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91|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理性地认识中医与中医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14 21:0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理性地认识中医与中医理论
(河南·新乡·申景旺)
中医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医学,她奠基于两汉、变化于两宋;清末民国时,因为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接受了西方医学、科学与哲学思想的政府官员、社会名流,认识到中医的“阴阳五行”思想与“脏腑经络学说”不科学;虽然他们并不否认中医的临床疗效,但为了在我国快速推行伴随着科学发展而来的西方医学,竟然要求“废止旧医”;可中医界却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论、甚至是说法!因此引发了百余年的中西医之争!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但重视中医,而且还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医药事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在与现代医学的竞争中快速衰落了!究其原因是:中医统编教材的顶层设计者与编撰者,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中医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渊源,不知道中医诊疗疾病的真谛和中医理论的实质;就更不要奢望从现代医学、科学和哲学的角度认识中医,将中医发扬光大了!
一、中医是世界民族医学体系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在我国不但有中医,还有藏医、维医、蒙医、朝鲜医,苗医、瑶医、壮医等民族医学。不仅是我国,其实在近代医学出现以前,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治病疗疾的方法;只是有的仅为一些零散的治疗方法,有的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有的则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人类正处于轴心文明时期,当时最早形成理论体系的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古印度出现的阿育吠陀医学;而对世界影响较大的是:公元前400年左右,在古希腊出现的希波克拉底医学;与公元100年左右,在我国出现的“天人医学”。因为印度在历史上多次被其它民族侵略或殖民,所以阿育吠陀医学首先是接受了希波克拉底医学,后来又被近代医学给冲击了。
在公元二世纪时,希波克拉底医学因为罗马的盖伦而被发扬光大了;但是,他的人体解剖工作却是为了证明“上帝不会做无用功”!因此被教会利用而堕落为“寺庙医学”了;在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黑暗时期后,因为黑死病才使人们觉醒了;后来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欧洲的工业革命,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才逐渐发展为现在庞大的医学体系了;并且一路过关斩将,将世界其他各国的民族传统医学都变成自己的补充品了!只有我国的民众医学,因为两千年“换汤不换药”的封建帝国的护佑,才一直发展至清末、经民国传承到了现在了;在世界民族医学体系中,我们的中医是唯一的发展时间最长、诊疗方法最丰富、受益人数最多、理论体系最复杂的一个诊疗体系。
二、汉唐之际的医经家与经方家
根据先秦、两汉时与中医有关的史料和考古可知:在秦汉之际,中医仍处于零散的经验积累状态。先秦时,人们认为中药是以毒治病,所以对内服汤药都比较谨慎,因此以针石汤火为主的外治法就比较盛行了;从西汉初年开始,内服汤药才从民间逐渐流行起来了。因为西汉统一、稳定与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中医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中医的经验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西汉末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侍医李柱国在校方技时,将医书分为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而且刘向、刘歆父子还专门对医经、经方者作出了说明。其实,只要翻阅一下《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与《外台秘要》就不难发现:在汉唐之际,中医是医经家与经方家相互争鸣的时期;医经家用针灸为主的外治法治疗疾病,以《针经》《素问》为基础知识和理论;经方家用积累的经验方通过内服汤药治疗疾病,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知识;二者虽然也有交集,但就像现在的中医和西医一样,是两个不同的诊疗体系!
1、《针经》、《素问》已远非西汉时的《黄帝内经》了
西汉末年时的医经七家,经东汉、三国至魏·王叔和著《脉经》、皇甫谧撰次《针灸甲乙经》时,可参考的却只有《素问》、《针经》与《难经》了,所以皇甫谧就推测《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唐·王冰也附和其说,而且始称《针经》为《灵枢》;因此有人就推测:其他各家都焚于汉末丧乱了,可明显就不堪一击!因为《黄帝内经》是一家之言,但《素问》与《灵枢》中却至少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言论,所以后世的医者也都普遍认为《素问》、《灵枢》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论文集。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是社会思想影响医界而不是相反”,“医学往往落后其他科学一步”!所以只要认真研究一下《论衡》、《白虎通义》、《春秋繁露》、《淮南子》、《吕氏春秋》、《管子》、《墨子》、《尚书》、《周易》就知道:《素问》与《灵枢》只有在《白虎通义》成书后,“阴阳五行”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后,医经家才有可能根据“天人相应”、“人副天数”,并在“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以西汉医经七家的针灸经验和对人体方面的认识为基础上汇编出三位一体的《针经》、《素问》与《难经》;他们“以天喻人”,根据人体脏器的藏、泻关系,类比“地五天六”统一了五藏六府和奇恒之府;然后将人体的五藏与四时、五行类比,以人体解剖时肉眼可见的生理功能,加上四时、五行的物理属性作为五藏的功能,组成了一个五藏相生相克的藏象系统;又将人体的经脉与大地上的河流类比,在西汉初十一经脉的基础上演化为十二经脉,推测出一个人体五藏六腑与十二经脉环道相连的气血循环的人体生理结构模型,即“脏腑经络学说”;为医经家针灸时,避开人的五脏六腑、循经取穴进行针灸治疗疾病,以及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解释提供了支持,走上“形而上”的“天人医学”之路。因为《针经》、《素问》与《难经》采用的都是黄帝和众大臣对话的策问体,所以北宋以后的儒医们也称之为“岐黄之术”。
2、《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术渊源与历史沿革
根据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与南北朝时,梁·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再结合思邈本、高继冲本、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以及《脉经·卷七》的内容可知:张仲景是师式伊尹《汤液经法》,在《汤液》以方位命名、分类应用方证的基础上,根据所有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包括舌、脉象)发生的部位不同,以及所表现出的人体机能反应的亢奋与否,分为三阴三阳六病了;为经方家在不知道人体结构生理的情况下,根据病人的症状与体征、正确应用经验方证,制定了一套操作规范。但是,王叔和以为张仲景是论治外感热病的,所以在搜采“仲景遗论”时,就以张仲景的“论广《汤药》”为基础,将魏以其他经方家治疗外感热病的一些方证与医经家的针灸治疗方法、临床见闻和相关理论,以及自己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和即时感悟也穿插其中;其实就是一本魏以前的外感热病集,即广义的《伤寒论》,而且王叔和还以“可与不可”的形式收载于《脉经·卷七》中了。北宋·林亿辈在校修《伤寒论》时,又附以《伤寒卒病论》集”、“辨脉法第一” 、“辨脉法第二”与“伤寒例第三”等,不仅搞乱了张仲景的学术渊源,而且又进一步将《伤寒论》狭义化了!以致后世研究者虽然众多,但真正能理解《伤寒论》者却少之又少!
致于《金匮要略》,只要将其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脉经》卷八、九,以及经方十一家的目录比较即知:《脉经》卷八、九,是汇集了魏以前的经方家论治杂病和妇人、小儿病的经验方证,以及医经家的一些相关的言论;《金匮玉函要略方》应该是某汉方爱好者,将《脉经》卷七、八、九又独立成书了;《金匮要略》只是将其中、下两卷的章节稍作调整后,在前面附上了“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在部分篇章之末又附上了一些从《千金》、《外台》中遴选出来的、类似的经验方证而成;其实,就是魏以前的一本内伤杂证集而已!因此,《金匮要略》根本就不是张仲景的个人著作,而宋本《伤寒论》也远非张仲景的“论广《汤液》”了。因此,宋·林忆辈在“《伤寒卒病论》集”中所谓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与《金匮要略·序》中所谓的“《伤寒卒病论》十六卷”,纯粹都是无稽之谈!
三、经方医学的衰落与北宋以后思辨医学兴起
宋太祖赵匡胤因为黄袍加身而建立北宋,为防止此类事件再发生,所以就开始重文抑武,而且重视医药,因此提高了医生的社会地位;因为文人多而官职少,为了解决朝廷的忧虑,所以范仲淹就提出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就为落地学子和官场失意的士大夫们找到了归宿,于是儒医便诞生了!在理学的影响下,他们“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首先就是用医经家本为外治法提供基础理论支持的《素问》、《针经》包括《难经》中的理论注解《伤寒论》,因为对《伤寒论》的错误解读,导致了温燥之剂滥行于世;特别是北宋朝廷设立的和剂局编撰、并出版的《和剂局方》,不仅扩大了不少经方的方证范围,而且还将汤剂变为煮散,因此改变了这些经方的用量,所以就出现了方不治病的怪象!因为从北宋开始,整个朝野都迷信五运六气,而且朝廷每年还发布“运历”,预告该年所主运气、易生病证及其治疗方法等;所以到了宋金时,以张元素为代表的一些儒医们就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咎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于是,他们就开始抛弃了汉唐千余年的经方医学,一本岐黄之术,逐渐走上思辨医学的歧途了!
清·《四库全书》中说:“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其实就是这些儒医们,在“天人相应”、“人附天数”与“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将《素问》中的“脏腑经络学说”当作人体真实的结构生理对待了;在医疗实践中,他们根据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包括舌、脉象),通过司外揣内,广泛思辨推测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描述中药的功能与归经,并指导临床诊断和处方用药;因为这个“天人模型”与人体真正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相去甚远,所以清·王清任才会《医林改错》!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也只是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所改进,对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认识不会有什么提高!例如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张元素的《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的“阴火”,以及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之流,又在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先后天易”的影响下,推想出的所谓“肾阴”、“肾阳”;吴又可的“膜原”说,与叶天士用“卫气营血”、吴鞠通用“三焦辨证”论治温病;以及黄元御的“中气为轴”与彭子益“圆运动”等等,其实都是对本来就非一家之言的《素问》、《针经》包括《难经》的认识或切入点的不同而产生的学术上的纷争而已;而且这种现象即使现在,还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
但是,在宋元、明清时,甚至是解放初期,绝大多数中医都是师带徒出身,他们传承的多是师父的衣钵,重视的是临床实用技能;因为当时的传播媒介比较落后,所以“各家学说”对中医界的影响远没有现在这么普遍!《伤寒》、《金匮》仍然是大多数医生的必学课程!
四、中西医之争与全国中医统编教材
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了,随着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因为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思想和“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科学了!但是,大多数人并不否认中医的临床疗效,而且有一部分人还积极建议对中药和方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惜,中医界竟无人能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理论或说法!反而是解放以后被作为反面人物的余云岫,对《灵》、《素》认识的高度,至今还无人超越!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但重视中医,还为中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像西医一样,批量培养中医药人才,所以全国大多数省、市都逐渐建立起了中医学院,因此就需要编写一套统一的中医教材;但是,教材的顶层设计者与编撰者,并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把自己的东西搞清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现代化!在整个中医界还没有搞清楚中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渊源,不知道中医诊疗疾病的真谛和中医理论的实质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抛弃了传统的中医教材与师承模式,模仿西医教材的模式,用西医的方法论以北宋以后儒医们开创的思辨医学为主要内容编撰起中医统编教材了;迄今为止,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与创新,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其主要特点就是:模仿西医的解剖生理学,将“脏腑经络学说”撰次为中医的人体结构生理学了;为了与西医进行抗衡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确立为中医的基本特色了;尤其是将“各家学说”的辨证治疗方法“统战”为一个辨证论治体系,其实质是将整个中医引入一个大一统的、单纯的思辨医学的歧途上了。所以六十多年学院教育,只是扶植了一个理论性比较强,但是临床疗效普遍不佳的;而且逐渐被国人抛弃了的;可是被国家认可的学院派而已!不仅没有解决近百年来的中西医之争,又引发了学院派与传统中医之间的纷争;中医药事业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是将中医传统的实用技能丢失殆尽了!
五、应该科学理性的认识中医和中医理论
其实,只要将中医与中医理论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置于我国的历史、大家的事情、文化与哲学的大背景下,用现代医学、科学和哲学理性的进行分析,就不难知道:
在汉唐之际,所谓的医经家并非就是专门研究中医理论的,而是指用针灸为主的外治法治疗疾病的一个派别;因为他们是在人体的表面治疗疾病,所以就非常重视对人体的研究;《针经》是其基础知识,而《素问》是其基础理论,他们用多个小的篇章描绘出一个人体五藏六腑与十二经脉环道相连的气血循环的人体生理结构模型,即“脏腑经络学说”;但是,与经方家并没有什么关系!从北宋开始,因为出现了儒医,在理学的影响下,他们首先是用《素问》《灵枢》中的理论注解《伤寒论》;到了金元时,又在《素问》《灵枢》的基础上,通过司外揣内、广泛思辨推测人体的结构生理、病机病因,描述中药的功能归经,并指导临床诊断、处方用药,于是就产生了“各家学说”。解放以后,中医统编教材主要就是以这些内容编写而成的;但是,正如钱学森所言:(中医理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其实五藏功能明显就是古人在肉眼解剖时观察而来的,再加上四时、五行的物理属性,以及北宋以后“各家学说”,通过思外揣内、推测出来的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汇集而成。第二,根据五行、五藏的生克图式可知:五行“比相生、间相胜”,这是一个稳态系统,所以五藏就是个稳态系统了;如果某藏出现了问题,就可以通过五藏之间的生克机能进行平衡。因为六腑与五藏相表里,所以五脏六腑有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治疗,系统内部完全可以进行自我平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第三是经络,在解放以前都称为经脉;在统编教材中,才开始称为经络了;而且搞得比较神秘,为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还专门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研究;但是,结果是没有结果!其实,在《内经》中讲得很清楚;经脉是指人体的大血管,中等的为络脉,小的为孙络,体表的血管为浮络,而且动静脉不分!循经脉所出现的传感,其实就是神经的作用;因为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血管一般都与神经相伴而生,尤其是大一点的血管。实际上,注意观察一下中风患者,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第四是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其实与西方盖伦的“血液流动理论”都是在公元二世纪提出来的,现在医学已经证实:都是错误的!第五是中医的病因,其实就是医生对病人的症状与特征(包括舌、脉象)所作出的一个高度的概括,只有个别才是真正的病因或者是诱因。这里只是列举了几个问题,在中医统编教材中,其实远非这些。可是在现代医学传入我国以前,也是唯一的选择,其实无可厚非!但是,现在解放以后已经七十多年了,这里知识仍就出现在全国中医统编教材中,即使编撰者也未必就真的相信!从小的说,这是误人子弟;但是从大的说,这就是破坏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了!
其实,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真谛:就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过无数病人反复实验而来的经验方证。一个经验方证就是一个定理,只要方证对应,其效如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解释的方法可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变或完善,但其疗效却始终如一!正如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所言:“《伤寒》、《金匮》,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祛疾之利器”。“唐代《千金》、《外台》诸书,其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相当,亦有如桴鼓之效”;故“益坚信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     
如果中医界如果能解放思想,像北宋以后的儒医们用《针经》、《素问》中的理论注解《伤寒》《金匮》那样,用现代医学知识重新解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经验方证,不但可用现代语言表述其真实的内涵,而且还浅显易懂;不仅为中西医结合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也很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重新构建一套新的、现代化的中医理论体系!让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取长补短,共同造福于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11-15 09:22:45 | 只看该作者
   涉及面太广,需要认真分析。值得一读。
3
发表于 2022-11-16 13:37:59 | 只看该作者
清·《四库全书》中说:“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其实就是这些儒医们,在“天人相应”、“人附天数”与“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将《素问》中的“脏腑经络学说”当作人体真实的结构生理对待了;
“天人相应”、“人附天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就不是人体物质结构的规律,是人体物质运动规律。
4
发表于 2022-11-16 13:44:49 | 只看该作者
在医疗实践中,他们根据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包括舌、脉象),通过司外揣内,广泛思辨推测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描述中药的功能与归经,并指导临床诊断和处方用药;
司外(通过舌象、脉象)揣内(人体物质的运动规律是否正常),利用中药的物理性质(性味归经),改变不正常的人体生命运动规律。
5
发表于 2022-11-19 08:28:13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还是宋朝赵开美的版本,以我们现在拿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
6
发表于 2022-11-19 08:30:37 | 只看该作者
   运用历史唯物观,重新认识中医发展历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的相关关系,非常必要。
7
发表于 2022-11-20 20:27:3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11-19 00:28
无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还是宋朝赵开美的版本,以我们现在拿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 ...

这才是理性的正确的评价!
8
发表于 2022-11-21 13:08: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发表于 2022-11-21 17: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11-21 09:31 编辑
戈壁沙漠 发表于 2022-11-21 05:08
一说中医理论荒谬绝伦祸国殃民需要废除,一说中医理论绝对正确超越现代医学认识。孰对孰错只有善于独立思考 ...

抹黑中医理论荒谬绝伦祸国殃民,不能用的理论不可能再用,用的时候有错,可能还用吗?不需要消灭,自然就灭亡,你当大众都是傻逼?一看你就是耍流氓抹黑中毉。中医技能没有学到家祸国殃民害人害己,没有学会技能与中医理论没有任何关系。
10
发表于 2022-11-27 17:27:33 | 只看该作者
理学承上启下,使得中国文化、哲学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把中医承上启下,完成了理论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47 , Processed in 0.1279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