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90|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徐经世大师商榷:中西医“结合”的大文章先天有“缺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 22:3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徐经世大师商榷:中西医“结合”的大文章先天有“缺陷”
文/王世保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发生发展始终独立于西方科学和西医。只是到了近代因为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人从此失去了文化自信。怀着文化自卑和笃信科学主义的中医主流学界从民国时期就丧失了中医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寻求与西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争取在科学主义文化环境中获取中医存在的合法性与理论的正当性。从“汇通”到“结合”,再到“融合”,不管是理论论证还是实践检验,都已经否定了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徐经世大师所展望的中西医“结合”与“融合”的大文章本就是基于中医主流学界丧失文化自信而产生的伪命题,它有着先天性缺陷。
中医的传承需要深厚的儒道文化根基,中医的创新是在个性化诊疗特征上建构,中医的发展是中医队伍规模的壮大,它们不是像徐经世大师所认为的落后于时代。中华文化承载的是天道,中医理论反映的是人类生命体在天人合一状态下的自然变化规律。只要日月五星作用于人类生命体的变化规律不变,中医传承的理论就不变。西医知识都是在实验室里通过解构人体然后重新建构出来的抽象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随着建构条件、实验场景以及抽象实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们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地翻新,使得西医始终处在自我否定之否定的状态。
中医要不要与西医和现代科技结合,不是医学理论上的问题,而是中医家心理上的问题。西医学界就从不寻求与中医结合,因为他们秉持着科学主义,有着傲慢的文化自负,哪怕西医的诊疗对多数疾病缺乏疗效甚至成为致病的健康杀手,他们也从不对西医进行批判并寻求改造。与西医相反,中医主流学界笃信科学主义,丧失文化自信和中医主体意识,他们的心智被科学的还原意识所蒙蔽,游离在中医理论和思维之外,沦为“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怪物”。即使中医在历次的瘟疫治疗中都有相较于西医的疗效和安全优势,他们仍然认为中医的发展只能坚持中西医结合,而不能走向独立自主。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需要按照望闻问切四诊坚持始终,而不是“借西守中”或者“衷中参西”。 中医与西医不可能实现诊断技术上的结合,就在两种医学的诊断指标没有辨治理论上的逻辑一致性。西医诊断所用仪器设备检测出来的结果只是西医在机械还原论指导下解构人体还原出来的病理现象,它与整体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论治并没有匹配性,中医家根据仪器检测出来的西医病理指标或者影像来判断疾病,再根据中药的现代化药药理研究的结果去选药组方,这种借助西医诊断仪器将中药当着类西药开出来的处方,只是化药载体的简单堆砌,不仅缺乏疗效,还有类西药的不良反应。
中医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施治处理,都要按照中医主体意识进行辨证论治,而不是在中西医之间选择投机,进行所谓的“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和“中西互补”。中医治病在人,西医治病在药。对于每种疾病的治疗,不同的中医家具有不同的疗效水平。中医治病的疗效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拿特定的疾病去对中西医的疗效进行比较,那么可能这个中医家的疗效水平会低于西医的疗效,而另外一个中医家的疗效水平则会高于西医的疗效,无法将某种特定的疾病确定为哪种医学去治疗。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由于西药无效且有肝肾损伤的严重不良反应,不管是轻症还是重症患者都要由中医独立治疗。
中医的创新与发展源于中医家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内运用观法比类的方法进行的临床实践,而不是所谓的“借西促中”。阴阳五行理论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它支配着人类生命体的活动和变化。中医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与未来,都要在阴阳五行理论所限定的边界内进行创新与发展。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金元四大家到《温病条辨》,再到郑钦安创立的扶阳学派,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来都是如此。屠呦呦利用化药理论与技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本属于化药的研究路径,与中医发展没有任何关系。青蒿素属于化药,徐经世大师不应该没有区分中西药物的常识。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有着各自的缺陷和优势,而缺陷和优势是共生的整体,去除其缺陷的同时也就同时消除了其优势,建立那种集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的“新医学”就像造永动机那样只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空想。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医学自身的规律,再伟大的大家的事情人物也要遵循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医学的发展不会去尊崇伟大大家的事情人物的意志。中西医并重和互补发展需要中医与西医保持各自独立自主的存在和发展,那种旨在消除中医与西医差异化特征的“中西医结合”已经导致中医失去独立自主性,它违背了《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2
发表于 2020-7-3 08:57:30 | 只看该作者
徐经世大师原文在哪里?希望也贴上来大家共同评判
3
发表于 2020-7-3 11:05:24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有着各自的缺陷和优势,而缺陷和优势是共生的整体,去除其缺陷的同时也就同时消除了其优势,建立那种集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的“新医学”就像造永动机那样只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空想。
=====================================================
       “去除其缺陷的同时也就同时消除了其优势”这句话从哪里来的?胡诌!你的缺点永远不能改正??取长补短,不存在?没有的事??
      我们寻求中西医的差异,是为了找到解决差异的方法,使之取长补短,消除这些差异就能够合二为一。同时我们还要更多的寻求二者的共同点,促使其融合,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促进平衡,到了你这里,非要中西医打的头破血流,非要打死一个,这不是无情斗争、你死我活吗??先生完全背离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根本不懂中国文化,也不懂中医。中医治病的原则,调和阴阳使之平衡,而不是把阳消灭掉,或者把阴消灭掉!男人、女人结婚生子,天经地义,男人把女人消灭掉,国医大士也不存在了!夫妻打架,生个孩子,可能就不打架了!你不能总是鼓励夫妻离婚吧!!
4
发表于 2020-7-3 11:13: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学习西医是为了把他们的长处吸收到中医的理论中,换言之就是西方科学、西医中国化,把西医的理论体系打碎,按照中医的理论构架重组,形成涵盖中西医的新理论。这就是中医发展的方向与结局。
5
发表于 2020-7-3 11:14:22 | 只看该作者
     有缺陷,改过来就行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1:41:55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0-7-3 00:57
徐经世大师原文在哪里?希望也贴上来大家共同评判

【国医大师论坛】中西医融合互补 共筑健康中国
http://www.cntcm.com.cn/2020-06/29/content_77590.htm
7
发表于 2020-7-4 06:00:32 | 只看该作者

国医大师徐经世:中西医融合互补,共筑健康中国                                  
发布者:宣传部尤志成发布时间:2020-06-29浏览次数:279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明确要把中西医摆在同等位置,互为发展,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服务。我国医学的发展实践有中有西,这是国情所定,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自我形成和内在规律,这种形成和融合的结果是有利于并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我们知道西医学进入我国约两百年的历史,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和研究甚至有超西方。应该说西医学在与中医药并行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发挥了非常好的互补作用。但从另一角度去看,中医药发展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其技术传承、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时代,这种原因既有外界的影响,也有本身的问题,我觉得关键还在于内因。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传承发展长期处在基层,加之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知识面偏于狭隘,虽历代先贤著书立说,但很多留在个人手中,很少得到广泛传播。况且,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民族虚无主义的抬头,从认识到文字直指中医药是伪科学,并恶意提出要废除中医的言论,可想那时中医的处境是何等艰难,只有在农村和普通民众中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和影响力,中医药是在为广大民众解除病痛中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支持。

华夏儿女几千年的生老病死靠什么去维系?中医药一直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繁衍长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不乏有识者看到中医药从理论到临床运用无不展示出她的科学性和实践魅力。毛泽东早在 1913 年在他《讲堂录》笔记中就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偏矣。”言短意深,客观评价了中西医本质区别,辩证科学地阐明了中医的科学性和深刻哲理,这给了民族虚无主义者一个有力反击。下面我想就中西医如何并重、融合互补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取长补短,坚定中医信念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西医在取长补短中互为发展。特别是领导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怎么看中医药,怎么定位中医药,怎么发展中医药,如何保障中医药发展”,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中医药发力,而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又是关键一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坚定信念,加倍努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我们必须从科学角度再一次认知中医学的特点,中医药理论的本质就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她能够主动吸纳、消化、融合当代先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谋求自身发展。从历代典籍和先贤经验表明,执业者历来都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这是中医药学的源溯基石。所以,今天对传承是有双重要求的,多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中央决策要求积极施政,把中医药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一手抓院校教育,一手抓师承传授,并对师承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指教,以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短板。只有找准缺口,认真去抓,一抓到底,才能抓出成效,否则会错失时机,造成学科后继乏人。中医人才的培养需注重延续性,特别是临床家的培养并非短时所能培养出来的,除跟师学习以外,要靠自身努力,更重要的是信念,有坚定的信念方可有成。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联系自己实际,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差距,用心解决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贡献力量。

认识自我,找准中医定位

西学中和中西医结合这一举措在建国初期就已提出,数十年过去了,盘点现实的情况,“结合”得如何?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一下成效。我身居其中,既看到成果又看到中医药自身的诸多问题。

一是中医辨证思维囿于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标准,甚至有的中医临床专业人员依赖于西医学的检查、检验、超声、病理等报告,先入为主,对号归类于中医的什么证?什么病?缺乏中医的辨证思维。然后开出中医处方,下次复诊前再化验、检查,以检查报告指标的变化来判断中医辨证施治的成效。不坚守自己原有的辨证论治核心理论,开出的方药没有君臣佐使等配伍的原则,一张处方二十多味甚至三十多味,看不出主攻方向,抓不住主要矛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图一张处方解决病患所述的所有症状。没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分析,缺乏中医病因病机的判断,这不是中西医结合,更谈不上融合互补。

二是中医人自身的不自信。不可否认西医学站在生命基础科学的基础上,从人的基因、细胞、生理、病理的角度去认识疾病,从微观的层面去观察、检查、认识、治疗疾病,给予精准手术,靶向性治疗,生命支持辅助,应该说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因此而心怀自卑、自愧技不如人,无用武之地而丢弃中医药的自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还是对中医药自身定位不准,优势和独特作用如何发挥不清楚,缺乏艰苦扎实的临床实践。没有临床疗效何来的自信,说到底还是专业思想不牢固,对中医西医融合定位不清的表现。所谓医学之难,难于无偏。中医自信在于临床疗效,但疗效又在于磨炼,所以我们中医要做好定位。

三是少数中医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比如面对肿瘤患者中西医协同应该说非常必要,但并非是无所不能,西医化疗,我们得扶正;西医杀肿瘤,中医也要去杀癌细胞,只会适得其反。其实也是对中医辨证施治核心理论认识不清、把握不住的表现。中医治病的着眼点不在于抗癌细胞,而在于调整人之整体或局部机能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并能减轻毒害,让患者持于稳定和向好,这也是医学对这类病追求的最终目的。

做好“结合”和“融合”的大文章

正确理解把握“中西结合,融合互补”非常重要。从字意上讲“结合”是结聚、合作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共同体,以人之取就是彼此之间进行结合,团结起来做好事情。四川富顺县中医医院的经验就是以中医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模式去谋划结合点,这样方可无失“结合”的目的。至于现时提出的融合,从“融”字的涵义来说,“融”有调和融洽之意,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融合贯通,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2019 年,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连续发表《传承、融合、创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三大攻坚战》3 篇文章,深入阐述中医药其旨、其理、其法,并从医学、技术、跨界、文化等四个方面对“中西医融合互补”展开讨论。其之发声是深刻领会领导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时代新要求结合中医药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际而撰文,其用心之苦应为共鸣。应该说中西医融合是时代赋予医者的使命。

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1+1=2”或表象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不是中医院有一整套西医检查手段、手术和治疗方法,也非综合西医院设有中医科那么简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象是病家,是因病结合、对症融合。现以临床的案例来说明结合和融合的真实意义。如我曾接诊一位拟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以四诊合参乃为肾阴不足而虚火旺盛之象。所谓阴虚则致火旺,火旺则易伤阴,而阴虚火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致使络伤则血外溢而成紫斑。予以滋阴降火,凉血和络为治;方仿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加减投之,药进半月症状顺应好转,故守原方继服。反复查血小板升高,但不知方中何种药物有升血小板之能。如何解惑?要察其脉证,知其所病,辨证立法,遣药即是。可见临床之时,中西医互补不可偏废,但又忌生搬硬套。而诊法必不可仅拘于此,仍需持中医理论,从患者整体考虑,辨证论治,前方所奏之功,非一二味药徒升血小板所能达到,医者宜谨记,可以说这一思维即是衷中参西思维的写照。所以,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融合发展,我认为要做到三个坚持。

辨证诊断上坚持两个思维:即“借西守中”思维和“衷中参西”的思维。应该积极地借助现代医学的检验检查等手段发现、认识疾病。通过现代医学手段甄别其有无器质性改变,是否可以选择手术等医学手段进行治疗,是否存在需要生命支持辅助手段进行挽救等。如此,在适当的时期、适合的阶段遵循中医的辨证思维,分析判断病人的阴阳虚实,给予针对性的方药调理,支持支撑辅助西医共同取得临床最佳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肿瘤手术、放化疗等恢复期病人,中医药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认识病证上中西医是有差异的,中医是以宏观和形象思维取以“四诊”(望、闻、问、切)去辨识处理。这里还涵有哲理,怎样去剖析,必须掌握“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关系,如此等等都是思维核心体。所以思维的定向需要用心学习和领悟,这也是学习中医的首要。如就中医临床一定强调辨证论治,此之辨法,用现代的语言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而辨证是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是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可以任意施为的。再如就“证”而言,其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谓之病位、病因、病性,如此也需要去领悟。

施治处理上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和中西互补。中医药讲究“三因制宜”——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辨证施治。“三因”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既要注重事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要研究事物特殊性和特性,从而能够对症下药,取得奇效。比如今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结合互补就展示了强大的力量,但这种互补结合是有讲究的,疫情初期适宜采用中医药来预防;对付轻症和转阴恢复期的病人要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给予辅助、扶正、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至于重症、危重症时期则必须宜中则中、先西后中,对症辅助生命支持,度过危重期保证生命体征逐步转入平稳阶段,然后根据个体情况结合“四诊”,辨证施策,恢复机体机能达到康复。

再如很多肿瘤患者,早中期有机会手术应力所可及做根治性手术,即便没有手术机会而采取有效放化疗手段来积极控制肿瘤细胞的发展,也应当在西医治疗疗程结束后,辅以中医药扶助正气,减轻放化疗等的副反应,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而不是中西齐用,你杀我也杀,如果定位不准,时机不当,就可能适得其反。

创新发展上坚持“百花齐放,借西促中”。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不仅是要在守正基础上注重自身的理论、临床实践、理法方药、药材的培育、加工炮制、制剂研发、古方新用等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积极借助和利用西医学微观角度,有效成分的检测、提取细胞分子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不断发现中医药新效能、新用途,不断研发出包括给药途径在内的一系列中医药创新成果。如屠呦呦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得到青蒿素提取的灵感,将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最高成果,是中西医结合创新的最佳验证,让国人有感欣慰。再如这次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中医以“一方统筹,一人一案”的辨证论治法取得胜利,彰显出中医药的力量,凸显出在重大卫生事件中的协同和主导作用。当然,成绩需要总结,有总结才会得到更好的提高。这次战“疫”的中医药取胜,可以说是真正的“守正创新”。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两种医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们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能力,更好地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力量,更好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新体系。领导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这既是中医战疫的总结,更是为中医未来发展和中西医融合互补、健康发展提供的总遵循和指引。(第一附属医院)




8
发表于 2020-7-4 06:06:09 | 只看该作者
          至于现时提出的融合,从“融”字的涵义来说,“融”有调和融洽之意,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融合贯通,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
       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我已经提出20多年了,《融合观》的出版,已经完成了中西医融合的顶层设计,这次疫情验证了中西医融合观证态体系的正确性。
9
发表于 2020-7-4 07:53: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20-7-4 08:43:28 | 只看该作者
如我曾接诊一位拟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以四诊合参乃为肾阴不足而虚火旺盛之象。所谓阴虚则致火旺,火旺则易伤阴,而阴虚火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致使络伤则血外溢而成紫斑。予以滋阴降火,凉血和络为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5:44 , Processed in 0.1941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