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一具距今5300年的天然木乃伊(mummy)在阿尔卑斯山的沃茨区(Ötztal Alps)被发现。考古学家已经把这具木乃伊命名为“沃茨冰人”(Ötzi the Iceman)。由于这个沃茨冰人死后一直处在低温环境中。所以,尸体保存完好。皮肤还有弹性。解剖沃茨冰人发现,这具天然木乃伊的肠道内存在鞭虫尸体。 胃里边还有奥地利人今天还在用的驱虫草药。
中医的全部认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医者意也”,用英语表达就是,to practice medicine based on ideological intuition。按照这种医者意也的中医认识论,任何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的建立,既不需要做实验,也不需要做观察,甚至连基本的逻辑也可以不要,只要 按照某种意念性的直觉去判断就行了。唐朝医生孙思邈说:“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又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1983年以前,医学界关于消化性溃疡的病原学解释都是把它归结为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偏食、饥饱无常或喜食某些偏性(如麻、辣、酸、甜或香气 独特)的食物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于是,20世纪70年代,药物学界开发出了西咪替丁(cimetidine)和雷尼替丁(ranitidine)之 类的降酸药来治疗消化性溃疡。后来的临床实践表明,降酸药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并不能真正治疗消化性溃疡。1983年,澳大利亚医生沃仑和马歇尔 (Warren and Marshall)公布,在胃溃疡患者的胃内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现在它已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它为重新解释消化性溃疡指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后来的实验生理学研究证实,正是这种幽门螺杆菌导致了消化性溃疡。于是,治疗胃溃疡的药是 不是普遍有效,就看这种药能不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
第二、随机控制试验方法
实验生理学只能证明某种药物对于清除某些疾病的种子是否有效。但是,如果有效的药物不能到达那些疾病的种子,也是不可能起作用的。这好比导弹是一件很好的 武器,但是如果发射出去的导弹偏离轨道,找不到标靶,那颗导弹也是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杀伤作用的。因此,依据实验生理学方法评价一个治疗过程是否有效,并不 充分可靠。有鉴于此,1972年,苏格兰流行病学家寇奇兰(Archie Cochrane)发表《有效性与有效: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应》(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Random Reflections on Health Services ),提出通过随机控制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又叫“双盲研究”(double-blind studies)来评价治疗过程的有效性。这个方法的建立,是医学史的一场革命,它彻底克服了人类在判断医学有效方面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