣净) 缩砂仁
丁香皮 姜黄 益智各
  30克 香附子(擦去毛净)6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小梧桐子大。
每服20 ̄30丸,白汤送
  【 主 治 】郁闷忧思,腹胁胀疼;或内伤跌扑,一切气滞腰
痛。
  
  七宣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柴胡(去苗,洗) 枳实(?) 木香 诃黎勒
皮各150克 桃仁(去
  皮、尖,?) 甘草(?)各180克 大黄(面裹,煨)4
5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丸,渐增至40 ̄50丸,
  【 主 治 】气滞郁结,宿食不消,胸膈闭塞,心腹胀满;或
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
  或脚气冲心,烦愦闷乱,头旋昏倒,肩背重痛;或风毒脚气,
连及头面,大
  便或秘,小便时涩;或脚气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眠卧
不安。
  
  七福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人参6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白术(炒)5
克 炙甘草3克 枣仁6
  克 远志5克(制用)
  【 用 法 】上药用水400毫升,煎取280毫升,空腹时
温服。
  【 主 治 】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
  
  七熬丸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大黄45克 前胡(一作柴胡) 芒消(熬)各
150克 葶苈 蜀椒(
  并熬)各7.5克 生姜 芎ㄇ各22.5克 茯苓18克
杏仁11克
  (熬) 桃仁20枚(熬) 虻虫(熬) 水蛭(熬)各13
.5克
  【 用 法 】上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
时服7丸,米饮送下,每日
  【 主 治 】瘀滞日久,月经不利,手足烦热,腹满,心烦,
默默不欲寤者。
  
  七鲜汤
  【 来 源 】绛囊撮要 , 云川道人, 1744
  【 处 方 】鲜藿香4.5克 鲜首乌4.5克 鲜荷叶边9
克 鲜生地15克 鲜佩
  兰叶4.5克 鲜建兰叶7瓣 鲜水梨21克(连皮)
  【 用 法 】上药和匀,打汁滤清,用温开水冲服。
  【 主 治 】时疾厥逆。
  
  七德丸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台乌药 吴茱萸(制) 干姜(炒黄) 苍术(
炒)各60克 木香 茯
  苓各30克 补骨脂(炒)12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
 ̄100丸,温开水送下。
  【 主 治 】生冷伤脾,泄泻下痢,肚腹疼痛。
  
  七气手拈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玄胡索 小茴香 白芍药 干漆(炒) 枳壳各
6克 黄连 石菖蒲 香
  附子 苏叶各4.5克 没药 乳香各3克 甘草1.8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分二次服。每服用水220毫升,加
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
  【 主 治 】妇女产后心气攻痛。
  
  七味白术散
  【 来 源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校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白术散【 书 名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

  【 处 方 】
  
  七味圣神汤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金银花120克 蒲公英60克 人参 当归
甘草各30克 大黄15
  克 天花粉6克
  【 用 法 】水煎服。一剂即消,二剂全愈,溃者三剂愈。
  【 主 治 】骑马痈。
  
  七味地黄丸
  【 来 源 】摄生秘剖 , 洪基, 1638
  【 处 方 】熟地黄240克(忌铁,杵膏) 山茱萸(酒润
,去核) 干山药(炒)
  各120克 牡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去皮,乳制)
泽泻(去
  毛,酒浸,焙)各90克 肉桂(去皮,忌火)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
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
  【 主 治 】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
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形
  体憔悴,寝汗发热。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萝卜。
  
  七味安神丸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黄连 当归身 麦门冬 白茯苓 甘草各30克
朱砂(飞)15克 冰
  片0.7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汤浸蒸饼和ㄞ猪心血捣丸,如黍米大
。每服10丸,灯心汤送下
  【 主 治 】心经蕴热,惊悸不安。
  
  七味苍柏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苍术 黄柏 杜仲 故纸 川芎 当归 白术各
3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湿热腰痛,动作重滞,不能转侧。
  
  七味羌活膏
  【 来 源 】云岐子保命集 , 张壁, 1308
  【 处 方 】羌活 独活 乌蛇肉(酒浸一宿,焙)各30克
天麻 全蝎 人参 白
  僵蚕各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30克作5
0丸。每服1丸,煎荆芥汤
  【 主 治 】急慢惊风,壮热发搐。
  
  七味肥儿丸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肥儿丸【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七味渗湿汤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渗湿汤【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七味葱白汤
  【 来 源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葱白七味饮【 书 名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 处 方 】
  
  七物升麻丸
  【 来 源 】政和本草 , 官修, 1249
  引: 本草图经 , 苏颂, 1061
  【 处 方 】升麻 犀角 黄芩 朴消 栀子 大黄各60克
豉2升(微熬)
  【 用 法 】上药同捣散,蜜丸,如黍米大。四肢大热,大便
难,即服30丸,取微利为
  【 主 治 】小儿痘疹,表里有热,四肢大热,大便难者。
  
  七物黄连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黄连 茯苓 黄芩各9克 芍药 葛根各12克
甘草15克 小麦30
  克
  【 用 法 】上各с咀。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候冷,分二次服。
  【 主 治 】夏日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心烦,呕逆支满。
  
  七制香附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香附米420克
  【 用 法 】上药分七份,一份同当归60克,酒浸;一份同
莪术60克,童便浸;一份
  末,浸药水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0丸,临卧用酒送
下。
  【 主 治 】诸虚百损,气血不调,月水前后,结成 瘕;或
骨蒸发热,四肢无力。
  
  七制香附丸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香附(醋制)3.42千克 生地 生白芍 当
归 熟地各120克 川
  芎120克 艾炭60克 白术(麸炒) 益母草各120克
甘草30
  克 山萸肉(酒制)60克 炒枣仁60克 茯苓(去皮)1
20克 生
  阿胶 天冬各60克 砂仁45克 人参(去芦)30克 黄
芩60克
  延胡(醋制)45克
  【 用 法 】用生艾叶30克,小茴香30克,大米30克,
三味熬透去滓取汁,再和鲜
  【 功 用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
  【 主 治 】血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痛,饮食减少,四
肢无力;或腹内血块,攻窜
  作痛,及寒湿白带等。
  【 禁 忌 】孕妇忌服。
  
  七宝美髯丹
  【 来 源 】本草纲目 , 李时珍, 1578
  【 处 方 】赤白何首乌各500克(米泔水浸三四日,去皮
切片,用黑豆2升同蒸至
  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晒干) 赤白
茯苓各50
  0克(去皮,研末,以人乳拌匀晒干) 牛膝250克(酒浸
一日,同何
  首乌第七次蒸至第九次,晒干) 当归240克(酒浸,晒)
枸杞子2
  40克(酒浸,晒) 菟丝子240克(酒浸生芽,研烂,晒
) 补骨脂
  120克(以黑脂麻拌炒)
  【 用 法 】上药石臼捣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9克,盐汤或温酒送下。
  【 功 用 】补肾,固精,乌发,壮骨,续嗣延年。
  【 主 治 】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
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酸
  软。
  【 禁 忌 】本方配制忌用铁器。
  
  七宝洗心散
  【 来 源 】银海精微 , 孙思逐, 1522-1566
  【 处 方 】当归 赤芍 大黄各30克 麻黄60克 荆芥
1.5克 黄连30克
  栀子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9 ̄12克,水煎,食后服。
  【 主 治 】心经火盛,大眦赤脉传睛,目中有壅涩感,看物
不准。
  
  七鲜育阴汤
  【 来 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 俞根初, 1701
  【 处 方 】鲜生地15克 鲜石斛12克 鲜茅根15克
鲜稻穗2支 鲜鸭梨汁
  鲜蔗汁各2瓢(冲) 鲜枇杷叶(去毛,炒香)9克
  【 用 法 】前四味与枇杷叶水煎,去滓,冲入二汁内服。
  【 主 治 】伏暑后期,阴伤未复者。
  
  七味龙胆泻肝汤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龙胆泻肝汤【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八二丹
  【 来 源 】外伤科学 , 广东, 1974
  【 处 方 】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 用 法 】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疮中,外
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 功 用 】提脓祛腐。
  【 主 治 】溃疡脓流不畅。
  
  八风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八风丹【 书 名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
  
  八风丹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滑石(细研) 天麻(酒浸)各30克 龙脑(
研) 麝香(研)各0.
  3克 白姜蚕(微炒) 白附子(炮)各15克 半夏(白矾
制)60克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细末,入已研药同研令匀,炼蜜为丸
,如樱桃大。每服1丸,细
  【 主 治 】诸风及痰热上攻,头痛面赤,头晕目眩,鼻塞咽
干,颈项不利,痰唾稠浊,
  神情如醉,百节疼痛,耳啸蝉鸣,面上游风,口眼蠕动。
  
  八风汤
  【 来 源 】保婴撮要 , 薛铠, 155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八风散【 书 名 】保婴撮要 , 薛铠, 1555
  【 处 方 】藿香(去土)250克 白芷 前胡(去芦)各
500克,黄耆(去芦)
  1.5千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薄
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
  【 主 治 】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
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
  塞声重。
  
  八风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
  
  八正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车前子 瞿麦 ㄈ蓄(亦名地ㄈ竹) 滑石 山
栀子仁 甘草(炙) 木
  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克
  【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灯心
,煎至100毫升,去滓,
  【 功 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主 治 】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
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
  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小便赤涩,或癃闭不
能,热淋、血
  淋。
  八正散
  【 方 论 】
  方用瞿麦利水通淋,清热凉血,木通利水降火为主;辅以ㄈ蓄
、车前、滑
  石、灯心清热利湿,利窍通淋;以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引热
下行;甘草
  梢和药缓急,止尿道涩痛。诸药合用,而有清热泻火,利水通
淋之功。 
  八仙丸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肉苁蓉 牛膝 天麻(去苗) 木瓜(去子,切
)各120克(用好酒浸
  三日,焙干) 当归(洗,焙)60克 附子(炮,去皮、脐
)60克
  鹿茸30克(火燎,去毛,涂酥炙) 麝香0.3克(别研)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 主 治 】元脏气虚,头昏面肿,目暗耳鸣,四肢疲倦,步
履艰难,肢节麻木,肌体羸
  瘦,肩背拘急,两胁胀满,水谷不消,饮食无味,恍惚多忘,
精神不振。
  
  八仙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大枣3个(去核,纸裹巴豆,慢火烧烟尽) 天
南星(炮)30克 半夏
  克 巴豆7枚 杏仁35个(去皮,炒)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30丸,温菜齑汁下。喘
  【 主 治 】喘嗽。
  
  八仙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提毒丹【 书 名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
  
  八仙汤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川芎 当归身 白芍
地黄 羌活 半夏 陈
  皮 秦艽 牛膝 柴胡 桂枝 防风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浑身麻木。
  
  八仙糕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枳实(去瓤,麸炒)120克 白术(陈壁土炒
)120克 白茯苓(去
  皮)60克 陈皮(炒)60克 干山药120克 莲肉(去
心、皮)6
  0克 山楂肉(去核)60克 拣参30克(气盛者,用砂仁
30克代之
  )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白梗米5千克,糯米1千克打粉,
用蜜1.5升,入药末和匀
  【 功 用 】理脾胃,消饮食。
  【 主 治 】脾胃虚损,泄泻不止。
  
  八仙糕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人参 山药 茯苓 芡实 莲肉各180克 糯
米3千克 粳米7千克
  白糖霜1.25千克 白蜜500毫升
  【 用 法 】上将人参等五味各为细末,又将糯、粳米亦为粉
,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和
  【 功 用 】养脾胃,助元阳。
  【 主 治 】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
饥,及平常无病或久病,但
  脾虚食少呕泄者。
  
  八生散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八生饮子【 书 名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 处 方 】
  
  八味丸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川巴戟45克(酒浸,去心,用荔枝肉30克,
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
  ) 高良姜30克(锉碎,用麦门冬45克,去心,同炒赤色
为度,去门
  冬) 川楝子60克(去核,用降真香30克,锉碎同炒,油
出为度,去
  降真香) 吴茱萸45克(去梗,用青盐30克,同炒后,茱
萸炮,同用
  ) 胡芦巴30克(用全蝎14个,同炒后,胡芦巴炮,去全
蝎不用)
  山药45克(用熟地黄同炒焦色,去地黄不用) 茯苓30克
(用川椒3
  0克,同炒赤色,去椒不用) 香附子45克(去毛,用牡丹
皮30克,
  同炒焦色,去牡丹皮不用)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盐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40 ̄50丸,空腹时用
  【 功 用 】温补肝肾,暖丹田,聪耳目,老人常服益寿延年

  【 主 治 】积年冷病,及遗精,白浊,妇人赤白带下
  
  八味丸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八物肾气丸【 书 名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
  
  八味汤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吴茱萸(汤洗七次) 干姜(炮)各60克 木
香 橘红 肉桂(去粗皮
  ) 丁香 人参(去芦头) 当归(洗,焙)各3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
150毫升,去滓,不拘时
  【 主 治 】脾胃虚寒,气不升降,心腹刺痛,大便滑泻。
  
  八味汤
  【 来 源 】易简方 , 王硕, 1191
  【 处 方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60克 橘红 茯苓
附子 缩砂仁各3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
130毫升,空腹时热服。
  【 主 治 】泄泻,不喜饮食,水谷不化者。
  
  八物汤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桂心 当归 川芎 前胡 防风各22.5克
芍药45克 甘草(炙)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5片,大枣3个,煎取1
  【 主 治 】厥阴伤风,恶风体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
疟,骨节烦疼,其脉尺寸俱
  微而迟者。
  
  八物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八物汤【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八宝丹
  【 来 源 】种福堂公选良方 , 叶桂原著, 1752
  【 处 方 】真犀黄3克 血珀6克 珍珠6克 冰片3克
滴乳15克 飞面24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日调服0.36克。
  【 主 治 】广疮结毒。
  
  八宝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珍珠(布包,入豆腐内煮一伏时,研细) 牛黄
1.5克 象皮(切片)
  甘石(煅红,研细)9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极细,瓷瓶密贮。每用少许,掺疮面,
上以膏药或油膏盖贴。
  【 功 用 】生肌敛疮。
  【 主 治 】一切溃疡,脓腐已净而须收口者。
  
  八宝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解毒汤【 书 名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
  
  八珍汤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当归 赤芍 川芎 熟地黄 人参 白茯苓 甘
草 砂仁等分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 功 用 】和气血,理脾胃。
  【 主 治 】虚损属于气血两虚,脾胃不和者。
  
  八珍汤
  【 来 源 】正体类要 , 薛已, 1529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八珍散【 书 名 】正体类要 , 薛已, 1529
  【 处 方 】
  
  八珍散
  【 来 源 】瑞竹堂经验方 , 沙图穆苏, 1326
  【 处 方 】当归(去芦)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甘草(炙) 茯苓(去皮
  ) 白术各3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
5片,大枣1枚,煎至16
  【 功 用 】养气血,调营卫,补虚损。
  【 主 治 】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
短懒言,心悸怔忡,食少泄
  泻,或月水不调 ,脐腹疼痛,或失血过多而有上述见症者。
  
  八珍糕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党参(去芦)60克 茯苓60克 生白术60
克 扁豆60克 莲子肉
  60克 生苡米60克 生山药60克 芡实60克 白米面
3千克 白
  糖2.4千克 江米面3千克
  【 用 法 】共研为细粉,过罗,搅匀蒸糕,每块重30克。
每服15克,日服二次,温
  【 功 用 】补脾养胃。
  【 主 治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身体疲倦,面黄肌瘦。
  
  八柱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肉蔻(煨) 干
姜(炒) 诃子(煨)
  附子(面裹煨,去皮、脐) 粟壳(蜜炒) 甘草(炙)各等

  【 用 法 】上药锉一剂。加生姜1片、乌梅1个、灯草1团
,水煎,温服。
  【 主 治 】肠胃虚寒,滑泻不禁。
  
  八厘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苏木面3克 半两钱3克 自然铜(醋淬七次)
9克 乳香9克 没药9
  克 血竭9克 麝香0.3克 红花3克 丁香1.5克 番
木鳖(油?
  去毛)3克
  【 用 法 】共为细末。用黄油或童便调,温服。
  【 功 用 】接骨散瘀。
  【 主 治 】跌打损伤。
  
  八厘散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土鳖虫(焙干)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血竭各3克 生半夏(
  大者) 当归(酒浸) 巴豆霜 砂仁 雄黄 香甜瓜子各1
.5克
  【 用 法 】共为细末,收贮听用。每服0.24克,好酒调
下;小儿0.09克。
  【 主 治 】跌打损伤。
  
  八将丹
  【 来 源 】疡科心得集 , 高秉钧, 1805
  【 处 方 】西黄0.9克 冰片0.9克 蝉蜕(烘)7枚
大蜈蚣(炙)7条 麝
  香0.9克 山甲(炙)7片 全虫(炙)7个 五倍子(焙
)9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掺于疮顶上,再以膏
药盖贴。
  【 功 用 】提毒,祛腐。
  【 主 治 】一切疽毒不起,疔毒不透,腐肉不脱者。
  
  八将丹
  【 来 源 】药奁启秘 , 许半龙, 1928
  【 处 方 】腰黄(飞)12克 蝎尾(炙)10支 蜈蚣(
炙)10条 蝉衣6克(
  去翅、足) 冰片1.2克 麝香0.9克 五倍子(瓦上炙
)24克
  炙甲片9克
  【 用 法 】研极细末。掺膏药中,贴患处。
  【 功 用 】消散肿毒。
  【 主 治 】一切痈疽大毒未溃者。
  
  八解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陈皮(去白) 白术
藿香(去土)各30克
  七次)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
姜3片,枣子1枚,葱白3
  【 主 治 】四时伤寒,头疼壮热,感风多汗;及劳伤过度,
骨节酸疼,饮食无味,四肢
  疼倦,行步喘乏,面色萎黄,怠惰少力;或咳嗽寒热,羸弱自
汗,胸膈不快
  ,呕逆恶心。
  
  八生饮子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天雄60克(此药最佳,无则以大附子代之,去
皮) 大川乌60克(去
  皮)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白术各30克 川芎 木香
全蝎(姜汁
  拌,全用) 半夏各15克(同天雄、附子、南星、川乌并生
用)
  【 用 法 】上药生用,锉如麻豆大。每服用药45克,水7
50毫升,加生姜30克切
  【 主 治 】饮食起居失节,阳气不敛,风邪外侵,半身不遂
,手足无力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羊肉、猪头动风等物。
  
  八仙玉液
  【 来 源 】顾松园医镜 , 顾靖远, 1718
  【 处 方 】藕汁400毫升 梨汁 蔗浆 芦根汁 茅根(
水煎取浓汁) 人乳 童
  便各200毫升 生鸡子白3枚
  【 用 法 】上药将诸汁、蔗浆、人乳炖滚,再与鸡子、童便
和匀,频频服之
  【 主 治 】阴虚咳嗽痰血。
  
  八君子汤
  【 来 源 】陈素庵妇科补解 , 陈文昭补, 1522-1566
  【 处 方 】人参 白茯苓 白术各3克 炙草1.5克 半
夏3克 广皮2.4克
  苍术2.4克 当归7.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脾胃湿痰内盛,时时带下,经行而带症益盛者。
  
  八宝眼药
  【 来 源 】中药成方配本 , 苏州卫生局, 1959
  【 处 方 】珠粉3克 西牛黄0.9克 麝香0.9克 冰
片4.5克 珊瑚1.5
  克 玛瑙1.5克 熊胆1.8克 青鱼胆2只 制甘石15
克 海螵蛸
  2.1克 黄连6克 荸荠粉7.5克 蕤仁霜3克
  【 用 法 】将黄连煎去滓,化熊胆,青鱼胆拌入制甘石内,
晒干研末;再将珠粉、珊瑚
  【 功 用 】清火止痛,消肿退翳。
  【 主 治 】暴发火眼,肿痛眵粘,障翳胬肉,羞明流泪。
  
  八仙长寿丸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怀生地黄240克 山茱萸120克 怀山药1
20克 白茯苓90克
  牡丹皮90克 泽泻90克 麦冬90克 五味6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
空腹时用姜汤送下。
  【 主 治 】肾虚喘嗽。
  
  八仙逍遥汤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防风 荆芥 川芎 甘草各3克 当归(酒洗)
黄柏各6克 茅山苍术
  【 用 法 】上药共合一处,装白布袋内,扎口,水熬滚,熏
洗患处。
  【 主 治 】跌打损伤,肿硬疼痛,及一切风湿疼痛。
  
  八味地黄丸
  【 来 源 】傅青主女科 , 傅山, 1684
  【 处 方 】山茱萸 山药 丹皮 云苓各24克 泽泻5克
熟地24克 五味子1
  5克 炙黄耆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温开水送下

  【 主 治 】产后虚汗不止,血块不落。
  
  八味还睛散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白蒺藜(炒、去尖) 防风 粉草(炙) 木贼
山栀(炒、去壳)各1
  5克 草决明30克(炒) 青葙子0.3克(微炒) 蝉蜕
0.3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麦门冬去心煎汤,食后调下。
  【 主 治 】肝肺风热所致滑翳,有如水银珠子,但微含黄色
,不疼不痛,无泪,遮绕瞳
  人;涩翳,微如赤色,或聚或开,两旁微光,瞳人上如凝脂色
,时复涩痛,
  而无泪出;散翳,形如鳞点,或睑下起粟子而烂,日夜痛楚,
瞳人最疼,常
  下热泪。
  
  八味肾气丸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肾气丸【 书 名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
  
  八味茴香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回春丸【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八味顺气散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白术 白茯苓(去皮) 青皮(去白) 香白芷
陈皮(去白) 天台乌
  药 人参各30克 甘草(炙15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
210毫升,温服,不拘时
  【 主 治 】气中。七情内伤,气机逆乱,痰涎壅盛,神志不
清,牙关紧急,肢体不温,
  气口脉沉,经用苏合香丸而神志已醒者。
  
  八味逍遥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加味逍遥散【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八味理中丸
  【 来 源 】活幼口议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 枳实(制炒)
白茯苓 五味子(去梗
  ) 桑白皮(去赤皮)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指头大。每服1丸
,用淡豆豉5粒,水150
  【 主 治 】小儿心肺不和,息数脉急,上下不得升降,中膈
痞满,坐卧烦闷,神情不乐
  ,饮食不下者。
  
  八物肾气丸
  【 来 源 】肘后方 , 葛洪, 363前
  【 处 方 】干地黄120克 茯苓 薯蓣 桂枝 牡丹皮
山茱萸各60克 泽泻3
  0克 五味子6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 ̄
10丸,日服三次,空腹时
  【 功 用 】平补肾气,固齿驻颜。
  【 主 治 】肾气不足,腰膝酸软,面色不华,齿牙松动,消
渴等证。
  
  八宝回春汤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附子(炮) 人参 麻黄(去节) 黄芩 防己
香附子(去毛) 杏仁
  (去皮) 川芎 当归各30克 茯神45克 陈皮30克
防风30克
  30克 白术60克 天台乌药15克 干姜30克 黄耆9
0克 甘草
  30克 熟地黄30克 生干地黄30克
  【 用 法 】上药二十四味,为末с咀。每服9克,用水22
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
  【 功 用 】祛风,和气,活血。
  【 主 治 】一切诸虚不足,风疾血气交攻,凝滞脉络,拘急
挛拳,气不升降,瘫中疼痛
  ,痰涎壅盛,脾胃不和,饮食不进。
  
  八宝红灵丹
  【 来 源 】痧症汇要 , 孙, 1821
  【 处 方 】朱砂30克(水飞) 明雄黄18克 真麝香9
克 冰片9克 硼砂18
  克 礞石12克 牙硝7.5克 小真金箔50张
  【 用 法 】上药各研极细,再研匀,瓷瓶密贮。内服每用0
.15 ̄0.3克,凉开水
  【 主 治 】霍乱痧胀,吐泻腹痛,肢冷脉伏,神志昏迷,或
温病时疫,或暑月受热,或
  不服水土,头昏眼黑,恶心欲吐;以及目赤,喉痹,肿毒,跌
打损伤,蝎螫
  蛇咬。
  
  八宝红灵散
  【 来 源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陈可冀, 1981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八宝红灵丹【 书 名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陈可冀, 19
81
  【 处 方 】
  
  八宝治红丹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荷叶5千克 石斛1.5千克 大小蓟1千克
香墨1千克 甘草1千克
  百合2千克 栀子(炒焦)2千克 橘皮2千克 棕榈炭50
0克 贝母
  750克 生地1.25千克 竹茹1.25千克
  【 用 法 】上药十七味,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每
丸重9克。每服1丸,日服
  【 功 用 】清热润肺,凉血止血。
  【 主 治 】急怒肝旺,肺热火盛,吐血衄血,痰中带血。
  
  八宝珍珠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儿茶 川连末 川贝母(去心,研) 青黛各4
.5克 红褐(烧灰存性
  ) 官粉 黄柏末 鱼脑石(微煅) 琥珀末各3克 人中白
(煅)6克
  研末)各1.5克 麝香0.9克
  【 用 法 】上药各研细末,共兑一处,再研匀。每用少许,
吹入喉内烂肉处。
  【 主 治 】阴虚喉疳,咽嗌干燥,局部淡红,微肿刺痛,日
久肿痛加重,声音嘶哑,其
  色暗不鲜,破烂臭腐者。
  
  八宝瑞生丹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当归78克 茯苓 草果各67.5克 元胡1
08克 干姜45克 草
  豆蔻75克 良姜67.5克 郁金 肉桂各45克 山楂1
08克 香
  附90克 神曲75克 紫蔻 炙甘草各30克
  【 用 法 】共碾细面,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服1丸,白
开水或姜汤送下。
  【 功 用 】开郁健胃。
  【 主 治 】心胃疼痛,胸闷腹胀,吞酸呕吐,消化不良,气
逆不舒,胸胁攻痛。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八珍益母丸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 处 方 】益母草120克(不见铁器,只用上半截带叶者
) 人参(去芦) 白术
  (土炒) 茯苓(去皮) 炙甘草(去皮)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
  药(醋炒) 熟地黄(酒洗)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空
腹时用蜜汤送下。
  【 主 治 】气血两虚,脾胃并弱,饮食少思,四肢无力,月
经不调,或腰痛腹胀,或断
  或续,或赤白带下,身作寒热,及体虚无子。
  【 加 减 】脾胃虚寒者,加砂仁30克(姜汁炒);腹中胀
闷者,加山楂30克(净
  内,饭上蒸热);素常多郁者,加香附子30克(童便制)。
  
  八神来复丹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 处 方 】消石30克 硫黄30克(透明者,同消石为末
,瓷瓦器内慢火炒,用柳
  木槌搅,不可猛火以伤药力,研极细) 太阴玄精石(研飞)
30克 五
  灵脂(水澄去沙石,晒) 青皮 陈皮 小茴香 沉香 木香
南星各3
  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
,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 主 治 】停饮伏痰。
  
  八宝止血药墨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墨面560克 红花 冰片各6克 麝香3克
熊胆12克 冰糖30克
  【 用 法 】共碾极细面,制成长方形小块。每服4.2克,
白开水送下。
  【 功 用 】清热,镇静,止血。
  【 主 治 】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急怒暴热而骤然吐血。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有刺激性之食物,孕妇忌服。
  
  八珍益母十全丸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 处 方 】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
,阴干,折去下半截,用
  上半截连穗叶,石臼杵捣筛,为极细末) 人参(饭上蒸)
白术(饭上
  蒸) 白茯苓(饭上蒸)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当归
身(酒浸)
  60克 川芎15克 熟地黄(酒浸)60克 白芍药(醋炒
)30克
  角沉香12克
  【 用 法 】上药各为极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
时用蜜汤送下90丸,食干
  【 主 治 】妇人气血两虚,月经不调久不受孕,或妊娠胎动
不安者。
  
  人参丸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深师方, 479年前
  【 处 方 】人参60克 桂心 牡蛎(熬) 薯蓣 黄柏
细辛 附子(炮) 苦参
  各22.5克 泽泻37.5克 麦门冬(去心) 干姜 干
地黄各30
  克 菟丝子15克
  【 用 法 】上药十三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用酒送下。
  【 主 治 】虚劳失精。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生葱、生菜、芜荑

  【 加 减 】痹证,加炮附子7.5克;妇人血崩,加干地黄
15克(一本作黄柏30
  克)。
  
  人参丸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人参 茯苓 茯神 枣仁 远志 益智 牡蛎各
15克 朱砂7.5克
  【 用 法 】上药三细末,枣肉为丸服。
  【 功 用 】宁心益智,安神固精。
  【 主 治 】心气不足,惊悸失眠,多梦遗精。
  
  人参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理中汤【 书 名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
  
  人参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人参 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
  黄耆(锉)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 用 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50毫升
,煎至100毫升,去滓,
  【 主 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
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人参汤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人参 当归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以猪腰子1只,去脂膜,切片,用水
1升,糯米15克,葱白2
  【 主 治 】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
  
  人参饮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人参 芎ㄇ 当归(切、焙) 阿胶(炙) 杜
仲(去粗皮,炙)各60
  克 艾叶1握 熟干地黄(焙) 甘草(炙,锉)各30克
  【 用 法 】上药八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220毫
升,加大枣1枚,煎至15
  【 主 治 】妊娠胎动不安,腰腹疼痛,血下不止。
  
  人参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人参30克(去芦头) 枳壳22克(麸炒微黄
,去瓤) 五味子22克
  克 枸杞子22克 熟干地黄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散。每服3克,以温酒调下,不计时
候服。
  【 主 治 】胆气虚冷,经常恐惧,不能独卧,心慌心悸,如
人将捕,头目不利,胸中满
  闷。
  
  人参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干葛60克 人参 白茯苓(去皮)各30克
木香 甘草(炙) 藿香
  叶各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
7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
  【 功 用 】调中和胃,止呕除烦。
  【 主 治 】脾胃不和,昏困多睡,乳食减少,及伤寒时气,
胃气不顺,吐利止后,躁渴
  不解。
  
  人参散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人参 款冬花 罂粟壳等分(醋炙)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阿胶
10克,乌梅1个,同煎至
  【 主 治 】咳嗽气喘,肺虚不能制下,大便泄泻,服热药不
效者。
  
  人参粥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人参15克(为末) 生姜(去汁)15克
  【 用 法 】上二味,以水2升,煮取1升,入粟米1合,煮
为稀粥,觉饥食之。
  【 主 治 】反胃叶酸。
  
  人中白丸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生地 当归 阿胶 白术 白芍 鳖甲 熟地
青蒿子 羚羊角 人中白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百部熬膏为丸。男服12克,
女服9克。
  【 主 治 】虚痨病,血虚发热,咽燥口渴,睡卧不安。
  
  人中白散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人中白(溺壶者佳,煅红)60克 孩儿茶30
克 黄柏 薄荷 青黛末
  各18克 冰片1.5克
  【 用 法 】上药共再研极细。先用温汤漱口,每用少许吹患
处,日六至七次。吹后涎从
  【 主 治 】小儿口疳,走马疳及牙龈腐烂黑臭者。
  
  人中黄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大黄 黄连 黄芩 人参 桔梗 苍术 防风
滑石 香附 人中黄各等
  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
0丸。如气虚者,用四君子
  【 主 治 】四时疫疠。
  
  人参饮子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麦门冬0.6克 人参(去芦) 当归身各0.
9克 黄耆 白芍药
  甘草各3克 五味子5个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
升,去滓,稍热服。
  【 主 治 】脾胃虚弱,呼吸气促,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马平安散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点眼砂【 书 名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
  
  人马平安散
  【 来 源 】兰台轨范 , 徐大椿, 176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千金丹【 书 名 】兰台轨范 , 徐大椿, 1764
  【 处 方 】
  
  人马平安散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朱砂21克 雄黄4.5克 月石0.6克 梅
片 台麝各0.9克 蟾
  酥1.2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极细面。每用少许,鼻孔闻之。
  【 主 治 】中暑,霍乱吐泻,及感受不正之气。
  
  人参丁香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人参15克 丁香 藿香叶各7.5克
  【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
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
  【 主 治 】妊娠恶阴,胃寒呕逆,翻胃吐食,及心腹刺痛。
  
  人参丁香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人参 丁香 柿蒂各30克 甘草 良姜各15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热汤调下,不拘时。
  【 主 治 】妊娠恶阴,胃寒呕逆,翻胃吐食,心腹刺痛。
  
  人参三白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人参 白术 白芍 白茯苓各4.5克 柴胡9
克 川芎3克 天麻1.
  5克
  【 用 法 】上药水煎,温服。
  【 主 治 】太阳病误下、误汗,表里俱虚,以致郁冒神昏,
不得汗解者。
  
  人参门冬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人参 麦门冬 小麦 茯苓各3克 竹茹1团
白芍2.4克 甘草1.
  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虚热烦渴。
  
  人参木香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人参 甘草 滑石 木香 枳壳 茯苓 琥珀
海金沙 槟榔 猪苓各等
  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
1片,同煎至100毫升,
  【 主 治 】水气病。脾胃气虚,水湿内停,脘腹胀满,下肢
浮肿,小便涩少。
  
  人参五味散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黄耆6克 人参9克 白术4.5克 白茯苓9
克 当归6克 熟地黄9
  克 桔梗2.4克 地骨皮9克 陈皮6克 前胡6克 柴胡
2.4克
  五味子1.2克 枳壳3克 桑白皮9克 甘草2.4克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2片,乌梅半个,水煎服

  【 主 治 】虚劳病,潮热盗汗,咳嗽痰红。
  
  人参车前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人参 车前子
  【 用 法 】上药二味,水煎服。
  【 主 治 】正气亏虚,膀胱气弱,小便不利者。
  
  人参四顺汤
  【 来 源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四逆加人参汤【 书 名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 处 方 】
  
  人参化斑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人参9克 石膏30克 知母7.5克 当归
紫草茸 白茯苓(去皮)
  【 用 法 】上锉一剂。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生津,凉血化斑。
  【 主 治 】皮肤发斑,斑色紫赤,高热烦渴,脉洪数者。
  
  人参乌梅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人参 莲子(炒) 炙甘草 乌梅 木瓜 山药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者。
  【 加 减 】若阴液亏甚,脾胃不虚者,去山药、莲子,加生
地、麦冬。
  
  人参平肺散
  【 来 源 】医学发明 , 李杲, 1251
  【 处 方 】桑白皮30克 知母21克 炙甘草 地骨皮各
15克 五味子300个
  2克
  【 用 法 】上药с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
去滓,食后温服。
  【 主 治 】心火弄肺,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
膈痞满,咽嗌不利。
  【 加 减 】如热甚,加黄芩12克,紫苏叶、半夏(洗)各
15克。
  
  人参石膏汤
  【 来 源 】宣明论方 , 刘完素, 1172
  【 处 方 】人参4.5克 石膏90克 川芎15克 半夏
6克(去滑) 白术15
  克 茯苓15克 甘草30克(炙) 大栀子9克 知母15
克 黄芩9
  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
3片,煎至90毫升,去滓
  【 主 治 】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痛,精神 愦。
  
  人参石膏汤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人参15克 石膏36克 知母21克 甘草1
2克
  【 用 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15 ̄21克,水煎,食后温
服。
  【 主 治 】上消。烦渴多饮,不欲多食。
  
  人参白术汤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人参 黄芩 柴胡 干葛 栀子仁 甘草(炙)
各15克 白术 防风
  半夏(泡七次) 五味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 主 治 】气虚呃逆。
  
  人参白虎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白虎加人参汤【 书 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
  
  人参宁神汤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人参 生地 甘草 葛根 茯神 知母 花粉
竹叶 五味子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上消。胸满心烦,精神不振者。
  
  人参半夏丸
  【 来 源 】儒门事亲 , 张子和, 1228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搜风丸【 书 名 】儒门事亲 , 张子和, 1228前
  【 处 方 】
  
  人参半夏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人参6克 半夏9克 广皮3克 茯苓6克 当
归6克 沉香1.5克
  郁金6克 砂仁3克 佩兰3克 苡仁12克 牛膝6克 佛
手1.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痰气上逆,食入呕吐。
  
  人参芍药汤
  【 来 源 】脾胃论 , 李杲, 1249
  【 处 方 】麦门冬0.6克 当归身 人参各0.9克 炙
甘草 白芍药 黄耆各3
  克 五味子5个
  【 用 法 】上药с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300毫升,煎
至150毫升,去滓,稍热
  【 主 治 】脾胃虚弱,呼吸短促,容颜憔悴,形气两虚者。
  
  人参芎归汤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当归 半夏(制)各22.5克 川芎30克
蓬术 木香 缩砂仁 乌
  药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 辣桂 五灵脂(炒)各7.
5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
紫苏4叶,水煎,空腹时服
  【 主 治 】血胀。烦躁,时欲漱水,善忘惊狂,脘腹痛闷,
呕吐恶心,或时出虚汗,四
  肢厥逆,小便多而大便黑者。
  
  人参再造丸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蕲蛇(酒炙)120克 龟版(炙)30克 玄
参(去芦)30克 麻黄
  60克 香附(炙)30克 山甲(珠)60克 天竺黄30
克 白芷6
  0克 地龙肉15克 大黄(炙)60克 威灵仙75克 熟
地60克
  羌活30克 姜黄60克 乌药30克 首乌(炙)60克
茯苓60克
  子(炙)60克 防风60克 萆 60克 桑寄生75克
党参(去芦
  )30克 沉香30克 肉桂(去粗皮)60克 松香(炙)
15克 没
  药(炙)30克 乳香(炙)30克 血竭花24克 山羊血
15克 母
  丁香30克 甘草60克 当归60克 以上五十味,共研为
细粉,过罗
  。再兑入麝香9克,牛黄10.5克,朱砂粉30克,犀角粉
24克,高
  丽参粉60克,冰片10.5克。
  【 用 法 】上药混合均匀,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金衣十六开,蜡皮封固。每
  【 功 用 】舒筋活血,祛风化痰。
  【 主 治 】中风中痰,口眼 斜,言语不清,手足拘挛,左
瘫右痪,半身不遂。
  
  人参当归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人参 当归 麦门冬 桂心 干地黄各3克 大
枣20个 粳米15克
  淡竹叶6克 芍药12克
  【 用 法 】上药九味,с咀。用水1.2升,先煮竹叶及粳
米,取800毫升,去滓;
  【 功 用 】益气养血,清热除烦。
  【 主 治 】妇女产后血气亏虚,内热心烦,呼吸短气,闷乱
不安,头痛身疼,下午为甚
  。
  
  人参当归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人参当归汤【 书 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
78-1085
  【 处 方 】
  
  人参竹叶汤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竹叶石膏汤【 书 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
  
  人参竹叶汤
  【 来 源 】证治汇补 , 李用粹, 1687
  【 处 方 】人参 淡竹叶 炙甘草 麦门冬 栀子 黄连
黄芩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上消。多饮少,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者。
  
  人参麦冬汤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人参 茯苓 甘草 杞子 五味子 麦冬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老人虚人患上消,口大渴者。
  
  人参麦冬散
  【 来 源 】万氏女科 , 万全, 1549
  【 处 方 】人参 茯苓 黄芩 麦冬 知母 炙草 生地各
等分 竹茹10克
  【 用 法 】上药水煎,空腹时服。
  【 主 治 】孕妇心惊胆怯,终日烦闷不安者。
  
  人参豆蔻散
  【 来 源 】传信适用方 , 吴彦, 118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香豆散【 书 名 】传信适用方 , 吴彦, 1180
  【 处 方 】
  
  人参豆蔻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人参 肉豆蔻 干姜 厚朴 甘草 陈橘皮各3
0克 川芎 桂心 诃子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
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
  【 主 治 】妇人久泄不止。
  
  人参利膈丸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利膈丸【 书 名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
  
  人参利膈丸
  【 来 源 】顾松园医镜 , 顾靖远, 1718
  【 处 方 】人参 白芍 大黄(九制) 枳实 厚朴 槟榔
各等分 沉香减半
  【 用 法 】上药研末,水泛为丸。每服3克,白汤送下,一
日三服。
  【 主 治 】脾胃食滞成膈,胸脘痞满,大便燥结。
  
  人参羌活汤
  【 来 源 】婴童百问 , 鲁伯嗣, 1506前
  【 处 方 】川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白茯苓 川芎 桔
梗 枳壳 人参 地骨皮
  【 用 法 】上药锉散。加生姜、薄荷、水煎服。
  【 主 治 】伤寒惊热,或中风体硬。
  【 加 减 】治惊热,加蝉蜕;治中风体硬,加麻黄、干葛、
薏苡仁。
  
  人参羌活汤
  【 来 源 】审视瑶函 , 傅仁宇, 1644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人参羌活散【 书 名 】审视瑶函 , 傅仁宇, 1644前
  【 处 方 】
  
  人参羌活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柴胡(去苗) 独活(去芦) 羌活(去苗)各
60克 人参(去芦)
  芎ㄇ 枳壳(去瓤,麸炒)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3
0克 桔梗
  【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服3克,用水100毫升,入薄荷
少许,煎至80毫升,去滓
  【 主 治 】小儿寒邪温病,时疫疮疹,头痛体疼,壮热多睡
;潮热烦渴,痰实咳嗽。亦
  治肝经有热,眼目涩痒昏蒙。
  
  人参补阳汤
  【 来 源 】原机启微 , 倪维德, 1370
  【 处 方 】羌活 独活各1.8克 白芍药 生地黄 泽泻
各0.9克 人参 白术
  (酒洗,炒)1.2克
  【 用 法 】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
,去滓热服。
  【 主 治 】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目隐涩赤胀,生翳
羞明,头痛骨痛。
  
  人参补肺饮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天冬 薏苡 黄耆 百合
炙甘草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肺经咳喘,痛引缺盆,痰咯难出,口燥声嘶,脉
迟细。
  
  人参补胃汤
  【 来 源 】东垣试效方 , 李杲, 1266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蔓荆子汤【 书 名 】东垣试效方 , 李杲, 1266
  【 处 方 】
  
  人参补胃汤
  【 来 源 】审视瑶函 , 傅仁宇, 1644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人参补阳汤【 书 名 】审视瑶函 , 傅仁宇, 1644前
  【 处 方 】
  
  人参附子汤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附子八物汤【 书 名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
  
  人参败毒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柴胡(去苗) 甘草(?) 桔梗 人参(去芦
) 芎ㄇ 茯苓(去皮)
  )各900克
  【 用 法 】上药十味,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
升,入生姜、薄荷各少许,
  【 功 用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 主 治 】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
寒壅咳嗽,鼻塞声重,负痰
  头痛,呕哕寒热。
  
  人参固本丸
  【 来 源 】简易方 , 黎民寿, 1260
  引: 叶氏录验方 , 叶大廉, 1186
  【 处 方 】生地黄(洗) 熟地黄(洗再蒸) 天门冬(去
皮) 麦门冬(去心)各
  30克 人参15克(经验秘方、良方、寿亲养老新书各30
克)
  【 用 法 】上药五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30丸,空腹用温酒或盐汤
  【 功 用 】补血益气,生精固本,延年益寿。
  【 主 治 】血虚精亏,须发早白,颜貌衰老;或脾虚烦热,
金水不足;或肺气燥热,作
  渴作嗽;或小便短赤,涩滞如淋,大便燥结等阴虚有火之证。
  
  人参固肌汤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黄耆(蜜、酒炙) 人参 甘草(炙) 当归
白术 茯苓 枣仁 忍冬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痘疮表虚,斑烂不能收 。
  
  人参泻心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人参6克 干姜6克 黄连4.5克 黄芩4.
5克 枳实3克 生白芍
  6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滓
再煮200毫升服。
  【 主 治 】上焦湿热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
者。
  
  人参泻肺汤
  【 来 源 】袖珍方 , 李恒, 1391
  【 处 方 】黄芩 栀子 枳壳(炒) 人参 薄荷 连翘
甘草(炙) 杏仁(炒、
  去皮) 桑白皮(炒) 大黄加桔梗(炒)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30克,用水300毫升,煎至
150毫升,去滓,食后温
  【 主 治 】肺经积热,上喘咳嗽,胸胁胀满,痰多,大便涩
滞。
  
  人参定喘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人参(切片) 麻黄(去节) 甘草(炙) 阿
胶(炒) 半夏曲各30
  克 桑白皮 五味子各45克 罂粟壳(蜜炙,刷)6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入人参片拌匀。每服9克,用水
220毫升,入生姜3片,
  【 主 治 】肺气不足,久咳不止,上喘气急,喉中涎声,胸
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
  下;及小儿久病,肺气喘急,喉中涎声,胸膈不利,呕吐痰沫

  
  人参实卫汤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黄耆(蜜、酒炙)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芍药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疟疾,自汗不止。
  【 加 减 】初发,加桂枝;久疟,加乌梅。
  
  人参建中汤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炙甘草4.5克 桂枝9克 生姜6克 大枣6
枚 芍药18克 胶饴6
  0克 人参3克
  【 用 法 】上七味,用水1.4升,煮取600毫升,去滓
,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 主 治 】虚劳自汗。
  【 加 减 】素患呕吐者忌用。
  
  人参胡桃汤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观音人参胡桃汤【 书 名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
  
  人参荆芥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荆芥穗60克 芍药 天麻 芎ㄇ 当归(洗,
切,焙) 京三棱(煨,
  锉) 黄耆(薄切) 鳖甲(醋浸,去裙ㄦ,炙) 牛膝(去
苗,酒浸,
  切,焙)各30克 木香15克 熟干地黄(切,焙) 柴胡
(去苗)各
  45克 防风(去叉) 牡丹皮 大腹皮各22克 枳壳(去
瓤,麸炒)
  90克 半夏(为末,生姜汁作饼,曝干)30克 秦艽(去
苗,土)7
  .5克 人参 石膏(碎,研) 白术 羌活(去芦头) 款
冬花(择)
  【 用 法 】上药二十四味,粗捣筛。每服9克,用水150
毫升,加生姜2片、大枣1
  【 主 治 】风消。血气虚损,攻刺疼痛,四肢无力,面色无
华,形体羸瘦,胸膈痞闷,
  或大便多秘,或时泄利。
  
  人参荆芥汤
  【 来 源 】医门法律 , 喻昌, 1658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人参茯苓散【 书 名 】医门法律 , 喻昌, 1658
  【 处 方 】
  
  人参荆芥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荆芥穗 羚羊角(镑) 酸枣仁(微炒) 生干
地黄 枳壳(麸炒,去瓤
  ) 人参 鳖甲(醋浸,去裙ㄦ,炙黄) 肉桂(去粗皮)
白术 柴胡
  各225克 甘草(锉,?) 芎ㄇ 赤芍药 牡丹皮 当归
防风(去
  苗、叉)各15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
生姜3片,煎至170毫升
  【 主 治 】妇人血风劳气,身体疼痛,头昏目涩,心怔烦倦
,寒热盗汗,颊赤口干,痰
  嗽胸满,精神不爽;或月水不调,脐腹 痛,腹有痃癖,时痛
时止;或时呕
  逆,饮食不进;或因产后调理不善,淹延瘦瘁,乍起乍卧,甚
即着床。
  【 禁 忌 】孕妇忌服。
  
  人参茯苓散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荆芥穗 麻黄(去根、节) 细辛(去土,洗)
桔梗(去芦,锉,炒)
  甘草(炙)各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5片,煎至180毫升,
  【 主 治 】肺感寒邪,或感风热,痰多咳嗽,头目不清,言
语不出,咽干痰实,或项背
  强硬,皮肤不仁。
  
  人参茯苓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白术各75克 桂(
去粗皮) 干姜(炮)
  当归(切,炒) 甘草(炙,锉) 芎ㄇ 黄耆(锉)各60
克 陈橘皮
  (汤浸,去白,焙)45克
  【 用 法 】上药十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腹时用酒或
  【 主 治 】肺气虚寒,咳逆下利,少气乏力。
  【 加 减 】若下利较甚,加厚朴(去粗皮)75克。
  
  人参茯苓粥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人参3克 白茯苓18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同粳米1茶钟,熬成粥。先以盐
汤将口漱净,后再食粥。
  【 功 用 】扶脾进食。
  【 主 治 】走马牙疳,脾虚食少者。
  
  人参复脉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人参6克 白术4.5克(去芦) 麦门冬(去
心)6克 白茯苓(去皮
  )9克 五味子1.2克 陈皮6克 半夏(姜炒)6克 竹
茹12克
  甘草2.4克
  【 用 法 】上药锉碎。加生姜5片,水煎服。
  【 主 治 】呃逆而无脉者。
  
  人参顺气散
  【 来 源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 处 方 】麻黄(去节)45克 干葛30克 白术30克
甘草30克(炙) 桔
  梗(去芦)30克 人参30克 干姜15克(炮) 香白芷
30克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
加生姜3片,葱白2寸,煎
  【 主 治 】伤寒头疼,憎寒壮热,四肢疼痛。
  
  人参养血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乌梅肉90克 熟干地黄150克 当归(去苗
)60克 人参 川芎
  赤芍药 菖蒲(微炒)各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密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0 ̄100丸,空腹时用温
  【 功 用 】补气养血。
  【 主 治 】女人素体怯弱,血气虚损;孕妇腹中绞痛,口干
食 少,血崩眩晕;产后羸
  瘦不复者。
  
  人参养肺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黄耆(去芦,涂,炙) 人参各54克 白茯苓
(去皮) 瓜蒌根各18
  0克 杏仁(去皮、尖,麸炒)72克 皂角子(炒)300
个 半夏(
  洗,为末,姜汁作曲,炒)12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
,食后细嚼,用紫苏汤送下
  【 主 治 】肺胃俱伤,气逆于上,咳嗽气急,胸中烦悸,涕
唾稠粘,或有鲜血;或气喘
  ,不得安卧,体倦食少,咽干口燥;或因叫怒及醉饱房劳,致
伤肺胃,吐血
  呕血。
  
  人参养荣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养荣汤【 书 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
085
  【 处 方 】
  
  人参养胃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半夏(汤洗七次)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
苍术(米泔浸一宿,洗,
  切)各30克 藿香叶(洗去土) 草果(去皮膜) 茯苓(
去黑皮)
  人参各15克 甘草(炙)7.5克 橘红22.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7片,乌梅1个,煎至1
  【 主 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
体拘急,及饮食伤脾,发为
  
  人参消风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川芎 甘草 荆芥穗 羌活 防风 白僵蚕 茯
苓 蝉壳 藿香叶 人参
  各6克 厚朴 陈皮各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茶清调下;如脱著沐浴,
暴感风寒,头痛声重,寒热
  【 主 治 】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
肉蠕动,头目眩晕,耳啸蝉
  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肢顽麻,瘾疹瘙痒。
  
  人参润肺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人参 款冬花(去梗) 细辛(去叶,洗) 杏
仁(去皮、尖,麸炒)
  甘草(?)各120克 知母180克 肉桂(去粗皮) 桔
梗各150
  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服1
丸,食后细嚼,用淡姜汤送
  【 主 治 】肺气不足,咳嗽喘急,吐痰不利,胸膈烦闷,涕
唾稠粘,唇干口燥;及风壅
  痰实,头目昏眩,精神不爽;或肺胃俱虚,久嗽不已,渐成虚
劳,肢体羸瘦
  ,胸满短气,行动喘乏,饮食减少。
  
  人参益气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黄耆24克 生甘草 人参各15克 白芍药9
克 柴胡7.5克 炙甘
  草 升麻各6克 五味子140个
  【 用 法 】上药с咀,分作四服。每服用水300毫升,煎
至150毫升,去滓,空腹
  【 主 治 】热伤元气,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
  
  人参益气汤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黄耆4.5克 人参 防风 升麻各2.1克
熟地1.8克 生地 白
  芍各1.5克 生草0.3克 炙甘草0.9克 五味子20
粒 肉桂0
  .6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气虚多寐,四肢倦怠。
  
  人参益胃汤
  【 来 源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蔓荆子汤【 书 名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 处 方 】
  
  人参益胃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黄耆 甘草 当归梢 益智各0.6克 人参
黄芩 柴胡 半夏 白术
  各0.9克 陈皮 升麻各1.5克 苍术4.5克 红花少

  【 用 法 】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
,去滓,空腹时温服。
  【 主 治 】头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四肢怠惰,躁热
短气,口不知味,腹鸣便微
  溏,口渴不喜冷物。
  
  人参理中汤
  【 来 源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校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理中汤【 书 名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

  【 处 方 】
  
  人参理肺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麻黄(去节,炒黄) 木香 当归各30克 人
参(去芦)60克 杏仁
  60克(麸炒) 御米壳(去顶,炒)90克
  【 用 法 】上六味,为末。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
煎至150毫升,去滓,食
  【 主 治 】喘嗽不止。
  
  人参黄耆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人参(去芦)30克 秦艽 茯苓各60克 知
母75克 桑白皮45克
  0克 鳖甲90克(酥炙、去裙ㄦ) 炙甘草45克
  【 用 法 】上十六味,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
升,煎至150毫升,去滓
  【 主 治 】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习烦热,回
干颊赤,心悸潮热,盗汗食
  少,咳嗽脓血,胸胁不利。
  
  人参清肌散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人参6克 白术4.5克 白茯苓9克(去皮)
当归6克 赤芍6克
  柴胡2.4克 半夏6克 葛粉6克 甘草2.4克
  【 用 法 】上药锉碎。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主 治 】气虚,无汗潮热者。
  
  人参清肺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地骨皮 人参(去芦) 阿胶(麸炒) 杏仁(
去皮、尖,麸炒) 桑白
  皮(去粗皮) 知母 乌梅(去核) 甘草(炙) 罂粟壳(
去蒂盖,蜜
  炙)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с咀,研为粗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
升,加乌梅、枣子各1枚,
  【 主 治 】肺胃虚寒,咳嗽喘急,胸膈噎闷,腹胁胀满,迫
塞短气,喜欲饮冷,咽噫隐
  痛,及肺痿劳嗽,唾血腥臭,干呕烦热,声音不出,肌肉消瘦
,倦怠食减。
  
  人参清肺散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人参4.5克 陈皮4.5克 半夏3克 桔梗
3克 麦门冬1.5克
  五味子10个 茯苓3克 甘草1.5克 桑白皮3克 知母
3克 地骨
  皮3克 枳壳3克 贝母4.5克 杏仁3克 款花2.1克
黄连3克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 主 治 】痰嗽咽干,语声不出。
  
  人参款花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人参 款冬花各15克 知母 贝母 半夏各9
克 御米壳(去顶,炒)
  6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 ̄12克,用水220毫
升,加乌梅1个,煎至15
  【 主 治 】气喘咳嗽,日久不已者。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多言语。
  
  人参紫金丹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人参9克 丁香30克 五加皮60克 甘草2
4克 茯苓6克 当归(
  酒洗)30克 血竭30克 骨碎补30克 五味子30克
没药(去油
  )60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早晚用淡
黄酒化服;童便化服亦可。
  【 功 用 】补气健脾,和血舒筋。
  【 主 治 】跌仆闪撞而元气虚者。
  
  人参蛤蚧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蛤蚧散【 书 名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
  
  人参温中丸
  【 来 源 】活幼口议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半夏(汤洗七次) 陈皮
肉豆蔻(煨)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蒸淮枣肉为丸,如麻子大,朱砂
为衣。每服30 ̄50丸,
  【 主 治 】婴孩小儿惊吐、热吐,心神闷乱,中脘不和,渐
加恐悸,恍惚无定。
  
  人参五味子汤
  【 来 源 】幼幼集成 , 陈复正, 1750
  【 处 方 】人参3克 漂白术4.5克 白云苓3克 北五
味1.5克 杭麦冬3克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
  【 主 治 】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者。
  
  人参柴胡饮子
  【 来 源 】医门法律 , 喻昌, 1658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柴胡饮子【 书 名 】医门法律 , 喻昌, 1658
  【 处 方 】
  
  人参竹叶石膏汤
  【 来 源 】辨证录 , 陈士铎, 1687
  【 处 方 】人参15克 石膏30克 麦冬30克 竹叶3
00片 知母9克 甘草
  3克 糯米10克
  【 用 法 】上药水煎服。
  【 主 治 】阳明火盛发狂,腹满不能卧,面赤而热,妄见妄
言。
  
  入圣散
  【 来 源 】疡科选粹 , 陈文治, 1618
  【 处 方 】鸡内金(炒存性) 飞矾 青黛各3克 蟾酥
壁钱(炒存性)各1.5
  克
  【 用 法 】上药为极细末。吹喉。不能开口者,吹鼻内。
  【 主 治 】喉风。
  
  儿枕散
  【 来 源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 , 郑元良, 1689
  【 处 方 】乌药 香附(盐水炒) 红花 丹皮 赤芍 官
桂 干姜(炒黑) 陈皮
  【 用 法 】上研为散。每服6 ̄9克,水煎服。
  【 主 治 】产后恶露不行,儿枕痛。
  
  儿茶散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儿茶
  【 用 法 】上一味,为末,加冰片少许,研细。吹患处。
  【 主 治 】牙根肿痛,色微红,有白泡,舌尖粉碎者。
  
  儿茶散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铜绿不拘多少(煅红,放地上冷定,又煅又冷定
,乳细) 儿茶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细和匀。外掺用。
  【 主 治 】下疳。
  
  儿茶五倍散
  【 来 源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程运干, 1978
  【 处 方 】儿茶6克 五倍子6克 冰片0.6克 马钱子
6克 炉甘石粉6克 黄
  连末1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用白醋或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
  【 主 治 】带状疱疹。
  
  九一丹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石膏(煅)27克 黄灵药3克
  【 用 法 】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入疮内,
上用膏药盖贴。
  【 功 用 】提脓生肌。
  【 主 治 】疮疡溃后,脓将净,欲生肌收口者。
  
  九分散
  【 来 源 】急救应验良方 , 费友棠, 1872
  【 处 方 】马钱子120克(去皮、毛) 麻黄120克(
去节) 乳香120克(
  去油) 没药120克(去油)
  【 用 法 】上药各研细末,再合研极细,瓷瓶收贮,勿令泄
气。每服2.7克,黄酒调
  【 功 用 】活血,祛瘀,止痛。
  【 主 治 】跌打损伤,坠车落马,筋骨受损,红肿疼痛,及
外伤已破者。
  【 禁 忌 】孕妇忌服。方中马钱子有毒,用时宜慎。
  
  九分散
  【 来 源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陈可冀, 1981
  【 处 方 】乳香 没药 马前子 麻黄各120克 土鳖虫
自然铜各12克
  【 用 法 】共研细面。每服2.7克,温开水送下。
  【 功 用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 主 治 】跌打损伤,筋骨受损,红肿疼痛。
  
  九龙丸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当归 苦参各60克 防风 荆芥 羌活各45
克 蝉蜕 川芎各15克
  大胡麻60克,风藤30克)
  【 用 法 】上药九味,各为细末,红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不得见火、日,阴干。布
  【 主 治 】疠风 肿痒痛。
  【 禁 忌 】如下体甚者,加牛膝60克,防己30克。
  
  九龙丹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枸杞子 金樱子 山果子(又名山楂) 莲肉
佛座须(即莲花心) 熟
  地黄 芡实 白茯苓 川归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丸,用酒或盐汤送下。
  【 主 治 】滑精,精随溲溺而出。
  
  九龙丹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儿茶 血竭 乳香 没药 巴豆(不去油) 木
香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生蜜调成一块,瓷盒盛之,临时旋丸
寒豆大。每服9丸,空腹时
  【 主 治 】鱼口、便毒,骑马痈,横痃等初起未溃,及梅毒
初起,遍身见有红点,或阳
  物肿痛破烂者。
  
  九仙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胶
乌梅各30克 贝母15
  克 御米壳24克(去顶,蜜炒黄)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9克,开水调下。嗽止则停服。
  【 主 治 】久嗽气血两虚者。
  
  九华膏
  【 来 源 】中医外科学 , 顾伯康, 1983
  【 处 方 】滑石600克 月石90克 龙骨120克 川
贝18克 冰片18克
  朱砂18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匀成20%的软膏,
冬季可适当加入香油。外涂
  【 功 用 】清肿止痛,生肌润肤。
  【 主 治 】内外痔肿痛及内痔手术后。
  
  九无丹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熟地240克 制附子120克 肉豆蔻(面炒
)60克 焦姜 吴茱萸
  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白蜜为丸,或山药糊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60 ̄100丸
  【 主 治 】脾肾虚寒,或暴伤生冷,或受时气寒湿,或酒湿
伤脾,腹痛泄泻;或饮食失
  宜,呕恶痛泻等症证情较重者。
  【 加 减 】如气虚者,加人参60克或120克尤炒。
  
  九宝汤
  【 来 源 】易简方 , 王硕, 1191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九宝散【 书 名 】易简方 , 王硕, 1191
  【 处 方 】
  
  九宝散
  【 来 源 】苏沈良方 , 苏轼沈括, 1075
  【 处 方 】大腹子(连皮) 肉桂 甘草(炙) 紫苏 杏
仁(去皮、尖) 桑根白
  皮各30克 麻黄(去根) 陈皮(炒) 薄荷各90克
  【 用 法 】上药捣为粗末。每服10克,用水300毫升,
加童便75毫升,乌梅2个
  【 主 治 】久病气喘,每至秋冬增剧,不可坐卧。
  
  九黄丹
  【 来 源 】药奁启秘 , 许半龙, 1928
  【 处 方 】乳没各6克 川贝 雄黄各6克 升丹9克 辰
砂3克 月石6克 梅片
  0.9克 石膏(煅)18克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掺疮口,上以膏药盖贴。
  【 功 用 】提毒拔脓,去瘀化腐。
  【 主 治 】一切痈疽已溃,脓流不畅,腐肉不脱者。
  
  九痛丸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附子42克(炮) 生狼牙14克(炙香) 巴
豆14克(去皮、心,熬
  ,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14克
  【 用 法 】上药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体强者
初服3丸,日服三次,弱者
  【 主 治 】感受秽恶不正之气,腹部胀痛,口不能言;或多
年积冷,寒气攻冲,心腹疼
  痛。
  
  九气拈痛丸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香附(炙)5千克 良姜1.25千克 黄郁金
2.5千克 莪术(炙)
  10千克 五灵脂(炒)5千克 甘草1.25千克 橘皮2
.5千克
  延胡索(炙)5千克 木香1.25千克 槟榔2.5千克
  【 用 法 】上药十味,共研为细粉,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
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
  【 功 用 】理气止痛。
  【 主 治 】寒气郁滞,胃脘疼痛,两胁胀满。
  
  九龙败毒丸
  【 来 源 】经验奇方 , 周子卿, 1898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九龙丹【 书 名 】经验奇方 , 周子卿, 1898
  【 处 方 】
  
  九仙夺命丹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南星(姜制)9克 半夏(姜制)15克 枯明
矾15克 枳壳(麸炒)
  30克 厚朴(姜制)15克 人参9克 木香12克 豆豉
(洗)30
  克 甘草9克 阿魏9克 糖球子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老米打糊为饼,如钱大,瓦上焙干,
睛夜露过。每服1饼,细嚼
  【 主 治 】翻胃,痰涎壅盛。
  
  九华粉洗剂
  【 来 源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中研院, 1978
  【 处 方 】朱砂18克 川贝母18克 龙骨120克 月
石90克 滑石620克
  【 用 法 】上药各为细末,再混合研匀。每用30克,甘油
30克,蒸馏水1升,配成
  【 主 治 】脂溢性皮炎,丘疹性湿疹。
  
  九转黄精丹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当归 黄精各10千克
  【 用 法 】用黄酒1万克浸透蒸黑为度,共为细粉,炼蜜为
小丸。每服9克,温开水送
  【 功 用 】补血益气。
  【 主 治 】身体衰弱,面黄肌瘦,饮食减少。
  
  九味安肾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破故纸 乳香 葫芦巴 川楝肉 续断 桃仁
杏仁 山药 茯苓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
腹时用盐汤送下。
  【 主 治 】肾虚腰痛,目眩耳聋,面黑羸瘦。
  
  九味芦荟丸
  【 来 源 】原机启微 , 倪维德, 1370
  【 处 方 】芦荟15克 胡黄连 当归 龙胆草(酒浸炒)
芍药 川芎 芜荑各3
  0克 木香 甘草(炙)各9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茯神糊丸,如麻子大。每服50 ̄7
0丸,温开水送下。
  【 主 治 】三焦及肝胆经风热,目生云翳;或瘰疬耳内生疮
,寒热作痛;或肝火肌体消
  瘦,发热作渴,饮食少思,肚腹不调;或肝疳口内生疮,牙龈
溃烂;或牙齿
  蚀落,颊腮腐烂,发热口渴,饮食少用;或下部生疮。
  
  九味芦荟丸
  【 来 源 】明医杂著 , 王纶, 1502
  【 处 方 】胡黄连 黄连 芦荟 木香 芜荑(炒) 青皮
白雷丸 鹤膝草各30
  克 麝香9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蒸饼糊丸,麻子大。每服3克,空腹
温开水送下。
  【 主 治 】小儿肝脾疳积,体瘦,热渴,大便不调,或瘰疬
结核,耳内生疮等症。
  
  九味羌活汤
  【 来 源 】此事难知 , 王好古, 1308
  引: 张洁古方
  【 处 方 】羌活5克 防风5克 苍术5克 细辛1.5克
川芎 香白芷 生地黄
  【 用 法 】上药九味,с咀,水煎服。若急于取汗,宜热服
,并以羹粥助之;若需缓汗
  【 功 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 主 治 】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
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
  九味羌活汤
  【 方 论 】
  本方主用羌活上行发散,除肌表之风寒湿邪,并善治肢体疼痛
;防风、苍
  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散邪;细辛、白芷、川芎散风寒,宣
湿痹,行气
  血,除头身疼痛;更用黄芩、生地,既清在里之热,又制诸药
之温燥;甘
  草调和诸药。九药合用,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适用
于外感风寒
  湿邪兼有里热之证。

  九味资生丸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人参 白术各90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15
克 橘红 楂肉 真神曲
  各60克 川黄连 白豆蔻各10克
  【 用 法 】上药九味,为细末,炼白蜜丸,如弹子大。每食
后细嚼1丸,温开水送下。
  【 功 用 】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 主 治 】老人脾胃不和,食少体弱,脘腹胀闷,或恶心呕
吐,或大便泄泻。
  
  九味黄连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吴茱萸 陈皮 苍术 黄连(土炒) 黄芩(土
炒) 桔梗 茯苓 半夏
  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20 ̄3
0丸,时时津液含化送下。
  【 主 治 】郁积吞酸。
  
  九物五膈丸
  【 来 源 】延年秘录, 650前
  【 处 方 】麦门冬(去心) 蜀椒(汗)各90克 远志9
0克(去心) 甘草15
  0克(炙) 附子30克(炮) 干姜90克 人参120克
桂心90
  克 细辛90克(夏月可酌加麦门冬、甘草、人参的用量)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含
化,日三至四次,夜一至二
  【 主 治 】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等五膈。
  【 禁 忌 】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
  
  九制大黄丸
  【 来 源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 处 方 】大黄不拘多少
  【 用 法 】将大黄串碎,用黄酒拌,于铜罐中密闭,隔水加
热,九蒸九晒,研为细粉,
  【 功 用 】清滞通便。
  【 主 治 】积瘀停滞,宿食,积痰,大便爆结。
  【 禁 忌 】孕妇忌服。
  
  九制香附丸
  【 来 源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 处 方 】香附420克 艾120克
  【 用 法 】将上药一次用酒,二次用醋,三次用盐,四次用
童便,五次用小茴香60克
  【 功 用 】开郁健脾,调经安胎。
  【 主 治 】妇人经事不调,赤白带下,气血凝滞腹痛,胸闷
胁胀,呕吐恶心,气块血块
  。
  
  九疸秦王散
  【 来 源 】古今录验 , 甄立言, 627
  【 处 方 】栀子仁 葛根 葶苈子 栝楼 秦椒(汗) 瓜
蒂 石钟乳 凝水石 牡
  蛎 泽泻 白术各等分
  【 用 法 】上十一味,随病所在加15克,捣末下筛。每次
3克,日三,稍加至6克,
  【 主 治 】九疸。胃疸,食多喜饮;心疸,烦心,心中热;
肾疸,其人唇干;脾疸,溺
  赤出少,心惕惕若恐;肺疸,饮少小便多;舌疸,渴而数便;
肉疸,其人小
  便白;髓疸,目眶深,多嗜卧;肝疸,胃热饮多水激肝。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桃、李、雀肉。
  
  刀疮良方
  【 来 源 】种福堂公选良方 , 叶桂原著, 1752
  【 处 方 】陈石灰 无毛小鼠 韭菜根
  【 用 法 】共捣极烂作饼,贴在背阴墙上,待干用刀刮下,
研细末敷之。
  【 主 治 】刀疮出血。
  
  三才丸
  【 来 源 】儒门事亲 , 张子和, 1228前
  【 处 方 】人参 天门冬(去心) 熟干地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化服之;或
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用70
  【 主 治 】气阴两虚之咳嗽。
  
  三才丹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才丸【 书 名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
  
  三才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人参9克 天冬6克 干地黄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升,浓煎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 主 治 】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
者。
  【 加 减 】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
、炙甘草。
  
  三子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子养亲汤【 书 名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
  
  三仁丸
  【 来 源 】脚气治法总要 , 董汲, 1078
  【 处 方 】柏子仁30克 松子仁60克 麻子仁90克
  【 用 法 】上药研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用
米饮送下。
  【 主 治 】老人津液不足,大便秘滞。
  
  三仁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郁李仁 杏仁(炮,去皮、尖) 薏苡仁各30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40丸,不拘时候,米饮送
  【 主 治 】水肿喘急,大小便不利。
  
  三仁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杏仁15克 飞滑石18克 白通草6克 白蔻
仁6克 竹叶6克 厚朴
  6克 生薏仁18克 半夏15克
  【 用 法 】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 功 用 】清热利湿,宣畅湿浊。
  【 主 治 】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
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
  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三仁汤
  【 方 论 】
  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
湿滞,化浊
  宣中;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
仁”。辅以
  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
。诸药合用
  ,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湿浊之功
。 
  三仁粥
  【 来 源 】东医宝鉴 , 许凌, 1610
  【 处 方 】桃仁 海松子仁各9克 郁李仁3克
  【 用 法 】上同捣烂,和水滤取汁,入碎梗米少许,煮粥,
空腹时服。
  【 主 治 】老人虚人大便秘结者。
  
  三仁粥
  【 来 源 】医级 , 董西园, 1777
  【 处 方 】柏子仁 松子仁 甜杏仁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加用糯米,煮粥食之。
  【 主 治 】脾肺燥涩,便难瘙痒。
  
  三化汤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厚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锉碎。每服9克,用水600毫升,煎至3
00毫升,分二次服之,不
  【 主 治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内有便溺之阻格。
  
  三气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当归 枸杞 杜仲各6克 熟地9 ̄15克 牛
膝 茯苓 芍药(酒炒)
  6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水煎服;亦
可浸酒,大约每药500克
  【 主 治 】血气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痹痛
,及痢后鹤膝风痛。
  【 加 减 】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风寒胜者,加麻黄。
  
  三分散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白术 茯苓 黄耆 川芎 芍药 熟地黄 当归
各30克 柴胡48克
  黄芩18克 人参48克 半夏18克 甘草18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30克,用水150毫升,
煎至75毫升,日一服。
  【 主 治 】虚劳日久。
  
  三石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飞滑石9克 生石膏15克 寒水石9克 杏仁
9克 竹茹6克(炒)
  银花9克(花露更妙) 金汁30毫升(冲) 白通草6克
  【 用 法 】取清水一升,煎成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 功 用 】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 主 治 】暑湿弥漫三焦,邪在气分,身热汗出,面赤耳聋
,胸脘痞闷,下利稀水,小
  便短赤,咳嗽带血。不甚渴饮,舌质红,苔黄滑,脉滑数。
  三石汤
  【 方 论 】
  方中杏仁宣开上焦肺气,石膏、寒水石、竹茹清中焦之热,滑
石、通草利
  下焦湿热,银花、金汁涤暑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
宣通三焦之
  功。

  三甲散
  【 来 源 】瘟疫论 , 吴有性, 1642
  【 处 方 】鳖甲龟甲(并用酥炙黄为末,如无酥,各以醋炙
代之)各3克 穿山甲(
  土炒黄,为末)1.5克 蝉蜕(洗净,炙干)1.5克 僵
蚕(白硬者
  ,切,生用)1.5克 牡蛎(煅为末)1.5克 ㄨ虫3个
(干者擘碎
  ,鲜者杵烂,和酒少许,取汁入汤药同服,其滓入诸药同煎)
白芍(酒
  炒)2.1克 当归1.5克 甘草0.9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去滓温
服。
  【 主 治 】素患久疟或内伤,身体羸弱,复感疫气,饮食暴
减,胸膈痞闷,身疼发热,
  彻夜不寐,经治热减得睡,饮食稍增,但仍肢体时疼,胸胁锥
痛,脉数、身
  热不去,过期不愈者。
  【 加 减 】若素有老疟或瘅疟,加牛膝3克,何首乌3克;
有郁痰者,加贝母3克;
  有老痰者,加瓜蒌霜1.5克,善呕者勿用;咽干作痒者,加
花粉、知母
  各1.5克;素有燥嗽者,加杏仁1.5克;素有内伤瘀血者
,倍ㄨ虫;
  如无ㄨ虫,以干漆炒烟尽研末1.5克,及桃仁3克代之。
  
  三仙丸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天南星(生,去皮) 半夏(沸汤泡七遍)各1
50克(二味碾为细末,
  用生姜汁和,不可太软,但手捏得聚为度,摊在筛内,用楮叶
盖之,令发
  黄色,晒干收之) 香附子(略炒,去毛)150克
  【 用 法 】上用南星、半夏曲饼子60克,净香附子30克
,同为细末,面糊为丸,如
  【 主 治 】中脘气滞,胸膈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清。
  
  三仙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益智仁60克(用盐60克炒,去盐) 乌药4
5克(炒)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山药30克为糊作丸,如梧桐子大
。朱砂为衣。每服50丸,
  【 主 治 】梦泄。
  
  三仙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仙丹【 书 名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
  
  三仙丹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川乌头30克(生,去皮,锉作骰子块,用盐1
5克,同炒黄色,去盐)
  取葱白一握,同炒黄色,去葱)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50 ̄70丸,空腹时用
  【 功 用 】温肾散寒,健脾明目。
  【 主 治 】肾经虚寒,神衰力怯,寒疝腹痛,目喑耳聋。
  
  三仙酒
  【 来 源 】仙拈集 , 李文炳, 1754
  【 处 方 】龙眼肉500克 桂花蕊120克 砂糖250

  【 用 法 】上药浸高烧酒一坛,愈久愈妙。
  【 主 治 】心血不足,心悸面黄。
  
  三仙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干姜 大附子(炮,去皮、脐) 官桂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9克,滚酒调服。
  【 主 治 】阴症腹痛,手足厥冷。
  
  三生丸
  【 来 源 】儒门事亲 , 张子和, 1228前
  【 处 方 】胡桃仁30克 生姜30克(去皮细切) 杏仁
30克
  【 用 法 】上药同研为泥,就和作剂,可作13 ̄14丸。
临卧烂嚼1丸,数服即止。
  【 主 治 】咳嗽。
  
  三生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半夏 白附子 天南星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
豆大。每服40丸,食后姜
  【 主 治 】痰厥头痛。
  
  三生饮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南星(生用)30克 木香7.5克 川乌(生
,去皮) 附子(生,去
  皮)各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加生
姜15片,煎至480毫升
  【 主 治 】卒中,昏不知人,口眼 斜,半身不遂,痰气上
壅,咽喉作声,或六脉沉伏
  ,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气阙,及气虚眩晕。
  
  三生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生饮【 书 名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
  
  三白丸
  【 来 源 】魏氏家藏方 , 魏岘, 1227
  【 处 方 】龙骨(煅,别研) 牡蛎粉各30克 鹿角霜6
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滑石
为衣。每服10丸,渐加至
  【 主 治 】小便滑数,遗精白浊,盗汗。
  
  三白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白芍 白术 白茯苓各3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水煎,温服。
  【 主 治 】虚烦或泄、或渴。
  
  三白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白牵牛60克 桑白皮(微炒) 白术 木通(
去节) 陈皮(去白)各
  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生姜汤调下
。未觉再进。
  【 主 治 】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三圣丸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威灵仙(净洗去土,焙干)150克 干姜60
克(炮制) 乌头60克
  (炮制,去皮、脐)
  【 用 法 】上药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
 ̄20丸,用温姜汤送下。
  【 主 治 】老人夏月腰膝冷痛。
  
  三圣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仙丹【 书 名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
  
  三圣散
  【 来 源 】儒门事亲 , 张子和, 1228前
  【 处 方 】防风90克(去芦) 瓜蒂90克(碾破,以纸
卷定,连纸锉细,去纸,
  用粗罗子罗过,另放末,将滓炒微黄,次入末一处,同炒黄用
) 藜芦(
  去苗及心)7.5克(或15 ̄30克)
  【 用 法 】各为粗末。每服约15克,以韭汁300毫升,
先用200毫升,煎三五沸
  【 功 用 】涌吐风痰。
  【 主 治 】中风闭证,失音闷乱,口眼 斜或不省人事,牙
关紧闭,脉浮滑实;癫痫,
  浊炎壅塞胸中,上逆时发;误食毒物,停于上脘者。
  
  三灰散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 处 方 】侧柏叶(焙,为末)15克 棕榈(煅存性,勿
令白色)9克 桐子(烧
  作炭)6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分作二服。空腹时用米饮调下。
  【 主 治 】肠风脏毒,血色淡浊者。
  
  三肉霍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龟肉60克(洗,切) 羊肉90克(洗,切)
獐肉90克(洗,切)
  【 用 法 】上药用水不拘多少,加入五味煮为ō食之。
  【 主 治 】产后乳汁不下。
  
  三合汤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麻黄 陈皮 乌药 川芎 僵蚕 白芷 桔梗
枳壳 甘草 干姜 茯苓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寒聚背部,背心一点疼痛。
  
  三合散
  【 来 源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分散【 书 名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 处 方 】
  
  三阴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当归6 ̄9克 熟地9 ̄15克 炙甘草3克
芍药(酒炒)6克 枣仁
  6克 人参适量
  【 用 法 】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
服。
  【 功 用 】补肝脾,养气血,益阴精。
  【 主 治 】肝脾虚损,精血不足,神疲乏力,头昏目眩,面
色萎黄,夜寐少安,及营虚
  失血,中风血不养筋,疟疾汗多邪散但寒热犹不能止者。
  【 加 减 】如呕恶者,加生姜3 ̄5片;汗多烦躁者,加五
味子14粒;汗多气虚者
  ,加黄耆3 ̄6克;小腹隐痛者,加枸杞6 ̄9克;如有胀闷
者,加陈皮
  3克;如腰膝筋骨无力者,加杜仲、牛膝。
  
  三豆饮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赤小豆 黑豆 绿豆各1升 甘草15克
  【 用 法 】上药淘净,用水煮熟,每日空腹时任意服。已染
则轻解;未染者,服七日即
  【 功 用 】活血解毒。
  【 主 治 】天行疹痘;变可用作预防。
  
  三补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黄芩 黄柏 黄连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蒸饼为丸服。
  【 功 用 】清热泻火。
  【 主 治 】上焦积热。
  
  三灵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当归6克 白芍3克 羚羊角4.5克 龙齿6
克 石决18克 半夏曲
  9克 柴胡3克 葛根6克 茯神6克 白术3克 青皮3克
  【 用 法 】用冬瓜子9克煎汤代水,煎药服。
  【 主 治 】肝痹,夜卧则惊,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脾虚作
胀,腹大如怀。
  
  三妙丸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黄柏120克(切片,酒拌略炒) 苍术180
克(米泔浸一二宿,细切
  ,焙干) 川牛膝(去芦)6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0 ̄70丸,空腹时用姜、
  【 主 治 】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鱼腥、荞麦、热面、煎炒等物。
  
  三妙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槟榔 苍术(生) 黄柏(生)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干撒肚脐。
  【 主 治 】脐中作痒,时流黄水,不痛不肿,及湿疮、湿癣

  
  三奇汤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桔梗90克(蜜拌蒸) 甘草60克(半生半炒
) 诃子(大者)四个(
  去核,两个炮,两个生)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0克,入砂糖1小块,用水7
50毫升,煎至450毫升
  【 主 治 】感寒语声不出。
  
  三奇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枳壳 黄耆 防风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蜜汤或米饮送下。
  【 主 治 】痢后,里急后重。
  
  三拗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
去皮、尖)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
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
  【 功 用 】疏风宣肺,止咳平喘。
  【 主 治 】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痛目眩,
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三拗汤
  【 方 论 】
  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
使不过于汗
  ;用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
不过于宣;
  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
,共奏疏风
  宣肺,止咳平喘之功。

  三肾丸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鹿肾 驴肾 狗肾各1具 生黄耆 人参(去芦
) 当归 熟地 龟版(
  醋制) 茯苓(去皮) 枸杞子各60克 生于术 生阿胶
山萸肉(酒
  蒸) 制附子 淫羊藿(羊油炒) 蒺藜(盐炒) 故纸(盐
炒) 菟丝
  子 鱼鳔(滑石烫) 杜仲炭(盐炒) 鹿茸(去毛)各30
克 肉桂(
  去粗皮)24克
  【 用 法 】先将方内三肾用水煮烂,连原汤与群药共串一处
晒干,共为细粉,炼蜜为丸
  【 功 用 】补肾壮阳,益精养血。
  【 主 治 】肾阳不足,精血亏损,腰腿酸痛,肾囊湿冷,身
体衰弱,倦怠少食。
  
  三和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和散【 书 名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
  
  三和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羌活(去芦) 紫苏茎叶(去粗梗) 沉香 宣
州木瓜(薄切、焙干)
  大腹皮(炙焦黄)各30克 芎ㄇ 甘草(炒) 陈皮(去白
) 木香
  槟榔(面裹煨熟,去面) 白术各22.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
至90毫升,去滓温服,不
  【 主 治 】五脏不调,三焦不和,心腹痞闷,胁肋 胀,风
气壅滞,肢节烦疼,头面虚
  浮,手足微肿,肠胃燥涩,大便秘难;背痛胁痛,不欲饮食;
脚气上攻,胸
  腹满闷,大便不通。
  
  三油膏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牛油 柏油 香油 银朱各30克 官粉 麝香
(研细)各6克
  【 用 法 】先将三油混合用火化开,入黄蜡30克,熔化尽
离火;再入朱、麝、官粉
  【 主 治 】鹅掌风,手掌叠起硬厚白皮,干枯燥裂,瘙痒者

  
  三宝粥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生山药(轧细)30克 三七(轧细)6克 鸭
蛋子(去皮)50粒
  【 用 法 】上药三味,先用水800毫升,调和山药末煮作
粥。煮时不住以箸搅之,
  【 主 治 】痢久,脓血腥臭,肠中欲腐,兼下焦虚惫,气虚
滑脱者。
  
  三建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天雄(炮,去皮、脐) 附子(炮,去皮、脐)
大川乌(炮,去皮、脐
  )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
加生姜15片,煎至24
  【 主 治 】真气不足,元阳久虚,寒邪攻冲,肢节烦疼,腰
背酸痛,自汗厥冷,大便
  滑泄,小便白浊;中风涎潮,不省人事;伤寒阴证,厥逆脉微

  
  三建膏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天雄 附子 川乌各1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60
  克
  【 用 法 】上药切片,麻油1千克浸,春五、夏三、秋七、
冬十日,煎熬去滓,滤净
  贴肺俞及华盖、膻中;Й瘕冷积,摊成加麝香、阿魏少许,贴
患处。
  【 主 治 】阴疽,歹肉不化。
  
  三星汤
  【 来 源 】辨证录 , 陈士铎, 1687
  【 处 方 】金银花60克 蒲公英30克 生甘草9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对口痈。
  【 禁 忌 】阴症大溃者,此方不可复投。
  
  三香丸
  【 来 源 】痧胀玉衡 , 郭志, 1675
  【 处 方 】木香 沉香 檀香各15克 砂仁 卜子各24
克 五灵脂18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末,水泛为丸。温白开水送下。
  【 主 治 】过服冷水,胸腹痞闷者。
  
  三香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栝楼皮9克 桔梗9克 黑山栀6克 枳壳6克
郁金6克 香豉6克
  降香末9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 主 治 】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
窍不灵者。
  
  三香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沉香 紫苏 白豆蔻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5 ̄2.1克,柿蒂煎
汤调下。
  【 主 治 】胃冷呃逆,经久不止。
  
  三香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丁香 川椒(取红。如无,以荜ㄗ代之)等分
冰片少许
  【 用 法 】上药为末。敷痛处。
  【 主 治 】牙根肿痛。
  
  三香散
  【 来 源 】痧胀玉衡 , 郭志, 1675
  【 处 方 】木香 沉香 檀香等分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5克,用砂仁汤微冷送
下。
  【 主 治 】过饮冷水,痧不愈者。
  
  三神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蒺藜子(炒) 海桐皮(锉) 草乌头(盐炒熟
,去盐不用)各30克
  【 用 法 】上药同研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
 ̄15丸,温水或盐汤送
  【 主 治 】一切癣疾。
  
  三神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橘红60克 玄胡索(去皮醋煮)30克 当归
(去芦,酒浸,锉,略炒
  )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70丸,加至100丸
  【 主 治 】室女血气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经行涩少
,或经事不调,以致疼痛
  。
  
  三神丸
  【 来 源 】外科精义 , 齐德之, 1335
  【 处 方 】枳壳(炒,去瓤) 皂角(烧存性) 五倍子各
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
0 ̄30丸,空腹时用温
  【 主 治 】痔疾。
  
  三消汤
  【 来 源 】验方新编 , 鲍相, 1846
  【 处 方 】真台党 白术 当归 茯苓 生地各3克 黄柏
知母 黄连 麦冬 天
  花粉 黄芩各2.1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三消。口渴饮水不止,或饮水多而作泻,或儿食
而易饥。
  
  三消散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引: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朴消 焰消 大黄 栀子(炒黑色) 寒水石
南星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生地黄汁调涂贴;或用芙蓉叶汁调
敷亦可。
  【 主 治 】痈疡诸疮,赤肿ɡ痛者。
  
  三黄丸
  【 来 源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校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补丸【 书 名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

  【 处 方 】
  
  三黄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引: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麻黄3.5克 黄耆1.5克 黄芩2.2克
独活3克 细辛1.5克
  【 用 法 】上五味,с咀。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
升,分两次服。一服小汗
  【 主 治 】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
经日不欲饮食。
  【 加 减 】心中热,加大黄1.5克;胀满,加枳实1克;
气逆,加人参2.2克;
  心悸,加牡蛎2.2克;渴,加栝楼2.2克;先有寒,加八
角附子2克
  。
  
  三黄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大黄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栀子27枚。
  【 用 法 】上四味,с咀。以水1升,煮取360毫升,分
三次服。
  【 主 治 】下焦热结,不得大便。
  【 加 减 】若大便秘甚,加芒消28克。
  
  三黄散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大黄 黄连 黄芩各120克
  【 用 法 】上药三味,研细末。每服2克,一日三次。亦可
为丸。
  【 主 治 】黄疸,身体面目皆黄。
  
  三黄散
  【 来 源 】尤氏喉科秘书 , 尤乘, 1675
  【 处 方 】生大黄3克 生蒲黄1.5克 姜黄3克 冰片
0.15克 麝香0.0
  9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白蜜、葱汁、姜汁调敷患处;
或用芭蕉根汁,或用侧柏
  【 主 治 】颈痈、面痈、托腮痈,小儿丹毒。
  
  三黄散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生地(为君) 蒲黄(为臣) 牛黄(为佐)
冰片(为使)
  【 用 法 】上药共为极细末。用芭蕉根汁或侧柏叶汁和蜜调
敷患处;若兼阴症,肿硬
  【 主 治 】头痈,面痈,小儿丹毒。
  
  三黄散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雄黄 硫黄各15克 黄丹 天南星 枯矾 密
陀僧各9克
  【 用 法 】先以姜汁擦患处,再用姜片蘸药擦,后渐黑,次
日再擦,黑散则愈。
  【 主 治 】白癜风。
  
  三棱丸
  【 来 源 】博济方 , 王衮, 1047
  【 处 方 】荆三棱90克(擘破,以好醋600毫升,用文
武火煮。令尽为度,勿放
  铁器中) 枳壳(去瓤,麸微炒)30克 木香30克 青皮
30克 槟
  榔30克 官桂(去皮)30克 甘草60克(炮)
  【 用 法 】上药杵为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
100毫升,去滓温服。
  【 主 治 】积聚气块,或心腹满闷噎塞者。
  
  三棱丸
  【 来 源 】育婴秘诀 , 万全, 1579前
  【 处 方 】三棱(醋炒,煨) 莪术(醋炒) 青皮 陈皮
枳实(炒) 厚朴(姜
  汁炒) 半夏(姜汁炒) 黄连(炒) 香附(醋炒) 川芎
使君子肉
  仁各10.5克 当归3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另取神曲煮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
20 ̄50丸,米饮送下
  【 主 治 】先脾虚,后伤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胀。
  
  三棱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蓬莪术(煨) 益智仁 京三棱(煨,切) 青
皮(去白)各60克 白
  茯苓(焙)120克 甘草(?)9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
大枣一枚(擘破),盐少
  【 功 用 】宽胸利膈,消食和胃。
  【 主 治 】酒食所伤,胸膈不快,腹胁胀满,呕吐酸水,翻
胃腹疼;食积气块,攻刺
  腹胁,不思饮食,日渐羸瘦;年高气弱,三焦痞塞,脘闷不舒

  
  三棱煎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三棱 蓬术各120克 青皮 半夏(汤洗七次
) 麦蘖各90克
  【 用 法 】上药用好醋1.2升煮干,焙为末,醋糊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30 ̄4
  【 主 治 】妇人血Й、血瘕、食积、痰滞。
  
  三痫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荆芥穗60克 白矾30克(半生半枯)
  【 用 法 】上药为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
20丸,用姜汤送下。
  【 主 治 】小儿惊痫。
  
  三解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黄连1.5克 黄芩3克 大黄12克 栀子4
.5克 花粉6克 连翘
  4.5克 半夏3克 茯苓6克 木通3克 泽泻4.5克
青荷梗33
  厘米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
饮胸痞者。
  
  三痹汤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川续断 杜仲(去皮,切,姜汁炒) 防风 桂
心 华阴细辛 人参 白
  茯苓 当归 白芍药 甘草各30克 秦艽 生地黄 川芎
川独活各1
  5克 黄耆 川牛膝各3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为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
加生姜3片,大枣1枚,
  【 主 治 】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
  
  三痹汤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人参 黄耆(酒炒) 白术 当归 川芎 白芍
茯苓各3克 甘草(炙
  ) 桂心 防己 防风 乌头(炮)各1.5克 细辛 生姜
3片 红枣
  2枚
  【 用 法 】上药水煎,不拘时热服。
  【 主 治 】风寒湿气合病,气血凝滞,手足拘挛。
  
  三五七散
  【 来 源 】扁鹊心书 , 窦材, 1146
  【 处 方 】人参 麻黄(去节) 川芎 官桂 当归各30
克 川乌 甘草各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茶水送下,日服三次。
  【 主 治 】贼风入耳,口眼Н斜。
  
  三五七散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大三五七散【 书 名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
  
  三石浸酒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磁石250克 白石英300克(细研) 阳起
石180克
  【 用 法 】上药捣碎,以水淘清后,用生绢袋盛,用酒10
升,浸经五日后,任意暖
  【 主 治 】肾气虚损。
  
  三生萝卜
  【 来 源 】仙拈集 , 李文炳, 1754
  【 处 方 】水萝卜一枚
  【 用 法 】周围钻七孔,入巴豆7粒,入土种之,待其结子
,取子又种,待萝卜成,
  【 主 治 】鼓胀。
  
  三白饼子
  【 来 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 俞根初, 1701
  【 处 方 】白面粉 白糖各6克。
  【 用 法 】饴糖饼化汁,捻作饼子,炉内?熟,划出,加轻
粉12克捣匀。分作二三
  【 功 用 】涤瘀涌痰。
  【 主 治 】哮喘,遇冷饮食而发者。
  
  三豆饮子
  【 来 源 】伤寒总病论 , 庞安时, 1100
  【 处 方 】赤小豆 黑豆 绿豆各270克 甘草30克
  【 用 法 】上件淘净,以水1.6升煮熟。分7份,逐日空
腹时,任性食豆饮汁。永
  【 主 治 】天行疮痘。
  
  三味吐散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古今录验 , 甄立言, 627
  【 处 方 】瓜蒂23克 杜蘅23克 人参7.5克
  【 用 法 】上药捣筛为散。以温汤服3克,小儿、老人减半

  【 主 治 】上气,呼吸喘逆。
  
  三物白散
  【 来 源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白散【 书 名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 处 方 】
  
  三物浴汤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山牡丹(枯叶)1千克 鹿梨根1千克 生姜5
0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以水50升,煮三五沸,浴之。久患
疮疥者,不过三五次浴取
  【 主 治 】遍身疮疥瘙痒。
  
  三和饮子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 处 方 】紫团人参105克 甘草(炙)45克 绵黄耆
(酒浸一宿)150克
  【 用 法 】上药入木臼内,用木杵捣散。每用9克,加生姜
3片,水300毫升,大
  【 主 治 】吐乳,久病乍安,神气未复,寒热往来。
  
  三枯髅酒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天枯髅(即水馒头,收二三年者佳) 地枯髅(
即白烂田螺壳) 水枯髅
  (即莲蓬壳,久者为佳)
  【 用 法 】上烧灰存性,研末。窖小油调下。
  【 主 治 】便红。
  
  三品锭子
  【 来 源 】外科发挥 , 薛已, 1528
  【 处 方 】上品:白明矾60克 白砒31克 乳香10克
没药10克 牛黄9克
  品:白明矾60克 白砒45克 乳香7.5克 没药7.5
克 牛黄1
  克
  【 用 法 】先将砒末入紫泥罐内,次用矾末盖之,以炭火煅
令烟尽,取出研极细末,
  【 主 治 】上品:去十八种痔。中品:去五漏,及翻花瘤,
气核。下品:治瘰疬、气
  核、疔疮、发背、脑疽诸恶证。
  
  三将军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引: 澹寮集验方, 1283年
  【 处 方 】木瓜 吴茱萸(汤泡七次) 大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
粳米、枳壳煎汤下。未应
  【 主 治 】脚气冲心,大便不通,疼痛不仁,喘闷欲死。
  
  三柴胡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柴胡6 ̄9克 芍药4.5克 炙甘草3克 陈
皮3克 生姜3 ̄5片
  当归6克(溏泄者,易以熟地)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
  【 主 治 】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
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
  或病后、产后感冒,宜用解散而因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
  【 加 减 】如微寒咳呕者,加半夏3 ̄6克。
  
  三黄洗剂
  【 来 源 】外伤科学 , 广东, 1974
  【 处 方 】大黄 黄柏 黄芩 苦参各等量
  【 用 法 】共研细末。用10 ̄15克,加入蒸馏水100
毫升,医用石炭酸1毫升
  【 功 用 】清热止痒,保护收敛。
  【 主 治 】各种急性无渗出性皮炎,单纯性皮肤瘙痒。
  
  三棱煎丸
  【 来 源 】活幼口议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京三棱 蓬莪术(炮)各15克 芫花0.3克
鳖甲(去裙ㄦ,米醋炙
  令焦)15克 淡豆豉6克 巴豆21粒(去壳) 川当归1
5克 杏仁
  (去皮、尖,炒)0.3克
  【 用 法 】上药将前四味以米醋250毫升煮干,炒焙为末
,次将当归、杏仁、巴豆
  【 主 治 】婴孩小儿多食生冷,脾胃积滞,久不克化,肚热
脚冷,痞癖寒热;Й瘕,
  中焦不和,脘腹膨胀,气壅不得宣通者。
  
  三一肾气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附余 , 方广, 1536
  【 处 方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俱怀庆者) 山茱萸肉
各120克 牡丹皮 赤
  白茯苓 泽泻 锁阳 龟版各90克 牛膝(川者) 枸杞子
(甘州)
  人参(辽) 麦门冬 天门冬各60克 知母 黄柏 五味子
(辽) 肉
  桂各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0丸,渐加至60 ̄70
  【 主 治 】心肾阴亏,火动遗精,头目眩晕,腰膝酸软,惊
悸失眠。
  【 加 减 】虚甚者,加鹿茸30克,虎胫骨30克。
  
  三才封髓丹
  【 来 源 】医学发明 , 李杲, 1251
  【 处 方 】天门冬(去心) 熟地黄 人参(去芦)各15
克 黄柏90克 缩砂仁
  45克 甘草22.5克(炙)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0丸,用苁蓉15克切作
  【 功 用 】滋阴降火,养血固精。
  【 主 治 】阴虚火炎,梦遗失精,头晕目眩,腰膝无力,嗌
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
  数。
  
  三子养亲汤
  【 来 源 】韩氏医通 , 韩, 1522
  【 处 方 】紫苏子 白芥子 萝卜子
  【 用 法 】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每剂不过9克,布
包,煮作汤饮。不宜煎熬
  【 主 治 】高年咳嗽,气逆痰痞。
  【 加 减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
姜3片。
  
  三子养亲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山楂子 莱菔子 白芥子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消食化痰。
  【 主 治 】食积痰滞,胸腹饱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
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遗
  大肠,时泻时止,或时吐痰,口中觉甘。
  
  三仁承气汤
  【 来 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 俞根初, 1776年
  【 处 方 】大麻仁9克(炒香) 松子仁9克(研透) 小
枳实4.5克(炒香)
  大腹皮6克 光杏仁9克(勿研) 生川军3克(蜜炙) 油
木香1.5
  克 猪胰(略炒)3克
  【 主 治 】胃燥脾约,液枯便闭。
  
  三甲复脉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 麻仁9克 生牡蛎15克 生鳖甲24克 生龟版
30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 功 用 】滋阴潜镇。
  【 主 治 】温邪深入下焦,热深厥甚,心中íí大动,甚或
心胸疼痛,脉象细促者。
  
  三花神佑丸
  【 来 源 】宣明论方 , 刘完素, 1172
  【 处 方 】甘遂 大戟 芫花(醋拌湿,炒)各1.5克
牵牛60克 大黄30克
  (为细末) 轻粉3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初服5丸,以
后每服加5丸,温开水送
  【 主 治 】水湿停留,肿满腹胀,喘嗽淋泌;痰饮入络,肢
体麻痹,走注疼痛;痰饮
  停胃,呕逆不止;风痰涎嗽,头目眩晕;疟疾不已,Й瘕积聚
,坚满痞闷
  ;酒积食积;妇人痰湿侵入胞宫,经行不畅,带下淋沥;伤寒
湿热,腹满实
  痛。
  
  三味安肾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破故纸 小茴香 乳香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
,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 功 用 】补肾纳气。
  【 主 治 】下虚,肾气不得归元,变见杂证,诸药不效者。
  
  三物备急丸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30克 干姜30克 巴豆30克(去皮、
心,熬,外研如脂)
  【 用 法 】上药各须精新,先将大黄、干姜研末,再研巴豆
,与上末和匀共捣为散;
  【 功 用 】攻逐寒积。
  【 主 治 】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
口噤,大便不通。
  三物备急丸
  【 方 论 】
  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中暖脾;大黄苦
泄通降,一
  以制巴豆辛热之毒,一以协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黄之寒,得巴
豆、干姜之
  热,则其性大减。故三药配用,共奏攻逐寒积之功。

  三物香薷饮
  【 来 源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香薷散【 书 名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 处 方 】
  
  三物黄芩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黄芩 苦参各6克 干地黄12克
  【 用 法 】上药с咀,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去滓,分二次温服。
  【 功 用 】清热解毒,养血滋阴。
  【 主 治 】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
痛者。
  
  三物猪苓散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猪苓散【 书 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
  【 功 用 】
  【 主 治 】
  【 禁 忌 】
  【 加 减 】
  
  三品一条枪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明矾60克 白砒45克 雄黄7.2克 乳香
3.6克
  【 用 法 】先将砒、矾入小罐内,炭火煅红,青烟已尽,旋
起白烟,片时,待上下红
  【 功 用 】祛腐化管。
  【 主 治 】痔疮、瘘疮翻花、瘿瘤、瘰疬、疔疮、发背等腐
肉不祛或有瘘管者。
  
  三黄二香散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黄连30克 黄柏30克 生大黄30克 乳香
15克 没药15克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初用茶水调敷,干则易之,继则
用香油调敷。
  【 主 治 】温毒外肿,敷水仙膏后,皮肤有小黄泡如黍米大
者。
  
  三黄石膏汤
  【 来 源 】伤寒总病论 , 庞安时, 110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石膏汤【 书 名 】伤寒总病论 , 庞安时, 1100
  【 处 方 】
  
  三黄四物汤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 黄连 黄芩 大黄
  【 用 法 】上药锉碎。水煎服。
  【 主 治 】月经来前,内热迫血上壅,吐血,衄血。
  
  三黄补血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牡丹皮 黄耆 升麻各3克 当归 柴胡各4.
5克 熟地黄 川芎各6
  克 生地黄9克 白芍药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如麻豆大。每服15克,用水600
毫升,煎至300毫升,
  【 功 用 】补气养血。
  【 主 治 】亡血血虚,面赤善惊,六脉俱大,按之空虚者。
  
  三黄泻心汤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泻心汤【 书 名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
  
  三黄宝蜡丸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藤黄(以秋荷叶露泡之,隔汤煮十余次,去浮沉
,取中,将山羊血拌入,
  晒干)120克 天竺黄(无真者,九转南星代之) 红芽大
戟 刘寄奴
  铅粉 汞(即水银) 乳香 麝香各9克 琥珀6克
  【 用 法 】各研极细末,称准和一处,将水银同铅粉在铁锅
内火上热研成末,入前药
  治疮,以香油隔滚汤化开,敷之甚效。
  【 主 治 】跌打损伤,瘀血奔心;妇人产后恶露不尽,痰迷
心窍,致成怪症;癫狗、
  蛇虫咬伤及恶疮肿毒。现临床有用于头部外伤,脑震荡昏迷。
  
  三黄宝蜡丸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天竺黄90克 雄黄60克 刘寄奴 红芽大戟
(去骨) 麒麟竭各90
  克 归尾45克 朱砂 儿茶各30克 净乳香(去油)9克
琥珀 轻
  粉 水银(同轻粉研不见星) 麝香各9克
  【 用 法 】上药各研为细末,如无真天竺黄,以真胆星90
克代之,再用好黄蜡75
  化少许,鸡翎扫患处。
  【 主 治 】一切跌打损伤及破伤风,或伤力成痨,女人产后
恶露不尽,瘀血奔心,痰
  迷心窍,危在旦夕者。
  【 禁 忌 】服药后忌凉水、生冷、烧酒三日,如不忌此酒,
则药无功。
  
  三黄枳术丸
  【 来 源 】内外伤辨 , 李杲, 1231
  【 处 方 】黄芩60克 黄连(酒洗) 大黄(湿纸裹煨)
神曲(炒) 橘皮 白
  术各30克 枳实(麸炒)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一倍。
每服50丸,白汤送下。
  【 主 治 】肉食面积停滞肠胃,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
泻而不爽者。
  
  三黄枳朴丸
  【 来 源 】幼科发挥 , 万全, 1579前
  【 处 方 】黄连 黄芩 黄柏(皆酒炒)各9克 大黄(酒
煨)15克 枳实(麸炒
  ) 厚朴(姜汁炒) 槟榔各6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麻子大。用生姜汤
送下。
  【 主 治 】湿热成痢,并有食积者。
  
  三黄凉膈散
  【 来 源 】喉科紫珍集 , 朱翔宇, 1804
  【 处 方 】上川连 栀子 黄柏 黄芩 川芎 赤芍 甘草
苏薄荷 青皮 陈皮
  金银花 花粉 当归 射干 元参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加灯心0.3克,淡竹叶24片为引,水煎
服。
  【 功 用 】清热解毒,凉膈利咽。
  【 主 治 】热毒上攻咽喉,初起咽喉不利,继则红肿疼痛,
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者。
  
  三黄解毒汤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黄连解毒汤【 书 名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
  
  三黄熟艾汤
  【 来 源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 处 方 】黄芩9克 黄连3克 黄柏9克 熟艾6克
  【 用 法 】上药锉碎。以水600毫升,煎至400毫升,
去滓温服。
  【 主 治 】热痢。
  
  三脘痞气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 白豆蔻(去皮) 青皮(去白) 陈皮(
去白) 荆三棱(炮)各
  30克 大腹子22克 半夏(汤洗七次)60克 缩砂仁
槟榔 沉香
  各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渐加至50
  【 主 治 】三焦痞滞,气不升降,水饮停积,不得流行,胁
下虚满,或时刺痛。
  
  三棱消积丸
  【 来 源 】内外伤辨 , 李杲, 1231
  【 处 方 】京三棱(炮) 广ㄎ(炒) 炒曲各21克 青
橘皮 巴豆(和糯米或粳
  米黑焦,去米) 茴香(炒) 陈橘皮各15克 丁皮 益智
各9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10丸,加至20丸,
  【 主 治 】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三加减正气散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藿香9克(连梗叶) 茯苓皮9克 厚朴6克
广皮4.5克 杏仁9克
  【 用 法 】水1升,煮取500毫升,分两次服。
  【 主 治 】湿浊郁滞,气机不宣,脘闷,苔黄。
  
  三物大建中汤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大建中汤【 书 名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
  
  三物茵陈蒿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小品方 , 陈延之, 473前
  【 处 方 】茵陈蒿9克 栀子9克 石膏30克
  【 用 法 】上药先用水800毫升煎前二味,煮取400毫
升,去滓取汁,再将石膏
  【 主 治 】黄疸,身目皆黄。
  
  干姜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深师方, 479年前
  【 处 方 】干姜12克 紫菀3克 杏仁9克(去皮、尖、
双仁,切) 麻黄(去节
  )12克 桂心 甘草(炙)各6克 五味子3克
  【 用 法 】上七味,切。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分二次服。
  【 主 治 】肺中有寒,咳逆上气。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生葱等。
  
  干姜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干姜15克(炮裂,锉) 桂心15克 款冬花
15克 细辛0.9克
  白术0.9克 甘草0.9克(炙微赤,锉) 附子30克(
炮裂,去皮
  、脐) 五味子0.9克 木香0.9克
  【 用 法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入
大枣2枚,煎至150毫
  【 主 治 】寒邪伤肺,气嗽短气,心胸不利,不思饮食。
  
  干葛汤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白干葛 枳壳(炒) 半夏(制) 茯苓 生干
地黄 杏仁各15克 黄
  芩 甘草各7.5克
  【 用 法 】上药锉碎。每服9克,用黑豆100粒,生姜5
片,白梅1个,水煎服。
  【 主 治 】酒痔。
  
  干颓汤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生箭耆150克 当归30克 甘枸杞果30克
净杭萸肉30克 生滴
  乳香9克 生明没药9克 真鹿角胶18克(捣碎)
  【 用 法 】先将黄耆煎十余沸,去滓;再将当归、枸杞、萸
肉、乳香、没药入汤同煎
  【 主 治 】肢体痿废,或偏枯,脉象极微细无力者。
  
  干蟾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干蟾1枚(涂酥,炙微焦) 木香3.7克 肉
豆蔻2颗(去壳) 雄黄
  7.5克(细研) 丁香3.7克 熊胆3.7克(细研)
胡黄连7.
  5克 朱砂7.5克(细研) 青黛7.5克(细研) 麝香
7.5克(
  细研) 赤石脂7.5克 代赭7.5克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研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一
岁儿每服2丸,以粥饮送
  【 主 治 】小儿乳疳,腹大黄瘦,或时吐乳,壮热下痢。
  
  干蟾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干虾蟆1枚(涂酥炙微黄) 漏芦30克 菖蒲
30克 雄黄0.9克(
  细研) 朱砂0.9克(细研) 麝香0.3克(细研)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研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
服5丸,以粥饮送下,一
  【 主 治 】小儿无辜疳痢,黄瘦腹痛,或腹内有虫。
  
  干蟾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干蟾1枚(烧灰) 龙柏花 地骨皮 没药各7
.5克 麝香3克
  【 用 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有口齿疳疮蚀破者,先以消
石少许掺之,相次以此药
  【 主 治 】走马牙疳。
  
  干姜甘草汤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甘草干姜汤【 书 名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
  
  干姜附子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干姜60克 附子5克(生用)
  【 用 法 】上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
滓,顿服。
  【 主 治 】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
静,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干葛石膏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干葛 柴胡 黄芩 石膏 枳壳 广皮 甘草
木通 紫苏梗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阳明燥火,胁肋疼痛。
  
  干葛防风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干葛 防风 石膏 甘草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外感齿痛,属阳明风热者。
  
  干嗽补肺膏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生地1千克 杏仁60克 生姜 白蜜各120

  【 用 法 】上药捣为泥,饭上蒸五七度,每于五更挑3匙咽
下。
  【 主 治 】肺中津液不足,干嗽。
  
  干蝎天麻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干蝎(全者,炒)10枚 曼陀罗7朵 天麻
乳香(研) 天南星(炮
  ) 丹砂(研)各0.3克
  【 用 法 】上药六味,捣研为细散。每服0.5克,用薄荷
煎汤调下,不拘时候。
  【 主 治 】小儿慢惊风。
  
  干姜人参半夏丸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干姜 人参各14克 半夏28克
  【 用 法 】上药三味为末,以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饮服10丸,一日三次
  【 主 治 】妇人妊娠呕吐不止。
  
  干葛黄芩黄连汤
  【 来 源 】伤寒大白 , 秦之桢, 171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书 名 】伤寒大白 , 秦之桢, 1714
  【 处 方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6克
  【 用 法 】上药四味,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去滓,分二次温服。
  【 主 治 】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
  
  土龙散
  【 来 源 】伤科汇纂 , 胡廷光, 1815
  【 处 方 】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土,洗净,焙干,研末)
  【 用 法 】每服6克,用葱白、生姜煎汤送下。衣被盖暖,
出汗即愈。
  【 主 治 】打伤将死,痛风。
  
  土狗散
  【 来 源 】医宗必读 , 李中梓, 1637
  【 处 方 】土狗(一名蝼蛄)
  【 用 法 】焙干为末。用上半节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节即消
下身之水,左可消左,右
  【 主 治 】水肿胀满。
  
  土鳖酒
  【 来 源 】仙拈集 , 李文炳, 1754
  【 处 方 】土鳖10余个(焙干)
  【 用 法 】上药研末,滚黄酒冲服。
  【 主 治 】损伤骨折。
  
  土大黄膏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硫黄240克 生矾120克 点红川椒60克
  【 用 法 】上药各研为末,用土大黄根捣汁,和前药调成膏
。新癣抓损擦之,多年顽
  【 主 治 】干湿顽癣,不论新久,但皮肤顽厚,串走不定,
惟痒不痛者。
  
  土荆皮散
  【 来 源 】青囊立效秘方 , 李彭年, 1883
  【 处 方 】土荆皮 吴茱萸 洋庄 西丁 人信 斑蝥 番
八仁 明矾 川椒 细辛
  桃丹各9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烧酒浸搽。
  【 主 治 】一切风湿癣癞痒风。
  
  土萆汤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土萆ㄉ(即土茯苓)60 ̄90克
  【 用 法 】上药以水6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不拘时
候,徐徐服之。若患久或
  【 主 治 】杨梅疮,瘰疬,咽喉恶疮,痈漏溃烂,筋骨拘挛
疼痛。
  
  土茯苓合剂
  【 来 源 】实用中医外科学 , 尚德俊, 1986
  【 处 方 】土茯苓30 ̄60克 银花12克 威灵仙9克
白鲜皮9克 生甘草6
  克 苍耳子15克
  【 用 法 】上药加水800毫升,煎成400毫升,每日服
一剂,分早、中、夜三次
  【 功 用 】凉血,清热,解毒。
  【 主 治 】梅毒。
  
  下气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半夏9克 生姜9克 人参4.5克 橘皮9克
(一方无人参)
  【 用 法 】上药四味,с咀。以水700毫升,煮取300
毫升,分三次服,日服三
  【 主 治 】脾虚气滞,胸满腹胀。
  
  下甲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下甲(即龟版)150克 侧柏45克 香附9
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姜汁浸地黄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30丸,空腹时用白汤
  【 主 治 】阴虚气滞,胸闷发热。
  
  下虫丸
  【 来 源 】直指小儿方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苦楝根皮(酒浸,焙) 贯众 木香 桃仁(浸
,去皮,焙) 芜荑(焙
  ) 鸡心槟榔各6克 鹤虱(炒)3克 轻粉1.5克 干虾
蟆(炙焦)
  9克 使君子(略煨,取肉)50枚
  【 用 法 】上药为末,飞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
天明时用清肉汁送下。
  【 主 治 】疳蛔诸虫。
  
  下虫丸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苦楝皮(去外粗皮,用根皮为上,树皮次之)
  【 用 法 】上一味为末,面糊为丸,如弹子大。如欲 服药
,宜戒午饭,晡时预食油
  【 主 治 】虫积。
  
  下乳汤
  【 来 源 】揣摩有得集 , 张东川, 1888
  【 处 方 】生耆9克 当归9克 白术4.5克(炒) 川
芎4.5克(炒) 甲珠
  0.9克 通草3克 王不留行15克(炒) 川贝3克(去
心) 漏芦
  6克 白芷1.5克 桔梗2.4克 生草1.8克 藕节3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妇人气血两亏,产后无乳。
  
  下积丸
  【 来 源 】直指小儿方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丁香 缩砂仁各12个 使君子5个(焙) 乌
梅肉(焙) 川巴豆肉各
  3个(不去油)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和匀,烂饭为丸,如麻子大。每
服3丸,用橘皮煎汤送下
  【 主 治 】乳食伤积,心腹胀满,气粗壮热,或泻或呕。
  
  下*番锭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蛇床子15克 枯矾30克 川椒9克 樟脑9
克 雄黄12克 芥穗9
  克 五倍子9克 硇砂9克
  【 用 法 】上药八味,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老蜜为锭,重
12克。用丝棉包裹,长
  【 功 用 】清热,去湿,止痒。
  【 主 治 】妇人下р,阴门刺痒,湿热下注,溃流黄水。
  
  下瘀血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9克 桃仁20枚 ㄨ虫20枚(熬,去足

  【 用 法 】上药三味为末,炼蜜和为4丸。以酒200毫升
,煎1丸,取160毫升
  【 主 治 】产妇瘀阻腹痛,及瘀血阻滞,经水不利,腹中Й
块等。
  
  下气槟榔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槟榔30 ̄60克 木香30克 陈橘皮45克
(汤浸,去白、瓤,焙)
  碎,微炒)
  【 用 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
入生姜4克,煎至150
  【 主 治 】膈气,心胸冷硬结痛。
  
  下乳涌泉散
  【 来 源 】清太医院配方
  【 处 方 】当归 川芎 天花粉 白芍药 生地黄 柴胡各
30克 青皮 漏芦 桔
  梗 木通 白芷 通草各15克 穿山甲45克 王不留行9
0克 甘草
  7.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 ̄9克,临卧时用黄酒调
下。
  【 主 治 】产后乳汁不行。
  
  大中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党参12克 制熟附2.1克 茯苓9克 白术
4.5克 当归6克 广
  皮3克 厚朴3克 枳壳3克 乌药3克 木香1.5克 大
枣2枚 姜
  3片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脾虚下痢,食少神疲,胸腹时痛者。
  
  大白散
  【 来 源 】解围元薮 , 沈之问, 155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消毒丹【 书 名 】解围元薮 , 沈之问, 1550
  【 处 方 】
  
  大宁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黑豆20粒 甘草8厘米(生用) 粟壳2个(
去须蒂,半生半炒)
  【 用 法 】上为粗末,作一服。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
片,煎至160毫升,去
  【 主 治 】妊娠下利赤白;及泄泻,腹痛者。
  
  大圣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白茯苓(去皮) 川芎 麦冬(去心) 黄耆(
去芦,蜜水炙) 当归(
  去芦,酒浸)各30克 木香(不见火) 人参 甘草(炙)
各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
姜5片,煎至160毫升
  【 功 用 】安养胎气。
  【 主 治 】妊娠心神忪悸,睡中多惊,两胁膨胀,腹满急痛
,坐卧不宁,气急迫逼。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大成汤
  【 来 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蔺道人, 841--846
  【 处 方 】大黄120克 川芒消 甘草 陈皮 红花 当
归 苏木 木通各6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6克。用水225毫升,煎10
 ̄15分钟,去滓温服。
  【 主 治 】受伤甚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
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
  【 禁 忌 】孕妇、小儿莫服。
  【 加 减 】如大小便未通者,加朴消。
  
  大安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山楂60克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30克
陈皮 萝卜子 连翘各
  15克 白术6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粥糊为丸。每服6 ̄9克,温开水送
下。
  【 功 用 】消食导滞。
  【 主 治 】食积。
  
  大安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白芍4.5克(酒炒) 五味子1.5克 牡蛎
12克(煅,研) 龙齿
  6克 木瓜3克(酒炒) 枣仁6克(炒,研) 地黄15克
人参15
  克 茯苓6克 柏仁6克
  【 用 法 】金器1具,同煎服。
  【 主 治 】惊伤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心悸筋惕。
  
  大红丸
  【 来 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蔺道人, 841--846
  【 处 方 】何首乌(焙干)500克 川乌710克(火煨
坼) 天南星500克(
  焙) 芍药500克(焙) 土当归300克(焙) 骨碎补
500克(
  姜制,焙) 牛膝300克(酒浸,焙) 细辛250克(去
苗、叶,焙
  ) 赤小豆540克(焙) 自然铜120克(煅存性) 青
桑炭2.5千
  克(煅,醋淬,少此一味亦可,其上俱要制、焙后方称)
  【 用 法 】上药同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
砂为衣。每服30丸,温
  【 主 治 】跌打损伤,骨碎筋断,疼痛痹冷,内外俱损,瘀
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
  痛倦。
  【 禁 忌 】孕妇忌服。
  
  大红膏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南星60克 银朱 血竭 消石 朝脑各9克
轻粉 乳香各6克 猫头
  骨1具(煅) 石灰30克(用大黄9克,切片,同炒石灰成
红色后去大
  黄)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陈米醋熬稠,调药敷核,三日一
换。
  【 主 治 】瘰疬痰核结块,不分新久,但未穿破者。
  
  大豆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90克 黄
耆(锉)30克 防风(
  去叉) 白术(锉)各45克 防已 麻黄(去根、节) 赤
茯苓(去黑
  皮) 甘草(炙)各60克
  【 用 法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15克,先用水450毫
升,加大豆30克,煮熟
  【 主 治 】风水周身肿满,短气欲绝。
  
  大豆酒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大豆60克(炒) 清酒60毫升
  【 用 法 】将豆炒至声绝,即下酒投之,煮一二沸,去滓顿
服。复卧汗愈。口噤,拗
  【 主 治 】老人卒中风,口噤,身体反张不语。
  
  大补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黄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120克
熟地黄(酒蒸) 龟版
  (酥炙)各18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猪脊髓炼蜜为丸。每服70丸,空
腹时用盐开水送下。
  【 功 用 】滋阴降火。
  【 主 治 】肝肾阴虚,由虚生热。骨蒸潮热,盗汗,足膝疼
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
  有力。
  大补丸
  【 方 论 】
  方中黄柏、知母苦寒泻火,熟地大补肾阴,龟版、猪脊髓属血
肉之品,填
  精益髓。诸药合用,补阴与泻火并重,且泻火可存阴,滋阴可
制火,共收
  滋阴降火之效。

  大补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川黄柏(炒褐色)
  【 用 法 】上药研末,水泛为丸。每次3 ̄6克,气虚以补
气药送下,血虚以补血药
  【 功 用 】去肾经火,燥下焦湿。
  【 主 治 】筋骨软。
  
  大补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十补丸【 书 名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
  
  大补丸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天冬(去心) 麦冬(去心) 菖蒲 茯苓 人
参 益智仁 枸杞子 地
  骨皮 远志肉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酒
送下30丸。
  【 主 治 】妇人瘦弱,血少不能受孕者。
  
  大青汤
  【 来 源 】肘后方 , 葛洪, 363前
  【 处 方 】大青12克 甘草 阿胶各6克 豉5克
  【 用 法 】上药以水1升,煮二物,取300毫升,去滓;
纳豉煮三沸,去滓;乃纳
  【 主 治 】温毒发斑,或伤寒热病七八日,发汗不解,及吐
下后热不除,下利不止者
  。
  
  大青汤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大青 木通 元参 桔梗 知母 山栀 升麻
石膏
  【 用 法 】水煎,调路东黄土末6 ̄9克服之。
  【 主 治 】风寒所冲,毒邪内陷,疹子出一日即没;温毒发
斑,其形ɡ肿,如蚊蚤所
  啮,或成片如锦纹云霞。
  【 加 减 】如大便结闭,口干腹胀,身热烦躁者,此热秘也
,加酒炒大黄。
  
  大青膏
  【 来 源 】小儿药证直诀 , 钱乙, 1119
  【 处 方 】天麻(末)3克 白附子(末,生)4.5克
青黛(研)3克 蝎尾(
  去毒,生,末) 乌梢蛇肉(酒浸,焙干,取末)各3克 朱
砂(研)0
  .3克 天竺黄(研)3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1
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
  【 主 治 】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口中气热者。
  
  大枣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大枣15枚 黄耆12克 附子6克 生姜6克
麻黄6克 甘草3克
  【 用 法 】上六味,с咀。用水700毫升,煎取300毫
升,每服100毫升,一
  【 主 治 】历节疼痛。
  
  大枣汤
  【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甘草小麦大枣汤【 书 名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
1150
  【 处 方 】
  
  大泽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天冬6克 生地18克 人参4.5克 龟版2
4克 麦冬4.5克 茯
  神6克 柏仁6克 蛤粉12克 丹参6克 石斛6克 灯心
100厘米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色绛红,边尖破碎,舌
有血痕而痛者。
  
  大顺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蒺藜12克 郁金6克 乌药3克 白术3克
广皮3克 厚朴3克 木
  香1.5克 青皮3克 茯苓6克 枳壳3克 橘饼12克
煨姜3片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肝郁下利,胁痛腹痛,噫气食少。
  
  大顺汤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野党参30克 当归30克 生赭石(轧细)6
0克
  【 用 法 】用冬葵子炒爆3克作引,或向日葵花瓣3克作引
皆可,无二物作引亦可。
  【 主 治 】难产。
  
  大造丸
  【 来 源 】本草纲目 , 李时珍, 1578
  引: 诸证辩疑 , 吴球, 1537
  【 处 方 】紫河车1具(男用女胎,女用男胎,初生者,米
泔洗净,新瓦焙干研末,
  或以淡酒蒸熟,捣晒研末,气力尤全,且无火毒) 败龟版(
年久者,童
  便浸三日,酥炙黄,或以童便浸过,石上磨净,蒸熟晒研,尤
妙)60克
  去苗,酒浸,晒)36克 肥生地黄75克(入砂仁8克,白
茯苓60克
  ,绢袋盛,入瓦罐,酒煮七次,去茯苓、砂仁不用,杵地黄为
膏,听用)
  【 用 法 】上药各不犯铁器,为末,同地黄膏入酒,米糊丸
,如小豆大。每服80 ̄
  【 功 用 】滋阴养血,补益肺肾。
  【 主 治 】虚损劳伤,肺肾阴虚,精血不足,咳嗽少痰,潮
热盗汗,夜梦遗精,形体
  消瘦;老年气血衰少,精血不足,腰膝г软,步履不便,小儿
发育不良,
  筋骨软弱;以及久病虚损,舌红少苔,脉细数。
  【 加 减 】夏月加五味子21克。女人去龟版,加当归60
克,以乳煮糊为丸;男子
  遗精,女子带下,并加牡蛎粉30克。
  
  大营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当归6 ̄15克 熟地9 ̄21克 枸杞6克
炙甘草3 ̄6克 杜仲6
  克 牛膝4.5克 肉桂3 ̄6克
  【 用 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 主 治 】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
,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
  。
  【 加 减 】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
必加制附子3 ̄6克;如
  带浊腹痛者,加破故纸3克(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
术;中气虚
  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3 ̄6克。
  
  大黄丸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古今录验 , 甄立言, 627
  【 处 方 】大黄7.5克 消石7.5克 大戟7.5克(
熬) 甘遂7.5克(熬
  ) 芫花7.5克(熬) 椒目7.5克 葶苈7.5克
  【 用 法 】上七味,捣末下筛,以蜜和丸,如小豆大。先饮
服1丸,一日二次。渐增
  【 主 治 】十水。
  
  大黄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大黄(炮,锉)15克 桔梗(炒) 枳壳(麸
炒,去瓤) 川芎 羌活
  (去芦头) 木香 柴胡(去苗) 独活(去芦头)各8克
牵牛子30
  克(半炒熟半生用)
  【 用 法 】上药九味,捣罗为末,煮莱菔熟,入药末,同于
木臼内捣匀,丸如梧桐子
  【 功 用 】通便泄热,理气止痛。
  【 主 治 】大肠热秘,心胸烦躁,头痛便难,腹胁胀满,口
舌干燥。
  
  大黄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张文仲方 , 张文仲, 690
  【 处 方 】大黄6克 黄连6克(去毛) 黄柏6克 栀子
6克(擘)
  【 用 法 】上四味,切。用水800毫升,煮六七沸,纳豉
12克,葱白7茎,煮取
  【 主 治 】天行,五六日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
饮食。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
  
  大黄汤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大黄10克
  【 用 法 】上药细锉。用好酒300毫升,同浸半日许,再
同煎至230毫升,去大
  【 主 治 】久痢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大黄汤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大黄(锉,炒) 牡丹皮 消石(研) 芥子
桃仁(汤浸,去皮、尖、
  双仁,炒)各15克
  【 用 法 】上药锉碎。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
150毫升,去滓,空腹
  【 主 治 】肠痈。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局
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数,
  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未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大黄散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集验方 , 姚僧垣, 580
  【 处 方 】大黄120克 黄连120克 黄芩120克
  【 用 法 】上三味,捣筛为散。先食服3克,一日三次。亦
可为丸服。
  【 主 治 】黄疸,身体面目皆黄。
  
  大惊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蛇黄(火煅,醋淬九次,研飞)6克 青礞石(
研)3克 朱砂(研飞)
  9克 虾ㄩ灰 雄黄各3克 铁粉(研)7.5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用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1丸。煎薄荷水磨剪刀股
  【 主 治 】惊风诸痫,壮热昏愦,神志恍惚,痰涎壅塞,或
发搐搦,目睛直视。
  
  大惊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大安神丸【 书 名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
  
  大智丸
  【 来 源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泄水丸【 书 名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 处 方 】
  
  大蓟散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大蓟根(洗) 犀角(镑) 升麻 桑白皮(炙
) 蒲黄(炒) 杏仁(
  去皮、尖) 桔梗(去芦,炒)各30克 甘草(炙)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姜
5片,煎至180毫升,
  【 主 治 】饮啖辛热,热邪伤肺,肺痈吐血。
  
  大七气汤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七气汤【 书 名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
  
  大七香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香附子(炒)6千克 麦蘖(炒)3千克 丁
香皮10千克 缩砂仁
  炒) 陈皮(去白,洗)各7.5千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粒,盐
酒、盐汤嚼下。如月水不
  【 主 治 】脾胃虚寒,不思饮食,心膈噎塞,渐成膈气,下
利腹痛,醉酒呕吐,冷痃
  翻胃,霍乱吐泻。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生冷、肥腻。
  
  大七香丸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 处 方 】木香 丁香 檀香 甘松 丁皮 橘皮 砂仁
白豆蔻 三棱 莪术(醋
  煮)各120克 大茴香7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
姜汤送下。
  【 主 治 】饮食停滞,中脘气郁,水谷不分,致患泄泻肠鸣
,胸膈痞闷,腹急而痛,
  泻则腹下须臾又急,或腹急气塞而不痛者。
  
  大三脘散
  【 来 源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 处 方 】独活30克 白术22.5克 甘草22.5克
(微炙) 干木瓜(切,
  焙干)30克 紫苏30克 大腹皮30克(炙黄用) 陈橘
皮22.5
  克 沉香30克 木香22.5克 川芎22.5克 槟榔2
2.5克
  【 用 法 】上十一味,共为粗散。每服7.5克,用水30
0毫升,煎至150毫升
  【 主 治 】三焦气逆,胸膈虚痞,两胁胀痛,面手浮肿,大
便秘结。
  
  大山楂丸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生山楂10千克 麦芽(炒)1.5千克 神曲
(炒)1.5千克
  【 用 法 】共研为细粉,过罗,每500克细粉,加白糖2
50克,炼蜜为丸,每丸
  【 功 用 】消食化滞,调和脾胃。
  【 主 治 】脾胃失和,饮食不香,停食停水,消化不良。
  
  大山蓣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薯蓣丸【 书 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
085
  【 处 方 】
  
  大川芎丸
  【 来 源 】宣明论方 , 刘完素, 1172
  【 处 方 】川芎500克 天麻12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10丸。每服
1丸,食后用茶、酒送下
  【 主 治 】首风眩晕,及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体拘倦。
  
  大川芎丸
  【 来 源 】医门法律 , 喻昌, 1658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川芎丸【 书 名 】医门法律 , 喻昌, 1658
  【 处 方 】
  
  大川芎汤
  【 来 源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四物汤【 书 名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 处 方 】
  
  大已寒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荜菝 肉桂各2千克 干姜(炮) 高良姜3千

  【 用 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
0粒,食后用米饮汤送下
  【 主 治 】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н痛,胁肋胀满,泄
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
  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
,四肢怠惰
  。
  
  大五柔丸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大黄 芍药 枳实 苁蓉 葶苈 甘草 黄芩
牛膝各60克 桃仁10
  0枚 杏仁40枚
  【 用 法 】上十味,研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酒下
3丸,渐加至20丸,一
  【 主 治 】藏气不调,大便难。
  
  大分清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茯苓 泽泻 木通各6克 猪苓 栀子(或倍之
) 枳壳 车前子各3克
  【 用 法 】用水300毫升,煎取240毫升,空腹时温服

  【 主 治 】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极痛;或湿
热下痢,黄疸溺血,邪热
  蓄血,腹痛淋闭。
  【 加 减 】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草龙胆;大便坚硬胀
满者,加大黄6 ̄9克;
  黄疸小水不利,热甚者,加茵陈6克;邪热蓄血,腹痛者,加
红花、青皮
  各4.5克。
  
  大乌头煎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乌头煎【 书 名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
  
  大正气散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附子(炮,去皮、脐) 厚朴(姜汁制) 桂心
甘草(炙) 干姜(炮
  ) 陈皮各30克 茱萸15克(微炒)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
5片,大枣1枚,同煎至
  【 主 治 】瘴疟,霍乱吐泻。
  
  大正气散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厚朴(姜制,炒) 藿香叶 半夏(汤泡七次)
橘红 白术各30克
  甘草(炙) 槟榔 桂枝(不见火) 枳壳(去瓤,麸炒)
干姜(炮)
  各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
姜5片,枣子2枚,煎至
  【 主 治 】脾胃怯弱,风寒湿气内侵,心腹胀满,有妨饮食

  
  大戊己丸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 处 方 】荜茇 肉桂各120克 干姜(炮) 良姜各1
8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酮子大。空腹时用米
饮送下30丸。
  【 主 治 】湿泻。
  
  大四斤丸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宣木瓜(去瓤,切,焙) 天麻(锉) 牛膝(
锉,焙) 苁蓉(洗,切
  ,焙)各500克(用好酒5升浸三日) 熟附子 虎骨(酥
炙)各60
  克 当归23克 乳香 没药 五灵脂各15克 麝香3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浸药酒调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 ̄40丸,用
  【 主 治 】风寒湿毒与血气相搏,筋骨缓弱,四肢г疼痒痹
;亦治脚气。
  
  大生脉汤
  【 来 源 】赤水玄珠 , 孙一奎, 1584
  【 处 方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天冬 黄柏 川归 牛膝
红花 枸杞子 生地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心热脉痿,胫纵不任地。
  【 加 减 】有汗,加黄耆。
  
  大瓜蒌散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大瓜蒌1个(捣烂) 红花少许 甘草
  【 用 法 】上药为末。水煎服。
  【 主 治 】受暑胁痛,皮黄发泡者。
  
  大半夏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半夏9克(洗,完用) 人参6克 白蜜20毫

  【 用 法 】上三味,用水1.2升,和蜜扬之240遍,煮
药取500毫升,温服2
  【 功 用 】补中降逆。
  【 主 治 】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大半夏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半夏9克 人参6克 白蜜20毫升,白术3克
生姜9克
  【 用 法 】上五味с咀。用水500毫升,和蜜扬之200
 ̄300下,煮取300
  【 主 治 】胃反不能受食,食已即吐者。
  
  大芎辛汤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辛汤【 书 名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
  
  大芎黄汤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川芎60克 羌活 黄芩 大黄各3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5 ̄20克,用水230毫升
,同煎至160毫升,去
  【 主 治 】破伤风,脏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
  
  大安神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人参(去芦) 茯苓各15克 甘草30克(炙
) 僵蚕(去丝)7.5
  克 白术15克(煨) 桔梗尾7.5克 辰砂15克 全蝎
5个(去毒
  ) 金银箔各6片 麦门冬(去心,炒) 木香各15克 酸
枣仁30克
  (汤去皮、壳,蛤粉炒) 大赭石15克(醋煮)
  【 用 法 】上药为末,水丸或蜜丸。急惊潮热,竹青、薄荷
叶煎汤下;夜啼,灶心土
  【 功 用 】安神定惊。
  【 主 治 】小儿心热,夜啼烦躁。
  
  大防风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川芎(抚芎不用) 附子(炮,去皮、脐)各4
5克 熟干地黄(洗)
  白术 防风(去芦) 当归(洗,去芦,酒浸,焙,炒) 白
芍药 黄耆
  甘草(炙) 牛膝(去芦,酒浸,切微炒)各30克
  【 用 法 】上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
姜7片,大枣1枚,同煎
  【 功 用 】祛风顺气,活血脉,壮筋骨,除寒湿,逐冷气。
  【 主 治 】痢风,患痢后脚痛痪弱,不能行履;鹤膝风,两
膝肿大疼痛,髀胫枯瘦,
  但存皮骨,拘挛ь卧,不能屈伸。
  
  大芦荟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 厚朴(姜炒) 青
皮 枳实(炒) 槟榔
  神曲(炒) 山楂(去子) 麦芽(炒) 三棱(煨) 莪术
(煨) 砂
  仁 茯苓 黄连 胡黄连 芜荑仁 使君子 青黛 芦荟各等

  【 用 法 】上为细末,用使君子壳煎汤浸蒸饼为丸,如弹子
大。每服1丸,清米汤化
  【 主 治 】小儿五疳,皮黄肌瘦,发直尿白,肚大青筋,好
食异物,或吐或泻。
  
  大连翘饮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连翘 瞿麦 滑石 车前子 牛蒡子 赤芍 山
栀 木通 当归 防风
  黄芩 柴胡 甘草 荆芥 蝉蜕 石膏各1.5克
  【 用 法 】用水400毫升,加灯心20根,煎至320毫
升,母子同服。
  【 主 治 】小儿丹毒发热,痰涎壅盛,一切诸疮痧疹,颈项
生核,或伤风、伤寒,、
  时行发热。
  
  大羌活汤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羌活 升麻各3克 独活2.1克 苍术 防风
(去芦) 威灵仙(去芦
  ) 白术 当归 白茯苓(去皮) 泽泻各1.5克
  【 用 法 】上十味,с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
150毫升,去滓温服,
  【 主 治 】肢节疼痛,屈伸不利,心下痞满,身体沉重,不
欲饮食,食即欲吐,面色
  萎黄,精神减少,脉沉而缓。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酒、面、生冷、硬物。
  
  大羌活汤
  【 来 源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引: 经验秘方, 132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九味羌活汤【 书 名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引: 经验秘方, 1320前
  【 处 方 】
  
  大补元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人参少则用3 ̄6克,多则用30 ̄60克 山
药(炒)6克 熟地少则
  用6 ̄9克,多则用60 ̄90克 杜仲6克 当归6 ̄9克
(若泄泻者
  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 ̄9克,
炙甘草3 ̄
  6克
  【 用 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 功 用 】救本培元,大补气血。
  【 主 治 】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证。
  【 加 减 】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气
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
  ,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
滑泄者,加
  五味、故纸之属。
  大补元煎
  【 方 论 】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当归滋阴补血,人参与熟地相配,
即是景岳之
  两仪膏,善治精气大亏之证,枸杞、萸肉补肝肾,杜仲温肾阳
,甘草助补
  益而和诸药。诸药配合,功能大补真元,益气养血,故景岳曾
称此方为“
  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大补心丹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黄耆(蜜炙) 茯神 人参 酸枣仁(炒) 熟
地黄各30克 远志(去
  心,炒) 五味子 柏子仁各15克(别研)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
每服30丸,米汤或温酒
  涎潮,防风汤下。
  【 功 用 】益气养血,补心安神。
  【 主 治 】思虑过度,神志不宁,语言重复,忪悸眩晕,自
汗呕吐,泻利频数;大病
  后虚烦不得眠,羸瘦困乏。
  
  大补心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黄芩 附子各3克 甘草 茯苓 桂心各9克
石膏 半夏 远志各12
  克 生姜10克 大枣20枚 饴糖50克 干地黄 阿胶
麦门冬各9
  克
  【 用 法 】上十四味,с咀。用水1.5升,煮取500毫
升,汤成下糖,分四服。
  【 主 治 】虚损不足,心气虚弱,心悸,时或妄语,四肢乏
力,面色不荣。
  
  大补阴丸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大补丸【 书 名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
  
  大阿胶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麦门冬(去心) 丹参 贝母(炒) 防风(去
芦、叉、头) 柏子仁
  茯神(去木) 杜仲(去粗皮,炒) 百部根各15克 干山
药 阿胶(
  炒) 茯苓(去皮) 熟干地黄 五味子各30克 远志(去
心) 人参
  各7.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30克作24丸。每次
1丸,用水200毫升,
  【 主 治 】肺虚客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悸,肢体倦疼,咽
干口燥,渴欲饮冷,多吐
  涎沫,或有鲜血,肌瘦发热,减食嗜卧;恼怒房劳,肺胃致伤
,吐血呕血
  。
  
  大阿魏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南星 半夏 山楂 神曲 麦芽 黄连各30克
连翘 阿魏 瓜蒌仁
  贝母各15克 风化消石碱 萝卜子 胡黄连各7.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姜汁浸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30丸,白开水送下。
  【 主 治 】积聚。
  
  大青龙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
5克(炙) 杏仁6克(
  去皮、尖) 生姜9克(切) 大枣10枚(擘) 石膏20
克(碎)
  【 用 法 】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
毫升,去上沫,纳诸药,
  【 功 用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 主 治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
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
  ,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大青龙汤
  【 方 论 】
  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
所组成。麻
  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
石膏清内热
  ,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
诸药合用,
  共奏发汁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大岩蜜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栀子15枚 甘草 干地黄 细辛 羊脂(青羊
角亦可) 茯苓 吴茱萸
  【 用 法 】上十一味,с咀。用水800毫升,煮取300
毫升,去滓,纳脂令烊,
  【 主 治 】贼风,腹中绞痛,并飞尸遁注,发作无时,发即
抢心,胀满,胁下如锥刀
  刺,并治少阴伤寒。
  【 加 减 】若痛甚者,加羊脂9克,当归、芍药、人参各3
克;心腹胀满坚急者,加
  大黄9克。
  
  大固阳汤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附子10克(炮) 白术 干姜各5克 木香3

  【 用 法 】上锉为散。用水400毫升,煎至至320毫升
,去滓,放冷灌服。须臾
  【 主 治 】脱阳证。或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
接,不省人事;或伤寒新
  愈误行房事,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者。
  
  大和中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陈皮3 ̄6克 枳实3克 砂仁1.5克 山楂
6克 麦芽6克 厚朴4
  .5克 泽泻4.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10 ̄240毫升
,空腹时温服。
  【 主 治 】饮食留滞,积聚。
  【 加 减 】胀甚者,加白芥子;胃寒无火或恶心者,加干姜
3 ̄6克;疼痛,加木香
  、乌药、香附;多痰者,加半夏。
  
  大乳没散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白术 当归 白芷 炙草 没药各9克(研匀)
乳香6克(另研) 桂
  心4.5克(研)
  【 用 法 】上药和匀,再研极细。每服9克,温酒送下。
  【 主 治 】跌扑损伤,痛不可忍。
  
  大定风珠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生白芍18克 阿胶9克 生龟版12克 干地
黄18克 麻仁6克 五
  味子6克 生牡蛎12克 麦冬18克(连心) 炙甘草12
克 鸡子黄
  2枚 鳖甲12克(生)
  【 用 法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
入鸡子黄,搅令匀,分三
  【 功 用 】滋阴养液,柔肝熄风。
  【 主 治 】下焦温病,热邪久羁,吸烁真阴,神倦ЁИ,脉
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
  欲脱者。
  【 加 减 】喘者,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
悸者,加茯神、人参、小
  麦。
  大定风珠
  【 方 论 】
  方中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以熄内风;地黄、麦冬、白芍养阴
柔肝;龟版
  鳖甲、牡蛎育阴潜阳;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
。诸药合用
  共奏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之功。

  大定心丸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深师方, 479年前
  【 处 方 】人参 桂心各90克 白术 防己 茯苓 干姜
防风 大黄 茯神 桔
  梗 白蔹各30克 牛膝12克 远志60克(去心) 银屑
7.5克
  【 用 法 】上十四味,捣细过筛,用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服5丸,一日三次。
  【 主 治 】恍惚惊悸,心神不安,语言喜忘,胸胁满闷,不
得饮食。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葱、酢物、猪肉、桃、李、雀
肉。
  
  大建中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蜀椒3克(炒去汗) 干姜12克 人参6克
  【 用 法 】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
滓,纳胶胎70毫升,微
  【 功 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 主 治 】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
  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大建中汤
  【 方 论 】
  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
热,温中助
  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
,并能缓和
  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大建中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甘草6克 人参9克 半夏10克 生姜15克
蜀椒6克 饴糖24克
  【 用 法 】上六味,с咀。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
滓,纳饴糖,服200毫
  【 主 治 】虚劳,寒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
,引两乳,腹痛里急,多
  梦健忘,失精气短,眼目昏花。
  【 加 减 】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9克;手足厥,腰背
冷,加附子1枚;劳者,
  加黄耆3克。
  
  大建中汤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十四味建中汤【 书 名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 处 方 】
  
  大建中汤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黄耆(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鹿茸(
酒蒸) 地骨皮(去木)
  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
姜5片,煎至160毫升
  【 主 治 】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胀,骨肉г痛,短
气喘促,咳嗽痰多,潮热
  多汗,心下惊悸,腰背г痛,多卧少气。
  【 加 减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
者,加龙骨;怔忡者,加
  茯神。
  
  大承气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12克(酒洗) 厚朴15克(去皮) 枳
实12克(炙) 芒消9
  克
  【 用 法 】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朴、枳实,取500
毫升,去滓;纳大黄,更
  【 功 用 】峻下热积。
  【 主 治 】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⑤然汗出,矢气频
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
  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热结
旁流,下利
  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
,扬手掷足,
  烦燥饮冷,便秘不通;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
,口噤?齿
  。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
急性胆囊炎
  ,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大承气汤
  【 方 论 】
  方中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芒消润燥
软坚。四药
  配合,具有峻下热积之功。

  大承气汤
  【 来 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蔺道人, 841--846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大成汤【 书 名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蔺道人, 841--8
46
  【 处 方 】
  
  大胡连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胡黄连 银柴胡 黄芩 当归 白芍 茯苓 陈
皮 熟地 知母各30克
  36克 黄柏 五味子各45克 牛黄6克 犀角6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 ̄
70丸,茶清下。
  【 主 治 】传尸痨热,面红咳嗽。
  
  大茵陈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茵陈 黄柏各4.5克 大黄 白术各9克 黄
芩 栝楼根 甘草 茯苓
  【 用 法 】上十一味,с咀。用水900毫升,煮取300
毫升,分三次服。得快下
  【 主 治 】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大茴香丸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 处 方 】茴香(炒) 良姜 官桂各15克 苍术(泔浸
)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
丸,姜汤送下;痛者,酒
  【 主 治 】疝气。一核偏坠,或俱肿胀,或一核缩入小腹,
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
  得还旧者。
  
  大茱连丸
  【 来 源 】活幼口议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蓬莪术 京三棱各7.5克(醋煮) 干姜(炮
) 青皮(去白) 陈皮
  (去白) 木香 丁香各60克 巴豆21粒(去壳、心、膜
,出油)
  绿小细茱萸6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醋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7 ̄10
丸,大者加服,用生姜、
  【 主 治 】小儿饮食过度,腹部膨胀,胸膈痞闷,强食不化
,口渴烦躁,坐卧不安,
  肢体倦怠。
  
  大虻虫丸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虻虫400枚 蛴螬60克 干地黄 牡丹 干
漆 芍药 牛膝 土瓜根
  150克 水蛭300枚 芒消30克 人参45克 葶苈1
35克
  【 用 法 】上十九味,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
腹时用酒下7丸,不知加
  【 主 治 】月经不通六七年,或肿满气逆,腹胀瘕痛。
  
  大香连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黄连(去芦,须)600克(用吴茱萸300克
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丸,米饮吞下。
  【 功 用 】清肠燥湿,行气止痢。
  【 主 治 】肠胃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
,胸膈痞闷,胁肋胀满;
  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
渐即消瘦。
  
  大保安汤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白术 当归 人参 茯苓 川芎 白芍 山萸
黄耆 山药 丹皮 熟地
  【 用 法 】加煨姜3片,大枣2枚,莲肉7粒,水煎,食前
后服。
  【 主 治 】脑项诸发、痈疽、恶疮、大毒等已溃之后,脓水
出多,气血虚弱,精神短
  少,饮食少思,坐卧不宁,烦躁不眠,昼则安静,夜则发热,
及虚阳烦渴
  者。
  
  大活络丹
  【 来 源 】兰台轨范 , 徐大椿, 1764
  引: 圣济
  【 处 方 】白花蛇 乌梢蛇 威灵仙 两头尖(俱酒浸)
草乌 天麻(煨) 全蝎
  (去毒) 首“(黑豆水浸) 龟版(炙) 麻黄 贯仲 炙
草 羌活
  官桂 藿香 乌药 黄连 熟地 大黄(蒸) 木香 沉香各
60克 细
  辛 赤芍 没药(去油,另研) 丁香 乳香(去油,另研)
僵蚕 天南
  星(姜制) 青皮 骨碎补 白蔻 安息香(酒熬) 黑附子
(制) 黄
  芩(蒸) 茯苓 香附(酒浸,焙) 元参 白术各30克
防风75克
  ) 犀角 麝香(另研) 松脂各15克 牛黄(另研) 片
脑(另研)各
  4.5克 人参90克
  【 用 法 】上药五十味,为末,蜜丸,如桂圆核大,金箔为
衣。陈酒送下。
  【 主 治 】中风瘫痪,痿痹痰厥,拘挛疼痛,痈疽流注。跌
扑损伤,小儿惊痛,妇人
  停经。
  
  大养胃汤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厚朴(去皮) 生姜各60克 肥枣90克(锉
,上三味同炒) 白术
  山药(炒) 人参 川芎 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藿香 甘草
(炙) 枇
  杷叶(刷毛,姜炙) 黄耆各30克
  【 用 法 】上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
姜3片,大枣1个,煎至
  【 主 治 】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大秦艽汤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秦艽90克 甘草60克 川芎60克 当归6
0克 白芍药60克 细
  辛15克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30克 石膏60克 吴白
芷30克
  白术30克 生地黄30克 熟地黄30克 白茯苓30克
川独活60
  克
  【 用 法 】上十六味,锉。每服30克,水煎,去滓温服,
不拘时。
  【 功 用 】养血荣筋。
  【 主 治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手足不
能运动,舌强不语,属血
  弱不能养筋者。
  【 加 减 】如遇天阴,加生姜7 ̄8片;心下痞,加枳实3
克。
  
  大桃花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赤石脂 干姜 当归 龙骨 牡蛎各9克 附子
6克 白术10克 甘草
  【 用 法 】上十味,с咀。用水1.2升煮术,取900毫
升,纳诸药,煮取200
  【 功 用 】补气养血,涩肠止泻。
  【 主 治 】久痢不愈,气血虚弱,腹痛隐隐,面色苍白,舌
淡,脉沉细者。
  【 加 减 】有脓者,加厚朴9克;呕者,加橘皮9克。
  
  大柴胡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 黄芩9克 芍药9克
  【 用 法 】上七味,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
再煎,温服200毫升,
  【 功 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 主 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
,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
  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现用本
方加减治疗
  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大柴胡汤
  【 方 论 】
  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
、黄芩清肝
  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
生姜、大枣
  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
解少阳、内
  泻结热之功。

  大健脾丸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 处 方 】人参(清河者)60克(饭上蒸) 白术(无油
者)90克(土炒) 枳
  实30克(饭上蒸) 广陈皮60克(米泔洗) 青皮30克
(米醋炒)
  山楂肉30克(饭上蒸) 川黄连48克(用吴茱萸15克浸
,炒赤色,去
  萸) 广木香15克(不见火) 白豆蔻仁15克(炒)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长流水煮老米荷叶汤,滴丸绿豆大
。每服100丸,空腹时
  【 功 用 】健脾养胃,除湿热,宽胸膈。
  【 主 治 】脾胃虚弱,食停气滞,温热内阻,胸膈痞满,食
欲不振,体倦乏力,大便
  溏薄或不畅,苔腻微黄。
  
  大胶艾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阿胶6克 干地黄 芍药各9克 艾叶 甘草
当归 芎ㄇ各6克 干姜
  3克
  【 用 法 】上八味,с咀。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
升,去滓,纳胶令烊,分
  【 主 治 】妇人产后血崩,下血过多,虚喘欲死,腹中激痛
,下血不止;跌打损伤,
  内伤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
  
  大调中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黄连(煎水浸甘草) 甘草(煎水浸黄连) 瓜
蒌仁(煎水浸半夏) 半
  夏(煎水浸瓜蒌仁) 人参 白术 茯苓 川芎 当归 生地
白芍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虚而挟痰火者。
  
  大陷胸丸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25克 葶苈子17克(熬) 芒消17克
杏仁17克(去皮、尖
  ,熬黑)
  【 用 法 】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消,合研如脂,
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
  【 功 用 】泻热开结,化饮通便。
  【 主 治 】结胸证,颈项强直,胸脘痞满,自汗出,大便不
通,脉沉实者。
  
  大陷胸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10克(去皮) 芒消10克 甘遂1克
  【 用 法 】上三味,用水600毫升,先煮大黄,取200
毫升,去滓,纳芒消,煮
  【 功 用 】泻热逐水,破结通便。
  【 主 治 】结胸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
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
  而痛不可近,或短气烦躁,脉沉而紧,按之有力者。现用于急
性腹膜炎,
  急性肠梗阻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 禁 忌 】素体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
  
  大萝皂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南星 半夏 杏仁 瓜蒌仁 香附 青黛 陈皮
各15克 萝卜子6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神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
0丸,生姜汤送下。
  【 主 治 】气喘,痰喘,风痰,食痰,酒痰。
  
  大黄饮子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 栀子仁23克
枳壳15克(麸炒微黄,
  去瓤) 黄芩30克 川朴消4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
锉)
  【 用 法 】上药,都细锉和匀。每服15克,用水350毫
升,煎至180毫升,去
  【 主 治 】时气五日,大热,三部脉悉洪数者。
  
  大断下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高良姜(去芦) 赤石脂(研) 干姜(炮)
龙骨(研)各45克 肉
  豆蔻(面裹,煨) 牡蛎(火煅) 附子(炮,去皮、脐)
白矾(枯)
  瓤,米醋浸一宿取出,炙令焦黄色)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0丸,空腹时用温米饮下
  【 主 治 】脏腑停寒,肠胃虚弱,腹痛泄泻,全不思食。
  
  大续命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麻黄 芎ㄇ各90克 干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甘草各30克
  杏仁40枚
  【 用 法 】上九味,с咀。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
三次服。
  【 主 治 】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
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
  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大温中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熟地9 ̄21克 冬白术9 ̄15克 当归9 ̄
15克(如泄泻者不宜用
  ,或以山药代之) 人参6 ̄15克(甚者30克,或不用亦
可) 炙甘
  草3克 柴胡6 ̄12克 麻黄3 ̄9克 肉桂3 ̄6克 干
姜(炒熟)
  3 ̄6克(或用煨生姜3 ̄7片亦可)
  【 用 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去浮末,温
服。或略盖取微汗。
  【 功 用 】温中补虚,解表祛邪。
  【 主 治 】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
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
  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脊
怯寒,邪气
  不能外达者。
  【 加 减 】如气虚,加黄耆6 ̄9克;寒甚阳虚者,加制附
子3 ̄6克;头痛,加川
  芎或白芷、细辛;阳虚气陷,加升麻;肚腹泄泻,宜少减柴胡
,加防风、
  细辛亦可。
  
  大温经汤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当归2.4克 白芍2.1克 川芎1.5克
熟地1.5克 人参
  白术(土炒)茯苓各1.5克 甘草0.9克 香附2.4克
(童便制)
  吴茱萸(炮) 延胡索(炒) 鹿茸(酒炙)各1.5克
  【 用 法 】上药锉为粗末。加生姜,水煎服。先服加味八物
汤,后服此药。
  【 主 治 】妇女气血虚弱,寒凝气滞,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食少肢倦。
  【 加 减 】汗出不止,加黄耆、酸枣仁(炒)各6克;潮热
,加柴胡、黄芩各7.5
  克;咳嗽,加杏仁、桔梗、五味子、半夏。
  
  大蓟汁饮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大蓟汁 生地黄汁各100毫升
  【 用 法 】上药和匀,入姜汁少许,生蜜少许,搅匀冷服,
不拘时候。
  【 主 治 】吐血,呕血。
  
  大蓟饮子
  【 来 源 】东医宝鉴 , 许凌, 161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大蓟散【 书 名 】东医宝鉴 , 许凌, 1610
  【 处 方 】
  
  大镇心丸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干地黄45克 牛黄37.5克(一方用牛膝)
杏仁 蜀椒各37.5
  克 泽泻 黄耆 茯苓 大豆卷 薯蓣 茯神 前胡 铁精
柏子仁各1
  5克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ㄇ 人参 麦门冬 远志 丹砂
阿胶 甘草
  【 用 法 】上药三十二味,研为细末,入白蜜,枣肉和丸。
每次7丸,渐加至20丸
  【 主 治 】心悸不足,梦寤惊悸,或失精神;妇人赤白注漏
,或月水不利,寒热往来
  ,腹中积聚。
  
  大镇心丹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辰砂(用黄松节酒煮) 龙齿(用远志苗醋煮)
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猪心血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服1丸
,以麦门冬叶、绿豆、灯
  【 主 治 】癫痫,惊狂,谵妄,昏不知人,喷吐涎沫。
  
  大镇心散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紫石英 白石英 朱砂 龙齿 人参 细辛 天
雄 附子 远志 干姜
  干地黄(一本无) 茯苓 白术 桂心 防风各60克
  【 用 法 】上十五味,研末过筛。每次3克,用酒送服,一
日三次。
  【 主 治 】心气虚弱,惊悸恍惚,喜怒无常。
  
  大薯蓣丸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古今录验 , 甄立言, 627
  【 处 方 】薯蓣37.5克 大黄45克 前胡23克 茯
苓15克 人参15克
  杏仁23克(熬,去皮、尖) 当归75克 桔梗15克 防
风15克
  黄芩60克 麦门冬60克 甘草37.5克(炙加15克)
五味子3
  0克 干地黄75克 枣100枚 芍药30克 石膏30克
(研) 泽泻
  60克 阿胶30克(炙) 白术15克 干姜30克 桂心
30克 干
  漆23克 黄耆37.5克
  【 用 法 】上二十四味,捣末过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30丸,空腹时用
  【 主 治 】男子五劳七伤,早晚气喘,内冷身重,骨节烦疼
,腰背僵痛引腹内,身体
  羸瘦,不能饮食;妇人绝孕,疝瘕诸病。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桃、李、雀肉、海藻
、菘菜、生葱、芜荑。
  
  大醒风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南星(生)240克 防风(生)120克 独
活(生) 附子(生,去
  皮、脐) 全蝎(微炒) 甘草(生)各6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加生
姜20片,煎至320毫
  【 主 治 】中风痰厥,涎潮昏晕,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
历节痛风,筋脉挛急。
  
  大藿香散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藿香30克 陈皮 厚朴(姜制) 青皮(麸炒
) 木香 人参 肉豆蔻
  (面裹煨) 良姜(炒) 麦蘖(炒) 神曲(炒) 诃子(
煨,去核)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9克,空腹时用生姜汤调服;如
水泻滑泄,肠风脏毒,米
  【 功 用 】消食顺气,利膈开胃。
  【 主 治 】脾胃虚寒,呕吐霍乱,心腹撮痛,泄泻不已。
  
  大三五七散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天雄 细辛各90克 山茱萸 干姜各150克
薯蓣 防风各210克
  【 用 法 】上六味,捣末过筛。每次1.5克,用清酒调服
,一日二次。不知稍加。
  【 主 治 】头风眩晕,口Н目斜,耳聋。
  
  大圣浚川散
  【 来 源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 处 方 】大黄30克(煨) 甘遂1.5克 牵牛30克
(头末) 木香9克 郁
  李仁30克 芒消10.5克
  【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服3 ̄6克,入生姜自然汁,和如
稀糊服。
  【 主 治 】水肿胀急,大便不通,大实大满者。
  
  大全宝光散
  【 来 源 】瑞竹堂经验方 , 沙图穆苏, 1326
  【 处 方 】黄连250克(去须) 当归60克 蕤仁48
克(去皮、油) 生白矾
  66克 甘草61克 杏仁72克(去皮、尖) 龙胆草12
2克 干姜
  61克 赤芍药100克
  【 用 法 】上药切成秫米大,每用6克,加水300毫升,
煎数沸去滓,乘热洗眼。
  【 功 用 】除昏退翳,止泪定痛。
  【 主 治 】远年近日风弦烂眼,目赤生翳,流泪作痛。
  
  大豆甘草汤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甘草大豆汤【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大补地黄丸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黄柏(盐、酒炒) 熟地黄(酒蒸)各120克
当归(酒洗) 山药
  枸杞子各90克 知母(盐、酒炒) 山茱萸肉 白芍药各6
0克 生地
  黄75克 肉苁蓉(酒浸) 玄参各4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 ̄
8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
  【 主 治 】精血枯涸燥热。
  
  大补黄庭丸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人参30克 茯苓30克 山药6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鲜紫河车一具,河水2升,稍入白
蜜,隔水熬膏,代蜜为丸
  【 主 治 】虚劳久病,食少便溏,不宜阴柔腻滞之药者。
  
  大补黄耆汤
  【 来 源 】魏氏家藏方 , 魏岘, 1227
  【 处 方 】黄耆(蜜炙) 防风(去芦) 川芎 山茱萸肉
(去核) 当归(去芦,
  酒浸) 白术(炒)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甘草(炙)
人参(去
  芦) 五味子各30克 白茯苓(去皮)45克 熟干地黄6
0克(洗)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加生
姜5片,枣子1枚,同煎
  【 功 用 】调养气血。
  【 主 治 】虚劳气血俱虚,自汗盗汗。
  
  大补滋肾丸
  【 来 源 】医林绳墨大全 , 方隅, 167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通关丸【 书 名 】医林绳墨大全 , 方隅, 1677
  【 处 方 】
  
  大青升麻汤
  【 来 源 】伤寒全生集 , 陶华, 1445
  【 处 方 】大青 升麻 山栀 黄连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伤寒发斑。
  
  大青四物汤
  【 来 源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大青汤【 书 名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 处 方 】
  
  大青消毒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删繁方 , 谢士太, 581-618
  【 处 方 】大青12克 香豉9克(熬,绵裹) 干葛 栀
子各12克 生干地黄9
  克(切) 芒消90克
  【 用 法 】上六味,切。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 主 治 】外感时行疫毒,发热七日不退者。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芜荑、热面、酒、蒜等物。
  
  大明复光散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当归尾(酒洗) 生地黄(酒浸) 黄柏(酒炒
) 黄连 黄芩 柴胡
  白茯苓 枳壳 羌活 防风 荆芥 石膏(煅) 甘菊花 蝉
蜕 车前子
  (炒) 密蒙花 白蒺藜(炒) 木贼(童便浸,焙) 青葙
子(炒)
  羚羊角 石决明(煅) 甘草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0克,食后温服。
  【 主 治 】目赤,目昏,羞明怕日,目痒流泪,翳膜遮睛。
  
  大效内补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当归丸【 书 名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
  
  大效琥珀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引: 灵苑方 , 沈括, 1086前
  【 处 方 】乌药 莪ㄎ各60克 当归3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温酒调服6克,服后以食压之。如是
产后诸疾,用炒生姜酒调
  【 主 治 】妇人心膈迷闷,腹脏掐撮疼痛,胸闷气急,月信
不调。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大菟丝子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菟丝子 苁蓉各60克 黑附子 五味子 鹿茸
鸡óǒ 桑螵蛸各30
  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
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 主 治 】内虚里寒,自汗不止,小便不禁。
  
  大菟丝子丸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菟丝子丸【 书 名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
  
  大黄甘草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12克 甘草3克
  【 用 法 】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
二次温服。
  【 功 用 】通便止呕。
  【 主 治 】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
,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
  ,脉滑实者。
  
  大黄朴消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大黄 牛膝各15克 朴消 牡丹 甘草 紫菀
各9克(千金翼作紫葳)
  克
  【 用 法 】上十四味,с咀。用水1.5升,煮取500毫
升,去滓,纳消令烊,分
  【 主 治 】妇人经年月水不利,属风寒瘀血阻于胞中者。
  
  大黄当归散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大黄(酒蒸) 黄芩(酒炒)各30克 红花6
克 苏木屑 当归 栀子
  (酒炒) 木贼各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服12克。水煎,食后服。
  【 主 治 】眼胞壅肿,瘀血凝滞不散,渐生翳膜。
  
  大黄当归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大黄30克 当归6克 木贼30克 黄芩30
克 栀子15克 菊花9
  克 苏木15克 红花24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和匀。每服6克,空腹时用茶清调下。
  【 主 治 】肝热迫血,血灌瞳人,目睛疼痛,服止痛没药散
后,痛已止者。
  
  大黄牡丹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12克 牡丹3克 桃仁9克 瓜子12克
芒消9克
  【 用 法 】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
滓;纳芒消,再煎沸,顿
  【 功 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 主 治 】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
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
  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大黄牡丹汤
  【 方 论 】
  本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方中大黄清
热解毒,祛
  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
为臣;桃仁
  、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仁排脓散结为使。五味合用,共奏
泻热逐瘀,
  散结消痈之功。

  大黄附子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6克 附子9克(炮) 细辛3克
  【 用 法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
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
  【 功 用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 主 治 】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
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
  
  大黄备急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物备急丸【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大黄泻热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大黄9克(细切,用水100毫升别渍一宿)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 用 法 】上八味,с咀。用水700毫升,煮取350毫
升,去滓;下大黄,更煎
  【 主 治 】脾有实热,腹中热而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
不下。
  
  大黄枳壳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大黄 枳壳 厚朴 陈皮 甘草 木通
  【 用 法 】煎汤调服六一散9克。
  【 功 用 】泻积泄热。
  【 主 治 】肠胃积热,泄泻腹痛,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泻
下黄沫,或欲便不得,肛
  门重滞,小便赤涩,右脉数大者。
  【 加 减 】元气虚积热甚而应下者,加人参。
  
  大黄牵牛散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大黄30克 牵牛(头末)1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9克。有厥冷,用酒调9克;无
厥冷而手足烦热者,食后
  【 主 治 】大便秘结。
  
  大黄消石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 黄柏 消石各12克 栀子15枚
  【 用 法 】上四味,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
;纳消石,更煮取200
  【 主 治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大黄庶虫丸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75克(蒸) 黄芩60克 甘草90克
桃仁200克 杏仁20
  0克 芍药120克 干地黄300克 干漆30克 虻虫2
00克 水
  蛭100枚 蛴螬200克 虫100克
  【 用 法 】上十二味,研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用酒送
下5丸,一日三次。
  【 功 用 】破瘀消Й。
  【 主 治 】虚劳内有干血,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
甲错,两目黯黑;亦治妇
  女经闭,腹中有块,或胁下Й瘕刺痛。
  
  大腽肭脐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腽肭脐丸【 书 名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
  
  大建中黄耆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大建中汤【 书 名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
  
  大圣玉屑无忧散
  【 来 源 】小儿卫生总微论 , 佚名, 1156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玉屑无忧散【 书 名 】小儿卫生总微论 , 佚名, 1156
  【 处 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6克 黄连3克
  【 用 法 】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分二次温服。
  【 主 治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万全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赤石脂 干姜各30克 胡椒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7
丸,米饮送下。
  【 主 治 】大肠寒滑,泄泻不禁,小便精出,诸热药未效者

  
  万全散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 处 方 】沉香 丁香 人参 五味子 当归(焙)30克
赤芍药 白术各1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煎至7
5毫升,时滴口中。
  【 主 治 】婴儿脏寒禀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
,甚者烦闷,状若神祟者
  。
  
  万字丸
  【 来 源 】疯门全书 , 萧晓亭, 1796
  【 处 方 】白花蛇(去皮、头、脏、骨)1条 白蒺藜21
克 白僵蚕30克 白附
  子30克 威灵仙30克 枫子肉30克 土麻仁180克
川黄连(乳
  蒸)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早、晚空腹各服15
克,温开水送下。
  【 主 治 】麻疯。
  【 加 减 】红晕不退,加白附子15克,僵蚕15克,茶清
送下。
  
  万寿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干蜗牛15克 干蚯蚓15克 蛇蜕皮0.3克
干虾头3个 黑丑1.
  5克(炮) 麝香0.3克 使君子5个(炮)
  【 用 法 】上药前四味入罐子内,封口,炭火烧通赤,取出
捣罗为末;后三味为末,
  【 主 治 】小儿气疳羸瘦,腹大项小,头发稀疏,脏腑不调
,大便或泻或秘。
  
  万应锭
  【 来 源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 处 方 】川黄连 胡黄连 明乳香 净没药 孩儿茶 生
大黄 延胡索各60克
  麒麟竭 明天麻 真熊胆各30克 陈京墨120克 自然铜
15克 梅
  花冰片 原麝香各0.6克
  【 用 法 】上药十四味,共为细末,用人乳化熊胆杵和成锭
,如鼠粪样,飞金为衣,
  【 主 治 】痰火中风,半身不遂;湿疹,伤寒,中暑,痢疾
,霍乱,瘟毒,黄病,疟
  疾;小儿痘疹,惊风;妇人经行腹痛;疔毒归心,痔疮,漏疮
,喉闭,乳
  蛾,牙痛,牙疳;无名肿毒。
  
  万应膏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川乌 草乌 生地 白蔹 白及 象皮 官桂
白芷 当归 赤芍 羌活
  克
  【 用 法 】上十九味,除定粉外,用净香油2.5千克,将
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
  患处。
  【 主 治 】痈疽发背,对口诸疮,痰核流注。
  
  万应膏
  【 来 源 】青囊秘传 , 马培之, 1892前
  【 处 方 】制南星12克 大黄9克 川乌12克 桃仁9
克 红花9克 羌活4.
  5克 当归15克 独活9克 半夏12克 草乌9克 生姜
60克 松
  香末1.5千克 密陀僧(研末)90克 硫黄(研末)24
0克 葱白
  不拘。
  【 用 法 】上药用麻油500克,浸五天,熬枯去滓,沥净
,熬至滴水成珠,入松香
  【 主 治 】外疡阴症。
  
  万灵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石菖蒲6克
  【 用 法 】上药一味,研末。醋调面糊为丸,如芡实大,以
丹砂为衣。每服1丸,男
  【 主 治 】九种心痛。
  
  万灵丸
  【 来 源 】外科精义 , 齐德之, 1335
  【 处 方 】朱砂 血竭 莲蕊各等分 麝香少许
  【 用 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黄米大。每服7丸,温
酒送下,疮在上,食后服
  【 主 治 】脑疽、背疽并一切恶疮初起者。
  
  万灵丹
  【 来 源 】济阴纲目 , 武之望, 162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保安万灵丹【 书 名 】济阴纲目 , 武之望, 1620
  【 处 方 】
  
  万灵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罂子粟(炒赤)250克 甘草(炙,锉)30

  【 用 法 】上为粗末。每服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
80毫升,去滓,临卧空
  【 主 治 】赤白泻痢,腹部疼痛,里急后重。
  
  万灵散
  【 来 源 】产宝诸方 , 王卿月, 1166前
  【 处 方 】牡丹 芍药 当归 蓬莪 川乌 青橘皮 官桂
牛膝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用温酒调下。
  【 主 治 】妇人产后血气。
  
  万金汤
  【 来 源 】宋氏女科秘书 , 宋林皋, 1612
  【 处 方 】肉桂 陈皮 干姜 当归 茯苓 枳壳 甘草
厚朴 半夏 桔梗 白芷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入酒及童便适量服。
  【 主 治 】产后发热。
  
  万金散
  【 来 源 】仙拈集 , 李文炳, 1754
  【 处 方 】猪胆5 ̄6个 黄连 青黛 薄荷 僵蚕 白矾
朴消各15克
  【 用 法 】腊月初一日取胆,将余药装入胆内,青纸包好,
将地掘小坑方深30厘米
  【 主 治 】乳蛾喉闭。
  
  万金膏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龙骨 鳖甲 苦参 乌贼鱼骨 黄柏 草乌头
黄连 猪牙皂角 黄芩
  白蔹 白及 木鳖子仁 当归(洗,焙) 厚朴(去粗皮)
川芎 香白
  芷 没药(别研)30克 槐枝 柳枝(并同锉,研)各7.
5克 乳香
  (别研)30克 黄丹45克 清麻油120克(冬月用25
0克)
  【 用 法 】上药除黄丹外,将诸药于油内慢火煎紫赤色,去
药不用,却入黄丹一半于
  【 主 治 】痈疽发背,诸般疮疖,从高坠堕,打扑伤损,脚
膝生疮,远年臁疮,五般
  痔漏,一切恶疮。
  
  万金膏
  【 来 源 】片玉心书 , 万全, 1579前
  【 处 方 】羌活 川芎 细辛 木通 麻黄 石菖蒲各3克
龙脑 麝香各少许
  【 主 治 】?鼻。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开,不
闻香臭。
  
  万金膏
  【 来 源 】外科证治全书 , 许克昌, 1831
  【 处 方 】五倍子 黄连 防风 荆芥穗 当归 川芎 苦
参各12克 铜绿1.5
  克
  【 用 法 】上药生研极细末,以薄荷煎汁为丸,弹子大。临
用时以热水化开1丸,乘
  【 主 治 】眼睑赤烂。
  
  万应灵膏
  【 来 源 】青囊秘传 , 马培之, 1892前
  【 处 方 】当归 赤芍 川军 白及 白蔹 羌活 乌药
木鳖子 苦参 连翘 皂
  角 生地 防风 甘划 山柰 五灵脂 半夏各30克 槐枝
柳枝 桃
  枝 枣枝 桑枝各30克
  【 用 法 】上药用麻油2.5千克,入药煎枯去滓,下净血
余60克,烊化;再入炒
  【 主 治 】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及风寒所侵,骨节疼痛,
一切泻痢,妇人赤白带
  。
  
  万寿地芝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生地黄240克 天门冬240克(去心) 菊
花120克 枳壳(去瓤
  ,麸炒)12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用酒、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30丸,渐加至40 ̄
  【 功 用 】养阴清肝,明目黑发。
  【 主 治 】目不能远视,或亦妨近视,头发早白。
  
  万应吹喉散
  【 来 源 】青囊秘传 , 马培之, 1892前
  【 处 方 】牛黄3克 珍珠3克 灯草炭9克 梅片3克
黄柏9克 甘草9克 血
  竭9克 乳香1.5克 朱砂3克 儿茶15克 白芷6克
薄荷21克
  【 用 法 】各研细末,和匀。吹患处。
  【 主 治 】喉痹,喉风,乳蛾,喉痈,阴虚咽痛。
  
  万应蝉花散
  【 来 源 】原机启微 , 倪维德, 1370
  【 处 方 】蝉蜕(去土)15克 蛇蜕(炙)9克 川芎
防风 羌活 炙草各30
  克 苍术120克 赤芍药90克 当归 白茯苓各30克
石决明(东
  流水煮一伏时,另研极细)4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临卧时用浓米
泔或热茶清调下。
  【 主 治 】目病日久,白睛微变青色,黑睛稍带白色,黑白
之间,赤环如带,睛白高
  低不平,甚不光泽,眵多羞涩,视物不明,昏如雾露中。口干
舌苦者。
  
  万宝代针膏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引: 德生堂方 , 李宪, 1368前
  【 处 方 】硼砂 血竭 轻粉各3克 蟾酥1.5克 麝香
0.3克 蜈蚣(金头者
  )1条 脑子少许 雄黄3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入蜜调和为膏。看疮有头处,用
小针挑破,以药少许,摊
  【 主 治 】诸肿恶疮,肿核赤晕,已自成脓,不肯用针刺脓
,此药代之。但用小针点
  破疮头,却上膏药,脓即自溃。
  【 禁 忌 】忌食鸡、羊、鱼、酒、面等物。
  
  万病回春丹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神仙解毒万病丸【 书 名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
  
  万病解毒丸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文蛤(即五倍子)45克 山茨菇(即金灯花根
)30克(洗,焙) 红
  芽大戟(洗,焙)22.5克 全蝎5枚 大山豆根 续随子
(取仁,去
  油留性)各15克 麝香3克 朱砂 雄黄各6克
  【 用 法 】上药先将前五味为细末,次研后四味,和糯米糊
丸,分作三十五丸。每服
  【 主 治 】痈疽发背,鱼脐毒疮,药毒、草毒、蛇兽毒、蛊
毒诸种恶病。
  
  万病解毒丹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神仙解毒万病丸【 书 名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
  
  万氏牛黄清心丸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牛黄清心丸【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寸金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蟾酥6克 全头蜈蚣7个(头尾全用,半酥炙黄
色) 狗宝30克 狗胆
  1个(干者) 南乳香3克 腻粉3克 雄黄3克 鲤鱼胆1
个(干者)
  9克 人乳60毫升
  【 用 法 】上药除黄腊、乳汁二味熬成膏子,余药同为细末
,与上膏子为丸,如绿豆
  【 主 治 】脑疽,气疽、痈肿遍身,附骨肿痛,初起时口中
烦渴,恶寒发热,四肢沉
  重者。
  
  寸金丹
  【 来 源 】痧症汇要 , 孙, 1821
  【 处 方 】香附子 川羌活 山楂肉 川芎 新会皮 前胡
干葛 紫苏叶 赤苓
  广木香 薄荷 砂仁 茅术 赤芍 乌药 防风 广藿香 白
芷 厚朴各
  90克 生甘草45克 生蔻仁60克 枳壳 草蔻各30克
六神曲1
  50克
  【 用 法 】以上诸药,晒干磨为细末,丸如梧桐子大,飞辰
砂30克为衣。每服9克
  【 主 治 】赤白痢疾,霍乱吐泻,胸腹闷痛。
  
  寸金锭子
  【 来 源 】外科精义 , 齐德之, 1335
  【 处 方 】藤黄 雄黄 雌黄 硫黄 轻粉 粉霜 麝香
砒霜 黄丹各3克 牡蛎
  粉 红藤根 干漆各15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研匀,烧陈米饭和捣为丸,如枣核
大。每用1丸,纳肛门中
  【 主 治 】痔疾。
  
  与点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附余 , 方广, 1536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青金丸【 书 名 】丹溪心法附余 , 方广, 1536
  【 处 方 】
  
  上池饮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人参(去芦)6克 台白术(去芦,炒)4.5
克 白茯苓(去皮)15
  克 当归(酒洗)3.6克 川芎3.6克 杭白芍(酒炒)
3克 怀生
  地黄(姜汁炒)3克 熟地黄(姜汁炒)3克 南星(姜汁炒
)3克 半
  夏(姜制)3克 陈皮(盐水洗)2.4克 羌活1.8克
防风1.8克
  【 用 法 】上锉一剂。水煎去滓,兑入竹沥、姜汁。清旦时
温服。言语謇涩,加石菖
  【 主 治 】一切中风,左瘫右痪,半身不遂,口眼Н斜,语
言謇涩,呵欠喷嚏,头目
  眩晕,筋骨时痛,或头痛,心中忪悸,痰火炽盛,血气大虚者

  
  上清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薄荷叶90克 硼砂15克 天花粉30克 天
竺黄15克 风化消 百
  药煎 防风 孩儿茶各30克 桔梗21克 甘草3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噙
口中,徐徐化下。
  【 主 治 】口舌痛生疮。
  
  上清丸
  【 来 源 】异授眼科 , 佚名, 1811前
  【 处 方 】羚羊角(镑)30克 犀角(镑)30克 牛黄
15克 琥珀15克 厚
  朴(姜汁炒)30克 黄芩(酒炒)30克 川芎15克 白
芷15克
  菊花24克 防风24克 羌活24克 草决明30克 生地
21克 熟
  地21克 防巳4克 黑牵牛24克 蝉蜕(去头、足)21
克 地肤子3
  0克(炒) 滑石30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每服5
0丸。
  【 主 治 】风热上攻,目视昏花,迎风流泪,怕日羞明。
  
  上清丸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川芎500克 连翘3千克 白芷3千克 防风
1千克 大黄6千克 菊
  花3千克 薄荷500克 桔梗1千克 黄柏2千克 黄芩5
千克 栀子
  (炒)1千克 荆芥500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为细粉,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每
服6克,温开水送下。
  【 功 用 】清热散风,消肿止痛。
  【 主 治 】肺胃积热,风火牙疼,头目眩晕,大便秘结,小
便赤黄。
  【 禁 忌 】孕妇忌服。
  
  上清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川芎 郁金 芍药 荆芥穗 薄荷叶 芒消各1
5克 乳香 没药各3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用少许搐鼻。
  【 主 治 】头痛,眉棱骨痛,眼痛。
  
  上清散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元参 薄荷 荆芥 甘草 归尾 桔梗 陈皮
黄芩 川芎 枳壳(或加
  制大黄亦可)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风热外郁肌肤,皮肤疼痛,或痒痛相间。
  
  上二黄丸
  【 来 源 】内外伤辨 , 李杲, 1231
  【 处 方 】黄芩60克 黄连(去须,酒浸)30克 升麻
柴胡各9克 甘草6克
  【 用 法 】上药为极细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0
 ̄70丸,空腹用温开水
  【 主 治 】热食伤中,胸脘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上下甲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上甲(即鳖甲) 下甲(即龟版)各30克 侧
柏叶 瓜蒌仁 半夏 黄
  连 黄芩 黄柏各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蒸饼为丸服。
  【 主 治 】虚劳阴虚火旺,咳嗽咯血,痰稠色黄者。
  
  上下两济丹
  【 来 源 】辨证录 , 陈士铎, 1687
  【 处 方 】人参15克 熟地30克 白术15克 山茱萸
9克 肉桂1.5克 黄
  连1.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心肾不交,心甚躁烦,昼夜不能寐者。
  
  上清川芎丸
  【 来 源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引: 经验秘方, 1320前
  【 处 方 】川芎225克 薄荷450克 桔梗225克
防风75克 甘草9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荔枝核大。临卧噙化。
  【 主 治 】风热头痛,胸闷咳嗽。
  
  上清连翘散
  【 来 源 】丹溪心法附余 , 方广, 1536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连翘饮【 书 名 】丹溪心法附余 , 方广, 1536
  【 处 方 】
  
  上清拨云丸
  【 来 源 】丹台玉案 , 孙文胤, 1636
  【 处 方 】羚羊角 犀角各60克 牛黄24克 川黄连(
酒炒) 黄芩(酒炒)
  川芎 白芷 当归各45克 菊花 大黄(煨) 防风 草决
明 羌活
  生地 滑石 地肤子 蝉蜕各3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蜜为丸。每服9克,临卧服。
  【 功 用 】疏风泄热,清肝明目。
  【 主 治 】风热目疾,视物昏花,迎风流泪,羞明怕日。
  
  上中下痛风方
  【 来 源 】丹溪治法心要 , 朱丹溪, 154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痛风丸【 书 名 】丹溪治法心要 , 朱丹溪, 1543
  【 处 方 】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 来 源 】医方考 , 吴琨, 158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痛风丸【 书 名 】医方考 , 吴琨, 1584
  【 处 方 】
  
  山芋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山芋 天雄(炮裂,去皮、脐) 硫黄(研)
白茯苓(去黑皮) 五味
  子 磁石(煅醋淬二七遍) 熟干地黄(焙)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七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20 ̄30丸。
  【 主 治 】厥逆头痛,及齿痛骨寒。
  
  山芋面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生山芋30厘米(于沙盆内研令尽,以葛布绞滤
取汁) ㄌ麻根1握(去
  皮,捣碎)
  【 用 法 】上药研匀,入大麦面90克,和搜细切如棋子大
。于葱薤羹汁内煮熟,旋
  【 主 治 】妊娠恶阻呕逆,头痛,食物不下。
  
  山虎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蛤蚧尾1对(酒洗) 生地12克(切片,蛤粉
炒) 沉香1.5克 破
  故纸4.5克(合桃肉拌炒) 人参6克 沙参12克 茯苓
6克 山药
  9克 贝母6克 杏仁9克 麦冬4.5克
  【 用 法 】上药水煎去滓,用人乳100毫升,生姜汁两滴
,同冲服。
  【 主 治 】肾经之咳,或呛或喘,痰味咸而有黑花者。
  
  山豆根汤
  【 来 源 】喉科紫珍集 , 朱翔宇, 1804
  【 处 方 】山豆根3克 桔梗3克 连翘3克 甘草1.5
克 元参3克 薄荷1.
  5克 射干3克 陈皮3克(去白) 麦冬3克
  【 用 法 】上药加灯心90厘米,水煎服。
  【 主 治 】饮酒太过,或受风热,上焦火燥,致生喉癣,满
喉白色。
  
  山茵陈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山茵陈15克 山栀子仁 秦艽(去苗、土)
大黄(锉,炒)各22克
  【 用 法 】上药除郁李仁外,捣罗为末,与郁李仁末和匀,
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
  【 主 治 】小儿黄病。
  
  山茵陈汤
  【 来 源 】冯氏锦囊 , 冯兆张, 1694
  【 处 方 】山茵陈叶 泽泻 瓜蒌根 猪苓 生甘草 生地

  【 用 法 】上药水煎,其母食后服。凡服一二剂,且捏去旧
乳,第三服后即令儿吸吮
  【 主 治 】婴儿初生眼闭。
  
  山茱萸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山茱萸(炒)37克 生干地黄(焙)75克
山芋 牛膝(去苗,酒浸
  、焙) 泽泻 萆ㄉ各30克 天雄(炮裂,去皮、脐) 蛴
螬(微炒)
  芋(去粗茎)15克
  【 用 法 】上药十四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 ̄30丸,温酒
  【 主 治 】风痹游走无常处,亦治血痹。
  
  山栀子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山栀子仁22克 大青 升麻各30克 阿胶(
炒令燥)15克
  【 用 法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5克,用水220毫升,
入豉100粒,同煎至1
  【 主 治 】伤寒发斑,心躁烦乱。
  
  山栀子汤
  【 来 源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五淋散【 书 名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 处 方 】
  
  山楂子散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山楂(净肉)
  【 用 法 】上一味,为末。艾汤调下。
  【 主 治 】便血、肠风,用寒药热药及补脾药俱不效者。
  
  山甲内消散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当归梢 甘草节 大黄各9克 穿山甲(炒)3
大片 僵蚕 黑牵牛各3
  克 土木鳖3个
  【 用 法 】上药用水、酒各250毫升,煎取400毫升,
空腹时服,滓再煎服。大
  【 主 治 】鱼口、便毒、骑马痈、横痃等症初起未成脓者。
  
  山栀地黄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山栀3.6克 生地 芍药 知母 贝母 瓜蒌
仁各3克 天花粉 牡丹
  皮 麦门冬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痰热内积,咳嗽先痰后血。
  
  山楂益母草汤
  【 来 源 】会约医镜 , 罗国纲, 1789
  【 处 方 】山楂6 ̄9克 益母草 当归各6克 川芎 陈
皮(去白)各3克 香附
  (酒炒)1.8克 干姜(炒黑)0.9克
  【 用 法 】上药水煎,加酒、童便各100毫升和服。
  【 主 治 】妇人产后儿枕血痛。
  
  千金丹
  【 来 源 】兰台轨范 , 徐大椿, 1764
  【 处 方 】麝香 冰片各6克 朱砂15克 雄黄 硼砂
消石各30克 金箔10
  0张(或加牛黄)
  【 用 法 】上药七味,研为细末。内服0.6 ̄0.9克;
或嗅少许于鼻内。
  【 主 治 】中暑,霍乱,及感受不正之气,心神不安,甚至
昏不知人。
  
  千金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全蝎(炙) 僵蚕各0.9克 朱砂1.2克
牛黄0.18克 冰片
  黄连 天麻各1.2克 胆星 甘草各0.6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0.15 ̄0.21克,用薄荷
、灯心、金、银煎汤,不
  【 主 治 】小儿一切痰喘,急慢惊风。
  
  千金散
  【 来 源 】青囊秘传 , 马培之, 1892前
  【 处 方 】升药底
  【 用 法 】上药加西丁为末,用板猪油去膜,和药打烂,扎
于夏布内,不拘时擦之。
  【 主 治 】疥疮。
  
  千捶膏
  【 来 源 】种福堂公选良方 , 叶桂原著, 1752
  【 处 方 】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
500克 蓖麻子180
  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
  0克(用粗草包好入火内煨,存性)
  【 用 法 】在平青石上,先将松香30 ̄60克与蓖麻30
 ̄60克铺于石上,用铁
  【 主 治 】无名种毒。
  
  千捶膏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杏仁 蓖麻仁各49粒 琥珀(灯心同研) 冰
片各0.9克 珍珠(豆
  腐包煮) 麒麟竭 当门子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铜绿 黄丹
  火化开,用ㄊ布滤去滓,冷定,用豆腐水煮数次,再用绿豆汤
煮三次,又用
  葱、韭、生姜汁各200毫升煮干,研细末)24克
  【 用 法 】先将杏仁、蓖麻捣如泥,次将余药研成细末,逐
渐加入,捶千余下,用大
  【 主 治 】瘰疬。
  
  千缗汤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齐州半夏7枚(炮制,四片破之) 皂角(去皮
,炙)3厘米 甘草(炙
  )3厘米 生姜(如指大)1块
  【 用 法 】上药用水250毫升,煮至125毫升,顿服。
  【 主 治 】痰喘不能卧。
  
  千里光明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青木香 黄连 黄柏 黄耆 荆芥 防风 苦参
苍耳子 蛇床子 羌活
  【 用 法 】上作一剂。用布包,水煮,于无风处浴洗,凉了
又加热。微汗拭干。
  【 主 治 】杨梅疮毒邪陷伏,延溃不能杜绝,手足心皮干枯
类似白鹅掌风,筋骨疼痛
  ,并起风块者。
  
  千里健步散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细辛 防风 白芷 草乌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掺在鞋底内,如底干,即以水微湿之
,掺药著脚,行走自不吃
  【 主 治 】远行两脚肿痛。
  
  千里梅花丸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枇杷叶 干葛末 百药煎 乌梅肉 腊梅花 甘
草各3克
  【 用 法 】上俱为末。用蜡150克,先溶蜡开,投蜜30
克,和药末捣二三百下,
  【 主 治 】夏月长途,津少口渴。
  
  千金三黄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三黄汤【 书 名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
  
  千金止带丸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香附(炙)5千克 椿根皮(麸炒)5千克 红
鸡冠花5千克 补骨脂(
  盐水炒)1.25千克 木香1.25千克 白芍1.25千
克 杜仲(
  炒)1.25千克 白术(炒)1.25千克 砂仁1.25
千克 续断
  1.25千克 青黛(上衣用)1.25千克 延胡索(醋
炒)1.25
  千克 小茴香(盐水炒)1.25千克 牡蛎(煅)1.25
千克 人参
  (去芦)620克 川芎2.5千克 当归2.5千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用
方内青黛外加滑石5.3
  【 功 用 】补虚止带。
  【 主 治 】妇女带下,腹痛腰酸,四肢倦怠,精神不振。
  
  千金内托散
  【 来 源 】喉科紫珍集 , 朱翔宇, 1804
  【 处 方 】人参 当归 桔梗 连翘 甘草 川芎 青皮
陈皮 赤芍 瓜蒌 天花
  粉 金银花 厚朴 防风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用灯心为引,水煎去滓,徐徐咽服。
  【 主 治 】喉蛾、喉痈、舌痈,五日后,有脓成之势,不宜
再进退火之药者。
  
  千金化气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青皮 陈皮 枳壳(去瓤) 香附 砂仁 白豆
蔻各30克 木香15克
  白芷 三棱(醋炒) 莪术 延胡索各30克 小茴香15克
厚朴(姜
  汁炒) 大腹皮 白芍各30克 甘草9克
  【 用 法 】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半空腹服。
  【 主 治 】男子腹中气块疼痛。
  
  千金当归汤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当归3克 干姜(炮)1.5克 芍药 阿胶
黄芩各4.5克
  【 用 法 】水煎,日服二次。
  【 主 治 】衄血、吐血。
  
  千金苇茎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苇茎汤【 书 名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
  
  千金定吼丸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南星 半夏各120克(用生姜、牙皂各90克
,煎汤浸星、半一宿,切
  片,再加白蜜60克入汤内,同星、半煮至汤干,去姜、皂,
只用星、半
  ) 贝母 枳实(麸炒) 黄连(姜炒) 黄芩(酒炒) 连
翘(去心)
  蒸九晒)30克 青礞石(用消煅如金色者)15克 沉香1
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竹沥、姜汁和为丸,如弹子大
。每服1丸,临卧时口噙
  【 主 治 】素患哮吼,发则喘急,痰涎上壅,不时复发。
  
  千金定喘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定喘汤【 书 名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
  
  千金封脐膏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天门冬 生地黄 熟地黄 木鳖子 大附子 蛇
床子 麦门冬 紫梢花
  杏仁 远志 牛膝 肉苁蓉 官桂 肉豆蔻 菟丝子 虎骨
鹿茸各6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入油620克,用文武火熬黑色,去
滓澄清,再入黄丹250
  9克,俱不见火。上为细末,入内。待药冷,下黄蜡18克。
瓷器贮盛,
  封口。放水中浸三日,去火毒,取出,摊缎子上,或红绢上贴
之。
  【 主 治 】男子下元虚冷,遗精尿频,小肠疝气,单腹胀满
,一切腰腿骨节疼痛,半
  身不遂;妇人子宫久冷,赤白带下,久不坐胎。
  
  千金保孕丸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杜仲丸【 书 名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 处 方 】
  
  千金保胎丸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当归(酒洗)60克 川芎30克 熟地(姜汁
炒)120克 阿胶(蛤
  粉炒)60克 艾叶(醋煮) 砂仁(炒)15克 条芩(炒
)60克
  益母草60克 杜仲(去粗皮,姜汁酒炒)120克 白术(
土炒)12
  0克 陈皮30克 续断(酒洗)30克 香附米60克(酒
、醋、盐、水
  、童便各浸二日,炒)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100丸,空腹用米汤送
  【 主 治 】妇人气血不足,冲脉有伤,受胎经二月而胎堕者

  
  千金保胎膏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当归300克 白芍150克 生地240克
甘草90克 续断180
  克 黄耆150克 白术(炒)180克 苁蓉(炙)150
克 木香3
  0克 黄芩300克 益母草300克
  【 用 法 】上药切碎,每锅用料1.5千克,香油7.5千
克,熬至枯黑,过滤去滓
  【 功 用 】补气补血,保育胎元。
  【 主 治 】妇人气虚血亏,胎元不固,屡经小产。
  
  千金保童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人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去皮)10克
芦荟3克 胡黄连6克
  )10克 蚵皮2个(炒) 龙胆草(去芦)10克 柴胡9
克 苍术(
  米泔水浸,炒)10克 青皮(炒)10克 陈皮10克 砂
仁7.5克
  木香10克 槟榔10克 三棱(煨)10克 莪术(煨)1
0克 香附
  (炒)10克 枳实(麸炒)9克 神曲(炒)15克 山楂
(去核)1
  0克 麦芽(炒)15克 萝卜子(炒)15克 水红花子(
炒)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猪胆汁为丸,如绿豆大。每服
30 ̄50丸,空腹时用
  【 功 用 】消癖化积,清热杀虫。
  【 主 治 】小儿癖块。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猪肉。宜食鸽子、虾蟆。
  
  千金养脾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去皮) 甘草 山药(炒
) 木香 丁香 白扁豆
  (炒) 缩砂仁 薏苡仁 益智仁 藿香叶 红豆 肉豆蔻
干姜(炮)
  枳壳(炒) 茴香(炒) 苦梗(炒)各3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细
嚼,空腹时用白汤或温酒
  【 功 用 】养脾消积。
  【 主 治 】脾胃虚弱,停寒留饮,膈气噎塞,反胃吐食,心
胸痞满,胁肋虚胀,胸腹
  刺痛,牵引背膂,食少易伤,言微气短,口苦舌涩,恶心呕哕
,喜唾咽酸
  ,久病泄利,病后气不复常,饮食无味。
  
  千金消毒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连翘 黄连 赤芍各3克 归尾30克 金银花
30克 皂角刺 牡蛎
  大黄 天花粉 芒消各9克
  【 用 法 】上锉。酒、水各半煎服。
  【 主 治 】一切恶疮,无名肿毒,发背疔疮,便毒初发,脉
洪数弦实,肿甚欲作脓者
  。
  
  千金消癖丸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芦荟 阿魏(另为糊) 青黛 木香 厚朴(姜
炒) 槟榔 陈皮 甘草
  (生)各3克 使君子(去壳) 胡黄连 山楂肉 香附(醋
炒) 三棱
  (醋炒) 莪术(醋炒)各6克 水红花子 神曲(炒) 麦
芽(炒)各
  12克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各9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将阿魏3克,白水和面打糊为丸
,如绿豆大。米饮送下。
  【 主 治 】小儿癖疾,午后潮热,口渴饮冷,肚大青筋,渐
至坚硬成块,不时作痛者
  。
  
  千金润下丸
  【 来 源 】会约医镜 , 罗国纲, 1789
  【 处 方 】大麻仁(微炒)30克 郁李仁(泡,去皮)
菟丝子(酒蒸) 枳壳(
  麸炒) 牛膝(酒浸) 山药 车前子各21克 肉苁蓉(酒
洗)45克
  仁(去皮)15克
  【 用 法 】上药先将威参、大黄杵成膏后,加药末,炼蜜为
丸。每次40丸,用白汤
  【 主 治 】大便燥结,胀闷之甚,而脉未至大虚者。
  
  千金调经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温经汤【 书 名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
  
  千金犀角散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犀角汤【 书 名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
  
  千缗导痰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南星3克 半夏7个(水泡破皮,分四片) 赤
茯苓 枳壳(麸炒)各3
  克 皂角(炙,去皮)3厘米 甘草(炙)3厘米
  【 用 法 】上药锉碎。加生姜1块如指大,水煎服。
  【 主 治 】痰盛而喘,不能平卧者。
  
  乞力伽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各30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生姜、大枣煎服。
  【 主 治 】妇人血虚肌热;小儿脾虚,蒸热羸瘦,不能饮食

  
  川芎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川芎 龙脑薄荷(叶,焙干)各2.35千克
细辛(洗)150克 防
  风(去苗)780克 桔梗3.12千克 甘草(?)1.0
9千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搜和,每45克,分作50
丸。每服一丸,细嚼,食
  【 功 用 】疏风化痰,利咽喉,清头目。
  【 主 治 】头痛眩晕,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
体烦疼,皮肤瘙痒,头昏
  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川芎丸
  【 来 源 】会约医镜 , 罗国纲, 1789
  【 处 方 】川芎 苏薄荷叶各105克 防风36克 细辛
7.5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蜜和为丸,每丸重1.5克。临卧用
茶嚼下。
  【 功 用 】清上利膈。
  【 主 治 】膈上风痰。
  
  川芎丸
  【 来 源 】类证治裁 , 林 琴, 1839
  【 处 方 】川芎120克 天麻3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蜜和为丸,每30克作10丸。以1
丸细嚼,茶、酒任下。
  【 主 治 】首风因于新沐,汗多恶风者。
  
  川芎汤
  【 来 源 】伤科补要 , 钱秀昌, 1808
  【 处 方 】川芎 白芷 防风 当归 赤芍 生地 羌活
陈皮 黄荆子 花粉 茄
  皮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 主 治 】头面伤。
  
  川芎饮
  【 来 源 】证治汇补 , 李用粹, 1687
  【 处 方 】川芎 苏叶 枳壳 桔梗 陈皮 前胡 半夏
茯苓 木香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感冒风邪,胸满头疼,咳嗽吐痰,憎寒壮热,状
似伤寒,脉浮而缓。
  
  川芎散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川芎0.9克 柴胡2.1克 羌活 防风 藁
本 生甘草 熟甘草 升
  麻各3克 酒生地黄6克 酒黄连(炒) 酒黄芩各13.5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或6 ̄9克,食后用茶
清调下。
  【 主 治 】风热头痛。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酒、湿面。
  
  川芎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川芎 细辛 羌活 槐花 石膏 香附子 甘草
(炙)各15克 荆芥
  薄荷 茵陈 防风(去叉) 菊花各30克
  【 用 法 】上十二味,为末。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下,
一日三次。
  【 主 治 】偏正头疼。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动风发物。
  
  川芎散
  【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 处 方 】川芎(洗) 柴胡(去苗,洗)各30克 半夏
曲 甘草(炙) 甘菊
  细辛(去叶) 人参(去芦) 前胡(去苗,洗) 防风(去
叉股)各1
  5克
  【 用 法 】上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加生
姜4片,薄荷5叶,同煎
  【 主 治 】风热上壅,鼻塞清涕,眼多眵泪,半边头疼。
  
  川芎散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引: 产宝 , 倪枝维, 1728
  【 处 方 】川芎3克 人参 吴茱萸各1.5克 茯苓 桔
梗各1.2克 当归3克
  【 用 法 】上药细切,作一服。用水220毫升,煎至15
0毫升,稍热服。
  【 主 治 】妇人素有冷气冲心,心腹痛,如刀刺者。
  
  川芎散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引: 医林方, 1368年
  【 处 方 】苍术(米泔浸)150克 藁本 白芷 细辛
羌活 川芎 甘草(炙)
  各3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
3片,葱白3寸,煎取1
  【 主 治 】伤寒鼻塞。
  
  川粉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穿山甲(炒) 铅粉(炒) 轻粉(隔纸微炒)
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末。掺患处;干则用麻油调敷。
  【 主 治 】月蚀疮及黄水等疮。
  
  川椒丸
  【 来 源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阙名, 1156
  【 处 方 】川椒30克(去目并闭口者,慢火炒香熟为度)
肉豆蔻(面裹煨)15
  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粳米饭和丸,如黍米大。每服1
0粒,不拘时用米饮送下
  【 主 治 】夏月感受寒湿,泄泻不止。
  
  川楝丸
  【 来 源 】医级 , 董西园, 1777
  【 处 方 】川楝子 茴香各60克 附子30克
  【 用 法 】上三味,用酒300毫升,煮尽为度,焙,晒干
,炒,研末。每药末30
  【 主 治 】奔豚小腹疼痛。
  
  川楝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川楝子(去核) 小茴香(酒炒) 破故纸(酒
炒) 青盐 三棱(煨)
  山茱萸(酒蒸,去核) 莪术(煨) 通草 橘核 荔枝核各
等分
  甘草(减半)
  【 用 法 】上锉一剂。水煎,空腹时服。
  【 主 治 】疝气。
  
  川槿汤
  【 来 源 】类证治裁 , 林 琴, 1839
  【 处 方 】川槿皮 白蔹等分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肺痈日久不敛者。
  
  川槿散
  【 来 源 】鲁府禁方 , 龚廷贤, 1594
  【 处 方 】大斑蝥7个(小者10个,去头、足) 巴豆5
个(去油) 川槿皮9克
  (为末)
  【 用 法 】上药三味,共为细末。用醋调搽。稍时作痛起泡
,泡落即愈。
  【 主 治 】一切顽癣。
  
  川膝煎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大乌头10个(捶破,以纸袋盛,用乌豆1千克
,蒸一日取出,去豆不用
  ,去皮、尖) 牛膝60克(去芦,干)
  【 用 法 】上二味,并不得见铜器及火与日。木臼捣碎牛膝
,同入石磨中磨为末,酒
  【 主 治 】肝肾虚弱,风寒湿毒外侵,流注腿膝,历节疼痛
,如锥刀锻刺,不可名状
  。
  
  川升麻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川升麻30克 玄参30克 黄连30克(去须
) 大青30克 柴胡4
  5克(去苗) 知母30克 黄芩30克 甘草22克(炙微
赤,锉)
  地骨皮22克
  【 用 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
入淡竹叶3 ̄7片,煎至
  【 主 治 】热病口疮,壮热头痛,心神烦躁。
  
  川升麻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川升麻15克 络石30克 当归15克 射干
15克 犀角屑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
双仁,麸炒
  微黄) 木通15克(锉)
  【 用 法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250毫升,
煎至150毫升,去滓,
  【 主 治 】咽喉闭塞不通,疼痛,不能饮食。
  
  川苦楝散
  【 来 源 】医学发明 , 李杲, 1251
  【 处 方 】木香30克(另为细末) 茴香30克(拣净,
用盐1匙,同茴香炒至黄
  色,去盐不用) 川楝子30克(锉碎,用巴豆10个,微破
皮,与川楝
  子一起炒黄,不用巴豆)
  【 用 法 】上药为极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适量调
下。
  
  川黄连丸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川黄连(净)150克 白天花粉 麦门冬(去
心)各7.5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以生地黄汁、牛乳汁调和为丸,如梧
桐子大。每服30丸,用
  【 主 治 】消渴。
  
  川芎石膏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川芎 芍药 当归 山栀 黄芩 大黄 菊花
荆芥 人参 白术各1.
  5克 滑石12克 寒水石 桔梗各6克 甘草9克 石膏
防风 连翘
  【 用 法 】上药水煎,温服。
  【 主 治 】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
,烦渴淋闭,眼生翳膜,
  及中风偏枯。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姜、醋、发热物。
  
  川芎肉桂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酒汉防己 防风各0.9克 炒神曲 独活各1
.5克 川芎 柴胡 肉
  桂 当归梢 炙甘草 苍术各3克 羌活4.5克 桃仁5个
(去皮、尖
  ,研如泥)
  【 用 法 】上药с咀,都作一服。用好酒900毫升,煎至
300毫升,去滓稍热,
  【 主 治 】感受寒湿,腰痛不能转侧,两胁搐急作痛者。
  
  川芎茶调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薄荷叶(不见火)240克 川芎 荆芥(去梗
)各120克 香附子(
  炒)250克(别本作细辛去芦30克) 防风(去芦)45
克 白芷
  羌活 甘草(?)各6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下。
  【 功 用 】疏风止痛。
  【 主 治 】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
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
  ,舌苔薄白,脉浮者。
  川芎茶调散
  【 方 论 】
  方中川芎善治少阳经头痛(头项两侧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
痛(后脑、
  前额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额骨痛),均为主药
;荆芥、薄
  荷、防风升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香附行气宽中,兼能疏风
(现配方多
  用细辛,祛风散寒止痛),配合荆、防、薄荷,增强疏风止痛
之效;甘草
  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使升散不致耗气;用茶清调服,乃取茶
叶甘寒之性
  ,既能上清风热,又能监制风药过于温燥升散,使之升中有降
。诸药合用
  ,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按:本方用法,《世医得效方》卷十作“每服6克,葱白、茯
清调下
  ;用葱涎调贴两太阳穴,除痛甚者特效。又用朴消少许,吹入
鼻中立愈。
  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川连戊己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白芍药 甘草 川黄连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脾实腹胀,肚腹时热。
  
  川连枳壳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川连 枳壳 木通 甘草 大腹皮 地骨皮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脾实腹胀,肚腹时热,肛门热。
  
  川椒乌梅汤
  【 来 源 】不知医必要 , 梁廉夫, 1880
  【 处 方 】川椒(去合口的)4.5克 乌梅2只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 主 治 】虫扰腹痛,其痛有时者。
  
  川楝猬皮丸
  【 来 源 】疡科选粹 , 陈文治, 1618
  【 处 方 】猬皮(煅存性) 雷丸3克(皂角洗,烧灰存性
) 川楝白皮 黑芝麻(
  炒黑) 槐角子(煅存性)各1.5克 男发(皂角水浸,煅
存性)2.
  1克 乳香6克 牛角腮(童便浸七次,煅存性)30克 麝
香0.6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
,弱者7丸,空腹时用胡
  【 主 治 】痔漏。
  
  久疟饮
  【 来 源 】仙拈集 , 李文炳, 1754
  【 处 方 】白术 生姜各30克 当归9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500毫升,煨取250毫升,俟发时
内服。
  【 主 治 】久疟不止。
  
  久疮膏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当归 防风各30克 黄耆 芍药 白芷各15
克 乳香0.3克 黄丹
  15克 黄蜡30克
  【 用 法 】上药前六味以油120克煎之,候色变去滓,先
入黄丹后入黄蜡收之,瓷
  【 主 治 】疮疡溃久不敛。
  
  久痢丹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椿皮(醋炒)5千克 广木香 黄连 白术(麸
炒) 茯苓(去皮) 枳
  壳(麸炒) 甘草各250克 当归尾500克 野党参(去
芦)250
  克 厚朴(姜制)500克 鸦胆子仁30克
  【 用 法 】共为细粉,凉开水泛小丸,每500克丸药用滑
石粉90克,桃胶6克,
  【 功 用 】健俾开胃,消炎化滞。
  【 主 治 】久痢,腹疼腹胀,里急后重,不思饮食,四肢无
力,身体疲乏。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久嗽神膏
  【 来 源 】不居集 , 吴澄, 1739
  【 处 方 】萝卜500克(捣汁) 生姜15克 大贝母6
0克
  【 用 法 】三味熬膏,入蜜60克,饴糖250克,熬成膏
。不时服。
  【 主 治 】久嗽。
  
  久疟全消丸
  【 来 源 】急救经验良方 , 陈念祖, 1856
  【 处 方 】威灵仙 蓬莪术(醋炙) 麦芽(炒)各30克
何首乌60克(生用)
  炒成珠) 黄丹各15克 鳖甲(酒炙)120克
  【 用 法 】以上九味,共为细末听用。如小儿加黄鸡肫皮炙
末15克,外用山药粉3
  【 主 治 】疟疾,疟母,缠绵日久者。
  
  久嗽噙化丸
  【 来 源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缪希壅, 1622
  【 处 方 】真龙脑薄荷叶105克 百部(酒浸,去心)1
05克 麦门冬(去心)
  60克 天门冬(去心)60克 桑白皮(蜜炙)90克 枇
杷叶(蜜炙
  )90克 贝母(去心)60克 桔梗(米泔浸,蒸,去芦)3
0克 甘草
  (蜜炙)21克 天花粉60克 玄参30克 北五味(蜜炙
)30克
  款冬花60克 紫菀24克 真柿霜60克 橘红30克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不时噙化
,临卧更佳。
  【 主 治 】久嗽。
  
  广灵丹
  【 来 源 】青囊秘传 , 马培之, 1892前
  【 处 方 】银朱 生羽 炙乳香 炙没药 青黛 藿香 薄
荷 明雄 僵蚕 洋樟
  半夏 细辛 白芷 大黄 木鳖子 牙皂 茅术 木香各15
克 冰片1
  .5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掺于膏药上贴之。
  【 主 治 】阴分疽毒。
  
  广泽汤
  【 来 源 】辨证录 , 陈士铎, 1687
  【 处 方 】麦冬60克 生地30克 车前子 刘寄奴各9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大病之后,小便不通,胀甚欲死者。
  
  广毒至灵丹
  【 来 源 】疡科心得集 , 高秉钧, 1805
  【 处 方 】生大黄(晒研)90克 生川连(晒研)15克
广珠15克 黄芩(盐
  水炒)30克 朱砂9克 百步(盐水炒)30克 核桃夹(
盐水炒)3
  0克 肥皂夹灰60克 血余60克 骨余(土拌炒)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陈酒泛丸。每日早服9克,夜服6克
,陈酒送下;不吃酒者,
  【 主 治 】梅疮透顶,下疳结毒。
  
  广茂溃坚丸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木香 青皮 陈皮 广茂 乌梅 京三棱各30
克 大椒 巴豆(去心、
  膜)各15克
  【 用 法 】上药八味,为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5 ̄7
丸,空腹时用温米汤饮送
  【 主 治 】小儿癖积,腹胁胀满,发热,咳嗽喘促,不思饮
食。
  
  广茂溃坚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广茂 红花 升麻 吴茱萸各0.6克 生甘草
柴胡 泽泻 神曲 青
  皮 陈皮各0.9克 厚朴(生用) 黄芩 黄连 益智仁
草豆蔻仁
  当归梢各1.5克 半夏2.1克
  【 用 法 】上药锉如麻豆大。用水700毫升,煎至350
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 主 治 】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坚硬如石,其形如盘,令
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
  ,上喘气促,面色萎黄,通身虚肿。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酒、醋、湿面。
  【 加 减 】如渴,加葛根1.2克。
  
  广笔鼠粘汤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生地黄 浙贝母(去心,研)各9克 元参 甘
草(生)各7.5克 鼠
  粘子(酒炒,研) 花粉 射干 连翘(去心)各6克 白僵
蚕(烧,研
  )3克
  【 用 法 】上药加苦竹叶20片,用水400毫升,煎取3
20毫升,饥时服。
  【 主 治 】喉癣。咽嗌干燥,初觉时痒,次生苔藓,色暗不
红,燥裂疼痛,时吐臭涎
  ,妨碍饮食。
  
  门冬饮
  【 来 源 】杏苑生春 , 芮经, 1610前
  【 处 方 】麦门冬 知母 五味子 生地黄 茯神各2.4
克 人参 天花粉 葛根
  各3克 甘草(炙)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用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
空腹时温服。
  【 主 治 】老弱之人大渴。
  
  门冬粥
  【 来 源 】遵生八笺 , 高濂, 159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麦门冬粥【 书 名 】遵生八笺 , 高濂, 1592
  【 处 方 】
  
  门冬饮子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麦门冬 人参 知母各3克 生地2.4克 茯
神2.1克 五味子 瓜
  蒌仁 葛根各1.5克 甘草0.9克 竹叶7片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心移热于肺,膈消胸满,心烦,津燥引饮。
  
  门冬甘露饮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麦门冬6克(去心) 黑参 黄芩 栝楼根 连
翘各3克 生甘草1.5
  克 灯心20茎 竹叶20片
  【 用 法 】水煎,温服。
  【 主 治 】麻疹热甚口渴。
  
  门冬清肺汤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知母 贝母
桔梗 款冬花 甘草
  牛蒡子 杏仁(去皮、尖,研) 马兜铃 桑白皮 地骨皮各
等分
  【 用 法 】上药锉细。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
去滓,食后温服。
  【 主 治 】麻疹退后,热毒乘肺,咳甚气喘,连声不住,甚
至饮食汤水俱呛出者。
  
  门冬清肺饮
  【 来 源 】内外伤辨 , 李杲, 1231
  【 处 方 】紫菀茸4.5克 黄耆 白芍药 甘草各3克
人参(去芦) 麦门冬各
  1.5克 当归身0.9克 五味子3个
  【 用 法 】上药с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300毫升,煎
至150毫升,去滓,食
  【 主 治 】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己戍丹
  【 来 源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程运干, 1978
  【 处 方 】麝香1克 牛黄1克 炉甘石1克 雄黄1克
火消1克 黄丹1克 冰
  片1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点于眼角。
  【 主 治 】毒蛇咬伤。
  
  己字化毒丸
  【 来 源 】疮疡经验全书 , 窦汉卿, 1569
  【 处 方 】牛黄 牙皂各1.5克 木香6克 生生乳3克
乳香 没药各5.1克
  克 血蝎5.1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神曲末15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
大,另研朱砂为衣。每早
  【 主 治 】梅疮毒结于脾胃二经,外发小块,肌肉蛀烂蔓延
,或发大块破溃,或手足
  生鹅掌风癣,或传他经致生别病。
  
  己椒苈黄丸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书 名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
6前
  【 处 方 】
  
  已风丹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引: 医方妙选 , 张涣, 1126
  【 处 方 】天竺黄30克(研) 防风30克 钩藤30克
白僵蚕15克 干全蝎
  15克 白附子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1 ̄
2丸,点麝香、荆芥汤化
  【 主 治 】小儿惊风,拘挛抽搐。
  
  卫生汤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白芷 连翘 花粉各2.4克 荆芥 甘草节
牛蒡子各3克 防风 乳
  香 没药各1.5克 银花6克 贝母 归尾各4.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 主 治 】痈毒初起。
  
  卫睾丸
  【 来 源 】辨证录 , 陈士铎, 1687
  【 处 方 】附子 甘草 玄胡索 柴胡各3克 白术90克
肉桂9克 黄耆30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感受寒湿,睾丸作痛,后变不痛不疼,而为木肾
者。
  
  卫生宝丹
  【 来 源 】惠直堂经验方 , 陶承熹, 1734
  【 处 方 】山茨菇 川文蛤 红芽大戟 千金子各60克
麝香 西牛黄 珍珠 明
  雄黄 滴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朱砂 琥珀(蜜珀不
用) 丁香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糯米粉煮糊,木臼捣,印锭,每
重3克。每服1锭,重者
  【 主 治 】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无名肿毒,杨梅,痔
疮,打扑损伤,蛇、蝎、
  疯犬咬伤;伤寒,瘟疫发狂,喉风;赤白痢疾,霍乱吐泻,小
儿急慢惊风
  ,五疳五痢。
  【 禁 忌 】孕妇忌服。
  
  卫生防疫宝丹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粉甘草(细末)300克 细辛(细末)45克
香白芷(细末)30克
  【 用 法 】先将前五味和匀,用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晾干
(不宜日晒),再用朱砂
  【 主 治 】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疼,一切痧症,头疼、牙
疼。
  
  女贞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女贞子12克 生地18克 龟版18克 当归
6克 茯苓6克 石斛6
  克 花粉6克 萆ㄉ6克 牛膝6克 车前子6克 大淡菜3

  【 主 治 】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腿无力,久为下消。
  
  女金丹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引: 大典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胜金丸【 书 名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引: 大典
  【 处 方 】
  
  女金丹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玄胡索(醋炒) 白术(炒) 官桂 川芎 白
芍 茯苓 没药(炙)
  丹参 熟地 鹿角霜 吴茱萸(炙) 阿胶(炒珠) 藁本
白芷 甘草
  炙)10.5千克 人参(去芦)1千克 益母草10千克
砂仁2.5千
  克 党参(去芦)2.25千克
  【 用 法 】上药二十四味,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
重9克。每服1丸,日服
  【 功 用 】调经养血,温暖子宫。
  【 主 治 】子宫寒冷,经期不准,腹痛腰酸,四肢无力。
  
  女真丹
  【 来 源 】摄生众妙方 , 张时彻, 1550
  【 处 方 】冬青子(即妇真实,酒浸一昼夜,去皮,晒干为
末) 旱莲草(捣汁熬浓
  )
  【 用 法 】将旱莲草浓汁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100丸,临卧时用酒送
  【 功 用 】补肾养肝。
  【 主 治 】肝肾阴虚,头昏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
遗精,口苦咽干,头发早
  白。
  
  女宝调经丸
  【 来 源 】丁甘仁家传珍方 , 丁甘仁, 1924
  【 处 方 】全当归96克 乌药60克 丹参240克 香
附96克 白芍45克
  小胡麻90克 广皮36克 川芎24克 益母草12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用红枣煎汤泛丸。每服6 ̄9克,温
开水送下。一日二次。
  【 主 治 】妇女月经不调。
  
  小麦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必效方 , 孟诜, 713前
  【 处 方 】小麦15克(洗) 人参12克 青竹茹7.5
克 茯苓9克 厚朴12
  克(炙) 甘草3克(炙) 生姜汁20毫升
  【 用 法 】上药七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分二次服。
  【 主 治 】呕吐不止。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醋。
  
  小枣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防风 白僵蚕 荆芥 何首乌 全蝎 蔓荆子
羌活 牛蒡子 独活 威
  灵仙 黄芩 赤芍药 生地 大枫肉 大黄 苦参各60克
薄荷 枸杞
  子 明天麻 天南星各30克 柏枝 山栀各120克 甘草
15克 两
  头尖3克 白术50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丸
,薄荷汤送下。
  【 主 治 】鹅掌风。
  
  小金丹
  【 来 源 】外科全生集 , 王维德, 1740
  【 处 方 】白胶香 草乌 五灵脂 地龙 木鳖各制末45
克 没药 归身 乳香各
  净末22.5克 麝香9克 墨炭(陈年锭子墨,略烧存性,
研用)3.
  6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以糯米粉36克为厚糊,和入诸
末,捣千槌,为丸如芡实
  【 主 治 】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鳝拱
头等。
  
  小草汤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小草 黄耆(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麦
门冬(去心) 石斛(去
  根) 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甘草(炙)各1
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
姜5片,前至180毫升
  【 主 治 】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胃丹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芫花(好醋拌匀,过一宿,瓦器炒令黑,不要焦
) 甘遂(湿面裹,长流
  水浸半日,再水洗晒干,又云:水浸,冬七日,春、秋五日,
或水煮亦可
  )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水洗晒干)各15克 大黄(湿
纸裹煨勿焦
  ,切,焙干,再酒润炒熟,焙干)45克 黄柏90克(焙,
炒)
  【 用 法 】上药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20 ̄30丸,临
卧津液吞下;或白汤送下
  【 主 治 】膈上痰、风痰、湿痰所致的肩膊诸痛。
  【 禁 忌 】能损胃气,不能多用久用。
  
  小营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当归6克 熟地6 ̄9克 芍药(酒炒)6克
山药(炒)6克 枸杞6
  克 炙甘草3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400毫升,煮取280毫升,空腹时
温服。
  【 功 用 】养血滋阴。
  【 主 治 】阴虚血少,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脉象细弱;妇
女有经后期,量少色淡,
  小腹虚痛。
  【 加 减 】若惊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枣仁、茯神各6克
;营虚兼寒者,去芍药,
  加生姜;如有气滞疼痛者,加香附3 ̄6克。
  
  小黄丸
  【 来 源 】洁古家珍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南星(汤洗)30克 半夏(汤洗)30克 黄
芩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 ̄70丸,食后
  【 主 治 】热痰咳嗽,面赤烦热,唇口干燥,脉洪者。
  
  小惊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郁金(皂角水浸煮)2个 黄连 牙消 木香(
不见火) 藿香 龙胆草
  各15克 全蝎(去毒)6个
  【 用 法 】上药为末,糊为丸,用雄黄、朱砂、麝香、金银
箔为衣,用金银薄荷煎汤
  仓米煎汤送下;夜啼,用灯心、薄荷、灶心土煎汤送下;精神
不爽,用冬
  瓜子煎汤送下;大便不通,用枳壳、大黄、朴消煎汤送下;咳
嗽,用乌梅
  、桑白皮煎汤送下;吐不止,用丁香或黄荆叶煎汤送下。
  【 主 治 】小儿惊痫。
  
  小七香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甘松(炒)2.5千克 益智仁(炒)1.88
千克 香附子(炒去毛)
  各60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
20丸,温酒、姜汤、熟
  【 功 用 】温中快膈,化积和气。
  【 主 治 】中酒吐酒,呕逆咽酸;气膈食噎,饮食不下,冷
涎翻胃,腹胀脾疼;茶酒
  食积,眼脸俱黄;赤白痢疾,脾毒泄泻。
  
  小分清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茯苓6 ̄9克 泽泻6 ̄9克 薏仁6克 猪苓
6 ̄9克 枳壳3克 厚
  朴3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230毫升,煮取180毫升,空腹时
服。
  【 主 治 】小便不利,湿滞肿胀,不能受补者。
  
  小乌沉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乌药(去心)300克 甘草(炒)30克 香
附子(沙盆内断去皮、毛
  ,焙干)60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沸汤点服,不拘时。
  【 功 用 】调中快气。
  【 主 治 】心腹刺痛。
  
  小甘露饮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黄芩 升麻 茵陈 栀子仁 桔梗(去芦,锉,
炒) 生地黄 石斛(去
  根) 甘草(炙)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5片,煎至180毫升
  【 主 治 】脾劳实热,身体面目悉黄,舌干,咽喉肿痛。
  
  小龙荟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当归 草龙胆(酒洗) 山栀(炒) 黄连(炒
) 川芎各15克 大黄
  (煨)15克 芦荟9克 木香3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入麝香少许,粥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
  【 主 治 】肝胆火盛之胁痛。
  
  小半夏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半夏18克 生姜15克
  【 用 法 】上二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
两次温服。
  【 功 用 】和胃降逆,消痰蠲饮。
  【 主 治 】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
痰饮咳嗽。
  
  小半夏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半夏18克 生姜15克 橘皮12克(一方用
人参)
  【 用 法 】上三味,с咀。以水一升,煮取600毫升,分
三次服。
  【 主 治 】胸中有寒,痰饮内停,胸胁痞满,呕逆,食物不
下。
  
  小半夏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 人参60克(去
芦头) 葛根60克(锉
  )
  【 用 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2克,以水200毫升
,入生姜4克,煎至18
  【 主 治 】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哕
者。
  
  小芎黄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黄汤【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小朱砂丸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引: 刘氏家传, 1132前
  【 处 方 】朱砂30克 胆星 人参 茯苓 真珠 半夏(
姜制)各15克 脑 麝
  少许。
  【 用 法 】上药研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4 ̄5丸
,不拘时用金、银汤送下
  【 功 用 】化痰安神。
  【 主 治 】小儿睡眠多惊。
  
  小羊肉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书 名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
0
  【 处 方 】
  
  小异功散
  【 来 源 】丹溪心法附余 , 方广, 1536
  引: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 木香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
姜、大枣,同煎至180
  【 主 治 】痘疮里虚,呕吐泄泻。
  
  小防风汤
  【 来 源 】活幼口议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大黄(蒸) 山栀子 甘草(炙) 赤芍药 川
当归(洗) 防风 羌活
  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
00毫升,去滓,食后通
  【 主 治 】小儿热毒上升,眼目生翳,胎风赤烂。
  
  小芦荟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胡黄连30克 黄连30克 芦荟30克 木香
30克 白雷丸30克
  青皮30克 鹤虱草30克 白芜荑(炒)30克 麝香9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克
,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 主 治 】小儿疳积,瘰疬结核,耳内生疮;或疝气,囊痈
,下疳溃烂;或茎出白津
  ,股腹有疮;或体瘦热渴,大便不通,牙龈蚀落,颊腮腐烂。
  
  小青龙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
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 用 法 】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
,煮取300毫升,去滓
  【 功 用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 主 治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
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
  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肺
  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 加 减 】若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9克;微利,去麻黄
,加荛花(熬令赤色)5
  克;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
者,去麻黄
  ,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9克。
  小青龙汤
  【 方 论 】
  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半夏燥湿化
  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
过而耗散肺
  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
喘之剂。 
  小和中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陈皮4.5克 山楂6克 茯苓4.5克 厚朴
4.5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 ̄5片,煎服。
  【 主 治 】胸膈胀闷,或妇人胎气滞满者。
  【 加 减 】如呕者,加半夏3 ̄6克;如胀满,气不顺者,
加砂仁2.1 ̄2.4克
  ;如火郁于上者,加焦栀子3 ̄6克;如妇人气逆血滞者,加
紫苏梗、香
  附;如寒滞不行者,加干姜、肉桂。
  
  小定风珠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鸡子黄1枚(生用) 真阿胶6克 生龟版18
克 童便1杯 淡菜9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一升,先煮龟版、淡菜,得400毫升
,去滓,入阿胶,上火烊
  【 功 用 】滋阴潜阳,熄风降逆。
  【 主 治 】温邪久羁下焦,消烁肝肾阴液,虚火上冲,发为
痉厥呃忒,脉细而劲者。
  小定风珠
  【 方 论 】
  方中鸡中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能滋补阴液而熄内风;
龟版、淡菜
  滋阴潜阳,并能降逆平冲;童便滋阴降火。合用而有滋阴潜阳
,熄风降逆
  之效。

  小定志丸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菖蒲(炒) 远志(去心,姜汁淹)各60克
茯苓 茯神 人参各90
  克 辰砂为衣
  【 用 法 】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米
汤送下。
  【 主 治 】心气不足,忧愁不乐,健忘,夜多异梦,惊悸恐
怯。
  
  小建中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桂枝9克(去皮) 甘草6克(炙) 大枣12
枚(擘) 芍药18克
  生姜9克(切) 胶饴30克
  【 用 法 】上药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去滓,加入饴糖,更上微
  【 功 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主 治 】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
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
  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г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现
用于胃及十
  二指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 禁 忌 】呕家、吐蛔、中满者均忌用。
  小建中汤
  【 方 论 】
  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
里缓急;桂
  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
奏温养中气
  ,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小降气汤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引: 医林方, 1368年
  【 处 方 】家紫苏 台乌药 白芍 陈皮各6克 炙甘草1
.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枣一枚,煎
取210毫升,空腹时服
  【 主 治 】痰涎湿浊,壅滞胸中,气机不畅,胸膈痞闷者。
  
  小承气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
枳实9克(大者,炙)
  【 用 法 】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
去滓,分二次温服。
  【 功 用 】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 主 治 】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
满,舌苔黄,脉滑数;痢
  疾初起,腹中н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小承气汤
  【 方 论 】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调,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
,可以轻下
  热结,除满消痞。

  小茵陈汤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引: 活人方 , 林开燧, 1753
  【 处 方 】附子1枚(作八片,炮) 甘草(炙)30克
茵陈60克
  【 用 法 】上药细切,作三服。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
150毫升,温服。
  【 主 治 】发黄,遍身冷,脉沉细而迟者。
  
  小茴香丸
  【 来 源 】秘传证治要决类方 , 戴元礼, 1443
  引: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 处 方 】舶上茴香(炒) 葫芦巴 破故纸(炒) 白龙
骨(煅)各30克 木香
  45克 胡桃(去壳)21枚 羊腰子3对(切开,入盐45
克擦,炭火
  焙熟,研)
  【 用 法 】上药为末,酒糊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 主 治 】脾肾两虚,五更泄泻。
  
  小茴香酒
  【 来 源 】医林改错 , 王清任, 1830
  【 处 方 】小茴香30克
  【 用 法 】上为粗末。用黄酒250毫升烧滚中,停一刻,
去滓服酒。
  【 主 治 】白浊。由精道受风寒而成,汤药全不效者。
  
  小省风汤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防风 南星(生)各120克 半夏(米泔浸)
黄芩 甘草(生)各6
  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每次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

  【 主 治 】中风痰盛。
  
  小保和丸
  【 来 源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 处 方 】山楂(去核,或云核亦有力) 神曲(炒) 茯
苓 陈皮 白术 白芍
  【 用 法 】上药为末,蒸饼糊丸。每服3 ̄5克,温开水送
下。
  【 功 用 】助脾进食。
  【 主 治 】脾虚食积,食欲不振者。
  
  小活络丹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活络丹【 书 名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
  
  小活络丹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川乌(炙)45克 草乌(炙)45克 当归3
0克 川芎30克 白芍
  15克 乳香(炙)22.5克 没药(炙)22.5克 地
龙肉22.
  5克 香附(醋炙)30克 胆星45克
  【 用 法 】上十味,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重6克
,朱砂为衣。每服1丸,
  【 功 用 】舒筋活络,散风止痛。
  【 主 治 】风湿痹痛,麻木不仁,四肢酸痛,半身不遂。
  
  小柴胡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 半夏(洗)
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4枚
  【 用 法 】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
滓,再煎取300毫升,
  【 功 用 】和解少阳。
  【 主 治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口苦,咽
  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
少阳证者。
  【 加 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
  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
若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
加茯苓12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
  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小柴胡汤
  【 方 论 】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
里之热为臣
  ;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
,大枣助参
  、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
和解少阳之
  功。

  小陷胸汤
  【 来 源 】伤寒论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黄连6克 半夏12克(洗) 栝楼实(大者)
30克
  【 用 法 】上药三味,以水1.2升,先煮栝楼取600毫
升,去滓;再入诸药,煮
  【 功 用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 主 治 】小结胸病。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
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
  滑数者。
  小陷胸汤
  【 方 论 】
  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
治痰热内阻
  。更以栝楼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
散结之功。
  小清凉散
  【 来 源 】伤寒温疫条辨 , 杨睿, 1784
  【 处 方 】白僵蚕(炒)9克 蝉蜕10个 银花 泽兰
当归 生地各6克 石膏
  9克 黄连 黄芩 栀子(酒炒) 牡丹皮 紫草各3克
  【 用 法 】上药水煎去滓,加蜜、酒、童便,冷服。
  【 主 治 】温病壮热烦躁,头沉面赤,咽喉不利,或唇口颊
腮肿者。
  
  小清凉散
  【 来 源 】外科方外奇方 , 凌奂, 1893前
  【 处 方 】犀黄1.2克 粉口儿茶3克 龙脑 薄荷尖各
1.2克 青黛15克
  月石6克 元明粉3克 人中白9克(煅) 生珠3克(乳细
) 大梅片
  3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极细末,瓷瓶密贮。用时将药粉吹患处

  【 主 治 】咽喉肿痛。
  
  小续命汤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麻黄 防己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 芍药
芎ㄇ 杏仁各3克 附子
  2克 防风45克 生姜15克
  【 用 法 】上十二味,с咀。用水1.2升,先煮麻黄,去
上沫,纳诸药,煎取60
  【 主 治 】中风垂危,身体缓急,口眼Н斜,舌强不能言语
,神情闷乱者。
  
  小温中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苍术 川芎 香附 神曲 针砂(醋炒红)
  【 用 法 】上药为末,醋糊为丸。空腹时用生姜汤送下;午
后,食后用酒送下。
  【 主 治 】湿热黄疸,症情较轻者。
  【 加 减 】春加川芎,夏加苦参或黄连,冬加吴茱萸或干姜

  
  小温经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温经汤【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小蓟饮子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生地黄(洗)120克 小蓟根 滑石 通草
蒲黄(炒) 淡竹叶 藕
  节 当归(去芦,酒浸) 山栀子仁 甘草(炙)各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
180毫升,去滓,空腹
  【 功 用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 主 治 】下焦结热血淋。
  
  小镇心散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人参 远志 白术 附子 桂心 黄耆 细辛
干姜 龙齿 防风 菖蒲
  【 用 法 】上十四味,为末过筛。每服4克,一日三次,用
酒送下。
  【 主 治 】心气不足,惊悸恐惧,心神不定。
  
  小橘皮汤
  【 来 源 】伤寒总病论 , 庞安时, 1100
  【 处 方 】橘皮60克 生姜12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去滓,分四次热服,热呷
  【 主 治 】太阳中ч,手足冷而呕哕者。
  
  小橘皮汤
  【 来 源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引: 伤寒指掌图 , 吴恕, 1337年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橘皮汤【 书 名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引: 伤寒指掌图 , 吴恕, 1337年
  【 处 方 】
  
  小儿一捻金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生大黄 槟榔 黑丑 白丑各30克 朱砂 台
参各15克 赤金10张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粉,合匀装瓶,净装0.3克,蜡封
。一岁以下每服0.15
  【 主 治 】停乳呕吐,痰涎壅盛。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腥膻等物。小儿脾
虚胃弱及患慢脾风症忌服。
  
  小儿化湿汤
  【 来 源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中研院, 1978
  【 处 方 】苍术6克 陈皮6克 茯苓6克 泽泻6克 炒
麦芽9克 六一散6克(
  包)
  【 用 法 】上药水煎服。
  【 功 用 】健脾化湿。
  【 主 治 】婴幼儿湿疹。
  
  小儿牛黄散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大黄30克 浙贝 黄连 花粉 赤芍 甘草
银花 连翘(去心)各1
  5克 炒二丑12克 制没药 制乳香各4.5克 共为细粉
对入;雄黄
  面7.5克 牛黄1.35克 冰片7.5克 麝香 珍珠各
0.45克
  【 用 法 】上药研细和匀,每瓶装0.9克。周岁每次服半
瓶;二三岁服1瓶,乳汁
  【 功 用 】清热化痰,镇惊解毒。
  【 主 治 】肺热痰黄,咽喉肿痛,口疮牙疳,头面生疮,皮
肤溃烂,周身发热。
  
  小儿四症丸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广木香6克 苏叶45克 陈皮 厚朴(姜制)
藿香 白术(麸炒)
  茯苓(去皮) 炒麦芽 炒苍术各30克 花粉 泽泻 山楂
猪苓 制
  半夏各22.5克 白芷 桔梗 滑石 砂仁各15克 神曲
(麸炒)2
  2.5克
  【 用 法 】上药十九味,共为细粉,每细粉456克,对入
琥珀面15克,共研细和
  【 功 用 】健脾消食,利尿止泻。
  【 主 治 】小儿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小便不利,肚腹胀痛
;中暑中寒,头痛身热,
  口渴舌干,烦躁不宁。
  
  小儿回春丹
  【 来 源 】中药成方配本 , 苏州卫生局, 1959
  【 处 方 】西牛黄0.6克 天竺黄6克 煅青礞石6克
制半夏 黄连 胆星 川
  贝 胡连 飞朱砂各6克 九节菖蒲9克 珠粉1.5克 麝
香0.6克
  【 用 法 】上药各取净末和匀,用钩藤6克、薄荷6克煎汤
去滓,加蜜13.5克,
  【 功 用 】清热化痰,开窍安神。
  【 主 治 】小儿急惊,痰热蒙蔽,神昏气喘,烦躁发热等证

  
  小儿回春丹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牛黄3克 天麻9克 麝香4.5克 蛇含石2
4克 冰片4.5克 防
  风 腰黄各9克 胆星60克 朱砂9克 天竺黄30克 全
蝎(酒洗,
  漂淡) 僵蚕(炒) 羌活各9克 川贝母30克 白附子(
制)9克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粉和匀。再用甘草30克、钩藤60
克,煎汤泛丸,每粒潮重
  【 主 治 】小儿急惊风,痰涎壅盛者。
  
  小儿回春丹
  【 来 源 】方剂学 , 高校教材, 1985
  引: 敬修堂药说 , 钱澎田, 1804
  【 处 方 】川贝母 陈皮 木香 白豆蔻 枳壳 法半夏
沉香 天竺黄 僵蚕 全
  蝎 檀香各37.5克 牛黄 麝香各12克 胆南星60克
钩藤24
  克 大黄60克 天麻37.5克 甘草26克 朱砂适量
  【 用 法 】上药为小丸,每丸重0.09克。周岁以下,每
次1丸,一至二岁,每次
  【 功 用 】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 主 治 】小儿急惊,痰热蒙蔽,发热烦躁,神昏惊厥,或
反胃呕吐,夜啼吐乳,痰
  嗽哮喘,腹痛泄泻。
  
  小儿脐风散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牙皂120克 大黄120克 巴豆霜6克 当
归18克 全蝎60克
  硇砂(炙)6克 朱砂330克 牛黄3克
  【 用 法 】以上八味,共研为细粉,过罗。再兑大赤金80
张,每包0.06克。每
  【 功 用 】镇惊驱风,清热化痰。
  【 主 治 】初生小儿,肠胃不清,痰盛身热,脐带受风,啼
哭不止。
  
  小三五七散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天雄90克 山茱萸150克 薯蓣210克
  【 用 法 】上三味,为末过筛。以清酒服3克。一日两次。
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 主 治 】头风,目眩耳聋。
  
  小牛角腮散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牛角?1枚(烧令赤) 鹿茸 禹余粮 当归
干姜 续断各60克 阿
  胶90克 乌贼骨 龙骨各30克 赤小豆30克
  【 用 法 】上十味,研末。每服2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日服三次。
  【 主 治 】妇人带下,崩漏下血。
  
  小菟丝子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石莲肉60克 菟丝子(酒浸,研)150克
白茯苓(焙)30克 山
  药60克(内22.5克打糊)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山药糊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腹时用温
  【 主 治 】肾气虚损,少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
口干燥,目暗耳鸣,心忪
  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情绪反常,饮食无味,心腹胀满
,脚膝痿缓
  ,小便滑数,阳痿遗精。
  
  小菊花膏丸
  【 来 源 】银海精微 , 孙思逐, 1522-1566
  【 处 方 】黄连 枯黄芩 大黄 干菊花 羌活 苍术 荆
芥 防风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40 ̄50丸。或为
膏服。
  【 主 治 】小儿两目红赤湿烂。
  
  小儿止嗽金丹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元参(去芦) 麦冬 杏仁(去皮,炒)各12
0克 炒苏子60克 焦
  槟榔90克 胆星120克 知母 苏叶各60克 桔梗 竹
茹粉 生桑
  皮 川贝 花粉 生蒌仁 甘草各90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蜡皮或
蜡纸筒封固。周岁以上每
  【 功 用 】解热润肺,化痰止嗽。
  【 主 治 】伤风发热,咳嗽黄痰,口干舌燥,腹满便秘,久
嗽痰盛。
  
  小半夏加茯苓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半夏18克 生姜15克 茯苓9克
  【 用 法 】上药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分两次温服。
  【 主 治 】停饮呕吐,心下痞闷,头眩心悸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麻黄9克 芍药9克 桂枝6克 细辛3克 甘
草6克 干姜3克 五味
  子3克 半夏9克 石膏9克
  【 用 法 】上九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
煮取300毫升,分两次
  【 功 用 】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 主 治 】肺胀,心下有水气,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
者。
  
  小陷胸加枳实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黄连6克 栝楼9克 枳实6克 半夏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急流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服

  【 主 治 】阳明暑温,水结在胸,身热面赤,头晕,不恶寒
,但恶热,渴欲凉饮,饮
  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舌上黄滑
苔。
  
  飞丹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飞丹 人中黄(白更妙) 轻粉 水粉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凡湿烂者可以干掺,外用油纸包盖;
若干陷者,以猪骨髓或猪
  【 主 治 】寒湿、风湿脚腿等疮。
  
  飞矾散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白矾(飞) 百草霜各等分
  【 用 法 】上研细末。捻糟茄自然汁调。若口噤,挑灌之。
  【 主 治 】木舌,渐渐肿大满口者。
  
  飞虎散
  【 来 源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引: 瑞竹堂经验方 , 沙图穆苏, 1326
  【 处 方 】白附子 香白芷 荆芥穗 石膏(煅,研) 薄
荷叶 天麻 川芎 防风
  各15克 两头尖30克(黑心者不用,明白者佳) 苍术3
0克(泔浸
  )
  【 用 法 】上药为极细末。每服3克,临卧时用温茶清调服

  【 主 治 】偏正头痛。
  【 禁 忌 】服药后,忌食热物。
  
  飞蛇散
  【 来 源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程运干, 1978
  【 处 方 】蛇总管9克 乌柏叶9克 芙蓉叶9克 蒲公英
9克 银花叶9克 荆芥
  9克 黄柏9克 薄荷9克 枯矾9克 樟脑3克 冰片3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搅匀,装入罐内备用。患部糜烂渗水,
以温水调和,涂患处,日
  【 主 治 】急性湿疹。
  
  飞龙夺命丹
  【 来 源 】急救仙方 , 阙名, 1368前
  【 处 方 】蟾酥6克 (干者,酒化) 血竭3克 乳香6
克 没药6克 雄黄9克
  砂6克 海羊21个(即蜗牛,连壳用) 天龙1条(即蜈蚣
,酒浸,炙
  黄,去头、足) 脑子1.5克(如无亦可)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将海羊研作泥和前药末为丸,如绿
豆大,若丸不就,酒煮面
  【 主 治 】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疽,一切无头肿
毒、恶疮,服之便有头;
  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冷水、黄瓜、茄子、油、面、猪、
羊、鱼肉,一切动风发疮等
  
  飞龙夺命丹
  【 来 源 】青囊秘传 , 马培之, 1892前
  【 处 方 】犀黄6克 辰砂(飞)60克 麻黄(去节)1
2克 人中黄24克 麝
  香9克 腰黄30克 月石9克 青黛(飞)15克 珍珠9
克 蟾酥4
  .5克 明矾1.5克 银消4.5克 冰片12克 牙皂9
克 灯草炭
  30克 真金箔300张
  【 用 法 】上药十六味,共研极细末,和匀,装入瓷瓶中,
封固无令泄气,每瓶0.
  【 主 治 】痧胀腹痛,霍乱转筋,厥冷脉伏,神昏;温暑瘴
疫,头晕痞胀,瞀乱昏狂
  ,或卒倒舌强,遗溺不语,身热ЁИ,宛如中风;或时症逆传
,神迷狂谵
  ;小儿惊痫,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
  【 禁 忌 】孕妇忌服。
  
  马鸣散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人中白(煅)3克 蚕退纸(如无,以僵蚕代之
) 五倍子(半生,半煅
  ) 白矾(半生,半枯) 硼砂(半生,半煅)各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散。先以青布蘸水拭净,将药吹患处。
  【 主 治 】口吞生疮,痘后疳烂。
  
  马勃散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马勃 薄荷 桔梗 连翘 杏仁 通草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风温之邪上郁,耳М右胀者。
  
  马蹄散
  【 来 源 】千金翼方 , 孙思邈, 68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白马蹄散【 书 名 】千金翼方 , 孙思邈, 680
  【 处 方 】
  
  马蹄膏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白马蹄(煅存性)
  【 用 法 】上药为末。预取马齿苋杵烂,加水煎成膏,调前
末搽之。
  【 主 治 】一切癣。
  
  马牙消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马牙消30克(细锉) 朱砂30克(细研)
龙齿30克 犀角屑30
  克 黄芩30克 甘草30克(炙微赤,锉)
  【 用 法 】上药捣细过罗为散,研匀。每服6克,以生地黄
汁调下。
  【 主 治 】心黄。心神恍惚,口干烦闷。
  
  马齿苋汤
  【 来 源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 上海中医学院中药系,
1982
  【 处 方 】马齿苋 铁苋菜 辣蓼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菌痢,肠炎。
  
  马齿苋膏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马齿苋
  【 用 法 】上药一味,干品每用30 ̄60克,鲜品用60
 ̄120克,水煎或酒水
  【 主 治 】杨梅遍身如癞,发背诸毒,顽疮、臁疮,久不收
口,及湿癣,白秃、丹毒
  等。
  
  马兜铃汤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桔梗90克 甘草(炒)30克 马兜铃60克
(炒)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糯米
一合,同煎至220毫升
  【 主 治 】喘嗽,咽燥烦渴,咳吐腥臭脓血。
  【 加 减 】若浮肿者,加茯苓、白术各15克。
  
  子午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榧子(去壳)60克 莲肉(去心) 枸杞子
白龙骨 川巴戟(去心)
  煅)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酒蒸肉苁蓉560克,烂研为丸,如
梧桐子大,朱砂45克,
  【 主 治 】心肾俱虚,梦寐惊悸,体常自汗,烦闷短气,悲
忧不乐,消渴引饮,漩下
  赤白,停凝浊甚,四肢无力,眼目昏花,形容瘦悴。耳鸣头晕
,恶风怯冷
  。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劳力、房事。
  
  子龙丸
  【 来 源 】外科全生集 , 王维德, 174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控涎丹【 书 名 】外科全生集 , 王维德, 1740
  【 处 方 】
  
  子母散
  【 来 源 】产宝诸方 , 王卿月, 1166前
  【 处 方 】蒺藜子 贝母各12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米饮送下1匙,半小时后再服。
  【 主 治 】妇人难产,胞衣不出,子死腹中。
  
  子芩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条芩120克(醋浸,纸裹煨七次) 当归60
克(酒洗)
  【 用 法 】上药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
70丸,空腹时用霹雳酒
  【 主 治 】妇人49岁以后,月经当住。每月却行,或过多
不止。
  【 加 减 】加香附(醋制)18克尤炒。
  
  子芩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古今录验 , 甄立言, 627
  【 处 方 】子芩3.6克 知母 女萎各1.8克 竹叶(
切)2.4克 黄柏
  甘草(炙)各1.2克
  【 用 法 】上六味,切。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
,分服。
  【 主 治 】小儿热痢。
  
  子淋散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麦门冬(去心) 赤茯苓 大腹皮(洗去沙土,
姜汁拌炒) 木通 甘草
  【 用 法 】上药锉碎。水煎服。
  【 主 治 】妊娠小便涩痛频数。
  
  子芩防风散
  【 来 源 】医级 , 董西园, 1777
  【 处 方 】条芩(酒炒) 防风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 主 治 】肝经风热,以致血崩、便血、尿血、血淋。
  
  王瓜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荆芥穗45克 木香 川芎 天麻 麻黄(去节
) 防风(去芦) 细辛
  (去苗) 甘草(炙) 王瓜(灯心炒黄色)各15克
  【 用 法 】上同为细末。每服6 ̄9克,食后用热茶清调下

  【 主 治 】偏正头痛。
  
  王不留行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王不留行 桂(去粗皮) 桔梗(炒) 大黄(
锉,炒) 当归(切,焙
  ) 甘草(炙,锉)各30克 雷丸 延胡索 白及 天雄(
炮裂,去皮
  、脐) 槟榔(半生,半煨熟)各45克 桑根白皮15克
  【 用 法 】上十二味,с咀如麻豆。每服9克,加生姜3片
,用水150毫升,同煎
  【 主 治 】思虑伤心,舌本肿强。
  
  王不留行汤
  【 来 源 】古今医彻 , 怀抢奇, 1808
  【 处 方 】穿山甲(炒) 麦门冬(去心) 王不留行(炒
) 当归 白芍(酒炒)
  【 用 法 】用猪前蹄煮汁500毫升煎药,空腹时服之。以
热木梳梳其乳房,其乳立
  【 主 治 】乳汁不通,膨闷。
  
  王不留行散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王不留行 蒴ㄋ细叶 桑白皮各75克 甘草1
35克 川椒(除目及闭
  口,去汗)22克 厚朴 黄芩 干姜 芍药各15克
  【 用 法 】上九味,将前三味烧灰存性,合余药为末。每服
1克。疮小者外敷,疮大
  【 主 治 】金疮。
  【 加 减 】若感受风寒,去桑白皮。
  
  王不留行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王不留行30克 赤芍药22.5克 木通22
.5克 当归22.5克
  【 用 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6克,空腹时用热粥饮下

  【 主 治 】虚劳,小肠热,小便淋沥,茎中痛。
  
  王不留行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王不留行30克 甘遂22.5克(煨令微黄)
石韦30克(去毛)
  冬葵子45克 木通75克(锉) 车前子60克 滑石30
克 蒲黄3
  0克 赤芍药45克 当归45克(锉,微炒) 桂心30克
  【 用 法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
至180毫升,去滓,不
  【 主 治 】石淋及血淋,尿沙石及血块,小腹结痛闷绝。
  
  王道无忧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当归 白芍(土炒) 川芎 生地黄各2.5克
赤芍1.5克 白术(
  土炒) 白茯苓(去皮)各3.6克 赤茯苓 砂仁 枳实(
麸炒) 香
  附 乌药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藿香 槟榔 猪苓 木通
天门冬(
  去心) 麦门冬(去心) 黄柏(人乳炒) 知母(人乳炒)
黄芩(炒)
  各2.4克 粉甘草0.9克
  【 用 法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 主 治 】噎膈反胃。
  
  王氏清暑益气汤
  【 来 源 】方剂学 , 高校教材, 198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清暑益气汤【 书 名 】方剂学 , 高校教材, 1985
  【 处 方 】
  
  开心丸
  【 来 源 】医心方 , 丹波康赖, 984
  引: 医门方, 984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定志丸【 书 名 】医心方 , 丹波康赖, 984
  引: 医门方, 984前
  【 处 方 】
  
  开关散
  【 来 源 】政和本草 , 官修, 1249
  引: 经验方 , 张声道, 1025
  【 处 方 】天南星 白龙脑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以中指点药末,揩大牙齿左右二三十
下,其口自开。
  【 主 治 】急中风,目瞑牙噤,不能服药者。
  
  开关散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引: 王氏家传, 1132前
  【 处 方 】蜈蚣1条 白僵蚕 天南星(炒)各3克 麝香
(当门子)2个 猪牙皂
  角2锭(烧灰)
  【 用 法 】上药研末。姜汁蘸药擦牙关及舌根,涎出自开。
  【 主 治 】牙关紧闭,不语不乳。
  
  开关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僵蚕散【 书 名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
  
  开关散
  【 来 源 】重楼玉钥 , 郑梅涧, 1795前
  【 处 方 】抚川芎3克 杭白芷2.4克
  【 用 法 】研末。水煎服。
  【 主 治 】头目痛。
  
  开怀散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青皮(去瓤) 陈皮 半夏(姜炒) 白茯苓(
去皮) 三棱(醋炒)
  莪术(醋炒) 香附 槟榔 草豆蔻(倍用) 柴胡(倍用)
红花 枳
  实(曲炒) 甘草
  【 用 法 】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服。
  【 主 治 】心下积块,胸脘痞闷,或发热者。
  【 加 减 】口干,加干葛。
  
  开郁汤
  【 来 源 】嵩崖尊生 , 景冬阳, 1696
  【 处 方 】陈皮 半夏 茯苓 姜连 炒栀 苍术 抚芎
香附 砂仁 神曲 山楂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痰热吞酸。
  
  开郁散
  【 来 源 】洞天奥旨 , 陈士铎, 1694
  【 处 方 】白芍15克 当归6克 白芥子9克 柴胡3克
炙甘草2.4克 全蝎
  3个 白术9克 茯苓9克 郁金6克 香附9克 天葵草9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肝胆郁结之瘰疬。
  
  开明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熟地黄45克(酒洗) 菟丝子(酒洗) 车前
子 麦门冬(去心) 蕤
  仁(去皮) 决明子 地肤子 茺蔚子 枸杞子 黄芩 五味
子 防风(
  去芦) 泽泻 细辛(去叶,不见火) 杏仁(炒,去皮、尖
) 北葶苈
  (炒) 青葙子各30克 桂皮15克 羊肝(须用白羊者,
只用肝,薄切
  ,瓦上焙干,研末,或只以肝煮研烂为丸,庶可久留,少则以
蜜凑之)。
  【 用 法 】上为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熟水下,
日三服。
  【 主 治 】翳障昏蒙,寂无所见。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姜、糟酒、炙?等热物。
  
  开明散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蒺藜(炒,去刺) 防风 羌活 川芎 天麻
茯苓 蝉壳(去足) 苍
  术(童便浸一宿,焙)各15克 华阴细辛 荆芥 茺蔚子
甘草(炙)
  各7.5克 甘菊(去萼)6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每服6克,盐1点,食后用沸汤调下

  【 主 治 】风毒气上攻,眼生障膜。
  
  开胃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半夏90克(汤洗七遍去滑,以生姜90克,去
皮,捣令烂,焙干) 白
  豆蔻30克(去皮) 白术30克 人参45克(去芦头)
陈橘皮30
  克(汤浸,去白、瓤,焙)
  【 用 法 】上药捣细罗为末,以生姜汁煮枣肉搜和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20丸,
  【 主 治 】妇人呕吐不止。
  
  开胃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白芍药 麝香(细研)各7.5克 人参 木香
蓬莪术(煨) 白术
  当归(去苗,微炒)各15克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汤浸炊饼和丸,如黍
米大。每服15丸,温米
  【 主 治 】小儿脏腑怯弱,内受风冷,腹痛胀满,肠鸣泄利
,或青或白,乳食不化。
  
  开迷散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当归3克 白术(炒)3克 白芍药3克 柴胡
2.4克 白茯苓2.4
  克 甘草(炙)2.1克 桃仁4.5克 苏木3克 远志(
泡,去骨)
  4.5克 生地黄4.5克
  【 用 法 】上药锉研。加生姜,用水煎服。
  【 主 治 】妇人血逆心包而作癫狂,歌唱无时,ы垣上屋者

  
  开笑散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白芷 细辛(净) 良姜 荜茇 川椒 香附
蜂房(炒)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擦牙搐鼻。
  【 主 治 】风冷齿痛。
  
  开噤散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人参 黄连(姜水炒)各2克 石菖蒲3克 丹
参9克 石莲子(去壳)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噤口痢疾。火盛气虚,下痢呕逆,食不得入。
  
  开刀麻药
  【 来 源 】串雅内编 , 赵学敏, 1759
  【 处 方 】草乌 川乌 半夏 生天南星 蟾酥各3克 番
木鳖 白芷 皂角各1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临时水调外敷。一顿饭时开刀不痛。
  【 功 用 】局部麻醉。
  
  开气消痰汤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陈皮3克 半夏2.1克(泡) 枯芩3克 前
胡2.4克 桔梗3.6
  克 枳壳3克 枳实2.1克 香附3.6克(童便炒) 木
香1.5克
  .1克 威灵仙2.1克 甘草1.8克
  【 用 法 】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 主 治 】咽喉至胃脘狭窄如线,疼痛,及手足俱有核如胡
桃者。
  
  开光复明丸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栀子60克 川连120克 黄芩 黄柏 大黄
各60克 泽泻 元参
  红花 胆草各30克 赤芍 归尾各36克 菊花60克 防
风30克
  生地36克 石决明 蒺藜各60克 羚羊角3克 冰片15

  【 用 法 】共为细面,炼蜜为4.5克丸,金箔上衣,蜡皮
封固。每服2丸,白水送
  【 功 用 】清心肺,退云翳,明目散风。
  【 主 治 】翳障。
  
  开关神应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蜈蚣(焙存性)6克 胆矾 全蝎(去毒,焙,
存性) 僵蚕(去丝、嘴
  ) 蝉蜕(焙,存性)各3克 蟾酥9克 穿山甲(麸炒)9
克 川乌尖
  3克 乳香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 ̄9克。小儿每服0.21或
0.3克,同葱头捣烂和
  【 功 用 】祛风解痉,开关利咽。
  【 主 治 】喉风。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猪肉、羊肉、鸡、鱼、油、面,
及诸般热毒等物二七日。
  
  开关神应散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盆消(研细)12克 白僵蚕(微炒,去嘴)2
.4克 青黛2.4克
  蒲黄1.5克 麝香0.3克 甘草2.4克 马勃0.9克
片脑0.
  3克
  【 用 法 】上各为细末,同研极匀,瓷瓶收贮。每用4.5
克,以新汲水50毫升调
  【 主 治 】急慢喉痹,肿塞不通;诸般舌胀。
  
  开郁二陈汤
  【 来 源 】万氏女科 , 万全, 1549
  【 处 方 】陈皮 茯苓 苍术 香附 川芎各3克 半夏
青皮 莪术 槟榔各2克
  【 用 法 】生姜引,水煎服。兼服四制香附丸。
  【 主 治 】气郁经闭。
  
  开郁正元散
  【 来 源 】济阴纲目 , 武之望, 1620
  【 处 方 】白术 陈皮 青皮 制香附 炒山楂 海粉(海
蛤代) 桔梗 茯苓 砂
  仁 延胡索 炒神曲 炒麦芽 炙甘草各等分
  【 用 法 】上锉为末。每服30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 功 用 】利气行血,和脾消导。
  【 主 治 】痰饮气血郁结,气不升降,食积不化,积聚胀痛

  
  开郁至神汤
  【 来 源 】辨证录 , 陈士铎, 1687
  【 处 方 】人参3克 香附9克 茯苓6克 白术3克 当
归6克 白芍15克 陈
  皮1.5克 甘草1.5克 炒栀子3克 柴胡1.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肝胆气郁,胃脘饱闷,胸胁?胀,膈咽不通,吞
酸吐食,见食则喜,食完
  作楚,头颊疼痛,耳鸣目眩,目不识人。
  
  开郁导气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苍术(米泔浸、炒)3克 陈皮1.5克 香附
(童便浸,炒)3克 白
  芷3克 川芎3克 白茯苓(去皮)3克 干姜(炒黑)1.
5克 滑石
  3克 山栀(炒黑)3克 神曲(炒)3克 甘草少许。
  【 用 法 】上药锉末。水煎,温服。
  【 主 治 】一切腹痛。
  
  开郁种玉汤
  【 来 源 】傅青主女科 , 傅山, 1684
  【 处 方 】白芍(酒炒)30克 香附(酒炒)9克 当归
(酒洗)15克 白术(
  土炒)15克 丹皮(酒洗)9克 茯苓(去皮)9克 花粉
6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疏肝解郁,调经种子。
  【 主 治 】妇人肝气郁结所致的不孕症。
  
  开胃正气散
  【 来 源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 处 方 】丁香 沉香 藿香 黄橘皮 半夏 厚朴 甘草
人参各30克
  【 用 法 】上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
3片,煎至100毫升,
  【 主 治 】元气不足,邪气乘袭。胸膈噎闷,不思饮食,或
气痞多痰,或呕逆泻利,
  或气结肿满;山岚瘴气,久不能除,寒热时作,体弱羸瘦;中
暑烦躁,痰
  逆头眩。
  
  开胃健脾丸
  【 来 源 】中医治法与方剂 , 成都中医学院, 1975
  【 处 方 】陈皮 厚朴(姜汁炒) 枳实各150克 苍术
240克(米泔水泡)
  【 用 法 】丸剂。每服3 ̄5克,日服二次,开水送下。
  【 功 用 】下气消痞。
  【 主 治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呕吐吞酸,食欲不振,舌
苔厚腻。
  
  开结化痰汤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陈皮3克 半夏(制)6克 茯苓6克 桔梗2
.4克 枳壳2.1克
  贝母3克 瓜蒌仁6克 黄连1.5克 黄芩6克 栀子6克
苏子6克
  【 用 法 】上锉。水煎,入生姜汁,磨木香服。
  【 主 治 】痰在胸膈不化,咯吐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

  
  开结枳实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枳实(麸炒) 白术 半夏(汤洗) 天南星(
炮) 白矾(枯) 苦葶
  苈(隔纸炒) 大黄各15克 木香6克 黑牵牛(头末)6
0克 大皂
  角(去皮、子,炙)30克 青皮(去白)15克 或加旋复
花30克
  【 用 法 】上同为末,入牵牛头末和匀,生姜汁煮面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单腹胀,
  【 功 用 】破气消滞,化痰开结。
  【 主 治 】脘痞痰逆,恶心呕哕,酒酲不解,宿物停积,两
胁膨闷,咽噎不利,上气
  咳嗽。
  
  开结舒经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紫苏 陈皮 香附 乌药 川芎 苍术(米泔制
) 羌活 天南星(姜汁
  制) 半夏 当归各2.4克 桂枝 甘草各1.2克
  【 用 法 】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少
许同服。
  【 主 治 】妇人情志不遂,气滞经络,手足麻痹。
  
  开窍消痰汤
  【 来 源 】石室秘录 , 陈士铎, 1687
  【 处 方 】人参9克 白术9克 半夏9克 皂角末3克
陈皮3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中痰气虚。
  
  开豁腠理汤
  【 来 源 】幼科折衷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防风 荆芥 紫苏 桔梗 前胡 干葛 升麻
羌活 天花粉 陈皮
  甘草 枳壳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解肌透疹。
  【 主 治 】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
,呕吐泄泻,咳嗽烦渴。
  
  开骨千金不易汤
  【 来 源 】胎产秘录 , 钱氏, 1722
  【 处 方 】当归24克 川芎6克 败龟版9克 白发一大

  【 用 法 】加酒150毫升煎服。
  【 功 用 】开骨催生。
  【 主 治 】交骨不开,以致难产者。
  
  天一丸
  【 来 源 】赤水玄珠 , 孙一奎, 1584
  【 处 方 】怀地黄 牡丹皮 黄柏(童便浸,晒干) 知母
(童便浸,干) 枸杞子
  【 用 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白
汤吞下80 ̄90丸。
  【 主 治 】阴虚火动,咳嗽吐血。
  
  天一丸
  【 来 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 俞根初, 1701
  【 处 方 】灯心草500克(以米粉浆染晒干,研末入水澄
之,浮者为灯心草,取出
  又晒干,入药用75克,而沉者为米粉浆不用) 赤白茯苓(
去皮,兼用
  ) 茯神(去木)各150克 滑石(水飞)150克 猪苓
(去皮)6
  0克 泽泻(去芦)90克
  【 用 法 】五味各为细末,以潞党参熬膏和丸,龙眼大,辰
砂为衣,飞金为裹。每服
  【 功 用 】利水消肿。
  【 主 治 】水种。
  
  天一丸
  【 来 源 】不居集 , 吴澄, 1739
  【 处 方 】天冬 麦冬 当归 生地各30克 茯苓 山药
黄柏 知母 酒连 黄
  耆各60克 五味子 朱砂各30克(另研为末)
  【 用 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空腹时盐汤送下。
  【 功 用 】降心火,益肾水。
  【 主 治 】肾水不足,心火独旺,虚烦少寐,心悸健忘,咽
干耳鸣,舌红,脉细数。
  
  天丁散
  【 来 源 】外科精义 , 齐德之, 1335
  【 处 方 】山丹花蕊 香白芷各6克 牛蒡子根(春采,去
皮) 天丁(即皂角刺)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用好醋涂纸,贴患处。有黑甲者,
必须胡桃油浸,然后涂之
  【 主 治 】疔疮及诸恶疮初生。
  
  天开丹
  【 来 源 】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 , 袁学渊, 1644前
  【 处 方 】甘石3克 熊胆1.5克(用黄连、薄荷汤浸开
,入甘石内,晒干) 珍
  珠0.3克 朱砂0.9克 硼砂0.9克 胆矾0.3克
青盐0.3
  克 硇砂(制过)0.3克 乳香(炙过)0.6克 没药(
炙过)0.
  9克
  【 用 法 】上研细末,收藏听用。如翳膜重厚者,独用此丹
;稍轻者,当和紫金锭子
  【 主 治 】目翳。
  
  天乌散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引: 灵苑方 , 沈括, 1086前
  【 处 方 】腊月乌鸦1只(用肉、骨) 腊月野狐肝1具(
二味入瓶固烧) 麝香
  天麻 犀角各15克 干蝎 白僵蚕 蝉蜕 牛黄(多益妙)
荆芥 藿
  香 天南星(去心) 白附子 腻粉 桑螵蛸(腊月采)各3
0克 乌蛇
  60克(酒浸)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1.5克,空腹时用荆芥汤或豆
淋酒送服。小儿薄荷汤调
  【 主 治 】风痫。
  
  天水丸
  【 来 源 】鲁府禁方 , 龚廷贤, 1594
  【 处 方 】白滑石(水飞)180克 大粉草(微炒)30

  【 用 法 】上为细末,生蜜捣为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1
丸。
  【 主 治 】中暑身热,小便不利。
  
  天水散
  【 来 源 】伤寒直格 , 刘元素, 1186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益元散【 书 名 】伤寒直格 , 刘元素, 1186
  【 处 方 】
  
  天仙饮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片姜黄18克 天仙藤 羌活 白术 白芷梢各
9克 半夏(制)15克
  【 用 法 】上药锉为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
间下千金五套丸。
  【 主 治 】痰注臂痛。
  
  天台散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麻黄(去节)2.1克 陈皮 乌药 僵蚕 川
芎 枳壳(麸炒) 桔梗
  香 没药各3克 甘草1.8克 麝香少许
  【 用 法 】上药с咀。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
150毫升,不拘时候服
  【 主 治 】中风手足瘫痪疼痛。
  
  天地煎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天门冬(去心)60克 熟地黄(九蒸曝)30

  【 用 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
,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送
  【 功 用 】滋阴清火,养血润燥。
  【 主 治 】心血虚少,口干咽燥,心烦喜冷,怔忡恍惚,小
便黄赤,或生疮疡。
  
  天华散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天花散【 书 名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
  
  天池膏
  【 来 源 】仙拈集 , 李文炳, 1754
  【 处 方 】天花粉 黄连各250克 人参 知母 白术
五味子各90克 麦冬1
  80克(去心) 生姜汗 藕汁各60毫升 人乳 牛乳各2
50毫升
  生姜汁500毫升
  【 用 法 】先将天花粉七味切片,用米泔水3.7升,入沙
锅内浸半日,用桑柴慢火
  【 主 治 】三消。
  
  天花丸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玉壶丸【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天花散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天花粉 生干地黄各30克 葛根 麦门冬(去
心) 五味子各15克
  甘草7.5克
  【 用 法 】共为粗末。每服9克,加粳米100粒,水煎服

  【 主 治 】消渴。
  
  天竺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天竺黄 僵蚕(炒) 山栀子 蝉蜕 连翘 郁
金9(水煮) 甘草各6
  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临晚以薄荷汤下,食后亦可。
  【 主 治 】小儿惊热焦啼。
  
  天柱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蛇含石1块(大者,煅七次,用醋淬七次) 川
郁金末(少许)
  【 用 法 】上药共研极细,入少许麝香和匀,用米饭为丸,
如龙眼大。每服1丸,荆
  【 主 治 】小儿项软,头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后。
  
  天真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羊肉3.5千克(精者为妙,先去筋膜,并去脂
皮,批开入药末) 肉苁
  蓉300克 当归360克(洗净,去芦) 湿山药(去皮)
300克
  天门冬(焙炊,去心,切)500克
  【 用 法 】将前四味药置之羊肉内,裹好用麻缕缠定,用上
色糯酒煮令酒尽,再入水
  【 主 治 】失血后,形体消瘦,饮食不入,手足痿弱。
  
  天真丹
  【 来 源 】医学发明 , 李杲, 1251
  【 处 方 】沉香 巴戟(酒浸,去心) 茴香(盐炒香,去
盐用) 萆ㄉ(酒浸,炒
  ) 胡芦巴(炒香) 破故纸(炒香) 杜仲(炒去丝) 牵
牛(盐炒香
  黑,去盐) 琥珀各30克 肉桂15克
  【 用 法 】上十味,共为细末,用原浸药酒打面糊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50 ̄8
  【 主 治 】下焦阳虚。
  
  天浆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罂粟壳(蜜炙)5枚 乌梅半枚 甘草半寸 干
姜1块(炮) 酸石榴皮
  1片(如钱大)
  【 用 法 】上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
温服,不拘时候。
  【 主 治 】下痢腹痛,脓血相杂。
  【 加 减 】白痢,去甘草;赤痢,去干姜。
  
  天麻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麻30克 肉桂22.5克(去皱皮) 白僵
蚕15克(微炒) 白附
  子(炮裂)22.5克 朱砂22.5克(研细,水飞过)
麝香7.5
  克(研) 犀角屑22.5克 蔓荆子30克 独活30克
干姜7.5
  克(炮裂,锉)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 茯神30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研入朱砂、麝香等,炼蜜和捣一二
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
  【 主 治 】肝风筋脉拘挛,脚膝疼痛,心神虚烦。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鸡、猪、鱼、蒜等。
  
  天麻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麻30克 乌蛇60克(酒浸,炙微黄,去皮
、骨) 白僵蚕22.5
  克(微炒) 干蝎22.5克(微炒) 附子30克(炮裂,
去皮、脐)
  头) 蝉衣22.5克 川乌头22.5克(炮裂,去皮、脐
) 羌活22
  .5克 细辛22.5克 独活22.5克 麻黄30克(去
根、节)
  天南星15克(炮裂) 羚羊角屑30克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酸枣大
。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
  【 主 治 】风痉口噤,腰背强直,不可转侧。
  
  天麻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天麻(锉,焙) 独活(去芦头) 附子(炮裂
,去皮、脐) 麻黄(去
  节,焙) 桂(去粗皮) 乌蛇肉(酥炙黄)各30克 人参
防风(去
  叉) 细辛(去苗叶) 当归(切,焙) 白术(锉,焙)
羚羊角(屑
  ) 薏苡仁(炒) 干蝎(去土,微炒) 牛膝(酒浸,切,
焙) 芎ㄇ
  茯神(去木) 天南星(炮) 白僵蚕(炒)各22.5克
牛黄(研)
  【 用 法 】上二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 ̄15丸,不
  【 主 治 】脾脏中风,身体倦怠,四肢缓弱,恶风头痛,舌
本强直,言语謇涩,皮肤
  脚膝п痹。
  
  天麻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天麻60克 苦参90克 细辛(去苗叶)60
克 菖蒲60克 牛膝(
  酒浸,去苗叶,焙)75克 赤箭60克 附子(炮裂,去皮
、脐)30
  克 地榆(锉)60克 人参60克 芎ㄇ30克 桂(去粗
皮)45克
  【 用 法 】上二十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温酒下,
  【 主 治 】肝脏中风,筋脉不利,四肢挛痹。
  
  天麻丸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天麻 川乌(生,去皮)各9克 草乌(生)
雄黄各3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
,温酒送下,不拘时。
  【 主 治 】破伤风。
  
  天麻丸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 萆ㄉ
玄参各180克 杜仲
  (炒去丝)210克 附子(炮)30克 羌活420克 当
归30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7
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白
  【 主 治 】肝热生风,头晕头痛,手足挛痛麻木,或半身不
遂。
  【 禁 忌 】孕妇忌服。
  
  天麻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麻 附子(炮裂,去皮、脐) 川乌头(炮裂
,去皮、脐) 干蝎(微
  炒) 石膏 白附子(炮裂) 天南星(炮裂)各15克 雄
黄7.5克
  (细研) 麝香3克(细研)
  【 用 法 】上药捣细罗为末。每服3克用生姜汤调下,日三
四服。
  【 主 治 】伤寒中风,筋脉拘急。
  
  天麻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麻30克 干蝎30克(微炒) 乌蛇60克
(酒浸,炙微黄,去皮、
  骨) 天南星22.5克(炮裂) 白附子7.5克(炮裂)
天雄15
  克(炮裂,去皮、脐) 白僵蚕7.5克(微炒) 干姜7.
5克(炮裂
  ,锉) 槟榔15克 人参15克(去芦头) 芎ㄇ15克
麻黄30克(
  去根、节)
  【 用 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3克,不计时候,用热酒
调下,一日三次。以厚衣
  中风不能言语,四肢强直。
  
  天麻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半夏21克 老生姜 白茯苓(去皮) 白术各
9克 甘草(炙)9克
  天麻7.5克
  【 用 法 】上药锉为末,用水150毫升,瓷器内同煮水干
,焙为末。每服4.5克
  【 功 用 】熄风化痰。
  【 主 治 】小儿急慢惊风;大人中风涎盛,半身不遂,言语
艰难,不省人事。
  
  天麻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天麻22.5克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姜
  制) 全蝎(炒)各1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3克,生姜、薄荷酒调和,不拘
时灌下。
  【 主 治 】产后中风口噤。
  
  天雄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雄30克(炮裂,去皮、脐) 石斛22.5
克(去根,锉) 五味子
  22.5克 巴戟30克 白茯苓22.5克 熟干地黄30
克 远志2
  2.5克(去心) 人参15克(去芦头) 补骨脂7.5克
(微炒)
  蛇床子30克 泽泻22.5克 薯蓣22.5克 石南22
.5克 萆ㄉ
  22.5克(锉) 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 沉
香22.5
  克 石龙芮22.5克 桂心22.5克 棘刺22.5克
黄耆22.
  5克(锉) 白龙骨30克 菟丝子30克(酒浸三日,曝干
,别杵为末
  ) 杜仲22.5克(去粗皮,炙微黄,锉) 肉苁蓉22.
5克(酒浸一
  宿,剥去皱皮,炙干)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散,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
大。空腹时以温酒下30
  【 功 用 】补肾壮阳,益精强骨。
  【 主 治 】肾气不足,体倦乏力,腰背强痛,脚膝酸软,耳
目不聪,忽忽喜忘,悲恐
  不乐,足冷畏寒,小便失禁。
  
  天雄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雄30克(炮裂,去皮、脐) 麻黄30克(
去根、节) 天麻30克
  飞过) 腻粉15克 干蝎30克(微炒) 麝香7.5克(
细研) 朱
  砂30克(细研,水飞过) 牛黄7.5克(细研) 乌蛇6
0克(酒浸,
  炙微黄,去皮、骨)
  【 用 法 】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10丸,以豆
  【 主 治 】风湿痹痛,手足挛急,皮肤不仁。
  
  天雄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蛤蚧1对 朱砂6克 沉香9克 丁香9克 阳
起石9克 钟乳粉1.5
  克 木香7.5克 紫梢花15克 晚蚕蛾45克 牡蛎粉7
.5克
  天雄1个 桂7.5克 石燕子1对(炭火烧,醋淬七次)
鹿茸15克
  (酥炙) 白术7.5克 苁蓉15克(酒浸三日,焙干)
菟丝子9克(
  酒浸,焙干) 龙骨7.5克 海马1对 乳香9克
  【 用 法 】上药二十味,杵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每服1丸,空心细嚼,好
  【 主 治 】真气不足,阳气衰惫,失精腰痛,脐腹痃急,阳
事不兴。
  
  天雄酒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雄60克(炮裂,去皮、脐) 杜仲30克(
去粗皮,炙微黄) 牛膝
  22.5克(去苗) 仙灵脾22.5克 乌蛇90克(酒浸
,去骨,炙
  微黄) 石斛22.5克(去根) 附子22.5克(炮裂,
去皮、脐)
  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白术22.5克 五加皮
22.5克
  【 用 法 】上药细锉,以生绢袋盛,用酒4升浸,密封,经
七日后开。每于食前,温
  【 主 治 】元气衰惫,风冷侵袭,以致腰痛,牵引腿?,腰
脊拘急,俯仰不得。
  
  天雄散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天雄52克(炮) 白术112克 桂枝64克
龙骨52克
  【 用 法 】上四味,杵为散。每次7克,以酒调服,一日三
次。不知,稍增之。
  【 功 用 】补阳摄阴。
  【 主 治 】男子失精,腰膝冷痛。
  
  天雄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雄30克(炮裂,去皮、脐) 石龙芮22.
5克 独活22.5克
  防风22.5克(去芦头) 麻黄30克(去根、节) 茯神
22.5克
  参22.5克 桂心30克 羌活22.5克 五味子22.
5克 细辛2
  2.5克 牛膝22.5克(去苗) 当归22.5克(锉,
微炒) 人
  参22.5克(去芦头) 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
  【 用 法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
入生姜4克,煎至180
  【 主 治 】肾脏风邪所伤,语音謇急,腰脊不可转侧,脚膝
缓弱疼痹,头眩耳鸣,身
  体沉重无力。
  
  天门冬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门冬45克(去心,焙) 大麻仁30克(锉
,研如膏) 桔梗30克
  (去芦头) 川升麻15克 贝母22.5克(煨令微黄)
五味子22
  .5克 款冬花22.5克 紫菀22.5克(洗,去苗、土
) 麻黄1
  5克(去根、节) 陈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
甘草15克(
  炙微赤,锉) 紫苏子15克 诃黎勒皮22.5克 川大黄
30克(锉
  碎,微炒) 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 厚朴2
  2.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
0丸,以温蜜水下,不计
  【 主 治 】伤寒后,肺痿劳嗽,唾成五色,喘息渐急,食少
羸瘦。
  
  天门冬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门冬30克(去心,焙) 牛膝30克(去苗
) 麦门冬60克 人参
  30克(去芦头) 紫菀22.5克(洗,去苗) 黄耆30
克(锉)
  杏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白茯苓3
0克 鳖甲
  60克(涂酥,炙令黄,去裙ㄦ) 薯蓣30克 五味子30
克 石斛30
  克(去根,锉) 枸杞30克 熟干地黄60克 沉香30克
诃黎勒皮
  30克 肉苁蓉30克(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令干)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30丸,食前以
  【 主 治 】肺劳痰嗽,气促,下焦虚损,上焦烦热,四肢羸
瘦。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鲤鱼、苋菜。
  
  天门冬饮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天门冬 紫菀茸 知母(去毛,酒洗) 桑白皮
(蜜炙)各3克 五味子
  【 用 法 】上药细切,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
0毫升,
  【 主 治 】妊娠外感风寒,咳嗽不已,谓之子嗽。
  【 加 减 】嗽血者,加阿胶1.5克;大便涩者,加葶苈子
1.5克。
  
  天门冬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门冬(去心) 桑白皮(锉) 赤茯苓 柴胡
(去苗) 百合 紫菀(
  洗,去苗、土) 兰叶 甘草(炙微赤,锉)各15克
  【 用 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3克,加生姜少许,用水
150毫升,煎取75毫
  【 主 治 】小儿心胸烦闷,体热咳嗽。
  
  天门冬煎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天门冬(去心)60克 麦门冬(去心)60克
款冬花(去枝梗) 桔
  梗(去芦头) 紫菀(去土) 白前各30克(六味为细末)
生地黄汁
  300毫升 杏仁30克(去皮、尖,研如膏) 白蜜300
毫升
  【 用 法 】上药前六味为细末,将地黄汁、杏仁膏、白蜜三
味于银、石器内同熬成膏
  【 主 治 】肺脏风壅,咳嗽稠痰,咽膈气塞,头目不清。
  
  天仙藤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香附散【 书 名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
  
  天仙藤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天仙藤150克(炒焦)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6克,产后腹痛用生姜、小便和
酒调下;常患血气用温酒
  【 主 治 】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
  
  天花粉丸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天花粉 黄连(去须)各30克 茯苓 当归各
15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
,茅根煎汤下。
  【 功 用 】清热生津。
  【 主 治 】消渴饮水多,身体消瘦。
  
  天花粉丸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玉壶丸【 书 名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
  
  天花粉散
  【 来 源 】类证治裁 , 林 琴, 1839
  【 处 方 】天花粉 生地 麦冬 干葛各6克 五味子 甘
草各3克 粳米100粒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 ̄6克,温开水送下,每
日二至三次。
  【 功 用 】生津止渴。
  【 主 治 】心移热于肺,肺热化燥,发为上消,渴饮无度。
  
  天竺饮子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川郁金(用皂角水煮,切片,焙干) 甘草(炙
) 大栀子仁(微炒)
  连翘各600克 雄黄(飞,研)150克 瓜蒌根5千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3克,食后、临卧用新汲水调服
。小儿1.5克,临时更
  【 主 治 】腑脏积热,烦躁多渴,舌颊生疮,咽喉肿痛,面
热口干,目赤鼻衄,丹瘤
  结核,痈疮肿痛;伏暑燥热,疮疹余毒,及大便下血,小便赤
涩。
  
  天竺黄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竺黄22.5克 牛黄7.5克(细研) 朱
砂22.5克(细研,水
  飞过) 麝香7.5克(细研) 黄连30克(去须) 铁粉
30克 远
  志22.5克(去心) 甘菊花15克 马牙消15克(细研
) 龙齿2
  2.5克 茯神15克 龙脑7.5克(细研) 金银箔各5
0片(细研)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
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
  【 主 治 】热病,心气热盛,恍惚不定,发狂,妄有所见。
  
  天竺黄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竺黄(细研) 黄连(去须) 川大黄(锉碎
,微炒) 牡蛎粉 黄芩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
,以新汲水下,量儿大小
  【 主 治 】小儿壮热惊悸,不得睡。
  
  天竺黄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竺黄7.5克(细研) 牛黄3.7克(细研
) 胡黄连7.5克 犀
  角屑7.5克 天麻15克 蝉蜕7.5克(微炒)
  【 用 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不计时候,以新汲
水调下0.3 ̄0.6克
  【 主 治 】小儿胎风惊热,手脚急强。
  
  天竺黄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竺黄15克 牛黄7.5克(细研) 雄黄7
.5克(细研) 朱砂7
  .5克 芦荟7.5克(细研) 蟾头7.5克(炙令焦黄)
龙脑7.
  5克(细研) 麝香7.5克(细研) 胡黄连7.5克 犀
角屑7.5?? 木香7.5克 钩藤7.5克 甘草7.5克(
炙微赤,锉)
  【 用 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均研令匀。每服以温水调下1
.5克,日三服。量儿大
  【 主 治 】小儿干疳,心脏烦热,眼目赤涩,皮肤干燥,夜
多盗汗,羸瘦不能乳食。
  
  天竺黄散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引: 张氏家传, 1132前
  【 处 方 】天竺黄 蝉蜕 白僵蚕 山栀子 甘草 郁金
各等分。
  【 用 法 】捣罗为末。每服3克,白汤调下。三岁儿每服1
.5克。
  【 主 治 】小儿风热惊风。
  
  天竺黄散
  【 来 源 】活幼心书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天竺黄 郁金 茯神(去皮) 甘草各15克
硼砂 牙消 白芷 川芎
  蝉蜕15个(洗,去泥土、嘴、足)
  【 用 法 】上除硼砂、牙消、朱砂、麝香四味乳钵细杵,余
九味焙干为末,同入乳钵
  【 主 治 】上焦风热,口鼻生疮,面目赤肿,咽膈不利,痰
涎壅滞,气不通畅,惊搐
  烦闷,神思昏迷。
  
  天南星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天南星500克(每个重30克上下,用温汤浸
洗,刮去里外浮皮并虚软
  处令净,酒浸一宿,用桑柴火蒸,不住添热汤,令釜满甑内气
猛,更不住
  洒酒,常令药润,七伏时满取出,用铜刀切开1个大者,嚼少
许不麻舌为
  熟,未熟即再炊,候熟用铜刀切细焙干) 辰砂(研飞)75
克(为衣)
  丁香 麝香(研)各30克 龙脑(研)7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并酒搜和为
丸,每两作50丸,以朱
  【 主 治 】痰逆恶心,中酒呕吐。
  
  天南星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天南星 白矾 寒水石 半夏 白附子 干姜各
60克(生用)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0 ̄60丸,食后用生姜
  【 主 治 】痰实搏结,咽嗌不利,咳嗽痰多,久久不愈者。
  
  天南星丸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天南星(炮) 附子(炮,去皮、脐) 白附子
(炮) 华阴细辛 旋复
  花 半夏(汤泡) 芎ㄇ各15克 天麻3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 ̄
50丸,用荆芥、薄荷煎
  【 主 治 】风痰上扰,头目眩晕,肢节拘急。
  
  天南星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蚣蜈1条(全者,去头、足,炙黄) 天南星(
生用) 防风(去芦头,
  生用) 草乌头(生,去皮、尖)各7.5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3克,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 功 用 】祛风解痉。
  【 主 治 】破伤风,四肢强直,口不能语。
  
  天浆子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浆子14枚(去壳,别捣) 芎ㄇ15克 蚱
蝉15克(去翅、足,微
  炙) 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 蜣螂3枚(去翅、足,
微炙) 知
  母15克 牛黄7.5克(细研) 人参15克(去芦头)
生干地黄1
  5克 虻虫3枚(炒黄) 桂心15克 蛴螬22.5克(微
炒)
  【 用 法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
豆大。每服以粥饮下3丸
  【 主 治 】小儿诸痫。
  
  天麻煎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天麻(去芦头) 防风(去芦头) 人参(去芦
头)各30克 白僵蚕(
  炒) 干蝎(炒) 朱砂(研,水飞) 雄黄(研) 甘草(
炙)各15
  克 麝香 牛黄(研)各7.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40丸。每服1 ̄
2丸,薄荷汤化下,不拘
  【 主 治 】小儿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搐搦,精
神昏愦,痰涎不利。
  
  天雄浸酒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雄90克(炮裂,去皮、脐) 川椒90克(
去目) 干姜60克(炮
  裂) 茵芋60克 附子60克(炮裂,去皮、脐) 肉桂9
0克(去皱
  皮) 牛膝90克(去苗) 川乌头60克(炮裂,去皮、脐
) 白蔹1
  5克 踯躅花90克(微炒)
  【 用 法 】上药细锉,用生绢袋盛,以好酒8升渍之,春、
夏五日,秋、冬七日。初
  【 主 治 】风湿痹痛,年久不愈,腰膝疼痛,筋脉挛急。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猪、鸡肉、豆豉。
  
  天雄浸酒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天雄(炮裂,去皮、脐) 附子(炮裂,去皮、
脐)各30克 防风(去
  叉) 独活(去芦头) 当归(切,焙) 白术各60克 五
加皮 芎ㄇ
  【 用 法 】上十味,锉如麻豆,以夹绢囊盛,用无灰清酒4
升浸,春、夏五日,秋、
  【 主 治 】寒湿着痹,皮肉不仁,甚至骨髓疼痛者。
  
  天蓼木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蓼木30克 天麻15克 芎ㄇ15克 独活
15克 细辛15克 防
  风15克(去芦头) 藁本15克 白附子15克(炮裂)
乌蛇30克
  (酒浸,炙令黄,去皮、骨) 巴戟15克 石斛15克(去
根) 附子
  15克(炮裂,去皮、脐) 蛇床子15克 麝香7.5克(
细研) 晚蚕
  蛾15克(微炒)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20丸,以温酒
  【 主 治 】风湿痹痛,脚膝缓弱。
  
  天王补心丸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熟干地黄(洗,焙)120克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木) 当归(
  (洗,焙) 远志(去心) 石菖蒲 黑参 人参(去芦头)
麦门冬(
  去心) 天门冬(去心) 桔梗(去芦头) 百部 柏子仁
杜仲(姜汁
  炒) 甘草(炙) 丹参(洗) 酸枣仁(炒) 五味子(去
梗)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10丸,金箔为
衣。每次1丸,食后、临
  【 功 用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清热化痰。
  【 主 治 】失眠,惊悸,咽干口燥。
  
  天王补心丹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天王补心丸【 书 名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
  
  天王补心丹
  【 来 源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校
  【 处 方 】人参(去芦) 茯苓 玄参 丹参 桔梗 远志
各15克 当归(酒浸0
  2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
。每服20 ̄30丸,临
  【 功 用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 主 治 】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失眠、心悸、梦遗、健忘
。现临床亦用于神经衰弱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眩晕不寐,心悸怔忡,舌红少苔,属
阴亏血少者
  。
  天王补心丹
  【 方 论 】
  方中生地滋肾阴、养心血,为君药;玄参助生地壮水以制火,
天冬、麦冬
  养肺阴以滋水之上源,丹参、当归补心血,人参、茯苓益心气
,柏子仁、
  远志宁心安神,共为臣药;五味子、酸枣仁敛心气,安心神,
为佐药;桔
  梗载药上行,朱砂为衣,取其入心以安神,共为使药。诸药合
用,共成滋
  阴养血补心神之功。

  天王补心丹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人参15克 五味子 当归(酒洗) 天门冬(
去心) 麦门冬(去心)
  120克 石菖蒲3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每服30丸,临卧时用灯
  【 功 用 】滋阴泻火,养心安神。
  【 主 治 】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惊悸怔忡,健忘失眠,咽
喉干燥,夜梦遗精。
  
  天水涤肠汤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生山药30克 滑石30克 生杭芍18克 潞
党参9克 白头翁9克
  粉甘草6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久痢不愈,肠中浸至腐烂,时时切疼,身体羸弱
者。
  
  天台乌药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天台乌药(醋炙,或炒) 半夏各15克 白姜
7.5克 羊屎10枚(
  羊腹内者)
  【 用 法 】上用文武火炒,研末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 ̄
7丸,红酒下。
  【 主 治 】反胃吐逆,腹内虚鸣。
  
  天台乌药散
  【 来 源 】医学发明 , 李杲, 1251
  【 处 方 】天台乌药 木香 茴香(炒) 青皮(去白)
良姜(炒)各15克 槟
  榔2个(锉) 川楝子10个 巴豆70粒
  【 用 法 】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候
黑色,去巴豆及麸不用,
  【 功 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 主 治 】寒凝气滞所致的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喜暖
畏寒。
  天台乌药散
  【 方 论 】
  方中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
行气散结,
  散寒除湿;槟榔行气破坚,直达下焦;用巴豆炒过的川楝子以
去其苦寒之
  性,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功。诸药同用,使寒凝解,气滞散,肝
脉和,疝痛
  自除。

  天南星煎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天南星30克(细锉,以水300毫升,微火煎
至75毫升,去滓,重煎
  如膏,入诸药末) 白附子15克(炮裂) 天麻30克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以天南星煎和丸,如绿豆大。三
五岁儿每服2丸,五六岁
  【 主 治 】小儿慢惊风。
  
  天麻乌蛇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天麻(酒浸一宿,切,焙) 乌蛇(酒浸一宿,
去皮、骨,炙)各30克
  5克 藿香叶 乌头(去皮、脐,生)各30克 白附子(生
用) 腻粉
  (研)各7.5克 仙灵脾(用叶)15克 雄黄(研) 铅
白霜(研)
  丁香各7.5克 犀角(镑屑) 人参各15克 麝香(研)
龙脑(研
  )各3克 干蝎(全者,去土,炒)7.5克 丹砂(研)1
5克 槐胶
  7.5克 桑螵蛸20枚(炙) 蛇黄(烧,醋淬七遍,研)
7.5克
  【 用 法 】上二十一味药,捣罗十五味为细末,入研药六味
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
  【 主 治 】风痫心惊,身热ЁИ,摇头口噤,多吐涎沫,不
自知觉。
  
  天麻白术丸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天麻(去苗) 白术 天南星(炮) 半夏(汤
洗净) 白附子(炮)
  川芎 白僵蚕(炒,去丝、嘴) 寒水石(煅过) 薄荷叶(
去土) 赤
  茯苓(去皮) 旋复花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
子大,细研雄黄为衣。每
  【 主 治 】风湿痰饮,攻冲头目,昏晕重痛,咽膈壅滞不利

  
  天麻半夏汤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天麻 半夏各3克 橘皮(去白) 柴胡各2.
1克 黄芩(酒制、炒)
  【 用 法 】上九味,с咀,都为一服。用水300毫升,加
生姜3片,煎至150毫
  【 主 治 】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眩眼黑,兀兀欲吐,上
热下寒,不得安卧。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酒、面、生冷等物。
  
  天麻地龙丸
  【 来 源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 处 方 】天麻 地龙 羌活 附子(生) 桂心 没药
荆芥穗各30克 麝香3
  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研匀,以生蜜和丸,如弹子大,陶器盛
。每服用荆芥、腊茶嚼下
  【 主 治 】湿毒脚气攻注,两腿肿破重疼,皮肉顽紫,或上
攻头面,皮肉ɡ热。
  
  天麻防风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白僵蚕(去丝、嘴,炒) 干蝎(炒)各15克
天麻(去苗) 防风(
  去苗) 人参各30克 朱砂(研飞) 雄黄(研) 麝香(
研) 甘草
  (炙)各7.5克 牛黄3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 ̄2
丸,薄荷煎汤化下,不拘
  【 主 治 】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
神昏愦,痰涎不利。
  
  天麻钩藤汤
  【 来 源 】小儿卫生总微论 , 佚名, 1156
  【 处 方 】钩藤0.9克 天麻 蝉蜕(去土) 防风(去
芦并叉枝,切) 人参(
  去芦) 麻黄(去根、节) 僵蚕(去丝、嘴,炒黄) 蝎尾
(去毒,炒
  )各15克 甘草(炙) 芎ㄇ各0.3克 麝香3克(研)
  【 用 法 】上药同为细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煎
至90毫升,不拘时服。
  【 主 治 】小儿因吐利脾胃虚而生风,变成慢惊。
  【 加 减 】如面青唇白,四肢冷,加附子1.5克。
  
  天麻钩藤饮
  【 来 源 】杂病证治新义
  【 处 方 】天麻9克 钩藤(后下)12克 生石决明(先
煎)18克 山栀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
克 夜交藤
  9克 朱茯神9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平肝,潜阳熄风。
  【 主 治 】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
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
  眼Н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天麻钩藤饮
  【 方 论 】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杜
仲、桑寄生
  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养心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
活血通络,
  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平肝,潜阳熄风之效。

  天麻除风丸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天麻(去苗) 防风(去芦头) 细辛(去叶、
土) 藁本(支土) 川
  芎 白芷 干山药 黄耆(蜜炙) 蝎梢(略炒,去毒) 当
归(洗,焙
  )各30克 甘草24克(炙) 附子15克(炮)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10丸。每服1
丸,食后用茶或酒送下。
  【 功 用 】祛风通络。
  【 主 治 】风气上壅,头昏目涩,鼻塞耳鸣,项背拘急,肢
体倦怠。
  
  天麻除湿汤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白术120克 天麻90克 人参(去芦头)9
0克 干姜60克(炮)
  脐,切开,取生姜自然汁150毫升,浸一宿,取出炙尽,无
浸姜汁为度
  ,薄切,焙干)6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 主 治 】湿留肢节,身体疼烦,手足肿痛,或时麻木。
  
  天麻退翳散
  【 来 源 】银海精微 , 孙思逐, 1522-1566
  【 处 方 】当归30克(好酒浸,焙干) 熟地黄30克(
酒浸,焙干) 川芎45
  克 赤芍药75克(热水泡) 白僵蚕30克(热水泡过,洗
去丝,姜汁
  炒) 蝉蜕50个(水泡,洗,去头、足) 羌活 防风 荆
芥 木贼各
  30克(去根、节) 石决明30克(烧过存性) 白蒺藜4
5克 白芷4
  5克 甘草21克 麦门冬60克 黄芩尾 羊角天麻(炒存
性) 厚枳
  壳(炒) 蔓荆子各30克(打少碎) 菊花30克 密蒙花
21克
  【 用 法 】共二十一味,每服莲子3个,灯心7根,水30
0毫升,煎至240毫升
  【 主 治 】垂帘翳障,昏暗不明。
  【 加 减 】眼红,加黄连。
  
  天麻黄耆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天麻 芍药 神曲(炒) 羌活(肢节不痛去之
) 茯苓各0.9克
  人参 黄连各1.2克 当归1.5克 黄耆 甘草 升麻
葛根 黄柏
  【 用 法 】上药с咀,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
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
  【 主 治 】表有风证,因连日酣饮,其证复来,右口角并眼
颇有侧视,及左手左脚腿
  麻木疼痛。
  
  天下第一金疮药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雄猪油620克 松香180克 面粉(炒,筛
)120克 麝香1.5
  克 黄蜡180克 樟脑90克(研极细) 冰片1.8克
血竭30克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先将猪油、松香、黄蜡三味熬化
,滤去滓,待将冷,再入
  【 主 治 】刀斧损伤,跌仆打碎。
  
  元归散
  【 来 源 】类证治裁 , 林 琴, 1839
  【 处 方 】元胡索 当归
  【 用 法 】上药研末。每服9克,加生姜,水煎服。
  【 主 治 】妇女血滞经闭。
  
  元灵散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五灵脂(去砂石) 元胡索(炒) 莪术(火煨
) 良姜(炒) 当归各
  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热醋汤送下。
  【 主 治 】急心痛。
  
  元胡索散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元胡(盐炒) 干蝎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温酒下。
  【 主 治 】小肠气痛。
  
  元胡索散
  【 来 源 】会约医镜 , 罗国纲, 1789
  【 处 方 】当归 赤芍 刘寄奴 没药 枳壳(麸炒) 元
胡索(炒)各等分
  【 用 法 】共为末。酒调服。
  【 主 治 】血积小腹疼痛;或因气逆,月经不行,肚腹作痛
者。
  
  元芩二陈汤
  【 来 源 】会约医镜 , 罗国纲, 1789
  【 处 方 】陈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甘草3克
元参4克 黄芩6克
  连翘3克 马兜铃1.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夜咳痰甚,脾经有湿,肺有微火者。
  
  元参化毒饮
  【 来 源 】慈航集 , 王广圣, 1799
  【 处 方 】元参24克 麦冬15克(去心) 桔梗9克
生甘草4.5克 连翘4
  .5克(去心) 升麻4.5克 荆芥穗4.5克 白僵蚕9
克(炒)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发热恶寒,头痛发斑,咽痛口渴,烦躁面赤,或
腮颊红肿。
  
  元参清肺饮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玄参2.4克 银柴胡 陈皮 桔梗 茯苓 地
骨皮 麦冬各3克 薏苡
  仁6克 人参 甘草各1.5克 槟榔0.9克
  【 用 法 】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200毫升
,入童便20毫升,食后
  【 主 治 】肺痈咳吐脓血,痰多黄稠腥秽,胸膈胀满,上气
喘急,发热者。
  
  元参解毒饮
  【 来 源 】慈航集 , 王广圣, 1799
  【 处 方 】玄参30克 麦冬24克 生甘草6克 花粉9
克 天冬15克 冬瓜子
  9克 竹叶100片 灯心3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瘟疫专表失里,内毒化火,阴津被灼,舌如镜面
,光赤无苔,口干心烦,
  身体瘦弱,脉象细数,邪毒入心者。
  
  元参解毒散
  【 来 源 】麻科活人全书 , 谢玉琼, 1748
  【 处 方 】元参 黄芩 栀仁(炒) 生地黄 荆芥 粉葛
桔梗 甘草
  【 用 法 】水煎,加茅根汁,京墨水对服。
  【 主 治 】衄血。
  
  元胡止痛片
  【 来 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85
  【 处 方 】延胡索(醋制)445克 白芷223克
  【 用 法 】以上两味,取白芷166克,粉碎成细粉,剩余
的白芷与延胡索粉碎成粗
  【 功 用 】理气,活血,止痛。
  【 主 治 】气滞血瘀的胃痛、胁痛、头痛及月经痛等。
  
  无比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高良姜(炮) 缩砂仁 桂(去粗皮) 干姜(
炮) 赤芍药各90克
  【 用 法 】上五味,捣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小弹子大
。每服1丸,生萝卜1片
  【 主 治 】九种心痛。
  
  无比丸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紫河车1俱(初生者佳,或无病壮年妇人者亦可
,米醋浸一宿,焙干用)
  黄(酒拌湿,蒸) 苦参 黄柏 知母(去毛) 秋石 贝母
(去心)各
  7.5克 犀角屑 蓬莪术 消石各4.5克 败鼓皮心(米
醋炙黄)7.
  5克 辰砂30克(另研)
  【 用 法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
。每服20丸,加至30
  【 主 治 】劳损。
  
  无比丸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 处 方 】象牙屑 血竭各15克 没药 乳香 明雄黄(
另研) 明朱砂各10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用好黄蜡60克溶化。布滤净,再入
酒内煮化,冷定取起,将
  【 主 治 】痔漏。
  
  无比散
  【 来 源 】洁古家珍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青黛 白僵蚕 甘草 马牙消 板蓝根 紫河车
薄荷 桔梗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含化。
  【 主 治 】咽喉肿痛。
  
  无忧散
  【 来 源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玉屑无忧散【 书 名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 处 方 】
  
  无忧散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当归(去芦,酒浸) 川芎 白芍药各9克 木
香(不见火) 甘草(炙
  )各4.5克 枳壳 乳香(别研)各9克 血余(以ㄞ猪心
血和之)4
  .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
00毫升,一日二次。妊
  【 主 治 】妊娠身居富贵,口厌肥甘,忧喜无常,食物不节
,玩饱便卧致胞胎肥厚,
  根蒂坚牢,行动艰难,临产难生者。
  
  无忧散
  【 来 源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 刘浴德, 1599
  【 处 方 】菟丝饼4.5克 当归(酒洗)4.5克 川芎
3.9克 白芍3.6克
  (冬月用3克) 甘草1.5克 荆芥穗2.4克 炙黄耆2
.4克 厚
  朴(姜汁炒)2.1克 枳壳1.8克 艾叶1.5克 真川
贝母4.5
  克(去心) 羌活1.5克
  【 用 法 】上药除真川贝外,加生姜3片,煎汤,冲入川贝
粉,空腹时服。
  【 功 用 】补气养血,安胎保产。
  【 主 治 】妊妇胎动不安,势欲小产,胎位不正,以及临盆
艰难者。
  
  无忧散
  【 来 源 】仙拈集 , 李文炳, 1754
  【 处 方 】人参3克 石膏9克 陈皮 半夏(制) 茯苓
枳实 麦冬(去心)
  枣仁 甘草各4.5克
  【 用 法 】加龙眼肉5个,水煎服。
  【 主 治 】心胆虚怯,昼夜不寐,百方无效者。
  
  无敌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苍术(酒浸)45克 虎胫骨(酥炙)45克
川乌头15克(炮) 萆
  ) 乳香 没药各15克 金毛狗脊120克(去毛)
  【 用 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克
,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下
  【 主 治 】肾虚骨痛。
  
  无碍丸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木香15克 蓬莪茂(炮) 京三棱(炮) 槟
榔(生) 郁李仁(汤泡
  ,去皮)各30克 大腹皮60克
  【 用 法 】上六味,共研细末,炒麦蘖杵为粉,煮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
  【 主 治 】脾不运化,水湿泛溢,四肢肿满。
  
  无价金丹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白术(去芦,炒)90克 枳实(麸炒)30克
苍术(米泔浸,炒)
  猪苓各30克 麦芽(炒) 神曲(炒) 半夏(汤泡)各6
0克 泽泻
  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土炒) 青皮(去瓤) 莱菔子(炒
) 生姜各1
  5克 陈皮(去白) 香附子(童便炒) 瓜蒌仁 槟榔各9
克 川厚朴
  (去皮,姜炒)6克 木香6克 甘草6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
  【 主 治 】诸积在胃,当心而痛,痞满嘈杂,恶心呕吐,嗳
气吞酸。
  
  无食子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无食子3枚(大者,煨熟用) 牛黄(研) 麝
香(研) 丁香 雄黄(
  研,水飞) 青黛(研) 木香 丹砂(研,水飞)各7.5
克 蟾酥3
  片(如柳叶大,焙过,研) 熊胆15克(研) 蜗牛壳(干
者,去土)
  20枚
  【 用 法 】上十一味,捣研为末,更同研令匀细,水浸蒸饼
为丸,如黍米大。一二岁
  【 主 治 】小儿五疳。
  
  无比山药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无比薯蓣丸【 书 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
78-1085
  【 处 方 】
  
  无比地黄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引: 经验良方 , 陈晔, 1237前
  【 处 方 】肉苁蓉120克(酒浸) 枸杞子120克 当
归 川芎 防风(去芦)
  各60克 菊花 楮实(拣,焙) 巴戟(去心) 荆芥穗
白蒺藜各4
  5克 决明子(炒)30克 生干地黄120克
  【 用 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
空腹时用盐汤或酒送下。
  【 主 治 】肝肾两虚,眼生黑花,乍结内障,目力亏损,逢
风有泪。
  
  无比薯蓣丸
  【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 孙思邈, 650
  【 处 方 】薯蓣60克 苁蓉120克 五味子180克
菟丝子 杜仲各90克
  牛膝 泽泻 干地黄 山茱萸 茯神(一作茯苓) 巴戟天
赤石脂各3
  0克
  【 用 法 】上十二味,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
以酒送服20 ̄30丸。
  【 功 用 】温阳益精,补肾固摄。
  【 主 治 】肾气虚惫,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冷痹骨痛,四
肢不温,或烦热有时,遗
  精盗汗,尿频遗尿,或带下清冷,舌质淡,脉虚冷。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醋、蒜等陈臭之物。
  
  无比蔓荆子汤
  【 来 源 】原机启微 , 倪维德, 1370
  【 处 方 】黄耆 人参各3克 黄连 柴胡各2.1克 蔓
荆子 当归 葛根 防风
  各1.5克 生草3克 细辛叶0.9克
  【 用 法 】上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
去滓稍热服。
  【 主 治 】眼棱紧急,以致倒睫拳毛,损睛生翳,及上下睑
赤烂,羞涩难开,眵泪稠
  粘。
  
  云母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云母粉 白茯苓(去黑皮) 附子(炮裂,去皮
、脐)各22.5克 龙
  骨 赤石脂各15克
  【 用 法 】上五味,捣罗为细散。每服3克,温酒或米饮调
下,日三夜一。
  【 主 治 】久痢经年不愈。
  
  专翕大生膏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人参1千克(无力者,以制洋参代之) 茯苓1
千克 龟版(另熬胶)5
  00克 乌骨鸡1对 鳖甲500克(另熬胶) 牡蛎500
克 鲍鱼1
  千克 海参1千克 白芍1千克 五味子250克 麦冬1千
克(不去心
  ) 羊腰子8对 猪骨髓500克 鸡子黄20枚 阿胶1千
克 莲子1千
  克 芡实1.5千克 熟地黄1.5千克 沙苑蒺藜500克
白蜜50
  0克 枸杞子(炒黑)500克
  【 用 法 】上药分四铜锅(忌铁器,搅用铜勺),以有情归
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
  【 主 治 】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
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
  。
  【 加 减 】肝虚而热者,加天冬500克,桑寄生500克
,同熬膏,再加鹿茸75
  0克。
  
  木瓜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木瓜5颗(大者) 附子30克(炮裂,去皮、
脐) 熟艾15克(锉,
  微炒) 木香15克 桂心30克 诃黎勒皮30克(煨)
人参15克
  (去芦头) 肉豆蔻15克(去壳) 厚朴15克(去粗皮,
涂生姜汁炙
  ) 白术30克 高良姜15克(锉) 盐60克(湿纸裹,
烧令通赤)
  【 用 法 】上件药捣罗为末,切木瓜头,去瓤,纳诸药末,
即以截下木瓜盖上,以竹
  【 主 治 】肝经风冷,转筋入腹,手足逆冷。
  
  木瓜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木瓜30克(干者) 赤茯苓30克 木香15
克 桂心7.5克 沉香
  30克 陈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 紫苏茎叶3
0克 柴胡
  30克(去苗) 高良姜30克(锉) 赤芍药15克 槟榔
60克 吴
  茱萸22.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
  【 主 治 】脚气。心腹胀满,脚漆浮肿,上气喘促。
  
  木瓜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熟干地黄(洗,焙) 陈皮(去瓤) 乌药各1
20克 黑牵牛子90克
  (炒) 石南藤 杏仁(去皮、尖) 当归 苁蓉(酒浸,焙
) 木瓜
  续断 牛膝(酒浸)各60克 赤芍3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 ̄
50丸,空腹时用木瓜煎
  【 主 治 】肾经虚弱,腰膝沉重少力,腿部肿痒,注破生疮
,脚心隐痛,筋脉拘挛,
  或腰膝缓弱,步履艰难,举动喘促,面色黧黑,二便秘涩,饮
食减少。
  
  木瓜汤
  【 来 源 】医心方 , 丹波康赖, 98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茱萸汤【 书 名 】医心方 , 丹波康赖, 984
  【 处 方 】
  
  木瓜酒
  【 来 源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引: 经验秘方, 1320前
  【 处 方 】干木瓜(宣州者)150克 五灵脂30克 川
牛膝30克(去梗) 当
  归30克 白芍药30克 川萆ㄉ30克 川天麻 天台乌药
(连珠者)
  川续断 乳香 没药 白僵蚕(去丝、嘴) 松节(茯神中木
) 川乌头(
  去皮、脐,生用)各3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用绢袋装,浸于盛有好酒2升的瓶内
二七日。每服适量,食前
  【 主 治 】脚气。男女干湿脚气,腿脚沉重,行步艰辛;筋
脉拳挛,抽掣疼痛,不能
  伸舒,膝盖肿疼。
  
  木瓜散
  【 来 源 】类证活人书 , 朱肱, 1108
  【 处 方 】大腹皮1枚 紫苏7.5克 干木瓜7.5克
甘草7.5克(炙) 木
  香7.5克 羌活7.5克
  【 用 法 】上药细锉为散,分作三服。每服用白水150毫
升,煎至100毫升,去
  【 主 治 】脚气。
  
  木瓜散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木瓜(去瓤) 虎胫骨(酥炙) 五加皮(洗)
当归(去芦,酒浸)
  桑寄生 酸枣仁(炒,去壳) 人参 柏子仁(炒) 黄耆(
去芦)各3
  0克 甘草(炙)15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姜5
片,煎至150毫升,去
  【 主 治 】肝肾不足,气血俱虚,筋骨失养,手脚拘挛,十
指甲痛,数转筋,甚则舌
  卷囊缩,唇青,面色苍白,不得饮食。
  
  木瓜煎
  【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 处 方 】木瓜2个(取盖去瓤) 没药(研)60克 乳
香(研)7.5克
  【 用 法 】上二味,纳木瓜中,盖严,以竹签固定,饭上蒸
三四次,烂研成膏。每服
  【 主 治 】筋急项强,不可转侧。
  
  木瓜煎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吴茱萸(汤泡七次) 生姜(切)各7.5克
木瓜(切)45克
  【 用 法 】上药细锉,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
去滓,分三次热服,不拘
  【 主 治 】妊娠霍乱吐泻,转筋,入腹则闷绝。
  
  木香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木香15克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
赤石脂30克 吴茱萸1
  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缩砂仁30克(去皮) 诃
黎勒30克
  (煨,用皮) 高良姜22.5克(锉) 陈橘皮30克(汤
浸,去白、
  瓤,焙) 当归22.5克(锉,微炒) 草豆蔻22.5克
(去皮) 白
  术30克 厚朴4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空腹以热粥饮下
  【 主 治 】脾脏虚冷,泻痢腹痛,水谷不化,面色青黄,少
思饮食。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
  
  木香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木香22.5克 荜澄茄22.5克 附子30
克(炮裂,去皮、脐)
  干姜15克(炮裂,锉) 吴茱萸15克(汤浸七遍,焙干,
微炒) 桂
  心22.5克 诃黎勒皮30克 硫黄22.5克(细研)
陈橘皮30
  克(汤浸,去白、瓤,焙)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10丸,以生姜
  【 主 治 】虚劳,四肢厥逆,心腹气胀,唇青呕逆。
  
  木香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30克 诃黎勒(煨,用皮)45克 白术
30克 桂(去粗皮)3
  0克 附子(炮裂,去皮、脐)60克 芜荑(微炒)30克
高良姜(
  锉)30克 肉豆蔻(去壳)15克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
炙过)60
  克 干姜(炮)22.5克 甘草(炙,锉)15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
,空腹时用生姜、大枣煎
  【 主 治 】肠痹。腹胀н痛,时复飧泄,食不消化。
  
  木香丸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槟榔 大黄(煨)各60克 陈皮(去白,焙)
30克 木香 附子(炮
  ) 人参各30克 官桂 川芎 羌活 独活 三棱(炮)各
15克 肉
  豆蔻(去皮)6个
  【 用 法 】上十二味,为细末,每料末60克,入牵牛净末
30克,蜜为丸,梧桐子
  【 主 治 】风邪中府,中焦气滞,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大
便不畅。
  
  木香丸
  【 来 源 】张氏医通 , 张璐, 1695
  【 处 方 】木香 肉豆蔻 砂仁(炒) 续随子(去油)各
9克 麝香3克 干蟾(
  烧存性)3枚
  【 用 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5 ̄15粒
,薄荷煎汤送下。
  【 主 治 】小儿冷疳,泄泻少食。
  【 加 减 】体虚者,去续随子,加人参、白术、肉桂、干姜

  
  木香丸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木香 丁香各4.5克 干姜9克 麦芽(炒)
15克 陈皮9克 巴豆
  (去壳,炒黑)30粒
  【 用 法 】上药研末,神曲煮糊为丸。每服10丸,或20
丸,开水下,痛甚者倍之
  【 主 治 】寒积冷食,腹痛拒按,或大便秘结。
  
  木香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木香 青皮各1.5千克 姜黄 麦芽(炒)各
2.5千克 甘草(炒)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 主 治 】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食欲减少,噫
气吞酸,呕逆噎闷。
  
  木香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木香15克 人参22.5克(去芦头) 芎ㄇ
22.5克 青橘皮30
  克(汤浸,去白、瓤,焙) 白术22.5克 肉桂30克(
去皱皮)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 当归22.5克(锉,微炒
) 厚朴6
  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草豆蔻5枚(去皮)
高良姜30
  克(锉) 吴茱萸1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 用 法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
至200毫升,去滓,不
  【 主 治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或吐清水,不思饮食。
  
  木香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木香30克 肉豆蔻30克(去壳) 人参30
克(去芦头) 附子60
  克(炮裂,去皮、脐) 当归60克(锉,微炒) 干姜30
克(炮裂,
  锉)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
,焙) 苍
  术60克(锉,炒) 吴茱萸1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 厚朴60
  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 用 法 】上药捣筛为粗末。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
入枣3枚,煎至200毫
  【 主 治 】脾脏虚冷,大肠泄痢,腹内疼痛,四肢乏力、饮
食少思。
  
  木香散
  【 来 源 】苏沈良方 , 苏轼沈括, 1075
  【 处 方 】木香 破故纸 高良姜 砂仁 厚朴(姜汁炙)
各22.5克 赤芍药
  陈橘红 肉桂 白术各15克 胡椒 吴茱萸(汤洗)各7.
5克 肉豆
  蔻4枚 槟榔1个
  【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服9克,用不经水猪肝约120克
,去筋膜,劈为薄片,层
  【 主 治 】水泻冷痢。
  
  木香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丁香 木香 当归(去芦,洗,焙) 肉豆蔻(
炮) 甘草(?)各60
  0克 附子(去皮、脐,醋煮,切片,焙干) 赤石脂各30
0克 藿香
  叶(洗,焙)1.24千克 诃子皮45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
2片,大枣1个,同煎至
  【 主 治 】脾胃虚弱,内挟风冷,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脐
下н痛,腹中雷鸣,胸膈
  痞闷,胁肋虚胀,及积寒久痢,肠滑不禁,肢体羸困,不进饮
食。
  
  木香散
  【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 处 方 】木香15克(用黄连15克,各锉,同炒) 甘
草30克(炙) 罂粟壳
  15克(生姜15克,打碎同炒)
  【 用 法 】上研细末,加麝香少许研匀。每次6克,用陈米
饮送下。
  【 主 治 】诸痢。
  
  木香膏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香膏【 书 名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
  
  木贼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木贼 苍术 蒺藜 防风 羌活 川芎 甘草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眼出冷泪,属于实证者。
  
  木贼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半夏 青皮各15克 木贼 厚朴各9克 白苍
术 槟榔各3克
  【 用 法 】用陈酒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露一宿,
于未发之先二时温服。
  【 主 治 】疟疾,形实气强,多湿多痰者。
  
  木通汤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木通 滑石各15克 牵牛(取头末)7.5克
  【 用 法 】上作一服。用水400毫升,加灯心10茎,葱
白1根,煎至200毫升
  【 主 治 】小便不通,小腹痛不可忍。
  
  木通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木通30克(锉) 槟榔 羚羊角屑 赤芍药
黄芩 当归(锉,微炒)
  【 用 法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
煎至200毫升,去滓,
  【 功 用 】清热通淋。
  【 主 治 】小肠实热,心胸烦闷,小便赤涩,小腹中急痛。
  
  木通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木通(去皮、尖) 青皮(去白) 川楝子(去
皮、核)各30克(以上
  三味,用巴豆15克炒黄,去巴豆不用) 萝卜子(炒) 舶
上茴香30
  克(炒) 莪ㄎ 木香 滑石各1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煎葱白、酒调下9克。一服愈,甚者
不过再服。
  【 主 治 】胁肋苦痛;或心下、胁肋并小腹牵引痛者。
  
  木通散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生干地黄 木通 荆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甘草(炙) 北梗等分
  【 用 法 】上锉。每服9克,姜3片,煎服。
  【 主 治 】内有积热,小便不利。
  
  木通散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羌活 山栀子各6克 大黄(煅) 木通 赤茯
苓 甘草各3克
  【 用 法 】上药锉碎。每服6克,入紫苏叶些少,用水15
0毫升,煎至75毫升,
  【 主 治 】小儿肝心有热,惊悸。
  
  木萸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吴茱萸15克 木瓜3克 食盐15克
  【 用 法 】上药同炒焦,先用瓦瓶ㄅ水百沸,即入前药煎服

  【 主 治 】霍乱吐泻,头眩眼花,手足转筋,四肢逆冷者。
  
  木槟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木香 槟榔 玄胡索 金铃子 三棱 莪术 厚
朴 桔梗 川芎 当归
  白芍 黄芩 甘草各等分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产后七情感伤,血与气并,发为心痛。
  
  木防己汤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木防己9克 石膏(鸡头子大)12克 桂枝6
克 人参12克
  【 用 法 】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分二
次温服。
  【 功 用 】行水散结,补虚清热。
  【 主 治 】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
,得之数十日,吐下不愈
  者。
  
  木防己散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木防己30克 羌活30克 防风30克(去芦
头) 羚角羊屑30克
  桂心15克 荆芥穗15克 薏苡仁30克 麻黄30克(去
根、节)
  桑寄生15克 黄松木节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 用 法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
入生姜1片,煎至200
  【 主 治 】妇人妊娠中风,口眼Н斜,手足顽麻。
  
  木香饼子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缩砂仁360克 檀香120克 甘松(洗)1
50克 丁香135克
  蓬莪术330克 木香7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别用甘草熬膏为丸,每两作250丸
,捏作饼子。每服3 ̄5
  【 主 治 】脾络虚冷,胃脘寒痰,胸膈噎痞,口淡舌涩,心
腹撮痛,呕吐宿水,胁下
  痛闷,喘满气急,倦怠少力,全不思食。
  
  木香煮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白术 半夏(
汤洗七遍,炒) 厚朴(
  去粗皮,入生姜7.5克同捣,炒干)各7.5克 干姜(炮
) 桂(去
  粗皮) 枳实(去瓤,麸炒) 甘草(炙,锉)各15克 陈
橘皮(汤浸
  ,去白,焙)30克 槟榔(锉)1枚 草豆蔻(去皮)2枚
诃黎勒(煨
  ,去核)5枚
  【 用 法 】上十四味,粗捣筛。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
,煎至100毫升,去滓
  【 主 治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心胸痞闷,口淡无味。
  
  木香煮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紫苏叶 青橘皮(去白) 当归(洗、焙) 白
芍药 乌药 白茯苓(去
  皮) 桔梗(去芦头) 半夏(汤洗七次,焙) 川芎 黄耆
(蜜炙)
  防风(洗,去芦头) 甘草(炙) 陈橘皮(去白) 枳壳(
麸炒,去瓤
  ) 大腹皮各30克
  【 用 法 】上药с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生姜
5片,大枣1枚,煎至1
  【 主 治 】腹胁胀满,呕逆恶心。
  
  木瓜牛膝丸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木瓜大者3 ̄4个(切开盖,去瓤,用糯米浆浸
过,焙干,为末,却将盐
  末入瓜内令满,仍用盖针定,蒸三次,烂研作膏) 川乌(大
者,去皮、
  尖,用无灰酒适量浸,薄切,酒煮干,研为膏)90克 牛膝
(酒浸)
  萆 茴香(炒) 羌活 青皮 青盐(别研入) 狗脊(燎
去毛) 巴戟
  【 用 法 】上为末,入青盐和匀,将前二膏搜为丸,如硬,
再入酒,杵数千下,丸如
  【 功 用 】补肾气,壮筋骨。
  【 主 治 】寒湿脚气,脚弱无力,或肿急疼痛,兼治妇人血
风。
  
  木瓜虎骨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瓜1枚(去皮、瓤,焙) 麒麟竭(研) 没
药(研)各30克 乳香
  15克(研,以上三味,同研令匀,入在木瓜中,却以原盖子
盖定,用黑
  豆适量,水淘过,安木瓜在内,都用豆盖,蒸烂取出,沙盆内
研成膏)
  虎骨(涂酒炙)30克 木香 自然铜(醋淬七遍) 枫香脂
败龟(醋炙
  ,去裙 ) 骨碎补(去毛) 甜瓜子 桂 当归(切,焙)
各30克 ?地龙(去土)60克 安息香30克(重阳酒熬入药

  【 用 法 】上药一十五味,除研药外,为细末,拌匀,酒面
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 功 用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 主 治 】风寒湿合而成痹,脚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隐
痛,不能踏地,腰膝筋挛
  ,不能屈伸,及项背拘背,手臂无力,耳内蝉鸣,头眩目晕,
及诸证脚气
  ,行步艰难者。
  
  木瓜茱萸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瓜(切片,曝干)30克 吴茱萸(汤洗,焙
干,炒)22.5克 干
  姜(炮)30克 木香60克 桂(去粗皮)22.5克 白
槟榔(锉)
  10枚
  【 用 法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
入生姜2片,大枣2枚(
  【 主 治 】脚气攻心,闷绝呕逆,脚冷头痛。
  
  木瓜茱萸汤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木瓜干(大片者) 槟榔各60克 吴茱萸(拣
净,汤洗七次,炒)30
  克
  【 用 法 】上锉散。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
0毫升,空腹时服。
  【 主 治 】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喘急。
  
  木瓜茱萸汤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茱萸汤【 书 名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
  
  木瓜槟榔丸
  【 来 源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992
  【 处 方 】槟榔60克 吴茱萸15克(汤浸七次,焙干,
炒) 木瓜1枚(大者)
  【 用 法 】为末。切木瓜头作盖,去瓤纳药末盖好,竹签签
定,蒸烂,去皮,细研,
  【 主 治 】湿脚气上攻,心神闷乱,不能下食。
  
  木香三棱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 京三棱(煨,锉) 槟榔(锉)各15克
乌梅肉(炒)60克
  缩砂仁30克 青橘皮(去白,焙)45克 巴豆(去皮、心
、膜,研出
  油)7.5克
  【 用 法 】上七味,捣研为末,用醋煮面糊丸,如麻子大,
阴干,丹砂为衣。每服2
  【 主 治 】积聚不消,心腹胀满,醋心呕逆,不思饮食。
  
  木香三棱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30克 三棱(炮)60克 蓬莪术(炮)
60克 大麦芽(炒)1
  20克 神曲(炒)120克 白术120克 陈皮(去白)
60克 干
  姜(炮)60克 黑牵牛(微炒)180克(一方用黑牵牛头
末,取18
  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30 ̄50丸,食后生
  【 主 治 】胸膈痞闷,心腹胀满,胁肋疼痛。
  
  木香大安丸
  【 来 源 】痘疹世医心法 , 万全, 1549
  【 处 方 】木香6克 连翘5克 黄连9克 陈皮9克 白
术9克 枳实5克 山楂
  5克 炒神曲5克 炒麦芽5克 砂仁5克 炒莱菔子5克
  【 用 法 】为末,神曲煮糊为丸。每服3克,陈仓米煎汤送
下。
  【 功 用 】消食导滞。
  【 主 治 】小儿食滞,头温腹热,大便酸臭,嗳气恶食,
  
  木香化滞汤
  【 来 源 】内外伤辨 , 李杲, 1231
  【 处 方 】半夏30克 草豆蔻仁 甘草(炙)各15克
柴胡12克 木香 橘皮
  各9克 枳实(麸炒,去瓤) 当归梢各6克 红花1.5克
  【 用 法 】上药锉如麻豆大。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
,加生姜5片,煎至15
  【 主 治 】情志不遂,食滞中脘,腹部微痛,心下痞满,不
思饮食,食之不散。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酒及湿面。
  
  木香化滞汤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消痞汤【 书 名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
  
  木香化滞汤
  【 来 源 】赤水玄珠 , 孙一奎, 1584
  【 处 方 】甘草(炙) 白檀香 藿香 陈皮 桔梗 大腹
皮 茯苓 白豆蔻仁各0
  .6克 砂仁 人参 青皮 槟榔 木香 姜黄 白术各1.
2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气机阻滞,心腹满闷。
  
  木香化滞散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木香 姜黄 青皮(去白) 砂仁(去壳) 人
参 槟榔 白术各6克
  白茯苓(去皮) 白檀香各6克 白豆蔻 藿香 橘皮 大腹
子 桔梗各
  1.5克 炙甘草1.2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
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 主 治 】气滞不行,心腹满闷。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生冷硬物。
  
  木香分气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木香 甘松(洗去泥)各30克 炙甘草180
克 香附500克 煨莪
  术24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
生姜、陈皮煎汤送下,不
  【 主 治 】一切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干
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
  咳嗽冷痰气不升降。
  
  木香分气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 槟榔 青皮(汤浸,去白) 陈皮(汤浸
,去白、瓤) 姜黄 玄
  胡 京三棱(湿纸裹炮,香为度,捶碎) 蓬莪术(炮制)
干生姜 当
  归(切,炒) 白术 赤茯苓(去皮) 肉豆蔻各等分
  【 用 法 】上十三味,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
服30 ̄40丸,食后生
  【 主 治 】脾胃不和,心腹胀满,两胁膨胀,胸膈注闷,痰
嗽喘息,醋心干呕,咽喉
  不利,饮食不化。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马齿苋、生茄子。
  【 加 减 】秋、冬加丁香为妙。
  
  木香分气丸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广木香45克 莪术(醋制)60克 枳实(麸
炒) 公丁香 黑郁金各
  30克 香橼45克 檀香30克 豆蔻60克 广皮 藿香
甘草 甘
  松各45克 砂仁60克
  【 用 法 】共为细粉,凉开水泛小丸。9克重装袋。每次服
1袋,白开水送下。
  【 功 用 】顺气化瘀。
  【 主 治 】闪腰岔气,膨闷胀饱,胃痛气闷,消化不良。
  
  木香分气汤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木香 猪苓 泽泻 赤苓 半夏 枳壳 槟榔
灯心草 苏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0克,用水300毫升煎,入
麝香少许服。
  【 主 治 】气滞湿停,中满腹急,胸膈胁肋闷胀,小便臭浊
,四肢肿胀。
  
  木香生化汤
  【 来 源 】傅青主女科 , 傅山, 1684
  【 处 方 】川芎6克 当归18克 陈皮0.9克 黑姜1
.2克
  【 用 法 】水煎服。临服时入磨木香0.6克在内。
  【 主 治 】产后血块已除因受气者。
  
  木香白术散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诃黎勒(炮,去核) 龙骨 厚朴(去粗皮,姜
汁炙) 当归(微炒)各
  15克 木香 干姜(炮) 白术各7.5克
  【 用 法 】上药捣罗为散。三岁小儿每服3克,以水150
毫升,入大枣2枚,同煎
  【 主 治 】小儿冷痢腹痛,四肢不和,饮食减少,渐至羸瘦

  
  木香半夏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22.5克 半夏30克(汤洗七次,切片
,焙干) 陈皮(去白)
  15克 白茯苓15克 干生姜15克 草豆蔻仁15克 白
附子15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用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
0 ̄30丸,不拘时候,
  【 主 治 】痰涎上壅,胸膈不利,呕吐恶心,饮食无味。
  
  木香导气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木香 乳香 丁香 八角茴香 川楝子(去核)
破故纸 胡芦巴 荆三
  棱 香附子 甘草各30克 杜仲15克
  【 用 法 】上药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 ̄
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
  【 主 治 】男子小肠气疼,一切气积,以及下元虚冷,脾胃
不和。
  
  木香导饮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京三棱(炮) 蓬莪茂(炮)各96克 青皮(
去白) 陈皮(去白)
  白术各45克 槟榔 枳壳(炒) 木香各30克 半夏30
克 白茯苓
  【 用 法 】上药研细末,打面糊为康,如梧桐子大。每服5
0丸,食后用生姜汤下,
  【 主 治 】风痰气涩,胃脘痞满,停饮不消,头目昏眩,手
足麻痹,声重鼻塞,神困
  多睡,志气不清,中酒吐酒。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猪肉、荞麦面。
  
  木香导滞汤
  【 来 源 】赤水玄珠 , 孙一奎, 1584
  【 处 方 】木香6克 白芍 当归 枳壳各3.6克 槟榔
4.5克 大黄6克 黄
  连3克
  【 用 法 】水煎,空腹时温服。
  【 主 治 】痢疾,里急后重。
  
  木香豆蔻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 草豆蔻仁 槟榔 陈皮 青皮(去白)各
30克 京三棱12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黄米大。每服50丸,
枣汤下。
  【 主 治 】小儿泄泻,经久不止,食少腹胀,面黄神疲。
  
  木香利膈丸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吴茱萸丸【 书 名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
  
  木香快气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白豆蔻60克(去皮0 甘草15克(炒) 缩
砂仁12克(去皮) 丁
  香120克 木香60克 青橘皮120克(去瓤) 附子5
00克(去
  毛) 厚朴(干炙)50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加生姜2片,盐少许,沸
汤点服,不拘时候。
  【 主 治 】胸膈不快。
  
  木香没药丸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木香 没药(别研) 白附子(炮) 川乌头(
炮,去皮、脐) 乌药
  天南星(炮) 附子(炮,去皮、脐) 沙苑蒺藜各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木瓜1枚,重20 ̄30克者
,切一头作盖子,去皮子
  【 主 治 】脚气风毒攻注,脚膝虚肿疼痛。
  
  木香附子汤
  【 来 源 】魏氏家藏方 , 魏岘, 1227
  【 处 方 】附子21克(炮,去皮、脐) 南木香30克(
不见火)
  【 用 法 】上药切片,量病势重,则分作二服,轻则分作四
服。每服用水220毫升
  【 主 治 】急中风不语,口眼Н斜,半身不遂,肢体瘫痪。
  
  木香和脾饮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 丁香 白术 甘草(炙) 芎ㄇ 人参
豆蔻(去皮) 沉香 大
  腹皮(锉) 诃黎勒(煨,去核)各15克
  【 用 法 】上十味,粗捣筛。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
入生姜3片,同煎至10
  【 主 治 】妊娠心腹冷痛,霍乱吐泻。
  
  木香金铃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木香 乳香 没药 大附子(面裹煨) 小茴香
(盐炒) 川楝肉 玄胡
  索 全蝎 人参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末,陈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
0丸,空腹时用陈酒送下
  【 主 治 】外肾肿痛,诸般疝气。
  
  木香枳术丸
  【 来 源 】内外伤辨 , 李杲, 1231
  【 处 方 】木香 枳实(麸炒,去瓤)各30克 白术60

  【 用 法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
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
  【 功 用 】理气化滞,开胃进食。
  【 主 治 】食积气滞,胸闷腹胀,饮食乏味。
  
  木香枳壳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60克 枳壳(麸炒,去瓤) 黄耆 熟
干地黄 当归 防风各1
  20克 槐角子(炒)50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0 ̄50丸,不拘时候,
  【 主 治 】肠风痔疾下血。
  
  木香枳实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 枳实(去瓤,麸炒)各30克 赤茯苓(
去黑皮)30克 人参3
  0克 诃黎勒皮(炮)45克 大黄(锉,炒)90克 郁李
仁(研)6
  0克
  【 用 法 】上七味,捣罗为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
  【 主 治 】心腹胀满,食不消化。
  
  木香枳实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 枳实(麸炒) 干姜各30克 白术 泽
泻 缩砂仁 槟榔 青皮
  (去白) 赤茯苓(去皮) 半夏(汤洗七次)各9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7
0 ̄80丸,温生姜汤下
  【 主 治 】湿饮停积,胸膈痞闷,宿食不化。
  
  木香保命丹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 白附子(生用) 官桂 杜仲(去粗皮,
炒去丝) 厚朴(去皮,
  生姜汁炒干) 藁本(去须、土) 独活 羌活(生用,去芦
头) 海桐
  皮(生) 白芷 甘菊花(去土) 牛膝(去苗,酒浸一日,
焙干) 白
  花蛇(酒浸三日,去皮、骨,焙干) 全蝎(炒) 威灵仙(
水浸,去土)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其药分作十分,将麝香一分拌匀,
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
  【 功 用 】调养荣卫,升降阴阳,补益五脏。
  【 主 治 】体虚中风,口眼Н斜,手足偏枯,四肢拘挛,屈
伸不得,麻痹不仁,惊痫
  等病,遍身瘙痒疼痛,头目昏暗;风入腹内,拘急切痛,体如
虫行,心神
  恍惚;伤风瘴疫,偏正头痛,诸般风气;或伤冷物,心腹大痛
;或妇女胎前
  产后,中风壮热,体重头痛,眩晕欲倒,气闭血涩者。
  
  木香顺气丸
  【 来 源 】仁术便览 , 张浩, 1585
  【 处 方 】黑牵牛(头末)360克 广木香30克 补骨
脂(炒) 荜澄茄各12
  0克 槟榔(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1
20克
  【 用 法 】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30丸,茶汤、温水
任下。
  【 主 治 】痰饮内阻,气滞不行,胸膈噎塞,腹中水声,呕
吐痰逆,不思饮食。
  
  木香顺气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沉香15克 木香9克 当归30克(酒浸)
白茯苓30克 山药30
  克 郁李仁60克 槟榔60克 菟丝子30克(酒制) 牛
膝60克(
  酒浸) 枳壳30克(麸炒) 独活30克 防风30在 火
麻仁60克
  【 用 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5丸,
白滚汤送下。
  【 主 治 】翻胃,大便闭结者。
  
  木香顺气汤
  【 来 源 】医学发明 , 李杲, 1251
  【 处 方 】木香0.9克 厚朴(姜制)1.2克青皮(去
白) 陈皮 益智仁 白
  茯苓(去皮) 泽泻 干生姜 半夏(汤洗) 吴茱萸(汤洗
)各0.6
  克 当归1.5克 升麻 柴胡各0.3克 草豆蔻(面裹煨
,去皮)0
  .9克 苍术(泔浸)0.9克
  【 用 法 】上с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
0毫升,去滓,大温服,
  【 主 治 】浊气在上,则生?胀。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生冷硬物及怒。
  
  木香顺气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木香(另研) 砂仁各1.5克 乌药 香附
青皮(去瓤) 陈皮 半
  夏(姜炒) 厚朴(姜炒) 枳壳(麸炒)各3克 官桂 干
姜 甘草各
  0.9克
  【 用 法 】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木香末调服。
  【 主 治 】中气晕倒。
  【 加 减 】气不转,加苏子、沉香。
  
  木香顺气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引: 医学统旨 , 叶文龄, 1534
  【 处 方 】木香 香附 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 砂仁
厚朴(制) 苍术各3克
  【 用 法 】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
,空腹时服。
  【 主 治 】气滞腹痛、胁痛。
  
  木香顺气散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陈皮 青皮 乌药 香附 半夏 枳壳 厚朴各
3克 木香 砂仁各1.
  5克 肉桂 干姜 炙甘草各0.9克
  【 用 法 】为末。加生姜3片,水煎服。
  【 主 治 】气厥醒后,肝胃不和,脘胁不舒,胸闷食少。
  
  木香神曲丸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木香15克 神曲90克 厚朴30克 麦蘖6
0克 干姜30克 陈皮
  30克 肉豆蔻30克 荆三棱30克 舶上茴香
  【 用 法 】上为细末。炒姜汤调下,每服6克,空腹、卧睡
各一服。
  【 功 用 】气块攻痛。
  
  木香神效散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南木香 青皮 陈皮 麦蘖(炒) 大枳壳(炒
) 京三棱 蓬莪术 神
  曲(炒) 甘草(炙)各7.5克 白芍药 川白芷 肉桂(
去皮) 元
  胡索 破故纸各7.5克 荜澄茄 丁香各3克
  【 用 法 】上 咀。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3
片,枣子1枚,煎至20
  【 主 治 】腹痛遇食冷物或天气寒冷便发,发则胸痛彻背,
痛不可忍。
  
  木香流气饮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半夏(汤洗七次)60克 陈皮(去白)1千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炒
  ) 青皮(去白) 甘草( ) 香附(炒去毛) 紫苏叶各
500克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 木瓜 石菖蒲 白术 白芷 麦门
冬各120
  克 草果仁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蓬莪术(煨,切)
大腹皮 丁香
  皮 槟榔 木香(不见火) 藿香叶各180克 木通(去节
)240克
  【 用 法 】上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
,水煎,去滓热服。
  【 主 治 】气滞痞满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食少
,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喘
  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忧思太
过,怔忪郁
  积,脚气风热,聚结肿痛,喘满胀急。
  
  木香消胀丸
  【 来 源 】袖珍方 , 李恒, 1391
  【 处 方 】木香7.5克 槟榔15克 陈皮30克 大腹
皮30克 萝卜子6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
,姜汤下。
  【 主 治 】用于气恼,胸腹胀满,或痰嗽喘急者。
  
  木香宽中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 肉豆蔻仁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
) 陈曲(炒黄) 诃黎
  勒皮(炮) 人参各30克 麦芽(炒)45克 草豆蔻(去
皮) 白豆
  蔻(去皮) 附子(炮,去皮、脐)各15克
  【 用 法 】上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3克,入盐、生姜各
少许,空腹时用沸汤点服
  【 主 治 】心脾痛,或泻不止,虚冷肠气。
  
  木香宽中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青皮 陈皮 丁香各120克 厚朴(制)50
0克 甘草(炙)150
  克 白豆蔻60克 香附(炒) 砂仁 木香各9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6克,姜、盐汤点服。属脾胃虚
损之证,不可多服,当与
  【 主 治 】七情伤于脾胃,胸膈痞满,停痰气逆,或成五膈
之病。
  
  木香调中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槟榔 肉
豆蔻(面裹煨熟,去油)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水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
0丸,空服时用热米饮送
  【 主 治 】饮食不调,胃肠致伤,心腹疼痛,两胁胀闷,脏
腑泄泻,米谷不化,腹中
  雷鸣,不思饮食。
  
  木香调气饮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木香调气散【 书 名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
  
  木香调气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木香(另研)1.5克 乌药 香附 枳壳(麸
炒) 青皮(去瓤)各3
  克 砂仁1.5克 厚朴(姜炒) 陈皮各3克 官桂0.6
克 抚芎
  苍术(米泔浸)各3克 甘草0.9克
  【 用 法 】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磨木香同服。
  【 主 治 】肝气郁结,腹胁胀满,刺痛不舒,脉沉。
  
  木香调气散
  【 来 源 】医宗必读 , 李中梓, 1637
  【 处 方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60克 藿香 炙
甘草各240克 砂仁1
  2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服6克,加盐少许,沸汤点服。
  【 主 治 】寒湿气滞,脘腹胀痛,饮食减少,大便不实。
  
  木香通气散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木香 戎盐(炒) 京三棱(炮)各15克 厚
朴30克(姜制) 枳实
  (麸炒) 甘草(炙)各9克 干姜(炮) 蓬茂(炮)各6

  【 用 法 】上八味,为末。每服9克,空腹时用淡生姜汤调
下。
  【 主 治 】寒气结瘕,腹大坚满,痛不可忍。
  
  木香理气丸
  【 来 源 】鸡峰普济方 , 张锐, 1133
  【 处 方 】青橘皮30克 桔梗 桂 槟榔各15克 木香
杏仁各7.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姜汤下20丸
,未知,渐加至30丸。
  【 主 治 】风寒之气伏留不散,聚于胁下,气机不畅,胁下
逆满而痛,但不妨碍饮食
  。
  
  木香黄连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 黄连(去须)各15克 诃黎勒(炮)1
2枚 肉豆蔻(去壳2枚
  【 用 法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1.5克,米饮调下。
  【 主 治 】小儿赤白痢,腹内疼痛,烦渴。
  
  木香楝子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川楝子30个(巴豆20枚,同炒黄赤色,去巴
豆) 萆ㄉ15克 石菖
  蒲30克(炒) 青木香30克(炒) 荔枝核20枚(炒)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入麝香少许,空腹时
用炒茴香盐酒调下。
  【 主 治 】小肠疝气,膀胱偏坠,久药不效者。
  
  木香塌气丸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木香 青皮 陈皮 白蔻仁 缩砂仁 京三棱(
炮) 蓬莪术(炮) 荜
  澄茄 萝卜子 枳实(麸炒)各30克 威灵仙(去土)90

  【 用 法 】上为细末,水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 主 治 】胸膈气痞,痰食不化。
  
  木香槟榔丸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郁李仁 皂角(酥炙) 半夏曲各60克 槟榔
枳壳(麸炒) 木香
  杏仁(去皮、尖) 青皮(去白)各3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另用皂角120克,以浆水搓揉熬膏
,更入熟蜜少许和丸,梧
  【 主 治 】痰食停积,三焦气滞,脘腹痞满,大便秘结。
  
  木香槟榔丸
  【 来 源 】儒门事亲 , 张子和, 1228前
  【 处 方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莪术(烧) 黄连(
麸炒)各30克 黄柏
  大黄各90克 炒香附 牵牛子各120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小豆大。每服30丸,食
后生姜煎汤送下。
  【 功 用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 主 治 】积滞内停,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以及赤白
下痢,里急后重等。
  木香槟榔丸
  【 方 论 】
  方中木香、香附通行三焦气滞;青皮、陈皮疏理肝胃之气;黄
连、黄柏清
  热燥湿;槟榔、牵牛下气导滞;莪术破血中滞气;大黄攻积通
便;诸药配
  伍,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功。
  按:《御药院方》卷四载本方有枳壳。

  木香橘皮丸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木香7.5克 丁香7.5克 陈橘皮(去白)
青橘皮(去白) 京三
  棱(炮,切) 蓬莪术(炮,切) 乌梅(连核用)各30克
肉桂(去
  粗皮)15克 缩砂仁15克 黑牵牛(微炒)30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15 ̄20丸,食后,
  【 主 治 】脾胃虚弱,饮食所伤,久不消化,气不升降,或
成泄泻。
  
  木香鳖甲汤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7.5克 鳖甲(九肋者,去裙ㄦ,酥炙黄
)30克 柴胡(去苗)
  30克 秦艽(去苗、土)22.5克 黄耆30克 知母(
焙)22.
  5克 白茯苓(去黑皮)22.5克 人参30克 桔梗(炒
)90克
  白术30克 甘草(炙)30克 防风(去叉)22.5克
肉豆蔻(去壳
  )7.5克 半夏15克(生姜90克取汁煮令汁尽,焙)
枳壳(去瓤
  ,麸炒) 芍药各22.5克
  【 用 法 】上十六味,细锉如麻豆大。每服15克,加生姜
4克,切碎,加大枣3枚
  【 主 治 】虚劳寒热往来,不思饮食,口舌生疮,四肢劳倦
,五心烦躁,肌肤不泽。
  
  木香诃黎勒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半生半炒)30克 诃黎勒(煨,去核)
22.5克 白术30克
  (去粗皮,生姜汁炙焦)各60克 高良姜(炒) 肉豆蔻(
去壳)各3
  0克 甘草(炙,锉)15克 干姜(炮)7.5克
  【 用 法 】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用陈曲末煮糊为丸,如梧
桐子大。每服30丸,煨
  【 功 用 】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 主 治 】洞泄,大肠切痛,肠鸣食不化。
  
  木香郁李仁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木香30克 郁李仁(去皮,生用)90克 沉
香(锉) 槟榔(锉)
  桂(去粗皮) 青橘皮(去白,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 茴香子
  (炒)各30克
  【 用 法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茴
香子或薄荷酒下20丸,
  【 主 治 】奔豚气从少腹奔上冲心,昏乱呕吐,痛甚。
  
  木香硇砂煎丸
  【 来 源 】卫生宝鉴 , 罗天益, 1343
  【 处 方 】木香 硇砂 官桂 附子(炮) 干漆(炒去烟
) 猪牙皂角 细辛 乳
  香(研) 三棱((炮) 莪术(炮) 大黄(炒,研末)
没药(研)
  【 用 法 】上除研药外为末。以好醋1升化开硇砂,去滓,
银器内慢火熬,次下巴豆
  【 主 治 】妇人痃癖积聚,血块刺痛,脾胃虚寒,宿食不消
,日久不愈者。
  
  五子丸
  【 来 源 】永类钤方 , 李仲南, 1331
  引: 澹寮集验方, 1283年
  【 处 方 】菟丝子(酒蒸) 家韭子(炒) 益智子仁 茴
香(炒) 蛇床子(去皮
  ,炒)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
,糯米饮或盐汤送下。
  【 主 治 】小便频数,时有白浊。
  
  五子散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白萝卜子15克 紫苏子15克 白芥子15克
山楂子(去核)3克
  香附子(去毛)3克
  【 用 法 】共研为末。白开水送服。
  【 主 治 】气膈,膨胀噎食。
  
  五仁丸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滋肠五仁丸【 书 名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
  
  五仁丸
  【 来 源 】医方类聚 , 金礼蒙, 1445
  引: 澹寮集验方, 1283年
  【 处 方 】杏仁(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取净,细研
)30克 郁李仁(汤浸
  ,去皮、尖,取净,细研)30克 酸枣仁(汤浸,去皮,取
净,细研)
  30克 柏子仁(拣净,细研)30克 大麻子仁(晒,焙令
干,用板子
  盛油,又用砖一片压定,轻轻以手磨砖,则麻壳自脱,拣未脱
乾,再磨取净
  ,细研)30克
  【 用 法 】上五味,再合研令极细,以水浸蒸饼为丸,如梧
桐子大。每服50丸,空
  【 主 治 】津液枯竭,大肠秘涩。
  
  五斤丸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大木瓜(去皮、瓤) 牛膝(去芦头,用无灰酒
浸一宿,揩干,切,焙)
  虎骨(涂酥,炙令黄) 没药(别研) 川乌头(炮,去皮、
脐) 山药
  各120克
  【 用 法 】上药将木瓜蒸烂,研作糊,余药为末,共和为丸
。如和不就,更用原浸牛
  【 主 治 】精血不足,腰膝软弱,行步艰难,下肢无力,寒
湿脚气。
 
4
发表于 2008-9-11 09:06: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药处方集锦(txt文本)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 03:39 , Processed in 0.1236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