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一种倒退 “上工治未病”与“中医治未病”有天与地的差别。“上工治未病”是中医的养生学,在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指导下的各种养生方法,将发挥极大的优势。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却是一个巨大的倒退。 王教授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里,他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他八种病理偏颇体质类型的养生,在厚厚的一本书里,健康人也就是他的平和质体质类型只谈了不到一页,并且没有谈到健康人的养生问题。大大的篇幅是在谈八种病理体质的“养生”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中医治未病”重点不是中医的养生学,“消患于未兆”,防病于未然,不是预防为主的理念。他的八种病理偏颇体质类型是什么,他自已都承认是已病状态,是“阴阳失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出现了偏颇,处于“阴阳失衡”状态。已病首先是要治病,要养病。不去谈治病养病,反而大谈中医治未病,大谈健康养生,说得过去吗! 八纲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大纲,虚实是从正气与邪气的角度认识疾病特征的子纲,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气郁、瘀血。。。。等则是虚实辨证中的一些疾病的具体证型。它们所表现的具病理症状,在中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者已经规范化了。王教授在其中选了几个出来,说是体质类型,就成了他自已的发明,实在是太无道理了。 “中医治未病”的重点不是在养生,而是在治病和养病,把中医学的治病养病说成是“治未病”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倒退。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否定中医的思潮,他们说中医不能治病,现在宣扬“中医治未病”正好给他们以口舌。既然可以把治病和养病说成是中医治未病,说成是健康养生,也就为保健品市场的泛滥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看看各种媒体的保健养生讲座,打着养生的旗号,大搞治病养病。明明是在治病他们却说是在养生,是在“治未病”。保健食品不能谈治病的规则,说了等于不说,照样我行我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推行的“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进体检中心去检查是要想通过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看身体是无病还是有病,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如果发现疾病希望能够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王教授的九种体质的标准和判定作为辨识工具,引进到中医的体检中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其检出的结果是阴性、阳性人群。阴性者是平和质体质类型,是健康的,无病的;阳性者是不健康的,阳性者是八种偏颇病理体质类型中的一种,王教授说八种病理偏颇体质是阴阳失衡的已病状态,它是病理现象,它就是病者,他们急切需要的是治病。王教授又说他们是非疾病状态,是未病。要他们去“治未病”去健康养生,这不是很矛盾吗?体质检查阴性身体健康无病是未病,体质检查阳性是不健康是病理相象,也是未病。患者能接受吗? 现在又要求中医院建未病科,为什么不叫养生科,如果未病科还把已病包括在内,中医的其它临床科室还要不要。如果未病的概念还是王教授的未病概念,中医院办一个未病科就够了。如果未病科的任务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中医院还需要设别的科室吗? 亚健康是一个现代医学的概念,中医学里没有亚健康概念,到目前为止亚健康也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定义。王教授对亚健康的概括,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认为没有功能性疾病就是没有道理的。并且与他自已定义的亚健康也是不一致的。亚健康王教授认为是中医的“欲病状态。他说:“欲病状态,是介于‘阴阳平和”与“阴阳失和”之间,呈现一种欲病的状态”。又说“偏颇体质阴阳气血已经失和,处于病与非病之间”。一个是介于“阴阳平和”与“阴阳失和”之间;一个是阴阳气血已经失调。矛盾吗!在《人分九种》(158页)说:““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症状,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还没有达到“显化”的程度。长期以来,对处于这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现在,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已经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识别、诊断和治疗了。”亚健康特点是“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症状”。而他又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八种病理体质的判定是有标准的,是有非常明显的临床表现症状的。矛盾吗!正是由于亚健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导致亚健康的调查结果差别特别大,有的亚健康调查结果亚健康人数达到百分之九十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