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健康标准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虽然有不同的医学,但健康的概念都是相同的,中医学里人体健康的概念就是未病,这里的未病就是无病,就是阴阳气血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脏腑功能升降出入正常,人体内没有痰、饮、湿、水和瘀血等病理产物,所谓:‘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的状态。现代医学对健康的概念,最初是无病或不虚弱,人体只要是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虚弱的症状就被认为是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且是指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健康的定义又被进一步细化为10项具体评价标准,分别从精力、态度、睡眠、应变能力、抵抗力、体重、视力、牙齿、头发以及肌肉10个方面加以衡量。某教授在WHO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这样一种能力“即能够保证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营造生活的能力。”在中医学概念里虚弱是一种病,不管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阴阳两虚、气血双亏都是病证而在现代医学里病与虚弱是分开的,这是它之间的区别。至于WHO的前后两种对健康的描述还有某教授符加的条件,我们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他们所谓的健康标准不是所有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标准,而是青壮人的健康标准。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个尚未懂事的婴幼儿要求他具有“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即能够保证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营造生活的能力。”这无疑是不客观的。 不论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健康的标准都不可能是刻板一致的。不论WHO的健康标准还是王某教授的平和质体质类型,都无法成为所有人群的健康标准。某教授《中医体质学》2008版(286页)对平和体质类型(也就是健康标准)有以下的描述:“平和质(A型)定义: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特征:1型态特征:体型匀称健壮。2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3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红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风寒,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4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5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某教授的平和质人群就是健康状态人群,只有符合以上标准的人才是健康的。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标准有很多条件是不正确的。什么叫体态适中,什么叫体型匀称,就是不胖不瘦,不高不矮。按这个不标准,不要说胖人瘦人没有健康的,高个子矮个子没有健康的,稍胖稍瘦,偏高偏矮都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不符合体型匀称。体态适中更难说了,怎么样的体态才算适中呢?国人的面色也好,肤色也好,有偏黄、偏黑、偏红、偏青、偏白的不同,不可能都是红润,中医学认为只要有神而润泽就是健康的,面色红润并不是健康的唯一面色。性格随和开朗也不是健康的唯一标准,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健康人的正常的情志活动,只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就属于人的正常的情志活动,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性格随和开朗是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修炼而成的,它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程度、个人自身修养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不能以人的性格随和开朗与否,来划定健康与不健康。 某教授在《王某学术思想说要》(080页)说:“中医认为,生命过程有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生理状况不同;不同时期的健康状态进行判定,标准应有区别,根据不同生命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健康状态,健康是一个随生命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任何阶段只有一种状态、一个标准。根据小儿、成人、老人等不同人群阶段,他们具有不同的健康状态。”这段话讲的何等的好啊!然而在他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他并没有实践他上面的话,而是对小儿、成人、老人等不同人群阶段采取了一个标准,就是他的平和质体质类型。他的平和质体质类型他认为是健康的,其它都是不健康的。而平和质人群青壮年阶段尚且很难达到,对小儿和老人根本就不适用。 对幼儿、少年这个年龄段,由于孩子们正是发育成长的阶段,体型还没有完全定性,性格心理等特征也还没有成熟,用体态适中与性格随和开朗来定义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是不是平和质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可操作性。难道幼儿、少年这个年龄段就没有健康状态人群吗? 1995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根据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修订了原来的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具体标准如下: 1:躯干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神经系统无病变,如偏瘫、老年痴呆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系统检查基本正常;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等); 4:无明显肺部疾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 5:无肝肾疾病,无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6:有一定的视听功能;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9: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以上的这个标准是中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如果用某教授的平和质标准去衡量,全中国是没有一个健康老人的。 某教授把13亿中国人分成了九种体质类型,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在外,而其划分标准就是他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并且坦言在九种体质类型中,一种平和是健康的,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如果真要按这个标准来划分,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中就没有一个健康人,这将是一个多大的笑话。 某教授说WHO的健康标准下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就已经很少了而再加上某教授“即能够保证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营造生活的能力”这一条那就更少了。WHO认为健康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某教授的平和质健康人群占国人总人口的30%还要多一点,这无疑是在痴人说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