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体质学偏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形成了各种不同学派,但它们在中医的基础理论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理论、病因学说、气机升降学说、上工治未病学说、辨证论治学说等,使中医基础理论成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学说是八纲辨证的基础,根据不同的疾病,又有脏腑辨证、阴阳气血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营卫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到多种辨证方法。但八纲辨证一直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疾病的种类繁多,证候也十分复杂,只要抓住这个总纲,就可以化繁就简。《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阴阳。世界上的所有疾病和证候都可以用阴证、阳证来分类,其病机也都可以用阴阳失调来概括。所有的疾病在部位上者可以用表证与里证来划分(自然还有半表半里)。寒证和热证则是疾病的表现形式,疾病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寒热表现出来(自然还有寒热错杂)。虚实则是对正气与邪气的现实判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子,病理产物等,精气则是指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只有进一步辨别疾病的证候是虚证还是实证,还是存在着虚实挟杂的情况以及虚实的孰多孰少,才能正真了解疾病的真缔。所以不论那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某教授在《王某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一书中说:“关于学术属性的界定:中医体质研究是在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的,任何偏离中医理论指导的体质研究,不属于中医体质学的范畴。”某教授的体质研究是否偏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这是要用事实来证明的。 由于某教授把中医的八纲辨证中的虚证阴虚、阳虚、气虚;实证中的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病证,说成了他的病理体质类型,把病证当成了体质,中医的辨证论治也就名存实亡了。没有了阴虚、阳虚和气虚,八纲中的虚证就没有了;没有了痰湿、湿热、气郁、血瘀八纲中的实证也没有了,寒证与热证也不存在。如果某教授还承认自己的体质学还叫中医体质学的话,那就是说在中医学系统里有了两套标准。在中医学中叫做阴虚、阳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的病证和证候,王氏体质学就变成了先天所决定的病理体质。虽然是病理表现但不是疾病,而是在非疾病状态下。世界上的任何一门学术,都不可能同时对一个事物使用两个标准。如果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标准,就非要乱套不可。 我们在研究《中医体质学》时发现,某教授对什么叫中医的疾病总是躲躲闪闪的。有时他也说在疾病的起始阶段就产生了病理现象,阴阳失调了就是疾病,但一接触到他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观点马上就变了。他一方面承认他的八种偏颇体质是病理体质、是病理表现,是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又不能承认它们是疾病,这使他陷入两难的境地。在他的两万多流调报告里,没有疾病的份额;在他引入西医亚健康概念时,也不敢面对疾病。甚至说出了“以后应用更完善的诊断方法区分可疑患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和真正的病人”中医用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病物产物滞留来定义疾病本质的观点,某教授是不认可的。某教授更完善的诊断方法还没有研究出来之前,中医体质学是无法去定义疾病了,中医学的观点某教授又不认可,那就只有认可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了,这是某教授想说又没有说出的话。某教授的《体病相关论》就是某教授的体质类型与西医疾病的相关论。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93页,中医痰湿体质量化诊断标准一节里说:“痰湿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说明某教授的《体病相关论》是他的体质类型与西医疾病的相关论。特禀质则表现的更为明显,除去了先天性疾病、遗传病,过敏性疾病和西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 在《中医体质学》里中医疾病的概念被抹杀了,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被肢解了。这算不算偏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如果算的话,中医体质学还属于中医学的范畴吗?还能成为中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