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歌括》)
提要: 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 六君子汤(2个) 香砂六君子汤 七味白术散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六神汤 三白汤 比较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人参6g 白术6g 茯苓6g 甘草3g 水煎分两次服。
此方为治疗气虚的总方。主治面色㿠白、精神委靡、言语声低、四肢倦怠无力、动则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脉来虚濡等症。近代常用来治疗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素乱等病表现为气虚证者。
本方以人参之甘温,健脾补气,能致冲和之气,为主药;白术甘苦微温,燥脾补气,培益中焦,为辅药;茨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兼能泄热以防参、术生热,为佐药;甘草甘平,和中益脾,为使药。脾为后天之本,为人体生气之源。脾胃气足,中运健旺,饮食增加,生化功能加强,则其它四脏均能受益而身体自然健壮。本方甘温,甘合中焦之味,温助中焦之气、药性柔和,功效可靠,补而不烈,培本扶中,好像具有不偏不倚谦正冲和之德,故以“四君子”名之。以此比喻,可启发对本方治疗作用的理解。
本方加陈皮以理气开胃,名五味异功散,调理脾胃的效能更好,既能补气,又可免除一些人服补气药所致的胸阁、中满、少食等不良反应,常用于病后调理,益气健脾。在补气方中稍加理气药,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补气药的作用,这也说明中药“配伍”的妙用。
本方加陈皮、半夏以燥湿除痰,名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中焦痰湿郁阻所致之呕恶咳唾、返吐涎水、饮食少进、胸脘发闷、舌苔白、脉象滑或濡滑等症。若胸腹满闷,嗳气胀满,可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另外,本方加香附、砂仁,亦可名六君子汤。方中配香附行气疏肝,砂仁温中醒脾,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及肝郁犯胃而致的胃脘疼痛或腹痛泄泻。我用该方治此证时,常加广木香、炒白芍、高良姜以加强理气柔肝温中的作用。
本方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七味白术散(钱乙)。方中木香、藿香芳香化浊,理气调中,佐四君子健脾益气;配葛根解肌热而除渴。常用于治疗脾虚所致的泄泻、消化不良、肌热口渴等症。儿科多用之。
本方合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名八珍汤,主治气血两虚,中运不健,饮食不为肌肤,面色不华,阴血内亏,虚阳外越等。八珍汤中再加黄芪以助阳固表,加肉桂引火归原,名十全大补汤,适用于气血营卫俱虚之证,全身倦怠,四肢无力,自汗盗汗,虚火上泛,腰膝畏冷,女子兼见月经少或白带多等症。
本方加山药、扁豆健脾和胃,加姜、枣、粳米调和营卫养胃气为引,名六神散(陈无择),主治小儿表热去后又发低热,再用解表药或凉药不效者。此证为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所致,并非实热之证,故需此方和其胃气而收阳归内,则身凉不热。治热不可过用解表、过用寒凉,此不可不知也。
本方去人参加白芍、生姜、大枣,名三白汤(白术、白芍、白茯苓),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头项强痛、恶寒、脉浮),服过桂枝汤或误用下法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或虚烦或渴或泄。(按:此汤实即《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我常用四君子汤加陈皮、生麦芽、焦神曲、莲子肉、焦山楂、黄芪、香附等,治疗因患慢性胃肠炎而致体倦神疲、面色无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舌苔薄白或舌质较胖、脉象虚或濡者。治气虚而头痛,加白芷、蔓荆子、川芎;治气虚而眩晕,加天麻、白芷、钩藤、川芎、黄芪;治脾气虚而泄泻者,加车前子、桔梗(少量)、土炒白芍、肉豆蔻,茯苓加量,伏龙肝60~120g煎汤代水。治气虚咳喘加苏子、五味子、桑白皮、橘红、沉香、砂仁。
本方的人参,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党参代之,用量可稍加大;对虚弱重证,仍须用人参;气虚兼手足畏冷,喜着厚衣者,可用红人参;兼有口干者,可用白人参。
近些年来,有人用本方加当归、熟地黄等,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有的加远志、酸枣仁、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琥珀,用于治疗体弱者的失眠症,可供参考。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为补气之方。本方为治气虚的总方,有冲和之气,性质平和,主治气虚脾弱之证;补中益气汤则主治劳倦内伤,身热心烦,或中焦清阳下陷而致泄痢下坠,脏器下垂等症。本方功效主在补气健脾,强壮中焦,只能补气,无和血之功;补中益气汤则脾肺双补,升举清阳,益气之中兼能和血养血、甘温除热。
阴虚咳嗽、盗汗、五心烦热及阴虚肝旺等证者,忌用本方。
注意:使用本方时加些行气之品,如陈皮、香附、木香、藿梗、砂仁等,补气效果会增强,且能防止有的人服补气药后出现胸脘痞满等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