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附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6 21:4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2-1-6 21:46 编辑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因四川产的效力最好,故又名“川附子”。有回阳救逆,逐寒燥湿,温助肾阳的功能。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能外彻,能升能降,凡凝寒痼冷(“痼冷”指寒气久伏于身体某一经络、脏腑,形成局部的寒证,经久不愈。多见于脾胃虚弱,内有寒饮或寒湿久痹的患者),痹结于脏腑、筋骨、经络,血脉者,皆能以之开、通、温、散;凡阳气将脱,四肢厥逆冰冷,了汗淋漓或绝汗如油者,皆可回阳救逆、立挽危亡。
    1.回阳救逆  由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导致的阳虚欲脱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手足冰冷等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 9 ~15g)回阳逐寒,鼓舞身体阳气,增强机体生命活动力。常配合干姜( 9g)、炙甘草( 6g)(名四逆汤)或人参( 9 ~15g,甚至30g)(名参附汤)等同用以回阳救逆。一般因内寒所致者用四逆汤;因气血两虚所致者用参附汤;兼有大汗淋漓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各9g。我常用此药抢救各种休克,一般都配合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同用,效果比较理想,请参考试用,如不能内服,可用鼻饲法给药。参看“人参”、“干姜”二药。治休克时要注意“辨证”。
    2.逐寒燥湿  因风寒湿三邪侵入身体而致气血凝滞、闭塞而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筋骨麻木、沉重,膝肘屈伸不利,阴天下雨则疼痛加重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配合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秦艽、赤芍、炙穿山甲、松节、苍术、当归等同用。脾受寒侵而见腹痛、腹泻,大便清稀,手足发凉,腹部不暖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与干姜、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3.温助肾阳  肾阳虚衰可表现为生殖功能低下,男子则阳痿,女子则宫寒不孕。本品能补肾助阳,增强生殖功能,常配合鹿角胶、熟地黄、肉桂、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巴戟天、生艾叶、阳起石、茯苓等同用。中医学认为肾阳是人体的“元阳”(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温助肾阳也寓有补元阳的效果。可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冷痛,阳痿精寒,脐腹疼痛,夜间多尿,足冷膝软,饮食少思,五更泄泻,神疲怕冷,右尺脉弱等症。用于补肾阳时,常配合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肉桂等同用,例如八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肉桂)、右归饮(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杜仲、附子、肉桂、甘草)等。
    据近代研究报道,附子有强心作用。
    肉桂助肾阳,暖下焦,能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引火归原)。附子回阳气,通行十二经,能追复散失欲绝的元阳(肾阳)。
    我近些年来治疗痹证,常用附子配防风,这样用时,附子、防风各12g,因防风有“杀附子毒”的作用,但这也是个得已而用之。用附子时,必须小心,在用量上,仍须十分注意。
    白附子是另一品种,白色、形似附子(体较小),故名白附子。性偏上行,能祛风燥痰,偏用于头面风痰之疾,如吊线风(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等。川附子回阳逐寒,并能助肾阳,而白附子无助肾阳的功能。
    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炮附子、淡附片、黑(乌)附片、白附片等名目。功能主治大致相同。若细分之,则炮附子(亦称黑附片)最常用,药力足,效果快;淡附片(亦称白附片)药力较和缓。
    另有川乌,与附子是同一植物,性味功能均相近,现在药房中已有的不分开。前人经验认为温肾助阳用附子,通痹祛风用川乌。参看“乌头”项。
    附子配人参、山茱萸,治汗脱亡阳;配熟地黄、当归,能助生血之力;配肉桂,能补助肾阳;配桂枝、白芍、黄芪皮,治阳虚自汗。
    用量一般1.5 ~9g。
    凡非虚寒证、寒湿证者忌用;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忌服。
    一般不可与半夏、瓜萎、贝母、白及、白蔹同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1-7 19:56:42 | 只看该作者
《本草经解》
附子
气温大热.味辛.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便浸水煮去皮脐用)

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天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助真阳.味辛而有大毒.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浓.阳也.其主风寒咳逆邪气者.肺受风寒之邪气.则金失下降之性.邪壅于肺.咳而气逆也.附子入肺.辛热可解风寒也.寒湿之气.地气也.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而大筋软短.小筋舒长.拘挛痿 之症成焉.附子入肝.肝主筋.辛可散湿.热可祛寒.寒湿散.而拘挛痿 之症愈矣.膝痛不能行步者.肝肾阳虚.而湿流关节也.温热益阳.辛毒行湿.所以主之.症坚积聚血瘕者.凡物阳则轻松.阴则坚实.坚者皆寒凝而血滞之症也.附子热可软坚.辛可散结.温可行滞也.金疮寒则不合.附子温肺.肺主皮毛.皮毛暖.则疮口合也.制 方附子佐人参、肉桂、五味.补肾真阳.佐白术.除寒湿.同人参、白芍、甘草、砂仁、陈皮.治慢惊.同白术、肉桂、牛膝、木瓜、青皮.治寒疝.同人参、陈皮.治久病呕哕.同人参、白芍、甘草、桂枝、北味.治伤寒误汗下.真阳虚脱症.
3
发表于 2022-1-7 20:03:50 | 只看该作者
国医大师郭诚杰:附子、川乌、草乌应用经验
邢卫光

附子:小量补阳,助补气血;中量通阳,以行气血;量大散寒,通络化痰。

·川乌、草乌:驱寒止痛之力较强,配合使用治疗寒痹,对此临床大剂量使用才能获得较佳疗效。

·疾病对证、配伍得当、量小渐增、久煎频服可使附子、川乌和草乌应用更加安全有效。
国医大师郭诚杰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经验丰富。他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善于将现代的研究方法与临床相结合,其治疗手段多样,或针或药,或针药并用,灵活自如,收效显著,尤其是在用药方面独有建树和创新。本文就其临床应用附子、川乌和草乌的经验总结如下。

附子、川乌和草乌均属乌头属植物,附子和川乌分别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和干燥的母根,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三者均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附子的助阳作用较强,常常用于亡阳证和脾胃阳虚证的治疗;川乌较草乌温里散寒之力强,还可治疗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里寒证;草乌的药力及毒性较川乌峻猛,但温阳之力稍弱,长于除痹止痛,麻醉、止痛也多用。郭诚杰对附子、川乌和草乌的应用,在传承经方的基础上,临床大胆实践,多有发挥和创新。

附子的应用

小量补阳,助补气血

明代李中梓云:“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附子为辛甘大热之品,峻补元阳。对于气血虚弱之人,郭诚杰往往善于加用少量附子,一般用量3~6克,常可取得较佳疗效。

应用举例:王某,女,34岁,头晕1月余,伴有面色无华,倦怠嗜卧,便稀,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诊断为眩晕,证属气血虚弱,方用八珍汤加熟附子3克。二诊诉其服用5剂后头晕减轻,体力增加,继用原方,熟附子增加至6 克。三诊续服10剂后诸症消失。

郭诚杰认为,附子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而气血的生成与此三脏之阳有关,故方中佐以少量附子可助气血而生。

中量通阳,以行气血

《本草正义》言:“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以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临床中,但见寒、冷、麻、痛诸症,郭诚杰每每用之,其用量每剂多为9克。

应用举例:顷某,女,31岁,面颊、口唇麻木半年,四肢发凉,甲色发白,脉细无力。诊断为血痹,证属寒凝血瘀。《伤寒论》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施以当归四逆汤加熟附子9克,以温阳通末,散寒除痹,先后服用10剂后,病人麻木感消失,四肢转温,甲色微红。

郭诚杰认为,方中加用熟附子,意在于附子之性走而不守,能温通阳气,推动气血行于周身。

量大散寒,通络化痰

《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郭诚杰临床凡遇冷结积块之症,治疗以温为主,以消为贵,以通为用,附子用量一般为12克。

应用举例:闫某,女,30岁,右乳房内有多个结节一年余,触之质硬疼痛,表面光滑,周围皮肤与肿块黏连,已有一处破溃,分泌物呈豆腐渣样,平素喜食寒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疬,证属寒痰阻络。郭诚杰处以阳和汤加熟附子12 克,并配合局部外敷药物。服5剂后乳痛减轻,肿块略减,破溃处豆腐渣样分泌物减少,续服30余剂,疼痛、肿块消失而愈。

郭诚杰认为,方中熟附子旨在散寒通络、温化寒痰,即“阳气所生,寒积乃除”。

川乌、草乌的应用

川乌、草乌具有驱寒逐冷、温经止痛之功。《长沙药解》曰:“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郭诚杰多将川乌、草乌配合使用治疗寒痹,认为川乌、草乌驱寒止痛之力较强,对此临床大剂量使用才能获得较佳疗效。

应用举例:刘某,女,61岁,颈肩背畏寒十余年,遇冷加重,遇热稍减,脉细缓,血沉32mm/h,抗“O”(+),RF(+)。诊断为痹病,证属风寒湿型,寒邪偏胜。郭诚杰处以《金匮要略》中的乌头汤加当归15克化裁。方药:制川乌12克(先煎),制草乌12克(先煎),麻黄6克,白芍9克,生黄芪10克,炙甘草9克,5剂,水煎,饭后服。

二诊:药后自觉患处冷感有所减轻。上方制川乌、制草乌各增至15克(先煎),再加用金毛狗脊20 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桑寄生12克,10剂。半月后随访,药后局部畏寒、痛感消失。

一诊加用当归15克,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二诊增加川乌、草乌之量,重在散寒止痛,通阳温经,加用金毛狗脊、羌活、秦艽、桑寄生,意在患者年岁六旬,肾气渐衰,治疗中除散寒温通外,还应加强祛风除湿、补肾固元之力。

经验配伍

郭诚杰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附子、川乌和草乌的配伍。用治三焦阳虚则熟附子配伍干姜,以增其力;用治下焦元阳不足则熟附子配伍肉桂,以强温壮之效;用治下元虚寒,宫冷腹痛则炮附子、艾叶、炮姜相伍,可增暖宫散寒止痛之功;用治气血双虚则阿胶配伍熟附子,可增补益气血作用;如肢体经脉寒痹则川乌、草乌配伍秦艽、桂枝、细辛,可增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用治上焦有寒,痰饮停肺则附子配伍白芥子,可增温化寒痰之用。

用量有度

对于附子的用量,一般为3~12克,即可达到应有的药效,若病重药轻,非大剂量应用而不能奏效者,在综合考虑病人病情、年龄、体质、心肝肾功能正常与否等情况下可逐渐增加剂量,一般以3~5克为一个增加单位,1剂用量最多可达15克。

对于川乌、草乌的用量,病程短、病情轻者,用量10克左右即可;病程长、病情重、心肝肾功能正常、非重用不能奏功者,一剂用量可达15~20克。

久煎为要

郭诚杰要求在煎煮附子、川乌和草乌时,均应先煎至少0.5~1小时,其煎熬时间的长短以口尝时舌头无麻感为度。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双脂型生物碱是乌头的主要有毒成分,遇水、加热可双重水解为氨基类乌头原碱,其毒性可大大降低。强调煎前加水,液面至少应超过药物表面2~3横指;且应文火煎煮,不断搅拌,以使药物受热均匀、充分,以达解毒全面。饭后分2~3次服用,日1剂,大剂量者一般连服超过20剂,中病即止,以防毒性蓄积。若在服用过程中唇舌出现麻热感则为早期轻度中毒现象,停服药物即可自行缓解。

附子、川乌和草乌均为有毒之品,多数医家常畏之。但郭诚杰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疾病对证、配伍得当、量小渐增、久煎频服可使附子、川乌和草乌应用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张卫华 郭琳娟 陕西中医药大学

摘自 中国中医药报




邢卫光 副主任医师  德惠人民医院 中医科
4
 楼主| 发表于 2022-1-9 20:15:38 | 只看该作者
刚毕业时一西医同事问我白附子和黑附子区别,当时不知道白附子是另一个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5:31 , Processed in 0.0505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