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836|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糖尿病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6 11: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糖尿病论坛(《甜蜜家园》)上,有人说:中医治不了糖尿病,因为中医没有糖尿病这个名词。我说:糖尿病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只是那时不叫糖尿病,叫消渴病。希望中医同仁展开讨论,从而造福患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1:14:22 | 只看该作者
大多人为何不相信中医能治糖尿病?主要原因可能是:患者不了解中医药;大多数患者用西医方法治疗;中医院治疗效果如何?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5:3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1-26 15:36 编辑

                                                       糖尿病病因的历史演革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早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切实际之处,但毕竟为人们保健提供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本人不才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陆续搜集关于糖尿病和中医 以及西医的相关资料,望各位在展开中西医争论的时候有理有据,引经据典。  
       中医无糖尿病病名,但查阅古今文献,糖尿病应与中医的“消渴”病相类,这已得到了大家的公认。说糖尿病与消渴相类,是因为两者并不相等:中医多以症状作为诊断,消渴如是,但消渴还应包括如尿崩症等疾病。故这里分析的主要是与糖尿病有关的消渴的文献。
    (一)《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其中对“脾瘅”、“消渴”和“消瘅”的描述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及糖尿病并发症期三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十分类似。而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总结如下:①先天禀赋不足。如《灵枢·本脏》篇有“心脆则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和“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等论述。《灵枢·五变》篇有“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的论述。②饮食不节。如《素问·奇病论》篇有“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的论述。《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有“凡治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的论述。③情志失调。如《灵枢·五变》讲到五脏柔弱之人善怒可诱发本病,“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发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④胃热。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有“二阳结谓之消”的论述。《素问·气厥论》篇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⑤服芳草石药。通过《内经》中“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癜,芳草发狂”,“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等论述,可知芳草石药可加重病情。
   (二)东汉的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消渴病症的病因病机。①消渴分别是厥阴病、小便不利淋病的一个症状,其病因病机与主病相关。如《伤寒论》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不肯止”。②胃热盛。《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中说“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③肾虚。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有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④肺胃津伤。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谓“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隋朝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中详细归纳了消渴病的症状,在病因方面认为肾消(症状表现类似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特忌房劳。至此标志者中医对糖尿病诊断的明确。《古今录验方》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笑也。特忌房劳”。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谈到消渴的主要原因“由少服五石散,积经年岁”而成。五石散系金石壮阳之品,自晋始为求长生,服五石散风靡一时,但久服燥热伤阴,肾阴被灼,虚阳独亢,热郁血瘀,“发为消渴,凝为痈疽”,危害甚烈。
    (四)唐朝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认为消渴是肾虚所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也,故甘味不变”。
     孙思邈认为消渴是长期饮食醇酒肥甘厚味所致。《千金要方·消渴》云:“饮噉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干枯,在人何能不渴?”。
   (五)金朝刘河间认为五志化火可致消渴病。其在《河间六书·三消论》中述:“夫消渴者……或因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他并创燥热病机学说,在《河间六书·消渴》中引《内经》“二阳结谓之消”之说,把消渴病机归属于“燥热”之中。他还大胆地提出“诸液枯涸,干劲皲竭,皆属于燥”,作为《内经》病机19条的补充。他认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之分。他将消渴病种种症状和病机,归于“燥”、“热”二字,《河间六书·三消论》说“三消者燥热一也”,“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他重视燥热,同时不忽视阴虚,归纳消渴的治疗原则为“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明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正因为刘河间抓住了消渴病因病机中“燥热”与“阴虚”的要害,颇受后世推崇。
    (六)元朝朱丹溪综合金元各家学说,发展了养阴理论。他在《丹溪心法·消渴证治》中说:“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天一真水之中,〈素问〉以水本在肾,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谓消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无节。酷嗜炙煿糟脏咸酸酢醯甘肥腥膻之属,复以丹砂玉石济其私,于是炎火上蒸,脏腑生热,燥热盛津液干焦,渴欲水浆,而不能自禁”。因此他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在消渴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
    (七)明朝戴元礼认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是得之气实,久则气虚。他在《证治要诀·消渴》中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这一观点来自临床实践——他曾学习一僧人专用黄芪饮(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这种把益气放首位的观点,对后世医家用补气法治疗糖尿病颇有影响。
     李中梓认为消渴初以肺心为重心,久以脾肾为重心。他在《医学入门·消渴》中说:“治渴初以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则气上生而肺润,肾冷则气不上生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然心肾皆通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
     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三消当以治肾为本。《医贯·消渴论》云:“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盛,津液枯槁,以龙雷之火上炎,煎熬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以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而渴自止矣”。
     张景岳也认为消渴以肾为本,强调消渴不可一概以火证而论。他在《景岳全书·消渴论治》中辨证:“消渴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肾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症也。至于阴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消者消灼也,亦消耗也,凡阴阳气血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害”。“治消之法,最先当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见消败,益以困矣”。
    刘纯总结前人经验,认为消渴病因病机是肾水虚于下,不能制其上焦心火;肠胃燥热盛,不能济身中津液之衰。并提出治疗消渴四法:补肾水、泻心火、除肠燥、生津液。《玉机微义·消渴门》有云:“下部肾水虚,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实热而多烦渴,下虚冷而小便利。……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也。以彼言之,但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其知胃肠燥热使之然也……阳实阴虚而燥热甚,小便利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肠胃之外燥热太肾,虽饮水入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
周慎斋认为消渴病因病机脏腑重心在脾胃,且特别重视脾阴。他在《慎斋遗书·消渴》中云:“盖多食不止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
     (八)清朝黄坤载、郑钦安认为消渴应责之于肝。黄氏在《四圣心源·消渴》中云:“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在《素灵微蕴·消渴解》中又说:“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郑氏在《医学真传·三消其于何因》中云:“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木相煽,故生消渴诸证”。
     费伯雄在消渴的病因病机方面补充发展了痰湿理论,《医醇胜义·三消》中说:“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灼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威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灼……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九)民国时张锡纯认为消渴病因病机是大气下陷(元气不升)。治疗上注重气阴双补和以猪胰子脏器相补。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宜用升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
    (十)现代,祝谌予认为糖尿病病因病机除气阴两伤外,大多伴有瘀血,故提倡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
吕仁和在糖尿病病因病机方面根据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及西医糖尿病病理生理提出“微型癥瘕”学说,认为脏腑形体官窍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可用化瘀散结、化痰散结等法治疗。
                      (《甜蜜家园》论坛)
4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11:12:41 | 只看该作者
糖尿病患者十有八九不知道糖尿病诊断标准,很多非糖尿病人当糖尿病治!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5:59:07 | 只看该作者
旧帖得提!
6
发表于 2017-10-20 16:03:1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6:0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10-20 16:07 编辑

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从1996年至今,已经修改了三次,但是目前在医院就职者中,不知糖尿病诊断标准者还有不少!不信,你可走访一下医院和患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6:06:35 | 只看该作者
按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人是不多的,我估计只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左右,为何现有十分之一之说?西药商宣传误导,部分医务人员不懂!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6:11:36 | 只看该作者
西医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血糖高且有因此而致(引起)的三多症状,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血糖高”,高血糖与糖尿病并不是同一回事!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6:18:11 | 只看该作者
从中医角度看,所谓“糖尿病并发症”,只是脏器损伤后的症状表现,与中医治伤是同理同法,不存在不治之说!脏器为何受损?长期用药之毒害!这也是并发症之真相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3:18 , Processed in 0.1298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