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903|回复: 4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的真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8-15 21:3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的真谛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著作,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并称“上古三坟”,位居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首。
   医学是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理的学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气交衍生生命,生命承载于人体。《黄帝内经》是对人体和生命统一关系的论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43:42 | 只看该作者

  
人体三阴三阳六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第六》云: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中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离合论”揭示:
    一,“圣人南面而立,”前为天,天气寒暑燥湿风火广明而降。后为地,地气木火土金水(相火)冲天而起。天地气交人类生长其中。
    二,人体由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脉与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脉构成。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表里相通。
    三,三阳贯通,合为一阳。三阴贯通,合为一阴。三阴三阳六经食天地之气为经气,由表及里藏神于内,由里及表立形于外,升降出入,如环无端,循行六经。
    四,“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宝命全形论)人体生于天地合气,其生命按四时之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化。人体如“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太阳为开,开于厥阴春时,得阳气而生,得夏气而长,为阴中之阳。阳明为阖,阳明乃太阳,少阳合明,阳气正盛,阖于秋时太阴,也为阴中之阳。太阴为开,开则阳明入。厥阴为阖,厥阴者,两阴交尽也,阖而不出,应秋收冬藏,养神藏精。少阳、少阴为枢,调谐人体内三阴三阳六经的生化运动。所以,阴阳贯通,六经如环,经气循行其中。
  
  “阴阳离合论”是《黄帝内经》立论的主题,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人体本是阴体,阴阳相离,生化三阴三阳六经。经即经脉,经脉分手、足各六经,合为十二经脉。《內经》以三阴三阳六经为纲,深刻论证:
  “终始”篇论六经之终始,十二经脉,阴经主脏,受气于五脏;阳经主腑,受气于四未。
  “经脉”篇论六经之运营,十二经脉,有起点 ,有终点,在内与五脏相连,在外与六腑相通。
  “经别”篇论六经之离合,十二经脉阴阳六合,互为表里,表里相通。
  “经水”篇论六经之解剖,十二经脉之脏腑之大小,坚脆,气血皆有大数。
  “经筋”篇论六经之经筋,十二经筋皆有起始与终结,遇寒则经筋拘急,遇热则经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根结”篇论六经病之根结,十二经脉病机虽繁,悉有根结。根,始。结,终。
  “卫气”篇论六经病之标本,十二经脉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动输”篇论六经经气动力,十二经脉“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也。”
  所以,人体阴阳是三阴三阳,六经是整体,论六经,脏腑,经络,四肢九窍都在其中。

点评

阴阳与三阴三阳《阴阳离合论》说的明白:“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阴阳是日月运行一周,四时一岁360日的寒暑变化。人应阴阳变化而生长。 三阴三阳是人体的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8 21:03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46:18 | 只看该作者
三阴三阳六经是人体结构

  《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六经的认识以人体解剖为根据。“灵枢·经水”明确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外观人体可见皮肉,解剖尸体可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脏腑与经脉的关系是什么?
  足太阳“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内属于胆。”足阳明“内属于胃。”足太阴 “内属于脾。”足少阴“内属于肾。”足厥阴“内属于肝。”手太阳“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内属于肺。”手少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内属于心包。”(经水第十二)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者,三阴经脉通五脏,五脏“心主脉”,心气通于舌;“肺主皮”,肺气通于鼻;“肝”,肝气通于目;“脾主肉”脾气通于口;“肾主骨”,肾气通于耳。(宣明五气篇)三阳经脉通六腑,六腑,“胆、胃、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癝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者也。”仓癝之本是人体生化物资的供应处,生化物资是水谷,水化卫气,谷化营气,水谷精气是生化气血津液的物质力量。。
  
  十二经脉是人体十二正经,也称经水。十二正经有十二经别,经别是出、入、离、合于十二正经之间,组成“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血气形志篇)表里相通的六合关系。与十二正经同行的还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筋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按其循行路线在体表划分的十二部分。

  《灵枢·脉度》对人体经脉的脉度有祥尽的记载:“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橫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十二经脉各有一条支脉称络脉,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亦有络脉,合之为十四经络脉。络脉以下还有支脉为孙脉。人体左右各有十四经络脉分布,所以,“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五十营)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络脉及孙脉外络四肢、九窍、骨节、筋、骨、皮、毛、肉,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为中医的整体医学题供有效的根据。

《黄帝内经》解剖实践证明,人体以经脉分阴阳,经脉分三阴三阳六经,六经是人体生存的结
构。
4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48:57 | 只看该作者

三阴三阳六经是生命通道

  《灵枢·本脏》指出:“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生命是什么?是血气精神的生化和周流人体的运动。
  人体血气精神怎样生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人通天气,“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六节脏象论)所以说血气精神是天气和地气在人体的生化表现。

  “天食人以五气”,人体呼吸五运之气寒暑燥湿风,五气是天体日月与五星运行天道五方的阴阳二气,阴阳相生,五音建运,自天而地,六节循环而行,在天为气,在地成金木水火土五形,是天地万物生化和运行的动力。五气入鼻,藏于心则主脉,脉生神;藏于肝则主血,血生魂;藏于肺则主气,气生魄;藏于脾则主营,营生意;藏于肾则主精,精生志。故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本脏)阴经通五脏,是五脏的经隧。五脏合血气而化精神,血生神,肾生经,脑为为精神之府,所以,气血精神由五脏生化,三阴经周流阴阳內外。

  “地食人以五味”,五味者五谷酸苦甘辛咸, “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生会)谷入胃,精气化为营气,浮气化为卫气,化物由肠胃排出。故经云:“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本脏)阳经通六腑,是六腑的经隧。六腑化水谷,谷化精微,水化津液,阳经行营卫二气,为阴经生化血气精神提供营养物资。

  五气生化,五味濡养,五气五味相合便是三阴三阳六经的经气。“真气者,经气也”,(离合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灵枢·刺节真邪)真气是神气,是血气,是生化和运行的动力。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五十营)谷气是精气,其营行于脉里,其卫行于脉外,与真气并行于三阴三阳六经。六经“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逆顺肥瘦)故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血气运行的通道,经脉的血气营养脏腑,濡润筋骨,滑利关节。卫气行于经脉之外,亦循经脉而行,与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卫气)这里的阴阳是三阴三阳经脉,这里的外内是五脏六腑,营卫绕经脉循行。故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温分肉是以卫气温煦肌肉,充皮肤是气化水液充养皮肤,肥腠理是气化津液滋润腠理,司开合是主导汗孔的开合。
  经脉行营血,营生意。真气藏精,精生志。“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本脏)志意主精神,意思,环境,情趣,正如《本賘》所论,“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人之常平,即是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其生化的规律,如《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所以,生命的关键是经脉,脉道通,血气行,经脉是生命的通道。

  《黄帝内经》之内,是人体之内。经者,道也,理也。不难看看出“内经”二字是指人体之内的生命之道,或人体之内生命生化的道理,故,《黄帝内经》的真谛是揭示和论证人体三阴三阳六经的生命学说。六篇大论说天论地,索本求源,揭示的是大自然造化人体生命的伟大成果。
  有书云:《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汉书》收录《黄帝内经》是从文化概念的角度评价为医学经典而收录。在医学界,具有【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的地位,
【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而【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是从医学概念的角度评论人体内经的生命本质。一个“内经”,两个概念。医学人体内经是实践,文化经典概念是认识,没有人体内经的中医实践,就不会有文化的经典。文化的经典证明人体的生命通道受到历代的赞同。韩诗可以内传、外传,春秋可以内传、外传,《庄子》可以《内篇》、《外篇》,《韩非子》可以《内储》、《外储》。唯一的是可有《黄帝内经》,不可有“黄帝外经”,因为人体承载的生命在人体之内,生命之道自然是内经。人体之外无人体生命,自然无外经。当然,若人体之外也存在万物的生命之道,哪就只能是天地之道,五运六气之道。
5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50:50 | 只看该作者

三阴三阳六经是医道

  《著至教论》云:“子知医之道乎?”“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天文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也;地理者,木火土金水(相火)五行也;人世者,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也。经云“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是三阴三阳,是阴阳二气,天地人同化一气。故,人体之病,“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至真要大论)
  
  人体经络之脉,在皮皆有分部。“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腘破,毛直而败。”(皮部论)风寒暑湿燥火自毛孔入,便是人体邪气。邪留皮肤,皮肤痛。邪传络脉,肌肉痛。邪传经脉,便有恶寒惊恐之证。邪传输脉,四肢痛,腰脊强。邪传伏脉冲脉,体重身痛。邪传肠胃则腹胀,寒盛肠鸣下泄,热盛便溏下痢。邪气滞留而不能祛除,就与气血相互凝结生成积块,浸淫泛滥,危害无穷。

  但是,风寒暑湿燥火不能独伤人,“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百病始生)人体之病虚实是关键。什么是虚实?
  实是人体的正常防护。人体三阴三阳六经,“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生气通天论)三阴经蓄藏精气,充养阳气。三阳经固密卫护体表。足太阳膀胱经,上通头顶,沿背下行,统全身阳气。足阳明胃经,维络胸腹部。足少阳胆经,分布人体两侧,出入于太阳、阳明之间。太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灵兰秘典论)膀胱主水,气化水液为卫气,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故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为固”。阳密是卫气要密,密方能充皮肤,司皮肤之开合。阳气密度不足,皮肤毛孔当开开不足,当合合不全,外邪便能乘隙而入致病。
  虚是五脏內伤的表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百病始生)喜怒不节则伤脏,阴经通五脏,脏伤则经气虚,虚则邪气传。阴经中邪,邪气上呢,气逆则六输不通经气不行,血凝不散津液不能渗灌而为病。

  病道就是医道,外邪传病,内邪滋生,都是逆转气血在六经的运行,故《卫气》云,“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人体之病不出三阴三阳经脉,三阳之病邪气盛则实,三阴之病正气弱则虚,六腑各有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卫气)气街即是经络,知气街则知积聚之位。六经皆有标本,六经穴位也。所以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别)一言以蔽之,三阴三阳六经是中医的医道。医道

  医圣张仲景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继承者,医学实践的开拓者,临床应用的开创者,著《伤寒论》一书,继承了人体六经理论,开拓了六经针刺之道,开创了六经病治与方药熔于一炉的新途境。为中医临床立病治397法,选病治之方117条,使中医成为理法方药俱备的整体医学,立下了万世不朽的功德。

  读内经、学内经、须明《黄帝内经》的真遆。内经揭示人体三阴三阳六经是生命通道,《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以六经为纲,以人体解剖为根据,深入浅出地论证了人体与生命形与神俱的统一关系,论证了人体病治之道及针灸之法,形成了中医天人一气的整体医学。

点评

《正说内经》是一本什么书? --------------------- 金栋先生近日连发十余篇有关《内经》的帖子,提出的问题值得讨论。其中一篇名《正说内经》,内容一是《内经》的成书年代,二是诸家之道,三是传奇文化。但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5 22:43
我以“《黄帝内经》的真谛”为立擂词,向天下中医立此擂台,共讨“什么是中医”之题。欢迎质疑,有疑必答。欢迎讨论,有题必论。欢迎批评,有批必辨。欢迎否定,请举根据。文不拘一格,喜笑怒骂,皆有主体。 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7 10:5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19-8-17 05:4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9-8-17 05:47 编辑

太阴为开,夜长昼短主气里;太阳为开,昼长夜短主形表。早出晚归,依之作息,气里形表为相成也。

点评

謝謝发言,三阴三阳开合枢是人体生命依四时五行之法生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7 10:1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19-8-17 06:01:19 | 只看该作者
  内经真谛,如此简单!三阴三阳,营卫,……各执一词,一叶障目,不全面。

点评

说的好,謝先生评论,真正的学者,就应直抒胸疑,欢迎。真谛是纲,纲举目张。《内经》的真谛是人体,是三阴三阳人体,离开人体这个纲,中医还存在吗,灵、素还存在吗? 三阴三阳,营卫出自《内经》,只能以经论一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7 10:32
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0:15:46 | 只看该作者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9-8-17 05:40
太阴为开,夜长昼短主气里;太阳为开,昼长夜短主形表。早出晚归,依之作息,气里形表为相成也。

謝謝发言,三阴三阳开合枢是人体生命依四时五行之法生长。
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0:32:2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8-17 06:01
内经真谛,如此简单!三阴三阳,营卫,……各执一词,一叶障目,不全面。

说的好,謝先生评论,真正的学者,就应直抒胸疑,欢迎。真谛是纲,纲举目张。《内经》的真谛是人体,是三阴三阳人体,离开人体这个纲,中医还存在吗,灵、素还存在吗?
三阴三阳,营卫出自《内经》,只能以经论一统医论,方能海阔天清,邪说自不能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0:54:20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8-15 21:50
三阴三阳六经是医道

  《著至教论》云:“子知医之道乎?”“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 ...

我以“《黄帝内经》的真谛”为立擂词,向天下中医立此擂台,共讨“什么是中医”之题。欢迎质疑,有疑必答。欢迎讨论,有题必论。欢迎批评,有批必辨。欢迎否定,请举根据。文不拘一格,喜笑怒骂,皆有主体。
  莫道后学根底浅,我以我学荐经典。傲视天下英雄在,擂台之上论伪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3:25 , Processed in 0.06541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