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61|回复: 1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学】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5-31 21:3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行舟骨粗隆下,经内踝的后方,向下进入足跟中,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有穴通路还出于前,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处)。其直行支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膈,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夹舌根旁;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
  《灵枢.经脉第十》: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就会出现饥不欲食,面色黑瘦如漆柴,咳唾带血,喘息有声,烦躁不安,坐下就想起来,视物不清,心中动荡不安,状若饥饿,气虚的多恐惧,心慌跳动,好象有人要来捕捉他,这叫做骨厥。本经主肾脏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咽肿,气上逆,喉咙干燥而疼痛,心中烦躁而痛,黄疸、痢疾,脊股内侧后面疼痛,足部无力,厥冷,嗜睡,足心热痛。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不实不虚的就从本经取治。使用灸法时,应该勉强吃生肉,宽缓衣带,散披头发,手扶大杖,足穿重履,缓步而行。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本经虚症,是指寸口脉反比人迎脉小。
   主要病候:咯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症。
   主治概要:1.头和五官病证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2.妇科病,前阴病 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2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39:01 | 只看该作者
灸则强食产肉

文字/忆忘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句从字面上,自身有很多歧义,用灸法,勉强进食、增强食欲、可以多长肌肉等等;后文仪式般的动作还有做“功法”导引解释的。

文本比较

1、《甲乙经》有“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十六字,在足少阴肾经是主所生病“足下热而痛”之后。

2、【脉经】也位于“足下热而痛”之后,为:灸则强食而生害(一作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3、【太素】和【灵枢】的这十六字,均在“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后,并且【太素】“肉”作“食”:灸则强食生食。

4、【灵枢】

5、宋改【备急千金】卷十九肾藏方、肾藏脉论第一条下:

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虽然【千金】的文本更为细致,不同于【甲乙】、【脉经】、【太素】、【灵枢】。【千金】藏府方论,是根据病实热、病虚寒来划分肾藏经脉病证的。而“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是位于病实热之下,实热当然是不能灸的,并且因为“黄瘅”善饥而强食,也是有害的。看起来理由也很充分。

以上五种文本,差异是所处位置。【太素】与【灵枢】出现该句的位置比较有疑问,是在“为此诸病”的一般治疗方法的后面,出现这一段较为具体的方法强调,并且十二经脉例行句式,也只有这一段多出了这一句,看起来不合前后文例,所以注家出现了一些附会的注解,比如“肾藏精”,生肉补精、生肉温肾等。

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太素】、【灵枢】这句话的位置,是被人移动到此的。因为【甲乙】、【脉经】、【千金】的位置都在“足下热而痛”之下,并不应该列在一般治法的“为此诸病”之下,而一般原则之下也不应出现具体的方法。

6、【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作“强食产食”

【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瞙(黭)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黯)若{炭也}(灺)色,欬则有血,此为骨蹶(厥),是少【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热舌柝(坼),嗌干,上气,饐(噎),嗌中痛,瘅,耆(嗜)卧,欬,音(瘖),为十病。【少】阴之眽(脉),【久(灸)则强食產肉,缓带,】皮(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久(灸)几息则病已矣。

由于帛书作“产”,“所产病”与【灵枢】的“所生病”为异文,故【灵枢】的“生”,为产生的生,而非生熟的生,也不是牲畜的牲。同时也使得“灾”、“害”二字被排除。

吃生肉与生灾害的注解,因帛书被认定为“产肉”而冰释。所以,“久(灸)则强食产肉”、“灸则强食生肉”,就被理解为:灸了以后食欲增强、身体肌肉生长,但是无法解释“灸则强食产食”,因此增强食欲和产生肌肉的注解,也不可靠。

因为前后文的关系,配合“缓带被发、大杖重履、灸几息(既息)则病已矣”,与“强食而生肌肉”或“增强食欲”,意义并不顺接,这个注解也的确显得差强人意,所以有学者认为“强食、产肉”是“导引、柔软”,解释比较曲折。笔者认为比较牵强,不采纳。

由于马王堆帛书的考注,看不到原始的帛书文本,“产肉”是在【】符号内的,“脱字或残缺字、依照文意、参照其他古籍补出”,而所谓的其他古籍,又以【灵枢】的心理地位极高,因此“肉”字是从【灵枢】、【甲乙经】确认的。正因为如此,反而显得【太素】的“食”字是无法排除在外的,【帛书经脉】的原文,甚至【太素】杨上善时期所能看到的针经,很可能是“產食”,“产”字被帛书考注确认,基本无异议。但是“肉”字存疑,笔者更倾向于“产食”,理由是【灵枢】、【甲乙】一致而【太素】却不同的话,不能排除是【甲乙】被依据南宋本【灵枢】改动。

【脉经】和【千金】“產”俱作“而生”,不排除是“產”字分离所造成的讹误。災和害,从“食”讹与从“肉”讹的比较,从“肉”形讹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帛书原文较大的可能是:

少阴之脉。灸则强食产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灸几息则病已矣。

帛书考注,虽然纠正了“灾”、“害”、“牲”、“生肉厚味”的臆测错误,但忽略掉了“产食(肉)”,仅仅理解为“产生肌肉”,而忽略掉了“本地所产”的歧义,何况如果原文真是“产食”的话,那是“产生食物”吗?何况原文“强食”与【灵枢】中的“强饮”,刚好对接。帛书考注并不能排除种歧义。

帛书考注提到,灸少阴脉增强食欲,文献上无所考,没找到依据,但刺然谷“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说明少阴脉与食欲有一定关系。

但这样解释并不能与上下文通气,所以必须联系下文:

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乍一看,这是魏晋风度满满,吃了五石散的状态,仙步飘飘。为了避免飘起来跌倒在地,所以拿着大拐杖,穿着沉重的鞋子,步伐稳重一点。累不累?估计魏晋名士是不干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缓带被发,与被发缓形,是一致的,宽松衣带,披散头发,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而“大杖重履而步”,就有点做戏或作法的意味,显得比较郑重其事,目的是活动血脉,使力于四肢,促其气血运行,做灸前的准备。

回头看“强食”,可以理解为增强食欲,但与后文不搭,这里并不是为了增强食欲,而是做灸法治疗前的准备,所以要先勉强吃点东西,强行进食,先补充一点能量,为后面“大杖重履而步”的活动消耗做点铺垫。

活动完毕,灸法上,灸完这些病就好了,可见不算啥重病。如果是“增强食欲”,则“产食”二字无法解释,所以“强食”是强行吃一点“产食”,古代一般都吃本地出产食品,因为运输或者保鲜的问题,外地“异产”长途运输之后即便能保存不坏,也是不新鲜的,强调下“本地食品”的“产食”,既能保鲜也能保证安全。



所以,“强食产食”和“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都是为了最后“灸几息则病已”做的准备,并不涉及增强食欲或者体重。

强行饮食,在【灵枢经筋篇】“卒口僻”的治疗: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与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饮美酒、吃烧烤,不饮酒?当然要强行一点了。

所以治疗时进食,强饮、强食,是有依据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40:34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1-5-31 23:44:57 | 只看该作者
《灵枢经脉》肾经的循行线路是用古琴第二弦的散音(D)做出来的。这个线路只是肾经的前线。如果把第二弦降低半个音的话,还可以做出肾经后线的循行线路。这两个肾经在腿上基本上是并行状态,入腹后就分道扬镳了。肾经前线起于足小趾内侧趾甲角远端;肾经后线起于足小趾外侧远端,沿足底外侧后行到足跟前缘到内侧,再沿足跟腱内侧前缘上行到膕窝内侧,再沿半腱肌上行至肛门外侧入腹,有分支到前列腺或前庭大腺和子宫颈,主干进入椎管上行入颅骨,有分支到内耳。
现代的经穴图在内踝附近肾经是最乱套的。原因就是把两条肾经的穴位连成一条线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转圈了。不能说我们的老师太笨,但是他们的确缺乏质疑经典的勇气。
5
发表于 2021-6-1 06:15:52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的经穴图在内踝附近肾经是最乱套的。

是你乱套不是经穴图乱套。
经络路线古代已经研究很清楚了。
不是你那些胡乱方法能发现经络。
你根本不知古代是如何发现经络。
古人现代人不明白的是经脉结构组成,经气化学组成生理病理药理超生理功能作用。
你还是画你毛细神经图吧。
经脉图不用你瞎操心乱改了。
6
发表于 2021-6-1 08:4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1-6-1 08:50 编辑

现代的经脉穴位图的确是问题太多,举例如下:
1)现代的经脉穴位图基本上是穴位连线图而不是经脉感传图。
2)现代的经脉穴位图把经脉分支上的穴位归入经脉主线。
3)现代经脉穴位图中的经脉有较多的缺失。
4)现代经脉穴位图中任督经脉被左右合二为一了。
5)现代经脉穴位图中有些穴位定位明显错误。例如:任督穴位的定位都错了。
6)现代经脉穴位图中有很多穴位都是复合穴位,原本的定位并没有穴位。例如:太溪穴,行间穴等。
7)现代经脉穴位图中有些穴位归经明显错误。例如肘髎穴是三焦经,天突穴是肺经,八髎穴和会阳穴是督脉,人中穴是胃经等。
8)现代经穴图中膀胱经的交会点在大腿后面,实际上在第12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
7
发表于 2021-6-1 09:02:57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的穴位常常是利用指压和艾灸发现的。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作用的面积比较大,所以这其中就有很多邻近的不同经脉上的穴位被就被复合成一个穴位了。一旦改成毫针的话,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如此经脉穴位图你还敢用吗?针灸穴位国际标准其实并非标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一个穴位的总标准来验证具体的穴位位置。
8
发表于 2021-6-1 09:11:55 | 只看该作者
人中穴是胃经

就别再瞎编了。
人中穴是督脉穴。
胃经大肠在这经过是交会穴。

点评

人中穴只有胃经经过,没有其他经脉经过。要说此穴是交会穴的话也只是左右胃经的交会而已。属于督脉的人中穴在人中穴的两旁,名称叫旁人中穴。  发表于 2021-6-1 09:33
9
发表于 2021-6-1 09:16:41 | 只看该作者
经络循行路线并没有被古人研究的很清楚,但是可以说体表的部分基本上是搞明白而已。古人还没有搞明白的是:1)内脏循行线;2)器官循行线;3)手足循行线。
举几个例子:大脑皮质的经脉分布,筛窦的经脉分布,子宫的经脉分布等。类似的内容在临床上非常重要。
10
发表于 2021-6-1 09:16:59 | 只看该作者
一旦改成毫针的话,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太可笑了。
经穴小的如绿豆大小。
大的比黄豆还大。
都比毫针大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5:58 , Processed in 0.0581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