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古方新病不相能——李东垣开创脾胃治病新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31 17:4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8-31 17:55 编辑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朋友可能不是太理解,但是如果变成现在的语言逻辑,就再明白不过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古方虽然好,治不了现在的病。这话是谁说的呢?李东垣!这个人可不得了,咱们先来看一下李先生的简历:

      李杲,字明之,金代真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由儒而医,重在养气,重视强身,主张“古方新病不相能”,师古又不泥古,从理论上和治疗上都能摆脱古人的束缚,成为金元时期声名卓著的大医。

      敢于破旧立新,东垣先生之功也。咱们现在人学医,食古不化是个大问题。尤其这些年,“经方派”的这一弊病更是比较突出。学古人的方剂关键是要明晰其立意是什么,而不是生套古人的组方。我想在这一点上,当下很多的中医走不出来,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对祖宗的经方不敢有丝毫的亵渎,殊不知这就违背了变易的逻辑。更有甚者,为了保持所谓中医的纯粹性,更是奉祖宗经典为神明,说是自己秉承某某大家的传承,这也实在是可笑得很,这样做不贻笑大方才怪。东垣先生当年师从张元素,为什么能批判地继承,并且创立新说呢?这就要了解一下先生的生平了。

      东垣先生幼年家境富裕,雄资乡里,明显的属于“富二代”。作为出生在大商兼地主家庭的这位“富二代”来说,完全没有当今富二代的“八旗遗风”。少年时师从王从之、冯叔献、范尊等名家学习孔孟儒学,并且博闻强识,早有慧名。学问的积累对于思想的开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是后来怎么又改行学医了呢?

      东垣先生的母亲王氏,突患重病,先生向各方“厚礼求治”,备尝百药。先生家里不缺钱,所以最有名的医生也请得起。可是,请来了很多所谓的名医,医者均不识何证,只得用药试治。这样一来,东垣先生的母亲可就成了试验品,不但病情没有得到恢复,最后不免寒热杂投而死。可怜东垣先生到最后都不知道母亲是因什么病过世的。


      母亲的过世,给了东垣先生沉痛的打击。先生悔恨自己不懂医学而失去至亲,所以立志学医,携重金投师当时的名医河北易州张元素门下,数年之内尽得其法,首立“内伤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被尊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创立“阴火论”,李氏之“阴火”,是一种继发于脾胃内伤,七情不遂等病因之后的一种致病的“壮火”,突破了固有的单纯阴阳消长的理论,补充了阴阳失调病机的不足;倡导用甘温除热法。

      适逢民间疫疠流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当时的大部分医生束手无策,用遍了古方不见成效,不思变通,治死人也不知反思,甚至把治死人当成了正常现象,因此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失治误治而枉死,非常令人痛心。唯独李杲恻然于心,废寝忘食,遍阅方书,最后制出“普济消毒饮”,效果非常好。由于成功医治了这次“大头天行”疫疠,时年22岁的李氏一举成名,并由此悬壶济世。

      东垣先生敢于破旧立新,其实与他母亲的病逝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看到那么多所谓的名医,乱投药石,导致母亲病故,所以使得先生对于所谓的权威产生了怀疑,这才是先生在以后学医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批判地继承,并勇于创新的根本原因。

      而能真正理解这一点的医生却并不多见,即使是东垣先生的师傅——张元素也有迷糊的时候。当时找张元素看病的人非常多,张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学术观点,即使效果不好也丝毫不肯动摇。而东垣先生作为其得意门生,在继承师傅学问的同时,能够不被所谓的师承所局限,仍然勇敢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善于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百姓的身体状况调整治法,大胆地突破了前人的思维局限,创出“普济消毒饮”,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

      故事说到这里,“古方今病不相能”是该了然了。可是在中医这条路上,我们究竟还要走多远,还能走多远,真的应该好好问一问了。中医思维的缺失,给我们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也该认真思考了。更为要命的是封建农奴思想带给我们思想的桎梏如此根深蒂固,更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了。一心只想着给祖师爷烧香立牌位的中医朋友们,真的该好好读一读东垣先生的生平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06/07/2369606_620417999.s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7:51:24 | 只看该作者
       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是李东垣的师父张元素说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7:5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8-31 18:46 编辑

      李东垣

      李东垣(1180--1251) 金代医学家。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从张洁古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杲出身富豪之家,自幼沉稳安静,极少言笑,十分喜爱读书。李杲20多岁时,他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也就糊里糊涂地病死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极大,从此便立志学医。他听说易州的张元素的名声很大,便携重金前去拜师学医。由于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学习得很快,几年以后,就已经学得很好了。

      李杲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时有瘟疫流行,他见到许多人患了“大头天行”的病,头大得像西瓜一样,非常痛苦,便潜心钻研《内经》、《伤寒》等书,终于研究出了一张方子,治疗此病非常有效,后来,他将这张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有人还将这张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传更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神仙留下的神方,李杲也就有了“神医”之名。

      他精通医术,但并不行医。而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常给亲朋看病开方,对于治疗十分有心得,尤其对中焦脾土在治疗中的意义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老师,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就很重视脾胃。他的学说就充分地继承了这一点。李杲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膏粱厚味,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东垣的独特理论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对于《内经》等著作细致研读的成果。其著作《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及以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指导作用。
http://www.zysj.com.cn/mingyi/lidongyuan/index.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8:03:35 | 只看该作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金元时期,中医整体治病疗效极低,庸医是主流,成为大医者如风毛麟角。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9-1 21:13 编辑

             适逢民间疫疠流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当时的大部分医生束手无策,用遍了古方不见成效,不思变通,治死人也不知反思,甚至把治死人当成了正常现象,因此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失治误治而枉死,非常令人痛心。
——————————————————————————————————
      这一段是对金元时期中医治病水平的写实。那些反对“中医西化”者,看到我发的这一类文章,大都默然无语,无言以对。这可不是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
      就是在今天,有几个敢接这类疾病的中医人?如何都不敢接,那些极力贬低西医技术的人,如何应对这些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5 15:21 , Processed in 0.0973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