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版主给解释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
“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联系前后文,似乎不是说人体上中下。而是“皮肉筋脉”之上中下,“针陷脉”现在解释“针”作动用词,“陷脉”作名词。
据本人看法,“针”作名词,“陷”作动词,
即前面说的:“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针陷脉则邪气出”与“提针主按脉勿陷”对应,“针陷脉”作 针按脉 则邪气出。”前文“以致其气”指致真气。;
“针中脉则浊气出”,作针 刺中 脉则 浊气出;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与“真气者,经气也,候邪不审,大气已过,刺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同理,只是原因不同,一是因为深浅太过;一是因来去迟速。
《内经》全部内容,似乎是一部古典,杂合后人解释,语言习惯不尽相同,但是连贯前后文意,可见一二。
而且因为现在没有气的实质概念,有些原文没法解释而落空。比如“针太深则邪气反沉,”就没有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