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治未病”中的病的概念是中医的不是西医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9 09:3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治未病”中的病的概念是中医的不是西医的
中医学里没有亚健康的概念,中医的未病也好,欲病未发也好,已病未传也好,这里的“病”都是指中医几千年来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而确定的病的概念。而不是现代西医的病。西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定义的病不可能是中医的病。亚健康是一个现代西医的概念,按WHO的定义:“亚健康是一种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依据某教授对西医亚健康划的圈子,某教授是完全用西医的疾病的概念来定义亚健康与疾病的。如果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去看,我们会发现西医亚健康里绝大部分都是中医的疾病。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不是同一个概念。西医对疾病的确诊要依靠物理、化学检查的阳性结果,要有器官的病理学证据;而中医学诊断疾病所依靠的是按照中医系统理论,看人的机体有没有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可以相互作为参照物互相对照作为参考,但不能够等同。
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防治西医的亚健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这其中包涵着两个层次。一是对现代医学亚健康的预防,也就是我们通过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即“上工治未病”的方法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状态,用中医学的术语就是要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防止西医亚健康的发生。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我们总结为:“在养生理论上包括:1、道法自然,顺应四时,调和阴阳;2、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太上养神;3、平衡饮食,气味适宜,补益精气;4、动静结合,强身健体,不妄作劳;5、起居有常,按时作息,劳逸结合;6、调整心态,淡泊名利,厚德包容;7、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善待其身等。”这些思想也就是要求如《内经》中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此为原则派生出来的养生方法是很多的,我们有专篇论述。一是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医的亚健康症状进行辨证论治。防止西医的亚健康发展到西医的疾病。因为西医的亚健康大多已经出现了中医称为疾病的病理变化,即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属于中医的已病。所以必须用中医证候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方法,按照中医学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与治疗。对中医来说,这不是治未病,而是治已病。中医养生保健“上工治未病”的方法,不仅对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护人体的健康状态非常有用,对调治西医的亚健康也是很有用的,它本身的核心宗旨就是要让人们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因为亚健康已经是中医的已病,对已病只通过养生保健的手段是不行的,还必须用中医各种治病的手段来进行治疗,其中用中药来进行治疗是一个重要方面,当然还有中医的其它疗法。也就是《内经》说的“病已成而后药之”某教授在《中医治未病解读》一书(112页)所说:“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防治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未病是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是“未病先防”,我们是同意的。但他说的治未病是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既然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是“既病防变”,既病就是已病,治疗亚健康就是在治疗中医的已病,治已病如何能说成是治未病呢?在这里某教授病的概念不是中医的概念而西医病的概念。在这本书的(113页)某教授说:“调整阴阳失调状态,是治疗亚健康总的指导原则;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药干预亚健康的治疗大法。”《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治病必求其本,本就是阴阳。调整阴阳失衡状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的指导原则。所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是八纲中的总纲。中医学中的一切疾病都可用阴阳失衡来进行概括。由于西医亚健康中大多数是中医概念下的疾病,所以调整阴阳失调状况才能成为治疗亚健康的指导原则。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医治疗心气不足、肝郁不舒病证的治疗法则。如果西医亚健康状态中的一部分,在中医学理论看来,确实属于心气不足、肝气郁结,用益气养心、疏肝解郁的治法肯定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若说西医亚健康的90.9%都要这样治疗,我们看就有点偏激了。不把中医的病看成病,而只承认西医的病才是病,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在他著的《中医男科学》中说中医的男科病包括:“性功能障碍、不育症、阴茎疾病、阴囊疾病、睾丸与附睾疾病、精索疾病、精囊与输精管疾病、……”全部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学的一部分病证,主要是小病、轻病、缓病,是西医的亚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体质学>把中医学的这一部分病证说成是非疾病状态下的病理体质。中医病的概念被彻底地否定了。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408页)说:“当前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因此我国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体质研究课题组在对亚健康的调查中发现,有90.9%的亚健康人口符合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与亚健康的病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相吻合,反映了其病因病理变化过程。”《王某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第136页)中说:“证候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候段的病理表现”。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82页)说:“体质类型是非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及病理表现,而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分型”。亚健康状态既然符合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反映的又是病因病理的变化过程,那中医的证候,就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就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分型,就是中医的病证,又如何能成为非疾病状态呢?
另外,我们就暂且按亚健康状态人口占总人口的70%来计算,符合气虚、肝郁、心神不宁诊断的人口就要占到全国总人口中的69.4%。某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76页有一张九种体质的饼状分布图。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32.14%偏颇体质占67.86%;八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三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分别占13.42%、9.08%和9.04%。从饼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它的是:阴虚质占8.27%、痰湿质占7.32%、瘀血质占8.10%、气郁质占7.66%、特禀质占4.97%。我们把其中的气虚质与气郁质加起来占全国总人数的21.18%,和与上面指到的符合气虚、肝郁、心神不宁诊断的人口就要占到全国总人口中的69.4%相差甚远。问题出在哪儿?“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药干预亚健康的治疗大法”也不成立。西医的亚健康应该有更多的中医治疗大法。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候就有:肝气郁结型、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肺脾气虚型、脾虚湿阻型、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等,但这不是全部。西医的亚健康是不可能用气虚、肝郁、心神不宁概括的。

2
发表于 2020-8-19 20:40:2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去看,我们会发现西医亚健康里绝大部分都是中医的疾病。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不是同一个概念。西医对疾病的确诊要依靠物理、化学检查的阳性结果,要有器官的病理学证据;而中医学诊断疾病所依靠的是按照中医系统理论,看人的机体有没有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可以相互作为参照物互相对照作为参考,但不能够等同。
3
发表于 2020-8-19 20:4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8-19 20:44 编辑

中医的病是人类医药科学的病心气不足、肝气郁结,用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药症状病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07 , Processed in 0.0493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